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景 墙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景墙的作用与形式,掌握砌体结构景墙各组成部分的构造方法。
[项目引入]
参观实景景墙,了解景墙的作用与形式,在教师的指引下了解其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做法。
[讲课指引]
阶段1 学生在教师讲授本章之前完成的内容
(1)查阅相关书籍或网络,自学“景墙的作用与形式”等内容;
(2)设计一个景墙,要求造型简洁、具有现代气息,绘制景墙的平、立、剖面图,标注完整的尺寸。
阶段2 学生跟随教师的课程进度完成的内容
对景墙的基础、墙体、门窗洞口等进行详细的构造设计。
阶段3 最后成图
将全部图纸绘制在1张A2图纸上。
3.1 园墙的作用﹑形式﹑常用材料
景墙具有隔断、划分组织空间的作用,也具有围合、标识、衬景的功能。景墙本身还具有装饰、美化环境、制造气氛并获得亲切、安全感等多功能作用。景墙的高度一般控制在2 m以下,使之成为园景的一部分,景墙的命名也由此而来。有时候在某些场合,为突出管理安全和观瞻效果,或用轻钢扁铁分格串联成栅,或用铁丝、竹木、茅苇等编成篱笆式的遮挡,以虚(漏透)围成具有一定垂直界面的空间,称为“围篱”。景墙和围篱形式繁多,根据其材料和剖面的不同有土、石、砖、瓦、轻钢、绿篱等。从外观上又有高矮、曲直、虚实、光洁与粗糙、有檐与无檐之分。本章仅讨论一般景墙的构造。一般的景墙分为基础、墙体、顶饰、墙面饰和墙面洞口等部分(图3.1、图3.2)。
图3.1 景墙的基本组成
(a)立面图;(b)剖面图
图3.2 景墙形式
(a)花格土筑景墙;(b)混凝土竖板景墙;(c)虎皮墙;(d)花格漏窗砖墙
3.2 基础
3.2.1 基础与地基
1)基础与地基的基本概念
在园林建筑工程上,把建筑物与土层直接接触的部分称为基础。基础是建筑物最下部的承重构件,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是墙柱等上部结构在地下的延伸,是把墙柱的自重及相应的荷载传至地基(图3.3)。
2)地基的分类
支撑建筑物重量的土层称为地基,地基不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地基主要分为两大类: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
(1)天然地基 天然地基是指土层本身具有足够的强度,能直接承受建筑物的荷载。
(2)人工地基 人工地基是指需要对土壤进行人工加工或加固处理后才能承受建筑物荷载的地基。人工加固的常用方法有:压实法、换土法和桩基。
图3.3 地基与基础
①压实法:就是利用重锤或机械碾压将土壤中的空气排除,从而提高土壤的密实性以增强地基土壤的承载能力(图3.4)。
图3.4 压实法加固地基
(a)夯实法;(b)重锤夯实法;(c)机械碾压法
图3.5 “换土法”加固地基
②换土法:就是将地基中的部分软弱土层挖去,换以承载力高的坚实土层,从而达到提高地基土壤承载能力的目的(图3.5)。
③桩基:就是将钢筋混凝土桩打入或灌入土中,把土壤挤实或把桩直接打入地下坚实的土壤层中,达到提高地基土壤承载能力的目的。
3)基础埋深
(1)基础的埋深概念 室外设计地面至基础底面的垂直距离称为基础的埋置深度,简称基础的埋深(图3.6)。
