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目标控制概述
5.1.1 控制流程和基本环节
1)控制流程
不同的控制系统虽有自己的特点,但也存在许多共性。建设工程目标控制的流程如图5-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控制过程:控制开始前应制订明确的目标,即应事先制订计划。工程开始实施,要按计划要求投入所需的人力、材料、设备、机具等。于是,计划开始运行,不断输出实际的工程状况,受外部环境和内部系统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实际输出的投资、进度、质量可能偏离计划目标。为了最终实现计划目标,控制人员要收集工程实际情况和其他有关工程信息,将其进行整理、分类和综合,提出工程状态报告。控制部门根据工程状态报告将项目实际的投资、进度、质量状况与相应的计划目标进行比较,确定是否偏离了计划。如果计划运行正常,那么就按原计划继续运行;反之,如果实际输出的投资、进度、质量状况已经偏离计划目标,或者预计将要偏离,就需要采取纠正措施,或改变投入,或修改计划,使计划呈现一种新状态。而任何控制措施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原有的矛盾和问题解决了,还会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不断地进行控制,这就是动态控制原理。上述控制流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直到工程建成交付使用,因而建设工程的目标控制是一个有限循环过程,控制贯穿项目的整个建设过程,所以,图5-1亦称为动态控制原理图。
图5-1 控制流程
2)控制过程的基本环节
从控制的每个循环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控制过程的基本环节。对于每个控制循环来说,如果缺少这些基本环节中的某一个或某一环节出现问题,这个循环就不健全,就会降低控制的有效性,就不能发挥循环控制的整体作用。图5-1所示的控制流程可以进一步抽象为投入、转换、反馈、对比、纠正五个基本环节,如图5-2所示。因此,做好投入、转换、反馈、对比、纠正各项工作就成了控制过程中的基本环节性工作。
图5-2 控制流程的基本环节
(1)投入——按计划要求投入。
控制过程首先从投入开始。对于建设工程的目标控制流程来说,投入首先涉及的是传统的生产要素,包括人力(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工人)、建筑材料、工程设备、施工机具、资金等;此外还包括施工方法、信息等。工程实施计划本身就包含着有关投入的计划。一项计划能否顺利地实现,基本条件是能否按计划所要求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投入。计划确定的资源数量、质量和投入的时间是保证计划实施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计划目标的基本保障。因此,要使计划能够正常实施并达到预计目标,就应当保证能够将质量、数量符合计划要求的资源按规定时间和地点投入到工程建设中去。例如,监理工程师在每项工程开工之前,要认真审查承建商的人员、材料、机械设备等准备情况,保证与批准的施工组织计划一致。监理工程师如果能够把握住对“投入”的控制,也就把握住了控制的起点要素。
(2)转换——做好转换过程的控制工作。
转换是指工程项目由投入到产出的过程,也就是工程建设目标实现的过程。在转换过程中,计划的运行往往受到来自外部环境和内部各因素的干扰,造成实际工程偏离计划轨道。同时,计划本身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造成期望输出和实际输出有偏离的现象。
由于以上原因,监理工程师应当做好“转换”环节的控制工作。具体工作主要有:跟踪了解工程进展情况,掌握工程转换的第一手资料,为今后分析偏差原因、确定纠正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对于可以及时解决的问题,采取“即时控制”措施,发现偏离,及时纠偏,避免“积重难返”。
(3)反馈——控制的基础工作。
即使是对一项制订得非常完善的计划,控制人员也难以对它运行的结果有十足的把握。因为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实际情况的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每个变化都会对预定目标的实现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控制人员、控制部门对每项计划的执行结果是否达到要求都十分关注。例如,外界环境是否与所预料的一致,执行人员是否能切实按计划要求实施,执行过程会不会发生错误等。因此,必须在计划与执行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及时捕捉工程信息并反馈给控制部门。
反馈给控制部门的信息既应包括已经发生的工程概况、环境变化等信息,还应包括对未来工程预测的信息。信息反馈的方式可以分成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正式信息反馈的方式是指以书面方式报告工程状况,它是控制过程中应当采用的主要反馈方式;非正式信息反馈主要指口头方式,在具体工程监理业务实施期间非正式信息反馈应当转化为正式信息反馈。无论是正式信息反馈,还是非正式信息反馈,应当满足全面、准确、及时的要求。
控制部门需要什么信息,取决于监理工作的需要。为使信息反馈能够有效配合控制的各项工作,使整个控制过程流畅地进行,需要设计信息反馈系统。它可以根据需要建立信息来源和供应程序,使每个控制部门和管理部门都能及时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4)对比——确定是否发生偏离。
对比是将实际目标值与计划目标值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产生偏差以及偏差的大小。进行对比工作,首先是确定实际目标值。这是在各种信息反馈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形成与计划目标相对应的目标值。然后将这些目标值与衡量标准(计划目标值)进行对比,判断偏差。如果存在偏差,还要进一步判断偏差的程度大小;同时,还要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以便找到消除偏差的措施。在对比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理解目标实际值与计划值的内涵。目标的实际值与计划值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从目标形成的时间来看,在前者为计划值,在后者为实际值。以投资目标为例,有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合同价、结算价等表现形式。其中,投资估算相对于其他的投资值都是目标值;结算价则相对于其他的投资值均为实际值;而设计概算相对于投资估算为实际值,相对于施工图预算则为计划值。
