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土墙体的拉结

生土墙体的拉结

时间:2023-10-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直线CD即为新建房屋墙体之一的中心线,BD的长度即为房屋离道路中心线O O′的距离,D即为拟建房屋的基准点。同理可以以D为基点,以BD为准线依次确定E、F、G另三面外墙中心线的交点。基槽内一有积水,则应立即抽水,以免破坏土壤的原有组织。生土墙房屋的基础可采用砖石基础、碎砖三合土基础、灰土基础。

第六章 生土建筑建造技术

要对生土建筑的一整套施工技术有所掌握,首先要了解和认识生土建筑的各个部分,弄清楚生土建筑的整体内部构造(图6.1,图6.2),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掌握建造技术和流程。

图6.1 生土建筑构造示意图

图6.2 生土建筑施工过程

6.1 房屋定位

在乡村民居建设过程中,定位包括测量和放线两个主要内容。一般所谓的工程定位有两个方面:一是水平平面位置的确定;二是竖直平面的定位即确定标高。本节所指定位的范畴仅包括水平面位置的确定。平面位置的定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物所在地面的位置;二是建筑物基础、纵横墙体、隔墙的尺寸及相对位置关系。

测量放线是为了确保夯土建筑的平面尺寸正确,即基础宽度、长度、建筑物承压面积等。如果房屋定位操作不当产生了较大偏差,会导致房屋轴线偏斜与原设计不符,会造成房屋不方不正,分间不正确,房间空间可能形成梯形状。因此,房屋的定位非常重要。

乡村建房地面位置的确定一般分两种情况:一是在新地块建造房屋,拟建民居四周无其他建筑物可参照,只有乡村道路;二是拟建民居四周有可依据的参照建筑物。因此,实距测量放线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乡村夯土房屋的建设条件较差,机械设备测量仪器不足,测量和放线很少能找到如经纬仪和水准仪这样的设备,因此在此介绍一种简单易操作的测量放线方法。

测量放线简易工具和材料:水平尺、5m钢卷尺和50m皮卷尺、透明塑料管、麻绳、小木桩若干和白灰粉(或其他可画线的颜料)等。

1)房屋平面定位

①新地块建房,道路作参照

测量出道路的中心线,并以道路的中心线为最初基准线做两条垂直于中心线的直线。垂线的做法如下:首先准备一条12m的环形麻绳,并在麻绳上打三个绳结分别将环形麻绳分成3m、4m、5m,由勾股定理可以得知3m与4m边形成的夹角为90°直角。将4m边AB的两个端点A、B钉在道路的中心线OO′上,另外两段绳子拉直后将第三个结点C也钉牢,如此便可以沿着3m边BC画一条垂直于道路中心线O O′的直线CD。

图6.2 定位放线———勾股定理

直线CD即为新建房屋墙体之一的中心线,BD的长度即为房屋离道路中心线O O′的距离,D即为拟建房屋的基准点。同理可以以D为基点,以BD为准线依次确定E、F、G另三面外墙中心线的交点。主要做法如图6.2所示。

②已建房屋作参照

如果拟建房屋周围已有其他建筑物,可参照即有建筑物的外墙边作为最初基准线(如上述道路中心线OO′),同上述之原理可以定出拟建房屋的外墙体中心线。

2)基槽定位放线

生土建筑的基础一般都采用的是条形基础,基槽的定位、测量放线是在房屋定位线的基础上完成的。基槽位置的确定较简单,基槽中心线和墙体中心线重合。乡村建筑条形基槽几乎全由人工挖土,所以基槽放线宽度考虑工人作业面应比基础宽度每侧超出200mm左右。

对于生土民居定位放线建议还应注意以下若干事项:

①定位放线之前一定要对即有建筑物的纵横墙体所形成角度进行校正测量以确保其为直角,否则导致拟建建筑物成梯形平面。

②定位放线过程中尽量使用同一卷尺,防止不同卷尺造成过大误差。

③定位桩在施工过程中若必须移动,工序完成后一定要复位且应校正其偏差。

④定位测量放线之前,一定要保证施工场地平整,否则放线尺寸将产生较大误差。

6.2 生土建筑基础

6.2.1 基础的分类

基础连接房屋与地基,作用是承受建筑物的重量,并把它分布到基地的土壤中去。基础的好坏,关系到能否承载建筑物重量和保证强身的稳固,从而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和使用寿命。生土墙本身的自重较大,墙身受屋顶和室内横直方向传来的各种荷载的作用,因此基础须慎重处理。