(2)基础的分类 基础可分为浅基础、深基础和不埋基础。
图3.6 基础埋置深度
①浅基础:一般埋深小于4 m的称浅基础。
②深基础:埋深大于4m的称深基础。
③不埋基础:当基础直接做在地表面上时,称不埋基础。
从施工和造价方面考虑,园林一般建筑,基础应优先选用浅基础。
(3)影响因素 实际中,影响基础埋置深度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地基土层构造的影响:地基土大致可分为好土层及软土层。建筑物的基础必须优先考虑建造在坚实可靠的好土层上(图3.7)。
图3.7 地基土层分布对埋深的关系
a.地基由均匀的良好土构成,基础应尽量浅埋。
b.地基上层为软土,厚度在2 m以内;下层为好土,基础应埋在下层好土上。
c.地基由好土和软土交替组成,总荷载小的建筑可将基础埋在好土内;总荷载大的建筑应采用人工地基或把基础埋在下面的好土上或利用桩基础。
②地下水位的影响:因为地基土中含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地基的承载能力,含水量越大,则地基的承载力越小,故建筑物的基础应尽量埋在最高地下水位线之上。但当地下水位较高,基础不能埋在地下水位线之上时,则应将基础底面埋置在最低地下水位200 mm以下,以免使基础底面处于地下水位变化的范围之内,如图3.8所示。
图3.8 地下水位的影响
③冰冻深度的影响:冰冻土与非冻土的分界线称为冰冻线。各地由于气候不同,冰冻线的深度也不相同,如北京地区为0.6~1.0 m;哈尔滨地区则达到2 m;南方炎热地区的冰冻线深度很小,甚至无冻土,如湖南、广东等。
土层在冻结与解冻时,将会使基础分别产生拱起和下沉的不良影响,因此一般要求基础底面应埋在冰冻线200 mm以下处,如图3.9所示。
④相邻建筑物的影响:两相邻建筑中,新建建筑的基础不宜深于原有房屋的基础。但当不能满足这项要求时,则两基础之间的水平距离应大于或等于两基础底面高差值的1~2倍,即L≥(1~2)Δh,如图3.10所示。
图3.9 冰冻深度的影响
图3.10 相邻建筑物与埋深的关系
此外,房屋的用途、基础的形式与构造等均对基础的埋置深度有一定的影响。
3.2.2 基础的分类
1)按材料及受力特点分类
(1)刚性基础 刚性基础所用的材料如砖、石、混凝土等,它们的抗压强度较高,但抗拉及抗剪强度偏低。因此,用此类材料建造的基础,应保证其基底只受压,不受拉。由于受地耐力的影响,基底应比基顶墙(柱)宽些,即b>b o,如图3.11(a)所示。地耐力越小,基底宽度b就越大。当b很大时,基底挑出部分b2也很大,此时就可能出现基底部分受拉而开裂破坏的情况。
图3.11 刚性基础受力特点
(a)基础放坡在允许值范围内,基底受压;(b)基底加宽,放坡比例不合适、基底部分受拉破坏;
(c)基础宽度加大,其深度也应相应加大,满足放坡比例
试验表明,不同材料构成的基础,其传递压力的角度也不相同,刚性基础中压力分布角a称为刚性角,如图3.11(b)所示。在设计中,应尽力使基础大放脚与基础材料的刚性角相一致,以确保基础底面不产生拉应力,最大限度地节约基础材料,如图3.11(c)所示。受刚性角限制的基础称为刚性基础。构造上通过限制刚性基础宽高比来满足刚性角的要求。刚性基础的允许宽高比值见表3.1。
表3.1 刚性基础台阶宽高比允许值
