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经典作品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经典作品

时间:2023-10-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7世纪下半叶,法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国王路易十四是继古罗马皇帝之后,欧洲最强有力的君主。凡尔赛宫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1682年至1789年是法国的王宫。1682年5月6日,路易十四宣布将法兰西宫廷从巴黎迁往凡尔赛。1789年10月6日,路易十六被民众挟至巴黎城内,凡尔赛宫作为王宫的历史至此终结。在随后到来的法国大革命恐怖时期中,凡尔赛宫被民众多次洗掠,宫苑内外都遭到了严重的损毁。

第三节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经典作品

一、凡尔赛宫苑(Chateau de Versailles)

(一)建造背景及过程

17世纪下半叶,法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国王路易十四是继古罗马皇帝之后,欧洲最强有力的君主。当路易十四参观了财政大臣福凯的府邸——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又称为服苑)后,被精妙绝伦的美景吸引,同时他的嫉妒心也被深深触动,决心在凡尔赛宫扩建一处超过任何其他的苑园的最美丽最宏伟的宫苑——凡尔赛宫苑,使它成为强大的国家和强大的君主的纪念碑。

凡尔赛宫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1682年至1789年是法国的王宫。162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买下了117法亩荒地,在这里修建了一座二层的红砖楼房,用作狩猎行宫。路易十四时期,宫苑周围仍然是一片荒野沼泽地,是一处“无景、无水、无树,最荒凉的不毛之地”,因此,宫苑建造初期就受到福凯的继任者高勒拜尔的竭力反对。然而,路易十四的决定不容更改,他在回忆录中还十分得意地说:“正是在这种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才能证明我们的能力。”建造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浩大的地形改造,另外一个就是复杂的水景工程。先以本地水源作喷泉未能成功,又从七英里外的河流埋管引水,但水位压力也不足,则又在柑橘园末期的沼泽地掘成一处大湖以作水源的补充措施。创造水景前后用了二、三年的时间和数万士兵,有不少人死于该项目的工程建设之中。

凡尔赛宫苑的建造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建造过程中集中了法国最顶尖的设计师和艺术家,除勒·诺特外,法国17世纪下半叶最杰出的建筑师、雕塑家、造园家、画家和水利工程师等都先后在凡尔赛的建造过程中工作过。所以,凡尔赛宫苑的建造,代表着当时法国在文化艺术和工程技术上的最高成就。路易十四本人也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凡尔赛宫苑的建设。在1668年的法荷战争之后,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凡尔赛工程的建设中。圣西门公爵说,这位征服者要在凡尔赛领略“征服自然的乐趣”。

勒沃对宫殿的扩建,只能局限在壕沟内,将当时长度只有50米的路易十三行宫“包裹”起来。花园的设计师勒·诺特尔似乎已预感到,这座作为伟大君王象征的宫苑,必将突破这一束缚,最终代之以雄伟壮丽的宫殿。因此,从一开始,园林的规划就具有恢弘的气势。直到1668年,由于扩建后的宫殿实在难以满足国王举行盛大宴会的需要,又显得与园林不协调时,才由建筑师小芒萨尔对宫殿进行再次扩建,填平了壕沟,使建筑长达400米,形成与整个园林比例协调、珠联璧合的统一体。

1682年5月6日,路易十四宣布将法兰西宫廷从巴黎迁往凡尔赛。凡尔赛宫主体部分的建筑工程于1688年完工,而整个宫殿和花园的建设直至1710年才全部完成,随即成为欧洲最大、最雄伟、最豪华的宫殿建筑,并成为法国乃至欧洲的贵族活动中心、艺术中心和文化时尚的发源地。

1789年10月6日,路易十六被民众挟至巴黎城内,凡尔赛宫作为王宫的历史至此终结。在随后到来的法国大革命恐怖时期中,凡尔赛宫被民众多次洗掠,宫苑内外都遭到了严重的损毁。1793年,宫内残余的艺术品和家具全部运往卢浮宫。此后凡尔赛宫沦为废墟达40年之久,直至1833年,奥尔良王朝的路易·菲利普国王才下令修复凡尔赛宫,将其改为历史博物馆。