基础一般可分底脚和大放脚两个部分(图6.3a)。生土房屋多为平房,2~3层较少,由于建筑层数及建筑物重量的不同,基础做法也各有不同,有的把底脚和大放脚合做成一体,在此基础上接上做勒脚墙(图6.3b);有的则另设大放脚以扩大基础。

图6.3 生土建筑基础

基础应做在冰冻线以下的坚实土壤上,基础埋深度设计是有规定的。在长江以南地区,地质较好土壤坚实的地方,建筑平房的基础埋深以30cm为宜,如土质不好,则可以加深加宽,在坚硬土基础层上也有不设基础的,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在基础施工前,必须进行场地清理按照施工图纸放好灰线,经过核对后,才能开始挖掘基槽;对基槽的要求是底壁均应开挖整齐平直。

施工期中就要防止地面上的水流入基槽内,特别在江南地区,雨水较多,或是地下水位较高,雨水或地下水很容易进入基槽中去。如基槽内有水不仅妨碍施工,而且易使土壁坍塌,造成返工,或者降低基础质量。由此可见,基槽挖好后,防水是很重要的;使用灰土基础的,更应该防止雨水的流入。在小的工程中,争取在挖好基槽后即行下脚,并同时回填土,防止雨水或地面上的水侵入。如工程较大,挖好基槽后一时还不能下脚,则应在基槽上保留10cm余土不挖,待下脚时再挖去找平;并在基础四周,开好排水沟,以防止地面上的水流入基槽内。基槽内一有积水,则应立即抽水,以免破坏土壤的原有组织。

生土墙房屋的基础可采用砖石基础、碎砖三合土基础、灰土基础。建造应尽量采用当地的地方材料,如砖、卵石、片石、砂、黏土、石灰等,以求降低造价。

6.2.2 基础做法

现将生土墙的几种基础做法分述如下:

(1)乱石基础 材料选用质地坚硬的乱石或大卵石,不得选用风化的石块砌筑。过于不规则的乱石,要适当加工。砌筑时要大小配合,分皮铺砌、水平一致。在内外墙交接处及墙的转角处,贴近槽底处,均须用较大的乱石砌筑。砌筑时,应上下错缝,缝隙用碎石嵌塞紧实。

(2)砖砌基础 选用火候均匀、颜色一致、质地较好的青砖或红砖,用石灰砂浆在夯实原土上面或三合土的底脚上面,直接砌出大放脚,再在这上面砌出勒脚来。如在原土上砌筑的话,应先将基础底夯实找平,铺一层薄薄的砂垫层,然后在上摆砌。

(3)灰土基础 灰土基础的灰土成分为石灰三分,黏土(含砂适量的黏土)七分。施工时将石灰由块灰泼水沸化成粉末,用孔径10~13mm的筛子过筛,去掉渣滓;应选用地面以下的原土,土中不能有树皮草根,敲碎后用孔径15~20mm的筛子过筛,除去渣滓。拌和灰土时应酌情加入低于15%含量的水,随洒随拌,不要拌得过湿。测定干湿程度时以手握之即成团,拈之即粉者为适宜。拌好的灰土,分层倒入基槽内,并分层用木夯夯实。每层虚铺厚度不大于30cm,经夯打后,使厚度成17~20cm;如系浅薄的灰土夯实地基,在基槽整理后,可将灰土铺放于基槽内刮平,约8~12cm,用斜柄木拍子打到密实程度,直至拍出水分为止。一般以拍实后厚度降为6~8cm为标准。拍打是顺序向后移动,以利整平。如果是原土夯实也可照此方法来进行。若是普通深灰土基础,应首先树立模板,模板外框的夹柱下端应打入槽底,将模板夹牢不要有松动,然后向模板内分层铺放拌和好的灰土,分层夯实,夯至略出水分为止;打完一层再加灰土一层,照样夯实,直至达到设计标高。每层填筑的接头处,应采用踏步式搭接法。

