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4 肉制品加工技术
★项目描述
本项目主要介绍以畜禽肉为原料加工的肉制品,包括冷鲜肉、肉类干制品、酱卤肉制品、中式香肠等。重点讲解这些产品的加工原理、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实例实训。
学习目标
◎了解冷鲜肉、肉类干制品、酱卤肉制品、中式香肠的概念及分类。
◎理解冷鲜肉、肉类干制品、酱卤肉制品、中式香肠的加工原理。
◎掌握肉类干制品、酱卤肉制品、中式香肠的加工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
◎能正确选择原料肉和其他辅料。
◎能按照工艺流程的要求完成肉类干制品、酱卤肉制品、中式香肠的加工。
◎能进行冷鲜肉、肉类干制品、酱卤肉制品、中式香肠的质量鉴定。
◎学生能通过网络、视频,自主学习食品加工技术,并能开展相关加工实验和研究。
教学提示
教师应提前网上下载相关视频,结合视频辅助教学,包括冷鲜肉加工、肉干加工、道口烧鸡加工、广式腊肠加工等视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牛肉干加工、广式腊肠加工等实验。
任务4.1 冷鲜肉加工技术
活动情景
猪、牛、鸡等畜禽屠宰分割后,其肉对外界微生物侵害失去抵抗能力,同时自身也会发生复杂的降解生化反应,出现僵直、解僵成熟、自溶腐败等阶段。
其中,肉的腐败过程始于成熟后期,是质量开始下降阶段。其特点是蛋白质、氨基酸进一步分解,腐败微生物也大量繁殖,营养成分被破坏,甚至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毒素,烹调后肉的鲜味、香味明显消失。
补充
畜禽肉营养丰富,且水分含量为70%~80%,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培养基。
因此,应及时降低肉的温度,其原理就是利用低温抑制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的活性和延缓肉的生化反应,以达到延长贮藏期的目的。
提示
肉品种类繁多,本任务主要以我国消费量最大的猪肉为对象讲授。
市场上的猪肉分为热鲜肉、冷冻肉和冷鲜肉。
①热鲜肉 是指刚屠宰加工的猪肉,其肌肉的温度通常为37~40 ℃。热鲜肉由于温度高、含水量大,室温下贮存,非常适合微生物的繁殖与生长,保存期短。
②冷冻肉 是指为了有效抑制微生物繁殖,将热鲜肉进行冷冻处理而加工成的肉。冷冻肉呈冻结状态,一般在-18 ℃左右贮存,保存期大大延长。
③冷鲜肉 是指将热鲜肉温度降至0~4 ℃的肉,如双汇冷鲜肉、雨润冷鲜肉等。欧美国家几十年前即广泛食用冷鲜肉,它也是我国今后鲜肉制品商品化处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任务要求
理解冷鲜肉加工原理、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技能训练
结合视频或图片,分组讨论冷鲜肉、热鲜肉、冷冻肉的区别。
4.1.1 冷鲜肉概念
冷鲜肉又称冷却肉或冷链肉,是指严格执行兽医检疫制度,对屠宰后的畜胴体迅速进行冷却处理,使胴体温度(以后腿肉为测量点)在24 h内降为0~4 ℃,并在后续加工、流通和销售过程中始终保持0~4 ℃的生鲜肉。
补充
胴体是指畜禽经屠宰后,除去毛(皮)、头、蹄、尾、血液、内脏后的肉尸,俗称白条肉。它包括肌肉组织、脂肪组织、结缔组织和骨组织。红条肉是在畜禽宰杀后,去掉胴体身上的肥肉而得到的瘦肉,因为呈现红色,故称红条肉。
4.1.2 冷链
冷链是指冷鲜肉的生产、贮存、运输、销售环节需要一个完整的冷藏链(0~4 ℃)。
拓展
冷鲜肉需要有完整冷链才能保证其优良品质。而在实际中容易出现冷链断裂,如冷藏车的温度没有达到要求;冷鲜肉出库、入库时间过长;超市冷藏柜温度控制不当,甚至有的超市为了省电而在晚上关闭冷藏柜电源。
冷链是冷鲜肉生产的必备前提条件,包括生产环节:0~4 ℃预冷库、冷藏库、恒温分割包装车间;运输环节:冷藏车;销售环节:冷藏库、冷藏柜等。
4.1.3 冷鲜肉的特点
1)安全系数高
冷鲜肉从原料检疫、屠宰、快冷、分割到剔骨、包装、运输、贮藏、销售的全过程始终处于严格监控下,防止发生可能的污染。
拓展
冷鲜肉屠宰中,每个岗位需要准备多把刀具,要求使用后放入85 ℃以上沸水中,交替使用刀具,以避免刀具发生交叉污染。
