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一 意式浓缩咖啡(Coffee Espresso)制作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并理解影响制作浓缩咖啡的四个重要因素(研磨、粉量、夯压、流速);
2.技能目标:能根据检查表比较指出存在的技术问题,有效地提高咖啡制作技能;
3.情感目标:享受意式浓缩咖啡带来的饮用和制作乐趣。
【知识链接】
1.http://www.cafetown.com.cn/culture/HTML/20060227000000_23. htm
2.本任务中用到的关键名词:萃取、蒸煮头、咖啡手柄、研磨度、压粉器(Tamper)、克立马(Crema)
【前置作业】
请根据阅读资料,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用最简短的语言描述意式浓缩咖啡的主要特点,并说说它在咖啡店的重要性。
【想一想】
为什么每一个咖啡师都会有自己熟悉的研磨度?
压粉动作对意式浓缩咖啡有什么影响?
意式浓缩咖啡最佳的饮用时间和温度是多少?
影响意式浓缩咖啡质量的原因有哪些?
过度萃取和萃取不足时,对咖啡有什么影响?
【情景设计】
虽然咖啡厅的咖啡机每天都会使用,但是实习咖啡师Eric总是看到咖啡师在开业之前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调试,似乎每次都是一个新的开始。他首先看到咖啡师会不断地用手触摸刚磨出来的咖啡粉,并调整磨豆机;然后又要使用秒表记录时间;还会对一个有刻度的玻璃杯里的咖啡观察很长时间;喝了制作好的咖啡后又要进一步调整磨豆机和咖啡机。
同时实习咖啡师Eric还观察到,咖啡师每一次在填装咖啡粉的时候都是非常小心的,特别是在使用压粉器压实咖啡粉的时候表情很专注,好像害怕因为小小的问题而受到惩罚一样。作为一个见习的咖啡师,实习咖啡师Eric感觉咖啡师的每一个动作都很特别,而且还对一些动作不是很理解。
【相关知识】
一、意式浓缩咖啡的定义
意式浓缩咖啡,是一种口感强烈的咖啡类型,方法是以极热但非沸腾的热水(水温约为90℃),借由高压冲过研磨成很细的咖啡粉末来冲出咖啡。“Espresso”是一个意大利语单词,有“on the spur of the moment”与“for you”(立即为您现煮)的意思。人们有时又将意式浓缩咖啡称为“咖啡的灵魂”,是咖啡店各种咖啡饮品的基础,可以由它来制作各种不同类型的咖啡。浓缩咖啡常作为加入其他成分(如牛奶或可可粉)的咖啡饮料基础,例如拿铁咖啡、卡布奇诺、玛奇朵以及摩卡咖啡,而不会过度稀释掉咖啡成分。
根据Espresso Coffee:The Chemistry of Quality一书的定义,意式浓缩咖啡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咖啡粉的分量(一杯),(6.5±1.58)克;水的温度,(90±5)℃;水的压力,(9±2)巴(1巴=105帕);萃取时间,(30±5)秒钟。
二、意式浓缩咖啡的主要感觉指标
意式浓缩咖啡是一款非常浓烈的咖啡饮品,作为初次接触者一定会对它产生深刻的印象。作为浓缩型的咖啡,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尝指引,容易让饮用者产生不良的感受。因为Espresso是非常讲究酸、甜、苦三者的和谐统一,而且这些味道的感觉是非常细腻的。一般的感受是,入口会伴有一定程度的果酸;丰富的Crema使得咖啡的口感很饱满、顺滑,能够让饮用者感受到如牛奶般的口感;咖啡的苦味会在口腔的中部或后部停留;咖啡的甜味会出现在舌根部位,但并不会很强烈。作为一个喜欢Espresso的人来说,最喜欢的是这款咖啡喝完后的强烈回甘。
