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家用缝纫机使用与维修
家用缝纫机的使用与维护知识在缝纫机说明书中都有介绍。但初学者往往没掌握缝纫机的性能,在缝纫机出现微小故障时,不知如何调整或排除,从而影响到缝衣质量。现就缝纫机使用中常见的一些问题作解答如下。
1.怎样才算调好底、面线
调好底、面线有两个标志,一是底、面线的张力要平衡,二是线迹的松紧度要适中。因此调底、面线就是根据缝线粗细来调节梭壳螺钉和夹线螺母,一般先调底线(梭芯套上梭壳螺钉)。根据实践经验,可在底线下吊一质量约为50克(1市两)的物体并使之稍稍抖动,能使其缓慢下降即表明底线张力符合要求,此张力在熟练以后只要用手轻拉底线即可感知(见图3-14)。因此,调换不同缝线时,首先要调节梭壳螺钉对底线的压力,使底线张力仍维持在50克左右。调节时用小号起子轻轻微调,不可用力过猛以免棱皮断裂。然后再调节面线的张力,旋转面板上夹线器的螺母,使面线和底线张力平衡,一旦张力平衡,底、面线交接点即在缝料中间。调节时可边试缝一段,边查看底、面线配合情况,边旋紧或旋松夹线螺母,直至校好为止,见图3-15(a)。
图3-14 测底线张力
底、面线的张力平衡并不等于松紧度适中,若底、面线的张力都过分小(不足50克重物的重力),两线的交接点虽在缝料中间,但线迹松浮,见图3-15(b),如做分开缝的话,一用力便会出现空隙,纠正方法是增加底、面线的张力。若底、面线的张力都过分大,见图3-15(c),底、面线收紧,薄料会产生皱缩和不平服,稍用力拉缝件时缝线会断裂,纠正方法是减少底、面线的张力。
底、面线张力不平衡时线迹肯定不好。例如:面线张力过大或底线张力过小,使上下张力失去平衡,就会出现底线被面线拉在缝料的上面,俗称浮面线,见图3-15(d);反之,面线张力过小或底线张力过大,则下层形成毛巾状线泡,俗称浮底线,见图3-15(e)。调整方法都是先调整底线的张力,再调整面线的张力。
图3-15 底、面线张力关系
2.缝纫的针迹为何要避开
裁剪时画粉线在衣料的反面,而袋和纽扣的标记一般画在正面。在缝制质地紧密的衣料(如卡其)时,缝线宜在粉线的稍左或稍右一点,见图3-16。因为划粉的粒子比较粗硬,一旦随同缝针戳入布层时,会戳断(伤)纤维,造成布层反面起毛。若一定要在画粉线上缝纫,则应拍淡画粉线,或者在衣料反面的画粉线上涂一点白蜡。
3.缝纫中时而正常、时而浮线是什么原因
底、面线校正后,缝纫中时而浮线、时而正常,一般都是因张力调整器失灵所致。面线浮线的原因,可能是面线夹线器的线板中间嵌有布屑、污物或两块线板不平整等,见图3-17。底线浮线,则可能是梭芯套使用多年后表面磨损出沟痕或梭壳严重变形,这往往是因梭壳螺钉旋得太紧,使梭壳失去弹性甚至开裂所致,见图3-18,导致梭壳A、B两处压力不均匀所造成。调试时,底线经过B处为正常时,则经过A处就会出现面线松、底线紧的浮底线现象;若经过A处正常时,则经过B处就会出现底线松、面线紧的浮面线现象。纠正方法:换上新的梭芯套或梭壳。
图3-16 缝线不宜在粉线上
图3-17 面线浮线的可能原因
图3-18 底面浮线的可能原因
4.缝薄料时为什么线迹会歪斜
缝纫机是双线锁式线迹,它是由面线和底线绞合起来的,绞合后就必然会产生一个“拈度”,因此仔细地看锁式线迹会稍微有点歪斜。当缝制薄料时,若仍用较粗硬缝线,则“拈度”增大,绞结点露出严重,线迹就会明显歪斜,见图3-19。
图3-19 缝线歪斜
纠正方法:
①根据说明书提供的针、线、缝料配合表,配用与衣料相适应的缝线;
②稍加大底、面线的张力,使缝线抽得稍紧一些,让绞结点藏入缝料中间;
③适当放大(稀疏)针距;
④配用与衣料相同颜色的缝线。
