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时间:2023-10-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世纪最重要的社会集团是贵族。在美学思想上,中世纪虽然仍保留着希腊、罗马的影响,但却与宗教联系紧密,把“美”看成是上帝的创造。中世纪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及美学思想对这一时期的园林有非常明显的影响。由于国际事务和商业贸易被破坏,在中世纪国家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城市的规模和作用都很小,因此,园林也不可能有很大的发展。

第一节 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一、中世纪西欧概况

“中世纪”(Middle Ages)一词是15世纪后期人文主义者首先提出的,指西欧历史上从5世纪罗马帝国的瓦解到14世纪文艺复兴时代开始前这一段时期,历时大约1000年。这段时期又因古代文化的光辉泯灭殆尽,崇尚古代和文艺复兴文化的近代学者常把这段时期称为“黑暗时期”。在这个动荡不定的岁月中,人们纷纷到宗教中寻求慰藉,基督教因而势力大增,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中世纪的文明基础主要是基督教文明,同时也有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残余。

自3世纪起,罗马帝国奴隶制经济、政治陷入危机,帝国的压迫和剥削激起广泛的人民起义,帝国内部争权夺利,导致内战频繁、国力衰退,终于在公元395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建都于拜占庭,西罗马都城仍为罗马。此后,北欧各民族南侵声势日益浩大。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

随着罗马的分裂,基督教也分为东教会(东正教)及西教会(天主教),教会内部有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在西罗马灭亡后的几百年中,天主教首领同时兼世俗政权的统治者,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教会本身也是大地主,极盛时,教会拥有全欧洲约30%的土地。

中世纪最重要的社会集团是贵族。大贵族既是领主,又依附于国王、高级教士或教皇。领主们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司法、行政和财政权,其土地层层分封,形成公、侯、伯爵等不同等级。为大贵族当扈从的骑士则构成小贵族,他们也在其领地内享有各种权利,并履行各种义务。有大量土地的主教区内又设有许多小教区,由牧师管理。

11世纪以后,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爵位及官职都采取世袭制度,领主集中一切公共权力,分封独立,而国王的权力相对削弱,随之而来的是城堡林立。但是,13世纪后,由于火药及其他工程技术的发展,城堡逐渐失去防御意义,骑士的作用也减弱了。

中世纪经济穷困、生产落后、政治腐化、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定,这些都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加之教会仇视一切世俗文化,采取愚民政策,垄断文化大权,他们排斥希腊、罗马时代的古典文化,认为只有禁欲主义、刻苦修行的基督教义才是真理,此外一切知识都是无用的,甚至视之为邪恶的源泉。4世纪时,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公元379—395年在位)在一次镇压邪教的运动中,将境内所有希腊、罗马的庙宇建筑、雕塑等统统毁掉了。

在美学思想上,中世纪虽然仍保留着希腊、罗马的影响,但却与宗教联系紧密,把“美”看成是上帝的创造。哲学家圣·奥古丁(公元354—430年)认为美是“统一”与“和谐”,物体的美在于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和统一,再加上悦目的颜色。这无疑是来自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同时,他还接受了毕达哥拉斯的影响,把数加以绝对化和神秘化,认为现实世界是由上帝按照数学原则创造出来的,所以才显出统一、和谐的秩序。除此以外,中世纪在美学思想上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到诗人但丁(公元1265—1321年)的《神曲》的出现,这种局面才开始转变。

二、中世纪西欧园林类型

中世纪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及美学思想对这一时期的园林有非常明显的影响。欧洲的封建社会有强大、统一的教权,而政权却分散独立,这与中国的封建社会有着强大的中央集权很不相同。因此,中国的封建社会产生了辉煌壮丽的帝王宫苑,而欧洲的中世纪却只有以实用性为主的寺庙园林和简朴的城堡园林。由于国际事务和商业贸易被破坏,在中世纪国家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城市的规模和作用都很小,因此,园林也不可能有很大的发展。

就园林的发展史而言,中世纪的西欧园林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寺院庭园时期,它是以意大利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后期的城堡庭园时期,它在法国和英国留下了一些实例。

