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5 典型零件(或工具)的选材及热处理
一、齿轮
齿轮是现代工农业、国防和交通运输设备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机械传动零件。齿轮与其他机械传动相比,其优点如下:传动功率范围较宽,可以很小功率直到几万千瓦;速度范围广,可从0.1m/s以下到100m/s以上,同时传动效率高,使用时间长,结构紧凑,工作可靠,且能保证速比(传动比)恒定不变。但齿轮也有缺点:传动噪音比较大,对冲击比较敏感,制造安装要求及成本较高,而且不宜用于中心距离较大的传动。
1.齿轮的工作条件、失效形式及其对材料性能的要求
齿轮在工作时主要是通过齿面的接触来传递动力,因而齿轮的破坏大部分发生在齿面上。
齿轮在运转中,两齿面互相啮合,在接触点处既有滚动,又有滑动,轮齿表面受到交变压应力(简称接触应力)及摩擦力的作用。此外,由于运转过程中可能过载、换挡时冲击、安装和加工中不当或齿轮变形等引起齿面接触不良,以及外来尘埃和金属销等硬质磨粒的侵入等因素,都会促进附加动力载荷的产生和工作条件的恶化。可见齿轮的受载情况和工作条件是相当繁重、复杂的,因而它的失效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齿轮主要的失效形式包括齿轮折断、齿面破坏、齿轮磨损、轮齿崩角等。
齿轮的失效形式错综复杂,为了保证齿轮正常运转,要求制造齿轮的材料必须具有以下性能。
(1)良好的切削加工性,以保证齿轮经加工后获得所要求的精度和粗糙度。
(2)热处理后应具有高的接触疲劳强度和抗弯强度,高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适当的心部强度和足够的韧性,以及最小的淬火变形。
(3)材料纯净,断面经侵蚀后,不能出现肉眼能看见的空隙、气泡、裂纹、非金属夹杂物等缺陷,其等级应符合有关标准规定的要求。
(4)价格低廉、材料来源充足。
2.常用齿轮材料的种类、性能和热处理方法
常用的齿轮材料有锻钢、铸钢、铸铁和非铁金属材料等。
1)锻钢
锻钢是在齿轮制造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材料。这是因为轧制的钢材内部组织纤维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用它制成的齿轮,受力后容易从纤维间断裂,故其强度较差,只适于制作一些受力不大、不太重要的齿轮。轧制的钢材经锻造加工以后,其毛坯的组织会形成有利的锻造流线,因而强度高,耐冲击,通过热处理还可以进一步改善金相组织,获得更好的力学性能,从而有效地提高齿轮的承载能力和耐磨性。所以,重要用途的齿轮大多采用锻造。
用于锻钢齿轮的原材料是低碳钢、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有正火、调质、整体淬火、表面淬火、渗碳淬火,以及渗氮、碳氮合渗等。不同的热处理所获得的表面和内部的力学性能不同,则齿轮的承载能力也不同。一般来说,材料越好,硬度越高,其承载能力越强。
2)铸钢
铸钢由于它的收缩率大、晶粒粗、力学性能差,因此加工性能不好,通常较少用于齿轮。但是工业上,特别是在重工业上,一些直径较大(》400~600mm),形状复杂的齿轮毛坯,在难以采用锻造方法加工的情况下,就要采用铸钢。
铸钢齿轮一般不会采用全部淬火,最常用的是火焰加热表面淬火,要求不高,转速较慢的齿轮通常不淬火,大多只在机械加工之前进行正火处理,目的是消除铸造残余应力和均匀硬度,以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3)铸铁
普通铸铁的最大优点是本身所含石墨能起润滑作用,其减摩性较好,不易胶合;与相同硬度的铸钢相比,其磨损要小得多。铸铁的硬度一般为170~269HBS,易切削加工。铸铁的另一个优点是成本低。其缺点是抗弯强度低,脆性,不耐冲击,故齿轮只适用于制作一些轻载、低速、不受冲击,以及精度和结构紧凑程度都不高的不太重要的齿轮,一般用于开式传动齿轮。
4)非铁金属材料
非铁金属材料用于仪表工业及某些接触腐蚀介质的轻载齿轮,常用耐腐蚀、耐磨的非铁金属材料来制造。
3.齿轮材料的选用、热处理
齿轮材料的选用,首先主要根据齿轮的工作条件来确定,如传动方式(开式或闭式)、载荷性质和大小、传动速度和精度要求等;其次要考虑热加工工艺性、生产批量及结构、尺寸、质量、经济效益等因素。一般选用方法大致如下。
开式传动齿轮,其主要失效形式是齿面磨损,这类零件大多在低速、轻载、不受冲击的条件下工作,而且对精度结构紧凑性的要求都不太高。所以,可以优先考虑耐磨性好的、价格低廉的铸铁材料。在必要情况下,如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一些重要的开式传动齿轮,才考虑选用较高级的耐磨材料,如低碳合金、渗碳钢等。
