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英国风景式园林对欧洲造园的影响
英格兰式的风景园盛行达100余年,对法国、德国、波兰、俄国、瑞士等所有欧洲国家产生影响,后来也影响到美国。这些国家都有风景园的创作。尽管各国的风景园依照当地的条件而表现出某种不同,但是都受到英国风景园的启发。那时是封建领地的宫邸分散在各农牧业地区,作为领地管理中心完全能和草地风光相结合。18世纪的风景园,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大都是巨富人家效仿法国、意大利精美的苑园而建的,再回到过去的状态是不可能的。但是把风景园提高到18世纪的审美程度也是不容易的。风景园还未达到完美的成熟阶段,不能令很多人满意是自然的。
一、对法国的影响
(一)法国“英中式园林”的产生
18世纪初期,法国绝对君权的鼎盛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古典主义艺术逐渐衰落,洛可可艺术开始流行。随着英国出现了自然风景园并逐渐过渡到绘画式风景园以后,在法国也掀起了建造绘画式风景园林的热潮。由于法国的风景式园林借鉴了英国风景式园林的造园手法,又受到中国园林的影响,所以称为“英中式园林”。
然而,这场深入的园林艺术改革运动在英国和法国却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英国,这场艺术革命总带有几分天然的成分,而在法国,人们竭力利用它来对抗过去的思潮。英国人关心的只是怎样创造美丽的花园,追求一个更适合散步和休息的理想场所。英国贵族毁坏一个规则式花园,目的不是指责建造规则式花园的那个时代,甚至也没有责难人。而法国的规则式花园,被人们与宫廷联系在一起,因此,仅仅由于对过去喜爱它的人的憎恨,就足以导致对这类花园的憎恨了。贵族们也同样厌倦了持续半个多世纪的豪华与庄重、适度与比例、秩序与规则的风格。为了表明自己在艺术品位上的独立性,他们与过去的时尚背道而驰。
为英国风景式造园理论在法国的传播做好充分准备的人是卢梭。卢梭因仇恨封建贵族统治的腐朽社会,而仇恨所有规则式花园。他主张放弃文明,回到纯朴的自然状态中。1761年,卢梭发表了小说《新爱洛绮丝》,这本书被称为轰击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的霹雳。卢梭在书中构想了一个名为克拉伦的爱丽舍花园。在这个自然式的花园中,只有乡土植物,绿草如茵,野花飘香。园路弯曲而不规则,那两边是高高的篱笆,篱笆前边种了许多槭树、山楂树、冬青、女贞树和其他杂树,使人看不见篱笆,而只看见一片树林。“你看它们都没有排成一定的行列,高矮也不整齐。我们从来不用墨线,大自然是从来不按一条线把树木笔直地一行一行地种的。它们看起来不整齐,弯弯曲曲的,实际上是动了脑筋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延长散步的地方,遮挡岛子的岸边,这样既扩大了岛子的面积,而又不在不该拐弯的地方拐弯。”
启蒙主义思想家狄德罗在他的《论绘画》一书中,开头第一句话便是,“凡是自然所造出来的东西没有不正确的”,与古典主义“凡是自然所造出来的都是有缺陷的”观点针锋相对。他提倡模仿自然,同时,他要求文艺必须表现强烈的情感。启蒙主义思想家渴望感情的解放,号召回归大自然,主张在造园艺术上进行彻底的改革。
从18世纪中叶开始,勒·诺特的权威地位已经开始动摇。建筑理论权威布隆代尔在1752年就指责凡尔赛,说它只适合于炫耀一位伟大君主的威严,而不适合在里面悠闲地散步、隐居、思考哲学问题。他认为在凡尔赛和特里阿农,只有艺术在闪光,它们的好东西只代表人们精神的努力,而不是大自然的美丽和纯朴。埃麦农维勒子爵批评勒·诺特屠杀了自然。他发明了一种艺术,就是花费巨资把自己包裹在令人腻烦的环境里。
法国风景式造园思想的先驱者建议向英国和中国学习,这导致了大量介绍中国园林的书籍和文章的出版,一些英国人重要的造园著作,很快被译成法文。18世纪70年代之后,法国又涌现出一批新的造园艺术的倡导者,他们纷纷著书立说,致力于将新的造园理论深入细致化。