5.缝纯涤纶、锦纶、纺绸等薄料时如何防止线迹皱缩
在缝制卡其等布料过程中,上下两层衣料在送布牙和压脚的夹持下边缝合边前进。由于两层卡其布之间的摩擦阻力大,所以上下两层料能等速前进。当缝纯涤纶、锦纶、纺绸等光滑薄料时,若压脚的压力和送布牙高度仍旧不变,由于两层光滑薄料之间的摩擦阻力小,因而上下两层衣料在前进中会产生滑移,即下层料被送布牙的锯齿直接咬住而推送得快,上层料在光滑的压脚压送下,又在和下层打滑的情况下前进,因而就推送得慢,这样上下两层薄料的前进速度不一致(称差动现象),使缝合的光滑薄料产生皱缩。
防止皱缩的方法:
①同时放松底、面线的张力,减少压脚的压力,降低送布牙的高度(一般在0.5毫米)。
②在薄料上面垫上一层薄纸,随料一起缝合以减少压脚的阻力,缝后将纸撕去。最理想的方法是将上面两种方法结合运用,手稍拉紧上、下两层衣料,随车速均匀前进,即能基本防止线迹皱缩。这也是练习平缝的基本功。
6.为什么在缝制厚料时送料呆滞,甚至上轮打滑、不转动
这种故障一般是皮带松弛所引起的,皮带起着连接上下轮并起将下轮转动传递给上轮的作用。皮带用久后会逐渐变松,皮带过分松弛就会出现上轮打滑或不转动现象。解决方法是:拆开皮带接头处,剪掉一定长度的皮带后再接起来。合适的皮带长度是:用于握住皮带,使中间有40~50毫米距离,见图3-20。
图3-20 合适的皮带长度
但需注意皮带过分紧踏车会感觉沉重、吃力,也是不恰当的。
7.怎样调节缝纫机的吃厚性能
JB型和JA型缝纫机的吃厚性能(习惯叫吃硬)是基本相同的,按标准可缝10层市布(细布),厚约5毫米。影响缝纫机吃厚性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下列三个因素有关。
图3-21 调节缝纫机的吃厚性能
(1)上轮的离合垫圈(R13)与离合小螺钉(S15)位置要准确,才能起到离和合的作用,使针杆正常运动,见图3-21(a);位置不准确,则离合垫圈(R13)被离合小螺钉(S15)卡住,离合螺丝(S14)旋不紧或退不出,起不到离和合的作用,缝到厚料时就会出现针杆停止运动的现象,见图3-21(b)。
(2)送布牙高度要适当。习惯上把送布牙推送布料的程度称为吃厚性能。
送布牙的高低可根据衣料的厚薄来调节,见图3-22:缝厚料时送布牙应抬高,以增大推送料子前进的速度,这时送布牙露出针板的高度为1.1毫米(约齿尖的2/3);缝薄料时送布牙须降低,使推送力相应减小,这时送布牙露出针板的高度为0.5毫米(约齿尖的1/3);缝一般料时,送布牙露出针板的高度为0.7毫米(约半个齿尖)。
图3-22 根据料子厚薄调节送布牙的高低
JB1-1、JB5-2、JB7-1和JA2-2、JA24等型的缝纫机都有专用起落送布机构,使用方法见各型号缝纫机说明书。而JA1-1和JB1-3型号虽然没有起落机构,但也可以调节。方法是:倾倒机头,使针杆升到最高位置,针距调到最疏一挡,此时送布牙露出为最高位置;旋松螺钉,拾牙曲柄即可上下移动,缝厚料时,将拾牙曲柄略向里推,图3-23,使送布牙抬高到所需位置,而后旋紧螺钉;反之,将抬牙曲柄向外推即可缝薄料。
(3)压脚的压力要相应调整。加大压脚的压力与抬高送布牙相适应才能增加推送力,使厚料通过。压力的大小可通过调压螺钉(一般为24牙)来调节,见图3-24:缝较厚料时压力增大,调压螺钉钉入16~23牙;缝一般料时要压力适中,旋入12~16牙;缝软薄料时压力减少,旋入8牙左右。
图3-23 调节送布牙位置
图3-24 通过调整调压螺钉来调节压力
8.为什么会轧线,轧线以后怎么办
轧线原因有三种:
①上轮倒转;
②底线和面线没有被压脚压牢;