(二)凡尔赛宫苑景观设计

凡尔赛宫苑占地面积巨大,规划面积达1600公顷,其中仅花园部分面积就达100公顷。如果包括外围的大林园,占地面积达6000余公顷,围墙长4千米,设有22个入口。宫苑主要的东西向主轴长约3千米,如包括伸向外围及城市的部分,则有14千米之长。

凡尔赛宫苑的总体布局最主要的是由一条明显的中轴——以宫殿的中轴为基础,从宫邸的平台展开,延伸到拉托娜泉池,经过国王林荫道,再到达阿波罗池,接着就是大运河,如图19-11所示。主体建筑——宫殿坐东朝西,建造在人工堆起的台地上,南北长400米,中部向西凸出90米,长100米。宫殿的中轴向东、西两边延伸,形成贯穿并统领全局的轴线。东面是三侧建筑默默围绕的前庭,正中有路易十四面向东方的骑马雕像。宫邸的另一面由贵族们的内庭到大臣们的前庭,再前面就是“军队广场”,和广场相通的也是中轴大道。两边对称和还有放射形的大道,和这三条大道相联系的就是向外延伸的纵横支道构成了许多方块丛林区。

img244

图19-11 凡尔赛宫苑总体鸟瞰效果

花园中首先建造的是宫殿凸出部分前的刺绣花坛,后又改成“水花坛”,由五座泉池组成,勒·诺特本打算设计丰富多彩的水流,描绘出花坛般的景象,但最终未能实现。现在的“水花坛”是一对矩形抹角的大型水镜面,大理石池壁上装饰着爱神、山林水泽女神以及代表法国主要河流的青铜像,塑像都采用卧姿,与平展的水池相协调(见图19-12)。从宫殿中看出去,水花坛中倒映着蓝天白云,与远处明亮的大运河交相辉映。

在水花坛的南北两侧各设置一座花坛,这两座花坛一南一北,一开一合,表现出统一中求变化的手法。南花坛台地略低于宫殿的台基,实际上是建在柑橘园温室上的屋顶花园,由两块花坛组成,中心各有一喷泉。由此南望,低处是柑橘园(见图19-13),远处是“瑞士人湖”和林木繁茂的山冈,形成以湖光山色为主调的开放性的外向空间。路易十四偏爱柑橘树。勒沃最初在宫殿的南侧建了一处柑橘园,小芒萨在扩建宫殿的南翼时对其进行了改造,面积比原来扩大了一倍,并借助与南花坛的13米高差在南花坛地面下建了一座温室,园内除了摆放着大量的盆栽柑橘之外,还栽植了许多石榴、棕榈等,形成独具特色的亚热带风光。

与南花坛相对照,水花坛北面花坛四周围合宫殿和林园,相对封闭。其北面设置了一系列精美的水景,以金字塔泉池(Fountain of Pyramide)(见图19-14)为起点,经过自然女神池,穿过水光林荫道(见图19-15),林荫道两边整齐地排列着22组盘式涌泉,各由三个儿童像擎着。远远可以看到一个圆形的水池,水花四溅,池中巨龙腾空而起,周围四条怪鱼纷纷逃窜,四个儿童骑在天鹅身上,以弓箭袭击巨龙,这就是著名的龙池(Fountain of Dragon)(见图19-16),这条透景线的终点是半圆形的尼普顿泉池(Fountain of Neptune)(见图19-17),尽管水面并不开阔,但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尼普顿泉池在绿树、喷泉、雕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见图19-18)。

img245

图19-12 水花坛与装饰雕塑

img246

图19-13 湖光山色掩映中的柑橘园

img247

图19-14 金字塔泉池

img248

图19-15 水光林荫道

img249

图19-16 龙池中的巨龙、怪鱼和骑在天鹅上的儿童

另外,在这一景区中还有两个小林园,分别设置在水光林荫道的两侧,即三泉林园(Bosquet des Trois Fontaines)和凯旋门林园(Bosquet l’Arcde Riomphe),前者以富于变化的跌水取胜,后者以其精美的雕塑著称(见图19-19、图19-20)。