吉拉丹侯爵是一个大旅行家,是卢梭思想的追随者。1776年,他在埃麦农维勒子爵领地上,按照卢梭的设想,建成了一座风景式园林,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风景园林艺术时代的真正到来。
吉拉丹完全抛弃了规则式园林,因为它是“懒惰和虚荣的产物”。同时他也指责尽力模仿中国式园林的做法,不赞成在园林中有大量的建筑要素。他认为,“既不应以园艺师的方式,也不应以建筑师的方式,而应以肯特的方式,即画家和诗人的方式,来构筑景观”。他强调在关注细部之前,不应失去对整体效果的注意力。他要求处理好作为园林背景的周围环境,就像画家对背景的处理那样,应避免过于开阔的地平线,最好是入画的和视距有限的背景。他认为应该注重树群的形状和大小植物的组合,而不是去关注树叶的不同色调,因为自然会作出安排。外来树木难以与整体相协调,所以应使用乡土树种。水体应安排在林木的背景之前,因为在自然中也是如此。
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运动是受英国理性主义的影响,法国启蒙主义运动的倡导人之一的卢梭大力提倡“回归大自然”,并具体提出自然风景式园林的构思设想。
法国风景式造园先驱们的思想和著作与启蒙主义者相比,社会影响力微不足道,但是,他们对风景式园林的具体形式,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法国风景园实例
1.埃麦农维勒林园(Parc d’Ermenonville)
1763年,吉拉丹侯爵购置了埃麦农维勒子爵的领地,并按照风景式园林的原则来改造这片面积860公顷的大型领地。从1766年开始,历时十余年,终于在一个由沙丘和沼泽组成的荒凉之地上,创建出一个真正的风景式园林的代表作品。
埃麦农维勒林园(见图20-19)由大林苑、小林苑和荒漠三部分组成。园内地形变化丰富、景物对比强烈,有河流、牧场、丛林、丘陵砂场和林木覆盖的山冈等各种自然地形地貌景观。园内大面积的种植形成变化丰富的植物景观,并引来农奈特河的河水,形成园内的溪流和湖泊。园内因有大量的植物和水景而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富有哲理的主题性园林建筑,为园林带来了强烈的浪漫情调。园路布置巧妙,从每一个转折处,都可以观赏到河流景观。这个充满幻想的花园,有着步移景异的效果。
图20-19 城堡前的景观(版画)
在绘画式园林的造景中,园林建筑起着重要作用。从功能的角度看,这些非理性的小型纪念建筑毫无用途。因此,为了表明其存在的必要性,建筑师通常将亭子、庙宇等与附属建筑结合起来,外观上力求使人产生幻觉或怀旧情感。埃麦农维勒的园林建筑突出富有哲理性的主题,如一座名为“哲学”的金字塔是献给“自然的歌颂者”的。埃麦农维勒的园林建筑还希望帮助人们追忆“道德高尚的祖先的美德”,设计者为此设置了护卫亭、农场、啤酒作坊和磨坊等。
埃麦农维勒林园中还能看到“老人的坐凳”“梦幻的祭坛”“母亲的桌子”“哲学家的庙宇”,而狭小的、空空如也的“先贤祠”则保持着未完成的状态,暗喻人类的思想进步永无止境。还有美丽的加伯里埃尔塔,在“纯洁的环境中,引入一个历史上的高卢式的乐符”,唤起人们对古代的回忆。有一些园林建筑后来遭到毁坏,如“隐居处”“缪斯庙”“菲莱蒙和波西斯的小屋”。
1778年,吉拉丹在园内的一个僻静之处,按照卢梭的《新爱洛绮丝》里描写的克拉伦的爱丽舍花园建造了一座小花园,以表示对卢梭的尊敬。花园建成不久,卢梭——吉拉丹的启示者和偶像,在这里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五个星期。卢梭与世长辞后被安葬在一座杨树岛上,开始建了石碑,1780年,建造了一座古代衣冠冢形状的墓穴,墓碑上刻着“这儿安息着属于自然和真实之人”。
园中建造名人墓穴成为纪念性花园的一种模式,之后曾大量出现。它满足了另一种新趣味,即在造园上表现出的过分的浪漫情感。吉拉丹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构思,即在园林中设置石碑、陵墓、衣冠冢、垂柳或者截断的石柱,使人能够时时缅怀逝去的贤人,忆古思今。