②正确选择比较的对象。在实际工作中,最为常见的是相邻两种目标值之间的比较。如投资估算与设计概算之间的比较。结算价以外各种投资值之间的比较都是一次性的,而结算价与设计概算的比较则是经常性的,一般是定期比较。
③建立目标实际值与计划值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了能够进行目标实际值与计划值的比较,必须建立目标实际值与计划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基于以上原因,要求目标分解的原则和方法必须相同,以便能够在较粗的层次上进行目标实际值与计划值的比较。
④确定衡量目标偏离的标准。要正确判断某一目标是否发生偏差,就要预先确定衡量目标偏离的标准。偏离就是指那些需要采取纠正措施的情况。凡是判断为偏离的,就是那些已经超过了“度”的情况。因此,对比之前必须确定衡量目标偏离的标准。这些标准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还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例如,某网络进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其中一项工作比计划要求拖延了一段时间。如果这项工作是关键工作,或者虽然不是关键工作,但它拖延的时间超过了它的总时差,那么这种拖延肯定会影响计划工期,判断为产生了偏离,需要采取纠偏措施。如果它既不是关键工作,又未超过总时差,它的拖延时间小于它的自由时差或者虽然大于自由时差但并未对后续工作造成大的影响的话,就可认为尚未产生偏离。
(5)纠正——取得控制效果。
纠偏是对于偏离的情况采取措施加以处理的过程。偏离根据其程度不同可分为轻度偏离、中度偏离和重度偏离。应根据偏离的大小和产生偏离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纠正偏离。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进行纠偏。
①对于轻度偏离情况采取直接纠偏,即不改变原定目标的计划值,基本不改变原定的实施计划,在下一个控制周期内,使目标的实际值控制在计划值范围内。例如,某桥梁工程五月的实际进度比计划进度拖延了两天,则在六月中适当增加人力、施工机械和设备的投入量即可使实际进度恢复到计划状态。
②对于中度偏离情况采取不改变总目标的计划值,调整后期实施计划的方法进行纠偏。由于目标实际值偏离计划值的情况已经比较严重,已经不可能通过直接纠偏的方法在下一个控制周期内恢复到计划状态,因而必须调整后期实施计划。例如,某桥梁工程施工计划工期为8个月,在施工进行到4个月时,工期已经拖延1个月。此时,通过调整后期施工计划,最终按计划工期完成该工程,还是可能的。
③对于重度偏离情况,则要分析偏离原因,重新确定目标的计划值,并据此重新制订实施计划进行纠偏。如果确认原定计划值已经不可能实现,那就要重新确定目标的计划值,然后根据新目标制订新计划,使工程在新的计划状态下运行。例如,某桥梁工程施工计划工期为8个月,在施工进行到4个月时,工期已经拖延2个月。这时,不大可能在以后4个月内完成6个月的工作量,工期拖延基本已成事实。如果重新制订计划,最终用9个月建成该工程,后期进度控制的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总之,投入、转换、反馈、对比和纠正工作构成一个循环链,缺少某一工作,循环就不健全;同时,任何一项工作不到位,都会影响后续工作和整个控制过程。
5.1.2 控制的类型
由于控制方式和方法不同,控制可分为多种类型。例如,按照被控系统全过程的不同阶段,控制可划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即在投入阶段对被控系统进行控制,又称为预先控制;事中控制是在转化过程阶段对被控系统进行控制,又称为过程控制;事后控制是在产出阶段对系统进行控制。按照纠正措施或控制信息的来源,控制可分成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按照控制过程是否形成闭合回路,控制可分为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从建设工程监理的角度来看,控制活动可分为两类,即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
1)主动控制
(1)主动控制的含义。
主动控制就是预先分析目标偏离的可能性和程度,并采取各项预防措施,以尽可能减少、甚至避免计划值与实际值的偏离,从而实现计划目标。
主动控制是一种面对未来的控制。它可以解决控制过程中的时滞影响,尽最大可能改变偏差已经成为事实的被动局面,从而使控制更为有效。
主动控制是一种前馈式控制。当它根据所掌握的可靠信息分析预测得出系统输出将要偏离计划目标时,就制订纠正措施并向系统输入,以使系统不发生目标偏离。
主动控制是一种事前控制。它必须在事情发生之前采取控制措施。
(2)主动控制措施。
控制人员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分析和预测目标偏离的可能性,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来防止目标偏离。
①加强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疏通信息流通渠道,为预测工程未来发展状况提供全面、及时、可靠的信息。
②努力将各种影响目标实现和计划执行的潜在因素揭示出来,为风险分析和管理提供依据,并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③做好计划的可行性分析,保障工程的实施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在此基础上力求使计划优化。因为计划制订得越明确、完善,就越能设计出有效的控制系统,同时也就越能使控制产生更好的效果。
④制订计划应留有余地,这样就可以避免那些经常发生、又不可避免的干扰对计划的影响,使管理人员处于主动地位。
⑤制订必要的备用方案,以预防可能出现的影响目标或计划实现的情况。一旦发生这些情况,则有应急措施做保障,从而可以减少偏离量,或避免发生偏离。
⑥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把目标控制的任务与管理职能落实到适当的机构和人员,做到职权与职责明确,以便全体成员能够通力协作,为共同实现目标而努力。
