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书籍设计的历史溯源
人类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文字是附载于书籍形态之上的灵魂,成为记录语言的刻画符号。当祖先们使用文字、符号刻录在兽骨、青铜、石头、陶器上的这些古老方法时,也就孕育了古代书籍最早的雏形。
1.2.1 书籍的雏形
(1)最早的汉字记载方式——甲骨文书
甲骨文是古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约在殷商时期的先人就开始用刀在龟甲或兽骨之上镂刻文字记事,上刻卜辞,并煅烧而成,以祈求上天的赐福,为便取阅、保存,就用绳子将许多镂刻文字的龟板或兽骨穿在一起成为册子,后人将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龟册”“骨头书”,统称为甲骨文书,“册”的出现可谓是最早的书籍装帧形态体现。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牛骨刻辞》就是人类最早时期的书籍形态之一。
(2)古代书籍形态的胚胎——青铜书
鼎盛时期的商周青铜技术纯熟,为便于保存、记录重要政治活动事件的铭文都铭刻在金属器物的内壁或者器盖的背面,后人也称为“青铜器的书”,因多铸在钟上或鼎上,故又称“钟鼎文”。西周青铜书《太保鼎》和《毛公鼎》为现存出土青铜器中最短的铭文(有3个字)和最长的铭文(有490多字),是中国古代书籍最早的形态之一。
(3)史载最早的石刻书作——石头书
石头书盛行于秦汉时期,历来就有以“揭”(石头上刻字)、“碑”(石料上刻字)、“摩崖”(岩壁上刻字)三种刻字形式记录帝王朝廷的丰功伟绩或政治事件等,因其文字具有历史纪念性,体现出信息的准确性和内容的广泛性,被后人称为“石头书”。秦国的“石鼓文”是史载最早的石刻书作,用10个石鼓刻出10篇四言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另一部东汉熹平年间的石头书《熹平石经》规模最庞大,是一部刻于46块石碑上的儒学经典,从中可窥见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胚胎形式。
商代《牛骨刻辞》
西周《太保鼎》
西周《毛公鼎》
1.2.2 书籍的形成
书籍制度划分为简策制度(前11世纪—前2世纪)、卷轴制度(4世纪—10世纪)、册页制度(10世纪—20世纪),是中国书籍的形成与发展的标志。
(1)古代书籍的最早形式——简策
简策始于商代,一直延续到后汉。中国最早的书籍形式是从简策开始的,也是我国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简策就是用竹做的书,“古人以细竹签为材,并在其上写字,一根竹片称为简,把若干简按文章先后顺序用绳子编串在一起称为策,又称为册,因此合称简策。”从简策开始,古代的书籍就有了一定的形制,文字书写自右至左,自上而下,体现出版面的“行格”形式。
(2)古代书籍的另一种形式——木牍
木牍是用木片制成的另一种记录文字的书籍形式。它以“片”为单位,古人将成段的木块削光做成可以写字的木片称为“版”,记载在木板上的文字就为“牍”,《说文解字》释为:“犊,书版也。”合称为“版犊”,版是长方形的,若为一尺见方的版就称方版,也称为木牍。因木牍只能记录较少的字,一般用来书写短文、书信,行文按照数行并列书写。
(3)古代书籍最早的卷轴形式——帛书
帛书是继简策之后将文字、图像绘制在丝织品上的另一种古代书籍形式,起源于春秋时期,多在秦至西汉间使用。品质上乘、轻薄如纱的帛书,易于水墨书写、绘画,携带方便,其可卷、可折的存放方式,开导了最早的卷轴形式。
(4)印本纸书的标志——造纸术和印刷术
造纸术的发明和印刷术的出现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改变了古代的书籍形态,促进了书籍文化的发展。纸代替了简牍与缣帛并应用于书写、图画之后,演绎了卷轴形式到册页形式、写本到印本纸书、简装到精装书籍的发展。
东汉蔡伦造纸术的发明,弥补了缣帛和竹木作为书籍材料而存在“缣贵而简重”的不足,促进了书籍材料的根本性变革。古埃及人曾试用“纸莎草”、印度人用“贝树叶”、古巴比伦用“泥砖”、古罗马人用“蜡板”、欧洲人喜欢用“小山羊皮”作为书写载体。东汉元兴年间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于公元105年真正实现了这种能够达到书写实用水平的植物纤维纸,以纸材为媒介的书籍形式从此创造了书籍艺术发展的神话。