1.寺院庭园

古罗马的和平时代结束之后,是长达几个世纪的动荡岁月,人们很自然地会到宗教中寻求慰藉。欧洲各民族早已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接受了基督教,所以当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之后,均以基督教为国教。因此,在欧洲,基督教势力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方面,造园也不例外。在战乱频繁之际,教会所属的寺院较少受到干扰,教会人士的生活也相对比较稳定,他们有可能在寺院里创造一种宁静、幽雅的环境,也促进了寺院庭园的发展。

早期的寺院多建在人迹罕至的山区,僧侣过着极其清贫的生活,他们既不需要、也不允许有园林与之相伴。随着寺院进入到城市,这种局面才逐渐有了转变。基督教徒们最初是利用罗马时代的一些公共建筑,如法院、市场、大会堂等作为他们宗教活动的场所。后又效法称为巴西利卡的长方形大会堂的形式来建造寺院,故而称为巴西利卡寺院。

在罗马的巴西利卡寺院,建筑物的前面有连拱廊围成的露天庭院,称为“前庭”。前庭的中央有喷泉或水井,供人们进入教堂时用水净身。这种前庭作为建筑物的一部分,虽然只是硬质铺装,但却是不久之后出现的寺院庭园的雏形。

古代文明的残余也被僧侣们保存下来,并在遍布欧洲的寺院里逐步发展起来。这首先表现在僧侣们对园艺的关心上,因为菜园和果园的产品是他们的重要经济来源。此外,卫生保健和医学的发展也是和僧侣们分不开的,庭园中的一部分很快就用来种植药草。后来,由于僧侣们习惯用鲜花装点教堂和祭坛,为了种植花卉就修建了有装饰性的花园。因此,寺院庭园内包含了实用性与装饰性两种不同目的、不同内容的园林。

从布局上看,寺院庭园的主要部分是教堂及僧侣住房等建筑围绕着的中庭,面向中庭的建筑前有一圈柱廊,类似希腊、罗马的中庭式柱廊园,柱廊的墙上绘有各种壁画,其内容多是圣经中的故事或圣者的生活写照。稍有不同的是,希腊、罗马中庭旁的柱廊多是门楣式的,柱子之间均可与中庭相通,而中世纪寺院内的中庭旁,柱廊多采用拱券式。并且,柱子架设在矮墙上,如栏杆一样将柱廊与中庭分隔开,只在中庭四边的正中或四角留出通道,起到保护柱廊后面壁画的作用。中庭内仍是十字形或交叉的道路将庭园分成四块,正中的道路交叉处为喷泉、水池或水井,水既可饮用,又是洗涤僧侣们有罪灵魂的象征。四块园地上以草坪为主,点缀着果树和灌木、花卉等。有的寺院中在院长及高级僧侣的住房边还有私人使用的中庭。此外,还有专设的果园、药草园及菜园等。

然而,这一时期的寺院保存至今的已很少,即使有些保留了当时的建筑,但庭园部分,尤其是种植方面往往屡经改动,早已面目全非了。从瑞士圣·高尔教堂的规划中可以了解到当时寺院的概况。

圣·高尔教堂于9世纪初建在瑞士的康斯坦斯湖畔,占地约1.7公顷,内有僧侣们日常生活的一切设施(见图17-1)。全院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中央部分,为教堂及僧侣用房、院长室等;二是南部及西部,为畜舍、仓库、食堂、厨房、工场、作坊等附属设施;三是东部,为医院、僧房、药草园、菜园、果园及墓地等。中央部分有典型的以建筑围绕的中庭柱廊园,十字形园路当中为水池,周围四块草地。在医院及僧房、客房建筑间也有面积很小的庭园。此外,在医院及医生宿舍附近有药草园,内有12个长条形畦,种植了16种草本药用植物,有的药用植物同时也具有观赏价值。墓地内整齐地种植了15种果树,有苹果、梨、李、花楸、桃、山楂、榛子、胡桃及月桂等,周围有绿篱围绕;墓地以南是排列着18个畦的菜园,其中种植了胡萝卜、荷兰防风草、香草、卷心菜等。