①砖基础:砖基础是一般砖混建筑常选的一种基础形式。选用的砖块标号一般不低于MU7.5,基础部分砌筑用砂浆通常为水泥砂浆。基础采用台阶式逐级放大,称为大放脚。根据表3.1要求,大放脚台阶宽高比≤1∶1.50。为此,大放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每两皮砖外桃1/4砖的二皮一收法,称为等间式,如图3.12(a)所示;二是每两皮砖挑1/4砖与每一皮砖挑1/4砖相间砌筑的二一间隔收法,称为间隔式,如图3.12(b)所示。砖基础砌筑前,基槽底应铺20 mm厚的砂浆,最下面一个台阶的高度不小于120 mm,同时砖基础的底面宽度应符合砖的模数。
图3.12 砖基础构造示意
(a)等间式;(b)间隔式
②混凝土基础:混凝土基础具有坚固、耐久、耐水、刚性角大,可根据需要任意改变形状的特点,常用于地下水位高、有冰冻作用的建筑物,也可与砖基础合用。混凝土基础台阶宽高比为1∶1~1∶1.5,实际使用时可把基础断面做成阶梯形,如图3.13所示。
③毛石混凝土基础:在上述混凝土基础中加入粒径不超过300 mm的毛石,且毛石体积不超过基础总体积的20%~30%,称为毛石混凝土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毛石混凝土基础中所用毛石,其尺寸不得超过基础每个台阶宽度的1/3,基础台阶宽高比≤1∶1.0~1∶1.50,如图3.14所示。所用毛石应经挑选,不得为针状或片状。
图3.13 混凝土基础构造
图3.14 毛石混凝土基础构造
④毛石基础:毛石基础是用未经人为加工处理的天然石块和砂加水拌和夯实而成的。它具有强度较高、抗冻、耐水、经济等特点。毛石基础的断面形式多为阶梯形,如图3.15所示,并常与砖基础共用,做砖基础的底层。毛石基础顶面应比上部墙柱每侧各宽出100 mm,基础宽度不宜小于500 mm。考虑到刚性角,毛石基础每一台阶高不宜小于400 mm,每个台阶出挑宽度不应大于200 mm。当基础宽度b≤700 mm时,毛石基础应做成矩形断面。值得注意的是,毛石基础所用毛石虽未经人为加工但要挑选,所用石头不得为针状或片状,也不得是已风化的石材。
⑤灰土基础:灰土基础亦即灰土垫层,是由石灰或粉煤灰与黏土加适量的水拌和夯实而成的。灰与土的体积比为2∶8或3∶7。灰土每层虚铺220mm左右,经夯实后厚度约为150 mm,称为一步,三层以下建筑灰土可做二步,三层以上建筑可做三步。由于灰土基础抗冻、耐水性能差,所以灰土基础只能用于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区,并与其他材料基础共用,充当基础垫层,灰土基础构造方式见图3.16。
图3.15 毛石基础构造
图3.16 灰土基础构造
图3.17 三合土基础构造
⑥三合土基础:三合土基础是由石灰、砂、骨料(碎石或碎砖)按体积比1∶3∶6或1∶2∶4加水拌和夯实而成,每层夯实后的厚度为500mm左右,三合土基础宽不应小于600 mm,高不小于300 mm。三合土基础应埋于地下水位以上,其具体构造方式见图3.17。
(2)柔性基础 鉴于刚性基础受其刚性角的限制,要想获得较大的基底宽度,相应的其基础埋深也应加大。这显然会增加材料消耗,也会影响施工工期。在混凝土基础底部配置受力钢筋,利用钢筋受拉,这样基础可以承受弯矩,也就不受刚性角的限制。所以钢筋混凝土基础也称为柔性基础,其构造示意见图3.18。
