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设计与创造性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反映。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是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概括性和间接性是人的思维过程的重要特征。
心理学对思维种类的划分有多种方式:根据在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可将思维过程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过程是否有清晰的意识,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可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式、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建筑师设计一个新的项目,设计师设计一种新的产品。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它不仅包括抽象思维,也离不开创造性思维。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要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结果。设计的产物既然是新颖的、有社会意义的,那么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在设计过程中意义重大,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创造性思维,流于平庸的设计作品算不上是设计。
1.新颖性
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要求打破惯常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或重建,创造出个体前所未知的结果。新颖性是创造性思维和设计共有的最本质的特征。
2.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固然要求发散思维,可以尽可能多地提出假设方案,提出更多的假设来更好地解决更多的问题,这也是设计方案阶段打开局面的好办法。然而,创造性思维还必须根据一定的标准,从众多的选择中找出最合适的方案,或经过检验采纳某一种方案,这就必须经过聚合思维。例如,当景观项目的设计任务书下达以后,设计师要根据任务书中提供的场地现状、文化现状来综合甲方的意向要求,提出景观设计方案,在这个方案的提出过程中,头脑风暴法为多角度地、全方位地、尽可能多地提出方案提供了可能。所以,在很多设计公司,当接到项目后,项目经理需要在第一时间召集设计人员出谋划策,集思广益,提出新颖的设计方案。当各种方案提出后,面对众多的想法,结合现实要求、设计风格和甲方意向,将不可能的方案剔除,留下可行性方案;或者通过发散思维得到的众多方案可以在创新的要求下聚合或者相互配合得到合理的又不乏创意的解决方案。但是,当设计方案被否定并要求改正时,设计又回到需要发散性思维来提出新突破的循环中。
这种先通过发散思维,后进行聚合思维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过程。因此,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完整过程,是从发散思维到聚合思维,再从聚合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不断深化才得以完成的。只有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协调活动,才有可能发现设计各要素之间的新联系,提出新的假设,形成新的方案。
3.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因为创造性想象提供的是事物的新形象,并使创造性思维成果化。所以设计作品中新形象的创造,设计方案中新假说的提出,新的产品或设计表达方式的发明都离不开创造性想象。正如抽象绘画的出现,不仅是运用艺术语汇表情达意,也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设计的精彩之处不仅是创造性想象参与到设计过程中,设计受众的创造性想象也参与到设计作品的使用过程中。
4.灵感状态
灵感状态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又一典型特征。所谓灵感,是指人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某种新形象、新概念和新思想突然产生的心理状态。它是人在集中全部精力去解决思考中的问题时,由于偶然因素的触发而突然出现的顿悟现象。任何创造性的思维都离不开灵感,许多多产的设计师直到晚年依然保有旺盛的创作生命力,灵感不枯竭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三、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指在预设的设计问题情境中,新思维从萌发到形成的整个过程。科学或艺术的创作大致都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准备期
在准备期,创造活动(即设计活动)需要积累有关知识经验,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为创造作准备。设计师在创作之前都需要对所要进行的创作多加了解,然后才能从旧设计中发现新的设计亮点,这就是设计史对设计的贡献,也充分说明了设计素材的搜集的重要性。
2.酝酿期
这是指在已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对设计任务和设计资料的深入探索和思考的时期。设计者不仅要对设计对象积累足够多的知识和经验,具备相当的设计基础,而且要开始对设计对象和资料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在酝酿期,当设计者遇到新的设计项目、面对新的设计问题进行各种尝试仍然不能找到设计突破口时,看似陷入僵局的设计过程事实上并未停止,这个时候个人的意识中可能已不再有意识地去思考设计问题,而创造性思维的酝酿期多属于潜意识过程,这种潜意识的思维活动也极有可能孕育着解决问题的新观点。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在才思枯竭无法创新的时候,出去采风或日常的生活体验往往能给人以设计灵感。事实上,在设计者放松的时候,设计的观念依然在潜意识中持续着创作活动。
3.豁朗期
这是设计活动最终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期。豁朗期是指新思想、新观念、新形象产生的时期,又叫灵感期。设计灵感的产生有时候是突然的,甚至是戏剧性的。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好的设计灵感产生于浴缸中,有的设计灵感产生于咖啡馆中,有的设计草图则画在餐馆的纸巾上。心理学上往往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这种现象。无可否认的是,这种顿悟来源于平日里的设计思维锻炼、设计知识的积累及创新意识的共同作用。没有这些整体铺垫,灵光一现也只可能是无凭无据的空想,不能称其为功能至上的设计。
4.验证期
验证期是指对新的设计观念或设计思想进行验证、补充或修正,使其趋于完善的时期。在豁朗期获得的设计想法必须通过逻辑角度加以验证,考虑设计在工艺施工或材质选择上的可行性。这种论证要求周密、正确,为正确的结果负责,这个过程为设计最终走向完美提供了先决条件。
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训练和培养的结果,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设计动机,培养创新兴趣和求知欲
首先,正确的设计动机是激发设计师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动力,也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在设计活动开始之初,足够的学习和动手参与设计实践是提高设计能力的必经之路。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将学习与设计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自觉主动地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设计水平,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独立地分析设计要求及设计需解决的问题,积极地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只有那些对设计有兴趣,抱有以设计改变生活的观念的人,意志坚定的人,能积极主动地为设计积累知识的人,才能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其次,兴趣能激励人们深入地钻研和思考问题。因此,它也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因素之一。一个人对于某一个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坚持不懈地去探索、思考该事物的奥秘,尽全力解决问题,因此,广泛而稳定的兴趣对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尤其重要。
最后,求知欲也是激发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因素之一。求知欲旺盛的人,对所面临的问题绝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或书本上的结论,而是积极地去思考和探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试图发现新问题、做出新解释。求知欲与好奇心有关,好奇心是激励人们探究客观事物奥秘的一种内部动力。当一个人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同客观事物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好奇心,从而引发思考,促进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情境,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可能会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因此,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对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图5-1 安藤忠雄
日本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以下简称安藤)是当今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近150项国际著名的建筑作品和方案,获得了包括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等在内的一系列世界建筑大奖。安藤还开创了一套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以半制成的厚重混凝土,以及简约的几何图案,构成既巧妙又丰富的设计效果。安藤的建筑风格静谧而明朗,为传统的日本建筑设计带来划时代的启迪。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创造性地融合了东方美学与西方建筑理论,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提出“情感本位空间”的概念,注重人、建筑、自然的内在联系。安藤还是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的客座教授和东京大学的教授,其作品和理念已经广泛进入世界各个著名大学建筑系,成为年轻学子追捧的偶像。图5-1所示即为安藤。
安藤并不是学建筑出身,并未受过正规的建筑教育,仅在建筑公司工作过一小段时间。在成为建筑师前,他曾任货车司机和职业拳手,其后在没有经过正统训练下成为专业的建筑师。正因为此,安藤素有“没文化的日本鬼才”之称。安藤是利用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前往美国、欧洲、非洲和亚洲其他国家与地区旅行,也顺便观察各地独特的建筑。那时候,他的摄影作品被用在建筑师路易·康的作品集中。青年时期在世界各地的旅行和游历中,各国建筑的魅力深深触动了安藤,他开始对建筑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自学建筑方面的知识。安藤参观了万神庙后,对其静态几何的布局形式所呈现的垂直发展的空间与日本建筑具有的明显水平方向性的空间概念形成的对比产生了好奇。日本建筑和万神庙是东西方建筑空间的典型代表,两者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安藤就是要将这两种对立的空间观念融和起来,使创作设计独树一帜。在思考了西方建筑和东方建筑的异同后,安藤设计了一系列的作品,这些作品都借用了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的设计语汇,却传达着浓浓的日本禅宗思想(见附图31)。有人说他是建筑史上东西方文化交融下诞生的怪才,也有人认为安藤的建筑是几何和自然交织下最和谐的乐章。1995年,安藤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至今,安藤的作品已经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上海国际设计中心也是安藤的设计作品(见附图32)。所以,若没有对建筑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我们的世界该缺少多少默默地用清水混凝土改变着环境、感召着芸芸众生的美丽建筑啊!