润滑条件较好的闭式传动齿轮,其主要失效形式是疲劳点蚀,一般应选用硬齿面的齿轮材料,在某些场合下,也不一定非选用这类材料不可。具体选用方法,可按以下几种情况来决定。
(1)轻载、低速、冲压载荷等很小、精度低的一般齿轮,可选用正火钢或球墨铸铁。
(2)中载、中速、承受一定的冲击载荷,传动较为平稳的齿轮,如机床齿轮,其失效形式除疲劳点蚀外,还有磨损,故应选用具有一定强度、韧性、耐磨性和抗接触疲劳强度较高的材料,如中碳钢或中碳合金钢进行调质、表面淬火。
(3)重载、高速或中速、承受较大冲击载荷的齿轮,如汽车、拖拉机的变速箱齿轮和后桥驱动齿轮,它们的失效形式,除疲劳点蚀、齿面磨损外,还可能出现轮齿折断。所以应选择具有高强度、高耐磨性和高韧性的优质材料,通常选用低碳合金钢进行渗碳或碳氮共渗。
(4)重载、低速易受冲击的齿轮,如轧钢机齿轮,其失效形式主要是轮齿断裂,会产生齿面塑性变形,应选用综合力学性能较好的材料。如40Cr、37SiMn2MoV等中碳合金钢,进行调质和表面淬火。
(5)精密传动齿轮或磨齿困难的硬齿面齿轮(如内齿轮),主要要求精度高、热处理变形极小,可以考虑选用氮化钢。
对于在腐蚀介质或高温条件下工作的齿轮,则应选用相应的耐磨钢或耐热钢。
表9-5为根据工作条件推荐选用的一般齿轮材料和热处理方法,供参考。
表9-5 根据工作条件推荐选用的一般齿轮材料和热处理方法
续表
二、轴类
轴是组成机械零件的重要零件之一,一切做回转运动的传动零件,如齿轮、涡轮都要安装在轴上,才能实现回转运动,因而轴的功用是支撑回转零件,传递运动和扭矩。
1.轴类零件的工作条件、失效形式及对材料性能的要求
轴类零件在工作时主要承受弯曲应力和扭转应力的复合作用(如转轴),但有的只承受弯曲应力(如心轴),或者只承受扭转应力(如传动轴)。其中除固定心轴外,所有做回转运动的轴,所承受的应力一般都是做对称循环变化,即大多数轴是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工作的。所以,如果轴的疲劳强度不够,就易产生疲劳裂纹。当轴和轴上零件有相对运动时,若轴的相对运动表面(如轴径与花键部位)的硬度不够,就可能产生过度磨损而影响传动精度。此外,转轴外力为动载荷,会经常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若刚度不够,会产生弯曲变形和扭转变形。在高速条件工作的轴会发生振动,所有这些都会影响轴的正常工作。由此可见,轴类零件的承受情况是很复杂的,且随轴的类型不同,其受载情况也有很大差异,因而其失效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种,即疲劳断裂和相对运动部位的过度磨损。为了保证轴的工作正常,用于制作轴类零件的材料必须具备下列性能。
(1)足够的强度、刚度和适当的韧性。
(2)高的疲劳极限,对应力集中的敏感性低。
(3)热处理后,要求局部淬硬的部位应能获得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较低的淬火开裂敏感性。
(4)有一定的淬透性。一般认为,在弯曲应力和扭转应力复合作用下的轴类零件,其最大应力在外层,因此,只需淬透到零件半径的1/2或1/3处即可。
(5)切削加工性能良好,价格低廉。
2.轴的常用材料及其力学性能
制造轴类零件的材料,主要选用锻造或轧制的碳素钢或合金钢。此外还可选用球墨铸铁和一些高温强度铸铁。
3.机床主轴
主轴是机床中的重要零件,它的形状较复杂、技术要求较高,尺寸差异也很大。在传递动力时,主轴要承受各种不同形式的载荷,如弯曲、扭转、交变冲击等,但一般承受的应力不大、冲击载荷较小。轴颈和滑动表面部分还要承受摩擦力作用,其失效形式,在正常情况下多因磨损而丧失精度,也有由于内应力重新分布而使主轴变形的情况发生。所以,主轴一般要求具有足够的刚度,较高的强度,良好的耐磨性,耐疲劳性及尺寸稳定性,此外,也要有良好的切削加工性,在这些性能要求中,除刚度由设计决定外,其他性能均与材料、热处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加工制造过程中,对于主轴材料和热处理工艺的选择,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主轴材料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其轴承的类型(即摩擦与磨损条件)、载荷大小、转速高低、精度和粗糙度的要求、有无冲击载荷等工作条件予以综合考虑的。
在滚动轴承中运转的主轴,因摩擦已转移给滚动体和套圈,其轴颈部位不需特别高的硬度,同时此类主轴一般只承受中等载荷和不大的冲击,故多采用45钢、45Mn2钢、40Cr钢一类调质钢来制造,经正火或调质处理后,局部淬火即可。