在灰土基础填筑完成后,上面铺上厚约6~7cm的石灰三合土或砂垫层找平,然后再在这上面砌大放脚或勒脚墙。在基础不深和土质不好的地方,这种深灰土基础可视情况挖掘全部或一部分直槽,不用立模。铺夯中,如遇中途停工,应用干砂或煤屑铺一层,以免灰土中水分蒸发过快容易开裂。夯打时,应用一夯压半夯的方法顺序前进,不可乱夯,否则会达成橡皮土。

(4)碎砖三合土基础 碎砖(或卵石、碎石)三合土系用石灰、砂子、碎砖按1∶2∶4或1∶3∶6拌和而成。碎砖应清洁,不要夹杂树皮草根,大小以3~5cm为宜(卵石与碎石亦可)。三合土拌和方法:先将石灰用清水化开,成为粉末,将规定比例的砂、碎砖混合一起,边拌和加水,拌和均匀后铺放基槽内;另一种方法是先将石灰和砂和成石灰砂浆,再在其中倒入一定比例的碎砖,拌和均匀后铺放基槽内。碎砖三合土铺放于基槽时,亦应和灰土基础一样,分层填铺,分层夯实;每层厚度约25cm左右,在打夯三遍后,把厚度打成15cm左右,然后再铺第二层;三合土打完后,至少晾干一天,等灰浆略干后,再在面上铺上薄薄的粗砂一层,以备砌脚。

基础是房屋建筑之根,是房屋建筑之源,是至关重要的建筑承载结构。农村有句俗话“基础牢,房不摇”,这句话即说明了房屋基础与房屋安全耐久性的直接关系。施工过程中抓好基础是提高夯土建筑整个房屋的抗震能力的关键。

(1)基槽开挖

对于一层或二层的夯土民居基槽开挖深度建议不小于0.5m,宽度应大于夯土墙基厚100~200mm。

基槽开挖前,必须将所有的树根、垃圾、废弃的管线、线路清除干净和挖除;开挖时,建议将挖出的土方直接放在宅基地的内侧,为基础回填土减少运土能耗,且应按由上而下、分层分段的顺序挖土,严禁先挖坡脚或逆向挖土;基槽开挖完成后,应将槽底槽壁清理干净,除去落石、浮土,拔出基底的树根、抽出槽底的淤泥、积水。总之,应保证地基土均匀,不应有大、小孤石或其他杂物等。

(2)地基处理

当地基承载力较低或出现可液化土、软弱土、严重不均匀土层时,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做换填处理,处理深度建议不小于300mm。

①灰土垫层

灰土比例宜取石灰与土料体积比为2∶8或3∶7,灰土的含水率应控制在14%左右,不得大于20%。灰土所采用的土料宜用黏土、粉质黏土,不宜使用块状黏土和砂质粉土,严禁采用膨胀土、冻土或盐渍土等活性较强的土料,且不得含有松软杂质,并应过筛,要求其颗粒不得大于15mm。石灰采用新鲜消石灰,粒径宜小于5mm。灰土要求拌和均匀、颜色一致、随拌随铺,且最大虚铺厚度见表6.1所示,夯至100~150mm。

②砂和砂石垫层

原材料宜选用中砂、砾砂、角砾、圆砾、粗砂、碎石(卵石)、石屑(粒径小于2mm的部分应小于总重的45%),级配应良好,且不应含有动植物残体、垃圾等杂质。若使用石粉或粉细砂(粒径小于0.075mm的部分应小于总重的9%),应适当掺入不少于总重30%的卵石或碎石。另外,砂石的最大粒径不宜大于50mm,含泥量不大于3%。对湿陷性黄土地基,不建议选用砂石等透水材料。

表6.1 灰土最大虚铺厚度

③三合土垫层

选用石灰:砂:碎砖(砂石或炉渣)的体积比为1∶2∶4或1∶3∶6的三合土,应拌和均匀,分层夯实。三合土所用原材料同上述灰土、砂和砂石垫层。

(3)砌筑基础

夯土民居一般采用砖基础、毛石基础或料石基础,砌筑基础所采用的砖材和石材参照本章3.3.2所述。若采用黏土砖能耗过大,且会破坏乡村生态环境,所以建议因地取材,也可采用灰土、三合土夯筑基础,推荐使用毛石或经过简单加工的料石砌筑基础。

