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综合保障体系

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综合保障体系

时间:2023-10-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是建立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水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措施,也是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有机食品便是来自于有机生产体系,根据有机产品标准生产、加工并经过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水产养殖及其产品也属于有机认证的范围,当然,跟其他种类有机食品一

第九章 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综合保障体系

第一节 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食品质量安全认证根据认证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产品认证、服务认证和管理体系认证,其中产品认证包括无公害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等,管理体系认证包括HACCP体系认证、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MP(良好操作规范)认证和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本国政府实施的认证、多国联合实施的认证和国际通用认证,代表认证种类分别为我国有机食品认证、IFS国际食品标准认证和ISO标准化体系认证。

产品质量认证制度起源于英国,1903年英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认证标志:“BS”标志,也称“风筝标志”,1922年注册成为受法律保护的认证标志,如今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已经发展成国际社会认可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是建立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水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措施,也是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山东好当家海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提升产品质量,旗下冷冻调理、即食休闲、功能保健类食品已经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日本农林水产省注册和美国FDA认证,是积极实施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代表企业之一。

一、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农业委员会对良好农业规范的内容规定包括土壤、水、植物保护、畜牧养殖业、收获及农场加工与储存、能源和废物管理、人的福利、健康与安全以及野生生物和乡村景观。根据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的定义,良好农业规范是“一套主要针对初级农产品生产的操作规范,可以强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行为,实现对种植、养殖的全过程控制,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良好农业规范通过对养殖、收获、清洗、包装、贮藏和运输过程进行规范,以期减少化学品和药品的投入,进而保障初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企业申请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一般需要经过申请、申请评审、签订合同、现场检查、认证评定、签发证书和获证后监督等过程。水产养殖类良好农业规范国家标准是2008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内容包括12个标准,详见表9-1。

表9-1 水产养殖良好农业规范国家标准

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ISO全称为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即国际标准化组织,ISO9000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系列标准的统称,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际标准。实施ISO9000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品牌公信力和市场份额、消除国际贸易壁垒以及节约社会资源。ISO9000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一是控制全部过程的质量,二是控制过程的出发点是预防不合格,三是质量管理中心任务是建立、实施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四是持续的质量改进,五是该体系必须兼顾顾客和组织内部双方的需要和利益,六是定期评价质量管理体系,七是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是管理者。ISO9000认证适用于农业和渔业,因此水产品企业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之后,可以向认证机构申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常ISO9000认证需要5个条件,详见表9-2。

表9-2 ISO9000认证的条件

三、无公害产品认证

根据农业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的基础,两者都是在无公害农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根据农业部的发布数据,截至2012年11月底,我国共有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5 887个,认定产地76 686个。适用于水产品的无公害产品质量标准主要有《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2001)、《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NY5362—2010)和《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GB 18406.4—2001),第一个标准规范对水产养殖场和养殖水质等指标进行了要求,有利于规范无公害水产品生长环境,保证水产品正常生长;第二个标准规范主要对无公害海水养殖产品的养殖环境提出了标准化要求,有利于无公害海水养殖产品的质量保障;第三个标准规范对无公害水产品的感官、鲜度和微生物指标提出了要求,有利于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主要由农业部门、国家质检部门和国家认监委负责,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机构应当由国家认监委审批和授权,主要负责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以及对获得认证的产品进行跟踪检查、受理相关的投诉和申诉工作。渔业企业申请渔业产品类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应当提供以下材料,详见表9-3。

表9-3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需提供的材料

(续表)

四、绿色食品认证

根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的定义,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是绿色食品的主要特征”。我国绿色食品又可以分为AA级和A级两种,具体区别详见表9-4。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包括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绿色食品包装标签标准、绿色食品贮藏、运输标准和绿色食品其他相关标准。根据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11月底我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数量为6801家,产品16 929个。水产品属于国家商标类别第29类,具体到海水养殖业,海水养殖动、植物苗种和海水养殖动、植物产品以及水产加工品,按照规定都可以申请绿色食品标志。绿色食品的认证目前已经得到了市场与消费者的认可。

表9-4 绿色食品分级标准的区别

资料来源:张妍主编.食品安全认证.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81

五、有机食品认证

根据我国《有机产品》国家标准GB/T19630—2011的定义,有机产品是指“生产、加工、销售过程符合该标准的供人类消费、动物食用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有机食品便是来自于有机生产体系,根据有机产品标准生产、加工并经过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根据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11月底我国农业系统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企业为1336家,有机产品认证证书1916张。水产养殖及其产品也属于有机认证的范围,当然,跟其他种类有机食品一样,水产养殖及其产品有机认证目前也处于初级阶段,现有的认证食品主要针对国际市场。实施有机食品认证,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产业良性发展以及增强国际竞争力。

六、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具体措施

一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渔业企业实施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一方面要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和了解质量安全认证的相关知识,让消费者意识到获得质量认证的水产品在质量安全方面会比没有获得质量认证的水产品更有保障,所以营造良好的市场需求氛围是鼓励渔业企业进行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原动力;另一方面要鼓励渔业企业自觉实施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加大相关宣传力度,督促企业自愿接受认证机构的质量检查与检测,并将获得质量认证当作一种企业荣耀来看待。

二要简化认证审核和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水产品质量认证审核与审批是一种带有公权力性质的类行政审批,合理地简化程序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降低企业的认证成本,增加企业进行质量认证的意愿。

三要逐步建立强制性水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实施质量认证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水产品质量水平,所以必须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建立强制性水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将所有水产品纳入到强制性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中。当然,这在短期内还是不现实的,我们必须遵循以事实为基础、以客观规律为准绳、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四要加强水产品质量认证机构的管理和培训。质量认证机构是进行食品质量认证的管理机构,也是负责具体业务操作的认证机构,因此必须提高质量认证机构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质量认证机构的领导与监督力度,督促其更好地履行质量认证职责。

第二节 建立健全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主要目的就是为本研究涉及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提供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支持,也就是将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以法律法规文件的形式呈现出来。将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纳入法律的规制范围有利于从根本上确立制度的权威性和可执行性,法律法规存在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我国目前涉及海水养殖产品的法律法规文件在本书第四章已经进行了罗列,在此就不再赘述,本节主要探讨建立我国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几个重点环节。

第一,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所谓法律的权威性,指的就是凡法律法规有规定的,一定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没有针对性规定的,也要按照法律法规的相关精神进行处理。总之一句话,一切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办事。

第二,细化法律法规规定,将具体执行方面的条文进行重点解释与展开。以养殖证制度为例,《渔业法》和《物权法》要求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养殖证发放优先顺序及程序,养殖生产者的权利与义务,养殖权利受到侵害的补偿办法及标准。养殖证制度是保证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性制度之一,所谓养殖证,指的是由单位或者个人依法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过审核批准,由同级人民政府发放的、允许其占有使用国有水域、滩涂等自然资源从事水产养殖生产活动,进而获得经济利益的法律证明文件。法律法规必须将制度内容进行细化解释,并且对于制度执行方面的规定也是越详细越好。