屠宰后,产品始终保持在0~4 ℃的低温下,大大降低了初始菌数,抑制了病原菌的生长,其卫生品质显著提高。若超过7 ℃,病原菌和腐败菌的增殖机会大大增加。
2)营养价值高
在适宜的低温(0~4 ℃)下,使胴体有序完成了尸僵、解僵、软化和成熟这一过程,肌肉蛋白质正常降解,肌肉完成冷却排酸,嫩度明显提高,肉的香味增加,非常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因为冷鲜肉未经解冻,不会产生营养流失,克服了冻结肉的这一营养缺陷。
3)感官舒适性高
冷鲜肉在规定的保质期内色泽鲜艳,肌红蛋白不会褐变,此与热鲜肉无异,且肉质更为柔软。因其在低温下逐渐成熟,使冷鲜肉的风味明显改善。同时低温减缓了冷鲜肉中脂类的氧化速度,减少了醛、酮等小分子异味物的生产,并防止其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
范例
相对湿度(RH)为100%时,冷鲜肉在16 ℃鲜红色保持不到2 d,4 ℃鲜红色可保持5 d以上,0 ℃可延长10 d以上。
热鲜肉、冷鲜肉、冷冻肉的区别见表4.1。
表4.1 热鲜肉、冷鲜肉、冷冻肉区别
4.1.4 冷鲜肉加工工艺
1)生猪选购
以优质瘦肉型猪为好,其胴体瘦肉多,肥膘少,便于加工为冷鲜白条肉、红条肉,也减少分割加工中肥膘类加工的工作量,提高产品出品率。宰前应停食12~24 h,并保证猪的饮水(屠宰前3 h停止),还须将生猪冲洗干净。
2)生猪屠宰
严格控制屠宰过程中对猪胴体的污染,特别是猪粪、毛、鬓、渣的污染。猪放血后应设洗猪机,对胴体表体清洗。
从对猪进行电击晕开始至胴体分解结束,整个屠宰过程应控制在45 min内,从放血开始到内脏取出应在30 min内完成,宰后胴体立即进入冷却间。
3)宰后检验
宰后检验是肉品卫生检验最重要的环节,是宰前检验的继续和补充。对胴体、脏器用直接的病理学观察和必要的实验室化验。
拓展
严重疾病:焚烧、深埋等方法予以销毁。
4)冷却
冷却是指将刚屠宰后的胴体,吊挂在冷却间内,使肉的深层温度达到0~4 ℃的过程。猪肉冷却常采用空气冷却。冷却时,把经过冷晾的胴体沿吊轨推入冷却间,胴体间距保持3~5 cm,以利于空气循环和散热,当胴体最厚部位中心温度达到0~4 ℃时,冷却过程即可完成。
拓展
有的企业采用0 ℃以下的冷冻库进行短时间冷凉,再转入冷却间进行冷却处理。
在肉的冷却过程中,肌肉完成了冷却排酸,使得肉在低温、卫生条件下完成解僵成熟过程,也是肉逐渐成熟的阶段。一般猪半片胴体为24 h左右,牛半片胴体的冷却时间为48 h,羊胴体约为18 h。
(1)温度
在每次进肉前,使冷却间温度预先降到-4~-2 ℃。降温处理可在肉体表面形成一层干燥膜,它不但阻止微生物的侵入和生长繁殖,也减少了肉体内部水分的进一步流失。
进肉后经14~24 h的冷却,待肉温达到0 ℃左右时,使冷却间温度保持在0~1 ℃。
(2)相对湿度
湿度大,有利于降低肉的干耗,但微生物繁殖加快,而且肉表面不易形成皮膜;湿度小,微生物活动减弱,有利于肉表面皮膜的形成,但肉的干耗大。
为了处理微生物生长和肉干耗的矛盾,一般冷却前期相对湿度应在95%以上,之后宜维持在90%~95%,冷却后期相对湿度维持在90%左右为宜。
(3)空气流速
一般采用的空气流速为0.5 m/s,最大不超过2 m/s,否则会显著提高肉的干耗。
思考
为何选择0~4 ℃下进行冷却排酸?室温下排酸会存在什么问题?
5)分割
分割主要是对胴体进行按部位分割、去脂、剔骨,其产品在分割车间的加工与停留时间应控制在30 min内。分割后产品应平摊放在晾肉架车上,晾架时要求肉无叠压。
6)包装
分割后产品(4~7 ℃)在包装车间时应尽快完成包装,并及时进入冷藏库贮存(0~4 ℃)。应在分割车间与包装车间中设置预冷间,即将放在晾肉架车上冷却好的分割产品(500 kg左右)一车推入包装车间包装完毕后,再由预冷间中推出下一车进行包装,以免积压回温。
(1)真空包装
按每袋净重5 kg左右分割产品(或以自然块重),用尼龙袋或聚乙烯(PE)袋抽去空气,真空包装,真空度大于0.095 MPa。
(2)托盘保鲜膜
托盘保鲜膜产品每盘净重为0.2~0.5 kg,包装材料托盘采用聚丙烯(PP)片材制成,盖膜选用聚氯乙烯自粘膜(PVC)。
7)冷藏
冷藏库温0~4 ℃、相对湿度85%~90%为宜,并保持温度稳定,尤其是进出货时更应注意。产品进库后,按生产日期与发货地摆放,不同产品应有标识和记录并定时测温。
补充
冷鲜肉出冷藏库最好设有专用的密闭运输通道,直接采用门对门方式上车,装货前先做好货物装运顺序,原则是同类产品先生产的先发货,一车要送几地的,最先到达地的货物最后上车,以便卸车。