img250

图19-17 水花飞溅的尼普顿泉池

img251

图19-18 尼普顿泉池中的雕塑

img252

图19-19 三泉林园中层层跌落的瀑布

img253

图19-20 凯旋门林园中精美的雕塑

离开这条横轴,再次回到水花坛,由水花坛沿着中轴西望,便是著名的拉托娜泉池(Fountain of Latona)、阿波罗泉池和十字大运河(见图19-21)。拉托娜泉池中设置四层大理石圆台,拉托娜雕像耸立顶端,手牵着幼年的阿波罗和阿耳忒弥斯,遥望西方。下面有口中喷水的乌龟、癞蛤蟆和跪着的村民水柱将雕像笼罩在水雾之中——乌龟、癞蛤蟆之类是那些曾经对她有所不恭、唾骂她的村民被天神惩罚而变的。拉托娜泉池两侧各有一块镶有花边的草地,称为“拉托娜花坛”。中央是圆形水池和高大的喷泉水柱,草地的外轮廓与拉托娜泉池协调地嵌合在一起,使这一广场显得十分完美。

img254

图19-21 由拉托娜泉池西望可看到远处的阿波罗泉池和十字运河

从拉托娜泉池向西行,是长330米、宽45米的国王林荫道(Royal Avenue),或称为绿地毯(Tapis Vert),两侧各有10米宽的园路。其外侧,每隔30米立一尊白色大理石雕像或瓶饰,共24个。在高大的七叶树和绿篱的衬托下,显得典雅素净。林荫道的尽头,便是阿波罗泉池。椭圆形的水池中,阿波罗驾着巡天车,迎着朝阳破水而出,紧握缰绳的太阳神、欢跃奔腾的马匹塑像栩栩如生(见图19-22)。当池中水花四溅时,整个泉池蒙上一层朦胧的水雾(见图19-23)。

img255

图19-22 泉池中央的阿波罗雕塑

img256

图19-23 水雾笼罩之中的阿波罗泉池

阿波罗泉池两侧的弧形园路上各布置了12尊雕塑,作为国王林荫道的延续和阿波罗泉池广场的装饰(见图19-24)。透过阿波罗泉池的水雾极目远眺,便是凡尔赛宫中最壮观的呈十字的大运河(见图19-25),长1650米、宽62米,横臂长1013米,它既延长了花园中轴的透视线,也是为沼泽地的排水而设计的。

img257

图19-24 阿波罗泉池旁在绿树掩映中的雕塑

img258

图19-25 凡尔赛宫苑中最宏伟的十字大运河

凡尔赛宫苑中也并不完全都是一览无遗、宏伟巨大的,勒·诺特在宫苑中还设置了十四个小型的园林,因其设置在密林深处,又称为林园。除了前面提到的两处林园之外,其余的都布置在中轴国王林荫道两侧,以方格网园路划分成面积相等的十二块,包括迷园(“迷园”是勒·诺特构思最巧妙的小林园之一,取材于伊索寓言,园中道路错综复杂,每一转角处都有铅铸的着色动物雕像,各隐含着一个寓言故事,并以四行诗作注解。1775年被毁后改成王后林园)(见图19-26)、沼泽园(后改建为阿波罗泉池林园)、水镜园(见图19-27)、国王林园(见图19-28)、水剧场、圆顶林园(见图19-29)、恩克拉多斯林园(见图19-30)、星形林园、尖顶碑林园、柱廊园(见图19-31)等。每一处小林园都有不同的题材,一般尺度较小,显得亲切宜人,适宜人们休息娱乐。另外,在林园区内园路的四个交点上还布置有四座泉池,即花神池、谷神池、酒神池和农神池,分别象征春夏秋冬,代表四季轮回。

img259

图19-26 凡尔赛宫国王林荫两侧的迷园

img260

图19-27 “水镜园”与“帝王岛”(油画)

img261

图19-28 国王林园

img262

图19-29 圆顶林园(油画)