第三,完善现有法律法规体系,实现“无缝隙监管”。“无缝隙监管”起源于美国学者拉塞尔·M·林登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无缝隙政府”,本意是追求监管的全面性、全程性和动态性效果,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方面,也应当建立“无缝隙法律法规体系”,扩大法律法规体系的辐射范围。本书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共涉及31个具体制度,我们应当将这31个制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且对于每个制度的内容、适用范围、适用对象以及执行规定都要进行逐条解析。

第四,加强对进出口水产品的监督与管理。在这一点上应当向美国学习,对于进口到国内的水产品要强制实施质量控制,并且通过法律法规条文的形式来保障该机制的有效运行。根据国家质检总局标法中心发布的《国外扣留(召回)我国出口产品情况分析报告(2012年度)》,2012年我国出口水产品及其制品类被扣留或召回的数量达到347批次,其中鱼产品145批次,其他水产品101批次,虾产品25批次,水产制品40批次,蟹产品18批次,贝产品6批次,海草及藻类21批次,出口水产品及其制品频繁被扣留或者召回对我国水产品整体形象是一种削弱。所以,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加强进出口水产品的监督与管理既是加强水产品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也是促进水产品国际贸易顺畅发展的需要。

第五,坚持食品安全保障以预防为主,以处罚为辅的立法原则。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决定了健全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以处罚为辅的原则,能够在预警阶段将食品安全的风险苗头掐死是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追求目标,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善后处理工作做得再好,也只能是发挥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在法律法规体系方面一定要特别突出食品安全预防机制的重要性。

第六,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进行法律法规条文的修改。滞后性是所有法律法规都无法规避的特性之一,所以必须针对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管理现状提出法律法规修改的阶段性方案,对新出现的情况要增加条文规定,对情况发生变化的要修改条文规定,对已经不符合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管理需要的条文要及时删除,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法律法规滞后性带来的弊端。

第七,完善处罚机制。对于政府监管责任、企业责任和行业协会责任的规定要做到详细具体,只有完善处罚机制才能更好地树立法律法规的权威性,提高其对水产品食品安全危害行为的震慑作用。

第八,坚持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以基本国情为立足点。我国海水养殖产品面临的现状可以用12个字来形容,即“组织化程度低,分散经营为主”,这种大群体、小规模、分散化的经营模式给法律法规的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所以我们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制定和修改法律法规时要对这种经营现状有充分的考虑,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条文;二是通过法律法规对渔业行业协会规划合理的发展路径,通过渔业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建立有效的水产品质量安全自律管理机制。

第三节 推进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

海水养殖产品无论是养殖、加工,还是运输、仓储和销售,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Human Behavior(人类行为)就成为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如何将Human Behavior中良性、积极的一面更好的激发出来是一个难题,于是推进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宣传便成为必然选择。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社会主义道德是在无产阶级自发形成的朴素的道德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由无产阶级自觉培养起来的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先进道德体系。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体系,包括政治道德、商业道德和家庭道德等;二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层次体系,包括社会公德和家庭道德、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四个层面。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外延则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相适应,二是要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三是要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心态吸收国外优秀的道德成果。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将职业道德定义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职业道德就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渔业从业人员应当在工作过程中恪尽职守,遵守职业道德,不偷工减料,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严格遵循工作要求,从源头上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这也是敬业精神的客观要求,从业人员应当尊重职业,尊重消费者,具备良好的职业责任心和社会责任心。市场经济下尤其需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对于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建设要进行大力宣传,尤其是对于食品企业,安全意识更加不容忽视。培养诚信的品质是职业道德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所有渔业企业和渔业从业人员社会责任心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

除此之外,企业道德也是与食品安全问题息息相关的。现代经济社会分工大体可以分为政府角色和企业角色,政府主要负责维持市场秩序,保障社会资源公平、公正分配,企业主要负责通过市场竞争获取最大利润,间接的成果就是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当然,企业是水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和经营者,水产品质量安全与否,企业的作用至关重要,但是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更需要一个健康、有序和法制的市场环境,企业道德可以归属到企业文化和企业社会责任来探讨。

推进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重点是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具体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作用。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平面媒体和立体媒体,还应当多采用座谈会、典型模范巡回演讲、甚至音乐舞台剧等更加生动、更加深入人心的形式来宣传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创新舆论宣传方式,使得宣传活动更加贴近百姓、更加贴近生活。二要加强教育培训。推进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不单要针对社会从业人员,更要从加强高校教育入手,学生社会阅历少,更能接受新的理念和事物,加强高校教育能够从源头上贯彻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宗旨。三要合理进行政策引导。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建立利益导向机制是推进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比较有效的措施,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来奖励模范典型,企业也可以将工资收入与员工道德评价挂钩,将经济利益与道德建设捆绑在一起并没歪曲道德建设的本意,相反,是将人性与道德进行了更好、更合理的融合,是符合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宗旨的。四要加强道德制度建设,提高道德的权威性。将道德与法律、伦理与制度结合在一起能够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弥补各自的缺点,道德柔软而全面,法律强硬而狭窄,伦理由内而外,制度由外而内,至于各自尺度的把握,则需要进行道德制度研究,加强道德制度建设,在划定二者各自的规制范围时也能够更好地将二者捏合在一起形成合力。五要吸收一切优秀道德文化成果,消化成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道德规范。对于国外优秀道德文化成果不能机械地照搬,也不能完全否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国外先进的生态道德、企业道德和员工道德等内容,对于国外的自由主义和物质主义则要辩证看待。

第四节 推进水产品品牌建设

农产品品牌指的是生产经营者出于市场发展和竞争的需要而赋予农产品的一种特殊的标识。农产品品牌建设,顾名思义,指的就是相关主体对农产品品牌进行规划、宣传、维护和经营的过程。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保障农产品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凯文·莱恩·凯勒就品牌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作用进行了总结,详见表9-5。

表9-5 品牌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作用

资料来源: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第2版).李乃和,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8

一、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特性

第一,农产品品牌建设受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影响比较显著。首先,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农业生产是关系到百姓日常生产生活的头等大事,同时农产品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而农产品品牌所具有的脆弱性和创建过程的艰难性决定了农产品品牌建设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其次,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国家于是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在法律和政策方面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本书第二章讨论过农产品品牌的其中一个特征就是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要求非常严格,而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实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最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参与者也具有多元性特征,既有农业企业、农户和各种农业行业合作组织,也包括政府。政府相关部门需要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一个法制化、有序化的平台,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既要在法律方面保护农产品品牌的合法权益,打击假冒伪劣等侵害合法农产品品牌的违法行为,又要对其他农产品品牌建设参与者加强宣传、教育和指引,可以说,将农产品品牌建设活动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是政府职责的一部分。