在滑动轴承中运转的主轴,其轴颈直接与轴瓦接触,耐磨性要求较高,因而轴颈硬度要求较高,同时滑动轴承比滚动轴承的承载能力高。此类主轴一般采用15Cr钢或20Cr钢等渗碳钢或中碳调质钢制造。如果主轴的断面尺寸较大,并在高速、重载和冲击载荷下工作,要求表面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心部较高强度、冲击韧性,则宜采用20CrMnTi钢、12CrNi3钢等高强度渗碳钢来制造。
对于要求更高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耐疲劳性能好的某些精密主轴,其精度和尺寸稳定性要求极高,则须采用38CrMoAlA钢等渗氮钢来制造。
某些要求刚性好,精度高的磨床或镗床主轴,也可以采用9Mn2V钢或GCr15钢等来制造,并进行高频表面处理。
此外,有些重型机床低速主轴,结构尺寸较大,也可采用球墨铸铁制造。
三、手工用丝锥
手工用丝锥是加工零件内孔的刀具,如图9-8所示。手工用丝锥用于手动攻丝,受力小,切削速度很低。其失效形式主要是磨损和扭断。因此,其对机械性能主要要求是齿刃部应具有高硬度和耐磨性,心部与柄部要求足够的强度与韧性。
图9-8 手工用丝锥
手工用丝锥的热处理技术条件为齿刃部硬度为59~63HRC;心部及柄部的硬度为30~45HRC。
根据以上分析,手工用丝锥所用材料要求碳的质量分数较高,以使淬火后获得高硬度,并形成许多碳化物以提高耐磨性。但手工用丝锥对红硬性、淬透性要求较低,受力很小,所以可选用碳的质量分数为1%~1.2%的碳素工具钢。考虑到韧性和减小淬火变形开裂倾向,应选用硫、磷杂质极少的高级优质钢,常用T12A(或T10A)钢,该钢除能满足上述性能要求外,过热倾向也较小。
为了使丝锥齿刃部获得高硬度、心部有足够的韧性,并使淬火变形尽可能减小(因齿刃部淬火、回火后不再磨削),以及考虑到齿刃部很薄,所以采用等温淬火或分级淬火。
采用碳素工具钢制造手工用丝锥,原材料成本低,冷、热加工比较容易,因此使用广泛。有些工厂为了进一步提高手工用丝锥的使用寿命与抗扭能力,采用GCr9钢来制造,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例如,M12手工用丝锥,选用T12A钢,其加工工艺路线如下。
下料→球化退火(大量生产时常采用滚压方法加工螺纹)→淬火\低温回火→柄部回火(浸入600℃硝盐炉中,快速回火)↑防锈处理(发蓝)。
淬火加热保温后,采用硝盐中等温冷却,如图9-9所示。淬火后,丝锥表面组织(2~3mm)为贝氏体+渗碳体+残余奥氏体(少量),硬度为30~45HRC,具有足够的韧性,丝锥等温淬火后变形量一般在容许范围内。对于较大的丝锥(>M12)要得到淬硬的表面,应先在碱浴中分级,再在硝盐中等温停留,然后空冷。
图9-9 T12A钢丝锥淬火时冷却曲线
四、冷变形模具(或称冷作模具)
1.冷变形模具的工作条件、失效形式和对材料性能的要求
冷变形模具的品种繁多,按其在工作过程中对金属的基本变形方式,冷变形模具可分为冷冲模、冷挤压模、冷镦模、拉丝模和螺丝滚模等。不同类型的冷变形模具的工作条件、失效形式及材料的性能都不尽相同。在此仅介绍冷冲模。
冷冲模是冷变形加工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模具,它是利用金属的板料和带料,冷加工状态下在压床上通过冲头和凹模的相互作用来冲制、切割、压弯或拉伸成所需的产品。这类模具在冷冲压过程中,由于被加工材料的变形抗力比较大,模具的工作部分(冲头、刃口)承受强烈的冲击、剪切、弯曲及与被加工材料之间的摩擦作用,故其主要失效形式是磨损,但也有因结构或热处理不当而产生刃口剥落、镦粗、折断(主要是冲压厚板或在厚板上冲压较小的孔径时)和高的淬透性(这一点对大型零件尤为重要)。此外,从制造工艺的角度出发,冷冲模还要求材料具有良好的冷、热加工性能(如容易切削、粗糙度低、锻压性能好、热处理变形小等)。
2.常用冷变形模具材料的类别、牌号、性能比较和选用举例
常用的冷变形模具材料有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轴承钢、高速工具钢、基体钢、硬质合金钢、低熔点合金等。具体的常用冷变形模具材料的类别、牌号及性能比较如表9-6所示。
表9-6 常用冷变形模具材料的类别、牌号及性能比较
续表
注:①或称为热稳定性。
常用冷变形模具材料的选用举例如表9-7所示。
表9-7 冷变形模具钢选用举例
复习思考题9
1.选择材料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何谓失效?为什么要进行失效分析?
3.零件失效有哪些基本类型?
4.指出下表所列工件在选材或热处理技术条件中的错误,并说明其理由及更正意见。
5.某工厂用CrMn钢制造高精度块规,其加工工艺路线如下。
锻造→球化退火→机械粗加工→调质→机械精加工→淬火→冷处理→低温回火并人工时效→精磨→人工时效→研磨。
试说明各热处理工序的作用。
6.试分析为减小工件淬火变形与开裂应采取哪些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