这个林园在法国是独一无二的,它的景致非常优美动人;大量的景点分布在面积可观的园内,完全没有拥挤和闭塞之感。在这里,吉拉丹以“荒漠”代替了英国造园家的“野趣”。
埃麦农维勒林园特点如下。
①园主支持自然风景式园林。
②总体布局为自然风景式,全园由大林苑、小林苑、偏僻之地三部分组成。
③水面中心有一著名的小岛,岛上种植挺拔的白杨树,还建有卢梭墓。
④偏僻之地十分自然,有丘陵、岩石、树林和灌木丛林等。
⑤园主将景观欣赏与音乐鉴赏相结合。
2.小特里阿农王后花园(Le Jardin de la Reine du Petit Trianon)
图20-20 花园秋景
小特里阿农王后花园(见图20-20)包括规则式与不规则式两部分。前者是一个小型的法国式花园,一直延伸到大特里阿农宫。在不规则式的花园中,英国园艺师克罗德·理查德为国王收集了许多美丽的外来树木,建造了温室和花圃。这座宛如植物园的花园,由著名植物学家朱西厄管理,由此可见路易十五对植物学的兴趣之浓厚。
路易十六继承王位后,将小特里阿农送给了19岁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奈特,并为她修建了一座小城堡。不久之后,王后就对花园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使之成为一处绘画式风景园林。
王后先是要求理查德的儿子小理查德进行设计。小理查德是一位有相当造诣的植物学家,对英国园林也非常了解,但对园林设计并不在行。在面积不足4公顷的地方,他布置了大量的景点,园路和溪流交织在等宽的弧形带中。王后对其设计不甚满意,因此决定先去参观英国园林。1774年7月,王后参观了卡拉曼子爵的花园,感到非常满意,于是要求卡拉曼子爵为她提交一个方案。
小理查德顺从了卡拉曼子爵的意见,可是代替加伯里埃尔的建筑师密克所作的设计却远离卡拉曼子爵的设想。此后,曾与密克合作过的画家于贝尔·罗伯特参与了设计,尤其是茅屋的造型及选址,以及岩石山和其他小型工程的设计,弥补了建筑师在这方面的不足。
这项工程耗资巨大,设计者将台地改造成小山丘和缓坡草坪,甚至布置了一小段悬崖峭壁,处理得非常巧妙。溪流的走向与小理查德的设计大致吻合。园中还有圆亭、假山和岩洞。
圆亭布置在溪流中央的一座小岛上,与特里阿农宫殿的东立面相对。此亭为著名的爱神庙,12根科林斯柱支撑着穹顶,中央是爱神像。另一座建筑为观景台,与特里阿农宫殿的北立面相对。
爱神庙建于1779年,三年后建成观景台。1780年6月,当王后参观了埃麦农维勒林园之后,又决定建造一座“小村庄”。
“小村庄”始建于1782年。在花园东部新购置的地方,围绕着精心设计的湖泊,布置了10座小建筑。在从湖中引出的一条小溪边建有磨坊、小客厅、王后小屋和厨房;在湖的另一侧,建有鸟笼、管理员小屋和乳品场等。
这些小建筑物是出于密克和罗伯特的奇思妙想,目的在于产生更敏感和更细腻的情感。它们采用轻巧的砖石结构,外墙面抹灰,绘上立体效果逼真、使人产生错觉甚至幻觉的画面。其中磨坊是最有魅力、外观最简洁的,它模仿诺曼底地区的乡间茅屋,很有特色。小客厅有与磨坊一样的茅草屋顶,外观令人愉悦,室内厅堂也很舒适,王后白天喜欢来此休息。
王后小屋是一座两层小楼,设有餐厅、起居室、台球室等。建筑外形非常简洁,茅草屋顶,几根木柱,附以攀缘植物,突出乡间情趣。
家禽饲养场与王后小屋隔桥相对,周围是栅栏围成的几组封闭小院落,里面有放养着珍稀动物的笼舍。乳品场中有著名的马尔勒波鲁小塔楼。在法国的教科书中,曾提到特里阿农的乳品场:人们看到王后装扮成挤奶的农妇,而未来的国王路易十八则装扮成牧羊人。乳品场有一个凉爽的客厅,在一张大理石桌上,摆放着水果和乳制品。王后高兴时在此举办冷餐会,主食为水果和乳制品。
小特里阿农王后花园建成于1784年,是法国风景式园林的杰作之一。王后不惜代价,广泛收罗各种美丽、珍稀之物来装点它。1789年10月6日,当一个气喘吁吁的年轻侍卫跑来报告,巴黎的人群已经进入凡尔赛时,玛丽王后正在岩石山下面名叫蜗牛的岩洞里休息。这座充满幻想的花园的鼎盛时代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三)法国“英中式园林”特征