钢筋混凝土基础断面可做成梯形,最薄处高度不小于200 mm;也可做成阶梯形,每踏步高300~500 mm。基础中受力钢筋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但直径不小于φ8,间距不大于200 mm,在受力筋的上方设有分布筋,直径不小于φ6,间距不大于300 mm。钢筋混凝土基础的混凝土等级不低于C15。通常情况下,钢筋混凝土基础下面设有C15或Cl0素混凝土垫层,厚度100 mm左右。有垫层时,受力钢筋保护层厚为35 mm,无垫层时,钢筋保护层为75 mm,以保护受力钢筋不受锈蚀。
图3.18 钢筋混凝土基础
(a)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基础的比较;(b)钢筋混凝土基础构造
2)按基础构造形式分类
按基础构造方式可分为带形基础、独立基础、整片基础、桩基础等。
基础的形式受上部结构形式影响,如上部结构为墙体,基础可做成带形;上部结构为柱体,基础可做成独立式;上部结构荷载大,地耐力较小或地质情况复杂,可把基础连成整片基础,亦可做成桩基础。所以选用什么式样的基础需综合考虑材料、地质、水文、荷载、结构等方面的因素。
(1)带形基础 带形基础呈长条状,故也称为驽形基础。它可用于墙下,也可用于柱下,如图3.19所示。当用于墙下时,可在基础内设置地圈梁,增强基础抗震能力并防止基础不均匀沉降。柱下条形基础可做成钢筋混凝土基础,它对于克服不良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增强基础整体性效果良好。
图3.19 带形基础
(2)独立基础 独立基础也称单独基础。它可用于柱下,也可用于墙下。用于柱下时,基础可做成台阶状或台状,也可做成杯口形或壳体结构。若基础内不配筋,其放坡比例符合相应材料刚性角要求。墙下独立基础可以用钢筋混凝土梁、钢筋砖梁、砖拱等承托上部墙体(图3.20)。
图3.20 独立基础
(a)柱下独立基础;(b)墙下独立基础
(3)整片基础 整片基础可分为筏式和箱形两种形式。其中筏式基础又可分为板式和梁板式两种。筏式基础相当于一块倒置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地基的反力通过筏基最底部的板传递给上部墙或肋梁。当建筑物上部高度、荷载均很大,基础埋深较大时,可把建筑的地下部分(底板、四壁、顶板)浇筑成一整体成箱形结构,用于充当建筑基础,称为箱形基础。箱形基础的内部空间可作为地下室,其构造形式如图3.21(c)所示。
图3.21 整片基础
(a)板式片筏基础;(b)梁板式片筏基础;(c)箱形基础
(4)桩基础 如建筑物上部荷载较大,地基土表层软弱土厚度大于5 m,可考虑选用桩基础。桩基础种类很多,按材料可以分为钢筋混凝土桩基础、钢桩基础、地方材料(砂、石、木材等)桩基础等。按桩的断面形状可分为圆形、方形、环形、多边形、工字形等;按桩入土的方法可分为打入桩、灌注桩、振入桩、压入桩等;按桩的受力性能可分为端承桩(由桩把上部荷载传递给与之接触的下部好土)和摩擦桩(依靠桩身与周围土之间的摩擦力传递上部荷载)两种,如图3.22所示。工程上常见的桩基础为钢筋混凝土桩基础。
预制桩是在工厂或现场预制好,用机械打入或压入或振入土中,剥去桩顶混凝土,露出主筋,把主筋锚入二次浇捣的桩基承台内。桩的断面尺寸不小于200 mm×200 mm,常用250 mm× 250 mm、300 mm×300 mm、350 mm×350mm,个别情况可做得更大些。桩长与断面相适应,一般长不超过12 m;混凝土等级不低于C30。
图3.22 桩的受力类别
灌注桩是在需设桩基位置打孔或钻孔,向内浇捣混凝土(有时也放钢龙骨)而成。其直径一般为300~400 mm,长度不超过12 m;灌注桩所用混凝土不低于C15。