第二,农产品品牌建设过程具有复杂性。首先,农产品品牌形象具有复杂性,包括农产品商业品牌和农产品区域品牌等形式,同时质量认证标志、地理认证标志等也属于广义农产品品牌的研究范围,这就涉及农户、农业企业、各种农业行业合作组织和政府相关部门等多方主体,由于所有参与者都是独立的经济利益体,追逐利益是当然的目标,农产品品牌建设过程的复杂性可想而知。其次,农产品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是满足人们基本的饮食能量需求,也就是可食用性的特征比较明显,这就要求农产品质量至少能够达到食用标准,然而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农产品的质量控制比较困难,我国当前农产品标准化建设还处在比较落后的阶段。最后,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比较低,规模效应得不到完全展现。农户作为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在生产和管理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而作为打造农产品品牌主力军的农业企业,不管是在品牌意识方面,还是在管理水平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灌输品牌理念,适应品牌经济的发展要求。

第三,农产品品牌建设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农产品属于消耗性的产品,生产周期性明显,保鲜期一般也较短,从农产品进入市场开始到消费者购买并且使用完毕,整个消费周期相对于工业产品来讲是非常短的,所以单次消费并不能在消费者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象,不像工业产品,一次消费就可以给消费者留下很丰富的品牌信息和品牌印象。所以,农产品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我国消费者多年来养成的消费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品牌农产品也是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如何让较为年长的消费者意识到品牌农产品的存在,进而接受品牌农产品,这无疑是一个长期且困难的过程。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我国当前农产品品牌建设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农产品品牌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我们需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先进经验,这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根基。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根基,是关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环境稳定的重要问题,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也是所有农产品品牌建设参与主体所必须重视的头等大事。当前许多农产品都是在化肥、农药和激素的过量使用中诞生的,甚至出现了一些违法添加对人体有害物质的现象,如最近出现的湖南毒大米镉超标的现象,这种强致癌物都能出现在作为百姓主食使用的大米中,对消费者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对湖南所有大米品牌的打击也是巨大的,消费者无不对湖南大米谈虎色变,所以打造农产品品牌,一定不要触碰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一底线。

二、推进水产品品牌建设

水产品品牌建设是渔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水产品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绿色、安全已经成为放心水产品的标签,加强品牌建设能够很好地增强竞争力以及规避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因此水产品品牌化成为许多渔业企业,尤其是大型渔业企业的市场选择。推进水产品品牌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更新观念,树立企业品牌意识。21世纪是品牌的时代,有实力、有规划的渔业企业应当树立品牌意识,这是提升企业和产品核心竞争力的不二选择。威海好当家集团就是打造水产品品牌比较成功的企业之一,2013年12月由中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主办的“2012年度全国百强农产品经纪人综合排名暨百佳农产品品牌评选活动授牌仪式”上,好当家有机刺参品牌荣获2012年度“全国百佳农产品品牌”称号,这对于好当家有机刺参乃至公司其他水产品都能够起到扩大市场影响力的效果。

第二,建立利益引导机制,对水产品品牌建设提供政策扶持。政府应当通过税收、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打造水产品品牌,同时通过信贷优惠等政策吸引渔业企业进入品牌经济时代。政府应当扶持渔业龙头企业,将分散的小企业凝聚成规模,形成规模效应,促进渔业产业化发展,集中优势力量将渔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出品牌。渔业龙头企业能够形成辐射圈,配套业务也会围绕大型龙头企业展开,如水产品加工和物流,集聚效应自然而然便产生了。

第三,加大广告宣传投入力度,提升品牌形象。VI设计的全称为“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包括企业形象设计和品牌形象设计,VI设计是渔业企业走品牌化道路的基础。渔业企业想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品牌宣传是必然选择,而广告则是品牌宣传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品牌价值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主要由品牌认知、品牌形象、品牌联想、品牌忠诚和其他品牌专有资产构成,尤其是在品牌初创阶段,品牌认知和品牌形象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广告等方式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才能很好地提升品牌形象。另外,品牌名称和商标设计也要符合提升品牌形象的宗旨,要符合水产品消费习惯和产品特色,避免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搞得消费者不知所以然。做广告,资金投入自然少不了,鉴于目前我国渔业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既没有资金实力、也没有很强烈的意愿进行广告宣传,所以推进渔业产业化,扩大渔业企业规模,形成规模效应便成为我国渔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四,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推进品牌技术创新。一流的品质缔造一流的品牌,所有品牌都要以产品质量为基础。提高水产品质量要从育苗、养殖、加工、运输和销售等所有环节入手,实施养殖标准化、加工标准化和物流标准化,标准化能够给水产品质量提供良好的保障,是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元素。绿色、无公害和有机食品是绿色消费浪潮的产物,渔业企业也要紧跟这一潮流,开发绿色、无公害和有机水产品,重视进行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这是一条提高水产品质量、提升品牌影响力的捷径。另外,加强技术研究和人才储备也是提高水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水产品易腐烂变质的特点决定了水产品运输和储藏的重要性,同时水产品加工技术和养殖相关技术也决定了水产品质量的高度,因此加强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

第五,做好品牌定位,重视市场调查研究。完善的市场分析研究能够帮助渔业企业更好地进行品牌定位,避免漫无目的地进行品牌宣传。大型渔业企业和中小渔业企业的品牌定位和产品定位肯定不同,中小渔业企业要充分利用市场空隙见缝插针,大型渔业企业则要在产品技术含量和绿色、环保等方面做足文章。养殖、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的市场需求不同,相关企业定位自然不同,市场调查对于品牌定位的重要性便更加明显。

第五节 建立水产品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和预警体系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和预警体系,顾名思义,包括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机制和食品安全预警机制两部分。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将风险分析引入食品安全性评价中并把风险分析分为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信息交流三部分,其中风险评价自然占据基础地位,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并依托风险信息交流,风险控制机制才能有效发挥作用。笔者认为,水产品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和预警体系应当包括水产品风险评价、水产品风险管理、水产品食品安全预警机制以及水产品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四部分,因为风险信息交流本身就是风险管理机制的内容之一。

一、水产品风险评价机制

依据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定义,“风险评价(Risk Assessment)是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包含了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露评价和风险描述四个步骤的完整过程”。吴林海等认为通过对2006~2012年食品生产、流通与消费三个阶段食品安全风险汇总值的比较可以发现,2012年我国生产阶段的风险大于消费阶段,消费阶段的风险大于流通阶段,所以总体来讲生产环节仍然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价的重点关注阶段。

林洪认为水产品风险评价以食品毒理学评价为核心,包括对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前的方法学评价,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与评价以及根据作用强度、残留动态、靶器官和人类可能摄入量作出对人体的安全性评价并说明被评价物质可否存在于水产品中。

危害识别主要是通过确定某种物质的毒性,在可能时对这种物质导致不良效果的固有性质进行鉴定;危害描述一般是由毒理学实验获得的数据外推到人,计算人体的每日允许摄入量或暂定每日耐受摄入量,对于营养素,为制定每日推荐摄入量;暴露评价主要是根据膳食调查和各种食品中化学物质暴露水平调查的数据进行的;风险描述主要是暴露对人群产生健康不良效果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对于有阈值的化学物质,就是比较暴露和每日允许摄入量,暴露小于每日允许摄入量的,健康不良效果的可能性在理论上为零,对于没有阈值的物质,人群的风险是暴露和效力的综合结果,而且要说明风险评价过程每一步所涉及的不确定性。

