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公共关系交际礼仪
一、礼仪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
所谓礼仪,就是人们在交往中,如何待人处事的一种具有较高文化道德因素的规范和行为。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及一个人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的外部表现。“礼”、“仪”在古代是两个具有不同含义的词,“礼”源于古人对大自然的恐惧和虔诚而进行的祭祀活动;“仪”是古代的法治制度。今天我们所讲的“礼”,主要是指对人的尊重、崇敬,就是指的“礼节”,是社交活动中对他人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言行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交活动中公认和惯用的交往规则,也是一个人礼貌、修养、品德的具体表现。“仪”则是指人的仪表,仪表是人的仪容、仪态、举止、气质和风度的总称。礼仪属于上层建筑,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礼仪规范,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
1.礼仪的特点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个人都需要礼仪,礼仪有其独自的特点:
第一,时代性。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总要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经济基础的变异,其礼仪也会不同。就是在同一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历史时期,礼仪也会不尽相同。
第二,地域性和民族性。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礼仪;同一个国家内的不同民族其礼仪也是千差万别的。这是由于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生活习俗、历史渊源、经济发展状况、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不同的缘故。
第三,通融性。在人际交往中,人都有互敬、互助、互爱的共通性,都有结交朋友、展现美好心灵、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因此,总有不少礼仪为人类共同接受和应用,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礼仪精华,这些精华是可供借鉴的,并且融合于本国本民族的礼仪之中。
第四,传承性。礼仪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总是在总结前人礼仪的基础上,汲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使它不断完善。对国内外历史上的传统礼仪,应批判地继承,任何盲目排斥的思想都是不可取的。
第五,调节性。有人把整个社会比喻成一部庞大而复杂的机器,把礼仪比喻为“润滑剂”。要想使社会这部机器正常、高效运转,必须在各个部件上添加润滑剂。可见,礼仪在调节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和矛盾时,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2.礼仪的作用
为了实现公共关系中的“人和”,保证有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就要懂得尊重他人的各种需要,讲究礼仪。因而,礼仪在公共关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信息沟通的作用。在公共关系的交往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各种传播媒体在人的不同交往形式中,发挥信息沟通的作用,或者是人与人的直接交往,如聚会、访问、谈判等,或者是人们运用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电话、宣传资料、实物、书信进行的间接交往。交往中促进了信息的流动,达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有人做过统计,科技人员的专业信息,20%~50%是通过文字材料得来的,大量的信息来自文字以外的渠道,如从访朋聚友中获得。公共关系中的各种交往形式,无疑对加强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促进信息的沟通,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协调关系的作用。礼仪借助于一定的外部表情形式,如问候、握手、邀请、迎送、慰问、预约等等,能够促进公共关系的协调。一个组织与公众的关系是丰富多样的,有内部公众关系,如职工关系、干群关系等,有外部公众关系,如顾客关系、新闻媒介关系;有个人与个人间的关系,如领导与群众、售货员与购买者的关系;有组织与个人,如企业与记者、消费者的关系;有组织与组织的关系,如企业与政府、工厂、社区中商场、学校的关系等。不管是以职务名义或组织名义与公众打交道,由个人出面交往是必然的。在为实现公关目标所进行的社会交往中,人人要遵从社会的行为规范,按照正常的社会秩序,遵守一定的礼仪,这样才能与他人保持一种平等、互相尊重、相互帮助的关系,避免出现交往中的人际障碍和摩擦,使相互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组织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广结良缘、消除误解的作用。每一个社会组织为了求生存求发展,不仅要巩固现有的公众关系,还要广结良缘,拓展多方面的、新的关系,以求得到更多公众的理解和帮助,创造出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对人的真诚、友善、谦让、得体,美好的仪容、仪表、仪态,这些内外在的礼仪形式,都会增强人际间的吸引,受到他人的尊敬与好感,就会有许多朋友,即使相互间有误解,一方有差错,耐心的解释、诚恳的检讨、虚心的改正,能够打消误会、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化“敌”为友。相反,公共关系工作中,缺乏礼仪意识,不懂礼貌礼节,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出口伤人,良好的公众关系就无从谈起,只会越搞越糟。不仅结不了新良缘,已有的关系也容易搞僵,甚至处处树敌,使社会组织的工作陷入困境。社会组织在公共关系工作中,只有重视礼仪,积极而妥善地处理各种关系才能广交朋友左右逢源;消除隔阂误解,改善公众关系,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拓宽和铺平道路。