2.改变传统的评定设计的观念,鼓励创造性行为
设计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是个较年轻的专业,现代设计教育是建立在德国包豪斯学院开创的包豪斯现代设计教育的基础之上的。在20世纪末,我国的设计教育依然在苏联式的教育模式里迷迷糊糊地前行。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情趣和审美标准的提高,催生着设计教育向前发展。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就是教学与创作相互依存,艺术创作的过程贯穿于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受艺术教育个性化特点所影响,除基础课知识之外,学生的创作要具备一定的个性和创造性,不要求统一的公式和模式,但要求有创见的艺术表现和个性语言。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一半以上的综合院校已经开办了艺术设计专业。纯艺术以个性表现为主,而艺术设计则以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技能为主。艺术设计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与普通文理科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不同学科的教学目的和培养方向应该各有侧重。但是如今,随着每年艺术生赶考的人流涌动,艺术院校培养的学生却越来越被批评为没有创造性思维。近十多年来,伴随着我国艺术设计专业逐年扩招的趋势,艺术高校也应在发展中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和方向,建立结构层次合理的艺术培养格局。图5-2和图5-3所示为艺术设计的动画形象,图5-4所示为参加艺考的场景。
图5-2 美国人创造的功夫熊猫
图5-3 中国红极一时的动画形象
图5-4 参加艺考的汹涌人潮
艺术教育模式设置的差异性及个性化的特点,使它不同于文科以掌握学科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或是理科以实验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目前,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普遍出现的问题就是,在中国整体设计大环境下,甚至可以说是在长期求同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对求异的愿望和创造性思维的缺乏成为阻碍现代设计学院学生发展的瓶颈。作为学生的导师,需要改变传统的评定成绩的观念,积极鼓励创新性行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托兰斯(E.P.Torrance),曾就如何尊重学生意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向教师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1)尊重学生提出的任何幼稚甚至荒唐的问题;
(2)欣赏学生表示出的具有想象力与创造性的观念;
(3)多夸奖学生提出的意见;
(4)避免对学生所做的事情给予价值判断;
(5)对学生的意见有所批评时应解释理由。
这就需要在培养未来设计师的过程中,教育的双方参与者都要做出努力。我们甚至可以说应试教育的弊端对设计专业的伤害最深;反之,正确的改革后对于设计专业的提高也最快。设计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实践,并为这种学习而创造好的氛围。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设计就要“条条大路通罗马”,使用不同的方法走不同的路,由此能得到迥然各异的设计。例如,相同的设计题目,当设计造型、色彩、材质中的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设计都会呈现出异于其他的面貌,如附图33和附图34所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认为,发散思维具有独创性、灵活性和流畅性三个特征。所谓独创性是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异常的新颖独特的见解,因而它更多地表征着发散思维的本质。灵活性指的是思维灵活,能触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受功能固着和定势的约束,因而能产生超常的构想,提出不同凡响的新概念。流畅性指的是智力活动灵敏迅速、畅通少阻,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发表较多的观念,它是发散思维的量的指标。独创性、灵活性和流畅性三者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有流畅性才有灵活性,而灵活性本身也是一种流畅性。只有既有流畅性又有灵活性,才能创造出超乎寻常的新颖独特的观念。因此,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培养设计师的发散思维能力,应从培养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和流畅性入手,启发设计师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提倡“一题多解”,就需要培养设计师分析素材的能力、概括设计的能力、超凡的判断力和推理能力,再根据自身对设计的理解,找到多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4.引导初学者积极参与创作活动
现代设计教育自包豪斯设计教育开始,就以注重实践和创造而异于其他学科。包豪斯的教育体系启示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传承了设计教育的理论体系。包豪斯认为,“建筑家、雕刻家和画家们,我们都应该转向应用艺术”。如图5-5和图5-6所示。
图5-5 包豪斯的现代设计风格校舍
5-6 包豪斯校内刊的书籍装帧设计
艺术应该为功能服务。包豪斯宣言中说:“艺术不是一种专门职业。艺术家和工艺技师之间在根本上没有任何区别。艺术家只是一个得意忘形的工艺技师。在灵感出现并超出个人意志的珍贵片刻,上苍的恩赐使他的作品变成艺术的花朵。然而,工艺技术的熟练对于每一个艺术家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真正创造想象力的根源即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让我们建立一个新的设计家组织。在这个组织里面,绝对没有那种足以使工艺技师与艺术家之间树立起自大屏障的职业阶级观念。同时,让我们创造出一幢将建筑、雕刻和绘画结合成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殿堂,并用千百万艺术工作者的双手使之矗立在云霄高处,成为一种新信念的鲜明标志。”
包豪斯认为,好的艺术想法必须得以争取表达,设计才算得以完成。作坊与作坊大师是包豪斯时代的教育特色,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包豪斯认为艺术是教不会的,不过,工艺和手工技巧是能教得会的,这就解释了包豪斯为什么以作坊为基础。“学校为作坊服务,将来还会被作坊所吸纳”,在包豪斯学院里不分教师和学生,只有“大师、熟练工人和学徒”,所以学生们是在实干的过程中去学,他们与比较有经验的人进行合作,或在前辈的指导下,通过实际制作物品来学会一些东西,这是由教学中要求掌握的技能所决定的。包豪斯根据当时的教学需要,组建了金工作坊、纺织作坊、木工作坊、陶艺作坊。如图5-7所示。学生的课程学习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课堂上教授的设计方式、法则;另一部分则是跟着作坊的熟练师傅学习工艺方法,如金工作坊是要求学生掌握各类金属的加工工艺技术,而陶艺作坊中学生可以将自己设计的器物形状运用到制作上,同时掌握捏塑、泥条盘筑等造型方法。通过作坊这个特殊的教学场地,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各种生产技术、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使教学的成果直接以产品的方式展现。作品的展示与取得企业生产的订单相联系,通过社会这个渠道使教学的成果产生经济效益,为教育经费的投入作补充。包豪斯的作坊里所生产的产品,如墙纸、灯具等,是当时流行一时的畅销产品。如包豪斯的学生马歇·布鲁尔(Marcel Breuer,1902—1981)在1925年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把钢管椅子,该椅子是献给他的老师瓦西里·康定斯基,故而取名为瓦西里椅子,如图5-8所示。包豪斯学院迁到迪索以后,布鲁尔成为家具部的设计老师,在这期间,他设计出了一系列杰出的家具,在世界上首创钢管家具。他从他的“阿德勒”牌自行车的车把上得到启发,从而萌发了用钢管制作家具的设想。1925年,他设计的第一把钢管椅子———瓦西里椅子,造型轻巧优美,结构单纯简洁,同时具有优良的性能,这种新的家具形式很快风行世界。如图5-9所示。瓦西里椅子曾被称作20世纪椅子的象征,在现代家具设计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图5-10所示为另一种钢管椅子。由于钢管家具具有包豪斯最典型的特点,以至于被后人认为是包豪斯的同义词。
图5-7 包豪斯的纺织作坊
图5-8 瓦西里椅子
图5-9 20世纪90年代我国以钢管家具为主的公交车
图5-10 法国设计大师菲利浦·斯塔克设计的钢管椅子
我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庞大的设计队伍,同时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设计市场。然而我国的设计体系却并不完善,与我们所面对的巨大机遇和挑战相比显得极其脆弱。时至今日,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从制造型经济到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作为核心要素的我国设计艺术的发展面临瓶颈。作为设计新生力量培养的设计教育必然也要审视自己的角色,并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基于历史原因,以前从事设计教学的教师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艺术院校纯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和理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的毕业生。由于我国设计教育的起步较晚,真正接受过设计教育,又投身于设计教育事业的教师少之又少,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极艺”或“极理”的情况。而设计又往往是艺术与技术的集合体,单凭一腔热血设计出的艺术品可能缺少使用功能,曲高和寡而不能实现应用价值,或者拥有高性能和高科技却因外观丑陋而被抛弃,这都不是设计教育想要的结果。
设计是一门不折不扣的综合学科,它不能像以前的文、理、工科那样有清晰的界限,它往往是几个学科的综合。设计教育具有特殊性。例如工业设计,既要求学生有很强的造型能力,对色彩有独到的见解;又需要学生掌握人机工程学、材料成型工艺、产品结构等相关工科知识,不可偏颇。又如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不仅要了解建筑知识、部分城市规划知识、景观植物学知识等,同时也与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一样需要了解人机工程学。而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的区别、环境艺术设计和建筑结构设计的差别,就在于艺术设计的教育不仅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学科也建立在美术的基础上。这门学科以艺术学为基础,将造型、色彩、材质等“骨肉”加入设计中,使平凡的事物散发灼灼光辉,将愉悦的体验带给使用者。我国艺术设计学领域不乏国学大师,如朱光潜等大师就曾为设计艺术举起了前行的明灯,但是,如何平衡教学中艺术和技术的相消相长,始终是设计教育改革中的难题。在如今艺术扩招的前景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培养出的学生重个性与艺术表现,轻技术与实践操作能力。往往是学生能够做出漂亮的效果图,但由于缺乏对于材料、加工工艺等方面的认识,设计只能流于形式,纸上谈兵。
