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茶叶保管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如何选购好茶是十分重视的。但购回茶叶后,由于缺乏相关保管知识,不出半年,茶叶就陈化变质了。陈化变质的茶叶,轻则变色,香气消失,条索(颗粒)松软,汤色泛黄,滋味淡薄;重则茶叶吸收异味,或霉烂变质,不堪饮用。与此相反,保管好的茶叶,即使存放一年以上,用来泡茶依然香气不散、滋味不变、颜色不改。
一、茶叶的特性
当年的新茶,如果存放不当,颜色变“陈”,茶汤暗浊,香气锐减,那茶叶为什么容易陈化变质呢?这还得从茶叶的特性说起。
现代生化分析表明,茶叶中既有亲水的化学物质,如茶多酚、类酯物质、蛋白质、糖类等,又具有吸水的物理性状,如质地疏松、条索松空,这样就使茶叶具有很强的吸湿特性,而吸湿会使茶多酚、抗坏血酸、类脂物质等发生不同程度的氧化,氨基酸、叶绿素、香气等成分转化成别的物质,于是茶叶的滋味发生变化,香气减低,失去了新鲜感。
除了湿度外,温度也是茶叶陈化变质的主要因素之一。温度过高,会加快茶叶的自动氧化。据试验,温度每提高10℃,绿茶汤色和色泽的褐变程度可加快3 ~ 5倍,而冷藏,则可抑制氧化色变。所以,茶叶陈化变质,说到底,是茶叶自动氧化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茶叶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在空气中氧气的参与下,有相当一部分本来可以溶解于茶汤的物质,变成了不溶或难溶物质,同时,也使一部分表现茶叶色泽的色素物质,以及给人以芬芳的芳香物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茶多酚自动氧化的结果,会使红茶的汤色变得暗淡浑浊,绿茶的汤色黄褐不清。叶绿素是形成绿茶色泽的主要物质,自动氧化的结果,青翠的色泽变成了枯黄色。
除了上面提到的湿度、温度和空气外,光线的强弱也与茶叶自动氧化有关。强光不但能加速茶叶的氧化,而且能使茶叶中的色素氧化变色,使绿茶由绿变黄,红茶由乌变灰,同时还会使茶叶中的某些物质起光化反应。有的茶叶之所以会产生一种令人不快的“日晒味”,就是这个原因。
另外,茶叶中还含有高分子棕榈酸和萜烯类化合物。这类物质生性活泼,广交异味。即使把茶叶装入普通的茶叶罐内,存放在有异味的物品诸如香皂、樟脑、油漆、香烟等中间,也会很快地被它们的气味所吸收,黏附于茶叶表面,从而产生异味。茶叶放在新制的木器家具内,会产生木质味。此类情况的发生,无一不是棕榈酸和萜烯类物质作祟的结果。
二、保管茶叶“四忌”
要保管好茶叶,保持茶叶原来的天赋本色,不使茶叶陈化变质,存放时必须做到“四忌”。
(一)忌茶叶接触异味
由于茶叶含有棕榈酸和萜烯类化合物,使其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它就像海绵吸水一样,能将各种异味吸附在自己身上。如果将茶叶与有异味的物品如烟草、油脂、化妆品、腌鱼肉、樟脑等混放在一起,无须多时就会被污染,从而严重影响茶叶的品质。
(二)忌茶叶置于高温环境中
温度的作用主要在于加快茶叶的自动氧化,温度愈高,变质愈快。大多数茶叶适宜于低温冷藏,这样可减缓茶叶中各种成分的氧化过程。据实验,将茶叶贮存于25℃以下,茶叶的氧化变质非常缓慢;贮存在220℃以下,可久藏而不变质。作为茶馆或家庭,一般以10℃左右贮存的效果较好,如降低到0℃~5℃,则贮存效果就更好。
(三)忌茶叶承受光照
茶叶的氧化快慢与茶叶本身的含水量高低、外界温度、光线和密封程度密切相关。光线除了促进茶叶氧化变色以外,还能使茶叶中的某些物质发生光化反应,产生一种令人不快的异味,即通常所说的“日晒味”。
有的人为了驱除茶叶中的潮气,把茶叶摊放在太阳下晾晒。这种做法有损茶叶品质,特别是对于高级绿茶更为不妥,因为绿茶经阳光照射之后,温度逐渐升高,茶叶的内涵物便会发生强烈的光化反应,致使茶汤变红,滋味苦涩,不仅失去了绿茶原有的清香,还会产生一股令人讨厌的鱼腥气味,从而加速了茶叶的陈化,使品质变劣。
因此,茶回潮后,切不可在日光下暴晒。一旦发现茶叶受潮回软时,应及时将保存不当的茶叶放在锅中烘干或焙笼烘干。火温掌握在40℃左右,最高不超过50℃,并不断用手翻动茶叶,炒至捏茶条成末即可。
(四)忌茶叶久露
茶叶长时间暴露时,受到光和空气的作用,内涵物质发生氧化分解、挥发和缩合等反应,使茶叶香气散失、品质变劣,甚至吸附各种异味。
由于任何空间都有一定的湿度,干燥的茶叶自然会吸湿返潮。实验表明,将含水量为5.7%的茶叶,暴露在空气中10天,在相对湿度为42%的环境中,存放的茶叶含水量将变为6.5%;在相对湿度为57%的环境中,存放的茶叶含水量就会达到8.4%;在相对湿度为90%的环境中,存放的茶叶含水量又会上升到16.8%。
还有人做过一个试验,在梅雨季节,把干燥的茶叶暴露在空气中,结果茶叶的含水量每小时增加1%左右。水分是促进茶叶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的溶剂,水分越多,茶叶中有益成分扩散移动和相互作用就越显著,茶叶的陈化变质也就越迅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