冷藏库应定期清洗消毒。在实际冷藏中,放置5 d后即应每天对肉进行质量检测。
8)运输
应采用专用冷藏车。红条肉、白条肉应采用带挂钩的冷藏车。胴体挂在车厢内,挂钩与叉挡均为不锈钢制作。胴体最好套有白布袋或薄膜袋,以减少污染与干耗。
进肉前,应先将车辆清洗消毒;装货前先制冷,使车内温度降至10 ℃以下;装货时应继续制冷,整车上货最好在60 min结束,关好车门后迅速使车内温度降至0~4 ℃。
冷藏车应注意温度稳定,定期清洗消毒与维护。
9)市场销售
冷鲜肉必须在冷柜中销售,以保证产品品质。冷鲜肉运抵商店后,必须立即上柜,并将冷柜温度严格控制在0~4 ℃,产品如果温度变化过大,易影响保质期。
一般冷鲜肉从生产到消费,在0~4 ℃下保质期为7 d。因此,冷鲜肉产销应以销定产,并做好各环节的计划安排。
10)质量评价
参考《冷却猪肉》(NY/T 632—2002)的规定进行质量评价。
高级技术
1)肉的成熟过程
(1)僵直前期
在此阶段,肌肉组织是柔软的,但是由于血液循环停止,肌肉组织供氧不足,糖原不能再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是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与此同时,肌肉组织中的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含量下降。
(2)僵直期
随着糖酵解作用的进行(乳酸不断生成和积累),畜禽肌肉组织的pH值降低,由原来刚屠宰时的正常生理值7.0~7.4,逐渐降低到屠宰后的酸性极限值5.4~5.6。
当pH值达到肌球蛋白(肌原纤维的主要蛋白质)的等电点时,因酸变性而凝固,导致肌肉硬度增加。此外,由于肌动球蛋白的收缩而导致肌纤维缩短和变粗,肌肉失去伸展性变得僵硬。在僵直期,肉的持水性差,风味低劣,一般不宜作为肉制品的原料。
拓展
僵直状态的持续时间(僵直期)与动物的种类、宰前状态等因素有关。禽肉的僵直期远短于畜肉。应先电击晕后再宰杀,减少动物激烈挣扎。
(3)解僵期
解僵期是肉类成熟过程的后期阶段。在僵直期形成的乳酸、磷酸积聚到一定程度后,导致肉本身的组织蛋白酶活化而使肌肉纤维发生酶解,并分解成氨基酸等具有芳香、鲜味的肉浸出物,同时肉的pH值提高,逐渐远离肌球蛋白的等电点,从而导致肌肉组织重新回软,肉的持水性逐渐回升,完成了肉的冷却排酸。
补充
在僵直期形成的肌苷酸(IMP)经磷酸酶作用后变为肌苷,肌苷进一步被核苷水解酶作用而生成次黄嘌呤,使肉的鲜味增加。
2)冷鲜肉在冷却冷藏中的问题
(1)干耗
干耗是指在贮藏期间肉品中水分散失的现象。在冷却、冷藏中均会发生,尤其是冷却初期,水分蒸发快,24 h内的干耗量可达1%~1.5%。在冷藏中,在冷藏前3 d干耗量非常大。例如,在0~4 ℃冷藏下,前3 d较瘦的猪半胴体干耗量分别为0.4%,0.55%,0.75%,3 d以后每天平均干耗量仅为0.02%左右。
(2)变色
有少数冷鲜肉会变成绿色、黄色、青色等,这都是由于细菌、霉菌的繁殖,使蛋白质分解或脂肪氧化所产生的特殊现象。
(3)发黏和发霉
发黏和发霉是冷却肉贮藏期间常见的现象,其程度与肉表面的污染程度和空气的湿度有关。从相对湿度100%降低到80%,而温度保持在4 ℃时形成发黏的时间延长了1.5倍,但要注意可能会增加干耗损失。
拓展
冷却间内应保持黑暗,以免光线加速脂肪氧化;为防止霉菌和微生物入侵,可装紫外线灯,每昼夜照射5 h。
思考练习
①热鲜肉、冷冻肉、冷鲜肉各有什么优缺点?
②什么是肉的冷却排酸?
③冷鲜肉有何特点?为什么营养专家建议我们食用冷鲜肉?
④对于年产10万t冷鲜肉加工企业,计算冷鲜肉在冷藏前3 d的干耗量。
任务4.2 肉类干制品加工技术
活动情景
小知识
早在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蒙古骑兵就与牛肉干有着不解之缘。一头牛宰杀后,百十千克重的牛肉风干后捻成十几斤末,装袋后背在身上,只要有水便可冲饮,大大减少了军队行进的辎重。
肉类干制品也称肉脱水干制品,是指将肉先经熟制加工,再成型干燥制成的熟肉制品,主要包括肉干、肉松、肉脯3类。例如,四川的灯影牛肉、张飞牛肉,内蒙古的风干牛肉、太仓肉松等都是肉类干制品的代表。
肉类干制品的原料多样化,可以是猪、牛、羊、兔,也可以是鸡、鸭、鹅等。肉类干制品风味独特且多样化,有原味、五香、麻辣、咖喱味、烧烤味等。
补充
肉脯是指瘦肉经切片(或绞碎)、调味、腌制、摊筛、烘干、烤制等工艺制成的干、熟薄片型的肉制品。其成品特点是:红润透明、干爽薄脆、瘦不塞牙、入口化渣。