图19-32为勒·诺特为蒙黛斯潘侯爵夫人兴建的“沼泽园”。该园以水景取胜,园内方形水池的中央,在一株逼真的铜铸的树上,长满了锡制的叶片,枝叶的尖端布满了小喷头,向四周喷水;水池边的“芦苇叶”则向池中心喷出水柱;池的四个角隅上的“天鹅”也向池内喷水。在两侧大理石镶边的台层上,设有长条形水渠,里面是各种水罐、酒杯、酒瓶等造型的涌泉等(见图19-33、图19-34)。

img263

图19-30 恩克拉多斯林园整体效果

img264

图19-31 柱廊园中的柱廊

img265

图19-32 沼泽园

img266

图19-33 沼泽园改建的泉池林园

img267

图19-34 阿波罗接受沼泽女神欢迎的组雕

凡尔赛宫苑历经数十年的建造,规划设计屡次变化,充分反映了法兰西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和豪华极欲的生活要求。每次扩建都动用数万人力和大量的国库开支,死伤于工程中的人员以万计。园林设计大师勒·诺特为此贡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完全凝固于宏伟的凡尔赛宫苑之中。此后,欧洲各国纷纷效仿,但是在艺术水平上没有一个能够超越凡尔赛宫苑的。

1715年路易十四死后,凡尔赛宫苑几经沧桑,渐渐失去17世纪时的整体风貌。规划区域的面积从当时的1600多公顷,缩小到现在的800多公顷。虽然园林的主要部分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却难以反映出鼎盛时期的全貌了。

二、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Le Jardin du Chateau de Vaux-le-Vicomte)

(一)建造背景及过程

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又称为“服苑”,是法国勒·诺特式园林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走向成熟。它使设计师勒·诺特一举成名,而园主尼古拉·福凯却因此成为阶下囚。

福凯是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从25岁起,他就在在家乡梅隆逐步购置地产。大约1650年,福凯请著名建筑师勒沃(Louis Le Vau,1612—1670年)为他建造了一座府邸,取名为“服苑”。1656年,工程才真正开始。为了建成这一巨大的府邸花园,拆毁了三座村庄,使园地呈600米×1200米的矩形。为了园内的用水,甚至将安格耶河改道。前后动用了1.8万多劳工,历时5年始成。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不仅府邸本身富丽堂皇,而且花园的广袤和内容的丰富也是前所未有的(见图19-35)。

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建成后,福凯举行了一次空前盛大的宴会,路易十四因“服苑”的奢华美丽超越了皇家的一切园林而震撼,并产生了嫉妒心理,决心建造一处更为华美而宏大的宫苑,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和至尊的权威心理。此后,福凯就因账目不清、投机倒把等罪名被捕入狱,判为终身监禁,在狱中度过了19个年头后死去,福凯的府邸花园也被没收,园中的雕塑和柑橘等也被移至凡尔赛宫苑中。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的辉煌尽管犹如昙花一现,但却使得新的法兰西园林风格得以向公众展示,也使得一位著名的设计大师——勒·诺特崭露头角、脱颖而出。所以说,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是法国园林史的重要节点,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园林风格。

img268

图19-35 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鸟瞰效果

(二)景观设计

花园采用古典主义样式,严谨对称。府邸平台呈龛座形,四周环绕着水壕沟,周边环以石栏杆,是中世纪城堡手法的延续。入口在北面,从椭圆形广场放射出几条林荫大道。椭圆形广场与府邸平台之间,有一矩形前院,两侧是马厩建筑,后面是家禽饲养场和菜园。

主花园在建筑的南面,整体布局对称严谨,府邸正中对着花园的是椭圆形客厅,饱满的穹顶是花园中轴的焦点。花园中轴长约1千米,两侧是顺向布置的矩形花坛,宽约200米(见图19-36)。花坛的外侧是茂密的林园,以高大的暗绿色树林,衬托着平坦而开阔的中心部分。因此,花园的布置由北向南延伸,由中轴向两侧过渡。地势也是由北向南,缓缓下降,过了东西向的运河之后,地势又上升,形成斜坡。