二、公共关系礼仪的特点和原则
公共关系礼仪是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人员或其他人员在公共关系活动中,为塑造个人和组织的良好形象,在言谈、举止、仪表等方面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它既是文明社会交际活动的行为,又是待人处事、塑造个人与社会组织良好形象的重要手段,它要求人们据此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制约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
1.公共关系礼仪的特点
与其他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相比较,公共关系礼仪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通行性。公共关系礼仪同社会公德一样,是社会中全体成员调节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是各个阶层的成员在公共关系活动中都应该共同遵守的人际交往的准则。
第二,传统性。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三千多年的修礼、崇礼、司礼的优良传统,公关礼仪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礼仪精华的结晶,也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第三,差异性。公共关系礼仪往往因时间、空间或对象的差别而产生差异,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以及不同的行为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其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它的民族的差异性。如同为表达尊敬、友好、致谢、祝贺的意思,除较为通行的握手礼之外,还有鞠躬礼、合十礼、抱拳礼、拥抱礼、接吻礼等。
2.公共关系礼仪的原则
公共关系礼仪是人们在公共关系活动中的行为准则,是相互交往的规范,同时也是社会道德的一种载体。其基本原则是:
第一,平等交往。平等交往主要是指交往双方态度上的平等。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人都有友爱和受人尊重的需要,这种心理需求就是平等需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做人的尊严和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同志式关系。所以,在交往中,必须平等交往,决不能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发号施令、颐指气使。
第二,尊重对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并渴望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要达到此目的,就得善于表露自己真诚、热情的个性,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首先要尊重对方,尊重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正当权利,尊重他人的人格。俗话说:“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取得对方信任的前提是相信对方;得到对方尊重的基础是尊重对方。只有彼此尊重,才可能引发相互的信任和坦诚,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使关系融洽和睦。
第三,互助互利。在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多数是互利的,是以能否满足双方的需要为基础的。互利是指物质互利、精神互利。在交往中,之所以讲互利原则,是因为现阶段,我国还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这就造成不同的单位和个人除了国家的共同利益外,还有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这就要求与人交往时,在考虑自身利益时首先要考虑到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交往双方都应本着互助互利的原则,当一方需要帮助时,另一方要慷慨地为对方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第四,讲究信誉。信誉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要遵守诺言,实践诺言;言必行,行必果;凡自己答应的事情,不管有多难,都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去办到。古人云:“无信不交,无信不立。”信誉是成功的伙伴,是无形的资本,人际交往的效果如何,取决于交往中的信用如何。常言道:“轻诺寡信”。凡是自己办不到的事情,切勿轻易承诺,难怪精明的企业家把“信誉第一”奉为信条,并舍得“信誉投资”。