3.3 墙体
墙体是景墙的主体骨架部件,墙体的高度一般控制在2 m以下,要求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3.3.1 墙体的作用
(1)承重 承受景墙上部结构如屋顶、花架、挑梁等的荷载,以及墙体自重、风荷载等。
(2)维护 抵御自然界中风、雨、雪的侵袭,防止太阳辐射和噪声干扰等。
(3)分隔 景墙可以把空间分隔成若干个小空间,还可以起到障景、框景的效果。
3.3.2 墙体的砌筑方法
1)砖墙
砖墙可以砌成实心墙、空斗墙、漏花墙等多种形式,最传统的是实心墙。用烧结普通砖砌筑的实心景墙厚度有120,180,240,370 mm等几种。
(1)实心墙 顾名思义,这种墙完全由砖块砌成,且内部没有空腔,也没有其他材料(如混凝土)的墙芯。砖墙的厚度习惯上以砖长为基数来称呼,如半砖墙(120 mm)、一砖墙(240 mm)、一砖半墙(370 mm)等。砖墙砌筑原则是横平竖直、砂浆饱满、上下错缝、内外搭接、接槎牢固,错缝长度一般不应小于1/4砖长。砖在墙体中的放置方式有顺式(砖的长方向平行于墙面砌筑)和丁式(砖的长方向垂直于墙面砌筑)。常见的砖墙的组砌方式有:一顺一丁式、多顺一丁式、十字式(梅花定式)、全顺式、180墙砌法、370墙砌法等。实心砖墙的砌筑方式、墙厚尺寸如图3.23所示。
图3.23 实心砖墙砌筑方式
(a)240砖墙 一顺一丁式;(b)240砖墙 多顺一丁式;(c)240砖墙 十字式;(d)120砖墙;(e)180砖墙;(f)370砖墙
(2)空心墙 有时为了某些特殊用途,如墙顶可以坐人或为了美观,需要把墙体厚度加大,简单地将砖墙重叠来加大厚度是效率低下的方法。在厚墙的内部,看不见的部分,使用混凝土砌块或者现浇混凝土是更好的办法。混凝土被砖块包在中间,两者之间进行机械连接,使墙体坚固,这种墙被称为空心墙(图3.24)。空心墙中的空隙必然会进水,所以必须采取排水措施。可以使用机械通风孔来促进排水,例如安装排水口,或者简单地将最低的一排砖,每隔一段距离留出一道竖缝不用砂浆砌死(图3.25)。
图3.24 夹心墙的典型结构,以混凝土砌块为墙芯
图3.25 安装金属通风口可以使墙体内的水分排出
在我国还有一种传统墙体称为空斗墙,指用砖侧砌或平、侧交替砌筑成的空心墙体。空斗墙对砖的质量要求较高,要求棱角完好,强度等级不低于MU7.5。砂浆要有较好的和易性,使砌筑后灰缝饱满,常用标号不低于25号混合砂浆。空斗墙是一种非匀质砌体,坚固性较实砌墙差,在土质不好可能引起墙体不均匀沉降的地方或门窗面积超过墙面面积50%时不宜使用。
(3)空花墙 用砖或者蝴蝶瓦(也叫本瓦)按一定的图案砌筑的镂空的花窗称为空花墙。一般用于古典式围墙、封闭或半封闭走廊的外墙等处,也有大面积的镂空围墙。空花墙允许光线和空气流通,虚实对比和光影变化为空花墙带来了很高的视觉品质(图3.26)。
图3.26 空花墙
2)砌块墙
砌块墙是指利用在预制厂生产的块材所砌筑的墙体。其最大优点是可以采用素混凝土或能充分利用工业废料和地方材料,且制作方便、施工简单,不需大型的起重运输设备,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既容易组织生产,又能减少对耕地的破坏和节约能源,因此在墙体改革中,应大力发展砌块墙体。
(1)加气混凝土砌块墙的尺寸 加气混凝土砌块墙厚应根据建筑结构、防火、热工性能和节能等要求确定。砌块外墙、楼梯间墙和分户内墙的厚度不应小于200 mm,其他砌块内墙厚度不应小于100 mm,窗间墙宽度不宜小于600 mm。
