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硅酸盐水泥的原料及生产
生产硅酸盐水泥的原料,主要是石灰质和黏土质两类原料。石灰质的原料有石灰岩、白垩、石灰质凝灰岩等,它主要提供CaO,每生产1t熟料,需用石灰岩1.1~1.3t;用作黏土质的原料有各类黏土、黄土等,它主要提供SiO2、Al2O3和Fe2O3,每吨熟料用量为0.3~0.4t。为了补充铁质及改善煅烧条件,还可加入适量铁粉、萤石等。
生产水泥的基本工序是:先将原材料破碎并按其化学成分配料后,在球磨机中研磨成生料,然后入窑进行煅烧,最后将烧好的水泥熟料配以适量的石膏(加或不加石灰石、矿渣),在球磨机中研磨至一定细度,即得到硅酸盐水泥成品。所以生产水泥的基本工序可以概括为“两磨一烧”,如图3-1所示。
图2-1 硅酸盐水泥生产工序
按生料制备方法可分为湿法和干法。湿法是将原料配好后,加水湿磨成含水为35%~40%的生料浆,经校正成分、搅拌后入窑煅烧。该法的优点是生料成分均匀、控制准确、产品质量高,缺点是能耗大。干法是将原料烘干,配料后研磨成生料粉入窑煅烧。由于干法比湿法产量高,且节省能源,是目前水泥生产的常用方法。
按煅烧水泥所用窑的类型可分为回转窑(旋窑)和立窑。回转窑多用于现代化的大中型水泥厂;立窑则用于地方水泥工业的小厂。回转窑的产量高,产品质量好;立窑设备简单,投资少,但煅烧不易均匀,产品质量不如回转窑。
生料在煅烧过程中,经历干燥、预热、分解、烧成、冷却阶段,发生了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
100~200℃,生料被加热,水分被蒸发而干燥;
300~500℃,生料被预热;
500~800℃,黏土质矿物中的高岭石脱水分解为无定形的SiO2、Al2O3等,有机物燃尽;
800~1300℃,碳酸钙分解出CaO,并开始与黏土分解出的SiO2、Al2O3、Fe2O3发生固相反应。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固相反应加速进行,并逐步形成硅酸二钙2CaO·SiO2、铝酸三钙3CaO·Al2O3及铁铝酸四钙4CaO·Al2O3·Fe2O3,当温度达到1300℃时,固相反应完成,物料中仅剩一部分CaO未与其他氧化物化合。
当温度从1300℃升到1450℃再降至1300℃,即烧成阶段,这时3CaO·SiO2及4CaO·Al2O3·Fe2O3烧至部分熔融状态,出现液相,将所剩CaO和2CaO·SiO2溶解,2CaO·SiO2在液相中吸收CaO形成硅酸盐水泥的最重要矿物硅酸三钙3CaO·SiO2。这一过程是煅烧水泥的关键,必须达到足够的温度并停留适当长的时间,使充分形成3CaO·SiO2。否则,熟料中将残存较多的游离态CaO而影响水泥的质量。
烧成的水泥熟料经迅速冷却即可堆存备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泥的生产工艺产生了重大改变,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悬浮预热窑、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窑外分解技术均是传统回转窑生产工艺的重大革新。因为物料在回转窑内呈堆积态分布于窑的底部,热气流从料层表面流过,与物料的换热面积小,传热效率低,预热效果差。同时,从料层内部分解出的二氧化碳向外扩散的面积小,阻力大、速度慢,从而增加了碳酸盐分解的困难,降低了分解速度。在回转窑窑尾,竖向装设悬浮预热器及分解炉,使固体物料逐级上升和热气流悬浮换热,从根本上改变了物料预热、分解过程的传热状态,变堆积态传热为悬浮态传热,使物料与热气流的接触面积大幅度增加,传热效率可提高若干倍,加之燃料与预热后的粉料均匀混合,瞬间燃烧,直接传热,使碳酸盐分解速度极大提高。如此,不仅可使回转窑长度大为缩短,而且可使产量成倍增加。因而,悬浮预热、窑外分解技术是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新的水泥生产工艺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