第五,宽容大度。宽容,是指当对方出现某种失误时,如或者不遵守承诺,或者不拘小节,或者给自己的工作造成一定困难的时候,不要一味地指责对方,而应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和态度,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多作高姿态的自我批评,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树立起自己豁达、豪爽的形象。古人云:“惟厚可以载物,惟宽可以容人。”在人际交往中经常会产生误解和矛盾,这就要求双方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虚大度,理解宽容对方。理解,就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替对方考虑问题,充分理解对方的处境,为对方着想;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不顾别人的感受,强迫别人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第六,坚持适度。人与人的交往既不能不热情,也不能过于热情,过分的热情会让人反感。在交往时应注意保持一定的距离,把握与特定环境相适应的人们彼此间的感情尺度、行为尺度,以建立和保持健康、良好、持久的人际关系。每个人身体四周20或60厘米以内的空间,视为私人空间,侵入这个空间,如同对人体的侵犯。所以人与人交往中,应保持在礼仪允许的范围内,尤其是不十分熟悉或亲密的人,不经过对方的允许是不能进入这个空间的,进入了,对方就会产生下意识的自卫动作。特别是异性交往,更应保持适当的距离,宁可远些不可太近,以防因此失礼而造成错觉。
在人际交往中,虽然场合不同,地点各异,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都必须遵循一些基本规范,从而达到人际交往的目的。目前较为流行的交往礼仪规则是“国际礼仪八项基本原则”,即:
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守信守时间的原则。
在公共场合中,应遵守不妨碍他人的原则。
在社交活动中,应遵守女士优先的原则。
在相互关系中,应遵守不得纠正的原则。
在言谈话语中,应遵守维护个人隐私的原则。
在位置排列中,应遵守以右为尊的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守保护环境的原则。
在对外交往中,应遵守爱护公物的原则。
三、公共关系礼仪的基本要求
在公众或社交场合,公关人员经常与公众打交道,常被当作组织的化身参加和组织各种公共关系社交活动,公关人员表现在礼仪方面的修养直接关系到组织的形象。因而,熟知公共关系礼仪是公共关系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有关公共关系礼仪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语言要求
公共关系语言的基本要求是:以语言的“礼”吸引人,以语言的“美”说服人。《管子·心术下》中就这样说过:“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语言交谈是公关活动中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它以语言为媒介,使公关人员与公众得以沟通,实施公关活动。人们常说“言为心声”,通过一个人的言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洞察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他的知识修养程度。在开展公关活动的过程中,谈话既是公关人员与公众之间交流感情、增进了解的重要手段,也是给公众留下美好印象的重要方面。在与人交往时,语言艺术运用得好,可以使陌生人相识并成为好朋友;语言艺术运用得不好,往往无意间会产生矛盾和误会,可以使老朋友反目为仇。语言交谈中是否注意礼节,语言运用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信息沟通的效果。因此,公关人员要特别注意运用语言艺术,掌握一定的语言交谈礼仪。
第一,称呼要得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是人的思想的直接流露。称呼反映出人们之间心理关系的密切程度。恰当得体的称呼,使人能获得一种心理满足,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良好的心理气氛;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愤怒,使交往受阻或中断。
要做到称呼得体,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称呼必须符合对方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等具体情况,并应注意讲究礼貌。其次,称呼要符合交往的场合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比如在正式场合对前来进行业务洽谈、开会的人都应以职务相称,以体现执行公务的严肃性,合法性;而在平时交往和在家庭中,则较为随便。再次,在被介绍给他人时,需与多人同时打招呼时,称呼要注意有序性。一般来说先长后幼,先上级后下级,先女后男,先疏后亲。特别在涉外场合,称呼的次序更为重要。最后,称呼要考虑与对方关系的亲疏远近,注意区别。
在社交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等具体情况及交往的场合,双方关系的远近来决定对方的称呼。对长辈的称呼要尊敬,对同辈的称呼要友好,对晚辈的称呼要亲切,对关系密切的人可直呼姓名,对不熟悉的人要用全称。称呼多用于开口说话时,对谁说话就要称呼谁。无论在什么场合,称别人“喂”,都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且怀有轻视和敌意,都是失礼的表现。在我国一直惯用并通用的称呼是“同志”,前面冠以姓氏或名字;在国际交往和国内商业交往中,一般对男子称先生,对女子称小姐、女士或夫人,这种称呼前面冠以姓氏、职称、衔称等,如“张先生”、“市长先生”、“秘书小姐”等,对医生、律师、教师等可以直接称其职务,或前面冠以姓氏;有时,实在不知如何称呼才好,特别是不知道对方职务或对担任一般职务的工作人员,权宜之计的称呼,就是称其为“老师”。
第二,说话要有礼貌。歌德说道:“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在社交场合,诚实和热情是交谈的基础,只有开诚布公的谈话才能使人感到亲切自然,气氛才会融洽;以礼待人,才能既显示出自身的人格尊严,又可以满足对方的自尊需要。说话有文野、美丑之分,文明的谈吐有利于传递信息,加强了解,增进友谊,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误会,使大家心情舒畅,关系融洽。