二、水产品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管理指的是如何使某个系统的偶发性风险事故造成的负面效应最小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过程,即为使一个组织或机构在合理成本基础上力争使偶发性风险损失的负面效应达到最小的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过程;二是风险管理是一个决策过程,包括五个步骤,即对可能影响系统基本目标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认定、对处理这些风险的各种备选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选取具有明显优势的风险管理方法、实施选定的风险管理方法以及控制选定的风险管理方法的处理结果以保证风险管理活动始终处于有效状态。

笔者认为,水产品风险管理机制应当包含三个基本内容,那就是水产品风险控制、水产品风险补偿以及水产品风险信息交流。风险控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选择和实施适当的措施,努力实现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有效控制,进而保障公众健康。具体措施包括制定最高限量、制定食品标签标准、实施公众教育计划、通过特定措施来减少某些化学物质的使用等。风险补偿指的是对于无法通过风险控制完全消除的风险事故所造成的损失,通过一定途径筹集资金进行经济补偿,包括风险自留与风险转嫁。风险自留指的是通过在系统内部用各种方式筹集资金用于风险损失补偿的办法;风险转嫁指的是从系统外部筹集资金用于风险损失补偿,包括保险方式转嫁和非保险方式转嫁两种形式。依据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定义,风险信息交流指的是“在风险评价人员、风险控制人员、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的团体之间就与风险有关的信息和意见进行相互交流,内容包括风险的性质、利益的性质、风险评价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控制的选择”。水产品风险管理机制应当将水产品风险控制、水产品风险补偿与水产品风险信息交流有效结合在一起,针对水产品的食品安全风险类型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系统。

三、水产品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季任天等认为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包含食品安全信息源系统、食品安全预警分析系统和食品安全反应系统。吴林海等认为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掌握舆情动态;二是建设并完善组织架构和制度体系,保障机制的正常运行。杨天和等认为食品安全预警需要广泛应用危险性评估技术。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及评估技术主要用于评价食品中有关危害成分或者危害物质的毒性以及相应的风险程度,包括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收集、危害因素识别和确定、食品的风险水平分析和评价。

水产品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实质上就是通过对水产品质量检测数据的实时监控自动发现异常安全隐患,由此形成预警信息,并且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流程进行通知或发布预警信息,因此水产品食品安全预警机制与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是相辅相成的。依据供应链环节,完整的水产品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包括鲜活水产品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加工水产品食品安全预警系统、流通环节水产品食品安全预警系统、消费环节水产品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和进出口环节水产品食品安全预警系统。

除此之外,水产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系统也是水产品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通过系统和持续地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物和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和及时通报的活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系统的基础是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和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2009年起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平均每年4次,其中包括水产品,监测参数接近300项,2011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范围扩大到全国144个城市、91种农产品和91项检测参数,全年组织4次例行监测、6个行业性专项监测和1次普查,检测样品10万多个,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进行了有效的预防和监测。

四、水产品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

根据《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规定,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之后,卫生行政部门将首先依法组织对事故进行分析评估,确定事故级别,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食品安全事故分别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事故所在地的省、市、县级人民政府成立的应急处置指挥机构组织进行应急处理。蔡华认为水产品食品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包括预案体系建设、组织体系建设、信息体系建设、应急队伍建设和宣传教育体系建设,重点进行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快速检测技术平台建设、溯源体系信息平台建设、风险分析预警平台建设和应急流动监测平台建设。水产品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是水产品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与预警体系的延伸机制,在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形成之后,综合依据法律法规、风险等级以及事先设定好的程序流程启动水产品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目的就是及时、快速、有效地对食品安全事件做出应对反应,尽量减少食品安全风险给人民群众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该应急处理机制不是无准备的,而是与预防、监控和善后处理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第六节 提升海洋渔业产业化水平

渔业产业化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目前对于渔业产业化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概念,骆乐(1997)对渔业产业化的定义是“在国际和国内市场需求的导向下,以提高渔业附加值为目的,优化产业资源,形成一体化的经营机制,使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海洋渔业产业化简单来讲就是将育苗、海水养殖或捕捞、加工、流通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合并或者契约将产业链合并为一体化流程,减少交易成本和交易环节,实现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形成利益共同体。海洋渔业产业化是渔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意,也是提升海水养殖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提高投入产出比率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提高海洋渔业科技发展水平和保障海水养殖产品食品质量安全。

纪玉俊(2011)认为海洋渔业产业化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海洋渔业产业链的形成,而且海洋渔业产业化中产业链的内部稳定机制是准一体化契约分工,外部稳定机制是政府和渔业中介组织。笔者认为海洋渔业产业化内部发展机制应当包括企业并购、专业化分工、长期契约和水产品批发市场产业化发展,外部辅助机制主要是海洋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政府、渔业中介组织、金融机构、渔业保险机构和科研机构等主体因素。

一、海洋渔业产业化内部发展机制

海洋渔业产业化要求将海洋渔业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主要解决的就是分散经营与市场和规模效益之间的矛盾,结合的方式包括企业并购、专业化分工,长期契约和水产品批发市场产业化发展。企业并购方式指的是规模较大的公司可以进行纵向发展,收购或者入股上游或者下游规模较小的公司,将公司的业务直接开展到产业链其他环节,从而迅速实现产业化发展。该方式适合海洋渔业龙头企业。虽然也具备典型产业化发展模式的特点,但是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都比较狭窄。龙头企业具有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能够实现1+1>2的效果,实现海水养殖、加工和市场的有效连接,向分散的海水养殖户提供资金支持,并且直接收购养殖产品,在其辐射范围内的渔民和配套服务企业都将因此受益。龙头企业是海洋渔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代表着海洋渔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其经济实力、辐射能力和影响力的大小决定着水产品加工和流通的深度和广度。

专业化分工很好理解,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模式的基础就是专业化分工,甚至有越分越细致的现象,现代企业绝大部分都是从事专业化生产,主要目标市场就是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认为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促进产供销的紧密结合,有利于降低机会成本;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也对专业化分工进行过形象的描述,正常情况下一个师傅一天只能做一根针,但是十几个工人分工协作的话每天平均可以制造几百根针。

建立长期契约机制是提升海洋渔业产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郁义鸿等(2006)指出,产业链上的企业通过长期契约维持稳定的“投入—产出”关系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长期契约有利于增加市场承诺的可信度;二是大多数的纵向关系是重复或者长期的,先期投入不可避免,只有通过长期契约才能防止由于逆向选择引发的低效投资,从而减少道德风险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对一方的损害。

水产品批发市场是我国海水养殖产品的主要流通和销售平台,因此水产品批发市场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对于海洋渔业产业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我国水产品批发市场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传统的商业市场,二是专业市场,三是现代新型流通平台,如连锁经营市场和大型超市,四是网络电子交易平台。水产品批发市场产业化发展必须开发产业经营新途径,包括养殖加工主导型产业一体化建设和流通主导型产业一体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络和先进科技,以水产品安全信息平台为载体,实现对海洋渔业产业化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海洋渔业产业化外部辅助机制

