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食品生产企业项目前期策划与管理
基本建设的前期工作内容很多,其工作十分重要,它关系到能否顺利建厂和建厂的进程。建厂的前期工作包括可行性研究、建厂选址、投资决策和投资估算等。
第一节 基本建设程序
基本建设从前期工作到项目建设、投入使用,需经过以下几个阶段: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和选址阶段,设计和施工准备阶段,建设实施阶段,运营准备、竣工验收、后评价阶段,见图2-1。
图2-1 基本建设程序示意图
一、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和选址阶段
1.项目建议书
项目建议书是建设某一项目的建议文件,是基本建设程序中最初的工作阶段。项目建议书的作用是为推荐一个拟建项目的初始说明,论述它建设的必要性、条件的可行性和获利的可能性,供基本建设管理部门选择并确定是否进行下一步工作的依据。项目建议书批准后,可以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工作。项目建议书内容包括:建设项目提出的必要和依据,使用功能要求,拟建规模和建设地点的初步设想,建设条件、协作关系等初步分析,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设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估计。项目建议书编制完成后,按建设规模和限额划分审批权限报批。
2.可行性研究
项目建议书一经批准,即可着手进行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是在项目投资决策前,通
过对拟建项目的工程、技术、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分析,对各种可能拟定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方案进行认真的技术经济分析和比较论证,对项目建成后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价。在此基础上,综合研究项目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用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建设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由此确定该项目是否应该投资和为何投资,或就此终止投资等结论性意见,给项目投资者和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并可作为开展下一步工作的基础。
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和地区行业规划的要求,从市场需求的预测开始,通过多方案比较,论证项目建设规模、使用功能、建设地址选择的合理性以及交通、水、电、燃料等建设条件的可靠性,并对项目投资方案进行详细规划,最后通过分析项目投资、经营成本,评价项目在财务上的生存能力、偿还能力和经济合理性,提出项目可行与否的结论。可行性研究是保证建设项目以最少的经济投入取得最佳经济、社会效果的科学手段,也是实现建设项目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和建设上可行的科学分析方法。
可行性研究报告可以委托具有资质的工程咨询单位编制。可行性研究经批准后,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
3.选址
建设地点选择,按照隶属关系由主管部门组织勘察设计等单位和所在地主管部门共同进行,凡在城市辖区内选点的,要取得城市规划部门的同意。选择建设地点要考虑三个问题:一是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自然条件是否可靠;二是建设时需用和生产经营时需用的水、电、运输条件是否落实;三是服务半径、周围环境的考虑。
二、设计和前期准备阶段
1.设计
(1)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的项目通过招投标择优选择设计单位。工厂设计包括工艺设计和非工艺设计两部分,所谓工艺设计,就是按工艺要求进行工厂设计,其中又以车间工艺设计为主,并对其他设计部门提出各种数据和要求,作为非工艺设计的设计依据。
第一,食品工厂工艺设计的内容包括:全厂总体工艺布局,产品方案及班产量的确定,主要产品和综合利用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的确定,物料计算,设备生产能力的计算、选型及设备清单,车间平面布置,劳动力计算及平衡,水、电、汽、冷、风、暖等用量的估算,管道布置、安装及材料清单和施工说明等。
食品工厂工艺设计除上述内容外,还需提出工艺对总平面布置中相对位置的要求,对车间建筑、采光、通风、卫生设施的要求,对生产车间的水、电、汽、冷、能耗量及负荷进行计算,对给水水质的要求,对排水和废水处理的要求和对各类仓库面积的计算及仓库温湿度的特殊要求等。
第二,食品工厂非工艺设计包括:总平面、土建、采暖通风、给排水、供电及自控、制冷、动力、环保等的设计,有时还包括设备的设计。非工艺设计的依据是工艺设计提出的数据和要求。
第三,食品工厂工艺设计与非工艺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为:工艺向土建提出工艺要求,而土建给工艺提供符合工艺要求的建筑;工艺向给排水、电、汽、冷、暖、风等提出工艺要求和有关数据,水、电、汽等反过来为工艺提供有关车间安装图;土建对给排水、电、汽、冷、暖、风等提供有关建筑,给排水、电、汽等又给建筑提供有关涉及建筑布置的资料;用电各工种如工艺、冷、风、汽、暖等向供电提出用电资料;用水各工种如工艺、冷、风、汽、消防等向给排水提出用水资料。因为整个设计涉及工种多,而且纵横交叉,所以工艺设计与非工艺设计要不断加以协调、配合。