18世纪继英国之后,法国便走上了浪漫主义风景式造园之路,但由于唯理主义哲学在法国根深蒂固,古典主义园林艺术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有着极高的成就,在法国人的心目中,勒·诺特的造园艺术是民族的骄傲,他的权威性是不会轻易动摇的,因此,18世纪初期追随风景式造园潮流建造的花园,仍然借鉴勒·诺特的设计原则,只是花园的规模和尺度都缩小了,在一个更加局促的环境中,借助于更加细腻的装饰,改变庄重典雅的风格,使花园更富有人情味,小型纪念性建筑取代雕像,开始在花园中出现。
18世纪的一些法国风景画家,突破古典主义绘画对题材的限制,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愉快的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这对法国风景园林也有很大影响,一些风景园林甚至以这样的绘画作品为蓝本,“英中式园林”中常有的“小村庄”,更反映出田园风光画对园林情趣的影响。
洛可可风格是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所崇尚的一种艺术风格,其特征是,具有纤细、轻巧、华丽和烦琐的装饰性,喜用漩涡形的曲线和轻淡柔和的色彩。洛可可风格对法国造园艺术的影响基本只停留在花园装饰风格上,花坛图案更加生动活泼,以卷草为素材,花纹回旋盘绕,复杂纤细,色彩更加艳丽,构图也出现局部的不对称。但这种绣花花坛很快就过时了,而代之以英国式的草坪花坛,在整齐精细的草坪边缘,用一些花卉作装饰,显得朴素、亲切、自然。
洛可可艺术喜好新颖奇特,因而对异国情调抱有浓厚兴趣。17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的绘画和工艺品就深受法国人的喜爱,洛可可艺术的流行和到过中国的欧洲商人和传教士对中国工艺美术和建筑、园林艺术的描述,迎合了追求新奇刺激、标榜借鉴自然的法国人的口味,使得中国园林艺术对法国风景园林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风景园中出现塔、桥、亭、阁之类的建筑物和模仿自然形态的假山、叠石,园路和河流迂回曲折,穿行于山冈和丛林之间;湖泊采用不规则的形状,驳岸处理成土坡、草地,间以天然石块。然而,法国人对中国园林艺术的理解还很肤浅,有时只是对中国式建筑物的滥用。作为风景园林的一种独特风格,“英中式园林”在18世纪下半叶曾风行一时,但随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爆发以及随后的拿破仑战争,带来了更强有力的新思潮,到18世纪末,“英中式园林”就已不再流行了。
二、对俄罗斯园林的影响
(一)俄罗斯风景园的产生
彼得大帝去世以后,俄国在1725至1762年间,更换了五位国王,政局不稳也影响了园林事业的发展。直至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即位,对内实行中央集权,对外扩张,重新巩固了王位。1801年亚历山大一世即位,由于在与拿破仑交战中取得胜利,开创了俄罗斯帝国的新时期,俄国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在此期间,英国自然风景园风靡全欧洲,俄罗斯也深受其影响,开始进入自然式园林的历史阶段。
除了受到英国的影响以外,规则式园林需要进行复杂而经常性的养护管理,耗费大量园艺工人的劳动,也是使人感到棘手的问题。同时,文学家、艺术家们对美的评价开始有了新的变化,崇尚自然,追求返璞归真成为时代的趋势。加之,叶卡捷琳娜二世本人是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忠实崇拜者,她厌恶园中的一切直线条,对喷泉反感,认为这些都是违反自然本性的,并积极支持自然式风景园的建设。这一切都促使俄罗斯园林由规则式向自然式过渡。这一时期不仅新建了许多自然式园林,也改造了不少旧的规则式园林。