花园在中轴上采用三段式处理。第一段的中心,是一对刺绣花坛,紫红色砖末衬托着黄杨花纹,图案精致清晰,繁杂华丽,并且色彩对比强烈(见图19-37)。花坛角隅部分点缀着整齐的紫杉及各种瓶饰。刺绣花坛的两侧,各有一组花坛台地,东侧地形原来略低于西侧,勒·诺特有意抬高了东台地的园路,使得中轴左右保持平衡。

img269

图19-36 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中繁杂优雅的刺绣花坛

第一段以圆形水池作为端点,中央设柱状喷泉,两侧是长条形水池,长约120米,构成垂直于中轴的横轴。与之平行的有一条横向园路,其东端尽头地势稍高,顺势修筑了三个台地,正中有台阶联系。最上层两侧对称排列着喷泉,饰以雕塑,挡土上装饰着高浮雕、壁泉、跌水和层层下溢的水渠等。

img270

图19-37 刺绣花坛局部效果

第二段花园的中轴路两侧,过去有注水渠,密布着无数的低矮喷泉,称为“水晶栏杆”,现已改成草坪种植带。其后是草坪花坛围绕的椭圆形水池,以及沿着中轴路向南的方形水池,水面平静如镜,故称“水镜面”,建筑倒映于水中,形成虚与实的对比,更增加了花园的幽深和神秘(见图19-38)。第二段花园东西两侧,各有洞窟状的忏悔室,其上的平台是很好的观景之所。

花园的边缘便是长近1000米、宽40米的运河,宽阔的草地以及高大的树丛。此处拥有明显的勒·诺特式园林印记——以运河作为全园的主要横轴。中轴处的运河水面向南扩展,形成一块外凸的方形水面,既便于游船在此调头,又形成南北两岸围合而成的、相对独立的水面空间,使运河既有东西延伸的舒展,又加强了南北两岸的联系,丰富了局部景观,强调了全园的中轴线。

img271

图19-38 水镜面

在北花园的挡土墙上,有几层水盘式的喷泉、跌水,其间饰以雕像,形成壮观的“飞瀑”,向运河过渡。运河的南岸倚山就势建有七开间的洞府,前面设有一排喷泉(见图19-39)。南北两边的台阶都隐蔽在挡土墙后,更加强了水面空间的完整性。

第三段花园坐落在运河南岸的山坡上,坡脚处理成大台阶。中轴线上有一座紧贴地面的圆形水池,无任何雕琢,但是从中喷出的水柱花纹十分美丽,在碧绿草地的背景上,水花晶莹(见图19-40)。登上台阶,沿着林荫路,到达山坡上的绿荫剧场。半圆形绿荫剧场与府邸的穹顶遥相呼应。坡顶耸立着的海格力斯的镀金雕像,构成花园中轴的端点。在海格力斯像前,回头北望,整个府邸花园尽收眼底。

img272

图19-39 运河南岸景观

img273

图19-40 圆形水池中变幻多姿的水柱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整个花园在景观的组织上就像是一出戏剧,每一段落各具特色,且富于变化:第一段紧邻府邸以绣花花坛为主,强调人工装饰性;第二段以水景为主,重点在喷泉和水镜面;第三段以树木草地为主,增加了自然情趣。同时,每一段落之间又有着自然的过渡和承接,循序渐进:第一段以圆形的小型水池结束,下几级台阶,两侧各有一百二十多米长的横向水渠,与大运河相呼应,增强了横向轴线感;第二段以方形的水镜面结束,预示着大运河的临近,大运河边缘的飞瀑,与运河形成动与静的强烈对比,与飞瀑相对的岩洞中,饰有雕像喷泉,进一步活跃了水景气氛。尽管沃-勒-维贡特花园宽敞辽阔,但由于各造园要素合理的布局,整个花园并没有巨大荒漠之感,相反,却无处不体现规则与秩序的完美结合。所以一直以来,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被誉为勒·诺特式园林的代表作之一。