设计教育中轻技术的后果就是:没有经过实践,设计的方案是否可行无法得到验证;设计经验的积累少之又少;能够在实践中产生的创意灵感少,使得设计鲜有出彩之处。多年以来,企业和设计院校之间的关系是院校负责向企业输送人才,企业则只管挑选、使用和管理人才。创新是企业的立足之本,但凡成功的企业,无不是将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而设计正是企业创新的有效武器和强力支撑,因此许多企业都将设计纳入其发展战略中。面对国外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快速发展的我国企业也对设计与创新有所认识并积极尝试,但现实却是设计并未广泛成为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否是因为我国的设计教育和设计的整体实力不足以给予我国企业有效的支撑?答案并不尽然,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国外企业依托我国国内的设计资源形成了它们的竞争能力。由于高校学制和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往往会出现一些学生重理论轻实践,与实际操作脱节的尴尬局面,这部分学生成为设计师后,在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其设计的产品显得脆弱不堪。在我国许多企业,设计只能试图“抄越”来改变止步不前的尴尬局面,而不是运用创造性思维做到“超越”。如图5-11所示。反观同是亚洲国家的日本和韩国,则为我们做出了好的表率。日本的索尼和松下,韩国的三星和现代汽车都是世界500强企业,这些企业充分认识到设计艺术在创意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积极投身于设计教育事业。韩国的振兴设计院就是极好的例子,它由企业和政府共同出资培养设计人才,带来了企业和社会的双赢。图5-12所示为三星的一款创意概念手表电话设计。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对于设计教育的投入还显得十分单薄,对于学生创新设计的刺激因素不足,因此,设计创新在强大的消费市场利益面前捉襟见肘。
图5-11 强大的国产山寨机
图5-12 三星Proxima概念手表电话
面对今天的设计教育,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目标。因为设计类院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关乎设计师本人的设计创作产量、创作质量,同时与新世纪中国的设计走向、能否和全世界最强大的劳动力市场相结合而创造出足以翻开历史新篇章的灿烂文明休戚相关。
第二节 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善于运用前人经验,并以新的内容和形式来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它是设计师应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设计活动开展的基础。设计的过程既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又不能囿于固定的模式。应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工作的需要不断地对设计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补充和完善,使之更为丰富。有人说设计师需要天赋,但是我们亦不可忽视后天的学习,以及在兴趣和个人意志的推动下,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设计师的作用。
一、什么是能力?什么是创造能力?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个人现在实际“所能为者”;其二是指个人将来“可能为者”。个人“所能为者”是指一个人的实际能力,比如,一个人一天可以画一套住宅设计施工图,或者能运用拉坯法制作陶艺等。“可能为者”是指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它不是指已经发展出来的实际能力,而是指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密切相关。潜在能力是实际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条件,实际能力是潜在能力的展现。
为了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个人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称为才能。例如,平面设计才能包括对平面设计各要素的掌握,在设计过程中运用思维的创新能力,以及材质运用的灵活性等。才能的高度发展就是天才,它是多种能力的最完备的结合,它使人能够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或多种活动。在设计的各个领域都不乏天才,他们拥有出色的综合能力来应对设计的各个要素。建筑界有安东尼·高迪,工业设计领域有雷蒙德·罗维,平面设计领域则有福田繁雄。天才并非天生具备特殊才能,它是在良好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加上自己的主观努力发展起来的。天才和天才人物亦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的进步、时代的要求和实践的需要,会激发不同类型天才的发展。
心理学对人的能力有四种划分方式: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通常也叫智力。它是人们完成任何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是能力中最主要又最一般的部分。特殊能力是指人们从事特殊职业或专业所需要的能力,例如音乐中所需要的听觉表象能力。人们从事任何一项专业性活动,既需要一般能力,也需要特殊能力。二者的发展也是相互促进的。
2.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流体能力是指基本心理过程的能力,它随年龄的衰老而降低。晶体能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人类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与流体能力相对应。晶体能力受后天经验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不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只是某些技能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变得无用了。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它与教育、文化有关,并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只是到了25岁以后,其发展速度渐趋平缓。
3.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按照能力的功能不同,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地完成各种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等能力都属于认知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了三种认知能力:言语信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能力)、智慧技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的能力)及认知策略(有意识地调节与监控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
操作能力是指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如劳动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都是操作能力。操作能力是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成为顺利地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条件。
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紧密地联系着。认知能力中必然有操作能力,操作能力中也一定有认知能力。
社交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等都是社交能力。在社交能力中包含有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4.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而创造能力则是指产生新思想和新产品的能力,也称创造力。
能力与大脑的机能有关,它主要侧重于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即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在运用智力、知识、技能的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而获得的。能力是人依靠自我的智力、知识和技能等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所表现出来的身心能量。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起质的变化的能力称为才能。才能的高度发展,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的能力称为天才。
如前面曾经介绍过的,法国设计师菲利浦·斯塔克是20世纪末西方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发明家、思想家。他的作品涵盖了建筑、室内设计等众多领域,包括食品、刀叉餐具、厨房用品、沙发座椅、摩托车、宴会展示场和建筑。不论小到清洁口腔的牙刷,还是尺度巨大的建筑物,他都可以显示出对细节的同样执著。图5-13所示为菲利浦·斯塔克。
在设计领域,仿生设计是对自然界或自然社会的模仿,这种模仿能力并不止步于简单的模仿,而是将自然界的美经过分析、重构而融入到设计中。仿生设计主要是运用工业设计的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思维和方法,从人性化的角度,不仅在物质上,更在精神上追求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类、艺术与技术、主观与客观、个体与大众等多元化的设计融合与创新,体现辩证、唯物的共生美学观。仿生设计的内容是模仿生物的特殊本领,利用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原理来设计产品。毫无疑问,斯塔克是这方面的专家,他能从普通的生物或普通的事物出发,以仿生的方式放大我们的人生,让设计既合情合理又充满情感置换的乐趣。他设计的三只脚的椅子是为了满足客户站着工作的需要,在设计中他创意地模仿了牙齿的形态,将这个稳定的形态引入设计中,如图5-14所示。
图5-13 菲利浦·斯塔克
图5-14 菲利浦·斯塔克的椅子设计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互相联系、相互渗透。创造能力是在模仿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们总是先模仿、后创造,从模仿发展到创造。模仿在设计中可以说是创造的基础和前提,创造是模仿的发展。所以,许多设计大师在成为大师之前都有在前辈的设计事务所工作的经历。设计经验的积累、对知名设计的模仿,往往是打开设计思路的有效方法。把能力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是相对的,模仿能力中包含有创造能力的成分,创造能力中包含有模仿能力的成分。这两种能力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斯塔克设计外星人榨汁机的时候恰逢斯皮尔伯格的影片《ET外星人》风靡全球,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高涨。该榨汁机的功能并不如现代电动榨汁机好,但是它模仿外星人的形态,极大地迎合了当时各年龄层外星迷的喜爱,如图5-15所示。从他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出斯塔克总能洞悉人们的梦想,以新奇而特色鲜明的创作深深打动人心,丰富人们的生活。在简单的设计下,可以轻易地发现斯塔克设计的乐趣,而这设计的源泉可以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也可以是对事物有趣的模仿,斯塔克的设计为人们的想象打开了一扇窗。
创造能力一般表现为发散思维,而聚合思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之,创造能力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不仅包含敏锐的观察力、精确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设想,而且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品质、情感、意志等特征有密切关系。创造能力是在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
图5-15 菲利浦·斯塔克设计的外星人榨汁机
这种能力一般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具有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预见性;
(2)具有用一个概念取代若干个概念的统摄思维能力;
(3)能够总结和转移经验,用以解决其他类似问题;
(4)善于运用侧向思维方法和求异思维方法;
(5)具有想象、联想和形象思维的能力,不断产生新的较深刻的思想和观点;
(6)善于把主观意识同客观实际相结合,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
创造能力也称为创造力,对于创造力的定义,学者们一般有三种角度的定义。
