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室内装修材料美学观念与审美价值
材料美学一般来说并不是单纯指原材料的美学价值,而是指原材料经加工过程后的结果所产生的审美效应。材料美学不能机械地视为材料本身固定不变的审美价值,而是在应用和加工过程中变化的、流动的审美价值。因而对材料的审美价值具有重要的开发意义。
材料设计和构造工艺过程是审美信息的转化和传递,需要有一定的物质载体。当设计师在创意构思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制造出受社会大众欢迎的结构构件时,首先应当考虑的是使用什么材料?材料的选择是否符合使用目的?在怎样的环境中使用,如高温、低温、保温、隔声、防火等环境条件?材料使用的耐久价值程度和经济效益如何?这些虽然不是美学问题,但是,设计师在设计时必须具备材料科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在实践过程中,深入发掘和利用材料的审美价值。如果选材不当,即使在形态造型上有审美价值,但易于损坏或不适于一定的消费条件,也会丧失其使用功能,从而会被淘汰,其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会因此而大大降低。
材料美学也是美学技术的构成部分之一,以往的艺术设计学,对材料科学已相当重视。而现代信息社会的e时代,我们把它提高到材料美学的视点来分析,也许会有新的参考价值和新的发展方向。
我们不妨简略地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一下材料美学的发展过程。从人类的文化发展史,尤其是物质文化的历史发展来看,一个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是一个重要标志。然而,材料科学的进步有非常显著的象征物。可以想象,在使用石器材料的时代,古人设计出的物品大都是用青铜制造的。一个时代会有一个时代的象征物,当然也就有其相应的材料美学原则。因为材料美与设计美是密不可分的,时代的民族文化特点、地理环境特点,都制约着人们对技术和材料的开发。
在世界建筑文化史上,最明显的区别是东西方建筑结构构造的审美特色,即两者材料的审美差异。东方人的木结构,西方人的石结构,正是两种不同的材料美的深厚积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材料、造型与色彩。
从材料科学的发展观来说,古典西方建筑使用的石材,在现代已经被钢筋混凝土所代替。意大利建筑师P·L·奈尔维把它称之为是一种可以抗拉的人造“超级石材”。从建筑学观点来看,由于引入钢筋混凝土材料,建筑技术与艺术之间关系的丰富和多样性获得了新的发展。这一材料独特的施工技术和造型的潜在能力,是意大利建筑美学大师在《建筑的美学和技术》(Aesthetics and Techno1ogy in Bui1ding)一书中阐述的主要问题,即混凝土和预制混凝土丰富的造型艺术表现力。换言之,他从建筑材料的不同特点,来研究建筑的材料美学问题。德国建筑师密斯·凡·德·罗,被人们称为“铁和玻璃的诗人”。他能赋予材料以生命和美感,并且,他也善于处理这些材料的价值系统,恰当地表达材料的质感和趣味。他强调说:“所有的材料,不管是人工的或是自然的都有其本身的性格,我们处理这些材料之前,必须知道其性格,材料及构造方法不一定取上等的,材料的价值只在于用这些材料制造出什么东西来。”他把材料的审美价值充分地表现于设计性格之中。他设计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开敞的空间没有明确的展室分割,但用玻璃和大理石墙划分着空间,这对室内布局的现代思想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比如,现代室内材料设计的玻璃墙体从地面贯通至顶棚,同时,结构支撑依靠纤细的钢柱来完成。这一区域的装修采用了豪华的材料,包括大理石、灰华石、条纹玛瑙石、玻璃以及镀铬的钢材等(见图1-1-14)。
图1-1-14 运用现代技术体现审美价值观念
我们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有广泛的材料科学知识,了解其地方特色和经济价值,以便取“价廉”的途径,走“物美”的境界。从设计本身的材料价值观念来说,并不一定要求使用价格昂贵的材料,在设计师的巧妙营造之下,无用的或者本来价值很低的东西,也能变为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材料科学是随着建筑学、冶金学、高分子化学等学科的发展而日新月异的,材料美学所要研究的首要问题就是材质美、色彩美和运用美。它们相互联系统一,必然构成材料的无穷美感。
1.3.2 室内装修材料与构造材质的结构美