公共关系人员在交谈中要随时随地有意识地使用礼貌语言,学会运用常用的敬语、谦词和雅语。比如,“请”字最能体现对人的敬意,有事相托时,不要忘记说“请”字,万一需要使用祈使句时,加上一个“请”字,也会使命令的口气缓和许多;接受别人任何服务,感谢他人时,不要忘记说声“谢谢”;万不得已需暂时离去或打断对方,或自觉不周到处,应说“对不起”。礼貌用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人们见面时要互致问候与寒暄,如“你好!”,“早安!”,“好久不见,近况如何?”,“能够认识你真是太高兴了!”等等。尽管这些问候与寒暄用语的本身并不表示特定的涵义,但它却是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既能传递出尊重,以示亲切,给予友情的信息,同时又显示出自己懂礼貌、有教养、有风度,从而形成一种和谐、亲切、友善、热情、尊敬的良好“人际气候”。
美国人说话、写信、打电话都少不了“请(please)”字:“请坐”,“请转告”,“请您先走”,“请多费心”,“请及早复信”等等。打电报时,他们宁可多付电报费,也不省掉“请”字。因此,美国电信总局每年从这个“请”字上就可多收1000多万美元。日本人说话离不开“谢谢”。据统计,一个在百货公司工作的日本职员,一天平均要说571次“谢谢”,否则就不是一个好的职员。经验表明,人们都愿意光顾洋溢着亲切和尊重人的气氛的商店。英国人最常用的词汇是“对不起”。凡事稍有打扰,便先说一声“对不起”。警察对违章司机进行处理时,先要说声“对不起”,两车相撞时,相互说声“对不起”。在这样的气氛中,双方的自尊心都得到了满足。我们的祖先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敬语。如表示尊敬之意可用:请问,敢问,借问,动问,请教,指教,见教,求教,讨教,就教,赐教等等;打扰之时,可用:打扰,劳驾,相扰,劳神,费心,烦劳,麻烦,辛苦,费神,难为,偏劳等等。如果我们在语言交往、交流与交谈中恰当使用这些词汇,一定能形成亲切友好的交谈气氛。
第三,克服不良习惯。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就是说美的语言应是明白、流畅、生动、形象、富有一定文采的语言。在说话中人们会不自觉地带有一些坏毛病,如无事不通,无事不晓,旁若无人,夸夸其谈;逢人诉苦,满腔牢骚;随意讽刺,尖酸刻薄;堆砌词藻,文过饰非;或用手指指人,或双手叉腰气势汹汹……这些都是说话中所不允许的,必须加以克服,必须注意自己语言的和气、文雅、谦虚和自然。
文雅的谈吐,固然在于辞令的修饰,但最基本的一条是词能达意,通顺易懂,让人听得费劲、不舒服的话则影响谈话情趣,还会使人怀疑你的实际才能,甚至反感和恼怒。因此在选择词句时应以朴实自然为好,多使用一些明白晓畅的口语白话。有些人喜欢在交谈中插入少许外文或方言土语,其效果优劣恐难一概而论,这主要取决于双方的趣味。一般说来,在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一同交谈时,以不用为佳。因为多数人不习惯这种“中外合璧”的谈话方式。在社交场合,大家都应尽量讲普通话,方言应尽量避免使用。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语言庞杂,方言的形成自有它地理上的因素,相互间的语言障碍一时还很难完全消除。所以对于别人的乡音,要有一种雅量,遇有不尽明了的言语,应多问一声,切忌讥讽或揶揄。有些人说话还有一种不好的习惯,常常不知不觉地在谈话中插入一些毫无意义的口头禅。有的口头禅不伤大雅,听得多了充其量不过使人有点别扭。可有的口头禅却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使自己的谈话对象产生错觉。比如:“知道不?”“你懂吗?”,教训人的口气十分明显,而且还会令人感到暗含轻视的意思。“没什么了不起”对谁都这么说的人,是不是有点目空一切?“是吗?”这是典型的“怀疑一切”的态度,会使谈话对象的自尊深受伤害。
语言艺术在社交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人们通常遵循以下规则:
社交语言的特色
叙事说理,条理清楚,具有逻辑性。
描述细致,有声有色,具有形象性。
情真意切,平易近人,具有感染性。
穿插事例,比喻新颖,具有趣味性。
吐字清晰,措词得当,具有精确性。
弦外有音,循循善诱,具有启发性。
社交语言的禁忌
拖泥带水,与题无关的废话。
颠三倒四,文理不通的胡话。
满口术语,故作高深的瞎话。
滥用词藻,华而不实的虚话。
不懂装懂,模棱两可的混话。
干巴枯燥,催人困倦的套话。
虚伪文饰,掩东盖西的假话。
东拉西扯,不讲实质的空话。
2.仪表要求
不凡的气质、翩翩的风度、美观得体的仪表为每位公关人员所必有。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度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在人际交往中,外表因素往往有形无形地左右着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它在人们的交往中产生重要的影响。人的仪表,主要包括容貌、服饰、姿态等方面,容貌漂亮、气质不凡、风度翩翩、服饰美观的人,往往给人以好感,增强人际吸引,使人在初次交往中就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公关人员的仪表,在交际中起着“第一印象”的作用,不凡的气质、翩翩的风度、端庄、整洁、美好的仪表,能使人产生好感,从而有利于提高公共关系工作的效果。公共关系人员的仪表要求是:
第一,容貌要卫生整洁。容貌是仪表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交际中对人发生魅力的往往是个人的容貌。容貌天生漂亮,可遇不可求,但可以做到卫生整洁,端庄大方,并转化为一种高贵脱俗的气质。容貌要卫生整洁,这是对公关人员的起码要求。为此,公关人员必须做到:头发要梳理整齐,发型的选择要与自己的脸型、头型、体态、年龄及发质相适合;男公关人员不宜留长发,胡子要刮干净;女公关人员可适当化妆,给人以清洁、健康的印象,但不能浓妆艳抹;当着客人的面不要眨眼睛、抠耳朵、揉鼻子、剪指甲、剔牙齿、照镜子;不要吃葱、蒜等味道较大的食物;打喷嚏、咳嗽时应用手帕捂住口鼻,面向一旁,避免发出大声。
第二,衣着打扮要适宜。常言道:“三分在人,七分在装。”一个人的衣着装饰往往反映着情趣的高低,通过衣着可以判断一个人的身份、修养、爱好和人品。服装的美感是由款式、色彩、线条、材料及年龄、体形、肤色等多种因素的巧妙综合而形成的,并不是式样越奇特,颜色越鲜艳就越美。