(2)建筑设计分为两个阶段,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第一,初步设计文件根据设计任务书进行编制,由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主要设备、材料和工程概算书等四部分组成。在初步设计阶段,对各专业的设计方案或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综合技术经济分析,论证技术上的适用性、可靠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并将主要内容写进初步设计说明书中。
初步设计文件的深度应满足审批要求,符合已审定的设计方案,能据以确定土地征用范围、准备主要设备及材料、进行施工图纸设计、进行施工准备。提供工程设计概算,作为审批确定项目投资的依据。
第二,施工图设计根据已批准的初步设计进行编制,内容以图纸为主,包括:封面、图纸目录、设计说明、图纸、工程预算书等。施工图设计文件一般以子项为编排单位,各专业的工程计算书经校审、签字后整理归档。施工图设计文件的深度应满足以下要求:能据以编制施工图预算、安排材料、设备订货、进行施工和安装、进行工程验收。
施工图设计的质量由设计单位负责。在施工过程中如需要修改时,必须经原设计单位
同意后才能修改。
2.办理各种报批手续
项目开工前,需办理土地证、土地规划许可证、建筑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简称“四证”。施工图设计文件完成后向人防、消防、环保、卫生、审图中心以及抗震办,墙改办等相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此外还需办理工程招投标、质检、安检等手续,以及劳动、拖欠农民工资办、治安等相关部门的手续。
3.建设前期准备
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有:联系供电、供水、排水、园林绿化、测绘局等部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征地、拆迁和场地平整,完成施工用水、用电、临时施工道路等工程,组织施工招投标,择优选择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领取施工许可证等,组织设备、材料订货,房屋定位放线等。
三、项目建设实施阶段
项目批准开工建设以后进入施工实施阶段,项目开工时间是指建设项目设计文件中规定的任何一项永久性工程第一次破土开槽、开始施工的日期。建设项目要根据批准的总概算和工期,合理地安排各年度投资和年度计划投资。年度计划的安排,要与当年确定的投资、材料、设备相适应。
年度基本建设投资是建设项目当年实际完成的工作量的投资额,包括用当年资金完成的工作量和动用库存的材料、设备等内部资源完成的工作量。而财务拨款是当年基本建设项目实际货币支出,两者的计算标准不同,投资额是以构成工程实体为准,财务拨款是以资金拨付为准。在正常情况下,投资额与财务支出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果财务支出过大而投资额过小,说明尚未用于工程的材料设备积压过多或有浪费。
四、运营准备、竣工验收和后评价阶段
1.运营准备
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及时组织生产经营班子做好各项运营或使用准备工作,确保项目完成后及时投入使用。运营和使用准备的内容有:招收工厂生产和管理人员,各类操作人员培训上岗,建立管理规章制度,准备生产工具、器具、备品等。
图2-2 单位工程竣工验收程序
2.竣工验收
建设项目的验收可分为初步验收和竣
工验收两个阶段。规模较大或比较复杂的建设项目先进行初验,然后进行全部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规模较小、较简单的项目可以一次进行全部项目的竣工验收。
建设项目全部建成经过各单项工程的验收符合设计要求,并有竣工图纸、竣工决算、工程总结等文件材料,监理向建设单位提交工程竣工质量评估报告,由建设单位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参加,主管部门如建委、规划、消防、人防、卫生、环保、市政、质检、安检、技术监督、安全等参加的验收组进行验收,见图2-2。
竣工验收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设计文件规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考核结论,
全部工程竣工图纸,建筑安装工程质量评定结果,各项运营工作的准备情况,实际建设工期,工程竣工决算,各项建设遗留问题及处理意见等。
投入使用日期是指经验收合格达到竣工验收标准正式移交使用的时间,同时按规定实施保修。在正常情况下,建设项目的全部投入使用日期应当同竣工日期是一致的,但实际上有些项目的竣工日期往往晚于全部投入使用日期,这是因为有些遗留问题工程尚未全部完成。食品生产企业正式投产使用前需要办理相关手续,如商检、动检、发改委、经贸委、海关、屠宰定点办、工商、税务等部门。
工程交工后,施工单位对施工建设的工程进行保修,以保证工程的正常使用。国家对保修期的规定是:基础设施工程、房屋建筑的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为5年;供热与供冷系统为2个采暖期、供冷期;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和装修工程为2年。建设工程的保修期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