在现代室内装修设计中,材料的表现作用不只是单一地强调某一方面的功能,而是在发挥其材料使用功能的同时,注重其独特的美感效果,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材料包括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两大类别,其中的色彩、肌理、质地和形状在搭配中体现出来,设计师同时借助这些视觉美感元素,表达情感思想和对生活的理解。比如,变幻万千的大理石和花岗石板材争奇斗艳,材料所特有的色泽与质感,使艺术作品具有现代感,朝气向上;透明的玻璃在室内外之间形成与大自然融合无碍的视觉美感,将无尽的风景引入室内环境;天然的木材纹理给人以温暖、生机勃勃的感觉,仿佛回归大自然;胶合板曲木材料成为各种舒适家具的选材,使人体工学原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室内装修材料的性能与美感是构成室内环境的物质基础。换句话说,材料是空间环境的物质承担者,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了大自然中所存在的物质美的因素。春秋末年的齐国手工艺专著《考工记》中写道:“审曲而势,以离五材,以辨民器。”这是说先要审视各种材料的曲直态势,再根据它们原有的本质性能加以精心雕琢,才能成为有用之器。其中还提出“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个生产条件,认为优良的材质是生产制作的前提。所以,物化的人造环境,都是与一定时期的发展技术与审美水平分不开的。材料、构造、工艺、技术和施工都是与具体实用的空间环境紧密相连的,它们从各个不同的位置规定、制约并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室内设计艺术环境。
在当代室内环境设计发展进程中,设计大师们在材料的运用上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宝贵经验。比如,密斯·凡·德·罗设计的美国范斯住宅是最能代表“密斯风格”的作品之一。这座以钢与玻璃为主要材料的私家别墅,用八根工字形钢支撑着阳台和屋顶板,四周为透明的大玻璃,只有中间有一小块封闭的空间是浴室、厕所及设备。除此之外,再无固定的遮掩与分割,简洁、明快,且纯净到极致,室内与室外环境融为一体,堪称精致的“水晶玻璃盒子”,它充分体现了密斯“少即是多”的设计美学思想与审美意蕴。芬兰设计大师阿尔瓦·阿尔托则体现了擅长运用木质材料来表现其设计意图的特点,并通过木材的肌理、疤节以及加工留下的痕迹来显示材质的自然韵味。他为路易·卡梅设计的住宅室内并兼画廊,从入口到起居室的室内连续空间,宛如拥有生命般的扩张和宣泄。他大量地使用木材并研究运用其中的质感和稳定性,提炼出许多设计语汇。为了改变和缓解工业时代材料的冷漠枯燥,他在钢筋混凝土钢柱和金属的门把手上,缠上藤条或皮革,流露出一股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又在视觉上给人以舒适的美感享受。在他编写的《论材料与构造对现代建筑的影响》一文中写道:“突破技术范畴而进入心情与心理的领域。”当时,阿尔托确实达到了新的设计审美境界(见图1-1-15)。
图1-1-15 现代装修材料体现着现代材质结构美
由此可见,设计师对材料的认识是优秀室内环境设计的前提之一。设计师应十分重视材料与构造及其质感的研究和训练,意识到材料的特征功能等,只是靠语言来表述是不够的,而是应该运用材料进行实践操作训练,并通过实际工程加以深化理解,探究其美感所在,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独特材质美感的作品来。再者,在探究如何有效地运用和发挥材料可塑性的过程中,质地美感是材料给人的感觉和印象,是材质经过视觉处理后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材质是光和色呈现的物质本体,它的某些表现特征,如光泽、肌理、色彩效果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成为室内环境设计的形式因素,引起人们的视觉联想。如大理石的表面光洁,多运用在银行、保险公司、法院等场所,坚硬的力度感使人感到稳定、安全与信任。而棉麻制品等则使人引起温暖、舒适与柔和的联想。室内设计师在设计中适当运用联想来加强效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西方一些室内设计师在运用感知素材的肌理,大胆地暴露水泥模板表面、木材、玻璃、钢铁等复合材料的同时,也着意渲染材料的技术美、素质美和肌理美。因而,在室内环境设计中产生创造性的肌理效果和追求人们的心理效应,逐渐成为室内设计师所追求的(见图1-1-16)目标。
图1-1-16 现代装修构造的运用体现着结构美
1.3.3 室内装修材料与构造设计的色彩美