美的服装有助于体现自身的风度及魅力,其基本要求是:首先要适体,就是服装的尺寸要合体。如果服装窄小到给人以捆绑之感的程度,或肥大到松松垮垮的程度,都是不适宜的。其次要和谐,就是全套服装的颜色配在一起,要给人协调、高雅的感觉。再次要统一,就是服装、鞋帽在造型、色彩、线条上的统一。如一个人穿了一身色彩雅致的套装和一双色彩鲜艳的皮鞋,就破坏了这典雅的套装给人带来的娴静美。公共关系人员的衣着颜色和款式要适合交际的环境和对象,适合自己的个性和身份,不能太呆板,也不能过分修饰。如出席隆重的典礼和仪式应穿质料较高档的西服、套装和民族服装;参加较随意的聚会,可着晚装、休闲装;下基层参观调查,就要着装朴素,与当地服饰差别不要太大;无论是何种服装,都应清洁、整齐、合体。皮鞋要上油擦亮,布鞋要刷洗干净;在公众场合不能穿短裤和赤脚穿凉鞋,女性夏季可以赤脚穿凉鞋,但穿袜子时,袜口不要露在衣裙之外。在佩带饰物时应注意同自己的形体相协调,并考虑与服装风格的统一,在接待工作中,一般不宜佩带过多的饰物,以免给人以不稳重的感觉,从而降低对你的信任。在室内一般不要戴墨镜,遇有隆重仪式或迎送等礼节性场合,即使在室外,也不应戴墨镜。
第三,举止要得体。培根说过:“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优雅合体的动作美又高于相貌的美。”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的举止,可令人更具交际魅力。
什么样的举止为美呢?古人言:“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睡如弓。”这就是说站时应如松挺立,体态端庄,背要直,腰要挺;坐时要上身挺直,两手自然垂放,腿不摇,脚不跷,表情自然诚恳、和蔼可亲;走路时要轻稳有力,精神抖擞,步伐矫健,遇急事也不惊慌失措;睡觉时则应采取侧卧的姿式。参加社交活动要保持高雅大方、稳健庄重的仪表和自信、朝气蓬勃的风度;举止要落落大方,端庄稳重,表情自然诚恳,举手投足自然,语调平缓;切忌轻率冒失、轻浮鲁莽、缺乏教养;应使自己的举止活泼而不轻佻,轻松而不懒散,谦虚而不迂腐,有礼而不卑怯;特别是在严肃庄重的场合,不交头接耳,不东张西望,更不能萎靡不振;只有通过这自然、得体的举止,才能表现出文雅潇洒、质朴开朗的风度,才能体现美的仪表。
3.礼节要求
礼节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成文的法规,礼节的本质是尊重别人。《论语·泰伯》中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从一个人对礼节的适应与掌握程度,可以看出他的文明与教养程度。在社交活动中,公共关系人员应该了解和掌握有关礼节的基本要求。
第一,见面时的礼节。人与人交往的第一步就是见面。见面及见面时的礼节是公关人员留给公众的第一印象。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初次对他人知觉时形成的印象往往最为深刻,而且对以后的人际知觉起着指导性作用。也就是说,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时,人们往往重视前面的信息,而忽视后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注意到了后面的信息,也会倾向于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性的”、“偶然的”;当前后信息不一致时,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按照前面的信息来解释后面的信息,从而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为此,公关人员对见面的礼节及其礼仪规范应予以特别的重视。
一般见面的程序是打招呼、介绍、握手、致意,其中的礼节主要有:
打招呼的礼节。打招呼是与人交往的基础,通过打招呼,引起对方的注意,进而相互交谈,加深理解。打招呼首先要称呼运用得当,增加对方对自己的好感。从礼仪角度讲,对一个人的称呼既表示了对他人的尊敬,同时也显示了自己的礼貌修养。特别是在涉外场合应照顾到国际惯例。见面时的问候用语,一般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要灵活掌握。如外国人喜欢用:“您好!”、“早晨好!”、“晚上好”等,中国人则习惯用“你去哪儿?”、“吃过饭没有?”、“回来啦!”等。遇到外宾时,称呼应合乎礼仪,体现尊重与友好,在正式场合,可称其职务,或是对方引以为荣的头衔。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按各国情况不同可称“阁下”、职衔或“先生”,如“主席阁下”、“总统先生阁下”等等。
介绍的礼节。介绍,简单地说就是向有关人士说明有关情况,使双方相互认识,是社交中初次见面的人相互了解的基本方式。符合礼仪的介绍可以使互不认识的人解除陌生和畏惧,建立必要的了解和信任。属于社交场合的介绍基本上有两种,即为他人作介绍和自我介绍。
为他人作介绍,就是介绍不相识的人相互认识,或是把一个人引见给其他人。介绍他人的礼节是:坚持受到特别尊重的一方有了解对方的优先权的原则,按照先后顺序进行介绍。在社交活动中,为他人作介绍的先后顺序大体上有六种,即:其一,把男士介绍给女士,这是“女士优先”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惟有在女士面对尊贵人物时,才允许有例外。其二,把晚辈介绍给长辈,即优先考虑被介绍人双方的年龄差异,通常适用于同性之间。其三,将客人介绍给主人,它适用于来宾众多的场合,尤其是主人未必与客人个个相识的时候。其四,把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它仅仅适用于对被介绍人非常熟悉的前提之下,要是拿不准,还是不要冒昧行事。其五,把职位低者介绍给职位高者,它适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特别适用于职业相同的人士之间。其六,把个人介绍给团体,当新加入一个团体的人初次与该团体的其他成员见面时,负责人要是介绍他与众人一一相识太费时间,此刻往往会采取这种方式来避免麻烦。在口头表达时,得体的做法是:先称呼受尊敬的一方,再将被介绍者介绍出来。当需要把一个人介绍给其他众多的在场者时,最好按照一定的次序,如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自右至左或自左至右,依次进行,若没有地位非常尊贵的人在场,就不该破例,挑三拣四地“跳跃式”进行。为他人作介绍时,要避免给任何一方厚此薄彼的感觉,不可以对一方介绍得面面俱到,而对另一方介绍得简略至极。必要时介绍人还可以说明被介绍者与自己的关系,便于新结识的人相互了解和信任。在为他人作介绍时,态度要热情友好、认认真真,不要给人以敷衍了事或油腔滑调的感觉。作介绍时,手的正确姿态应是手指并拢,掌心向上,胳膊略向外伸,指向被介绍者,但绝对不要用手指去对被介绍者指指点点。被介绍人在被介绍时,除年长者和女士外,一般应起立示意,但在宴会桌、会谈桌上则不必,只是微笑点头致意即可,被介绍双方可握手,互递名片,问候致意。