海洋渔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外部辅助机制的帮助,主要以海洋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代表,海洋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是为海洋渔业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环节提供综合性的配套服务,是衡量海洋渔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海洋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政府、渔业中介组织、银行机构、保险机构和科研机构等主体,每个主体都在海洋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渔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但由于市场机制自身存在缺陷,所以政府在渔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战略规划作用、扶持作用、引导作用和保护作用。其中战略规划作用包括龙头企业、水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扶持作用包括政策扶持、组织扶持和财政、税收扶持,引导作用包括信息引导和项目示范,保护作用包括对渔民的保护、龙头企业的保护和渔业资源的保护。渔业中介组织是与海洋渔业产业紧密相关的中介组织,不直接从事海水养殖、加工或者流通,而是通过法律法规或者政府委托,凭借其特有的社会服务和沟通等功能,为政府、海水养殖户和渔业企业这些主体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并且提供有偿服务的社会自律性组织。渔业科研机构主要提供智力、技术支持以及专业人才的输出,新型养殖和加工技术研究及推广也主要由科研机构负责,具有知识产权性质的应当申请知识产权注册,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渔业科研机构的市场积极性,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为海洋渔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科学和技术支撑。金融机构和渔业保险机构主要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海洋渔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因此金融机构和渔业保险机构应当建立一种成熟、合理的针对海洋渔业的融资和保险机制,一方面给广大海水养殖户和渔业企业提供政策性低息或免息信贷支持,另一方面为其提供安全保障措施,保证其在遭受重大灾害的情况下能够得到保险机构的赔偿,挽回部分损失。

第七节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人员培训机制

海水养殖产品质量安全与各环节具体经营主体的职业素养息息相关,具体工作都是由相关从业人员来完成的,因此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人员培训机制便成为必然选择。此处所谓的“人才”和“人员”并不是针对人群进行的划分,而是以培养和培训的内容为分类标准进行的名称上的区分,因为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人才指的是具有良好的素质,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其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积极贡献的人,国际上通常将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所以两种机制针对的受众群体都是对经济发展和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有重要贡献的人才。人才培养机制偏重于针对层次较高的科研和管理人才,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并不是培养纯粹的流水线产品,而是培养人才金字塔中的塔尖人才,虽然这类人才的数量需求比例较小,但是却掌握着渔业科技和海水养殖产品的发展方向,可以这么说,这类人才就是渔业这艘大船的舵手,重视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人员培训机制偏重于针对层次较低的具体操作环节,如养殖、加工、物流等具体工作流程培训,这类培训对于创新等要求并不是非常高,反而对于标准化的工作培训非常重视,这类人群也是人才,属于国际通常分类中的技术型或技能型人才,经过专业性培训之后便具备了有独特性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和人员培训机制没有所谓的高低贵贱,人的社会分工可以有高低之分,但是人格没有贵贱之别,两种机制针对的受众群体不同而已,二者教育出来的人员在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中肩负着各自的责任,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政府及政府授权第三方机构

加强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管理既是政府的权力,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因此必须加强政府管理和执法队伍建设。对于渔业政策制定部门来讲,把握渔业发展潮流、维护渔业稳定发展以及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渔业政策是主要工作。这种渔业政策决策层是典型的人才培养机制对象,对于政策决策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极高,这类培养机制应当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养殖户紧密结合,既要求有高度,还要有足够的深度。对于渔业和海水养殖产品相关执法部门来讲,标准化的执法和管理流程培训是必修课,这类行政工作不需要所谓的前瞻性和创新性,而是需要按照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属于人员培训机制。

在此需要强调一下,笔者反对所谓的人性化执法,既然是执法,就应当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如果该制度不够人性化,那么修改制度或者进行附加解释说明就是政策制定部门的责任,执法和管理部门的责任就是纯粹的执行。如果允许所谓的人性化执法存在,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权威性是一种削弱,而且会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随之出现:对什么人可以人性化执法放宽政策要求,对什么人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法呢?这就会由执法和管理者的个人意愿决定了,甚至会由其心情决定,关系户和“吃拿卡要”现象也会由此滋生。

政府授权第三方机构是协助行政管理部门进行食品安全保障的机构,如食品安全认证机构。这类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应当归属于培训机制,也就是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政府授权范畴以及工作要求加强从业人员培训。这类机构因为有行政机构的授权,所以也是带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加强其机构管理和人员培训也应当按照人员培训机制的要求严格进行。

二、企业

这里所说的企业包括海水养殖企业、渔药生产经营企业、饲料生产经营企业、海水养殖苗种企业、海水养殖保险企业、渔业中介组织、海水养殖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以及海水养殖产品物流企业等。涉及的人员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企业管理决策人员,一种是具体业务操作人员。企业管理决策人员掌握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对企业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许多高校所谓的总裁班越来越多,应当属于人才培养机制,对前瞻性和创新性有较高要求。具体业务操作规范属于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大多是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以及卫生生产规范,培训的要求是熟练度和准确性,属于人员培训机制。

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

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进行的主要是理论和生产创新方面的教育及研究,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属于典型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对象,这些研究人员通常是站在相关领域科技前沿的前瞻者;高等院校则是科研机构主要的人员提供者,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中坚力量,高校学生也是人才培养机制的主要对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校中的职业教育则偏重于职业培训,主要进行的是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工种教育,属于人员培训机制。

四、海水养殖户和个体摊贩

海水养殖户和个体摊贩是我国目前海水养殖产品的主要养殖者、运输者和销售者,具有规模小、分散性强以及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加强相关职业技术培训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科技推广会、发放技术科普传单、举办专家进村讲座以及利用农科频道等媒体都是可行的方法,对各种海水养殖产品的养殖技术环节、运输和销售环节技术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和说明,大力推广新型技术,培养海水养殖户和个体摊贩的食品安全卫生意识。针对海水养殖户和个体摊贩的人员培训机制是上述几种群体中难度最大、范围最广,但也是效果最为彻底的职业培训,是建立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必须坚持的一项工作。

第八节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是市场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障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企业的和谐发展,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和谐发展的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

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生存,必须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这跟田忌赛马在原理上是相通的,企业跟人一样,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充分利用自身的相对竞争优势,避开自身的相对劣势,坚持打造自身的特色。1997年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社等所作的《展望2010年》调查报告曾指出:“当前全球67%的公司是基于核心竞争力来推动竞争优势的,到201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85%。”一般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分为硬件方面和软件方面。硬件方面包括厂房、设备、资本和技术等,软件方面指的就是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等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立足发展的根基,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古人云:“只有魂之附体,才有人之气。”一个企业跟一个人是一样的,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就如同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企业文化还担负着凝聚全体员工以及激励和约束员工的重要作用。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鼓舞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潜力,同事之间也能够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合作也会更有默契,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交流互动也会更加顺畅。优秀的企业文化应当以人为本,以员工为本,切实关注、关心、关怀每一个员工,员工也会努力回报企业这个大家庭。总之,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建立、培养和维持一个优秀的企业员工团队,增强彼此间的默契和凝聚力,能够使企业这个平台发挥最大的作用。一个有着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就如同一个有着坚忍毅力和良好品格的人,披荆斩棘,无往不利,所向披靡。