3.项目后评价
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进入正常使用过程,此时可对建设项目进行总结评价工作,编写项目后评价报告。后评价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使用效益实际发挥情况,投资回收和贷款偿还情况,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其他需要总结的经验。
第二节 项目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项目投资决策前,通过对拟建项目的工程、技术、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对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为项目投资者和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并作为开展下一步工作的基础。
一、可行性研究工作程序
(1)筹划准备。项目建议书批准后,建设单位委托工程咨询公司对拟建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双方签订合同协议,明确规定可行性研究的工作范围、目标意向、前提条件、进度安排、费用支付办法及协作方式等内容。承担单位在接受委托时,需获得项目建议书和有关项目背景和指示文件,摸清委托者的目标、意见和要求,明确研究内容,制订工作计划,同时收集与项目有关的基础资料、参数、指标、规范、标准等。
(2)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通过实际调查和技术经济研究,进一步明确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现实性。调查研究主要从市场调查和资源调查两方面进行。市场调查要查明和预测社会对产品的需求量、价格和竞争能力,以便确定项目产品方案和经济规模;资源调查包括地址、能源、技术、劳动力、建材以及运输条件、市政条件和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组织管理、人员培训等自然、社会、经济的调查。为选定建设地点、使用功能、技术方案、设备选型、组织机构和定员等提供确切的技术经济分析资料。
(3)方案选择和优化。根据项目建议书要求,结合市场和资源调查,在收集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几种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方案,进行多次反复论证比较。会同委托部门,从若干个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研究论证项目在技术上的可行性,进一步确定建设标准、经济规模、建筑功能、设备选型、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等。
(4)财务分析和经济评价。在研究论证了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技术方案的可行性之后,对所选的最佳的建设总体方案进行详细的财务预测、财务效益分析和国民经济评价。从测算项目建设投资、经营成本和销售利润入手,进行项目盈利性分析(计算投资利润率和贷款偿还能力等)、费用效益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研究论证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和盈利性,进一步提出资金筹集建议和制订项目实施总进度计划。
(5)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建设项目进行认真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后,证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上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即可编制详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一个以上的项目建设可行方案和实施计划,提出结论性意见和重大措施建议,以供决策部门作为决策依据。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
(1)项目兴建理由与目标。
(2)市场预测。
(3)资源条件评价。
(4)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5)厂址选择。
(6)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7)原材料、燃料供应。
(8)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
(9)环境影响评价。
(10)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11)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12)项目实施进度。
(13)投资估算。
(14)融资方案。
(15)财务评价。
(16)国民经济评价。
(17)社会评价。
(18)风险分析。
(19)研究结论与建议。
此外,还应有附图、附表和协议文件等齐全的资料。