在社交场合,为了有意去接触某人,为了多结交一些朋友,需要主动上前将自己介绍给对方,这就是自我介绍。要使自我介绍取得成功,首先应考虑当时的特定场合是否适宜进行自我介绍。若是对方正忙于工作,或是正与他人交谈,或是大家精力集中在某人或某件事情上的时候,作自我介绍有可能打断对方,效果一定不好;如发现对方心情欠佳,或疲惫不堪时,也不应上前打搅;如果对方一个人独处,或心情愉快时,他对你的自我介绍不仅洗耳恭听,而且肯定会有良好的反应;在大家闲谈的时候,或出现冷场的时候,抓住时机进行自我介绍,在场的人不仅不会觉得唐突,而且还会愉快乐意地接受你的自我介绍。自我介绍的基本程序是先向对方点头致意,得到回应后再向对方报出自己的姓名、身份、单位及其他有关情况,语调要热情友好,充满自信,神态要自然大方,眼睛要正视对方,同时双手递上事先准备好的名片,名片的正面应向着对方。自我介绍的内容大体由三个要素构成,即本人姓名的全称、本人供职的单位及本人的职业(职务)。自我介绍时措辞要注意适度。有些人唯恐别人不识眼前“君子”,一开始便炫耀自己的身份、门第和博学多才,显得锋芒毕露,让人觉得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对自己所在的组织也不要大吹大擂,以免给人留下虚假、不诚实的印象。也有些人正相反,喜欢作一番自我贬低式的介绍,以示谦虚和恭敬,比如“小人才疏学浅”之类的话,其实大可不必。因为那样对方会以为是客套话,言不由衷,或以为是故意摆摆噱头。而西方人则会信以为真,认为不屑一谈。只有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介绍自己,才会给人诚恳、坦率、可以信赖的印象。在对方与别人热烈交谈时,决不可随意插进去作自我介绍。
握手的礼节。在我国,见面、离别或者介绍时表示热情、礼貌和致意的常用礼节是握手。握手礼初为古代欧洲人表明手中未带武器,握手表示亲切友好之意,其后衍为风尚,通行于欧美,辛亥革命后在中国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在社交场合,握手时伸手的先后顺序遵循“尊者决定”的原则,即由身份尊贵的人决定双方有无握手的必要。正确的顺序是待女士、长辈、已婚者、职位高者伸出手来之后,男士、晚辈、未婚者、职位低者方可伸出手去呼应。而在朋友、平辈人见面时,一般认为谁伸手快,谁更为有礼;在遇到祝贺对方,宽慰对方,表示谅解对方,真心诚意的时候,应主动伸手。在公共场合,如果需要与之握手的人士较多,也应当以此类推,讲究“先来后到”,先长辈后晚辈,先已婚者后未婚者,先职位高者后职位低者,也可以由近而远地依次与人握手,不要在多人同时握手时交叉握手。与人见面时,不可戴着手套与人握手。如在工作地点见面,手不洁或有污渍时,应事先向对方声明示意并致歉意。握手时须用右手,接触外国人时,慎用左手与之相握。握手时要热情,面带笑容,注视对方的眼睛。应根据场合,边握手边打招呼,如“你好!、”“欢迎你!”、“辛苦了!”等亲切致意的话,切不可毫无热情地伸手去给人家握,自己却漫不经心,东张西望或不哼不哈,不要看着第三者或低头俯视地面,因为这会给人一种心不在焉或对对方不尊重的感觉。握手时,距离握手者太远或太近都是不雅观的,尤其不能将对方的手拉近自己的身体区域。握手时用力要适当,时间要恰当,长短要因人而异,初次见面握手时间不宜过长,以三秒钟为宜。有些人握住别人的手紧紧不放,而且颇热情地说话,特别是在公共场合或路上,使对方很不自在。
致意的礼节。除握手外,在国内的社交场合人们使用的见面礼还有举手、点头、脱帽、欠身等等。它们主要适用于已经相识的友人之间在大庭广众中相互致意。
致意的基本规则是男士应先向女士致意,晚辈应先向长辈致意,未婚者应先向已婚者致意,职位低者应先向职位高者致意。遇到别人首先向自己致意,不管自己心情如何,感觉如何,都必须马上用对方所采用的致意方式“投桃报李”,回敬对方,绝不可视而不见,置之不理。致意是一种不出声的问候,故向他人致意时一定要使对方看到、看清,才会使自己的友善之意被对方接受。
举手向朋友们打招呼致意,通常不必作声,只要将自己的右臂抬起,向前方伸直,轻轻摆摆手即可,不需要反复的摇动。以举手致意作为见面礼,适用于同与自己距离较远的熟人相逢之际。用点头作为见面礼,大多适用于与对方不宜交谈的场合。例如,会议或会谈正在进行,行进在人声嘈杂的街道上,或是置身于影剧院或歌舞厅之中。在外交场合,遇到身份高的领导人,应有礼貌地点头致意,表示欢迎,不要主动上前握手问候。只有在领导人主动伸手时,才可向前握手问候。点头为礼的正规作法应是用头部向下稍许晃动一两下,同时目视被致意者,不应把头高高扬起,用鼻孔“看”人,或是头部晃动的幅度过大,点头不止。微笑即面含笑容,是不显著、不出声、不露齿的笑。在社交场合中,它可以替代其他见面礼向友人“打招呼”致意。具体而言,它可以用于同不相识者初次会面,也可以用于向在同一场合反复见面的老朋友“打招呼”之际。微笑的要旨,是要求真诚、自然、朴实无华,否则会有悖于与人为善的初衷。欠身,即全身或身体的上半部分在目视被致意者的同时,微微前倾一下,意在表示对他人的恭敬,适用的范围比较广泛,可以向一个人欠身致意,也可以向几个人欠身致意。欠身为礼时,双手不应拿着东西或插在裤袋里。在社交场合,男士会向女士脱帽行见面礼。脱帽礼具体作法如下:戴着礼帽或其他各种有帽沿的男士,遇到友人特别是女士时,应微微欠身,用距对方较远的那只手摘下帽子,并将其置于与肩膀平行的位置,这样做显得姿势优雅,同时也便于同对方交流目光,离开对方时,脱帽者才可使帽子复位。
上面我们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见面礼节,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对以下见面礼节有了解,以便在社交场合见机行事,应付自如。
拱手礼。拱手礼即中国旧时的作揖。亲朋好友聚会、聚餐或祝贺、登门拜访、开会发言等,见面时相互施以此礼。拱手礼的行法,是行礼者首先立正,两手合抱前伸,然后弯身,并将合抱的双手上下稍作晃动。行礼时,可向受礼者致以祝福或祈愿,如“恭禧发财”,“请多关照”等等。自己握住自己的手摇,代替握别人的一只手摇。来华的外国人认为这种礼东方气息浓厚,既文明又有趣。现在一般用在非正式场合或气氛比较融洽时,如春节拜会、宴会、晚会、武术表演的开始与结束等。
鞠躬礼。在朝鲜,韩国,特别是在日本,人们以鞠躬礼作为见面礼。鞠躬,意即弯身行礼,是对他人郑重其事地表示尊重与敬佩的一种方式。鞠躬礼源于中国,在先秦时代,两人相见,以弯曲身体待之,表示一个人谦逊恭谨的姿态,但还没有形成一种礼仪。而在西方所谓的骑士时代,鞠躬则象征了对敌手的屈膝投降。在今天,鞠躬已成为一种交际的礼仪,在下级对上级、同级之间,初识的朋友之间,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都可行此礼。以日本为例,虽然人们见面时都行鞠躬礼,但不同的弯身程度表示的尊敬程度并不相同。对同事或平辈行鞠躬礼时,应立正站好,背部挺直,双手分别贴放在双腿两侧,随后弯身低头,对他人表示敬意。若是对长辈和上司行鞠躬礼时,弯身的幅度更要大一些,行礼者的双手应放在双腿正面,随着弯身将手指尖下垂到大腿中部。向名人、贵宾或有恩于己的人表示特别的敬意或感激时,鞠躬弯身的幅度最大,其双手的指尖应垂至双膝为止。