对于从事海水养殖产品养殖、加工和流通业务的企业来讲,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应当纳入企业文化的建设范畴,这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可以这么说,食品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食品安全理念的坚持和传播。

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当着重强调企业社会责任

我们应当注意,一个企业,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不仅应当追求利润和效益,更应当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一个人,唯利是图是自私的表现,同样,唯利是图也是一个成熟企业应当竭力回避的词汇。一个成熟健康的企业文化应当包含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从哲学上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没有事物能够孤立在普遍联系之外。如果在企业文化中强化了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就能够起到一个良性循环的作用。企业重视社会责任,会极大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进步,社会环境优化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就会降低,企业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于是企业就会更加重视其社会责任的履行,以此推之,最终迎来的是一个多赢的局面:社会进步,经济繁荣,企业活跃,政治稳定,百姓收入增加,最终受益的还是人民。

企业社会责任(CSR)是20世纪初美国提出的,其初衷是为了建构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周祖城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该承担的,以利益相关为对象,包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在内的一种综合责任。”一般来讲,企业社会责任针对的是股东以外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消费者、合作伙伴、政府、社区、环境、民间组织以及企业员工等等。可以说,企业与社会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作为水产品企业,主要经营项目是食品,所以食品安全既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关注重点,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对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第一,企业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力军。众所周知,工业企业污染与生活垃圾污染是主要的污染源,其中,工业企业污染的破坏作用尤其巨大。企业应当重视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投入资金和技术,尽量减少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如果企业都提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污染严重的现状将得到很大改善。同时,政府也应当对重视环境保护的先进企业进行鼓励,包括在税收方面的减免、舆论方面的表彰等等,在企业中形成一种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第二,企业在推进社会保障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企业员工一般都会通过企业缴纳社保,企业成为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重要力量,而且许多优秀民营企业家选择以资产回报社会,对于传递社会正能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三,企业重视诚信的品质,能够促进维持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节约社会成本。如果企业不能做到诚信经营,就会产生巨额的交易成本,甚至会大量浪费司法成本,增加司法机关的工作量,最终浪费的是全体纳税人的财富。

第四,企业能够为社会培养大量专业人才,这是21世纪最重要的财富。企业为了提高生产经营效益,一般会采取培训的方式来提升员工,尤其是新进员工的素质,这对于提升我国工人素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专业人才的不断涌出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又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

第五,企业依法纳税,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达到73210.79亿元,占公共财政收入的88.1%。依法纳税是企业应当坚守的底线之一,如果说企业不遵守道德规范谈不上强制惩罚,那么不依法纳税则触碰到了法律的“红线”。当然,企业依法纳税,政府才能为其更好地提供服务和保护,反过来会对企业形成促进作用,如果政府财政收入得不到保障,那么企业也就失去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第六,企业是加强国际贸易与国际交往的纽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已经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股发展潮流,而在这中间发挥纽带作用的就是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进入21世纪之后,许多大型欧美跨国企业都开始对其全球供应商采取企业社会责任评估和审查,只有在社会责任方面通过考察才能建立商业合作关系。这意味着企业要想参与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就必须提高对自身社会责任的要求。同时,企业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企业有义务在国际交往中维护中国的大国形象。

以上分析的都是企业重视社会责任对于社会的贡献,下面简单谈谈履行社会责任对于企业自身发展所带来的益处。由于社会为企业提供外部生存环境的内容上面已经论述过,对此这里不再赘述。

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为企业带来的是长远发展的保证。首先,企业能够很好地处理与员工的关系,使员工有强烈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员工在社会中也会以身为企业的一员而骄傲。其次,企业能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够很好地留住老客户、开发新客户。再次,凭借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能够很好地处理与社区的关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第四,企业能够据此留住人才,并且招聘员工也将更加顺利。第五,消费者会对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青睐有加,企业便以此增加销量,扩大市场份额。第六,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够给融资带来极大帮助,投资者自然相信这些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总之,重视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是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信誉,是口碑,而这无疑是最给力的广告,产生的效果也许远远不是能够用钱来衡量的,著名企业家陈光标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个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通过舆论传播之后,获得的无形资产将会远远超过其履行社会责任所付出的成本,效果比斥巨资拍摄广告来得还要好。

第九节 建立水产品安全信息平台

卫生部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第2条对食品安全信息的定义是“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监管部门及其他政府相关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获知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消费以及进出口等环节的有关信息”。完整意义上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制度包含信息收集与交流系统、食品标签制度、食品质量认证体系、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以及安全教育与培训机制。从本质上讲,食品安全信息包括三大类,即厂商主导信息、消费者主导信息和中性信息,其中政府提供的中性信息无疑在权威性和可信度方面最有发言权,本章的食品安全信息特指政府发布的、具有公共信息属性的、涉及食品质量安全和消费者健康利益的公开信息。因此,水产品安全信息平台就是一个政府发布水产品食品安全信息的渠道,对包括养殖阶段、加工阶段以及市场阶段的所有与水产品相关的产品、个人与企业信息进行权威的发布,该平台可以是政府网站、官方媒体、经过政府授权的权威媒体平台以及城市居委会和村委会等。

当然,建立水产品安全信息平台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澄清虚假食品安全信息,提高政府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食品安全是牵动亿万百姓的重大问题,如果没有权威、及时、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以讹传讹的虚假信息就会通过网络快速传播,引起百姓不必要的恐慌,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吴林海等认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食品安全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建立权威、及时、有效的水产品安全信息平台不但可以保证各管理部门之间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共享,也是提高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管理和监控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水产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

第一,政府网站。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重大信息发布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前为卫生部)统一发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前为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组成机构)、农业部和商务部也担负着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的发布。相关政府机构网站是政府进行食品安全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任贤良透露,截至2013年9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6.04亿,手机网民达到4.64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8.2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在网络异常发达的今天,水产品安全信息自然首先应当在政府网站上进行公示公告。政府网站不同于普通网站,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因此政府网站是水产品安全信息发布的首选平台。