但是如果咖啡师在操作过程中存在某些技术操作失误的话,就会破坏酸、苦、甜三者的和谐。这样就有可能会造成咖啡过苦、过酸或甜味不足等问题,甚至还会将咖啡里的各种味道冲煮出来,造成其他的怪味。所以,作为咖啡师来说,最艰难的工作就是通过你的操作让咖啡保持咖啡豆应有的香气,咖啡能够达到酸、苦、甜三者的平衡,还能够让咖啡油脂持久,使顾客通过饮用意式浓缩咖啡达到非常清新的感受。
咖啡的香气非常丰富,焦糖味、花香或巧克力味很浓郁,通常我们将其称之为咖啡豆原有的味道。一杯好的咖啡就像是法国红酒一样,能够让你感受到原产地的各种风味。通常很多咖啡爱好者都会去追求意式浓缩咖啡的原产地风味。
【任务实施】
与咖啡师进行交流,尝试在其帮助下自己制作出第一杯意式浓缩咖啡。
【实操物品】
本次实操中,我们将会使用到意式浓缩咖啡制作的相关物品,有意式半自动咖啡机、咖啡渣槽、磨豆机、压粉器、计时器、量杯、意式浓缩咖啡杯等,相关图示请看下表:
续表
【任务实施】
关于学:意式浓缩咖啡的制作是一个非常细腻的过程,许多咖啡师会为制作一杯完美的Espresso而斤斤计较,甚至有人说咖啡师的一生就是为追求最完美的Espresso而努力工作的。为此,你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咖啡师,掌握意式浓缩咖啡的制作技术是最重要的一项技能。首先你应该掌握意式半自动咖啡机的使用,清楚咖啡机上的每一个按钮的功能。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的重点应该从认识工作流程上升到对技术要点的认识上,特别是要学会如何评价一杯意式浓缩咖啡的好坏,还要懂得咖啡在烘焙时的各种成分对咖啡饮品的影响。这样,你才能比较准确地去调整自己的操作问题。
关于教:在实施任务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多角度的教学辅助工具,特别要注意对学生操作要点的回放和比较。教师在实操指导中可以通过观察咖啡汁流速、咖啡油脂以及品尝咖啡指出每一个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使用浓缩咖啡对照表辅助教学,教师还需要根据每一个步骤去寻找相关的教学资源。
工作流程
本项目任务主要分成五个步骤来完成,其中前三步属于基础性工作,是整个项目实施的前提,有利于保证咖啡的出品质量;后两步工作则属于技术型的工作,是整个项目实施的核心内容,而且要求咖啡师深入研究关键性的内容要求。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技术要点
1.项目评定指标
理想情况下,浓缩咖啡应该具有特别的甜味和强烈的香味,以及类似新磨咖啡粉的香气。咖啡油应该是深红棕色,口感顺滑、浓郁。完美的浓缩咖啡不需添加任何附加物便可直接饮用。加入牛奶时,还能保持轮廓清晰,不易消失。饮用后,令人愉悦的香味,能在口腔内保持一段时间。
教师可以使用下表评价Espresso的品质:
2.关键技术指标
(1)研磨一定要很精确,根据咖啡豆及相关的环境标准选择正确的研磨度。
(2)确定咖啡粉分量,每杯的咖啡所需要的咖啡粉量一定要准确地控制在7克左右。
(3)适当地夯压,理论上所说的20磅的力量是不能准确衡量的。咖啡师应该根据咖啡豆的情况施加压力,而且要保证夯压的姿势垂直正确,而且不要敲打手柄,抛光的姿势和次数要适当。
(4)根据咖啡的流速计算萃取时间,准确的萃取时间是20~30秒。如果低于20秒,称为萃取不足,咖啡会比较酸;如果高于30秒,则称为萃取过度,咖啡会比较苦涩。咖啡师还要培养根据咖啡汁的颜色来判断萃取时间。
工作记录
续表
【小 结】
优秀的咖啡师都会执着地追求每一杯完美的意式浓缩咖啡。但是要制作好一杯完美的意式浓缩咖啡,需要咖啡师关注每一个操作的细节问题,认真记录每一个影响咖啡品质的因素。其中精确的研磨、合适的咖啡粉量、正确的夯压以及冲煮时间的计算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本任务中要求咖啡师从每一个规范的技术动作开始熟悉制作过程,明确学会制作一杯意式浓缩咖啡不难,难的是如何通过总结来制作一杯完美的咖啡。