第一,从创造力的结果入手。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创造定义为“产生前所未有的事物”。目前国内心理学界对创造力比较认同的一种定义也是从这一角度入手的,即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从而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这里的产品不等同于工业设计中的产品,它包括更加广泛的含义,是“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可以是一个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这一定义接近于广义上设计的意义,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颖而有益的东西。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设计即创造,设计能力也就是创造能力。艺术设计的创造力相较广义设计的创造力有其特殊属性,即虽然艺术设计师有可能从用户的需要出发,在产品的功能或结构等方面进行一定的创造,但主要还是针对设计对象的外观品质或视觉来传达品质的创新。
第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要理解创造力的概念必须从创造过程入手。如美国学者阿恩海姆提出:“创造力是个体认识、行动和意志的充分展开。”他认为“创造力应该以超越感觉本身的一刹那的‘顿悟’来定义”。在这个层面上,创造力被看做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全过程。
第三种对创造力的定义强调创造主体的素质。持这一理论的学者认为创造力是普遍存在的能力,但创造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以创造力的结果———新产品来定义创造力,这并不是意味着那些没有进行创新活动,没有产生新产品的主体就没有创造力。创造力表现在多种方面,正如马斯洛所说,“煮一碗第一流的汤比画一幅次级的图画更有创造力”,由此可见,有创造力和无创造力可通过一般和卓越来划分。R.理查德于1993年提出,如果个体具备了有助于创造的个人特征,并且这些特征与创造动机、创造能力交互作用,参与创造中认知、情感和行为活动的整合过程,那么这个个体就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卓越创造力。
创造力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特定反映方式。设计心理学中关于创造力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设计师充分挖掘和发挥其创造力,提高设计师的设计创意水平。设计师能力的核心———设计师创造力的培养和激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侧重于培养设计师思维过程的流畅性、灵活性与独创性;二是通过某些组织方法激发创意的产生。
创造力与许多个人素质和能力密不可分,如好奇心、勇敢、自主性、诚实等。因而,对设计师的培养首先是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别出心裁的想法和批评性的意见。其次,培养设计师的创造性人格。例如培养设计师的想象力、好奇心、冒险精神等。最后,培养设计师立体的思维方式。立体的思维方式又称为横向复合性思维,它是强调思维的主体必须从各个方面、各个属性,来全方面、综合、整体地考虑设计问题,围绕设计目标向周围散射展开。
真正的创造活动总是给社会产生有价值的成果,人类的文明史实质上是创造力实现的结果。对于创造力的研究日趋受到重视,由于侧重点不同,这些研究出现两种倾向。一是不把创造力看做一种能力,认为它是一种或多种心理过程;二是认为它不是一种过程,而是一种产物。综合以上两种倾向,创造力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新颖的产物。
有人认为,因为创造,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创造力较高的人通常有较高的智力,但智力高的人不一定具有卓越的创造力。根据西方学者研究表明,智商超过一定水平时,智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显。创造力高的人对于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明显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易产生强烈的兴趣,对事物的感受性特别强,能抓住易为常人忽视的问题,推敲入微。他们意志坚强,比较自信,自我意识强烈,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特点。
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当发散思维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了个人的创造力。
二、创造力的结构
对创造力结构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静态结构主要是指创造力的组成成分;动态结构则主要是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创造力的静态结构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理论。他认为创造才能与高智商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他通过因素分析法总结出了以下创造力的六个要素:
(1)敏感性,即对问题的感受力,发现新问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2)流畅性,即思维敏捷程度;
(3)灵活性,即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
(4)独创性,即产生新思想的能力;
(5)重组能力或称为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
(6)洞察性,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其中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是最重要的特性。
此类研究基本概括了创造性活动对于主体的智力品质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对创造力的研究。但也存在着不足,它仅仅看到了创造力的认知方面的特征,忽视了创造力的整体性及影响因素,特别是个性心理特征的作用。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影响个体创造力的自身人格因素,如EQ(情商)、动机等。
三、设计师人格与创造力
每个从事艺术设计职业的人都梦想成为设计大师———即最富有创造力的设计师。那么,除了多年的专业训练和技能培养之外,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设计大师?总结心理学研究成果,影响设计师的个体因素基本包括以下几点。
(1)年龄 美国科学家莱曼通过对244名化学家的993件重要贡献出现的年龄进行的统计,发现科学家创造力最鼎盛的年龄是30~39岁,之后他又依次研究了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发明家、诗人和作家,发现虽然不同学科的最佳创造年龄稍有差异,但总体平均年龄是35.4岁。在与设计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艺术和技术发明,据莱曼统计,知名油画家产生最优秀作品的年龄在32~36岁。而另一位美国学者罗斯曼统计的711名发明家中,76.6%在35岁前获得第一个专利,最活跃的年龄是25~29岁,而获得一生中最重要的发明的平均年龄是38.9岁。
(2)动机 动机是驱使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它影响了人们从事创作的积极性和执行力。
(3)情绪 不同情绪对于创造力发挥的作用不同。激情能激发创作热情,提高创作效率;平静而放松的情绪则有助于灵感的产生。并且,心理学家的调查发现,多数天才型人物都具有忧郁气质,忧郁情绪的发泄是艺术创作的一大动力。
(4)兴趣 兴趣是一种认识趋向,它可以激发人们进行创造的内在动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5)意志 意志是指人自觉确定目标,并为了实现目标而支配自身行为、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意志包括自制力、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等品质。
(6)人格 人格也可以称为个性,即比较稳定的对个体特征性行为模式有影响的心理品质。近年来心理学家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影响个体创造力水平的自身人格因素,认为它是创造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设计师人格特征心理学中对于人格的比较学术的定义是,人格是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特点的,对个体特征性行为模式(内隐的和外显的)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这个定义比较复杂,另外有较易于理解的定义。如人格心理学创始人奥尔伯特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人格的定义多样化,但是有三个方面是一致的。首先,它反映了个体的差异性,这一点导致不同个体即便面临完全一致的情境也不一定会做出完全一致的行为。其次,对于同一个体而言,人格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和持久性,即人格一旦形成,就会在各种情境下呈现类似的行为模式。例如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之一是急躁,那么他在处理各种事情时都会表现得比较急躁。最后,人格虽然比较稳定,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同时受到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共同作用而形成。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格特征也可能发生重大转变,例如遭受巨大打击或生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等。
许多心理学家分别从不同领域展开创造力人格的研究,研究表明,非凡的创造者通常都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但是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创造者的人格特征也具有其独特性。其中几种典型的人格特征研究如表5-1所示。
表5-1 不同领域创造者的典型人格特征
美国学者罗(Roe)通过于1946年和1953年所做的关于几个领域的艺术家和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努力及长期工作的意愿。同样,罗斯曼(Rossman)对发明家人格的研究也发现他们具有毅力这一个性特征。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心理学家唐纳德·麦金隆(Donald Mackinnon)在1965年对建筑师人格特征进行的研究,他认为建筑师具有艺术家和工程师的双重特征,同时还具有一点企业家的特征,最适合研究创造力。因此,他选择了三组被试,每组40人,第一组是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第二组是与上述40名建筑大师有两年以上联系或合作经验的建筑师,第三组是随机抽取的普通建筑设计师。通过专业评估,第二组设计师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而第三组的创造性比较低。三组建筑师的人格特征具体如表5-2所示。
表5-2 三组建筑师的人格特征比较
建筑师作为艺术设计师中的典型,反映了设计师创造性人格的基本特性。
从其研究看来,当设计师从更高层次来要求自己的创作,那么,他们的人格特征往往更接近艺术家,表现出艺术家的典型创造性人格,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艺术的设计师”,在他们看来艺术设计是一门艺术,与其他纯艺术的创造没有根本的差别。因此他们受到某种内在的艺术标准的驱使,设计作品较为个性化,显得卓尔不凡,但有时会因不经济实用而不为大众所接受。另一个极端则是那些将艺术设计视为一门职业的设计师,他们比较注重实际条件和工作效率,并不期望个性的表达或者做出经典之作,设计对他们而言更多是一种技能,这类设计师明显创造力不足,可以称其为“工匠的设计师”。中间部分则是那些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设计师,他们的个性特征介于两者之间。
此外,设计师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发明家的创作人格特征,例如沟通和交流能力,经营能力等。这些虽然对于艺术设计创意能力并没有直接影响,但是却能帮助设计师弄清目标人群的需求、甲方意志、市场需要等,间接帮助艺术设计师做出既具有艺术作品的优美品质,又能满足消费者、大众多层次需要的设计。
四、设计师天赋论
创造力是设计师能力的核心,设计艺术的类似艺术创作的属性要求设计师具有较高的艺术感受力。这些使许多人产生了这样的看法:认为设计能力主要是一种天赋,只有某些人才可能具备。这种设计师天赋论究竟是否合理呢?