加气混凝土砌块用于墙体时,高厚比应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第6.1条公式计算确定,也可按《蒸压加气混凝土墙体构造》(05ZJ103)(中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附录2的非承重加气混凝土砌块墙允许高厚比计算高度HO表选用。
(2)加气混凝土砌块墙的构造
①砌筑缝:砌块墙的接缝有水平缝和垂直缝,缝的形式一般有平缝、凹槽缝和高低缝等。平缝制作方便,多用于水平缝;凹槽缝和高低缝可使砌块连接牢固,增加墙的整体性,而且凹槽缝灌浆方便,因此多用于垂直缝。
②砌块的排列组合与砌块墙的拉结:砌块的组合是件复杂而重要的工作,为使砌块墙合理组合并搭接牢固,必须根据建筑的初步设计进行砌块的试排工作,即按建筑物的平面尺寸、层高,对墙体进行合理分块和搭接,以便正确选定砌块的规格、尺寸。在设计时,必须考虑使砌块整齐、划一,有规律性;不仅要满足上下皮砌块排列整齐,考虑到大面积墙面的错缝、搭接,避免通缝,而且还要考虑内、外墙的交接、咬砌,使其排列有致。此外,应多使用主要砌块,并使其占砌块总数的70%以上。采用空心砌块时,上下皮砌块应孔对孔、肋对肋,使上下皮砌块之间有足够的接触面,以保证具有足够的受压面积。
加气混凝土砌块一般不宜与其他块材混砌。墙体砌筑时,墙底部应先砌实心砖(如灰砂砖、页岩砖)或先浇筑C20混凝土坎台,其高度≥200 mm,宽度同墙厚。
加气混凝土砌块切锯、开槽、设置预埋件等均应使用专用工具,不得用斧子、瓦刀任意砍劈、剔凿。为便于配料和减少施工中现场的切锯工作量,要求砌块施工前应进行排块设计。
砌块之间的粘接砂浆采用粘接性好的专用砂浆(一般采用M5砂浆砌筑),其水平灰缝厚度及垂直灰缝厚度分别宜为15 mm和20 mm。第一层砌块坎台上,应先用厚度10~30 mm的专用砂浆做找平层。
加气混凝土填充墙砌体的拉结钢筋,其预埋位置应与块体皮数相符合,以准确置于灰缝中;竖向位置偏差不应超过一皮砖高度。当垂直灰缝大于30 mm时,必须用C20细石混凝土灌实。
③砌块墙体在室内地坪以下,室外明沟或散水以上的砌体内,应设置水平防潮层。一般采用防水砂浆或配筋混凝土;同时,应以水泥砂浆做勒脚抹面。
④过梁与圈梁:过梁是砌块墙的重要构件,它既起联系梁和承受门窗洞孔上部荷载的作用,同时又是一种调节砌块。当层高与砌块高出现差异时,过梁高度的变化可起调节作用,从而使得砌块的通用性更大。
为加强砌块建筑的整体性,多层砌块建筑应设置圈梁。当圈梁与过梁位置接近时,一般圈梁和过梁一并考虑。现浇圈梁整体性强,对加固墙身较为有利,但施工支模较麻烦。
⑤设构造柱:为加强砌块建筑的整体刚度,常于外墙转角和必要的内外墙交接处设置构造柱。构造柱多利用空心砌块将其上下孔洞对齐,于孔中配置φ12钢筋分层插入,并用C20细石混凝土分层填实(图3.27)。构造柱与圈梁、基础必须有较好的连接,这对抗震加固也十分有利。
图3.27 砌块墙构造柱
(a)内外墙交接处构造柱;(b)外墙转角处构造柱
3)隔墙
隔墙是分隔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非承重内墙,其自重由楼板或梁来承担,所以隔墙应尽量满足轻、薄、隔声、防火、防潮、易于拆卸、安装等要求。常用隔墙有砌筑隔墙、立筋隔墙和板材隔墙3种。
(1)砌筑隔墙 砌筑隔墙有砖砌隔墙和砌块隔墙两种。