俄罗斯风景园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俄罗斯造园理论的发展是分不开的。18世纪末开始出版了一系列造园理论方面的著作,为自然式园林的创作大造舆论,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安得烈·季莫菲也维奇·波拉托夫,他对俄罗斯园林的发展和其特色的形成均有很大影响。波拉托夫是著名的园艺学家,出版了许多关于园林建设和观赏园艺方面的著作,也曾为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土拉营区建造过园林,同时,他还擅长绘画,能以画笔描绘出他所提倡的自然式园林的景色。波拉托夫的主要论点在于提倡结合本国的自然气候特点,创造具有俄罗斯独特风格的自然风景园;他承认英国风景园促进了俄罗斯园林由规则式向自然式的过渡,但主张不要简单地模仿英国、中国或其他国家的园林;他强调师法自然,研究、探索在园林中表现俄罗斯自然风景之美。
19世纪中叶,随着农奴制的废除,俄罗斯不可能再出现18、19世纪那种建立在大量农奴劳动基础上的大规模园林了,因而私人的小型园林成为当时的发展趋势。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商业经济及运输业的发展,新颖的国外植物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观赏园艺受到重视。在这一背景下,开始兴建一系列以引种驯化为主的各种植物园,许多大学建立了以教学及科研为主要目的的植物园;著名的疗养城市索契于1812年建立了以亚热带植物为主的尼基茨基植物园。此后,在俄罗斯各地建立了适应不同气候带、各具特色的植物园,它们对丰富观赏植物种类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俄罗斯风景园实例
巴甫洛夫风景园(Pavlov Park)位于彼得堡郊外的巴甫洛夫园,始建于1777年,在持续半个世纪的建造过程中,几乎经过了彼得大帝以后俄罗斯园林发展的所有主要阶段。从该园的平面图(见图20-21)中可以看出,这里有规则式的局部:宽阔、笔直的林荫道通向宫殿建筑,以圆厅为中心展开的星形道路,以白桦树丛为中心的放射形道路等。同时,俄罗斯自然式园林的两个发展阶段,在这里也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图20-21 巴甫洛夫风景园平面图
1—斯拉夫杨卡河谷;2—礼仪广场区;3—白桦区;4—大星区;5—老西里维亚;6—新西里维亚;7—宫前区;8—红河谷区
1777年,在巴甫洛夫园只建了两幢木楼,辟建了简单的花园,园中有花坛、水池、中国亭(当时欧洲园林中的典型建筑)等。1780年由建筑师卡梅隆进行全面规划,将宫殿、园林及园中其他建筑,按统一构图形成巴甫洛夫园的骨干。卡梅隆为苏格兰人,当他到俄罗斯时,已具有比较成熟的艺术观,这种艺术观形成于古典主义在欧洲盛行之际。因此,他在园中建造了带有廊子的宫殿、古典的阿波罗柱廊、友谊殿堂(见图20-22)等建筑。当俄罗斯园林风格转向自然式时,卡梅隆在全园的不少局部中,仍保留了规则式的构图,道路仍采取几何形图案,如星形区、白桦区、迷园、宫前区等。
1796年,园主保罗一世继承王位后,巴甫洛夫园成了皇家的夏季宫苑,于是,保罗一世又请了建筑师布廉诺进行宫及园的扩建,使这里成为举行盛大节日及皇家礼仪活动的场所。宫前区及新、旧西里维亚区都建于此时,在斯拉夫扬卡还建了露天剧场、音乐厅、冷浴室等建筑,新添了许多雕塑及一些规则式的小局部。这一阶段的建设不能不说是成功的。到19世纪20年代,巴甫洛夫园在艺术上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图20-22 友谊殿堂
巴甫洛夫园地势平坦,原为大片沼泽地,斯拉夫扬卡河弯弯曲曲流经园内,稍加整理后,有的地方扩大成水池;沿岸高低起伏,河岸高处种植松树,更加强了地形的高耸感,有时河岸平缓,水面一直延伸到岸边草地上或小路旁;两岸树林茂密,林缘曲折变化,幽暗的树林前,有色彩不同的单株树、树丛,形成高浮雕和圆雕的效果;沿河行走,水面及两岸林地组成的空间忽而开朗、忽而封闭,加上植物种植及配置方式的变化,形成一幅幅美妙的构图。