砖基础砌筑应采用丁砖砌筑为主,必须里外搭接,不得采用挂竖缝灰口的方法。砌筑时,应按皮数杆的分层数先在转角处及交接处盘角,砖砌放大脚遇洞口时,应预留位置,不得事后凿打。砖的强度等级应不低于MU10,宜采用水泥砂浆,砂浆的强度等级不低于M5。具体做法如图6.4所示。

毛石基础的剖面形式宜选用矩形、阶梯形或梯形。矩形截面基础顶面宽度应不小于400mm或基础每侧应大于墙厚25mm;阶梯形状毛石基础,上级阶梯的石料要求至少压砌下级阶梯石料的1/2,相邻阶梯的石料应互相错缝搭砌。毛石基础埋深不宜小于500mm,基础顶面高出室外地面应不小于500mm,高出室内地面应不小于200mm。毛石的强度等级应不低于MU20,砌筑方法采用铺浆法,宜选用水泥砂浆,其强度等级应不低于M5。具体做法如图6.5所示。

图6.4 砖基础(砂垫层)

图6.5 毛石基础(灰土垫层)

通常先用较大的平毛石砌转角处、门洞口和交接处,然后再砌筑中间基础。无论选何种形状的毛石料,均应该遵守搭砌紧密、上下错缝、内外搭砌的原则。砌筑之前,将准备好的毛石料按其形状进行合理摆位,避免毛石基础在受到上层建筑的负载时发生劈裂、外鼓和错位等现象。另外毛石料砌筑时,毛石间应留有间隙,若石料间的空隙过大,必须填入砂浆和碎石屑,砌筑毛石基础第一皮石料必须采用坐浆丁砌法,且要求大面向下。

料石基础建议采用一顺一丁的砌筑方法,砌筑时应放稳、压实,先砌筑交接处或转角处,墙体上下皮石块应错缝搭砌且错缝长度不宜小于料石长度的1/3,水平灰缝和竖向灰缝宽度均应控制在10~20mm的范围内,料石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20,砌筑砂浆同毛石基础。详细做法如图6.6所示。

(4)基础防潮层

由于夯土建筑所用土料耐水性差,所以应在首层室内地坪以下60~100mm处设置厚度不小于20mm基础防潮层。防潮层宜采用1∶2∶5的水泥砂浆加适量的防水剂(水泥用量的3%~5%)铺设,厚度宜为20 mm。水泥砂浆防水层终凝后,应及时养护,养护温度不得低于5℃,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d,养护期间防水层应保持湿润。

图6.6 料石基础

6.3 生土墙体的建造

6.3.1 土坯墙体

1)土坯的制作

制作土坯的方法分湿制坯和干制坯两种。湿制坯应用更为广泛;干制坯由于是靠手工打实,因而效率较低;还有一种干制坯的方法是利用打土坯机来冲压打成的,这种土坯质量较好,且抗压强度较高。

湿制坯与干制坯相比,各有优缺点。干制坯密实度一般在85%以上,抗压强度高于湿制坯;从水稳定性上看,干制坯的水稳定性比湿制坯差;从生产效益上看,湿制坯时间长、占地大,干制坯手工打效率低,但成本较低。

湿制坯的工序:

(1)选土 选用砂质黏土最好,含砂量在10%~15%为宜,选定土壤后,将土块打碎,使其最大颗粒小于1cm,堆放一起备用。

(2)和草 将麦秸或稻草切成段(6~8cm左右),按一定比例用草,均匀和入土中。一般在黏土中每方土掺草8~10kg,在砂质黏土中掺草6~8kg,在田泥中掺草8kg左右。草在切断后应放入水中浸泡,成为草筋;拌和黏土草浆,可采用机械或分工和耕畜蹂踏相结合的办法,以保证细腻均匀。

