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中西方古典园林对比
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园林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独有的形态。中国古典园林按照使用者的不同划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及其他类园林(包括寺观园林、衙署园林、书院园林、祠堂园林、郊野园林等)这三大类别。而西方古典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十分明显。虽然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各自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体系,独具风格、各具特色,但毕竟是世界园林文化的一部分,它们都具有园林艺术的共同特征。
园林是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直接、联系最紧密的一种物质手段和精神创作。对于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分析比较,更有利于把握园林艺术的共性,使它们互相取长补短,促使中西方园林艺术在更多方面交流、融合。
一、中西方园林历史传统的异同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文化历史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园林艺术风格。中西方艺术风格的不同,最根本的源头是来自中西方人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规则式园林追求的是秩序与控制,是一种人工化的自然;中国自然式园林追寻的是天人合一,是自然的拟人化,不同的追求和理想,使得中西方园林在艺术形式上有着很大的差别。
(一)文化背景的差异
园林是人与自然对话的一种方式。要探求园林的发展,学习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风格的特色所在,就必须针对园林背后蕴涵着的文化精神及思想基础进行探讨。
1.哲学认识论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易传》提出天人协调,其《象传》谓“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又《系辞上》“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节制自然须合它自己的法则,辅助自然应适度,效法自然的造化功能而不过分,并用以成就万物而无欠缺,都是人对自然既索取又维护,适度而和谐,不同又必互动而变化。中国园林正是这样,如同中国画写意多于工笔,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蓄、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此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
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亚里士多德提出物竞天择。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要服从自然”,目的在于征服。康德宣称人是自然界的主人,“理智的(先天)法则不是从自然界得来的,而是理智给自然界规定的”。而黑格尔索性宣称,“绝对理念”是自然的主人,自然界是人精神的“外化”,理性创造了自然界。纵观西方园林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从农业种植及灌溉发展到古希腊、古罗马的园林都是人对于自然的一种约束。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台地园到17世纪下半叶形成的法国古典园林,一直强调着人与自然的抗争。这是因为西方社会发展并形成了一种注重个性、提倡人的尊严、强调个人价值观念的人文主义思想,以人们探求、利用和控制自然的兴趣作引导。可以看出,西方文化思想的发展,是从人与自然相分开认识自然、探索自然规律的。
2.实践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基于一种整体本体的思考,理性思维趋于具体化。因此,跟中国人谈话最好多举例子、就事论事。而西方人则趋于抽象化,跟西方人谈话则可以多谈观念、方法、法则,他们的理论理性发达。而从整个的历史潮流来看,中国人的实践观念是较重视具体性的。中国人强调社会意识,注重如何在集体社会中进行人格修养,与社会意识相适应,不至于遭到批评,这就形成了讲究过程、境界、精神状态的修身养性的实用主义。西方的实用主义是功利的,他们追求个人的功利,也认为个人的功利追求最后和整体(社会)的功利是一致的。
基于其地理环境不尽相同、哲学观的不同,中西方传统园林发展产生了迥异的结果。西方园林从一开始就与秩序密不可分,他们与自然抗争,并试图征服自然来产生他们认为的和谐美。而中国园林一开始就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去模仿自然、再现自然,他们利用自然的可持续性在为自我服务的同时“创造”出自然式的园林,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自然美的园林风格。人与自然在起源上是合一的,随着时空的发展变化,人被动地从随同自然向改造自然进化。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和西方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自然,又以不同的方式和态度去改造自然,因此,中西园林各自不同的实践操作理论,正是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
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较西方发达得多,这种思维方式注重总体观念和对立统一观点。儒道两家都注重从总体来观察事物,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老子、孔子都注重观察事物时的对立面及其相互转化。古代中国人把这种宇宙模式的观念渗透到园林活动中,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群体空间艺术。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在于意境的营造。从汉以前的园囿式或自然山水式,到唐宋直到清明私家,展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情与理。这种强调整体、注重统一的人文价值观维系了中国思想和文化的连续性与持久性,并使中国园林自成体系,稳固至今。
西方文化重视对自然“真”的探索并不断创新,是一种实践观念。这种理性的思维促使西方园林在各个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表现。西方园林的发展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解放”结合对古代希腊罗马灿烂文化的重新认识,从而开创了意大利“文艺复兴”高潮,园林艺术也是这个文化高潮里的一部分。17世纪下半叶出现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是唯理主义的一种表现,反映了资本主义对更合乎“理性”的社会秩序的追求,认为理性的东西才有价值,园林提倡明晰性、精确性和逻辑性,提倡“尊贵”和“雅洁”,强调人工美高于自然美,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这是典型的古典主义美学价值观,而且这种观念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直到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才冲破传统的束缚,以其高度的革命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近、现代西方园林艺术的主流,直至今天仍对世界园林艺术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二)中西方园林形成过程的异同
园林的起源与人类的历史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主要靠食用植物而生存。因此,园林与食用和药用植物的采集、驯化和栽培密切相关,其最初是为了满足园主实用性的需要,发展到后来都成为纯粹观赏性的园林。
