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南京在“宁合芜成长三角”中的作用
(一)南京在“宁合芜成长三角”经济协作区中居于核心地位
1.南京、合肥、芜湖的综合实力对比
表3-2 2005年南京、合肥、芜湖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倪鹏飞主编
表3-3 2005年南京、合肥、芜湖主要经济指标
资料来源:2005年南京市、合肥市、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表3-2、表3-3可以看出,在南京、合肥、芜湖这3个城市中,南京的综合竞争力高于合肥和芜湖,南京的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都大大高于合肥、芜湖。
南京具有先天的产业基础,是我国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工业基础较好,南京的电子、化工、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电气、建材等行业在国内名列前茅。产业结构较为合理,产业体系比较完善,专业化程度高,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和很强的经济活力、辐射能力。南京有很强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完备的基础设施,具有全方位、立体化的、大运量的交通网络体系和现代化的通讯系统。南京的科教实力雄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名列全国前几位,人力资源丰富,科技创新能力强。南京还具有先进的、开放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文化理念,具有成为中心城市的条件。因此,南京在“宁合芜成长三角”经济协作区中的核心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合肥、芜湖迫切需要通过南京的带动和辐射融入长三角
合肥、芜湖的十一五规划都把加快融入长三角,推进东向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加强与长三角经济运行机制的接轨,强化基础设施对接,加快市场体系对接与长三角地区核心经济层之间的联系。合肥、芜湖是安徽省经济实力最强的两个城市。从区位来看,合肥、芜湖是距长三角地区最近的两个大城市,合肥距南京150千米、距上海和杭州400千米左右,芜湖距南京80千米、距上海和杭州300千米左右。南京是长三角区域中的一个重要极点,近代津浦铁路、沪宁铁路的贯通以及后来更令南京人和江苏人骄傲的长江大桥、长江二桥、长江三桥的通车成就了南京交通枢纽地位,南京港的内河第一大港的地位等更是让南京的交通优势无可置疑。南京的地利和交通地位也决定了南京肩负着带动长江流域和广大内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合肥、芜湖与南京的时空距离最近,受南京的辐射融入长三角是最具有可行性的。从历史上来看,合肥、芜湖与南京山水相连,人文相近,它们与南京有长期的经济交流合作。因此,合肥、芜湖只有主动加强与南京的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区域土地、劳动力等自身优势,通过南京的带动和辐射融入长三角,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才能提升它们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南京在“宁合芜成长三角”经济协作区中的核心地位是无可置疑的。在突出南京市的核心作用的同时,也要加强合肥、芜湖在自身经济区域内的核心带动作用,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南京在构建“宁合芜成长三角”中的作用
1.辐射带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对“宁合芜成长三角”经济协作区也存在重要的溢出作用,带动了这区域的发展,但这种带动往往是被动的、自发的,是自下而上的市场力量推动的。南京作为长三角中重要的一极,在“宁合芜成长三角”经济协作区中应积极、主动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南京在总体战略、重大决策和发展项目等问题的考虑上,不能像以前那样只孤立地、单纯地考虑南京自身的利益,应更多地考虑南京的发展对“宁合芜成长三角”经济协作区中各城市发展的影响和各城市的接受能力。南京在产业布局、交通建设、城镇体系、市场开放、技术创新等方面应发挥优势,不断向周围辐射扩散,带动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区域的空间结构,调整区域内人口的空间分布及组合状态,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区域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宁合芜成长三角”经济协作区的分工协作、共赢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2.枢纽连接作用
根据南京十一五规划和都市圈交通规划(交通白皮书),南京在公、铁、空、航多种交通方式的空间规划布局上已经全面考虑到区域交通的一体化和网络化发展态势。南京是长三角最西北方向靠近内地的一极,在江苏的中西部,与安徽比邻,又是安徽进入长三角地区的门户,这样的区域空间特点奠定了南京作为一个区域枢纽型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其使命一是接受上海和沿海地区的西向辐射,消化吸收后再向安徽和江苏苏北地区辐射;二是通过自身的区位优势进行东西两翼、南北两方地区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交流和传递。这一辐射和流动的强度和频度将随着南京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和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进一步凸现出来。如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的长三角地区、南京都市圈、“宁合芜成长三角”区域城际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建设,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失去了时空的障碍和约束,城际之间的无障碍对接将成为现实。如京沪高铁的建成,南京到上海只用60分钟左右,相当于南京主城区到江宁南区的车程;南京到北京的时间也只有180分钟左右;南京南站每4分钟一趟的高速列车将产生日客流量30万人左右的规模,南京与上海之间的人流、物流将更加频繁,双方异地上班将成为现实;南京与北京之间的人流、物流将更加频繁,早去晚归一日来回也将成为现实。再如沪汉蓉高铁的规划建设,南京到合肥只用40分钟左右,南京到华中地区的武汉也只有4小时左右,南京到西南地区的成都也只要9小时左右,强化了与内地城市的联系和交流,大大缩短了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南京已建和在建的城际高速公路为南京通往周边城市提供了快速通道,城际之间的交流日益加快。南京已经承担起了西部地区与长三角地区连接的枢纽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枢纽连接作用将日益凸显出来,通过5至10年的时间,南京将成为在全国或区域范围内具有辐射、聚集、枢纽、示范、引领功能的区域中心城市。
3.综合服务作用
南京作为“宁合芜成长三角”经济协作区的中心城市,有强大的城市规模、经济规模、人口规模、资本规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区域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一是提供金融服务。作为本区域内重要的金融中心城市,南京各金融机构应以各种融资手段和方法,开展跨地区的经营服务活动,积极为区域内其他城市提供强大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撑。为外国金融机构进入区域提供优良的服务平台。二是提供商贸服务。作为区域内最大的商贸中心城市,南京应大力发展区域物流产业,积极构筑区域物流市场,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的商贸流通。三是提供招商引资服务。南京要大力发展会展业,通过举办大型招商会、商品交易会、研讨会等有效形式,积极为整个地区的对外招商引资起到桥梁作用,当好“二传手”。
4.组织协调作用
近年来,“宁合芜成长三角”经济协作区区域经济合作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区域内经济发展不稳定因素增多,城市间、产业间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发展要素和市场空间的竞争加剧,这将会使整个区域的竞争力下降。区域协调发展涉及范围广,任务艰巨,离不开周密的规划及多方协调。南京市以其发达的服务业及科教文化产业、人才优势等,应成为区域大服务和管理中心。因此,南京市应承担起组织协调的作用,主动加强与区域内其他地区的沟通联系,协调各方利益冲突和多种矛盾,保障区域发展的有效运转,协调区域内各地区的技术协作、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规划,使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区域内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进整个区域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营造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推动区域优势整合、产业优化和结构升级,培育壮大区域的产业集群和提高产业集聚效应,使区域内各地区联动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实现区域内各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