(3)制坯 在制坯前应把黏土草浆再加拌一次,并进行稠度检验,以测定其干湿稠度,黏土锥入度以4~5cm为宜,砂质黏土以3~4cm为宜。也可从外观上检查,制成的坯以容易脱模或在脱模后保持原来形状为合适。将黏土草浆用力抛入木槽内,用脚交叉踩踏挤压,或用棒槌石踩子等夯打密实。抛入土的厚度应高出土坯模5~8cm,用竹片刮平,然后垂直徐徐提起木模,脱模后即成土坯。木模的规格一般以30cm×18cm×12cm为多,制坯常用工具有:铁锹、二齿钩、水桶、木模、石板、石踩子等。

(4)干燥 土坯在原地上干燥适当后,原来平放的土坯改成侧立,再等土坯颜色返白时,可以聚集在一起堆叠成垛。成垛中应将土坯之间留出空隙,以便通风干燥,跺顶上覆盖稻草一道,顶部呈锥形,并用板遮盖以便排水;跺的四周应开小沟。

2)调制砂浆

土坯与土坯之间通过砂浆的黏结而成为一个砌体;砂浆的强度也影响到砌体的强度,因此调制砂浆在砌筑土坯墙中极为重要。土坯的强度普遍在25号以下,所以在砌筑中使用的砂浆以石灰砂浆、黏土砂浆、黏土浆为主。虽然黏土砂浆或黏土浆中没有石灰、水泥等高级胶结材料,但调拌适当,其强度并不低于石灰砂浆与混合砂浆。江西省建筑设计院曾经通过实验得出黏土砂浆抗压强度:1∶1黏土砂浆为21kg/cm2,1∶2黏土砂浆为16.7kg/cm2,1∶3黏土砂浆为12.3kg/cm2

石灰砂浆所用的石灰,以块灰为宜。在调制前应加以沸化。一般沸化用水量约为石灰体积的2~3倍,以使石灰膏有适当的稠度和黏性。待石灰化好7天后,再去拌和砂浆。拌和所用的砂子应洁净、颗粒粗细均匀有棱角,若没有合适的砂子可将煤渣研成细粒或用泥沙代替砂子也可以。

化浆的方法是在地上挖一个土窖,或用砖、木板围起一个泥池,把洁净的黄黏土倒入,加水浸透,在浸水第二天用四齿耙充分搅拌,再把拌好的泥浆过筛,滤去浆中块粒,沉淀后使用。用水量为黏土体积的3倍左右。

3)土坯墙的砌筑

(1)土坯墙的砌筑形式

土坯砌体的砌筑形式,就是土坯与土坯之间连接与布置方法。因为土坯的抗拉强度极低,因此,卧砌为主要的砌筑方法,墙身中另增加拉结,来增加墙的抗拉强度。总的要求是每层土坯之间垂直灰缝不能在上下同一线上,即不能有同缝,必须使其上下二皮土坯有最大限度的搭接,每块搭接至少有土坯的1/2,以求砌体的牢固。砌筑形式见图6.7。

(2)砌筑土坯墙的方法

土坯墙由土坯加上胶合性的砂浆黏结而成,任何一种砌体的强度,除由材料本身和砂浆强度决定外,砌筑技术的好坏对砌体强度的影响亦很大。一个技术娴熟的技工与不娴熟的技工所砌的墙,其砌体强度相差到50%。因此砌墙的技术很为重要。在砌墙前,就要选定最好的砌筑方法。土坯墙一般应采用坐浆迭砌法,即在每层砌好的土坯面上先铺上一层砂浆,厚度在1.5cm左右,然后将土坯一块一块地按压紧。土坯墙的水平灰缝以1~1.5cm为宜;垂直灰缝以刮浆填实,头缝以越密越好。另一种方法是采用铺灰器操作的铺灰挤浆法。这种方法生产效率较高,浆床厚薄一致,适用于长墙的砌筑。操作方法第一步是先在两端皮数杆上挂好准线,将铺灰器放在墙面上,把砂浆倒入铺灰器内,然后将其向前推动,使土坯面上铺有一层厚薄均匀的砂浆;第二步是将土坯一块一块地按紧,头缝中的砂浆是靠从浆床上挂起的部分用力挤上的,如土坯全部侧砌的话,头缝内砂浆是用铲子刮上去的,同时要从上面灌入部分稀的砂浆。要注意铺灰时应随铺随砌,以免因浆干而土坯黏结不牢影响了质量。