全园以乡土树种为主,成丛、成片人工种植的树林(其中不少是移植的大树),经过若干年后,宛如一片天然森林,在森林中辟出不同的景区。因此,虽然由于建造年代不同,形成不同风格的局部,但全园却统一于森林景观之中;林中辟了许多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林中空地,使林地具有极高的园林艺术水平;道路引导游人缓缓地漫步于具有明暗对比、色彩各异的各种植物组成的空间中,使人心旷神怡,通过狭窄幽暗的林荫道来到以白桦树丛为中心的林中空地,眼前豁然开朗,在周边暗色松树的衬托下,这里更显得明亮宽旷。
(三)俄罗斯风景园的特征
在俄国,大量建造自然式园林的时期约在1770年至1850年间,其中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初期(1770—1820年)为浪漫式风景园时期,其后为现实主义风景园时期。
在风景园建设的第一阶段,园中景色多以画家的作品为蓝本,如法国风景画家洛兰、意大利画家罗萨、荷兰风景画家雷斯达尔等人绘画所表现的自然风景,成为造园家们力求在花园中体现的景观。园中打破了直线、对称的构图方式,在充满自然气氛的环境中,追求体形的结合、光影的变化等效果;然而,画面中的风景与现实的园林环境之间毕竟会有很大差异,因此,按照这种理想境界建成的园林,往往只有布景的效果,而对人在园中的活动却很少予以考虑。此外,这时的风景园,往往追求表现一种浪漫的情调和意境,人为创造一些野草丛生的废墟、隐士草庐、英雄纪念柱、美人墓地,以及一些砌石堆山形成的岩洞、峡谷、跌水等,试图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一幅幅画面,引起种种情感上的共鸣——悲伤、哀悼、惆怅、庄严肃穆或浪漫情调等。
浪漫式风景园中的植物虽然不再被修剪,但也未能充分发挥其自然美的属性,只是为了衬托景点、突出景色,在园中或组成框景,或起着背景的作用。
19世纪上半叶,自然式园林中的浪漫主义情调已经消失,而对植物的姿态、色彩,对植物的群落美产生了兴趣;园中景观的主要组成不再只是建筑、山丘、峡谷、峭壁、叠水等,而开始重视植物本身了。巴甫洛夫园和特洛斯佳涅茨园都是以森林景观为基础的俄罗斯自然式园林最出色的代表作,尤其巴甫洛夫园以其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展示了北国的自然之美,被誉为现实主义风格的自然式风景园的典范,其创作方法对以后的俄罗斯园林,以至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园林的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俄罗斯地处欧洲大陆北部,大部分地区气候严寒,与英国湿润温暖的海洋性气候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典型的18世纪英国风景园主要以大面积的草地上面点缀着美丽的孤植树、树丛为其特色,而俄罗斯风景园却是在郁郁葱葱的森林中,辟出面积不大的林中空地,在森林围绕的小空间里装饰着孤植树、树丛,这种方式有利于在冬季阻挡强劲的冷风,夏季又可遮阳。在树种应用方面,俄罗斯风景园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云杉、冷杉、松、落叶松及白桦、椴树、花楸等是形成俄罗斯园林风格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三、对德国园林的影响
英国自然式园林影响到德国,18世纪下半叶德国的一些哲学家、诗人、造园家倡导崇尚自然,在18世纪90年代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和席勒进一步推崇自然风景式园林。
英国式造园传入德国的时间稍晚于法国,但它给德国造园界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英国式造园在这个从未有过传统庭园样式的国度,自然而然地被德国同化,从而在造园史上形成一种较法国风景式造园更为特殊的样式。