【知识拓展】
高压萃取咖啡技术的变化
高压萃取咖啡发明及发展于意大利,始于20世纪初。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前,它都是一种单独透过蒸汽压力制作出的饮品。据说,当时有一位工场老板Bezzera(1903),在一日下午巡视工厂时,发现大多数的工人都不见踪影。平时冷静处事的他并不立即召集所有员工点名,反而偷偷观察工人们的去处。午后时分,Bezzera走向工厂的一角,忽然间,他闻到阵阵扑鼻的咖啡香。原来,这些工人每天下午都必须喝上一杯令人上瘾的咖啡,但每泡上一杯就得花上十来分钟的时间,使得所有工人都在等待中花去大量的时间。作为工程专家的Bezzera,立刻投入咖啡萃取法的研究。他以大气压的原理加上手臂的力量,使热水在瞬间强制通过已研磨的咖啡粉。原本是想加快速度的Bezzera意外地发现,如此的萃取法反而增强了热水对咖啡粉的萃取效率,使得咖啡内部的油脂、果酸、香气等在瞬间散发出来,成为咖啡所有精华的汇集。而超短时间的萃取,反而将不好的物质留在咖啡渣内,只取最佳的30毫升。原来靠着增加热水的压力,可以使咖啡的萃取更加完美。意大利从此打开以水泵加压式萃取咖啡的历史。喜出望外的Bezzera立刻将这划时代的发明向他的好朋友Povoni推荐,Povoni毫不犹豫地以高价买下这项专利,并开始进一步研发与量产。由于当时是为了节省时间而发明的萃取法,因此这样的咖啡有一个“express”(快速)的称号,而在意大利文中“express”称之为“espresso”。
在发明弹簧瓣杠杆(spring piston lever)咖啡机并成功商业化后,将浓缩咖啡转型成为今日所知的饮品。制作过程用到的大气压力常为9~10巴。浓缩咖啡通常供应量是以“份”(shot)来计算。浓缩咖啡在化学成分上是复杂而善变的,其中许多成分会因氧化或者温度降低而分解。完美浓缩咖啡有项特点——咖啡油脂(crema)的存在,是一种榛子色(或深褐色、微红色)的泡沫,漂浮在浓缩咖啡表面。其由植物油、蛋白质以及糖类所构成。咖啡油脂具有乳剂与泡沫胶体两种元素的结合。借由短时间而高压冲煮过程,使得一杯咖啡特有的风味经浓缩后,表现得比其他咖啡物品冲煮的咖啡要强烈。不过,也因萃取的时间短使得咖啡因成分反而较少。
一颗咖啡豆所含的成分
1.咖啡因
咖啡因是所有成分中最为人注目的。其作用极为广泛,会影响到人体的脑部、心脏、血管、胃肠、肌肉、肾脏等各部位。适量的咖啡因会刺激大脑皮质、促进感觉、判断、记忆、感情活动,让心肌机能变得较为活泼,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增强,并提高新陈代谢机能。
咖啡因也可减轻肌肉疲劳,促进消化液分泌。除此之外,它能促进肾脏机能,将体内多余的钠离子排出体外,所以在提高利尿作用下,咖啡因不像其他麻醉性、兴奋性物质积存在体内,在两小时左右便会排泄掉。
咖啡风味中的最大特点——苦味,就是咖啡因造成的。
2.丹宁酸
经提炼后的丹宁酸会变成淡黄色粉末,很容易溶入水中,一经煮沸,它便会分解而产生焦梧酸,使咖啡味道变差。而如果冲泡好又放上好几个小时,咖啡颜色会变得比刚泡好时浓,而且也较不够味,所以才会有“冲泡好最好尽快喝完”的说法。
影响咖啡风味:酸味、甜味。
3.脂肪
咖啡内含的脂肪,在风味上占极为重要的角色,分析发现咖啡内含的脂肪分为好多种,而其中最主要的是酸性脂肪和挥发性脂肪:酸性脂肪是指脂肪中含有酸,其酸性的强弱会因咖啡种类不同而异;挥发性脂肪是咖啡香气的主要来源,散发40种芳香物质,是极复杂又微妙的成分。
影响咖啡风味:酸性脂肪——酸味;挥发性脂肪——香味。
4.糖分