①砖砌隔墙:半砖墙由烧结普通砖全顺式砌筑而成,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小于M5;当墙长超过6m时应设转壁柱,墙高超过4 m时在门过梁处应设通长钢筋混凝土带。为增强墙体的稳定性,隔墙两端应沿墙高每500 mm设2φ6钢筋与承重墙拉结。为了保证砖隔墙不承重,在砖墙砌到楼板底或梁底时,将砖斜砌一皮,或将空隙塞木契打紧,然后用砂浆填缝(图3.28)。
图3.28 半砖墙
1/4砖墙由烧结普通砖侧筑而成,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小于M5;因稳定性差,一般用于不设门窗的部位,并采取加固措施。
②砌块隔墙:为减轻隔墙自重,可采用轻质砌块,如加气混凝土砌块、粉煤灰砌块、空心砌块等。墙厚由砌块尺寸决定,加固措施同半砖墙,且每隔1 200 mm墙高铺300 mm厚砂浆一层,内配2φ4通长钢筋或钢丝网一层。加气混凝土砌块一般不宜与其他砌块混砌。墙体砌筑时,因砌块吸水量大,墙底部应先砌实心砖(如灰砂砖、页岩砖)或先浇注C20混凝土坎台,其高度≥200 mm,宽度同墙厚。
(2)立筋隔墙 立筋隔墙由骨架和面板两部分组成,骨架又分为木骨架和金属骨架;面板又分为板条抹灰、钢丝网板条抹灰、胶合板、纤维板、石膏板等。
①板条抹灰隔墙:板条抹灰隔墙是由立筋、上槛、下槛、立筋斜撑或横挡组成木骨架,其上钉以板条再抹灰而成(图3.29)。这种隔墙耗费木材多,施工复杂,湿作业多,不宜大量采用。
图3.29 板条抹灰隔墙
板条抹灰木骨架各截面尺寸为50 mm×70 mm或50 mm×100 mm,斜撑或横档中距为1 200~1 500 mm,立筋间距为400 mm时,板条采用1 200 mm×24 mm×6 mm;立筋间距为500~600 mm,板条采用1 200 mm×38 mm×9 mm。
钉板条时,板条之间要留7~10 mm的缝隙,以便抹灰浆能挤到板条缝的背面以咬住板条墙。板条垂直接头每隔500 mm要错开一档龙骨,考虑到板条抹灰前后的湿胀干缩,板条接头处要留出3~5 mm宽的缝隙,以利伸缩。考虑防潮防水及保证踢脚板的质量,在板条墙的下部砌3~5皮砖。隔墙转角交接处钉一层钢丝网,避免产生裂缝。板条墙的两端边框立筋应与砖墙内预埋的木砖钉牢,以保证板条墙的牢固。隔墙内设门窗时,应加大门窗四周的立筋截面或采用撑至上槛的长脚门框。
为提高板条抹灰隔墙的防潮、防火性能,隔墙表面可采用水泥砂浆或其他防潮、耐火材料,并在板条外增钉钢丝网。也可直接将钢丝网钉在立筋上(注意立筋间距应按钢丝网间距排列),然后在钢丝网上抹水泥砂浆等面层,这种隔墙称为钢丝网板条抹灰隔墙。
②立筋面板隔墙:立筋面板隔墙是在木质骨架或金属骨架上镶钉人造胶合板、纤维板等其他轻质薄板的一种隔墙。木质骨架做法同板条抹灰隔墙,但立筋与斜撑或横档的间距应按面板的规格排列。金属骨架一般采用薄型钢板、铝合金薄板或拉眼钢板网加工而成,并保证板与板的接缝在立筋和横档上留出5 mm的缝隙以利伸缩,用木条或铝压条盖缝。采用金属骨架时,可先钻孔,用螺栓固定,或采用膨胀铆钉将面板固定在立筋上,然后在面板上刮腻子再裱糊墙纸或喷涂油漆等。
立筋面板隔墙为干作业,自重轻,可直接支撑在楼板上,施工方便,灵活多变,应用广泛,但隔声效果较差。
(3)板材隔墙 板材隔墙是一种由条板直接装配而成的隔墙。由工厂生产各种规格的定型条板,高度相当于房间的净高,面积也较大。常见的有加气混凝土板、多孔石膏板、碳化石灰空心板等隔墙。