中国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在几千年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孕育出“中国园林”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圃可以说是最早的皇家园林。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迅速发展的园林已具雏形。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大致经历了囿、圃—建筑宫苑—自然山水园—写意山水园—文人诗画山水园几个阶段。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人们尚未建构完全自觉的审美意识。然而“师法自然”作为中国园林一脉继承的基本思想已扎下了根,它以自然为审美对象而非斗争对象。这一思想形成过程是基于人顺乎自然、复归自然的强大力量,这种朴素的行为环境意识是由稳定的文化固有思想决定的。中国园林在漫长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实用型到观赏型的转变。
从可考的历史看,西方园林始于古埃及与古希腊。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埃及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几何学灵活应用于园林设计,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古希腊造园如同古希腊建筑一样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是通过整理自然,形成有序的和谐。古希腊被古罗马征服后,造园艺术亦为古罗马所继承,并添加了西亚造园因素,发展了大规模庭院。至此,西方园林基本上形成了“天人相胜”的观念,理性的追求已体现在西方园林之中。伴随着文艺复兴,西方园林形成了意大利、法国、英国三种风格。从意大利盛行的台地园林,到17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园林,直到18世纪开始的英国风景式园林。总结起来,西方园林经历了囿、圃—台地花园(文艺复兴式花园)—规则式园林(古典主义园林)—自然风景园林—新古典主义园林几个阶段。同样也是由实用型转变为观赏型。
中西方古典园林虽然经由了各自不同的发展过程,但在起源上存在着相似的地方。
1.中西园林起源的相似性
前者起源于灵囿和园圃,后者的源头是圣林、园圃和乐园。园囿是各自私家园林的原型。灵囿和圣林则用于“通神明”或是“敬上帝”,均与早期宗教活动有一定关系,也分别是各自游乐园的先声。
2.中西园林发展过程的相似性
中西园林不仅有着十分相似的起源,而且在不同时期出现的园林类型也是相似的。这突出地表现在园林的实用功能和观赏休闲的演变关系上,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造园活动都经历了古代的功能园艺—观赏园艺—合宜园艺三个不同的时期。
二、中西方古典园林审美思想的比较
中西方古典园林由于是在相对隔离的文化圈中独立产生和发展的,因而形成了对方所没有的独特风格和文化品质,蕴藏了不同的对园林的审美思想,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园林形式美。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孕育在中国文化肥田沃土之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着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并遵循着“外师造化、内法心源”的原则。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摹本,而内法心源则是强调并非机械地抄袭自然山水,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粹取其精华。除绘画外,诗词对中国造园艺术也影响至深。诗对于造园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缘情”的一面。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营造,不免要反映其气质和情操。这些人作为士大夫阶层无疑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哲学和道德观念。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与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重情”的美学思想。
1.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与自然拟人化
基于人性的尺度考虑的同时,崇尚自然的思想在园林中表现为中国人特殊、平和、自然的审美情趣。师法自然;分割空间,融于自然;树木花卉,表现自然;山环水抱,曲折蜿蜒,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中国造园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的方面。中国园林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寄情于山水,并借助湖光山色中蕴涵的自然美抒发情感。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地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和总结。明明是人工造山、造水、造园,却又要借花鸟虫鱼、奇山瘦水,制造出“宛若天开,浑如天居”的效果。这种创造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地表现自然。
2.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追求意境的中国绘画、诗词、文学影响到造园,致使中国造园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注重“景”和“情”,乃至于对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的追求。景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标准则是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白居易在庐山建草堂,赋诗曰:“何以洗我耳,屋头飞落泉;何以净我眼,砌下生白莲;左手携一壶,右手擎五弦……倦鸟得茂林,涸鱼还清泉,舍此欲焉往,人间多艰险。”这种中国文人的理想,化为人间烟火,便成了私家园林。即使皇家园林,亦比西方皇家园林有着更多闲情逸趣。
3.中国古典园林讲究的是含蓄、虚幻、深沉、虚实共生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如果说它注重造景的话,那么它的素材、灵感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步移景异,其中奥妙正在于含而不露、求言外之意,使人们置身其扑朔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想之中。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了诗词、绘画中的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的效果,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使之若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园林式的中国文化。
(二)西方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
西方园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萌芽时期的西方园林体现着人类为更美好的生活而同自然界恶劣环境进行斗争的精神,是生产者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整理自然,形成有序的和谐,西方园林体现的是“天人相胜”的观念和理性的追求。从历史上看,西方哲学都十分强调理性思维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和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这种美学思想一直顽强地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它强调规整、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直到18世纪初期的近乎自然、返璞归真的风景式园林的出现。
1.西方古典园林的人工美和人化自然