在不加糖的情况下,除了会感受到咖啡因的苦味、丹宁酸的酸味,还会感受到甜味,便是咖啡本身所含的糖分所造成的。咖啡豆所含的糖分约有8%,烘焙后糖分大部分会转化成为焦糖,为咖啡带来独特的褐色。
影响咖啡风味:咖啡液深褐色、香气;焦糖化后呈苦味。
5.蛋白质
卡路里的主要来源是蛋白质,而像滴落式冲泡出来的咖啡,蛋白质多半不会溶解,所以咖啡喝得再多,摄取到的营养也是有限的,这也就是咖啡会成为减肥者圣品的缘故。
影响咖啡风味:咖啡液深褐色、香气;炭化后呈现苦味。
6.矿物质
矿物质有石灰、铁质、硫黄、磷、碳酸钠、氯、硅等,但因所占的比例不高,所以影响咖啡的风味并不大,综合起来只会带来稍许涩味。
影响咖啡风味:涩味。
7.粗纤维
生豆的纤维经烘焙后会炭化。这种炭质和糖类的焦糖化互相结合,形成咖啡的色调,但化为粉末的纤维质会相当程度地影响咖啡风味。所以我们并不鼓励购买粉状咖啡,因为将无法尝到咖啡的风味。
影响咖啡风味:咖啡液深褐色、苦味。
8.香苦酸醇
咖啡的颜色、香气、味道,是透过在烘焙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复杂的化学变化所产生的。所以生豆必须经过适当的化学程序,让它的必要成分达到最均衡的状态,才能算得上是最好的烘焙豆。
9.香味
咖啡香味会随热度起变化,所以烘焙时间宜尽量缩短,而且热度控制在可让咖啡豆产生有效化学构成的最低限温度,亦即以最短过程的时间和热度,让咖啡豆产生最适合的成分比。
大致上说起来,脂肪、蛋白质、糖类是香气的重要来源,而脂质成分则会和咖啡的酸苦调和,形成滑润的味道。因此香味的消失正意味着品质变差,香气和品质的关系极为密切。
意式浓缩咖啡四M因素
Macinazione:正确的磨粉粗细
咖啡豆研磨太粗或太细都无法泡出浓稠又美味的浓缩咖啡。咖啡粉太粗,滤碗里的咖啡缝隙太大,对水阻力不够,咖啡流速太快,容易造成萃取过度,咖啡过于焦苦。
咖啡粉粗细是否合适可从流速判知。原则上一盎司(1盎司=29.5毫升)浓缩咖啡的萃取时间控制在20~30秒之间,咖啡粉的粗细应该不致太离谱。此时从过滤碗流出的咖啡呈冲出状或水注状,15秒不到就萃取出一盎司咖啡,这表示咖啡粉太粗了,是一杯萃取不足的咖啡。如果咖啡一滴滴从过滤碗滴出,一盎司要花半分钟以上,表示咖啡粉太细了,容易萃取过度。店员要随时留意咖啡流速,并调整磨豆机来掌控正确的流速与萃取。另外,磨豆机里的咖啡粉置留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半小时,以免受潮或氧化,香味尽失。
Misdeal:咖啡豆综合配方
意大利人不屑单品咖啡,认为单一产地的咖啡口味不均衡,必须综合各大洲咖啡才能调理出风味绝佳的浓缩咖啡。另外,意大利人为了提高饮品的浓稠度,特别添加海拔较低的罗伯斯特豆,这与北欧和美国只采用阿拉比卡豆不屑罗巴斯塔的做法大异其趣。
Macchina:浓缩咖啡机
浓缩咖啡一定要用浓缩咖啡机才做得好,商业用浓缩咖啡机可提供9个大气压的压力,才能萃取出咖啡的精华。浓缩咖啡机每日要做好清洁工作,以免咖啡油脂残留,产生不好的味道。
Mano:店员的手艺
这四大M最重要的就是店员:Barista,如果店员不懂咖啡,专业不够,再好的咖啡豆、磨豆机和咖啡机也形同废物。因此店员要有旺盛的进取心和咖啡热情,才能确保每杯饮料的品质。
在意大利大小城镇,随处可见古老的浓缩咖啡店。喝过的人会有疑问:“为何意大利咖啡馆如此之多,但品质却好得出奇,优于其他国家?”这些或许与咖啡豆、磨豆机、咖啡机有关,但意大利咖啡馆最大的秘密武器,在于拥有一批训练有素、充满使命感的店员(Barista),专业程度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
Barista是意大利文,也就是英文的bartender。美国的咖啡店员每天忙进忙出,赚取最低工资。但意大利的店员却享有崇高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对意大利人而言,调理咖啡是神圣的,店员调理的每一杯咖啡,犹如赛车好手驾驭一级方程式赛车、爵士乐手吹奏小号,那份专注令人感动。