从理论上而言,天赋是个体与生俱来的生理特点,尤其是神经系统的特点。这些特点来自先天遗传,也可以是从胚胎期就开始的早期发展条件所产生的结果。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19世纪时就通过族谱分析调查的方法,在《遗传的天才》一书中提出天赋在人的创造力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是天赋虽然重要,却不应过分夸大它的作用。美国学者推孟(Terman)等人从20世纪20年代起,通过长达半个世纪的追踪观察,发现良好的天赋并不能确保成年后能具有高水平的创造力,他们认为最终表现出较高创造力的人往往是那些有毅力、有恒心的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曼贝尔提出了创造力的三个成分:有关领域的技能、有关创造性的技能及工作动机。
有关领域的技能,包括知识、经验、技能,以及该领域中的特殊天赋,它依赖于先天的认知能力、先天的思维能力、运动技能及教育。这个部分是在特定领域中展开行动的基础,决定了一个人在解决特定问题、从事特定任务时的认知途径。
有关创造性的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创造性的能力,它包括认知风格,有助于激发创意、概念的思维方式———启发式知识,以及工作方式。这个部分的能力依赖于思维训练、创造性方法的学习和以往进行创造活动思维的经验,以及人格特征。
工作动机主要包括工作态度,对从事工作的理解和满意度。这是一个变量,取决于对特定工作内部动机的初始水平、环境压力的存在或缺乏,以及个人面对压力的应对能力。
我们将以上理论运用于设计艺术实践中,可以将那些有益于从事艺术设计的能力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与艺术才能相关的感知能力,它表现为精细的观察力,对色彩、亮度、线条、形体的敏感度,高效的形象记忆能力,对复杂事务和不对称意象的偏爱,对于形象的联想和想象力等,这些通常是天赋的能力。
第二类,主要是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设计思维能力,它与先天的形象思维和记忆能力有关,但是可以通过系统的思维方法的训练来积累设计经验,以及运用适当的概念激发和组织方法使这一方面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第三类是设计师的工作动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研究发现,能在不同领域中获得成就的人通常具有三方面的共同特征:①心甘情愿花费大量时间和努力;②很强的好胜心;③在相应领域中能够迅速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观念和新程序。前两条都说明了动机要素对于创造力的重要作用。因此,如果设计师单纯是在工作责任、职业压力的驱使下进行设计,那么只能达到一般设计师创造能力的级别;而那些设计大师的设计动机更多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通过设计活动获得满足的愿望。此外,如前面所论述的那样,某些遗传而来的人格特征对于从事设计工作是有益的,这一点毋庸置疑。遗传学的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人格特征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总体而言,成为艺术设计大师对于个体的天赋要求较高,需要有相当的艺术感知能力,以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得到完美配合的艺术设计思维能力,并且还具有某些创造性人格特征。天赋固然是一个优秀设计师成长的必要基础,但是后天形成的性格特征及工作动机却决定了天赋是否真正得以发挥或转化成现实创造。艺术设计师在既定的天赋基础上,如何能增进个人从事艺术设计活动的能力,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通过学习和训练,进行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创意能力;二是个人性格的培养和塑造,通过性格的磨砺以提高动机方面的因素。
五、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的核心,设计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和创造性极强的艺术门类。从物的创造角度而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设计,新时代的设计总是在旧设计基础之上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特征而推出的崭新的设计。就精神层面而言,设计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任何一个优秀的设计都是设计师独具匠心,应用新的材料、新工艺对某种新见解的独到表达。另外,设计艺术作为一门交叉和综合的学科,它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众多的领域,设计艺术的综合性特点也体现了创造的本质特点,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日益发展完善的今天,设计的表现和设计效果图的绘制,已不是设计的关键,也不是设计师水平的标志,创意,即创造性才是第一重要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而言,创新就是整个设计艺术的生命和灵魂。艺术教育作为培养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宗旨就是通过艺术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及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所以我们认为创造性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是设计教育的基本要求。
1.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
创造能力是设计的动力,但创造不是空想,它需要一个基础,一个平台,一种智慧。这个平台,一是自然生活的启迪,一是历史经验的积累。没有这些源泉汇集,是不能推动设计前进浪潮的。设计既要紧跟时代潮流,又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所以,设计创新需要设计史论支持。
在设计界,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或许是每一位设计从业人员共同的理想,但只有少数人成功了,大多数都默默无名或昙花一现。究其缘由,不外乎与他们忽视史论学习,缺乏创新思维有关。广大消费者对产品设计至臻至善的无止境追求,决定了设计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素养,紧跟时代步伐,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才能令顾客满意。但遗憾的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由于设计市场不够成熟,条例规章还不健全,在设计业丰厚利润的驱动下,许多非专业、缺乏设计才能和创新意识的人员一拥而上,导致设计界从业人员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缺乏创意,漠视设计。有的思维麻木,视野狭窄;有的过于追求技巧,零碎摘抄模仿他人,殊不知,模仿越多,创新能力就越弱;有一些看似标新立异的设计,忽视民族底蕴、文化内涵,不过是多重风格的随意堆砌,甚至只是理论上的异想天开罢了。所以,设计创新不是空中楼阁、空穴来风,它是建立在深厚渊博的理论素养基础之上的,设计史论便是设计创新的基础。
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得设计师能不断主动地补充艺术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养料,为创作积累大量的素材,为创造行为这一质变积累充分的条件。艺术设计学科某些专业,如影视、服装等,创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要想使创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就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周围发生的平常事,换一个角度看,就会有新的感悟。当然丰富的想象力不能仅仅来源于空想,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让思想更自在地翱翔。
2.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逻辑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遇到的许多问题依靠理性的逻辑思维,便可迎刃而解。逻辑思维是我们经常运用的思维方法,很多人因此想当然地以为逻辑思维是唯一的思维方法。但英国科学家爱德华·德·波诺认为,逻辑思维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问题,逻辑思维是一种垂直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信息进行纵向推理,从而得出结论;而当我们需要新的创意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时,逻辑思维就会显得无能为力。因此,德·波诺发明了另外一种思维方法———水平思维,来帮助我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德·波诺这样解释水平思维与垂直思维(即逻辑思维)的区别:垂直思维是分析性的,水平思维是启发性
的;垂直思维按部就班,水平思维可以跳跃;做垂直思维时,每一步必须准确无误,否则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而水平思维旨在寻找创造性的新想法,不必要求思维过程的每一步都正确无误;在垂直思维中,使用否定来堵死某些途径,而水平思维中没有否定。他比喻说,垂直思维是在深挖一个洞,水平思维是尝试在别处挖洞,把一个洞挖得再深,你也不可能得到两个洞,因此,垂直思维是为了把一个洞挖得更深的工具,而水平思维则是用来在别的地方另外挖一个洞的工具。