色彩的表现是以材料为载体的,它作为首要视觉语言是借助材料来表达、传递感情的,成为影响人们生理与心理变化的因素。材料也是色彩的载体,色彩有衬托材料质感的作用。“色彩美学”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中叶由瑞士美术理论教育家、毕生从事色彩学研究的大师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a Itten)提出的,他在《色彩艺术——色彩的主观经验与客观原理》一书中说“对比效果及其分类是研究色彩美学一个适当的出发点”。主观调整色彩感知力同艺术教育和艺术修养、建筑艺术和广告设计都有密切关系。色彩美学包括以下三个研究方面:印象(视觉美感上)、表现(情感表达上)、结构(象征意义上)。伊顿不仅提出“色彩美学”这一学科要领,还提倡从美学、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在审美情感的反映与表现、象征与描绘、内在与外在结构形式等问题上对色彩的审美视觉传达效果进行深入研究。
色彩美学可从多方面研究,如色彩的本质、分类、属性、孟赛尔色等均是色彩美术基础,这里不作过多描述,仅就材料中色彩美作一下分析。
材料的色彩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①材料本身具有的天然色彩特征与色彩美感,是不需要进行任何色彩加工和处理而具有的自然朴素的美,如天然木材、石材图案花纹等。
②复合加工的成品材料色彩,如防火板、金属板面板色彩图案等,在表现中无须经过后期加工处理而带有机械的美。
③依据室内装修设计空间造型要求和实际表现的特殊加工技术和工艺手段,对材料进行色彩处理,改变材料本色,往往最后一种正是室内设计师创意的始点,也是表现的亮点,可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然而,材料的色彩表现并不一定能达到我们所想象的,也不像在调色盘上调色那样应用自如,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材料本身的性能和生产技术的限制,需要设计师了解工艺,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运用自如。
日本当代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作品飞鸟博物馆,硕大的弧形混凝土墙面,木质的家具对比,巧妙地建构成特别的形态,混凝土与土黄色木材在相互映衬下比独立状态时更为优美动人。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在做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时候,对玻璃的要求很高,当时法国的玻璃供应商无法制做,最后只得借用德国的配方技术,生产出完全透明的玻璃。可见,色彩对材料的要求以及对建筑装修和室内设计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室内环境色彩是各种装饰材料的体现,现代装修材料的种类繁多、丰富多彩,是室内整体色彩的重要组成内容,我们在实际运用装修材料过程中,要合理巧妙地运用装修材料色彩,体现室内装修环境设计的效果,提高整体室内环境设计的品位与档次(见图1-1-17)。
图1-1-17 现代装修材料的运用体现着色彩美
室内装修材料的色彩美,是以材料为基本载体的。但色彩美不仅仅是材料材质的自身色彩美效果,它应是整体环境中自然色彩与人工色彩的具体表现,即室内光环境的表现与运用。
光环境是物理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材料的物理环境、热环境、湿环境同样都不可忽视。对建筑空间来说,光环境是由于光照射于其内部空间所形成的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的循环系统,包括室内光与室外光在室内空间照射而形成的环境,光映在不同材料之间产生不同的物理效果,其功能是要满足物理、生理、视觉、心理、情感和美学等方面的要求。光在空间环境和材料美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室内空间中有了光才能发挥视觉功效,才能在空间中辨认材料物体的造型、色彩并产生美感。同时光也以空间为依托显现它的状态、变化和表现魅力。
光环境分为自然采光和人工采光两种基本形式,无论哪种形式在室内空间中都必须通过物体材料形成光环境。比如光透过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映射出色彩斑斓的效果;通过凹凸不平的表面,会出现强烈的立体感;透过似透非透的光影渐变,又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再加上材料表面的颜色、质感、光泽等材质本色,就会形成富有创意的光环境色彩意境(见图1-1-18)。
图1-1-18 现代装修材料的运用体现着光环境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