干制也称脱水,是将肉中一部分水分排出的过程。畜禽肉经过干制之后,水分含量降低,可以抑制微生物与酶的活性,产品贮藏期延长;减轻肉制品的质量,缩小体积,便于运输和携带;赋予肉制品特有的质地、风味,是人们喜爱的休闲小吃,也是旅游景点的热销产品。
任务要求
掌握肉干加工工艺和操作要点;理解肉类干制品加工原理。
技能训练
结合视频或图片,进行肉干加工。
4.2.1 肉干概念和分类
根据《肉干》(GB/T 23969—2009)标准定义。
肉干(dried meat dice)是以畜禽瘦肉为原料,经修割、预煮、切丁(或片、条)、调味、复煮、收汤、干燥制成的熟肉制品。它可分为肉干(猪肉干、牛肉干等)和肉糜干(猪肉糜干等)。
4.2.2 肉干加工工艺
【实验实训4.1】肉干加工
1)目的
掌握肉干的加工方法及操作要点。
2)材料用具
新鲜牛后腿瘦肉。
剔骨刀、切肉刀、煮锅、烘箱、烘筛等。
3)工艺流程
肉干加工的工艺流程如图4.1所示。
图4.1 肉干加工工艺流程
4)配方
以100 kg牛肉计:白糖15 kg、五香粉250 g、辣椒粉250 g、食盐4 kg、味精300 g、苯甲酸钠50 g、曲酒1 kg、茴香粉100 g、特级酱油3 kg、玉果粉100 g。
5)操作要点
(1)原料预处理
选用新鲜、检疫合格的牛肉,肉干加工一般多用牛肉后腿的纯瘦肉为佳(俗称大黄瓜条)。
首先对原料肉进行修整,即将原料肉剔去皮、骨、筋腱、脂肪及肌膜后,顺着肌纤维切成1 kg左右的肉块,再用清水浸泡1 h左右,除去血水、污物,沥干。
(2)初煮
将清洗、沥干的肉块放在沸水中煮制,水盖过肉块。初煮时不加任何辅料,但有时为了除异味,可用1%~2%的鲜姜。
初煮时水温保持在90 ℃以上,并及时撇去汤面污物,待肉切面呈均匀的粉红色(即牛肉煮至五到六成熟)、无血水时将肉块捞出后,汤汁过滤待用。
(3)切坯
肉块置筛上自然冷却后(夏天放于冷风库),按不同规格要求切成块、片、条、丁,如切成3.5 cm×2.5 cm薄片。切坯要求形状整齐、大小均匀一致。
(4)复煮
将切好的肉坯放在调味汤中煮制(即卤制),即取肉坯重量20%~40%的初煮汤(过滤后),将配方中不溶解的辅料装纱布袋入锅煮沸后,加入其他辅料及肉坯。
用大火煮制30 min后,应减少火力以防焦锅,用小火煨1~2 h,待卤汁收干即可起锅(也称收汤或收汁)。
补充
收汤是将调味后的物料在复煮过程中,不断翻炒使汤汁吸收蒸发的过程。
(5)脱水
将收汁后的肉坯铺在竹筛或铁丝网上,放置于烘烤房或远红外烘箱中烘烤。
烘烤温度前期可控制在60~70 ℃,后期可控制在50 ℃左右,一般需要5~6 h,即可使含水量下降到20%以下。在烘烤过程中,应注意定时翻动。
(6)冷却、包装
烘烤后应冷却至室温再包装。包装材料以复合膜为好,尽量选用阻气阻湿性能好的材料。
6)质量评价
根据《肉干》(GB/T 23969—2009)的规定进行质量评价(见表4.2、表4.3)。
表4.2 肉干感官要求
表4.3 肉干部分理化指标
高级技术
常用肉制品干燥技术有常压干燥和冷冻升华干燥。
1)常压干燥
常压干燥是指在常压下,采用电热、红外线、炭烧等方式烘干肉制品。也有的地区采用风干方式对肉制品进行干燥,如西藏地区的风干牦牛肉、内蒙古的风干牛肉等。
用此法加工肉干制品时,除温度外,还应注意湿度的控制(湿度控制在70%~80%)、风速(一般控制在2 m/s范围内)、肉块大小和摊铺厚度等。
补充
肉制品的常压干燥过程包括恒速干燥和降速干燥两个阶段。在干燥初期,水分含量高,可适当提高干燥温度,随着水分减少应及时降低干燥温度。
常压干燥时,由于温度较高、时间较长,容易造成色泽变差、热敏性营养成分的破坏、挥发性芳香成分的逸散。但是干制肉制品特有的风味也在此形成,又因成本较低,故肉干制品干制时常用此法。
2)冷冻升华干燥
也称冻干、真空冷冻干燥,通常是将肉块急速冷冻至-40~-30 ℃,将其置于可保持高真空度的干燥室中(如有的冻干机的真空度≤20 Pa),因冰的升华而脱水干燥。
冻干后的肉块组织为多孔结构,未形成水不浸透层,且含水量少,所以能迅速吸水复原。但在保藏过程中制品也非常容易吸水,且其多孔结构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大,在贮藏期间易氧化变质,特别是脂肪含量高时更是如此。
拓展
该方法对产品的色、香、味、形几乎无不良影响,是现代最理想的干燥方法。有的方便面企业,使用冻干牛肉、冻干香菇,复水快速而方便。
拓展训练
查找家庭加工肉松的工艺和配方。
思考练习
①为何微波处理的肉类干制品的特征风味和色泽不明显?
②在肉干加工中,如果横着肌纤维切块,会存在什么问题?