我们提倡设计师要锻炼自己的水平思维能力,通过变通和创新将毫无联系的事情分解,并通过艺术的手段
让其调和在一定的秩序里,思维可以由此达彼,流畅地行进。
3.培养求异和求同的创造性思维
毕加索说过,“创造性的活动首先是一种破坏性的活动”,这就是所谓的破旧立新。跨界学习就是把不相关的学科联系起来,这是目前全世界如何破旧立新的最重要的概念。做室内设计不能只将眼光局限于室内设计,可能舞台设计、家居设计也会为室内设计提供灵感。思维的连续性,往往使我们在看到事物的时候习惯性地将它们分门别类,对于设计来说,这种行为的好处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寻找较好的选择;但这也局限了选择的范围,只有跳出这个框框才可能海阔天空。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夯土是全世界通用的原始建筑材料,在中国陕西、甘肃等地能看到它的身影,如附图35所示。在非洲,它至今仍是常见材料。但在建筑材料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原始的建筑材料被钢筋、混凝土、玻璃所取代。世界的天际线被摩天大楼强硬地刺破,建筑开始挣脱地球的离心力,越来越远离土地,人与建筑、环境的关系开始变得紧张。在提倡绿色设计、低碳生活的今天,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设计界关注的焦点。当今,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建筑师、规划师通过求异思维,开发了许多可持续发展的材料,其中就包括夯土材质。素土夯实的土块建筑的房屋不仅仅是经济拮据时代的产物,而是为全人类谋福祉的成果,如附图36所示。
但是建筑毕竟是建筑,其本身有着很强的功能性的要求,空间的划分、动线的布置、色彩的选择、内部的装饰,这些都与玻璃幕墙建筑有着相同的要求,这就要求设计还需要运用求同思维。设计师在设计中谋求创造,这两种思维形式是相辅相成、互为渗透的。
再以手机设计为例,在乔布斯等一代科技先锋的创造下,现在的iPhone,不仅是手机,也是微电脑,也是导航器,也是电子阅读器,也是音乐播放器……因此,引领一种设计的改变,引领世界创新的,就是这种跨学科思维打破原有学科界限的创新。
正如前面创造力的结构部分中所提到的,创造力与许多个人素质和能力密不可分。例如好奇心、勇敢、自主性等,因而,对设计师的培养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出自己别出心裁的想法和批判性的意见。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使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模式渗入人们生活、文化的方方面面,使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协调统一的氛围。典型的言论就是亨利·福特在降低汽车的价格,采用标准化制造体系时声称的:“消费者可以选择任何他们想要的颜色,只要它是黑色的。”他所指的是,通过减少色彩的差异,私人轿车的价格可以降到95美元,而代价是消费者必须说服自己,黑色是最合他们心意的颜色。美国学者拉塞尔·林斯对建筑中类似的现象提出批评:“现今的建筑,无论造价如何昂贵,都像是盒子,或一系列连在一起的盒子。”标准化带来了较高的生产效率,更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但同时长期受这样的氛围影响,学习设计专业的学生很可能已经缺乏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一些个人素质,虽然“限制”是设计的基点和出发点,但当设计师将自己的思维禁锢于各种限制时,则只能不断制造标准模式的派生物。设计应从问题出发,而非从固有模式(风格)出发。
因而,创造性培养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自由宽松的设计环境,解放设计师的思维,让他们大胆想象,让思维自由漫步。如设计任务书中应尽可能避免直接定义设计任务,而应该采用一种比较宽松的定义,这样有益于减少设计师的约束。例如,“设计一种盛水的工具”,而不是说“设计一个水杯”;“设计一种可移动的、随身携带的个人通讯工具”,而不是说“设计一款手机”等。
其次,提高设计者的创造性人格。如培养设计师的想象力、好奇心、冒险精神、对自己的信心、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等。
再次,培养设计者立体性的思维方式。立体性的思维方式又称为横向复合性思维,它是强调思维的主体必须从各个方面、各个属性,全方面、综合、整体地考虑设计问题,围绕设计目标向周围散射展开。这样设计者的思维就不会被阻隔在某个角度,造成灵感枯竭。
最后,培养设计者收集素材,以及使用资料和素材的能力,增强他们进行设计知识库的扩充和更新能力。
4.创造力组织方式的培养
一些有效的组织方式已经被设计出来,它们能提高设计师的注意力、灵感和创造力的发挥。比较著名的方式有头脑风暴法、检查单法、类比模拟发明法、综合移植法、希望点列举法等。
(1)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也称头脑激荡法,它是由纽约广告公司的创始人之一A.奥斯本最早提出的,即一组人员运用开会的方式将所有与会人员对某一问题的意见聚积起来以解决问题。实施这种方法时,禁止批评任何人所表达的思想。它的优点是在小组讨论中以竞争的状态促使成员的创造力更容易得到激发。
(2)检查单法 检查单法也称提示法或检查提问法,即把现有事物的要素进行分离,然后按照新的要求和目的加以重新组合或置换某些元素,对事物换一个角度来看。在工业设计中,主要变换的角度包括:
①现有产品的用途是否能扩大;
②现有产品是否能改变形状、颜色、材料、肌理、味道、制造工艺、内部结构、部件位置等;
③现有产品的包装是否能得到改进;
④现有产品是否能放大(缩小)体积、增加(减轻)重量;
⑤现有产品是否能拆分、模块化、易于拆分、组装或是否能组合起来,形成系列产品;
⑥是否能用其他产品来代替现有产品;
⑦颠倒过来会怎样,冷气机颠倒过来就出现了暖风机,而再变换角度,还可以得到换气扇。
(3)类比模拟发明法 类比模拟发明法即运用某一事物作为类比对照而得到有益的启发。这种方法对于以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难题特别有效,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这一方法在艺术设计中早已广泛运用,常见的几种包括:
①拟人类比,模仿人的生理特征、智能和动作;
②仿生类比,模仿其他生物的各种特征和动作,例如设计中常用的生态学设计就是从动物身上寻找设计的灵感;
③原理类比,按照事物发生的原理推及其他事物,从而得到提示,比如世界上的事物往往是对称出现的,如果出现单个的现象,可以考虑是否还有与其相对的事物,又如Windows的桌面、图标设计就类比了一般办公桌的工作原理,电子邮件的发信模式也类比了不同信件的工作模式;
④象征类比,使用能引起联想的样式或符号,如汽车使人联想到交通、钱币使人联想到银行等。
(4)综合移植法 综合移植法就是应用或移植其他领域里发现的新原理或新技术的组织方式。例如,流线型最初来源于空气动力学的实验研究,而由于它的流畅、柔和的曲线美,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了风靡世界的一种流行设计风格,被广泛地运用在汽车、冰箱,甚至订书机的设计上。
(5)希望点列举法 这种组织方式将各种各样的梦想、希望、联想等一一列举,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无拘无束地开展讨论。例如,在关于衣服的讨论中,参与者可能提出“我希望我的衣服能随着温度变薄、变厚”,“我希望我的衣服能变色”,“我希望衣服不需要清洁也能保持干净”等。
在设计过程中急骤性联想能力的锻炼对获得设计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急骤性联想是指在集思广益方式下,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作用,引起新颖而有创造性的观点。培养急骤性联想能力不仅指个人需要有灵感爆发、灵感一现的时候,也要求设计团队在合作时,在各方的启发下,能通过联想获得新颖的创造观点。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为设计公司实现急骤性联想能力而常常采用的头脑风暴法了,许多设计公司甚至以此训练新设计师的创造能力。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自由思考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此法深受众多企业和组织的青睐。其精髓在于无限制地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头脑风暴法模型如图5-16所示。
图5-16 头脑风暴法模型
在群体决策中,由于群体成员心理相互作用影响,易屈于权威或大多数人意见,形成群体思维。群体思维削弱了群体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损害了决策的质量。为了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质量,在管理上发展了一系列改善群体决策的方法,头脑风暴法是较为典型的一个。
头脑风暴法又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法(通常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和质疑头脑风暴法(也称反头脑风暴法)。前者是专家群体决策,尽可能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分析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
采用头脑风暴法组织群体决策时,要集中设计师召开专题设计会议,主持者以明确的方式向所有参与者阐明问题,说明会议的规则,尽力创造出融洽轻松的会议气氛。主持者一般不发表意见,以免影响会议的自由气氛,由设计师们“自由”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
