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研究
在比较文学及外国文学研究方面,一些成果令人瞩目。肖锦龙着力于研究德里达及其解构理论,发表相关论文多篇并有专著出版。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德里达的文学本质观——从〈双重部分〉的第一部分谈起》(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解构”要义简释》、《文学与哲学:在德里达的理论视野中》、《解构理论“自由游戏”说辨伪》。发表的比较重要的论文有《当前比较文学的危机与出路》(《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语言的陷阱》、《文学与语言交流》、《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主义小说观》等。专著《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思想性质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李晓卫有专著《从欧洲到中国——现实主义的发展与嬗变》(敦煌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并发表论文《试论巴尔扎克创作中的宗教思想》、《论欧洲中世纪文学与古希腊罗马文学的联系》、《貌似神异各具特色——鲁滨逊于辛伯达形象比较》。袁宏庚有论文《转折与流变:中国当代玄学小说发生论》、《现代美英侦探小说起源及演变研究》(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繁花似锦的奇瑰世界——简评首版〈诺顿美国后现代小说选》、《一个善良女人独自面对两个险恶的世界——评托马斯》、《西方模式影响下近代中国侦探文学的嬗变》、《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白色旅馆〉》、《钟声回荡60载:〈战地钟声〉的一种启示》、《论D.M.托马斯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策略》、《透过那个法国佬的冷眼看人生》、《一部貌似悖谬的续书——论D.M.托马斯的元小说〈夏洛特·简爱的最后旅程〉》、《大诗人的另一面:作为随笔家、翻译家的北岛》等。
袁金刚论文有《文化、文学全球化含义界说》、《关注现实的问题意识》、《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民族化研究》、《新时期现实主义理论研究概观》(与杨小兰合著)等。李琴有关托妮·莫里森的论文有:《托妮·莫里森的黑人社区文化价值观解读》、《女性主义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从〈黑娃〉看托妮·莫里森德女性主义立场》、《〈黑娃〉中“智慧老人”原形解读》。赵惠珍有关加拿大文学的论文有:《阿特伍德谈加拿大文学》、《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及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加拿大的移民女作家》等论文。冯建文发表论文《论加拿大诗人普拉特及其诗史》。杜翠琴有关薇拉·凯瑟的论文有:《在对比中表现主题——评薇拉·凯瑟的文学创作手法及其在〈教授的房子〉中的运用》、《薇拉·凯瑟的文学创作主题及其渊源》。脱剑鸣发表论文《伯吉斯〈莫扎特与狼帮〉中的跨文体研究》及他探究“新形式主义”的两篇论文《论美国“新形式主义”诗歌的起源》、《评提摩太斯蒂尔的“新形式主义”诗歌理论》。
师彦灵发表论文《约瑟夫·海勒的后现代主义小说》、《论〈伙计〉的反讽艺术》、《〈杜宾的生活〉中的自然意象》等。司俊琴发表论文《“含泪的笑”——〈儒林外史〉与〈死魂灵〉讽刺艺术之比》和《哀婉孤独的女性世界——解读阿赫玛托娃的诗》。高海龙发表论文《法国浪漫小说“曼侬”中蕴涵的人生哲理》、《暂时的是现实,永生的是幻想》。张生庭发表论文《话语霸权的消解——自我身份的重构》、《〈朱克曼〉三部曲的叙述学阐释》。有关意识流研究的论文有陈浩东的《意识流探索》,赵霞的《试论〈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象征和意识流的运用》等。
此外,一些论文亦堪注意。如王明丽的《不同时空中灵魂的悲剧——〈阿毛姑娘〉与〈包法利夫人〉比较》,张晓琴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叙事艺术探析》,张清菡的《浅议〈名利场〉的三个文学特点》,姜秋霞的《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商务印书馆,2002年)。赵红岩的《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温越的《卡夫卡小说创作动因论》,樊得生的《谁在说话》,王雪梅的《从〈土生子〉到〈看不见的人〉——从两位主人公对待黑人文化的态度看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