任务4.3 酱卤肉制品加工技术
活动情景
根据《酱卤肉制品》(GB/T 23586—2009)标准的定义,酱卤肉制品是以鲜(冻)畜禽肉和可食副产品放在加有食盐、酱油(或不加)、香辛料的水中,经预煮、浸泡、烧煮、酱制(卤制)等工艺加工而成的酱卤系列肉制品。
酱卤肉制品是我国典型的传统熟肉制品,主要特点是突出调味料、香辛料及肉的本身香气,产品食之,肥而不腻,瘦不塞牙。
补充
可食副产品包括鸡爪、鸭脖、鸭舌等。
任务要求
掌握酱卤肉制品加工工艺和操作要点。
技能训练
结合视频或图片,开展烧鸡加工。
4.3.1 酱卤肉制品分类
酱卤肉制品包括酱卤肉类、白煮肉类和糟肉类3类。
1)酱卤肉类
酱卤肉类是指肉在水中加调味料(食盐或酱油等)和香辛料(八角、茴香等)一起煮制而成的。酱卤肉类的主要特点是色泽鲜艳、味美,具有独特的风味,产品的色泽和风味主要取决于调味料和香辛料。例如,卤肉、道口烧鸡、德州扒鸡、糖醋排骨等。
2)白煮肉类
白煮肉类是指原料肉经(或未经)腌制后,在水(或盐水)中煮制而成的。白煮肉类的主要特点是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料肉固有的色泽和风味,一般在食用时才调味。
白煮肉类以冷食为主,吃时切成片,蘸以少量酱油、芝麻油、葱花、姜丝、香醋等调味。例如,白切鸡、盐水鸭(南京特产)、白切猪肚、白切肉等。
3)糟肉类
糟肉类是指原料肉经白煮后,在用“香糟”糟制的冷食熟肉类制品。其主要特点是保持原料固有的色泽和曲酒香气。例如,糟鸡、糟肉、糟鹅等。
4.3.2 酱卤工艺
1)调味
调味是在煮制过程中完成的,调味时要注意控制水量、盐浓度和调料用量,要有利于酱卤肉制品颜色和风味的形成。在调味料使用上,卤制品主要使用盐水,所用调味料和香辛料数量偏低,故产品色泽较淡,突出原料的原有色、香、味;而酱制品则调味料和香辛料数量偏高,故酱香味浓,调料味重。
2)煮制
煮制是对原料肉用水、蒸汽、油炸等加热方式进行加工的过程。煮制是杀菌过程,也可以改变肉的感官性状,提高肉的风味和嫩度,达到熟制的目的。
煮制直接影响产品的口感和外形,关系到整个酱卤肉加工的成功与否,应严格控制温度、加热时间,合理控制汤汁用量。一般体积大、质地老的原料,加热煮制时间较长,反之较短。总之,煮制必须达到产品的规格要求。
(1)煮制的方法
卤制品通常将各种辅料煮成清汤后,将肉块下锅以旺火煮制;酱制品则和各种辅料一起下锅,大火烧开,文火收汁,最终使汤形成肉汁。
(2)煮制步骤
许多名优产品都有其独特的操作方法,但一般方法有以下两个步骤:
①清煮 又称白煮、白锅。清煮作为一种辅助性的煮制工序,其方法是将肉整理、清水煮制后捞出,除去肉汤中杂质。在肉汤中不加任何调味料,只是清水煮制。清煮后的肉汤称白汤,通常作为红烧时的汤汁基础再使用。清煮目的是:消除原料肉中的某些不良气味。
②红烧 又称红锅、酱制,是酱卤肉制品加工的关键工序,起决定性的作用。其方法是将清煮后的肉料放入加有各种调味料的汤汁中进行烧煮,不仅使制品加热至熟,而且产生自身独特的风味。红烧的时间应随产品和肉质不同而异,一般为数小时。
补充
红烧后剩余汤汁称为红汤或老汤,应妥善保存,待以后继续使用。存放时,应装入带盖的容器中,减少污染。长期不用时,要定期烧沸或冷冻保藏,以防变质。红汤由于不断使用,其成分会发生变化,需根据其变化情况酌情调整配料,以稳定产品质量。
4.3.3 酱卤肉制品的加工
【实验实训4.2】道口烧鸡加工
道口烧鸡是用白条鸡作原料,经过造型、油炸上色、煮制而成的传统酱卤肉制品。道口烧鸡是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特产,是我国著名的特产。
1)目的
掌握酱卤肉制品的调味与煮制方法;初步掌握道口烧鸡的加工工艺。
2)材料用具
100只鸡(每只重1~1.25 kg且健康无病);食盐2~3 kg、硝酸钠18 g、桂皮90 g、砂仁15 g、草果30 g、生姜90 g、肉豆蔻15 g、白芷90 g、丁香5 g、陈皮30 g,饴糖适量。
油炸锅、煮锅、盆、刀、盘、秤、天平等。
3)操作要点
(1)屠宰褪毛
采用颈下“切断三管”宰杀,充分放血后,用60~70 ℃热水浸烫2~3 min后即行褪毛,褪毛顺序是:头颈→两翅→背部→腹部→两腿。
实验中,可以去超市或农贸市场购买宰杀好的白条鸡。
(2)去内脏
在离肛门前开7~8 cm长的横切口,用两手指伸入剥离鸡油,取出鸡的全部内脏,用冷水清洗鸡体内及全身。
(3)造型
将洗好的鸡放在案板上,腹部向上,用刀将肋骨和脊椎中间处切断,并用手按折。然后用一根小木棒放入肚腹内撑起,再在鸡下腹脯尖处开一小口,将两腿交叉插入该小口内。再将两翅交叉插入口腔内,使成为两头皆尖的半圆形,再晾干表面水分。
(4)烫皮、上色
将整形后的鸡放入90 ℃左右的热水中浸烫1~2 min捞出,待鸡身水分晾干后上糖色。糖液的配制是1份饴糖加60 ℃热水3份,调配成上色液。