图6.7 土坯墙的砌筑形式(mm)

在砌土坯墙时,应先砌出墙角,后顺沿着墙角的标准来砌出墙的中段,每层土坯须沿着两端皮数杆所挂准线的标准来迭砌,以使其平直。在砌完一段时,随即用直线板校正(图6.8)。如中途须停止或采用分段砌筑时,应在墙身上砌出接头,接头式样大多采用踏步式接头(图6.9)。还可以用马牙槎式和隼式接头,但对土坯墙不适宜,这是土坯墙与砖墙区别所在。用踏步式接头,可使两墙互相衔接牢固。在墙角处或内外墙交接处,应该同时砌筑,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或采用分段流水必须留接头时,才留出踏步式接头。接头全长不能小于1m,最上一级不能小于25cm。另外砌土坯墙时接头不能留在门窗洞口处。

图6.8 直线板校正

图6.9 踏步式接头

土坯墙每天的砌筑高度,一般规定为1.2m。因灰缝内的灰浆未干,受过高的砌体的压置,灰浆可能被压挤出来,从而降低墙身的强度。雨后新砌的砌体过分湿潮,也不宜立即继续上砌。砌筑时所有从灰缝内溢出的砂浆,应边砌边清除。砌筑时还应选择棱角整齐的土坯砌外墙,以求美观整齐。

在土坯墙砌筑完后,墙面上如有缺裂、小洞,应及时用砂浆补填密实。

(3)砌墙施工组织

砌筑土坯墙时,如墙身厚度在30cm以内,施工组织可采用二人小组。徒工用铺灰器铺灰并帮助递送土坯,技工砌土坯,如墙身厚度为42cm,应采用三人小组,徒工铺灰,熟练青工砌内皮,技工砌外皮,二人分站在场的内外面,另外根据具体情况配备运坯运砂浆的人员。如用坐浆法砌墙,可由一人单独操作或由二人小组操作。

6.3.2 夯土墙体

(1)土料与夯筑工具的准备:夯筑用的土料应尽量选用黏土和砂质黏土,含水量控制在5%~10%之间,施工前可取土样进行测定,土料在拌和的过程中,潮湿程度以“手握成团、落地开花”为最佳,水分太少则不易夯实,水分太多则干缩性大在干燥后会出现较多裂缝。夯筑工具主要有木模板与夯锤(木质的和铁制的)(图6.10),木墙板主要是用以固定墙体,方便夯实,墙板的高度一般为30~33cm,长约150cm,厚约5cm(土坯建筑),头部有一个挡板,同时配有夹签和箍条用以固定两侧的木墙板,使用时,将木墙板加设在勒脚墙或已筑好的墙体上,用夹签和箍头将墙板紧紧的夹在墙体,另一端的挡板应牢牢扣住两片墙板,然后木条或槽钢进行必要的固定。夯锤分为传统的木制夯锤和带手柄铸铁的铁制夯锤。建议对传统夯锤进行改良或使用铁制夯锤,可改善夯筑效果。

(2)夯筑工艺。首先将木墙板加设起来,一般由两人完成,加设到规定位置后,应该用线锤调准对中,及时矫正挡板并使墙板中线与墙体中线重合。然后可将准备好的土料倒入墙板中,每一木板内需分三或四次下土,每次铺筑的厚度大约为10~12cm,大致铺平后用夯锤进行夯打,夯打时应注意方向和次序,一般先用圆夯锤夯打两面墙板的中间部分土体,再用方形夯锤夯打板的边角部分土体(图6.11);夯锤应垂直向下,且每次提起的高度应在0.4m以上;夯击时应保证连续、不漏夯,采用梅花形落锤覆盖所用夯击点,每层铺土夯打完第一遍之后,应立即对凸起的部分进行第二遍夯打。