第二,官方媒体,其中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人民日报》为代表。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前为广电总局)直接领导的政府官方媒体。中央电视台作为我国国家电视台,拥有我国境内最多的收视人群,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主流媒体之一,其中每晚固定时间播出的新闻联播更是全国观众普遍关注的节目,可以说新闻联播是进行重大水产品安全信息发布的绝佳平台,同时中央电视台旗下的中国网络电视台则集电视平台和网络平台优势于一身,充分发挥双平台优势,有利于水产品安全信息的紧急发布与公告。在电视和网络媒体没有普及的年代,广播电台曾经是老百姓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虽然如今网络和电视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压缩了广播电台的生存空间,但广播电台依然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如在没有电视和网络的偏远地区、在公路上行驶的1.2亿余辆汽车中(根据公安部的发布数据,截至2012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2亿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国家广播电台,是我国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传媒之一,也是我国目前唯一覆盖全国的广播电台,听众超过7亿人,旗下以“中国广播网”和《中国广播报》为代表的新型节目则融合了网络与平面媒体的综合优势,因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是进行水产品安全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人民日报》是我国第一大报,也是中国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十大报刊之一,日发行量达到了210余万份,同时人民日报社创办的“人民网”也是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每天24小时滚动发布新闻,是重要的新闻发布平台。

第三,经过政府授权的权威媒体平台。经过政府授权发布水产品安全信息的权威媒体平台可以分为各大门户网站、各地方电视台和电台、常用网络浏览器平台。以新浪网、搜狐网和腾讯网等为代表的大型主流门户网站和以搜狗浏览器、360浏览器为代表的主流网络浏览器具有非常大的浏览人群,许多网民会使用此类网站和浏览器进行操作,而且这些门户网站和主流浏览器都具有新闻发布的功能,因此进行水产品安全信息发布离不开这些受众面非常广的网络平台,唯一的问题是如何保证该安全信息的发布是真实有效的、具有权威性的。政府授权是最有效的方式,而且政府相关机构应当定期公示得到授权的网络平台名单,并加强对此类经过授权的网络平台的监督和管理。各地方电视台和电台应当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监督和领导下,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水产品食品安全信息的发布,承担起食品安全信息纵向管理体系中相应的职能。

第四,城市居委会和村委会。城市居委会是我国城市基层政权的重要基础,村委会是我国农村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委会和村委会都是群众性自治制度的执行单位。我国传统社会关系的纽带特点决定了二者是政府与老百姓建立良好沟通渠道的关键,尤其是村委会在农村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居委会或村委会进行发布的不会是重大、紧急的食品安全信息,通常是一些常识性的、非紧急的食品安全信息,对于这类食品安全信息可以利用居委会和村委会与老百姓的紧密关系进行宣传教育,通过举办茶话会、走访等方式加大水产品安全信息的传播力度。

二、水产品安全信息发布内容

我国《食品安全法》第82条对政府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的内容进行了规定:“一、国家食品安全总体情况;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信息;四、其他重要的食品安全信息和国务院确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对于其他食品安全信息是否属于公开范畴,需要有关行政机构“自由裁量”,这种模式对于食品安全信息管理来讲并不十分科学,最合理的立法模式应当是“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在法律法规中将不允许公开的食品安全信息进行列举说明,不在列举内的则应当进行公开。笔者认为,水产品安全信息发布的内容至少应当包括海水养殖饲料相关信息、海水养殖苗种信息、海水养殖药物相关信息、水产品加工产品和企业信息、水产品可追溯信息、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信息、水产品召回信息、水产品风险分析信息、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信息、水产品质量认证和标准信息以及水产品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结果信息等。

三、建立水产品安全信息管理监督机制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相关行政机构的信息发布时限进行了限制,即应当在信息形成之日起20日内进行发布。问题出现了,对于这种政府主动公开的信息种类,如果行政机构不公布,老百姓如何知道该信息的形成时间,进而判断公布时间是否超过了20日的规定期限。食品安全信息的及时发布是建立水产品食品安全信息平台的最主要目的,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关于食品安全信息发布的监督机制。该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行政机构体制内设立监督部门,形成一种垂直领导、相对独立的监督管理机制,对行政机构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进行相对独立的监督;二是建立巡检制度,定期对有食品安全信息发布职责的行政机构进行抽检;三是充分调动社会舆论监督,允许任何人提请政府安全信息公开,批准公布也好,不批准公布也好,最起码这样可以给行政机构设置了时间期限,有助于杜绝瞒而不报的现象发生。

第十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对于社会保障,理论界目前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陈良瑾(1990)认为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侯文若(1991)认为社会保障可以理解为对贫者、弱者实行救助,使之享有最低生活能力,对暂时和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实行生活保障并使之享有基本生活的能力,以及对全体公民普遍实施福利措施,以保证福利增进而维护全社会安定,并让每个劳动者乃至公民都有生活安全感的一种社会机制。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集中管理下,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本国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遇到困难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社会保障是一国政府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关系到公民的切身利益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社会保障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第二,社会保障有利于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三,社会保障是保障国民福利的重要机制;第四,社会保障是其他社会政策的配套机制;第五,社会保障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改良社会产业结构。社会保障体系,指的则是由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强调的是社会保障的项目结构及运行机制等。

社会保障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增加公民的安全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当渔业从业人员不需要背负巨大经济压力从事海水养殖产品养殖、加工、流通和销售活动时,许多影响水产品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便可以相应减少,如海水养殖户为了增加产量滥用渔药和饲料的现象、水产品加工滥用添加剂等现象以及水产品流通过程中出于保鲜的目的滥用甲醛等现象都会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生的概率。当然,市场经济中人都是理性的,趋利是本性,单纯依靠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无法完全解决水产品食品安全问题,但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能够起到有效地保护人权的作用,生活权作为人权中最基本的权利之一,需要政府和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制,试想在一个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基本生存压力的减轻肯定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肯定有利于保障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

综合各国现实情况来看,社会保障体系一般包括社会救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军人保障制度和补充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是指政府向社会脆弱群体提供物质接济和扶助的一种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包括贫困救助、灾害救助和其他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助措施。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指由政府主导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包括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实现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自由职业人员以及城镇个体工商户。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一般是指由国家立法规范并运用强制手段,向法定范围的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疾病医疗服务和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化保险机制。失业保险制度具有两个功能,一是针对社会劳动者因失业失去收入来源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二是促进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1999年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基本确立。工伤保险,也称职业伤害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因遭受意外伤害和患职业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2003年国务院颁布《工伤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新型工伤保险制度基本确立。社会福利制度是以提高和改善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会福利制度基本框架详见表9-6。军人保障制度是指由国家建立的,以军人为保障对象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称,是一种由政府直接负责、能够涵盖军人的多种风险的综合性保障制度。补充保障制度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员工福利、企业年金、互助保障和慈善事业等内容。

表9-6 社会福利制度基本框架

图表来源: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87

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的综合国情决定了我国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既不可能一步迈入“摇篮到坟墓”式的高级社会福利阶段,也不可能原地踏步,有选择、有重点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是当务之急。

一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是保障水平低、保障项目少、覆盖范围窄、筹资渠道单一以及医疗保障发展滞后,而渔业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于农村,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经成为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必须以资金为基础,以法律法规为依托,重点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要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发展不均衡,如何建设全民制和普惠制社会保障体系是今后保障工作重点,只有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扩展受惠群体,才能尽量保证所有公民平等、透明地处在社会保障的阳光普照之下。