用刷子将糖液均匀擦于造型后的鸡体外表,晾干表面水分。
(5)油炸
将上好糖液的鸡放入加热至170~180 ℃的植物油中翻炸5~8 min,待鸡体表面呈柿黄色时即可捞出,炸鸡时动作要轻,不要把鸡皮弄破,同时防止焦煳。
(6)煮制
将香辛料加入适量的水煮沸5~10 min,然后放入炸好的鸡体,并同时加入食盐、白酒、酱油等辅料,用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焖煮2~4 h,待熟烂后,捞鸡出锅。
煮制的时间和火候要掌握好,否则容易造成鸡身破散或肉不够酥润。
拓展
现在企业普遍使用夹层锅,利用蒸汽加热,加热程度可通过液面沸腾的状况或由温度指示来决定,以生产出优质的肉制品。
(7)成品
出品率64%左右。
拓展
现在市场上已有真空包装的道口烧鸡产品,在包装时需要用料斗将道口烧鸡装入塑料袋中,避免袋口沾上油脂等,否则会影响真空密封效果。
4)质量评价
参考《熟肉制品卫生标准》(GB 2726—2005)的要求进行质量评价。道口烧鸡应色泽鲜艳,黄里带红,造型美观,鸡体完整,味香独特,肉质酥润,有浓郁的鸡香味。
高级技术
酱卤肉制品风味浓郁、颜色鲜艳,适合于鲜销,存放过程中易变质,颜色也会变差,因此不宜长时间贮存。随着社会需求增多,一些产品开始进行工业化生产,产品运输、销售过程的保鲜问题十分突出。一般包装后进行高温灭菌处理可以延长货架期,起到保鲜作用。但是,一些产品(如卤猪头肉等)会在高温杀菌后发生出油现象,产品的外观和风味都失去了传统特色。
拓展训练
查找酱卤肉制品保鲜相关方法,并分组讨论。
思考练习
①现代方便肉制品(如凤爪、猪蹄等)多采用的是真空包装。试分析采用真空包装的优点,以及真空包装时的注意事项。
②调味的作用是什么?
③如何减少肉类在煮制时的水分损失?
任务4.4 中式香肠加工技术
活动情景
小知识
中式香肠起源于我国南北朝以前,《齐民要术》中专有一篇“灌肠法”详细地记载了中式香肠的制作过程及配料方法。每逢腊月家家户户宰杀年猪,将猪头用于祭奉,将猪小肠用竹片把内脂刮净至透明,将猪肉切片加料喂制后灌制到肠衣内用马莲草分段扎好,凉挂于背阴处自然风干。
中式香肠是以肉类(如猪肉)为主要原料,经切丁或绞成肉粒,配以辅料,经过腌制,灌入肠衣再经晾晒(或烘焙)而成的肉制品,需加热烹饪后再食用。比较驰名的有广东香肠(广式腊肠)、四川香肠、江苏如皋香肠、湖南大香肠等。
拓展
中式香肠在南方也称为腊肠,以往刚进腊月便开始灌制而得名。
任务要求
掌握中式香肠加工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要点。
技能训练
进行中式香肠加工。
4.4.1 肠衣的选择
中式香肠需使用肠衣将肉馅进行灌制定型,多采用动物肠衣和胶原蛋白肠衣。
1)天然肠衣
也称动物肠衣,是由猪、牛、羊的小肠或大肠加工制成的,也可用牛的盲肠制成。天然肠衣具有可食性、安全性、水汽透过性、烟熏渗入性、热收缩性和对肉馅的黏着性,还有良好的韧性和坚实性。
传统的香肠产品大多使用天然肠衣,而且天然肠衣在德国、日本仍然是高档香肠产品的首选。但天然肠衣直径不一,厚薄不均,对灌肠的规格和形状有一定的影响。
拓展
我国新疆地区有专门的天然肠衣加工企业,从羊、牛屠宰厂收集小肠和大肠,经过清洗、去油等处理,并经盐渍进行保存。天然肠衣加工中,需要避免肠衣出现破损而产生孔洞,否则会影响天然肠衣的品质。
天然肠衣分为干肠衣和盐渍肠衣。干肠衣使用前,应先用温水浸泡使其变软,再沥干;而盐渍肠衣使用前,需要进行反复清洗,洗去内外污物,最后用温水灌洗,把水挤干。
思考
为什么天然肠衣需要干制或盐渍处理?
2)人造肠衣
包括可食性肠衣和非可食性肠衣。可食性肠衣如胶原蛋白肠衣,非可食性肠衣如塑料肠衣、纤维素肠衣。人造肠衣具有卫生、损耗小、尺寸偏差小等优点。
(1)胶原肠衣
胶原肠衣是用牛皮中的胶原纤维蛋白质作原料制成的,因而在性能上最接近于天然肠衣,大多是可食用的,用来充填小口径香肠等。
(2)塑料肠衣
塑料肠衣是用聚乙烯(PE)、聚酯(PET)、聚偏二氯乙烯(PVDC)等单一材料或复合材料制成,呈筒状或片状,颜色鲜艳,种类繁多,但都不能食用。塑料肠衣有较高的机械强度,不会在充填结扎时破裂,有较好的密封性能,防止水汽、氧气和紫外线透过,经高温高压杀菌后有较长的货架期;耐油、耐水但不能烟熏。
拓展
PVDC学名聚偏二氯乙烯,是一种软化温度在160~200 ℃的热塑性聚合物。它是目前公认的在阻隔性方面综合性能最好的塑料包装材料,兼具卓越的阻隔水汽、氧气、气味和香味的能力。市场上的火腿肠产品大量使用PVDC肠衣。火腿肠加工中,将斩拌好的肉糜通过灌肠机充填入PVDC人造肠衣中,经铅丝打结后,在121 ℃经30 min杀菌。冷却干燥后贴标包装,即为成品。
4.4.2 护色机理
思考
家庭自制腊肠往往颜色会变暗,失去鲜红色,不如企业生产的腊肠颜色鲜艳。为什么家庭自制的腊肠往往颜色会变暗?
