首页 百科知识 构建“宁合芜成长三角”对南京城市空间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构建“宁合芜成长三角”对南京城市空间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时间:2024-10-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南京城市发展处于严峻的区域背景之下。基于此,“宁合芜成长三角”的构建是南京得以增强综合竞争力,维持并发挥长三角第二大城市和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地位的有效途径。然而,事实表明,合芜两市融入长三角的决心是与日俱增的。因此,以“宁合芜成长三角”为基础的南京都市圈构建具有加强长江下游与中上游经济联系,促进流域经济共同繁荣的重要意义。“宁合芜成长三角”的构建建立在城市间高效便捷的经济要素流动基

二、构建“宁合芜成长三角”对南京城市空间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1.通过拓展南京腹地,有利于增强南京城市竞争力

回顾南京历史,从最初越王勾践建筑越城作为军事重镇为起源,其城市功能和地位经历了这样的转变过程:军事据点、交通转运中心——行政治所所在地——东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首位城市——江苏省省会、长江三角洲第二大城市。当前,南京城市发展处于严峻的区域背景之下。首先,上海自近代崛起以来便替代南京成为长江下游的首位城市,经济实力与影响力日益增强,对邻近城市形成强大辐射,其作为长三角龙头城市的地位已无可置疑;其次,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模式强力推动了苏锡常城市化进程和都市圈的形成,苏州、无锡板块崛起,南京在省内的经济首位度下降。除此之外,长江三角洲范围内浙江板块经济发展迅速,杭州宁波等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与此同时,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武汉也在增强与周边城市和区域的集聚扩散作用,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区。综合以上因素,作为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相对上海、武汉、重庆,南京城市腹地较为狭小,与其所处的重要区位和城市地位并不相称,难以充分发挥其科教中心、历史文化名城、交通枢纽等多方面的优势功能。中心城市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有广阔的腹地作为支撑,应在南京城市“向东发展,呼应上海”的同时,注重向西、向北拓展腹地,一方面与合肥、芜湖构成“宁合芜成长三角”,发挥三角洲顶点区域的区位优势,承东启西,在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为流域经济共同繁荣作出贡献;另一方面与镇江、扬州形成紧密城市经济区,辐射长江以北,促进江苏南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基于此,“宁合芜成长三角”的构建是南京得以增强综合竞争力,维持并发挥长三角第二大城市和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地位的有效途径。

2.通过加快合肥、芜湖等城市融入长三角进程,有利于构建泛长三角经济区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无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增长极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就开始探讨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问题,到2002年时更是有了突破性进展,并建立起畅通的沟通渠道与协商机制。“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就是由长三角16个城市出于平等协商需要而成立的专门组织。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其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魅力日益得到彰显。在此背景下,周边城市纷纷发出“融入长三角”的呼声,并为此积极努力。2003年起,合肥、芜湖和江苏、浙江的八个城市就已先后提出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申请,但由于城市间经济落差较大,引起了较多的争议,至今只能以“观察员”身份出现。然而,事实表明,合芜两市融入长三角的决心是与日俱增的。

与此相应的是,长江三角洲正面临着劳动力成本高、工业用地匮乏、产业升级困难、资源供应不足等多方面的经济发展瓶颈,依靠投资扩张、高消耗的粗放式、内聚式的发展方式已逐渐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因此,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不能严格圈定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合肥、芜湖等纵深腹地城市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长三角扩容的内在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构建“宁合芜成长三角”,形成长三角西部顶点区域的紧密城市组团,一方面能够加速合肥、芜湖等邻近安徽城市融入长三角的进程;另一方面,腹地的扩展,能够加强对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和资本外溢的承接,促进长三角在更广阔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强力带动作用。

3.通过充分发挥都市圈经济优势,有利于推动长江流域经济共同繁荣

都市圈反映中心城市的城市功能对外围地区直接影响所及的范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空间组织形式。都市圈经济有利于大城市能量扩散、城乡协调发展,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组织起协调分工是都市圈整体优势确立和和谐运作的基础。同时,都市圈具有单个城市所没有的整体效益,而且这一整体效益并非群内每个城市个体效益的简单加和。城市体系内各城市相互依存,彼此协作,并且在各自基础上发挥着具有个性特色的职能,实现了该区域经济的产业关联性,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群体凝聚力的城市区域有机统一体。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都市圈作为一种现代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许多国家占据了主体地位。日本是运用这种空间经济组织形式最为成功的国家,都市圈在日本国家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东京圈(包括东京、横滨、川崎)、京阪神圈(京都、大阪、神户)、名古屋圈是日本的三大都市圈,面积占全国面积不到1/7,却聚居了几乎49%的人口,且三大圈的产出占国家国民总产出的58%。这足以说明都市圈的建设在日本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也充分显示了特大城市与其周围城市结合起来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潜能。

以南京、合肥、芜湖为三极点构成的“宁合芜成长三角”可以认为是广义的南京都市圈的基本形态,也是宁合芜三市实现互利共赢的有效合作模式。南京与镇江、扬州融为一体,同合肥、芜湖构建成长三角,进而形成南京都市圈的整体经济框架,实现都市圈区域内经济一体化。正是从广义的南京都市圈角度,南京才在长江流域有其自身的位置,从而在全国区域空间格局中奠定重要地位。从长江流域看,成渝地区(上游)、汉三角地区(中游)(武汉、长沙、南昌)、宁合地区(下游)、上海(河口),可以构成长江流域的四大都市圈,以都市圈为主要城市经济集聚体,通过沿江航道、铁路、公路相联系,形成极核与轴线相结合的长江流域点—轴系统,进而促进沿江区域全面开发,这样的四大都市圈同时也是全国性的都市圈。因此,以“宁合芜成长三角”为基础的南京都市圈构建具有加强长江下游与中上游经济联系,促进流域经济共同繁荣的重要意义。

4.通过加快中小城镇成长,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相对于长江三角洲而言,“宁合芜成长三角”区域内各城市均体现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极为明显的特征,体现为大城市极化效应强,中小城镇发展缓慢,城乡差别大,生产要素不能合理流动和组合,城乡经济社会不能紧密结合、协调发展。本报告认为,中小城镇的培育和发展是削弱乃至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一条有效途径。作为城市腹地经济要素集聚与扩散的节点,中小城镇能够承接并转移大城市资金、信息、技术、人才向广大乡村腹地扩散,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要素在此融汇,进而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中小城镇能够集聚乡村地区零散的生产力要素,形成新的生产力,并承接大城市高素质人才的流动,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此外,中小城镇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无疑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生活观念,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缩小。

“宁合芜成长三角”的构建建立在城市间高效便捷的经济要素流动基础上,将会有效地推动中小城镇的发展,尤其是位于宁合、宁芜等大城市连线周边的城镇。区域内中小城镇的发展将会推动“宁合芜成长三角”都市经济圈的形成与优势显现,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各城市郊县的经济活力,进而促进城市-腹地经济系统协调统一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