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组合体视图的绘制
本节主要介绍根据实物(或立体图)画组合体三视图的步骤和方法。
5.2.1 以叠加为主的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
画此类组合体的视图时通常采用形体分析法。所谓形体分析法是指分析组合体的组成形体、组合方式、表面过渡关系及形体的相对位置而进行画图和读图的方法。
现以图5-5所示的轴承座为例说明此类组合体的绘图过程。
图5-5 轴承座
1.形状分析
应用形体分析法,可以把图5-5所示的轴承座分解为五部分:圆筒Ⅰ、用来支承圆筒的支承板Ⅱ和助Ⅲ、底板Ⅳ、凸台Ⅴ。
2.选主视图
选择主视图可以考虑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1)从形体稳定和画图方便方面来确定组合体的安放状态。通常,使组合体的底板朝下,主要表面平行于投影面。
(2)以能反映组合体形状特征的看图方向作为主视图的投射方向。
(3)使各视图中不可见的形体最少。
根据以上三点要求,选定如图5-5(a)所示的组合体的安放状态如下:底板在下,底面水平;主视图的投射方向选择图中的A向。选B向虽然也能较好地反映组合体的形状特征,但在相应的左视图中多数形状为不可见,因此B向不宜作为主视图的投射方向。
3.布置视图
布置视图就是根据各视图的最大轮廓尺寸和各视图间应留有的间隙,在图纸上均匀地布置各视图,画出确定各视图在两个方向上的基线,如图5-6(a)所示。可以作为基线的一般是组合体的底面、端面、对称平面和曲面体轴线等的投影。
4.画底稿
细、轻、准、快地逐个画出各基本体的视图。画图的一般顺序是:先画主要形体,后画次要形体;先定形体位置,后画形状;先画具有特征形状的视图(如圆柱应先画圆形视图),后画其他视图;先画各基本形体,后画形体间的交线等。如图5-6(a)和图5-6(b)所示。
画图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如下。
(1)画图时,常常不是画完一个视图后再画另一个视图,而是几个视图配合起来画,以便利用投影之间的对应关系,使作图既准又快。
(2)各形体之间的相对位置要保持正确。
例如:在绘制图5-6(b)时,底板与圆筒的前、后表面应对齐;在绘制图5-6(e)时,凸台应位于圆筒的中间。
(3)各形体之间的表面过渡关系要表示正确。
例如,支承板的斜面与圆筒相切,在相切处为光滑过渡,所以切线(kl,k″l″)不应画出,如图5-6(c)所示。肋与圆筒是相交的,所以在圆筒外表面与肋的侧面之间应画出交线m″n″,如图5-6(d)所示。同时,由于圆筒与肋及支承板融合成一整体,所以在左视图上圆筒的轮廓线只有肋前面的一小段,如图5-6(d)所示。凸台与圆筒的内外表面也是相交关系,也应绘制交线,如图5-6(e)所示。
5.检查、加深
底稿完成后,应仔细检查。检查时,还是应用形体分析法逐一分析各形体的投影是否都画全了,相对位置是否都画对了,表面过渡关系是否都表达正确了。最后,擦去多余的线,经过修改再加深,如图5-6(f)所示。
图5-6 以叠加为主的组合体的画图方法
5.2.2 以挖切为主的组合体的三视图的画法
如图5-7所示的组合体,可以看成是由长方体Ⅰ切去Ⅱ、Ⅲ、Ⅳ又钻了(挖去)一个孔Ⅴ而形成。这种主要由基本体挖切而成的组合体,除基本形体(长方体Ⅰ和孔Ⅴ)能直接按形体画图外,其切口部分难以直接按形体画图,通常采用面形分析法,按面形进行作图。所谓面形分析法,就是指根据组合体表面的投影特征(积聚性、实形性和类似性),通过分析其表面的性质、形状和相对位置来进行画图和读图的方法。
图5-7 挖切式组合体
图5-8所示为该组合体的画图步骤。画图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对于切口,应先画出反映其形状特征的视图(在该视图上截切面的投影具有积聚性),后画其他视图。例如,作切去形体Ⅱ形成的切口时,如图5-8(b)所示,应先画其主视图,再作其余视图,关键是所作出的正垂面P的其余两投影(p″与p)的形状要相类似。又例如,作切去形体Ⅲ形成的切口时,如图5-8(c)所示,应先画其俯视图,该切口与正垂面P的交线均积聚在q′上。因此,作切口其余投影时,关键仍是所作斜面的其余两投影q″与q的形状相类似。
(2)画挖切形成的组合体时,不一定都从最简单的基本体开始,也可以从一个比较清晰的有一定复杂程度的组合体开始(复杂程度视初学者的画图水平而定)。例如,可从图5-8(b)所示的形体开始,也可以对照轴侧图直接画出图5-8(d)所示的具有形状特征的主、俯视图,再作其左视图(作图关键仍是作斜面的投影)。
(3)检查时,主要是检查形体的投影,特别是检查斜面投影的类似性。例如,图5-8(d)中斜面R的投影r″与r的形状应相类似,如果斜面上的交线画错,即可通过查斜面投影类似性来查出。
图5-8 以挖切为主的组合体的画图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