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材料与时代
材料是建造的基础,材料的性能决定了建造的可能性,同时,人们对于材料的认识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深化。从古至今,材料一直是设计师必须认真面对的基础元素之一。通过传统材料来实现新的审美趣味,最典型的莫过于西班牙建筑师高迪的作品。他的许多建筑作品都空间奇异、形式怪诞,但他就是用最古老的建筑材料—石头来完成这些建筑的。同样,现代主义大师、芬兰建筑师阿尔托•阿尔瓦也长期致力于运用砖、木材、石材等传统材料来表现现代的审美趣味。这些都足以说明,设计师挖掘了材料的表现力。
用材料划分时代是一大发明,说明材料与人类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工业革命之前漫长的岁月中,建造房屋使用的主要是天然材料。
古希腊人挖掘了石建筑,确立了沿用至今的柱式典范(图1-17)。实际上,古希腊人的实践已经揭示了石材作为塑性材料的潜力(图1-18),但这种潜力的进一步发挥还要等到千年以后。西班牙建筑师高迪以一生的实践把石材的塑性能力挖掘到了超出世人想象的境地。
图1-18 古埃及用石材刻筑的符号 英国大英博物馆 2009年摄
图1-19 木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材料 山西应县木塔 2010年摄
古罗马人显然愿意臣服于古希腊的文化成就,尽管他们掌握了更有力的建造手段,但他们还是以希腊人的柱式语言来完成建筑形象。古罗马的地域内多火山,火山灰是天然的混凝土素材,古罗马人大量使用混凝土材料建造建筑,火山灰拌上碎石骨料在凝固后非常坚固,混凝土和拱形结构的使用带来了建筑装饰的变化,古罗马人为了美观又在混凝土外贴上了石材饰面。这里石材已经不仅仅是作为承重的材料来使用了,石材的装饰纹样自由,各种铺砌方式随之而来,组成了不同的肌理或纹样。古罗马人的饰面意识有可能受两河流域文化的影响,因为两河流域的人很早就发明并使用了马赛克饰面技术,最初是在土未干的时候往里面植入陶钉,密实的陶钉形成富有装饰味的表面肌理,在这个基础上采用不同色彩或质地的陶钉就能形成丰富的几何纹样或图案。马赛克的装饰还有利于掩盖建筑表面不平整的问题。直到现在,马赛克仍然是被广泛应用的装饰材料,原因在于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的长处,材料本身并没有过时之说,只有适用与不适用的区别。
图1-20 玻璃建造的现代建筑 希腊 2011年摄
中国的塔这种建筑形式是从印度传入的,在印度的原型称为“窜堵坡”,也是用石材建造的。但塔这种形式传入中国之后就迅速地与中国传统的楼阁结合,形成中国的楼阁式塔(图1-19)。传统的中国楼阁是木建筑,其形式反映了木材这种材料的许多优点,如出檐深远、姿态灵活、可以登临以及装饰精致,等等。但木材的缺陷是容易损坏。
图1-21 混凝土建造的现代建筑 意大利 2006年摄
图1-22 可回收环保材料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2009年摄
西方世界选择了石材作为建筑材料,因而形成了西方建筑以柱式与拱券为基础要素的装饰体系;东方世界选择了木材作为建筑的材料,从而发展出了东方建筑以梁架变化为内容的装饰体系。两种材料都以自身特质的变化,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时期的造型样式。可以说天然的石材与木材代表了古典样式的时代特征。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不同选择,是不同文化、不同理念的结果。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由此衍生并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木材与生命之间的亲和关系,重视了木材与人类关系的结果。这两种材料的选择方式并无优劣之分。
钢和玻璃的大量使用极大地改变了20世纪以来整个世界艺术领域的面貌。钢和混凝土的结合产生了钢筋混凝土,一批表现主义的设计师纷纷使用它并且探索它的塑性能力、材料性能及其表现力,钢筋混凝土还可以很自然地继续塑造传统形象。人们在钢筋混凝土的表面处理上也做了很多探索,现在利用清水混凝土进行表面处理已经是许多建筑领域通行的做法,钢筋混凝土的应用开始使建筑获得了较传统建筑更轻盈的形象。钢和玻璃的应用则使这种趋势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钢结构和玻璃塑造的轻快、简洁的建筑形象,非常有利于表现效率(图1-20、图1-21)。
材料获取适合自身的表现形式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的材料可以代表不同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材料可以造就不同的空间样式,不同的材料可以营造不同的装饰风格。最初的材料选择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判断:当人们应用新的材料进行活动时,仍然无法摆脱旧的形式,此时,最初的材料连同它所匹配、适应的形式就变成了一个文化基因,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代代相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