三、尚蒂伊府邸花园(Le Jardin du Chateau de Chantilly)

(一)建造背景及过程

尚蒂伊城堡位于巴黎以北42千米处的尚蒂伊,1386年至1897年都属于法国著名家族——蒙莫朗西家族,这使得城堡的维护与风格有相当的一致性。最初的府邸于1528年至1531年间为圣安妮·蒙莫朗西(1493—1567年)建造,完全是16世纪上半叶的特点。1632年,著名将军老孔德(1621—1686年)继承了该地产,并于1663年委托勒·诺特将散乱无序的花园改造成统一的整体(见图19-41)。

img274

图19-41 尚蒂伊府邸花园透视效果图

此后,路易·菲利浦国王的儿子亨利(奥马尔公爵,1822—1897年)从伯父孔德王子处继承这处城堡,之后开始一连串的扩建与整修。1884年,他将城堡主权移交给法兰西研究院,让它成为国家产业。1898年亨利过世后,法兰西研究院将城堡更名为孔德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现在尚蒂伊城堡是在法兰西研究院名下的国家级文化古迹。城堡建筑雄伟壮丽,花园造景以几何对称及雕像为主,而常年在博物馆中展出的绘画、雕塑、素描,也均是珍贵真迹。

(二)景观设计

整个府邸花园最引人注目的,最具勒·诺特式园林特点的便是那宏伟巨大的运河以及由此确定的花园的横轴和纵轴。但在设计初期,勒·诺特却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建筑平面极不规则,无法从中引申出花园的中轴线。于是,勒·诺特放弃了建筑轴线,选择以府邸边缘的台地为基点,布置花园。后来,建筑师居塔尔将台地改造成大型台阶,平台上有献给水神的塑像,强调了花园中轴线的焦点。这样,在整体构图上,府邸虽未统帅着花园,却成为花园的要素之一(见图19-42)。

img275

图19-42 碧水蓝天掩映中的尚蒂伊城堡

尚蒂伊城堡周边水量充沛,所以整个花园以水景取胜。前面提到的大运河是由农奈特河(Nonete)汇聚而成的,长1500多米、宽60米,在花园中轴上又伸出300米长的一段。这条运河比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中的运河更加宏伟壮观,成为巨型的水镜面(见图19-43)。

除了大运河之外,在中轴线两侧对称布置着以水池为主体的花坛,即水花坛,利用草坪和水池形成优美的图案,同时构成虚与实、明与暗的对比,使开阔的空间显得丰富而灵动。

尽管花园的中轴较短,但处理得非常讲究,轴线以一圆形水池作为起点,沿着运河一直延伸到另一侧,最后以巨大的半圆形斜坡草坪作为重点,同时也与城堡的大台阶相对应(见图19-44)。

花园的西面,还有一系列美丽的法国式花园和装饰丰富的林园。后来,花园的拥有者又在水花坛之外建造了英国式花园,里面有建筑师建造的“小村庄”(见图19-45),浓郁的乡村风貌使人流连忘返,在这偌大的庄苑中构成一个独特处所。

img276

图19-43 古朴的城堡在巨大的水镜面中形成倒影

img277

图19-44 尚蒂伊府邸花园中轴线处理

img278

图19-45 尚蒂伊府邸花园中的小村庄

府邸的西面是城堡马厩,建于1719—1740年,曾经饲养过240匹马和超过400头猎狗,现在作为博物馆,除了展出骑马用具外,还展出关于马匹的油画和雕塑。在博物馆旁边是一座赛马场,它建于1834年,很有历史,现在也经常举行赛马。

经过勒·诺特改建的尚蒂伊府邸花园,完全体现出法国式园林的特点。尽管不像其他古典主义园林那样规整,但是,勒·诺特大手笔的处理方式使它具有宏大的气势。花园几乎处在同一个平面上,平坦舒展。花园中着重强调的人工味,尤其是大运河的开创,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水花坛和水镜面的处理如此适宜,使尚蒂伊府邸花园独具特色。

五、枫丹白露宫苑(Le Jardin du Chateau de Fontainebleau)

