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十 其他电子元件的识别与检测
任务一 认识与检测常用继电器
任务描述
在某些生产设备的电路控制板上,有一种元器件称为继电器,它是电器控制的重要元器件,它们的形状各异,用途广泛。继电器的种类较多,外部特征各有不同,只有通过对继电器表面的型号和参数的识别,掌握继电器的检测方法,才能灵活地使用各种继电器,发挥继电器在电路中应有的功能。
任务分析
本任务就是通过观察继电器,学会识别继电器的种类,熟悉常用继电器的名称,了解不同类型继电器的作用,掌握常用继电器的检测方法。
任务实施
继电器几乎是任何控制电路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元件,它实质上是一种用小电流来控制大电流的自动开关。
活动一 认识继电器型号命名及继电器种类、符号
记一记 继电器型号命名由5个部分构成。其命名规则如下所示:
例如,继电器的命名如图10-1所示。
读一读 继电器种类很多,按工作原理可分为电磁继电器、时间继电器、温度继电器、固态继电器及舌簧继电器等;按外形尺寸可分为微型继电器、超小型继电器和小型继电器等;按防护特征可分为密封式继电器、封闭式继电器及敞开式继电器等。常用继电器种类及其特点见表10-1。
图10-1 继电器的命名例子
表10-1 常用继电器种类及特点
在电路中表示继电器时,要画出它的线圈和控制电路的有关触点符号。继电器的常用符号见表10-2。
表10-2 继电器常用符号
活动二 继电器参数及性能检测
读一读 选择使用继电器的关键是知道其参数,继电器的主要参数见表10-3。
表10-3 继电器的主要参数
学一学 判断继电器性能的好坏,其检测方法见表10-4。
表10-4 继电器性能检测方法
技能训练
认一认
对工位上的各种继电器进行直观识别,将识别结果填入表10-5中。
表10-5 各种继电器的识别记录
练一练
用万用表对各种类型的继电器进行测量,将测量结果填入表10-6中。
表10-6 继电器的测量记录
做一做
将继电器编号,按要求将结果填入表10-7中。
表10-7 继电器的标志与字母解释记录
知识拓展
如何选用继电器
1.先了解必要的条件
①了解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以及能提供的最大电流。
②了解被控制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
③了解被控电路需要几组、什么形式的触点。
选用继电器时,一般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可作为选用的依据。控制电路应能给继电器提供足够的工作电流,否则继电器吸合是不稳定的。
2.确定使用条件,选择继电器
查阅有关资料确定使用条件后,可查找相关资料,找出需要的继电器的型号和规格。若手头已有继电器,可依据资料核对是否可以利用。最后考虑尺寸是否合适。
3.注意器具的容积
若是用于一般用电器,除考虑机箱容积外,小型继电器主要考虑电路板安装布局。对于小型电器,如玩具、遥控装置则应选用超小型继电器产品。
学习评价
表10-8 任务一学习评价表
任务二 识别与检测常用传感器
任务描述
在自动化检测系统中,有一种元件能够实现多物理量的相互转换。这种元器件直接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它就是自动化检测系统中主要元器件——传感器。传感器的种类很多,外部特征各有不同,只有通过对传感器外形特征和参数的识别,才能灵活地使用各种传感器,发挥传感器在电路中应有的功能。
任务分析
本任务就是通过观察常用传感器,学会识别传感器的种类,熟悉常用传感器的名称,了解不同类型传感器的作用,掌握常用传感器的检测方法。
任务实施
半导体传感器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器件,它能够实现电、光、温度、声、位移及压力等物理量之间的相互转换,并且易于实现集成化、多功能化,更容易与计算机结合,所以被广泛应用自动化检测系统中。由于实际的被测量大多数是非电量,因此,传感器的主要工作就是将非电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读一读 半导体传感器的种类很多,常见的传感器见表10-9。
表10-9 常用传感器种类
续表
续表
传感器的检测一般都需要使用专用仪器,并且要具备一定相应的条件,如温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某些气体浓度的变化等。在业余条件下,可使用万用表来测量传感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的电阻值,进行最简单的判断。例如,各种敏感电阻的检测,详见项目二表2-8常用敏感电阻器的检测。
技能训练
将工位上的传感器做好序号标记后识读,并按要求填入表10-10中。
表10-10 各种传感器识别记录表
知识拓展
传感器在汽车中的作用
