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象
坐在记者面前的范克高夫高高的个头,瘦瘦的,但很精神,看上去很精明练达,他是比利时人,会讲法文、英文、荷兰文、葡萄牙文、德文、西班牙文等在内的7国语言。他现在是北京大策略有限公司总经理。
1973年,获得电机电器工程硕士的范克高夫去了巴西,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西门子公司的项目经理,负责巴西电话局的建设项目。在当时这是南美洲最大的电信项目工程。大型跨国企业西门子发现设计图纸有瑕疵,提出要从德国派27个专业工程师协助范克高夫,但他拒绝了总部的提议,并在当地招聘了近80个当地工程师及工人。团队在他的带领下,圆满地解决了技术上的问题,完成了任务。
在巴西的工程经历和经验让范克高夫认识到,在不发达国家同样可以找到一流的工程师,完成一流的工程项目。
1980年,范克高夫接受了一项在北京的工作,来到中国。他说,“那时全世界对中国的认识还非常不够,中国对于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人来讲还是一个谜。家人和朋友一致反对我来华工作,他们说,中国贫穷而且危险。”每个人在劝说的最后,几乎都忍无可忍地高声质问他:“去中国,你疯了吗?”但是,喜欢挑战的范克高夫最终还是来到了中国。
作为最早来中国的外籍商务人士之一,范克高夫来到中国,组建比利时ACEC公司的中国办事处,并为中国引进了第一笔国外政府软贷款,执行了中国河南平顶山的发电站项目,作为法国阿尔斯通驻中国华东地区总经理来到上海,上海地铁3号线及浦东金茂大厦等诸多重大项目的建设当年就是由他负责的,涉及合同总金额超过7亿美元。
1981年,范克高夫成为北京第一个比利时居民,虽然在此后的20年间,他的工作地点曾辗转全球多个国家,但中国在他的心目中始终是第二故乡,中国朋友都亲昵地称他“老范”。刚来北京时,老范最难忍受的是业余生活的枯燥:“我当时住在北京饭店,想买东西,只有饭店东边的王府井大街和专为外国人服务的友谊商店可以去。其实也没什么可以买的,不过是一些土特产品,可许多外国人都坚持经常去溜达一趟,道理很简单,没其它地方可去。上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等4个国家的驻华使馆周末共同组织在京外国人聚会,这是当时在京外国人最重要的社交活动。以至当建国饭店开业的时候,一个‘重大新闻’在我们这些外国人之间流传——建国饭店里有一个酒吧!”
对于北京这座城市的印象,范克高夫说,“这是我最喜爱的城市,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很多居住在中国的外国朋友都喜欢将北京与上海这两个风格迥异的城市作一番比较,在他的朋友中喜欢北京和上海的差不多各占一半,双方各有道理,不过范克高夫却是北京的铁杆支持者。“上海是个国际化大都市,更加摩登和开放,不过我更喜欢北京的沉静与文化积淀。我想不同性格的人对这两个城市会有各自的喜好。”范克高夫常向他的外国朋友们“炫耀”生活在北京的好处。他回忆当年刚来中国时,每次外出都会看到路人好奇的眼光,有时候甚至还被围观。不过有趣的是,他从来都不因此而感到尴尬,反而很享受这种待遇,“我知道这些中国朋友都是友好的。”现在,范克高夫还常常串胡同,逛市场,走进外国人很少接触的北京寻常百姓的生活圈中去,操着生硬的汉语和胡同里的大爷大妈攀谈几句。
二十多年过去了,范克高夫亲眼目睹了北京的三环路从原来的几条断续的支路连成了宽阔平坦的大道,接着又是四环、五环、六环路的开通。他感慨道:“骑车的人少了,路上的汽车多了。不过我还是很怀念原来骑着自行车逛北京的日子,现在北京大得逛不过来了。”话语间对于老北京的情愫溢于言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