德国风景式造园的产生仍与该国当时的文艺思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诗人与哲学家都充当了它的倡导者。瑞士诗人波德默和以写作隽秀平和、如画—般的田园诗见长的克雷斯特,向德国人灌输了崇尚自然美的观念。接着,直接评论庭园的诗人们也出现了。大声疾呼“尊重自然、远离人工”的哈格德隆是德国风景式庭园的第—个倡导人,杰斯纳是风景式庭园的歌颂者,他说:“比起用绿色墙壁造成的迷路,规则齐整、等距种植的紫杉方尖塔来,田园般的牧场和充满野趣的森林更加动人心弦。”他们发挥了有如英国的艾迪生和蒲柏的作用。
启蒙时期的哲学家苏尔则在其《美术概论》中指出:“造园是从大自然中直接派生出来的东西。大自然本身就是最完美无缺的造画家。”他还主张:“正如绘画描绘大自然之美那样,庭园也应该模仿自然美,将自然美汇聚到庭园之中。”另外,虽然此时钱伯斯已将中国风格吸收进英国风景式庭园中,但苏尔却厌恶中国风格,与钱伯斯大唱反调。此后不久,在这个国家出现了著名的森林美学家赫什费尔德,他是基尔大学的美学教授,十分爱好造园,并潜心研究它,他通过研究庭园和英国、法国的造园文献,获得了独特的理解和认识。1773年他首先写出了《别墅与庭园之术的考察》一书,接着又在1775年出版了短篇论文《庭园艺术论》。在此书中,他基于自己的独到见解,阐述了风景式造园的原理,后来在1777年到1782年间,又出版了由五卷组成的同名巨著,更明确地创立了他的理论。他在上述著作中已经囊括了风景式造园的所有重要因素,即理论的、美学的、历史的因素。他还向艺术家、业余造园家们出示了大量的风景式造园实例。针对那些素不相识的人的来函,他出版了庭园年鉴,并通过评论和具体教授来传播造园思想。他撰写庭园论时,在英国继爱迪生和蒲柏之后,又有大批有关风景式庭园的书籍问世,他对此加以利用。
赫什费尔德认为,庭园应该激发起观者的所有情感,即它是旨在使人得到或愉快或忧愁,或惊奇或敬畏,以及安静平和之感受的一种设施;随着它所激起的感情的不同,风景式庭园又分为田园型、庄严型、协调型、沉思型、明快型、阴郁型、雄壮型等等类型,他还举例对此逐一加以说明。赫什费尔德继承了申斯通和蒲柏的思想,主张所谓“感伤的庭园”。此外,他仅以添景物为据,将庭园分为规则式和风景式两类。虽然如此,由于风景式庭园仍然包括了很大的范围,甚至连一些难以成为艺术对象的风景也一概纳入其中,所以赫什费尔德也认为在德国要仿造英国式的林苑是完全不可能的。尽管如前面所说的那样,赫什费尔德设想出情感化的庭园,但另一方面他却不完全排斥传统的规则式庭园,甚至还提出要保留林荫道及水工设施,要对实用性庭园加以更充分的关注;他的不足之处是脱离了实际施工,致使他的理论大多无法予以实施,据说在记载树木名称方面他也漏洞百出。但是,这些缺陷仍无碍于他成为德国造园界的权威。
德国哲学家康德也是一位关注着风景式庭园发展的人。在他的三大批判著作的最后一部《判断力批判》的“艺术的分类”一节中,对庭园作出了敏锐的考察:“绘画艺术,作为造型艺术的第二类,把感性的假象技巧地与诸理念结合在一起来表现,我欲分为自然的美的描绘和自然产物的美的复合:第一种是真正的绘画艺术,第二种是造园术。因第一种只表现形体的扩张的假象,第二种固然按照着真实来表现形体的扩张,但也只给予了利用和用于其他目的假象,作为在单纯观照它们的诸形式时想象力的游戏。后者(造园术)不是别的,只是用同样的多样性,像大自然在我们的直观印象里所呈现的,来装点园地(水、花、丛林、树木,以至水池、山坡、幽谷),只是另一样地,适合着某种特定的观念布置起来的。”
康德之所以这样看待造园,正是自然式造园风靡德国的结果。不过根据康德的考察来看,就可以认为赫什费尔德的“感伤”的庭园与庭园的艺术本质相去甚远。针对康德将造园作为绘画的一个分支的观点,赫尔德却希望造园要与建筑相结合而又不屈从于建筑法则。他批评了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认为应该重视造园的艺术性,他说:“区分协调与不协调,了解各种场合的固有特性并加以利用,抱着增强自然之美的积极愿望——如果造园不是艺术的话,那么改造它们之类的活动也就毫无意义了。”