三、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总论、社会和市场调查与需求预测、确定建设规模、选址、资源情况、设计方案、环境设计、人力资源、施工进度计划、投资估算、资金筹措、财务评价、综合评价和结论。
(1)总论。总论提出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发展概况。其中包括项目名称、项目主办单位、承担可行性研究单位与负责人,项目投资的必要性和经济意义。提出项目研究工作的依据和范围,调查研究工作的过程和研究结果概要,综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要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及评价结论意见与建议。
(2)社会和市场调查与需求预测。为了解社会和市场对该拟建项目的需求和期望,给项目投资决策提供依据,要进行社会及市场调查。社会调查包括了解该地区的人口状况、平均收入和购买力水平、文化程度,社会对这类工程项目建设的要求、需求量和已有同类项目的销售、经营情况等。
需求预测包括调查国内外需求情况,同类项目经营、销售情况,服务和运营供需关系、价格分析,研究如何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改善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措施和前景。
(3)确定项目的建设规模。按照预定的服务对象、数量和质量、经营管理和业务内容,在选定的建设地点和用地范围内,遵照建设规划和建筑标准要求,经过多方案的技术经济论证和比选分析,确定项目的经济规模,并附有调查资料与技术经济计算数据。
(4)厂址选择。论述建设地区的地理位置、气象条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形地貌、地震与洪水情况,以及社会经济状况,交通运输、市政条件等现状和发展趋势,土地征购、拆迁和赔偿等条件,论述多方案选址的技术经济比较结果与意见。一般应有选点的地形图和总平面图及调查资料。
(5)项目所需资源供应情况。项目所需原料、物品、燃料等种类、数量、质量及其来源与供应的可能,所需水、电、汽等消耗量及价格,供应方式和条件。并附有能源等用量计算表。
(6)项目的设计方案。项目的设计方案有项目的构成范围,建筑物和构筑物,以及相配套的水、电、暖、空调、动力等专业设计的多方案技术经济论证和比选情况。采取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必要性,其来源国别的比选。附总平面图和主要建筑物方案设计图与文字说明;附属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配套情况,公用辅助设施和场内外交通运输方案选择,建设场地总体布局方案,单项工程的投资估算和主要设备材料表。
(7)环境设计。对项目周围环境现状的调查,预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及其评价,环境保护、综合利用和“三废”治理方案、公共设施及绿化情况。
(8)组织机构、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组织机构的组成内容、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劳动定员的配备情况,熟练技工、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数量要求,月平均工资、职工来源和人员培训规划与费用的估算。
(9)项目实施进度计划安排。项目规划和勘察设计时间与进度,设备制造时间与进度,工程施工和设备安装时间与进度。营业或使用准备时间,正式营业或交付使用期,整个项目实施的总进度计划的方案选择,附横道图和网络图。
(10)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投资总额包括主体工程、配套附属设施的投资。建设期应计贷款利息、设备器材投资、市政工程和资源费用;土地购置费、居民搬迁费、青苗补偿费、家具费、职工培训费、勘察设计费、工程监理费、咨询费,以及建设单位管理费等其他费用在内的全部工程建设支出的总金额。流动资金的估算,并附总投资估算表和主要设备材料表。
(11)财务评价。首先估算项目全年的营业支出、营业收入、毛利润和净利润的测算,确定全年职工工资、福利、流动资金利息、固定资产折旧和其他费用的计算标准,列出营业综合收支表、利润表或纯收入表、现金流量表,附计算数据。测算项目的财务效益和国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指标,进行项目评价,进行项目不确定性分析。在项目评价时,考虑与类似规模的工程项目进行有关技术经济指标的比较,以衡量项目投资的实际效果。
(12)综合评价与结论建议。对拟建项目的各种建设方案采用多目标的决策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与方案选择,推荐一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从技术、财务、经济、环境和社会等方面阐述项目投资的可行性,提出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最后对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结论性意见和建议,以便投资单位进行投资决策时有科学合理地选择依据。