北宋毕昇的活字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技术革命,对拓展知识的传播、传承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这种以胶泥制成字胚,刻字后用火烧制成陶制的活字,可重复使用,满足大批量书籍的印制,改变了雕版印刷存在的严重技术成本的耗材。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从写本纸书的手工抄写到印本纸书的机械复制,从速度到广度都见证了印刷术创造的奇迹。
1.2.3 书籍形式的发展
(1)传统书籍形式
1)卷轴装
卷轴装流行于隋唐时期,是沿袭帛书的卷轴装,现代的字画装裱也仍在沿用这种古老的形式。从装帧形式上看,卷轴装主要从卷、轴、镖、带4个部分进行装饰,每10卷就为一轶。卷轴装作为早期书籍装帧形式在传达经典史记等内容记载的完整信息时,同样也兼顾了收藏保护、书写规范、观赏查阅等使用功能。
2)经折装
经折装出现在唐代晚期,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形式,今天的藏文佛经仍沿用。其形制特点是一定行数一正一反地连续折叠,以折痕为界栏,分页书写,趣味叠生,并将首尾粘以书面,最后形成互相连属的长方形的一叠,糊上相同尺寸的前后裱硬质板做护封,有保护内页、防止损伤之效能,拿取方便。它的出现是从卷轴装向册页装转变的标志。
秦国《石鼓文》局部拓片
东汉石头书《熹平石经》残片
活字泥版模型品
银雀山《孙子兵法》竹简
木牍
帛书(西汉)
《金刚经注》元代套版印品
3)旋风装
旋风装是书籍从卷轴形式转变到册页形式,是对经折装方法的改良。它是用一张大纸对折起来,一半粘在书的最前面;另一半从书的右边包到背面,粘在末页,从第一页翻起,一直翻到最后,回环往复。因各书页按照内容错落粘连,向左鳞状排列,又称为“龙鳞装”。旋风装对书籍形态有极大的突破和联想,使书籍的阅读方式更有趣味,这对现代书籍装帧在翻阅空间的设计上具有指导意义。
4)蝴蝶装
蝴蝶装起始于五代,盛行于宋代,蝴蝶装确定了书籍装帧形式的基本形式,改变了承袭千年的卷轴形式,是册页的最初形式。其特点以版心中缝对折,一个版为一页,书页反折,使版心朝里,单口向外,并将折口与一张包背硬纸粘接,由于翻动时像蝴蝶展翅,因此得名。此种装帧方法避免了经折装和旋风装书页折痕处容易断裂的现象,得到了较大的推广。
5)包背装
包背装始于南宋后期,又称裹后背,是在承袭蝴蝶装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装订形式。它是将书页背面相对折叠,有文字的一面向外,版心朝外并作为书口,然后将书页的两边粘在书脊上,书背处用糨糊粘牢,用纸捻穿订,固定裁齐,使翻阅时每一面都是正面,最后用整张的书衣从右侧背裹包起来。
6)线装
线装始于明代中叶,盛行于清代,线装装帧是中国传统装订技术中最先进的一种,也是古代书籍装帧中的最后一种形式。线装其含义是用线把封面、封底、书页装订成册,无书脊,并将订线外露于封面的装订形式。线装书的结构特征呈现出现代书籍结构秩序,线装的锁线方式一般用四针订法,特别讲究的装订还在书籍上下角用丝织品包角,称为“包角”,非常美观。
(2)现代书籍形式
现代书籍经过历史的变革,承继了古籍文化的经典结构,与西方文化交融,书籍装帧脱离线装,发展为有平装、精装之分的现代书籍。现代书籍设计在古籍善本的基础上突破了装帧方式和材料工艺,开拓了富有时代气息的书籍文化,形成了体现书籍的封套、护封、封面、书脊、封底、扉页、版权页、序、目录、正文、插图、附录、后记等内容的完整结构形态。
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影响,纸张材料的更新,现代书籍设计经历了从单面印刷变为双面印刷,从植物莎草纸变为现代新闻纸、牛皮纸、铜版纸等,排版形式从竖排拓展为横排方式的转变。百年来书籍艺术在一大批书籍艺术家的影响下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鲁迅先生倡导的“天地要阔、插图要精、纸张要好”设计理念,带领一大批书籍艺术家(如丰子恺、陶元庆等)开拓出新文学书籍艺术的新天地。书籍艺术在现代艺术流派与思潮的影响下,特别是构成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印象派、超现实主义、光效应的艺术风格表现,书籍设计的视觉形式更加丰富,从刻绘、印本形式走向了以绘画、摄影、电脑排版等多语言多形式的艺术风格。
《金藏 ·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轴装
经折装
《刊谬补缺切韵》旋风装
《御制资政要览》蝴蝶装
《钦定四库全书》包背装
《饮定古今图书集成》线装
吕敬人书籍设计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