圣·高尔教堂的规划反映出教会自给自足的特征,同时,教会掌握着文化、教育、医疗大权,寺院里有学校、医院、病房、药草园等。在总体规划上功能分区明确,庭园则随其功能而附属于各区,显得井然有序。

除圣·高尔教堂以外,还有英国的坎特伯雷教堂。该教堂于1165年设计,平、立面混合布置,其中水的表现十分明显,有完整的供水系统。教堂中也有与圣·高尔教堂类似的中庭、药草园、菜园及墓地,在主要的中庭内有很大的水池,供养鱼及灌溉用。此外,还有一些保留至今的寺院,其布局还保留着当年的痕迹,著名的有意大利罗马的圣保罗教堂(见图17-2)、西西里岛的蒙雷阿莱修道院以及圣迪夸德寺院等。

img195

图17-1 圣·高尔教堂平面图

另外,当时不同教派的修道院庭园也略有不同,如卡尔特教派戒律最严,要求修道士过孤独、沉默的生活,因此,除中庭外,每一僧侣都有单独的小庭院,这里既是他们个人生活的小天地,又是他们管理花草树木的劳动场所。巴维亚修道院以及佛罗伦萨附近的瓦尔埃玛修道院都有类似的小庭院。

img196

图17-2 罗马圣保罗教堂的中庭

2.城堡庭园

尽管在寺院庭园中,已经具有装饰性或游乐性花园的胚芽,然而由于基督教提倡禁欲主义,反对追求美观与娱乐,因此装饰性或游乐性花园的胚芽不可能在修道院中找到适合其滋生的土壤,而只能是在王公贵族的庭园中发展壮大了。

在中世纪初期动荡不安的年代中,王公贵族们只有在带有防御工事的府邸中,才会有安全感。从建筑上讲,这是一个塔楼和雉堞墙构成的时代。花园也因而退回到塔楼的脚下,同样,城堡庭园的建造,首先考虑的也是实用,其次才是美观。

中世纪前期,为了便于防守,城堡多建在山顶上,由带有木栅栏的土墙及内外干壕沟围绕,当中为高耸的、带有枪眼的碉堡式中心建筑作为住宅。11世纪,诺曼人在征服英格兰之后,动乱减少了,石造城墙代替了土墙木栅栏,城堡外有护城河,城堡中心为住宅,仍有防御性。诺曼人喜爱园艺,他们开始在城堡内的空地上布置庭园,但其水平不及当时的寺院庭园。

11世纪之后,实用性庭园逐渐具有装饰和游乐的性质,十字军东征对这种变化无疑具有一定的影响。去圣地朝拜的骑士们,在拜占庭和耶路撒冷等东方繁华的城市中,感受到东方文化的精致和生活的奢华。他们把东方文化,包括精巧的园林情趣,甚至一些造园植物带回欧洲。12世纪时,出现了一些有关王公贵族花园的文字记述和绘画作品。

13世纪法国寓言长诗《玫瑰传奇》,是描述城堡园林最详尽的资料。作者是吉尧姆·德·洛里斯(约1200—1240年),写于公元1230~1240年。《玫瑰传奇》的手抄本中还有一些插图,描绘了花园中的欢乐情景,其中一幅名为《奥伊瑟兹将阿芒引进德杜伊果园》。虽然作者只是将园林作为背景,着重描写人们在园中的欢乐情景,但从中仍可以看出园林的布局,果园四周环绕着高墙,墙上只开有一扇小门;以墙及壕沟围绕的庭园里有木格子墙;草地中央有喷泉,水由铜狮口中吐出,落至圆形的水盘中;喷泉周围是纤细的、天鹅绒般的草地,草地上散生着雏菊;园内还有修剪过的果树及花坛,处处有流水带来的欢快气氛;此外,还有一些小动物,更增添了田园牧歌式的情趣(见图7-3)。