拥抱与吻手礼。在欧美各国,人们在见面或告别之时,经常使用拥抱礼。在正式的场合和仪式中,礼节性的拥抱是两人相对而立,上身稍前倾,各自抬起右臂,将右手搭放在对方左肩之后,左臂下垂,左手扶住对方的右后腰,然后按自己的方位,双方均向各自的左侧拥抱对方,然后向右侧拥抱,最后再次向左侧拥抱。礼节性拥抱一般时间很短,拥抱时双方身体也并不贴得很近。在公共场合,关系亲近的妇女之间是亲脸;男士之间是抱肩拥抱;男女之间是贴面颊;长辈对晚辈亲额头;男士对尊贵的女士则行吻手礼。吻手礼是欧美男士在较为正规的社交场合以亲吻女士手背或手指的方式,表示敬意的一种隆重的见面礼。做法是:男士行至女士面前,首先立正欠身致敬,然后以右手或双手轻轻抬起女士的右手,同时俯首躬腰以自己的双唇靠近它,最后用微闭的嘴唇象征性地轻轻触及一下女士的手背或手指。行吻手礼仅限于室内,主要被男士用于向自己尊敬的已婚妇女表示崇高的敬意。在波兰、法国和拉美的一些国家里,向已婚女士行吻手礼是男士有教养的一种标志。
合掌礼。此礼在东南亚和南亚信佛教的国家里十分流行。它的做法是:面对受礼者,两个手掌在胸前对合,五指并拢向上,手掌向外侧稍许有些倾斜,然后欠身低头,并口诵“佛祖保佑!”通常合掌礼的双手举得越高,表示对对方的尊敬程度越高。向一般人行合掌礼,合掌的掌尖与胸部持平即可,若是掌尖高至鼻尖,那就意味着行礼者给予了对方特别的礼遇。惟有面对尊长者时,行礼者的掌尖才允许高至前额。在以合掌礼为见面礼的国家里,人们认为合掌礼比握手礼高雅,而且要卫生得多。因此,当别人向我们施以这种礼时,应尊重对方习俗,以同样的礼节还礼。
除以上介绍的几种见面礼外,还有缅甸人常用的跪拜礼,在尼泊尔、斯里兰卡、也门等国盛行的吻足礼,以及盛行于西亚与北非沙漠地区和新西兰毛利人的碰鼻礼。见面礼虽多种多样,且各自的讲究也不尽相同,但最重要的是行礼者要做到心中有底,真诚热情,用心专一。
第二,交谈时的礼节。善于交谈是社交活动中的一门艺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善谈、健谈的人。因此,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注意掌握与人交谈的技巧和方法。
与人交谈的态度。与人交谈时,必须尊重对方,态度要真挚诚恳、亲切自然、平易稳重、开诚布公,而不能傲慢冷漠、虚情假意、藏头露尾、欲言又止。语言表达要适时得体、不卑不亢、表情自然,不能信口开河、词不达意。
谈话时,要做到双方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要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更不能看书看报,或者面带倦容,哈欠连天;不要做一些不必要的小动作,如玩指甲,弄衣角,搔脑勺等等。谈话时目光要注视对方,以表示对谈话的兴趣和对对方的尊重。当然,注视并不等于凝视,直勾勾地盯着对方,还要注意能够让对方感受到你对谈话的态度。如果是许多朋友在一起交谈,讲话的人不能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其中一两个熟悉的人身上,而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尤其是对方谈兴正浓时,不能突然打断对方。如果有紧急事件发生,或确实有必要打断对方,要在对方说话的间歇,以婉转的口气,很自然得体地将自己的话简短说出。在参与多人交谈时,应不时地同其他人聊上几句。
交谈的声音与姿态。交谈的声音一般不宜过高,以对方能听清楚而不影响别人谈话为准;交谈的距离要适中,至少应相距0.5米;交谈时身体不能太拘谨,也不能太懒散,不论是坐势还是站势均应端庄有礼。
交谈过程中,说话者的语速、音质和声调,都是传递信息的符号。同一句话,说时或缓或急促,柔声细语或高门大嗓,商量语气或颐指气使,面带笑容或板着面孔,效果会大相径庭。要想把话说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首先,必须发音正确、清晰易懂,否则由于口齿不清,发音不准,影响到内容的表达。其次,说话的速度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只有使自己谈话的速度适中,即每分钟讲120个字左右,才最为适宜。再次,要注意说话的语调。语调是流露真情的一个窗口,同时还流露一个人的社交态度,那种心不在焉、和尚念经式的语调绝不会引起别人感情上的共鸣。谈话的姿态也反映着一个人的性格和心理。胆怯内向的人,谈话时往往双肩紧并、下垂,腰部弯曲,显示出一副紧张、卑屈的样子。因此,切忌采用这种姿态与人谈话。如果站着与人交谈,说话时要挺胸、收腹,全身重量均匀地分布于两足,使重心稳定。这样,会使人显得生气勃勃,泰然自若。如果是坐着谈话,要注意谈话距离宜保持在一臂之内。双脚要平放于地面,不宜交叉双腿,在身份高者面前,更不宜跷着二郎腿;坐时背部要紧靠椅背,肩膀平正,腰部挺直。
交谈的时机和时间。与人交谈时要时间适度,要根据交谈内容和重要性而定,不宜过长,以免对方不耐烦。在别人谈话时,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讲话,若有事需要与某人交谈,应等别人说完。谈话中遇急事需处理或需要离开,应向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谈话要看准时机,留有余地。“言贵精当,更贵适时”,把握住说话的适宜时机,是说话得体的重要因素。比如,在听话人心情比较平和的时候去反映情况或提出批评建议;在双方的感情和认识差距缩小了以后再开口劝说。交谈过程中还要注意说话应留有余地。无论求别人办事,答应为别人办事,还是拒绝他人,都要注意把话说得留有余地。在交谈中,遇有需要赞美对方时,应措辞得当,注意分寸,用空洞不切实际的溢美之词,反而会使对方感到你缺乏诚意。所以称赞要适度,要注意分寸。过分的讨好、谄媚则近于肉麻;特别是对上级领导,在社交场合更不宜毕恭毕敬说些奉承话;对晚辈或地位比较低的人,也不要用轻视、冷淡的口吻说话。在参与多人交谈时,应表现出对谈话内容兴趣很大,而不必介意其他无关大局的地方。比如对方有浓重的乡音,读错了字或记错了日期等,只要不妨碍交谈的进行,没有必要当面去指正。不要在对方谈兴正浓时,突然凑到某个人耳边窃窃私语,这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有可能使谈话者产生误会。当遇到自己的熟人正在一起交谈时,如果打算加入,一定要事先征得同意,比如问一下“我能够有幸加入吗?”或“不打搅吧?”,得到许可后,方可加入。不要以为是自己的熟人,就可随便加入别人的谈话。加入之后,应甘当配角,不可自己一加入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唱起主角,以至影响交谈者的兴致。一旦发现自己加入后,原来的交谈者都缺少了兴致,应及早退回,不要因此让别人产生不好的印象。在碰到有人想加入自己的交谈时,通常应来者不拒。如果自己确有私事,不适宜外人介入,应及早婉言相告,比如可以说“对不起,我们有点私事想单独谈谈”,或者说“我们过一会儿再谈,好吗?”一旦有其他人加入自己的谈话,就不要有意冷场,或是使用隐语、暗示等,使他人无所适从。