诗圣歌德也诞生在德国风景式造园不断发展的年代,他受到赫什费尔德的著作及沃利兹所造的庭园的启迪,开始对风景式庭园产生了兴趣,不久以后,他的成果就变成了魏玛林苑的创造,后来表现在小说《亲和力》的庭园描写。以往风景式庭园的领导者和评论者都只是纸上谈兵,歌德却与他们不同,他像英国的蒲柏和申斯通那样,是一位实际的造园家。由此而言,魏玛林苑就有着特别深刻的意义。林苑从伊鲁姆河左岸树木苍翠葱茏的陡峭岩石地带开始,一部分越过台地直抵贝尔维德雷城的林荫道,其余部分穿过河右岸的草原,一直延伸到建有坡度很大的木瓦屋顶的著名“花园房”。18世纪初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之地,其中建有中世纪风格的贝尔维德雷城堡,“星形苑路”以这座城堡为中心放射出来,沿路的乔灌木被密密种成一条直线。这里还有通往城堡的螺旋形园路“施内肯贝格”。1776年查理·奥古斯特公爵在这附近建造了附属于露坛园的凉亭,并将它送给歌德。此后城堡被焚毁,庭园也遭破坏,夷为一片废墟。自1778年以来,园内开始建造了称为“鲁易森克罗易斯特”(Luisenklotster)的小庵,哥特式的“教堂骑士之家”“罗马式建筑”及前述的“花园房”等等各种建筑,并逐渐以遗址、寺院、铭刻碑文的纪念碑等装扮起来。由此使人想起歌德沉醉于当时的感伤的庭园情调之中的情景,这正是韦兰德也赞成将这个林苑称为“歌德式的诗”的原因。用添景物造成的每个局部风景都通过用乔灌木界定范围的大林苑、架着桥的小河、消失在远方的园路、远处教室的塔尖等等统一成为一个整体。这样,魏玛林苑一方面受到实际地形的制约,另一方面又表露出小说《亲和力》中的思想观念。但是,歌德对风景式庭园的态度在后来发生了变化。设计魏玛林苑时,曾经吸引过歌德的沃利兹被当作了模仿的对象,但在《感情的胜利》中,歌德却反过来对这个庭园进行了责难和嘲笑。那个时候的歌德否定了感伤主义。稍早于歌德的史学家莫塞尔也在《爱国者的幻想》中称赞了歌德对这种感伤倾向的反叛。
紧接着,与歌德齐名的席勒也以风景式庭园批判者的姿态登上舞台。他在《1795年迪尤宾根的庭园年鉴》的评论中,对霍恩海姆庭园进行了一番风景式造园的美学的、哲学的论证。这篇评论收进了他的著作中,其论点清晰,值得所有造园家予以极大的重视。席勒痛斥了当时庭园中许多风景区混乱不堪的现象,他说:“以绘画作为造园的摹本是完全错误的。”他还说,在树木上悬挂注有标志的小匾额虽然被视为不自然的感伤主义,但在英国庭园中见到的自然已非外部的自然,它是经艺术改造提高了的自然,它在教会所有的人——有教养的或没有教养的人——怎样去思考的同时,也教给他们如何去感受。这种思想揭示出席勒对风景式庭园存有的全部疑念。他强烈地感到,在这个特殊的领域(造园)中,自然可以为它提供模仿的材料,但单靠模仿自然是不可能获得艺术样式的。
小 结
18世纪的英国自然风景园是在其固有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下,在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在各种文学、艺术思潮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园林形式和风格,尽管曾遭到一些反对和非议,但仍是欧洲园林艺术史无前例的一场革命,并且,对以后园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种园林形式颠覆了欧洲传统的园林风景构图和园林文化,它以大自然为模仿的素材,用绘画的原理进行构图,但不单纯地以绘画作为造园的蓝本,而是再现自然风景的和谐与优美。在社会文化的层面上,英国风景园的出现,代表着新兴的阶级步入社会的主流阶层,即新兴资产阶级的审美思想和情趣成为社会审美思想的主流,取代了以勒·诺特式园林为代表的君主集权时代的造园形式和审美取向,以对自然风景的欣赏取代对人工造景的欣赏。
英国风景园的产生,不仅仅表现为一种新的园林造景形式的出现,同时也喻示着旧的历史时代的终结。它如同西方历史上的“工业革命”一样,对西方乃至全世界的园林文化发展形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且奠定了近现代的园林发展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