新鲜瘦肉的红色是由肌肉组织中的肌红蛋白(Mb)和血红蛋白(Hb)呈现的一种感官颜色。一般肌红蛋白占70%~90%,血红蛋白占10%~30%,因此,肌红蛋白(Mb)是表现肉颜色的主要成分。而肌红蛋白为还原型,呈暗紫色,不稳定,易被氧化变色。
为了使肉制品(如中式香肠)呈现鲜艳的红色,在加工过程中常添加硝酸钠(或硝酸钾)与亚硝酸钠(或亚硝酸钾)。它们往往是肉类腌制时混合盐的成分。
硝酸钠(或硝酸钾)在亚硝酸菌的作用下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可生成亚硝酸。亚硝酸很不稳定,即使在常温下,也可分解产生亚硝基(NO)并很快与肌红蛋白(Mb)反应生成亚硝基肌红蛋白(MbNO),而亚硝基肌红蛋白呈现鲜艳的亮红色,使肉制品具有良好的感官性状。
补充
如果在肉制品的腌制过程中,同时使用L-抗坏血酸或异抗坏血酸及其钠盐,则发色效果更好,并能保持长时间不褪色,即产品的卖相好。
根据《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1)的规定,腌腊肉制品类(如咸肉、腊肉、板鸭、中式火腿、腊肠)中,硝酸钠(或硝酸钾)的最大使用量≤0.5 g/kg,残留量≤30 mg/kg(以亚硝酸钠计);而亚硝酸钠(或亚硝酸钾)的最大使用量≤0.15 g/kg,残留量≤30 mg/kg(以亚硝酸钠计)。
思考
为何规定了最大使用量还规定残留量?
4.4.3 中式香肠加工技术
【实验实训4.3】广式腊肠加工
1)目的
掌握中式香肠(以广式腊肠为例)的加工工艺和操作要点。
2)材料用具
新鲜猪肉(包括瘦肉和肉膘)、精盐、白糖、白酒、白酱油、亚硝酸钠、抗坏血酸等。
肠衣(猪、羊干肠衣或盐渍肠衣),绞肉机、搅拌机、灌肠机(或简易灌肠器)、台秤、天平、不锈钢刀、盆和盘、砧板、细针、线绳等。
3)配方
配方1:猪瘦肉,70 kg;猪肥肉,30 kg;精盐,2.2 kg;白糖,7.6 kg;白酒(50°),2.5 kg;白酱油,5 kg;硝酸钠,0.05 kg。
配方2:猪瘦肉,80 kg;猪肥肉,20 kg;精盐,1.8 kg;白糖,7.5 kg;白酒(50°),2 kg;白酱油,5 kg;亚硝酸钠,0.01 kg;抗坏血酸,0.01 kg。
4)工艺流程
广式腊肠加工的工艺流程如图4.2所示。
图4.2 广式腊肠加工工艺流程
5)操作要点
(1)原料肉选择
瘦肉以新鲜的猪后腿瘦肉为好。肥膘以背部硬膘为好,尽量不用组织松软的肥肉膘。
补充
所用瘦肉最好是不经过排酸成熟的肉,因为经过排酸成熟的肉或不新鲜的肉黏着力和颜色较差。加工其他肉制品切割下来的碎肉也可作原料。
(2)肠衣准备
使用天然肠衣。若选用盐渍肠衣,使用前需要进行反复清洗,洗去内外污物,最后用温水灌洗,把水挤干;将肠衣一端打一死结,待用。
肠衣用量,每100 kg肉馅用盐渍肠衣1~2 kg,为200~300 m。
(3)修整
原料肉经过修整,去掉骨头和皮,剔除筋腱、淋巴以及血肉、碎骨等。瘦肉经绞肉机以0.4~1.0 cm的筛板绞碎。肥肉切成0.6~1.0 cm3的肉丁,并用温水清洗一次,以除去浮油及杂质,捞入筛内,沥干。这样处理可防止烘烤时出油和变黄。
肥瘦肉要分别存放。
补充
若选冻肉,瘦肉解冻至中心温度-2 ℃左右,用8~12 mm孔板绞制,要求刀具锋利,绞制所得瘦肉颗粒成形、均匀。
绞肉机结构如图4.3所示。
图4.3 绞肉机结构图
1—进料斗;2—紧固螺母;3—孔板;4—绞刀;5—螺旋供料器;6—电动机;7—绞刀
(4)拌料、腌制
①瘦肉拌料、腌制 先加入瘦肉和适量水(约10%)搅拌;再加入配料中的糖、盐(一大半)、白酒,充分搅拌均匀;最后加入剩余盐和硝酸盐混合物搅拌均匀1~2 min。
送入4~10 ℃的冷却间腌制1~2 h,环境要求清洁卫生。
②瘦肉、肥丁拌料 加入清洗好的肥丁和瘦肉搅拌均匀,约1 min。拌料时不可过分翻拌,防止肉馅成糊状。拌好的肉馅应迅速灌制,否则色泽变褐,影响制品外观。
注意
既要混合均匀,又要缩短混拌时间,保持瘦肉和肥膘丁清晰分明。腊肠与西式香肠外观的重要区别也在于此,西式香肠肉馅多为糜状,不能分辨瘦肉、肥肉。
(5)灌制
将肠衣套在灌肠机的灌嘴上,再使肉馅均匀地灌入肠衣中。灌肠应注意肠体的饱满度,填充程度不能过紧或过松,并尽量避免气泡产生。太紧会破肠,太松不易贮藏。
(6)排气