交谈的内容。在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要符合交谈对象特定身份的要求,从称谓到措辞,从交谈话题、谈话语气到表达方式等都应尽量合乎交谈对象的特点,做到恰当得体。在公众场合或者与交谈对象不熟悉的情况下,应选择大家都可介入,方便发表意见的话题。
交谈不是一味地发泄自己的感情和情绪,而是一种合作的程序。说话人的言语行为总是围绕着听话对象进行的,以他们能接受为前提,而不能逾越他们的思想、感情、知识所能及的范围。例如,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吃饭了吗?”本是一句很普通的问候语,并没有请客吃饭的意思,但对不懂这一习惯用语的外国人来说,就完全可能理解为打算与他一同进餐。又比如,中国人见面时喜欢说“你气色真好,又白又胖”,“你发福了”来表示对对方的友好,对方也往往会以“你也一样”,“多谢”来表示谢意。但西方人就有不同的看法,他们怕被人说白、胖,因为往往身体黝黑是健壮的标志,而身体白胖则表明体弱,对他们而言,说胖就有一种贬低人的意思。同样,外国人见面时常说的“见到你十分荣幸”,“你今天打扮得格外迷人”,“你真是太漂亮了”之类的客套话,中国人并不习惯。一般来讲,在公共社交场合,应选择大家都可以介入又都方便发表意见的话题,如:环境布置、天气、当日新闻、国际形势、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切忌只谈个别人知道或感兴趣的事,或只与个别人交谈而冷落其他人;不要涉及令人不愉快的内容,如疾病、死亡、荒诞、淫秽的事情;话题不要涉及他人的隐私,如对女士不问年龄、婚否、服饰价格等,不用身体壮实、保养好等模糊用语来形容女士的身材,对男士不问钱财、收入、履历等,不随便谈论他人的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以免犯忌讳,同时不要随便散播和听信流言蜚语;遇到不便谈论的话题不要轻易表态,应当转移话题以缓和气氛,涉及对方反感的话题应及时表示歉意,一般不宜用批评的语气谈论在场者和其他相关人士,也不要讥笑他人,更不能出言不逊,恶语伤人;男士一般不参与女士圈内的谈论,与女士谈话时要宽容、谦让、尊重,不随便开玩笑,不可与女士无休止地攀谈;幽默的语言,既有趣可笑,又寓意深长,如能在谈话中适当加以运用,不仅能够活跃气氛,而且能够启人心智,吸引听众,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但凡事要有个限度,使用幽默语言,讲笑话也要因人而异,要分时间、地点、场合,要有分寸。
聆听的礼节。善于倾听,是谈话成功的一个要诀。有的人在听时心不在焉,或左顾右盼,或处理他事,或摆弄东西,或不时走动,这种方式伤人自尊,使说者不愿再讲,更不愿讲心里话。最好的聆听方式,是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去听,去反应,去认识,去理解,去记忆。
在聆听对方谈话时要注意:首先要保持冷静,不受个人情绪和当时气氛的影响。其次要设法使交谈轻松自如,不要使对方感到拘束;要少讲多听,不要随意打断对方;还要注意听的内容,而不必过多地考虑对方的谈话技巧。再次要注意谈话者的神态、表情等非语言传播手段,要多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在他人讲话时,应尽可能地以柔和的目光注视着对方,以便与对方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要学会用声音、动作去呼应,在说话者谈到要点,或是其观点需要得到理解和支持时,应适时适量地点点头,或是简洁地表明一下自己的态度;还可以通过一些简短的插话和提问,暗示对对方的谈话确实感兴趣,一般来说,任何人都会对诚心诚意倾听自己谈话的人产生感激之情,从而开启心扉,倾吐真情实意。所以,在交谈过程中,不仅要让自己的话说得得体,还要注意用聆听来赢得对方。
第三,参加宴会时的礼节。参加宴会包括应邀、出席、致谢三道程序。
应邀。接到正式宴会的邀请,应作出是否参加的决定,并尽早答复宴请人,以便对方安排。
对注有RSVP.(请答复)字样的请柬,无论出席与否均应迅速答复。对注有“Regrets only”(不能出席请复)字样的,则不能出席时才回复。如已经口头约定,在发的请柬上注有“To remind”(备忘)字样,则不必回复。答复对方,可采用电话或便函的方式。接到邀请后,还应核实宴请的主人、时间、地点以及对客人服饰的要求、是否邀请了配偶等;如果接受了邀请又因故不能出席,应尽早向主人解释和道歉。
赴宴。如期准时赴宴,是参加宴会的基本礼节。
一般客人可按规定时间提前或延后五分钟到达,身份高者可略晚到达;到达后,应主动前往主人迎宾处,首先向女主人问候,然后才向男主人问好握手。按西方习惯,可向主人赠送花束或礼物;赴宴时穿着要仪容整齐、雅观大方;对宴会上的人,不管相识与否,都要笑脸相迎,点头致意,握手寒暄,对女士、身份高者、年长者要主动起立,让座恭安,对邻座不相识者,可先作自我介绍,热情有礼交谈;进餐应文雅,吃东西不要发出声音,食物太热时不要用嘴吹,鱼刺、菜渣等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掩嘴,用手或筷子取出,放在盘内;酒量应控制在本人酒量的1/3以内,身份低或年轻者与身份高或年长者碰杯时,应欠身点头,且杯沿比对方略低,表示敬意;吃西餐时,使用刀叉应尽量不发出大的响声,也不要挥动刀叉与人讲话;将刀叉摆成八字或交叉状,刀口向内,说明未吃完,如果将刀叉并拢平排放在盘内,则是就餐完毕的信号;散席时,客人要等主人离席后才可轻轻离开座位,应有礼貌地向主人握手道谢,通常是男宾先与男主人告别,女宾先与女主人告别,然后交叉与其他人告别;离席时,除主人特别示意作为纪念品的物品外,不要带走其他物品。
致谢。参加正式宴会后2~3天内,客人可送印有“致谢”(PR.Pour remercier)字样的名片到主人处表示感谢。
致谢名片可寄出也可亲自送达,如果亲自送达时主人不在,可将名片左下角折一下再恢复原样,表示本人亲送;还可附感谢信表示感谢,感谢信只要求表达感谢之情,应简单明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