完成一板后,立即将墙板拆卸下来流动使用,在墙拐角处或丁角处,墙板应该在墙的两个角边同时搭设上面墙板,以保证墙角处的夯击质量;对刚夯筑拆板的墙体要进行必要的修整,用木拍子拍实墙面,用泥巴对墙面裂缝和空洞进行填塞,应保证分层交错夯筑且不应出现竖向通缝;纵横墙应同时夯筑咬槎,不能同时夯筑时应设踏步式接头,踏步槎长度不宜超过墙厚。为保证墙体在夯筑过程的承载能力,每天夯筑高度不应超过三板(约1m)。

图6.10 土墙板的组成

图6.11 夯筑示意图

6.4 生土墙体的拉结

土体的抗拉性能较差,为了增加生土墙的刚度,在生土墙内大部分使用拉结。拉结有在墙身内的,即在夯筑土墙或砌筑土坯时,将拉结用的材料埋入墙中;也有在墙外靠梁作拉结的,即利用锚定于墙中的楼楞、檩木等作为拉结,增强房屋刚度。拉结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处理,在设计中应有规定。

拉结材料一般有竹材和藤条两种。

竹材比藤条便宜,但是竹材容易腐烂。在民间一般选用生长5、6年以上的老毛竹作拉结材料。在放入生土墙前,事先剖成竹片,用石灰水泡过,充分干燥后使用。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是很好的。另外一种做法是使用2年以上的新鲜毛竹,剖开成3cm宽的竹片,用100℃以上的石灰水沸煮竹片两小时,取出干燥后使用。藤条也是民间常用的拉结材料。方法是选用梢径6cm以下的杉藤条子,充分晒干,然后埋入墙中。

图6.12 墙内拉结形式

竹片或藤条的拉结,一般是埋于墙身中,即在砌筑土坯或夯筑土墙时,将事先经过防腐处理的竹片或藤条按照规定位置平放入 墙内。在一般墙身内拉结是每砌二三皮土坯(36~54cm)或每筑土墙一二板(33~66cm),即埋入经防腐处理的通长的竹片或藤条2~3根。竹片厚0.6cm、宽3cm、长140cm。竹片的接头处或墙拐角处、丁角处应加横筋作拉结,拉筋相交处须用铅丝绑扎牢固(图6.12)。在砌土坯墙时,竹筋放入墙中,应立即用砂浆垫平铺实,然后接砌上土坯;在筑土墙时,把拉结材料放入墙中后,随即填土一层以盖没拉结材料为度,立即夯实一遍,然后再继续分层填土筑土。

在山墙处,拉结采用平牵梁锚定的方法,就是将向山墙方向的牵梁(如楞木、檩木)的一端,埋入墙身内,在木料尽头5cm以下,打一个榫眼,插入藤条(俗称暗扒销或插销木),可砌入墙内或扒于墙外(图6.13),楞木、檩木穿过土墙部分,应在木料上涂上防腐剂。

图6.13 山墙与檩条连接做法

6.5 门窗、过梁及楼地面

6.5.1 门窗和过梁

生土房屋在材料的选择上并没有特别之处,一般以木门窗为主,也可用铁制的或其他材料的门窗。对于木门窗只要木材平直,质地干燥即可,在制作过程中应尽量流水作业,提高工作效率。将制作好的门窗框安放在适当位置,两侧木框上端穿入木过梁中,下端插入门下槛或窗下台的臼眼或榫眼中。当洞口宽度在600mm以下时,也可以采用先筑墙后凿洞的做法。

图6.14 木门窗的做法

过梁的做法:生土房屋一般采用木过梁,可以用木板或者方木、原木等材料,当洞口宽度不超过600mm时,可以采用木板过梁,且板的厚度应至少为50mm,其余情况应使用方木和原木过梁,也可以把多根方木用铁钉、铁丝等绑扎连接成一体做过梁;木过梁伸入墙身的长度不应小于一块砖长度,截面宽度应在300mm左右,过梁底下须设置垫木,具体构造见图6.14。