三要加大社会保障体系的保障力度,降低社会保障的准入门槛,增大资金投入力度。社会保障针对的是全体公民,虽然不同的社会保障种类会有不同的准入门槛,但总体趋势必然是逐步降低准入门槛,减少公民享受社会保障的难度。同时政府增加财政投入也是必要途径,必须用好社会保障这把国民收入二次分配的“利剑”,缩小贫富差距。

四要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社会保障经验,重视国际交流。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起步较早,发展程度比较高,其中以北欧诸国先进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典型代表,当然,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绝对不能照搬国外的社会保障模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必须依照我国国情,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的社会保障管理模式,避免“大跃进”式的发展。

五要加强经办服务能力,完善社会保险转移、衔接政策措施。社会保障建设的趋势肯定是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完善社会保险的异地转移措施,社会保障本身就是为公民提供基本生活保证的,不应当人为设置繁琐的流程,在安全管理的前提下简化流程是基本发展趋势,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是发展目标。

六要加强宣传教育,充分调动个人缴费的积极性。让广大百姓了解社会保障的重要性有助于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养老保险为例,要普及多缴多得的常识,最终养老保险金额是与缴费金额挂钩的。提高全民参与社会保障的积极性是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兴奋剂与催化剂。

七要加强社保基金管理,保证社保基金零风险。社保基金是老百姓养老养命的钱,因此必须加强社保基金的管理,建立透明、公开的社保基金监督渠道,便于公民对社保基金的运作使用进行查询与意见参与,防止社保基金被违规操作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相关纪检和司法部门也要加大对违规、违法挪用社保基金的防范和打击力度,不给此类违法犯罪行为以任何可乘之机。

第十一节 建立海水养殖产品科技创新机制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无论是任何行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都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提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发展道路。

海水养殖产品在养殖阶段、加工阶段和市场阶段的食品安全保障都离不开渔业科技创新,包括海水养殖苗种的改良、天然生物饲料的研制、治理环境污染的技术研发、水产品疾病研究与治愈技术发展、水产品加工技术装备水平升级、水产品可追溯技术的研发、水产品物流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提升以及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技术与装备水平的提升等,渔业科技创新带来的成果可以有效带动海水养殖产品质量的整体飞跃。赵明森认为“现代渔业建设指的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装备武装提升传统渔业,用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经营渔业,不断提升渔业科技水平,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可以说渔业科技创新机制是建立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重点环节之一,肩负着提升我国渔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的重任,对于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渔业科研机构建设

渔业科研机构是推动渔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也是渔业科学技术的发明主体,在渔业科技创新机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中国渔业年鉴(2013)》的统计数据,我国目前渔业科研机构有110个,渔业科研机构从业人员有6 939人,其中科技活动人员5 015人(包括高级职称1 482人,中级职称1 633人,初级职称及其他1 900人),生产经营人员822人,其他人员1 102人。科研机构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也离不开高校的合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渔业科研机构的发展肯定会取得不俗的成绩。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有责任提供扶持,增加财政拨款、提供低息或免息贷款以及提供奖金等扶持方式都可以采用,资金是进行科研创新活动的物质基础,对于渔业基本建设资金政府要给予充分重视,只有夯实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开展渔业科研创新活动。

另一方面,要扩展渔业科研机构与高校的联系范畴,构建有效的产学研联动机制。产学研联动机制是促进渔业科研与生产结合的有效平台,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紧密、互惠共赢”的产学研联动机制有利于实现渔业科研机构、高校以及渔业生产单位的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还可以吸纳社会企业资金用于弥补政府拨款数量的不足。

同时,在渔业科研机构建设中也不能忽略渔业科研档案的管理。渔业科研档案是在渔业科研、生产技术、基本建设和教学活动中形成归档保存的科研文件资料的总称。渔业科研档案作为渔业科研过程中最真实的记录,是国家与社会宝贵的财富,也是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材料证据,加强渔业科研档案管理有利于对科研成果进行查询、研究与改进。尤其是在电子资源与纸质资源同样盛行的今天,对于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都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保存与管理,防止资料外泄或者损毁。合理的归档保存流程有助于渔业科研档案的保存。

二、渔业硬件设施建设

渔业科研创新工作离不开硬件设施建设,而硬件设施建设耗费资金数量是比较大的,因此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必须加强渔业硬件设施建设。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农业部共建设水产遗传育种中心22个,水生动物疫控中心13个,水生动物病害研究室3个,各地也在积极加强渔业科技创新硬件建设,有效提升了渔业科技创新能力。具体来讲,现代化实验室、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实验基地配套设施以及可移动设施都是硬件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对于科技创新硬件设施方面的投入还远远无法满足渔业科研发展需要,渔业硬件设施建设可谓任重而道远。

三、渔业科技推广

建立渔业科技推广机制是推动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渔业整体科技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根据《中国渔业年鉴(2013)》的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水产技术推广机构14 711个,其中水产站有3 541个,综合站有11 170个;按照级别划分的话,省级机构有36个,地市级机构有336个,县市级机构有2 166个,区域机构有525个,乡镇机构有11 648个,乡镇机构占到了79.18%;按照单位性质划分,行政性事业单位有186个,全额拨款单位10 877个,差额拨款单位2 522个,自收自支单位1 126个。截至2012年底,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人员共有42 598人,其中省级机构1 291人,地市级机构3 764人,县市级机构15 261人,区域机构1 499人,乡镇机构20 783人,另外,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技术人员为30 851人,占到全体机构人员的72.42%,其中高级职称2 465人,中级职称10 552人,初级职称15 517人。建立渔业科技推广机制,必须建立完善渔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提升服务水平和扩展服务领域的同时大力组织实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加强渔业科研推广人才队伍建设。除此之外,建立渔业科技示范基地也是提高渔业科技产业化、促进渔业科技推广的重要途径。

四、渔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切科技创新的着眼点都是推动社会发展与变革,如何推动渔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通常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和产业化三个阶段需要的投入比例为1∶10∶100,而我国目前用于科研成果转化的投入比例远远无法满足现实发展需要。根据《中国渔业年鉴(2013)》关于全国渔业科技基本情况的统计数据,我国渔业科技论文共发表2 335篇,其中国外发表235篇,出版渔业科技著作52部,专利授权301件,其中发明专利184件,拥有发明专利总数达到了371件。发表论文、出版著作和专利权等都是渔业科技成果的直接体现,促进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正是需要在论文、著作和专利权的基础上扩大投入,从而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另外,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是推动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两个重要机制,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需要从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改革,改善我国渔业科技成果转化考评机制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的现状。

第十二节 小结

综上所述,这11项综合保障制度并不独立存在于养殖、加工或者市场中任何一个阶段,所以笔者单设了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综合保障体系这一章,具体包括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水产品品牌建设、水产品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和预警体系、海洋渔业产业化、培养与培训机制、企业文化建设、水产品安全信息平台、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科技创新机制等11项基本制度。严格来讲第十章的HACCP体系与标准化体系建设也属于海水养殖产品综合保障体系的研究范围,但是鉴于二者的重要性,笔者决定将这二者独立出来,集中进行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