2)被动控制
(1)被动控制的含义。
被动控制是指当系统按计划进行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跟踪,把它输出的工程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再传递给控制部门,控制人员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偏差,确定解决问题和纠正偏差的方案,然后再回送给计划实施系统付诸实施,保证计划目标一旦出现偏离就能得以纠正。
被动控制是事中、事后控制,也是反馈控制。在管理过程中,会经过发现偏差、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研究确定纠偏方案、预计纠偏方案的成效、落实并实施方案、收集实际实施情况、对实施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将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相比较、找出偏差这些步骤,以上过程形成闭合回路。因此,被动控制同时也是一种闭环控制,即循环控制,如图5-3所示。
图5-3 被动控制的闭合回路
(2)被动控制的特点及局限性。
被动控制的特点是根据系统的输出来调节系统的再输入和输出,即根据过去的操作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这种特点一方面决定了它在监理控制中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它自身的局限性。首先表现在反馈信息的检测、传输和转换过程中,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时滞”。这种时滞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当系统运行出现偏差时,检测系统常常不能及时发现,有时等到问题严重时,才能引起注意;二是对反馈信息的分析、处理和传输,常常需要大量的时间;三是在采取了纠正措施,即系统输入发生变化后,其输出并不立即改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其次,由于被动控制是通过不断纠正偏差来实现的,这种偏差对控制工作来说就是一种损失。可以说,监理过程中的被动控制总是以某种程度上的损失为代价的。
要克服这些局限性,除了提高控制系统本身的反馈效率之外,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在进行被动控制的同时,加强主动控制。
3)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的关系
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对监理工程师而言缺一不可,相辅相成,都是实现项目目标必须采用的控制方式。认为具备一定控制经验的监理人员,在控制阶段可只采取主动控制措施,而那些没有控制经验的监理人员可只采用被动控制措施,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主动控制的效果虽然比被动控制好,但是,仅仅采取主动控制措施是不现实的,因为工程建设过程中有许多风险因素(如政治、社会、自然等因素)是不可预见甚至是无法防范的。并且,采取主动控制措施往往要耗费一定的资金和时间,对于发生概率小且发生后损失也不大的情况,有时可能是不经济的。而特定情况下,被动控制可能是最佳选择。因此,最有效的控制是把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紧密结合起来,力求加大主动控制在控制过程中的比例,同时进行必要的被动控制。只有如此,方能完成目标控制的根本任务。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相结合的关系如图5-4所示。所谓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相结合,就是要求监理工程师在进行目标控制的过程中,既要实施前馈控制又要实施反馈控制,既要根据实际输出的工程信息又要根据预测的工程信息实施控制,并将它们有机融合在一起。
图5-4 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的结合关系
控制工作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找出偏离计划的差距,以便纠正潜在偏差和实际偏差,确保计划取得成功。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有两条:第一,不仅从被控系统内部获得工程信息,还要从外部环境获得有关信息。第二,把握住输入这道关,即输入的纠正措施既应有纠正可能发生偏差的措施,又应有纠正已经发生偏差的措施。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仅仅采取主动控制是不可能的,有时也是不经济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主动控制的重要性。应牢固确立主动控制的思想,认真研究并制订多种主动控制措施,尤其要重视那些基本上不需要耗费资金和时间的主动控制措施,如组织、经济、合同方面的措施,这对于提高建设工程目标控制的效果意义重大。
5.1.3 目标控制的前提工作
1)目标规划和计划
要进行目标控制,首先必须对目标进行合理的规划并制订相应的计划。只有制订出明确、具体、全面的目标规划和计划,才可能取得理想的目标控制的效果。
(1)目标规划和计划与目标控制的关系。
建设工程各阶段的基本工作、目标规划、目标控制之间的关系,如图5-5所示。
从图5-5可以看出,目标规划需要反复进行多次,这和目标规划和计划与目标控制的动态性相一致。而且目标规划和计划与目标控制之间表现出一种交替出现的循环关系。
图5-5 目标规划与目标控制之间的关系
(2)目标控制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标规划和计划的质量。
如果目标规划和计划制订得不合理,不仅难以客观地评价目标控制的效果,而且可能使目标控制人员丧失信心,难以发挥他们在目标控制工作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严重降低目标控制的效果。目标规划和计划制订得越明确、越完善,目标控制的效果就越好。
2)组织
建立合理而有效的组织是目标控制的重要保证。目标控制的组织机构和任务分工越明确、越完善,目标控制的效果就越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