6.6 屋面

在生土建筑中,应尽可能地以山墙来代替屋架,以节省木料、降低造价;若必须用屋架时,则尽可能采用人字形屋架。

生土房屋中一般使用人字木屋架,屋架在制作前,由木工在平地上依照屋架详图放出大样,按此大样来制作以保证屋架尺寸的准确。在对屋架选料上要注意尽量不使用有腐朽、虫蛀、破损及弯曲程度过高的木料;屋架所有的接榫应用锯榫,不要用斧砍,且接榫处应紧密贴实,局部缝隙不得超过1mm,螺栓孔径不宜过大,不得超过螺栓直径的1mm。屋架制作完后应在地面上试装一下,检查是否合格。制作好的屋架各部分应编号,以便施工。在梁支点下应加设垫木,以分散荷载,垫木的厚度一般为60mm,表面要刷防腐油。安装时应用砂浆垫平,使垫木嵌入墙身中,安装屋架尽可能采用吊装,以保护墙体和木料。

屋面木基层包括桁条(檩木)、屋面板、挂瓦条、椽条等部分。当屋架安装好后,或山墙已砌到桁条部位时,应立即上桁条。先安上正梁,然后依次钉上三角形的桁托,再将桁条逐根钉上去。如果直接是山墙承重,则直接将桁条搁置在山墙上,其下部要装垫木,且伸入墙身部分至少为250mm,并刷油防腐。为了加强桁条的拉结作用,应在适当位置打眼穿榫做木扒销,内墙桁条应满搭并用扒钉钉牢,不能满搭时应采用木夹板对接或燕尾榫、扒钉连接(图6.15)。

图6.15 檩条支承及连接做法

有些屋面不用屋面板,就直接在桁条上钉椽条,用以承受屋面瓦的重量。如果盖的是平瓦,则在椽子上钉上挂瓦条,其间距要和瓦同长,挂瓦条用木料或竹片均可;若盖的是小青瓦,则挂瓦条的间距须与瓦宽度相等。椽子在出檐部分一般伸出墙面50~60cm,檐口处椽条钉好后,弹线并锯齐,再钉上封檐板。

生土建筑屋面以瓦屋面为主,视具体情况,也可采用草泥、炉渣,甚至白铁瓦、石棉瓦等材料做屋面。常见的屋面为机平瓦、小青瓦、草泥屋面。

(1)机平瓦屋面

在屋面板或椽子上钉上挂瓦条,将平瓦背面挂钩,盖瓦时从右向左,从檐口向屋脊,分排逐次挂上;屋面上除阴阳角外,一律要用整张瓦搭盖;檐口出瓦要伸出5cm以上,以便排泄雨水;在山墙及烟囱处要注意接缝严密,可用纸筋灰或麻刀灰嵌实;阳角处要铺盖脊瓦,阴角处锯成斜角,并在交合处铺一条斜沟,沟底用白铁铺设,斜沟处伸入沟内5cm以上。

(2)小青瓦屋面

铺设的方法也是从檐口处分排向屋脊铺盖。先铺底瓦,一般用一搭二的铺法,即一块瓦上有1/2部分被上面一块所覆盖;后铺盖瓦,一般采用一搭三的铺法,即一块瓦有2/3被上瓦覆盖。有的地方直铺一层底瓦,盖法是在屋面板或椽子上先铺上一层芦席或芦草作底层,然后在上面满铺灰浆,再将瓦逐块的贴上,此法可节省大量的瓦。

(3)草泥屋面

此种屋面操作简单,造价低,是我国农村广泛采用的一种屋面。在南方地区,多以稻草铺盖(图6.16),盖法是先将稻草梳顺备用,在椽子上绑扎小竹竿或竹片,然后将扎成小捆的稻草束由檐口处向上盖到屋脊上,并用草绳绑扎于竹竿上,草根部向下,铺的厚度为20cm左右。

图6.16 稻草屋面

铺完后,再在屋面绑扎小竹竿或草绳网将稻草束盖住,或用泥浆在檐口四周或屋脊上粉糊一层,防止大风吹落稻草。北方地区多采用麦秸泥的做法。做法是在桁条上钉上椽皮,再钉上或铺上一层芦席,然后在上面铺麦秸,再把和好的石灰黄泥浆压在上面,分层铺麦秸、抹石灰黄泥浆,并用拍子拍紧,铺到面层时压紧抹光,麦秸泥屋面厚度一般为6~8cm(东北地区为15cm),此种屋面使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