对意大利店员而言,他们必须兼具多种绝活,除了要有调理各式咖啡饮料的能耐,还要亲切、善与客人交谈、重视自己的服装仪容并提供优雅的服务。他们凭借自己专业能力与手艺,赢得社会的尊敬与口碑,因此流动率低得出奇。罗马、佛罗伦萨或那波里的咖啡馆店员一签就是数十年,什么时候去,都看得到手脚麻利的熟面孔。
不同的冲煮方法使用不同的研磨度
研磨是指咖啡于冲煮前,依其冲煮器材、冲煮时间及冲煮温度,将咖啡豆磨成适当粗细,以利于“萃取”。而“萃取”是指咖啡粉能被水溶解的各种成分。“萃取法”则是指咖啡粉内芳香的成分能被水溶解出的比率。
每一种冲煮器材都有其理想的萃取时间,冲煮的时间愈短,研磨就要愈细密;冲煮时间愈长,研磨就愈粗糙,目的是避免萃取出不好的物质。咖啡豆有下列四种最基本的研磨程度。
1.粗研磨(Coarse Grind)
颗粒度相当于市售的粗粒砂糖,苦味轻、酸味重,最适合直接用开水煮的冲泡方法。
适宜的冲泡方法:渗滤式咖啡壶、法式滤压壶。
2.中度研磨(Medium Grind)
粗细程度介于颗粒砂糖与粗粒砂糖之间,最适合浸于开水中的虹吸式冲泡。
适宜的冲泡方法:虹吸式咖啡壶、滤泡式、滤纸式的滴漏冲泡法。
3.细研磨(Fine Grind)
粗细程度比通常市售的咖啡粉略细一点,最适合冲泡荷兰式咖啡。如要加强苦味,滴滤式冲泡也可。
适宜的冲泡方法:蒸汽加压式咖啡、摩卡壶、冰滴式(荷兰式)、滴滤式。
4.极细研磨(Finest Grind)
粗细程度与细白砂糖大致相当。研磨此级颗粒需要专用的研磨物品。因苦味很浓,最适合做蒸馏咖啡。具体形态还可以分成以下两种研磨:浓缩咖啡式研磨(Espresso Grind)一般研磨器很难研磨出这种质感,所以最好要有一台专业的咖啡豆研磨机;极细研磨(Turkish Grind)研磨后,颗粒粗细介于盐和面粉之间。
适宜的冲泡方法:意式蒸馏咖啡机、土耳其咖啡壶(Cezve)。
咖啡粉量的控制方法
在制作意式浓缩咖啡时,7~8克的新鲜咖啡粉是最佳的冲煮分量,对咖啡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如何才能又快又准地进行拨粉而不造成浪费呢?
在日常情况下,通常要根据咖啡豆的特征、机器的特征、研磨的粗细度等因素,做相应的调整,毕竟只拥有以上数据的只是一杯标准的咖啡,但不一定是一杯完美的Espresso,因为咖啡更需要热情来升华。
在一些大型的意式咖啡连锁店里,通常看到他们的吧台在快速地制作一杯Espresso时,打粉的动作只在于拨一下,或两下那么简单;而一些传统的咖啡店里或比赛上,我们常常看到不同的打粉动作——有用“手刀”(即手掌边缘来刮去多余的粉),“指刀”(顾名思义指用手指的指肚刮去多余的咖啡粉,一般用食指),还有用粉仓盖子的边缘来刮粉。
其实,以上这些动作都是有着自己的道理的:
比如在生意好的店,那一定会把粉仓磨粉充分,同时设定好Doesing每格为7.5(星巴克的标准)或8克的量,那么咖啡师在制作饮料时就可以快速地获得适量的咖啡粉了,同时因为饮料的畅销,所以在咖啡粉风味走失前,已经变成了一杯Espresso了。
而“手刀”“指刀”等方式是基于这样的准则——每一个咖啡滤杯的容量都是恒定的,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咖啡粉新鲜现磨原则,磨自己每次需要的粉量——所以,让咖啡粉自然填满滤杯,然后刮去多余部分,那么一定可以获得等量的咖啡粉。可是事实上,由于个人的动作习惯不同,因此几乎每次刮剩下的咖啡粉,粉量都是各有千秋。所以在经过测试后,决定放弃,而用“粉仓盖”。利用粉仓盖的原有弧度,我们多几次练习,就一定可以得到8.5克的新鲜咖啡粉了。这样我们就不必在粉量的多少上牵绊太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