传感器是汽车计算机系统的输入装置,它把汽车运行中各种工况信息,如车速、各种介质的温度、发动机运转工况等,转化成电信号输给计算机,以便发动机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车用传感器很多,判断传感器出现的故障时,不应只考虑传感器本身,而应考虑出现故障的整个电路。因此,在查找故障时,除了检查传感器之外,还要检查线束、插接件以及传感器与电控单元之间的有关电路。现代汽车技术发展特征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部件采用电子控制。根据传感器的作用,可分为测量温度、压力、流量、位置、气体浓度、速度、光亮度、干湿度及距离等功能的传感器。它们各司其职,一旦某个传感器失灵,对应的装置工作就会不正常甚至不工作。因此,传感器在汽车上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汽车传感器过去单纯用于发动机上,现在已扩展到底盘、车身和灯光电气系统上。
学习评价
表10-11 任务二学习评价表
任务三 认识与检测常用开关、电声器件等
任务描述
面对各种常见的开关元件以及电声器件,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它们的特点是什么?该如何检测和选用?通过本任务的学习和实践,就会很容易做到这些。
任务分析
通过观察各种开关,学会识别开关的种类,熟悉常用开关的名称,了解不同类型开关的作用,掌握各种常用开关的检测方法。
通过观察各种电声元件,学会识别电声元件的种类,熟悉常用电声元件的名称,了解不同类型电声元件的作用,掌握各种常用电声元件的检测方法。
任务实施
活动一 识别并检测开关
开关在电路中起接通、断开或转换电路连接位置的作用,一般串接在电路中,它是为了方便地在需要接通或者断开电路的地方使用的一种器件。
开关的种类很多,按用途可分为电源开关、控制开关、转换开关及行程开关等;按驱动方式,可分为手动和自动两大类;按机械动作的方式,可分为旋转式开关、按动式开关和拨动式开关等。
看一看 几种常见的开关见表10-12。
表10-12 几种常见的开关
续表
除了以上常见的开关器件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开关,如水银开关、行程开关、旋转开关及电力系统的特殊开关等。现在有许多新型开关不断涌现,有兴趣的读者可查阅相关资料,在此不再赘述。
在电路中,开关的常用符号见表10-13。
表10-13 开关常用电路符号
学一学 开关的检测的方法见表10-14。
表10-14 开关的检测方法
活动二 识别并检测电声器件
电声器件是对声音和电信号两种能量进行相互转换的所有装置的统称,具体可分两类:一类称为扬声器,它是把电信号转换为声音的装置,也称为喇叭,蜂鸣器也属于这类器件;另一类称为拾音器或传声器,它是把声音转换为电信号的装置,俗称话筒或麦克风。
看一看 常见的电声器件见表10-15。
表10-15 常见电声器件
续表
学一学
1.扬声器的检测
以动圈式扬声器为例,检测方法见表10-16。
表10-16 动圈式扬声器检测方法
动圈式扬声器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因此,要认真理解和掌握检测的方法和判断质量的标准,具备一定操作经验后,能用于其他扬声器的检测中。
2.拾音器的检测
以动圈式话筒检测为例,检测时一般采用先外后内的方法进行。其检测方法如下:
①从外观结构上检查:检查音头是否受潮,音圈与磁钢间是否相碰。
②音圈阻值检测:用万用表R×100Ω挡位,检查音圈阻抗与标称值是否相近,判断音圈引出线是否松动、接触是否良好。
③线路通断检测:用万用表检查话筒线路通断情况,重点检查开关有无松动,插头有无脱焊,等等。
技能训练
练一练
①对给定的开关器件进行直观识别与测量,将结果填入表10-17中。
表10-17 各种开关识别与测量记录表
②对给定的电声器件进行直观识别与测量,将结果填入表10-18中。
表10-18 电声器件识别与测量记录表
③对给定的拾音器件进行直观识别与测量,将结果填入表10-19中。
表10-19 拾音器件识别与测量记录表
知识拓展
扬声器的选用常识
要根据使用的场所和对声音的要求,结合扬声器的特点来选择扬声器。例如,室外以语音为主的广播,可选用电动式号筒扬声器;如要求音质较高,则应选用电动式扬声器。室内一般广播,可选单只电动纸盆扬声器做成的小音箱;而以欣赏音乐为主或用于高质量的会扬扩音,则应选用由高、低音扬声器组合的扬声器音箱等。
图10-2 烧毁的音圈
在使用扬声器时应注意以下5点:
①扬声器得到的功率不要超过它的额定功率,否则将烧毁音圈(见图10-2),或将音圈振散。电磁式和压电陶瓷式扬声器工作电压不要超过30V。
②要正确选择扬声器的型号。如在广场使用,应选用高音扬声器;在室内使用,应选用纸盆式扬声器,并选好助音箱。也可将高、低音扬声器做成扬声器组,以扩展频率响应范围。
③在布置扬声器的时候,要做到声扬匀且有足够的声级,如用单只(点)扬声器不能满足需要,可多点设置,使每一位听众得到几乎相同的声音响度,提高声音的清晰度,并有好的方位感,扬声器安装时应高于地面3m以上,让听众能够“看”到扬声器,并尽量使水平方位的听觉(声源)与视觉(讲话者)要尽量一致,而且两只扬声器之间的距离也不能过大。
④电动号筒式扬声器,必须把音头套在号筒上后才能使用,否则很易损坏发音头。
⑤两个以上的扬声器放在一起使用时,必须注意相位问题。如果是反相,声音将显著削弱。测定扬声器相位的最简单方法利用万用表的50~250μA电流挡,把万用表与扬声器的接线头相连接,双手扶住纸盆,用力推动一下,这时就可从表针的摆动方向来测定它们的相位。如相位相同,表针向一个方向摆动。
学习评价
表10-20 任务十学习评价表
【项目技能考核评价标准】
其他电子元件的识别与检测技能考核评价标准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