③起针时(指挑线杆停在最高点时)面线从压脚到夹线器之间没有拉直而有余线,见图3-25,从而使面线轧入梭床内(即俗称轧线)。
图3-25 轧线原因之一
轧线后不要硬性转动(正转)上轮,简易方法是拉住轧牢的线头,一边倒转上轮,一边拉出被轧线头。若线头全部轧进梭床,则须拆卸梭床清除轧线才能解决,拆法见说明书。
9.为什么在缝制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跳针
缝料经过缝纫后出现面线和底钱不绞台的线迹即为跳针。跳针原因较复杂,但主要是由于摆梭、摆梭托、针杆等零件的松动、磨损或定位不准所造成。
现分析如下:
①如系旧缝纫机,一般是针与摆梭托之间松动所致。针与摆棱托之间的间距应在0.04~0.15毫米,相当于一张纸的厚度,见图3-26。
针与摆梭之间的距离为0~0.11毫米。在使用过程中,若两者间距发生变化后,就会出现故障,如间距大于0.15毫米时就容易跳针。倘使针杆没有歪斜则应调整摆梭托,方法是用小榔头将摆梭托一端向外扳,见图3-27(a),调整到规定的间距范围;如间距小于0.04毫米,针尖易钝、戳毛,甚至断针,调整方法是用榔头稍敲摆梭托,见图3-27(b)。
图3-26 出现跳针的原因之一
图3-27 调整摆梭托
②每台缝纫机在出厂时,机针与摆梭、摆梭托之间的位置都是调好的。由于装配误差,针与摆梭尖之间的距离不可能是一个固定值,允许在2.5~3.5毫米,见图3-28。
若为2.5毫米,规定机针运动到最低点时,针尖应露出摆梭,用手指摸不到尖锐的针;若为3毫米,规定机针运动到最低点时,针尖应露出摆梭0.5毫米,手能摸到尖锐处;若为3.5毫米,规定机针运动到最低点时,针尖应露出摆梭1毫米,能明显摸到尖锐处。简单的观察方法是:机针运动到最低点时,针孔下端应在摆梭托斜面以上。不然的话,缝针上移时,两根线不易被摆梭套住,缝制过程中就会出现跳针。纠正方法是将针杆略微向上或向下(1毫米左右)调整,然后旋紧连接轴螺钉,见图3-29。试缝观察,直至不跳为止。有时缝过很厚衣料后会出现跳针,可能是针杆松动、移位,可按上述方法调整针杆位置,然后旋紧连接轴螺钉。
图3-28 机针与摆梭、摆梭托之间的位置
图3-29 调整针杆位置以纠正跳针
10.为什么有些缝纫机在摆梭运动时噪音很大
根据摆梭与摆梭托的装配要求,见图3-30,它们的间距在0.35~0.55毫米,而缝纫机线的直径一般在0.3~0.4毫米,所以在运动瞬间能顺利通过。当使用不当或机器没调试好,间隙大于0.55毫米时,则机器的噪音就大。调整方法:可用扳头或老虎钳裹着布,见图3-31,扳拢摆梭托,须注意在扳动时不能使下轴变形。有时扳过头,反而使摆梭与摆梭托的间隙小于0.35毫米,此时缝纫线会被卡住或艰难通过。底线太粗时属同样原因,造成断线或底线呈直线形,也有泡包状。调整方法同上,用老虎钳裹布再扳开一点摆梭托,见图3-31。
图3-30 摆梭与摆梭托的位置
图3-31 用工具扳拢摆梭托
11.怎样判断针杆歪斜
由于使用方法不当,常会使机针折断,新装机针后又立即折断。此时应观察摆梭托和机针间距是否正确。有时因缝制厚料或硬料不慎而折断机针,常会使针杆歪斜。
判断的方法是:换上新的缝纫机针,用手转动轮盘,使针杆向下运动。观察机针通过针板圆孔的位置。针从圆孔中心通过,则针杆没有歪斜;针与圆孔左边相擦(碰),说明针杆应向右纠正,方法是将针杆升到最高点,再用榔头向右轻敲,不可一次用力过猛,见图3-32,直到校正为止。倘使针与圆孔右边相擦(碰),则说明针杆应向左纠正,也是先把针杆升到最高点,再用榔头向左轻敲,直到校正为止。
图3-32 用工具校正摆梭托与机针间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