(一)建造背景及过程

枫丹白露宫苑位于在塞纳-马恩省河与罗恩河之间的枫丹白露镇,距巴黎约60千米处,占地0.84平方千米,以文艺复兴和法国传统交融的建筑式样和苍绿一片的森林而闻名于世。枫丹白露法文原意为蓝色的泉水,因宫苑中有一八角形小泉而得名,宫苑周围风景绮丽,森林茂盛,古迹众多,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枫丹白露宫苑是法国最大的王宫之一,从12世纪初,路易六世便经常在此狩猎,1137年,法王路易六世下令在此修建城堡,路易七世时增盖一间小教堂,路易九世(圣路易)时则扩建城堡及修道院,直至15世纪末一直是法国君王的狩猎据点。枫丹白露宫苑经历代君王的改建、扩建、装饰和修缮,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众多著名的建筑家和艺术家参与了这座法国历代帝王行宫的建设,使枫丹白露宫成为一座富丽堂皇的行宫。

15世纪英国入侵时,王宫迁往卢瓦尔河畔,枫丹白露宫一度遭荒弃。当弗朗索瓦一世于1527年征服马德里凯旋时,才决定定都巴黎,在圣路易的城堡旧址上,弗朗索瓦一世派人规划一座新罗马城,并特别邀请意大利佛罗伦萨画家罗梭和罗马画家布里曼蒂斯来装潢他的城堡,富有意大利建筑的韵味,把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和法国传统艺术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这种风格被称为枫丹白露派。

此后,枫丹白露宫又成为酷爱狩猎的君王们常来常往之地,枫丹白露宫得以改建和扩大。亨利二世委派著名建筑师德罗姆继续完成枫丹白露最豪华的舞厅和最著名的白马庭院回旋楼梯。亨利四世继续扩建皇宫,完成了王子庭院。路易十五于1634年请建筑师杜塞索重建白马庭院完美的回旋楼梯。

由于17世纪以后法国王室居住于凡尔赛宫,法国大革命前枫丹白露宫已趋破败。大革命期间宫内家具陈设全被变卖,以筹措政府经费。拿破仑称帝后,选择以枫丹白露宫作为自己的帝制纪念物,对其加以修复。1812年至1814年,罗马教皇庇护七世被拿破仑囚禁在这里。1814年,拿破仑被迫在这里签字让位,并对其近卫军团发表了著名的告别演说。1945年至1965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总部设于此,枫丹白露宫墙外至今还残留有“NATO”的标记。

(二)景观设计

枫丹白露宫苑历经数百年打造,保留了不同时代的印记,包含1座封建古堡主塔、6任国王修建的王宫、5个不等形院落(白马庭院、喷泉庭院、椭圆形庭院、亨利四世庭院、王子庭院)、4座具有4个时代特色的花园(英式花园、鲤鱼池、大花坛、黛安娜花园)。整个宫苑并不像凡尔赛宫苑那样有着统一的规划,布局也并不规整,但各个部分在各具特色的同时,又有着联系和沟通,所以整个宫苑变化中又达到了调和统一的效果(见图19-46)。

img279

图19-46 枫丹白露宫苑鸟瞰效果

进入枫丹白露宫镶着金色图案的铁栅栏大门后,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广阔的方形庭院,铺着四大块绿毯似的草坪,三面被蓝顶白墙的建筑物围合。庭院北面是带顶楼的弗朗索瓦一世配殿,南端为路易十五配殿,正门朝东,门前有一巨大的马蹄形回旋楼梯(见图19-47),由建筑师塞尔梭在1603年完成。前庭在西面,即著名的白马庭院(见图19-48),长152米、宽112米。白马庭院一名源于凯瑟琳·冯·梅迪奇时期铸造的一匹白马,这尊铸像后被卫兵用长矛破坏,于1626年被封存。

白马庭院不仅以其优美的景色、奇特的建筑形式闻名于世,而且它还是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14年4月20日,拿破仑·波拿巴就是在这里沉重地走下马蹄形台阶,发表了告别讲话,吻别了他的将士与军旗,随后登上流放厄尔巴岛的旅程。所以,白马庭院又称为告别庭。