综上所述,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三大部分:一是项目的社会调查、市场调查和需求预测,这是项目成立与否的重要依据和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前提。项目的建设规模和各项效益均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先决条件。社会和市场调查与需求预测的主要任务是证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二是建设条件和技术方案,从资源投入、建设地点选择、工程设计和设备选型、环境保护以及组织机构、劳动定员等问题入手,这些都是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条件和技术基础,它决定了建设项目在技术上的可行性。第三是经济效果的分析与评价。包括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营业成本与收入、盈利指标或社会经济效益指标等测算和分析评价。这项工作贯穿于整个可行性研究的全过程,也反映了项目研究的最终成果,其最终目的是确定建设项目是否接收和推荐最佳投资方案,这对决定项目投资命运十分关键,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部分,并可论证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
可行性研究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对建设项目进行研究优化,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节 食品生产企业厂址的选择
食品生产企业的建设与当地资源、交通运输、农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其地理位置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基建进度、投资费用及建成投产后的生产条件和经济效果,同时,对产品质量和卫生条件,对职工的劳动环境等也影响极大。
一、食品生产企业厂址选择的要求
(1)食品生产企业的周边环境对食品加工卫生非常重要,一方面要避免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受到外部不良环境的污染,如周边其他工厂、矿山排放有害物质会污染食品;另一方面要考虑食品卫生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特别是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食品生产企业应选择在环境卫生状况较好的区域建厂,要远离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如化工厂、水泥厂、造纸厂、医院、畜禽养殖场等。一般要求设置安全隔离带,对周边存在可能给食品生产企业造成危害的污染源保持1~1.5km,同时采取措施限制在食品生产企业周围续建对食品加工构成污染的工厂。所选厂址附近应有良好的卫生环境,没有有害气体、放射性源、粉尘和其他扩散性的污染源(包括污水、传染病医院等),特别是在上风向地区的工矿企业,更要注意它们对食品生产企业的危害。厂址不应选在受污染河流的下游,应尽量避免在古坟、文物、风景区和机场附近建厂,并避免高压线、国防专用线穿越厂区。食品生产企业应选择在当地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远离水源保护区和饮用取水口,避开居民住宅区、公共场所和畜禽饲养场。
(2)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食品生产企业不得在繁华的闹市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名胜古迹旅游点和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地方筹建。因为食品生产加工散发的不良气味、下脚料容易孳生大量蚊蝇,对周边环境构成污染。食品生产企业一般倾向于设在原料产地附近的大中城市郊区,这不仅可获得足够数量和质量新鲜的原料,并利于加强企业对农村生产的指导和联系,而且还便于辅助材料和包装材料的获得,利于产品的销售,减少运输费用。
(3)食品生产企业应远离住宅区、学校、医院、水源及其他公共场所,距离这些地方至少500m以上。应尽量避免位于居民区的上游和上风向,以免污染和被污染;所选区域地下水位不得近于地面1.5m,以保证场地干燥和清洁;交通必须方便,要相对地靠近公路、铁路或码头,但不能设在交通主干道上;应有良好的自然光照和通风条件,建筑物选择合理的朝向,以朝南或朝东南为佳;地势干燥、平坦,具有一定的斜度,以便车辆运输和污水的排放。
应避免附近厂矿企业或企业生产车间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和灰尘污染肉品,场区周围应水源充足,并保持清洁卫生,不得建在有碍肉类卫生的区域。要尊重民族习惯,宰猪、宰牛与宰羊应分场设立。
(4)企业地理位置应选择高于周围的标高,以便企业内污水顺利排放,企业外污水不致倒流入厂区。特别是雨季,应考虑预防暴雨等自然危害,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企业地理位置的标高应高于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主厂房及仓库的标高更应高出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厂区自然排水坡度宜在0.4%~0.8%之间。
二、企业地理位置的选择