待肠衣灌满后,用排气针(细针)扎刺湿肠,排出内部空气,也使干燥时肠肉水分易于蒸发。刺孔以每1~1.5 cm刺一针为宜。刺孔过少,达不到目的;刺孔过多或过粗,易使油脂渗出,甚至肉馅漏出。
(7)捆线结扎
按品种、规格要求,每隔10~20 cm用细线结扎一道,要求长短一致。若生产枣肠(小粒腊肠)时,每隔2~2.5 cm用线绳捆扎分节,使成栆形。
(8)漂洗
将湿肠用35 ℃左右的清水漂洗一次,除去表面污物(浮油、盐汁等),然后依次分别挂在竹竿上,以便晾晒(或烘烤)。
补充
如果成品香肠外衣留有白色盐花,是由于肠内容物(肉馅或料液)漏出而没有漂洗干净造成的。
(9)晾晒(或烘烤)
①家庭传统制作 将悬挂好的湿肠放在日光下曝晒2~3 d,再在通风处凉挂10~15 d即为成品。在日晒过程中,如阳光强烈,则每隔2~3 h转竿一次;阳光不强,则4~5 h转竿一次。转竿是指将串在竹竿上的香肠上下翻转,以便晒得均匀。
补充
在日晒过程中,有胀气处应针刺排气。在晾晒过程中,香肠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以利通风透光。
②工业生产 采用烘烤法。烘烤温度45~55 ℃,48 h左右,然后再晾挂到通风良好的场所风干10~15 d,进行成熟,即为成品。
烘烤时,注意香肠之间的距离,以防粘连。每烘烤6 h左右,应上下进行调头换尾,以使烘烤均匀。
补充
烘烤温度过高,脂肪易熔化,同时瘦肉也会烤熟,这不仅降低了成品率,而且色泽变暗;烘烤温度过低,又难以干燥,易引起发酵变质。烘烤前期分步骤分阶段控制好温度、湿度,以防止因湿度差、温度差偏大而引起腊肠表皮起壳;后期应及时降温,防止出油,否则大量出油,香肠颜色发黑。
(10)成品
晾晒或烘烤后的中式香肠,含水量25%以下。
6)质量评价
根据《中式香肠》(GB/T 23493—2009)和《广式腊肠》(SB/T 10003—92)的规定进行质量评价。
色泽:肥肉呈乳白色,瘦肉鲜红、枣红或玫瑰红色,红白分明,有光泽。
组织及形态:肠体干爽,呈完整的圆柱形,表面有自然皱纹,断面组织紧密。
风味:咸甜适中,鲜美适口,腊香明显,醇香浓郁,食而不腻,具有广式腊肠的特有风味。
长度和直径:长度,150~200 mm;直径,17~26 mm。
内容物:不得含有淀粉、血粉、豆粉、色泽及外来杂质。
高级技术
市场上销售的中式香肠等肉制品,需要较长的保质期,以便于产品的运输、销售和食用。因此,肉制品在加工中需要进行护色处理,才能保证产品具有良好色泽。
1)添加护色剂和发色助剂
(1)护色剂
也称发色剂,是指与肉及肉制品中呈色物质(如肌红蛋白)作用,使之在食品加工、保藏过程中不致分解、破坏,呈现良好色泽的物质。
护色剂是非色素性的化学物质。我国允许使用的有亚硝酸钠、硝酸钠、硝酸钾、亚硝酸钾。这些护色剂可单独使用,也可复合使用。例如,同时添加亚硝酸钠和硝酸钠。
拓展
硝酸盐、亚硝酸盐在肉制品中除了护色作用外,还具有增强肉制品风味和抑菌作用,特别对肉毒梭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抑菌效果更好。有些国家在没有使用亚硝酸盐之前,肉毒梭菌中毒率很高,使用护色剂后肉毒梭菌中毒得到控制。
(2)发色助剂
在使用护色剂的同时,还通常加入一些能促进发色的还原性物质,这些物质称为发色助剂。常用的发色助剂有L-抗坏血酸及其钠盐、异抗坏血酸及其钠盐等。
(3)护色剂的毒性
亚硝酸钠是食品添加剂中急性毒性较强的物质之一,中毒量为0.3 g左右。过量的亚硝酸盐进入血液后,可使正常的血红蛋白(二价铁)变成高铁血红蛋白(三价铁),失去携氧的功能,导致组织缺氧。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全身无力、皮肤发紫,严重者会因呼吸衰竭而死。
拓展
硝酸盐、亚硝酸盐外观类似食盐,需要加锁专人保存,避免发生误食亚硝酸盐、硝酸盐中毒事件。
2)添加着色剂
如添加红曲米和红曲红。红曲米和红曲红具有对pH稳定、耐光耐热耐化学性强、不受金属离子影响、对蛋白质着色性好以及色泽稳定、安全无害等优点。
拓展训练
查找《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1)中肉类护色剂、着色剂的种类和使用量。
思考练习
①讨论如何在肉制品中正确使用亚硝酸钠。
②通过实验,观察若用红曲红代替亚硝酸盐作为着色剂,有何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