头脑风暴法何以能激发创新思维?根据A.奥斯本及其他研究者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联想反应 联想是产生新观念的基本过程。在集体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每提出一个新的观念,都能引发他人的联想,相继产生一连串的新观念,引起连锁反应,形成新观念堆,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热情感染 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集体讨论能激发人的热情。人人自由发言、相互影响、相互感染,能形成热潮,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3)竞争意识 在有竞争的情况下,人人争先恐后,竞相发言,不断地开动思维机器,力求有独到见解,新奇观念。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人类有争强好胜心理,在有竞争意识的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效率可增加50%甚至更多。
(4)个人欲望 在集体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个人的欲望自由,不受任何干扰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头脑风暴法有一条原则,不得批评他人的发言,甚至不允许有任何怀疑的表情、动作、神色,如此保证每个人畅所欲言,提出大量的新观念。
头脑风暴法包括设想开发型和设想论证型。设想开发型是为获取大量的设想,为课题寻找多种解题思路而召开的会议,因此要求参与者要善于想象,语言表达能力要强;设想论证型是为将众多的设想归纳转换成实用型方案召开的会议,要求与会者善于归纳、善于分析判断。
头脑风暴法的所有参加者,都应具备较高的联想思维能力。在进行“头脑风暴”时,应尽可能提供一个有助于把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所讨论问题的环境。有时某个人提出的设想,可能正是其他准备发言的人已经思维过的设想。其中一些最有价值的设想,往往是在已提出设想的基础之上,经过“思维共振”的“头脑风暴”而迅速发展起来的设想,以及对两个或多个设想的综合设想。因此,头脑风暴法产生的结果,应当认为是专家成员集体创造的成果,是专家组这个宏观智能结构互相感染的总体效应。
5.培养设计师适于促进设计创造能力的性格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人们的主导性格表现了他对于现实世界的基本态度,很大程度也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某些性格特征对于设计师的天赋具有促进和保障的功能。具体有如下几点。
(1)勤奋 设计活动本身就是一项非常艰苦的、探索性的、长期性的工作,与纯艺术重于自我表现的特质相比,设计师需要不断探索、检验、修正、完善设计创意,一个新奇特别的设计创意能否最终成为一项适宜的设计成品,需要长时间的辛勤工作,此外,勤奋使设计师的观察范围、经验积累、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现能力等都得到极大提高。
(2)客观性 这一性格特征也是设计师区别于纯艺术创作者的重要方面。有学者这么说道:“创造性的艺术家是一些不关心道德形象的放浪形骸者;而创造性的科学家则是象牙塔中冷静果断的居民。”如果说这一归纳有一定的准确性,那么艺术设计师恰好介于两者之间。艺术设计师既不能像艺术家那样肆意宣泄个人情感,表达主观感受;也不能像科学家那样一丝不苟,在相对狭窄、专一的领域中不断探索下去。也许只有创造才是艺术设计的唯一标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那些在各行各业中有独创性贡献的人称为“自我实现的人”,他指出,“自我实现者可以比大多数人更为轻而易举地辨别新颖的、具体的和独特的东西”。其结果是,他们更多地生活在自然的真实世界中,而非生活在一堆人造的概念、抽象物、期望、信仰和陈规当中。自我实现者更倾向于领悟实际的存在而不是他们自己或他们所属文化群的愿望、希望、恐惧、焦虑,以及理论或者信仰。赫伯特·米德非常透彻地将此称为“明净的眼睛”。这里“明净的眼睛”就是指客观性,用一种不偏不倚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人和事物,这就是创造的真谛。总之,一方面,客观性既是设计师理性思维的集中显现,使设计师能够对自身及自己的设计进行客观评价、自我批评,完善设计创意,使创意与外在条件,如生产工艺、市场需求、人们的实际需求和审美取向等要素结合起来,纠正设计创意中不足的地方;另一方面,客观性还能够帮助设计师跳出一般思维、习惯、常理的束缚,开拓思维,这也是设计师更好地进行创造的重要条件。
(3)意志力 意志力是人自觉确定目标,并为了实现目标而调节自身行为、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能力。意志力可以体现为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性格特征。意志力能帮助主体自觉地支配行为,在适当的时机当机立断、采取决定,并顽强地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目标。意志力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行为的促进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对不利于目标实现行为的克制能力。
(4)兴趣 兴趣是影响天赋发挥的重要因素,它是指人对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这种倾向使认识主体对于认识具有向往、满意、愉悦、兴奋等感受,促使人们关注与目标相关的信息知识,积极认识事物,执行某些行为。兴趣对于任何职业的从业者的工作绩效都具有重要作用。设计师往往对于创造、艺术、问题求解等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一些没有受过正规艺术设计教育的人受强烈而持久的兴趣的驱使,有时也能创造出很好的设计作品。古代的文人雅士为自己设计园林、布置居舍、设计家具设备,都是出于对艺术化生活的热情和渴望;今天互联网上到处流传的flash动画、电脑图片,许多就是这样一些业余设计师所创造出来的。因此,虽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似乎略微有些夸张,但是,“人人能做设计师”却是合情合理的。
第三节 创造力测验
创造力测验主要测量各种创新思维能力。20世纪50年代,吉尔福德等心理学家发现,智力测验不能测量人的创造力。目前所编制的创造力测验的题目多属于开放型,导致其在评分和确定效度和信度方面的困难。创造力测验目前还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创造力测验是心理测验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个新动向。当前的几个创造力测验的信度一般比智力测验低,但创造力测验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够预测一个人的创造成就的大小的。创造力测验典型方法有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测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等。
图5-17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创造力是以多种心理特质为基础的。它的智力因素有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吉尔福德研究表明,创造力的思维能力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点,这在下文中将会有介绍)、想象能力;非智力因素包括个人的兴趣、情绪、意志、性格及道德情操等。创造力不等同于智力(IQ),它与智力的关系如图5-17所示。
图5-17中的三角形表示智力与创造力之间的正相关趋势,智力低者,创造力必然低,而智力高者,并不意味着创造力很高,因此智力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20世纪末,美国意识到他们面临着最严重的创造力衰退的趋势,于是心理学家行动起来,他们倡导以教育的手段,防止学生的创造力被扼杀。被标准化课程要求搞得焦头烂额的美国老师向有关部门申诉,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时间去上创造性课程,如果一周能上一到两次艺术课,那就很幸运了。但科学家认为,这种说法是个不合逻辑的推论。
佐治亚大学的马克·朗科就把这称作“艺术偏见”。人们一直以为,艺术对于开发创造力有特别的帮助,但这个说法其实是没有事实依据的。例如,当学者们给工程系学生和音乐系学生相同的创造性任务时,他们最终得到的分数处于同一水平。因此,创造力应该被带出艺术教室,放进普通教室中。
传统心理学认为,创造力和右脑有关。但现在科学家们知道,如果你只用右脑来创造,那么你的想法会永远在舌尖打转,而无法真切地构造出来。解决问题时,人首先会在一些明显的事实和熟悉的解决方法上寻找答案,这主要由左脑来完成。如果没找到答案,左脑和右脑就会一起活跃起来。右脑的神经网络扫描遥远的记忆,以图寻找到相关的内容,左脑搜寻未被察觉的模式、其他含义,处理高度抽象的内容,并从右脑处获得信息。正是这种左右脑的协作,让创新成为可能。
在不同思维模式之下的切换需要大脑的严格控制,而这种能力可以后天培养,就像虽然个子高的人打篮球有先天优势,但NBA还是有不少矮个子明星球员一样。创造力高的人往往成长在能包容不同意见的家庭中,家长鼓励孩子的独特性,对孩子的需求反应很快,同时也让孩子发展自己的技能。此外,创造力高的人也常常出身贫寒。艰难的生活本身并不带来创造力,但它强迫孩子们变得更灵活,而灵活有助于创造力。
人们对创造力的定义是原创某种有价值的东西的能力。创造力没有既定结果,它需要将思维发散,产生很多独特的主意,然后再集中思考,把这些点子捏合成最佳结果。
在2010年IBM对1 500多名CEO的调查中,创造力被认为是未来领导能力的第一要素。2009年,美国《新闻周刊》联合英特尔公司进行了一项全球创新能力调查。在美国、中国、德国和英国向4 800名成年人发放了在线问卷,其中2/3的人相信在未来30年内,创新能力对于美国经济的重要性比之前任何时期都要高。很多国家正把创造力培养当成一项全国要务来执行。2008年,英国中学的课程表———从科学到外语———都着重强调激发创造性思维,一些试点工程也开始使用托兰斯测试来评估进展。欧盟把2009年定为“欧洲创造和创新年”,中国也在进行大规模教育制度改革,试图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在《新闻周刊》的调查中,81%的中国受访者认为美国的创新能力领先于中国,但只有41%的美国受访者同意这个说法。
