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钢材的冷加工强化与时效处理
一、钢材冷加工强化与时效处理的概念
将钢材于常温下进行冷拉、冷拔或冷轧,使之产生一定的塑性变形,强度明显提高,塑性和韧性有所降低,这个过程称为钢材的冷加工强化。
工程中常对钢筋进行冷拉或冷拔加工,以期达到提高钢材强度和节约钢材的目的。钢筋冷拉是在常温下将其拉至应力超过屈服点,但远小于抗拉强度时即卸荷。冷拔是将直径6~8 mm的光圆钢筋,通过一钨合金拔丝模孔而被强力拉拔,使其径向挤压缩小而纵向伸长。
将经过冷拉的钢筋,于常温下存放15~20 d,或加热到100~200℃并保持2~3 h后,其屈服点、抗拉强度和硬度将进一步提高,这个过程称为时效处理,前者称自然时效,后者称人工时效。通常对强度较低的钢筋可采用自然时效,强度较高的钢筋则需采用人工时效。
二、钢材冷加工强化与时效的机理
图2-13 钢筋冷拉时效后应力-应变图的变化
钢筋经冷拉、时效后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可明显地从其拉伸试验的应力-应变图得到反映,如图2-13所示。
将试件拉至应力超过屈服点B后的K点,然后卸去荷载。由于拉伸时试件已产生塑性变形,故卸荷时曲线沿KO′下降,KO′大致与BO平行。若此时将试件立即重新拉伸,则新的屈服点将升高至K点,以后的应力-应变关系将与原来曲线KCD相似。这表明钢筋经冷拉后,屈服强度得到提高。若在点K卸荷后不立即重新拉伸,而将试件进行自然时效或人工时效,然后再拉伸,则其屈服点又进一步升高至K1点,继续拉伸时曲线沿K 1C1D1发展。这表明钢筋经冷拉及时效以后,屈服强度得到进一步提高,且抗拉强度亦有所提高,塑性和韧性则要相应降低。
一般认为,钢材经冷加工产生塑性变形后,塑性变形区域内的晶粒产生相对滑移,导致滑移面下的晶粒破碎,晶格歪扭畸变,滑移面变得凹凸不平,对晶粒进一步滑移起阻碍作用,亦即提高了抵抗外力的能力,故屈服强度得以提高。同时,冷加工强化后的钢材,由于塑性变形后滑移面减少,从而使其塑性降低,脆性增大,且变形中产生的内应力,使钢的弹性模量降低。
经过时效处理,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细小的沉淀物(一般是金属化合物或溶质原子聚集),溶于α-Fe中的碳、氮原子,向晶格缺陷处移动和集中的速度大为加快,这将使滑移面缺陷处碳、氮原子富集,使晶格畸变加剧,造成其滑移、变形更为困难,因而强度进一步提高,塑性和韧性则进一步降低,而弹性模量则基本恢复。
三、钢材冷加工和时效在工程中的应用与效果
对建筑钢筋,往往同时采用冷加工和时效。实际施工时,应通过试验确定冷拉控制参数和时效方式。一般钢筋冷拉仅控制冷拉率即可,称为单控,对用作预应力的钢筋,需采取冷拉应力和冷拉率双控,当拉至控制应力时可以未达控制冷拉率,反之,当达到控制的冷拉率而未达到控制应力,则钢筋应降级使用。
钢筋采用冷加工处理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钢筋经冷拉后,长度可伸长2%~8%,屈服点可提高20%~25%,冷拔钢丝屈服点可提高40%~90%,由此即可适当减小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截面,或减少混凝土中配筋数量,从而达到节约钢材的目的(15%~30%)。钢筋冷拉还有利于简化施工工序,如盘条钢筋可省去开盘和调直工序,冷拉直条钢筋时,则可与矫直、除锈等工艺一并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