img197

图17-3 蒙塔尔吉斯城堡与花园

13世纪之后,由于战乱逐渐平息和受东方的影响,享乐思想不断增强。城堡的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摒弃了以往的形式,代之以更加开敞、适宜居住的宅邸结构。到14世纪末,这种变化更为显著,建筑在结构上更为开放,外观上的庄严性也减弱了。而到了15世纪末期,这种建筑即使还具有城堡的外观,但却完全是专用住宅了。这时城堡的面积也扩大了,城堡内还有宽敞的厩舍、仓库、供骑马射击的赛场、果园及装饰性花园等。四角带有塔楼的建筑围合出方形或矩形庭院,城堡外围仍有城墙和护城河。城堡的入口处架桥,易于防守。庭园的位置也不再局限于城堡之内,而是扩展到城堡周围,但是庭园与城堡仍然保持着直接的联系。法国的比尤里城堡和蒙塔尔吉斯城堡(见图17-4)是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堡庭园。

img198

图17-4 《玫瑰传奇》插图

各种史料反映出的中世纪城堡庭园布局简单,由栅栏或矮墙围护,与外界缺乏联系。除了方格形的花台之外,最重要的造园元素就是一种三面开敞的龛座了,上面铺着草皮,用作坐凳。偶尔可以看到小格栅,或者凉亭(见图17-5)。泉池是不可或缺的,它使园中充满欢快的气氛。树木修剪成各种几何形状,与古罗马的植物造型相似。庭园面积不大,却很精致。在较大的庭园中,设有水池,放养鱼和天鹅。最奢侈的庭园中设有鸟笼,孔雀和园主一起在园中悠闲地走动。

img199

图17-5 花架式亭廊

当时一般居民的住宅很小,但都喜欢在院中种植芳香植物。比较富裕的家庭院子稍大,有一两千平方米,常种有庭荫树。达官显贵的庭院达1公顷以上,但与寺院园林相比,规模仍是很小的。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公元1337—1453年)虽长达一百多年,但并非无间歇,在其间的和平时期,人们仍忙于生活享受。同时,人们还往往利用战时堆放武器和军粮的空地,建造以植物为主的庭园。有时在过去的壕沟处排干水,建造花坛。当然,这是中世纪后期的情况了。

三、中世纪欧洲园林特征

中世纪的欧洲园林,无论是寺院庭园还是城堡庭园,开始都是以实用性为主的。随着时局趋于稳定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园中的装饰性和娱乐性也日益增强。如有的果园中逐渐增加了其他种类的树木,铺设草地,种植花卉,并设置了凉亭、喷泉、座椅等设施,形成了一种游乐园(Garden of Pleasure)类型的园林。

img200

图17-6 迷园

迷园(见图17-6)也是这一时期比较流行的园林。有的用大理石铺路,有的用草皮铺路,以修剪的绿篱围在道路两侧,形成图案复杂的通道。英王亨利二世曾在牛津附近建了一个迷园,中心部分是用蔷薇覆被着的凉亭。在欧洲其他城堡园林中也常见迷园的设置。

此外,还有用低矮绿篱组成图案的花坛。图案或是几何图形,或是鸟兽形象及徽章纹样,在其空隙中填充了各种颜色的碎石、土、碎砖等,这种类型的花坛称为开放型结园(Open Knot Garden);如果在空隙中种植色彩艳丽的花卉,则叫作封闭型结园(Closed Knot Garden)。同时,过去用以种植蔬菜的畦内后来也开始种植花卉了。种植花卉是为了采摘花朵,所以并不密集,以后则种植密度越来越高,类似近代的花坛。这类花坛所强调的已不是单枝花朵的形状、色彩,而是注重其整体效果了,并且畦的形状也由原来的长条形发展成矩形、方形、圆形、多边形等。起初的花坛一般高出地面,周围以木条、瓦片或砖块镶边,以后则与地面平齐,常设置在墙前或广场上。

另外,当时的德国和法国贵族们还仿效波斯的习俗,建造猎园,在大片的土地上围以墙垣,内种树木,放养猎物于其中,但无大型野兽,只有鹿、兔及一些鸟类,供贵族们闲暇时狩猎游乐。比较著名的有德国国王腓特烈一世于1161年建的猎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