(1)企业地理位置的选择必须符合工业布局,符合所在地区城市规划的要求,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建设前期工作的规定进行。企业地理位置的选择应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设在当地的规划区内,适应当地远近期规划的统一布局,尽量不占或少占良田,做到节约用地。所需土地可按基建要求分期分批征用。企业地理位置的选择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避开或克服不利条件。充分利用当地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符合国家现行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法规规定。尽量远离风景游览区和自然保护区,不污染水源,有利于“三废”处理,符合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2)所选位置的地形、地势应尽可能简单、整齐,以矩形场地为最佳,面积应满足总平面布置的需要,以利于总平面布置。地势要求基本平坦、略有坡度,便于车间布置、运输道路的布置及厂区的排水布置。对平原地区,自然地形坡度以不小于0.5%为宜,对于丘陵地区、山区,地势以不大于5%为宜。如在山区建厂,要注意塌方、滑坡和泥石流等问题。地质条件应避开地震断层、泥石流、滑坡、流沙、溶洞、沼泽等危害地段,以及具有开采价值的矿藏区、采空区,以及古井、古墓、坑穴密集的地区。场地地基承载力(地耐力)一般不低于120~150kN/m2,否则建筑物基础部分要花费很高的造价。如在寒冷地区建厂还要注意冻土层情况。尽量不在地震7度或7度以上地区建厂,在地震烈度为9度地区不应建厂。气象条件包括风向、风量、雨量和气温等,要考虑高温、高湿、云雾、风沙和雷击对生产的不良影响,搜集十年以上的历史资料,对雨量和气温应有最高、最低和平均数据。要考虑冰冻线对建筑物基础和地下管线敷设的影响。
(3)企业的饲养车间、加工车间、分割车间以及污水处理场所都有难以避免的异味,如食品生产企业不应建在城市中心地带,应在与居民区有明显的卫生间隔500~1 000m的地方,设在城市的市郊为宜,且应按规定避免对城市水源及居住区的污染。而且根据环保部门要求,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污水必须依法处理后才能排放,选择厂址时注意厂外污水排放的设施,距离不宜过远。加工场所附近应有粪便和胃肠内容物发酵处理的场地,未经处理的粪便不得运出厂外作肥料。选择地势较高、干燥的地方,并在城市(含县城)、乡镇所在地常年主导风的下方,还应远离水源保护区和饮水取水口,远离居民住宅区、风景旅游点、公共场所以及畜禽饲养场。
(4)建厂地区的水资源状况(水质、水量、水价)直接影响工厂建成后的生产经营,水资源状况包括:地下水(深水井)、泉水(有压力)、地表水(江河、水库)、城市自来水的水源状况。了解相应的蓄水量、水量供应量、水价以及有关供应协议、取水点、水质情况(分析报告)等。食品工厂生产耗水量大,为减少水的输送成本,工厂应有足够的水资源供给。
企业应位于不受洪水、潮水或内涝威胁的地带,地下水位宜低于地下室和冷库的基础深度,地下水对建筑基础无侵蚀作用。食品生产企业生产水质要求高,原水质量决定制水效率的高低,能耗大小,设备的繁简,管理维护的难易和产品的成本高低。
(5)企业应设在自然环境较清洁、大气含尘含菌浓度低、无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绿化较好及地形、地貌有利于生产、节能的区域。尽量远离多风沙、多粉尘、多烟雾及有毒害气体的区域。如无法避免这些地区,则一定要有足够的防护距离。此外,还应建在居民区的下风侧。
(6)企业选择应考虑各种原材料进货和产品销售的合理流向,一般大城市的食品生产企业必须首先考虑原材料进货的流向和历史形成的进畜数量以及发展趋势,并要同时兼顾供应市场销售的方便。使工厂接近原料、能源产地和产品消费区,消除不合理运输,提高经济效益。根据工厂货运量、物料性质、外部运输条件、运输距离等因素,合理确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
(7)厂址应具有满足生产、生活及发展规划所必需的水源和电源,并靠近水源、电源。建厂地区如有热电站和可供应蒸汽,则可减少建造锅炉及供电的投资,也有利于食品工厂的环境卫生。
(8)在选择厂址时要注意周围的协作条件,宜靠近现有城镇,有利于同邻近的工业企业和城镇在生产、交通运输、动力公用、综合利用和医疗、文化、商业设施等方面的协作与共享。
三、厂址选择报告
经过市场调查,将拟选的方案汇总成一个表格,为进一步评选和论证提供依据。厂址选择报告的内容如下:
(1)概述
说明选厂的目的与依据,说明选厂工作组成员及其工作过程,说明厂址选择方案并论述推荐方案的优缺点及报请上级机关考虑的建议。
(2)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依据所建食品生产企业的类型、生产工艺技术特点及要求条件等,列出选择厂址应具有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包括:全厂占地面积,全厂建筑面积,生产区、生活区、行管区面积。全厂职工人数控制数,用水量,水质要求,用电量,原材料,燃料耗用量,运输量,“三废”措施及其技术经济指标等。
(3)附说明
说明所选厂址的自然条件及其具备的技术经济条件,说明地理位置及厂址环境,厂址地势及面积、可利用的场地、地势坡度及现场平整措施,厂址地质与气象情况,土地征用及迁民情况。说明交通运输条件,原材料、燃料情况,给排水、供热供电情况,建筑材料供应条件,环保工程及公共设施情况。
(4)厂址方案比较
依据选择厂址的自然、技术经济条件,对几个拟定的厂址,首先进行技术经济方案比较,而后结合自然条件与以往选择厂址的实践经验展开讨论。着重于基建费用与常年经营费用的比较,从中优选出一个作为选定厂址的推荐意见及建议。具体方法如下:选择2~3个厂址,采用方案比较法,抓住经济性与技术性两大系列,进行单项比较,得出单系列比较的初步结论,然后合二为一进行两系列综合比较,最后联系实践经验,得出厂址选择的结论,选择方案比较见表2-1,表中A代表良好等级;B代表中等等级;C代表差劣等级。
表2-1 厂址选择方案比较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