通过白马庭院台阶下一条幽静的长廊,可以直通到方形的喷泉庭院。庭北是著名的弗朗索瓦一世长廊,廊内有寓言画和雕塑;东面为加夫列尔在1768年修建的东配楼,楼外有双排台阶;西面是中国馆。16世纪时,庭院中有一座米开朗基罗塑造的海格力斯雕像喷泉,因而得名。王朝复辟时期改成贝蒂多塑造的尤利西斯雕像。喷泉庭院南面开放,正对着人工湖——鲤鱼池,站在弧形亲水平台上远眺,开阔的水面、茂密的树丛、优美的凉亭尽收眼底(见图19-49)。

img280

图19-47 白马庭院中的标志——著名的马蹄形回旋楼梯

img281

图19-48 枫丹白露宫苑入口空间及白马庭院

宫殿的北面是封闭的黛安娜花园,又称皇后花园或橙园,其得名于建园初期的黛安娜大理石雕像。从16到18世纪花园内散布着花坛和雕塑,并遍植橙树。弗朗索瓦一世时期,花园被改造成方格形的黄杨花坛,称为黄杨园。1602年,亨利四世将黛安娜大理石像移到室内保存,由雕塑家普里欧铸造了一尊青铜仿制品,放在原处。弗兰西尼设计了四条猎犬,蹲在雕像四周,下面还有口中喷水的四只鹿头。现在的黛安娜铜像,是1684年重新塑造的。1645年,勒·诺特改造了黛安娜花园,在喷泉四周设刺绣花坛,装饰了雕像和盆栽柑橘。拿破仑时代又将其改造成英国式花园,一直保留到现在。

img282

图19-49 喷泉庭院南面景色

经过黛安娜花园一路走到钟塔庭院,钟塔庭也称椭圆庭院,是枫丹白露宫殿群中最庄严的部分,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弗朗索瓦一世重建枫丹白露时仅保留了古老、凝重的钟塔,而其他建筑则尽由文艺复兴式建筑取代。庭院的入口是多菲门,由于1606年在这里举行了路易十三的加冕仪式,所以又被称为加冕门。

在鲤鱼池的西面就是英伦花园,这个花园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弗朗索瓦一世建的松树园,因种有大量来自普罗旺斯的欧洲赤松而著名。1543年至1545年,意大利建筑师赛里奥在里面建造了一处三开间的岩洞,这是在法国建造最早的岩洞。由于大革命的影响,花园曾一度荒废,后拿破仑一世招来建筑师对花园进行重新布置,并让它具有18世纪英国花园的特色,面积增加到10公顷,并种植了大量的珍稀树木,如槐树、鹅掌楸、柏树等,这些树种当时在法国很少见,形成富有自然情趣的疏林草地。园内的小河、幽径、小树丛以及品种繁多的树木使游人流连忘返。在花园深处树丛中有一汪美泉,它正是这个皇家宫殿名字的来源。

img283

图19-50 经勒·诺特改造后的大花园

鲤鱼池的东面是开阔的大花园(见图19-50),从其外观特征一眼就可以看出勒·诺特的风格。大花园是在1660年至1664年间由著名景观设计师勒·诺特以及勒沃设计的一座法式花园,对称布置规则式花坛,并增加了黄杨篱图案,将原有的狄伯尔铜像移到一圆形水池中。现在的大花园花坛中的黄杨图案和狄伯尔铜像都已不复存在,草坪中央是方形泉池,池中饰以简洁的盘式涌泉。花园中视线深远,越过运河可一直望到远处的岩石山。花园台地的挡土墙经过特殊处理,处理成数层跌水,接以水池(见图19-51)。丹枫白露宫苑中的大花园是欧洲最大的花圃,其花季时节所需的装饰植物多达45000余株(见图19-52)。

img284

图19-51 台地挡土墙上设置了洞府和雕像

img285

图19-52 大花园中栽植了大量的花卉以及剪形植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