如今,断言当代儿童创造力下降的原因还为时过早。调查以美国为例,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现在的孩子花更多的时间看电视或打电子游戏,而不是参与创新性活动;另一个原因则在于美国学校对创造力培养的缺乏。儿童已经如此令人担忧,更何况是成人,需要创造力的艺术设计行业要想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就应该注重培养儿童和学生的创造力。
一、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测验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测验又称吉尔福德智力结构测验,是吉尔福德及其同事在对智力结构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它主要测量发散思维。吉尔福德认为发散思维是思维向不同方向分散的能力,它不受给定事实的局限,使得个体在解决问题时能产生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路。图5-18表示了智力结构模型中发散思维块的位置,它属于操作维度的部分,与内容、成果维度组成了一个个智力因素。图中的字母符号代表已有测验中能进行测量的因素,其意义如表5-3所示。
图5-18 吉尔福德智力结构模型中的发散思维块
吉尔福德智力结构测验包括14个分测验,现将各个分测验方法简介如下。
(1)词语流畅性(DSU) 迅速写出包含某个字母的单词。例如,包含字母O的单词:load、over、pot等。
(2)观念流畅性(DMU) 迅速列举属于某一种类事物的名称。例如,能燃烧的液体有:汽油、煤油、酒精等。
(3)联想流畅性(DMR) 列举近义词。例如,艰苦的近义词:艰难、困难、困苦等。
表5-3 吉尔福德智力结构模型中符号的意义
(4)表达流畅性(DMS) 写出每个词都以特定字母开头的四词句。例如,以字母K、U、Y、I开头的四词句:Keep up your interest,Kill unless yellow insects等。
(5)非常用途(DMC) 列举出一个指定物体的各种可能的非同寻常的用途。例如,报纸:用于点火、包装箱子的填充物等。
(6)解释比喻(DMS) 以几种不同方式完成包括比喻的句子。例如,“一个女人的美丽就像秋天,它”,答案可能是“在还没来得及充分欣赏时就消逝了”。
(7)效用测验(DMU,DMT) 尽可能多地列举每一件东西的用途。例如,罐头盒可用作花瓶、用于切饼等。根据回答总数给观念流畅性记分,根据用途种类的变化给变通性记分(属于同一范畴的用途只能记一分)。
(8)故事命题(DMU,DMT) 写出一个短故事情节的所有合适的标题。例如,“冬天快到了,商店新来的售货员忙着销售手套。但他忘记了手套应该配对出售,结果商店最后剩下100只左手的手套。”答案可能有“只有左手的人”、“新职员”、“100只手套”等,可根据标题总数(思想流畅性)及有创见的标题数目(独创性)进行记分。
(9)推断结果(DMO,DMT) 列举一个假设事件的不同结果。例如,“假如人们不需要睡眠会产生什么结果?”答案可能是“干更多的活”、“不再需要闹钟”等。记分方式同故事命题的记分方式。
(10)职业象征(DMI) 列举一个给定的物体或符号所象征的职业。例如灯泡,答案可能是电气工程师、灯泡制造商等。
(11)组成对象(DFS) 利用一套简单的图案,如圆形、三角形等,画出几个指定的物体,任一图案都可重复或改变大小,但不能增加其他任何图形,如图5-19所示。
图5-19 组成对象测验示范项目
(12)绘图(DFU) 要求将一简单图形复杂化,给出尽可能多的可辨认物体的草图。
(13)火柴问题(DFI) 移动特定数目的火柴,保留特定数目的正方形或三角形,如图5-20所示。
图5-20 火柴问题部分示范项目
(14)装饰(DFI) 以尽可能多的不同设计来修饰一般物体的轮廓图。
以上14个测验中,有10个需要言语反应,4个使用图形内容,它们都考查发散思维,适用于初中文化水平以上的人。这套测验用百分位和标准分数进行分数解释,其分半信度为0.60~0.90。
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
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托兰斯(E.P.Torrance)等人于1966年编制而成的,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创造力测验,适用于各年龄阶段的人。它主要考查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精确性这几个变量。
托兰斯测验由言语创造性思维测验、图画创造性思维测验及声音和词的创造性思维测验构成。这些测验均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呈现,测验过程轻松愉快。言语测验由7个分测验构成。前3个测验是根据一张图画推演而来的。它们分别是:A.提问题;B.猜原因;C.猜后果。后4个测验是:A.产品改造;B.非常用途测验;C.非常问题;D.假想。图画测验有三个,都是呈现未完成的或抽象的图案,要求被试完成它们,使其具有一定的意义。这三个分测验分别是:A.图画构造;B.未完成图画;C.圆圈(或平行线)测验。声音和词测验的指导语和刺激都用录音磁带形式呈现。它包括两个分测验:A.音响想象;B.象声词想象。这三套测验的记分有所不同,言语测验从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方面记分;声音和词测验则只记独特性得分。具体的使用细则、信度资料、常模等,请参阅相关的测验手册。
正如IQ测试能够记录智力水平一样,托兰斯测试可以测量你的CQ(即创造性能力)。数名成人和儿童参加了一个绘图方面的测试,每个人都被给出一些没有完成的线条,然后他们需要在5分钟内,将这些线条变成一幅画,如图5-21所示。最终这些作品送到了两个著名的创造力研究专家James C.Kaufman和Kyung Hee Kim手中。
图5-21 托兰斯测验
为托兰斯绘画测试打分,学者们并不是找出最好的艺术家,而是要找出最原创、最多的观点。具有故事情节,传达某种情绪,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或是有动感的绘画会得到较高的分数;而如果反应平庸,分数就会很低。下面举例来具体分析。
1)Elizabeth(8岁)的绘画
Kaufman说他喜欢孩子画的蜘蛛,Elizabeth加上更多的腿,非常合理,也有织网的细节。如图5-22所示。
图5-22 Elizabeth的绘画
Kim在满分20分中,给了她15分,这在幽默感、表达、题目抽象性方面上给分略低。
2)Grace(11岁)的绘画
Kim给了17分(满分20分),在细节、表达、生动等方面给了高分。
Kaufman也有同感,而且他认为这幅画故事感很强,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下一幕会发生什么。如图5-23所示。
图5-23 Grace的绘画
3)Bill(成人)的绘画
这是Kaufman最喜欢的画了。他看了后,笑了又笑,说:“最高分数是在幽默感方面。”这幅画原创性强,细节充分,有动感,还有一种特别的视觉透视角度,还有生动的细节,而且他也愿意打破框框。如图5-24所示。
Kim给出了19分(满分20分),这是第二高的分数了。唯一失分之处在“从不同角度看物体”这一项上。
图5-24 Bill的绘画
图5-25 Fiona的绘画
4)Fiona(9岁)的绘画
Kim给出了15分(满分20分),失分点在于“从不同角度看物体”和“将事物综合联系”的能力。
Kaufman说,这是他最喜欢的儿童作品了。虽然Fiona也画了很多选手画的鲨鱼,但是这个鲨鱼很完整,细节充分,而且很漂亮。从标题上认知到鲨鱼是孤独的,说明这个孩子明白一些成熟的观念。机器人的形象和颜色都会再赢得一些额外的分数。如图5-25所示。
Kaufman很高兴得知Fiona的爸爸就是Bill,他说,这不出人意料,父母的培养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创造力。
5)Paulina(成人)的绘画
Kaufman评价,虽然思维很流畅,但这个画还是较为平庸。
Kim给出了8分(可能的满分为16分),她认为总体来说,缺乏亮点和新意。如图5-26所示。
图5-26 Paulina的绘画
三、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
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Chicago University Test of Creativity)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盖泽尔斯(Getzels J.W.)和杰克逊(Jackson P.W.)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编制的创造力测验。
许多研究表明,智商与创造力分数之间的相关是低的,但是是正相关。也有研究认为,智商与创造力之间的相关高低是由创造力测验的性质而定的,某种创造力可能要求较高的智力,而另一些创造力又可能与智力相关不高。尽管在智力和创造力的相关上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比较一致的意见是,高智商并不能保证高度的创造性,而低智商的人肯定只能得到创造力测验的低分数。一定水平的智商(一般认为最低阈限约为120)对于从事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或艺术上的创造革新是必要的。盖泽尔斯和杰克逊等人根据吉尔福德的思想理论,对青少年的创造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编制了一套测验,即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
通过这套测验,许多心理学工作者研究了创造性和实际创作作品之间的关系。瓦拉奇等人以500名大学生作为考生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思维的流畅性和创造作品之间有明显的相关。结论是,根据思维流畅性能够预测许多领域中的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