西方规则式园林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得方方正正,呈现出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虽然在西方美学著作中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形式,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它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2.西方古典园林的形式美
西方人认为造园要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韵律、均衡、对称、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将它奉为金科玉律。西方规则园林那种轴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地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3.西方古典园林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
西方规则式造园由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尽管组合变化可以千变万化,仍有规律可循。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也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给西方园林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在世界园林史上开创了园林艺术新局面。随着西方绘画中浪漫主义的出现,情感的追求和表达成为自然风景式的主要特色,它的设计均是以崇尚自然、讴歌自然、赞叹造物的多样与变化作为美学目标的。这种讴歌自然、赞美自然的思想是英国学派重要的美学思想。同时,英国的造园家也深知适当地去修饰自然的重要性。钱伯斯认为,自然须要经过加工才会“赏心悦目”,对自然要进行提炼修饰,才能使景致更为新颖。这种观念在英国学派的中、晚期的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得到加强。
综上所述,在中西方古典园林的营建中虽然在先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审美思想,但伴随着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出现,又将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审美思想统一在“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观点。
三、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形式的差异
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的园林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形成迥异的风格。园林作为文化的体现,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在西方,则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典型。伏尔泰说“美往往是相对的”。其实,很难分出中法园林孰高孰低,但通过对它们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它们各自的风格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和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在西方,对形式美的追求由来已久,造园遵循的是形式美的法则。早在罗马时期,维特鲁威即在他的《建筑十书》中提到了比例、尺度、均衡等问题,提出了“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的协调,均衡是由建筑细部本身产生的协调”形式美的法则,支配着建筑、艺术、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同时也影响着音乐和诗歌。其园林的设计和建设自然而然地也在这一法则的指导下,更加刻意追求形式上的美。西方古典园林中对称的轴线、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构图,都充分体现了对形式美的追求和推崇。
中国园林艺术和西方园林艺术是世界园林艺术的两大流派。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是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虽然呈现出诸多差异,但都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中国的园林艺术长期受深厚的哲学、美学的陶冶,而园林本身又是经过各种成熟的艺术(诗词、绘画、工艺美术和建筑)交融渗透独立发展起来的一个形态完善的艺术类别。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与诗画同源的,自然山水的美感和神韵是造园者所神往的境界和最终追求,因而“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审美境界,“诗情画意”的景观是中国园林最根本的特色。
西方古典园林中的规则式园林及自然风景式园林,风格迥异,表现形式也迥然不同,体现出了西方园林的形式美。西方园林中法国有“园林是陪衬,是背景,是建筑的附属物,确实不是独立完备的艺术”(黑格尔语)的说法。西方园林以科技为缘,将园林建筑化,表现出人工技能之美;中国园林与绘画有缘,将建筑园林化,表现出天然韵律之美。西方园林开阔坦荡,以整体对称图案美见长,而中国园林则以曲径通幽,追求意境取胜。
总的来说,中西方古典园林最突出的差异是在园林景观形式的差别上。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含蓄、蕴藉、清幽、淡泊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其中,自然物的各种形式属性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而是把人和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其园林景观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是一种模拟自然、追求自然的封闭式园林,是一种“独乐园”。西方的规则式园林则表现为活泼、奢侈、热烈,园林景观空间讲究规则、完整性,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数的和谐,追求人工的美,而自然风景式造园则表现为开朗、大方、安详。两种西方园林风格均呈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和公共性,是可供多数人享乐的“众乐园”。具体可见下表。
中西方园林艺术形式比较
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西方古典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差异:前者在“唯理”的美学思想下形成,强调人工的自然,反映人对自然的改造和控制,体现人的意志,追求的是形式美;后者的美学思想在于“缘情”,强调自然的人格化,撷取自然美的精髓,将人的意志融于自然之中,追求的是自然美。总之,好的园林,无论在东方或是西方,都会使人赏心悦目,但它们有不同的侧重,有不同的美学基础,因而给人以不同的感观享受。如果说中国古典园林意在“赏心”,那么西方古典园林则重在“悦目”。
中国古典园林在“天人合一”的模式下,将人的价值赋予了自然,导致了自然的变化;西方文化重视对自然的“真”的探索并不断创新,西方园林展示的是宇宙的物理秩序,是一种自然的情与理,这种理性的思维促使西方园林在各个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这种园林以表现自然意趣为目的,排斥规则、对称,力避人为造作气氛,与轴线对称、几何图形、分行列队等显示人的力量的西方规则式园林大相径庭。
可以说,不同的文化历史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园林艺术风格。中国园林曲折、多样、精小的特色令人感受到生活情趣,而西方园林的树林、雕塑、建筑则表现出另一种魅力,虽然风格不同,但都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晶,都具有各自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只要用心体会,相信在任何园林中都能找到美,找到快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