碳化石灰空心板长、宽、厚分别为2 700~3 000 mm,500~800 mm,90~120 mm。它是用磨丝生石灰掺入3%~4%的短玻璃纤维,加水搅拌入模振动,进行碳化成型而成。制作简单、造价较低、质量轻、干作业施工,有可加工性(可刨、锯、钉),有一定的防火、隔音能力。安装时,板顶与上层楼板连接可用木楔打紧,条板之间的缝隙用水玻璃胶粘剂或107聚合水泥砂浆连接,安装完毕刮腻子找平,再在表面进行装修(图3.30)。
图3.30 碳化石灰空心板隔墙
(a)碳化石灰空心板尺寸;(b)安装;(c)隔墙平面节点;(d)隔墙剖面图
3.3.3 墙体的细部构造
砖墙的细部构造包括勒脚、墙身防潮、散水和明沟、门垛和壁柱、压顶等。
1)勒脚
勒脚是景墙接近室外地面的部分,其高度一般为室内地坪±0.000至室外地面的高差部位。勒脚的作用是加固墙身,防止外界机械作用力碰撞破坏;保护近地面处的墙体,防止地表水、雨水、冰冻、屋檐滴下的雨水反溅到墙身或地下水的毛细管作用的侵蚀;考虑防水和机械碰撞时,勒脚高度应不低于500 mm,而从美观角度看,勒脚的高度应由立面处理决定。用不同的饰面材料处理墙面,增强建筑物立面美观。所以要求勒脚坚固耐久、防水防潮和饰面美观,通常有以下3种做法(图3.31)。
图3.31 勒脚构造
(a)抹面;(b)贴面;(c)石砌
(1)勒脚表面抹灰 在勒脚部位将墙加厚60~120 mm,再用水泥砂浆或水刷石罩面,具体为采用8~15 mm厚1∶3水泥砂浆打底,12 mm厚1∶2水泥石子浆水刷石或斩假石抹面。
(2)勒脚贴面 在勒脚部位镶贴天然石材或人造石材,如花岗石、水磨石板等,贴面勒脚耐久性强、装饰效果好。
图3.32 墙身受潮原理
(3)勒脚用坚固材料 在勒脚部位采用条石、混凝土等坚固耐久的材料代替砖勒脚。
2)墙身防潮
除雨、雪的侵袭外,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毛细作用所形成的地潮会造成对勒脚部件的侵蚀。如果不对勒脚部件的墙体作防潮处理,地潮会沿墙身不断上升,致使墙面抹灰脱落,表面生霉影响景墙的耐久性,因此在勒脚处的构造中,应考虑墙身防潮问题(图3.32)。墙身防潮目的在于隔绝室外雨水及地潮等对墙体的影响,其处理方法有水平防潮和垂直防潮两种。
(1)防潮层的位置 水平防潮层一般应在室内地面不透水垫层(如混凝土)范围以内,通常在-0.060 m标高处设置,而且至少要高于室外地坪150 mm,以防雨水溅湿墙身;当地面垫层为透水材料(如碎石、炉渣等)时,水平防潮层的位置应平齐或高于地面一皮砖的地方,即在+0.060 m处(图3.33)。
图3.33 水平防潮层设置位置
当景墙两侧地面有高差时,应在墙身内设置高低两道水平防潮层,并在靠土层一侧设置垂直防潮层,将两道水平防潮层连接起来,以避免回填土中的潮气侵入墙身(图3.34)。
(2)水平防潮层的做法
①油毡防潮层:在防潮层部位先抹20 mm厚M5的水泥砂浆找平层,然后干铺油毡一层或用热沥青粘贴油毡一层,油毡的宽度应与墙厚一致或稍大一些,油毡沿墙的长度铺设,搭接长度大于100 mm。油毡日久易老化失效,又由于油毡防潮层使基础墙与上部的墙体隔离,削弱了砖墙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目前很少采用这种方法了(图3.35(a))。
图3.34 垂直防潮层设置位置
②防水砂浆防潮层:在防潮层位置抹一层20~25 mm厚掺3%~5%防水剂的1∶2水泥砂浆或用防水砂浆砌筑4~6皮砖。适用于抗震地区、独立砖柱和震动较大的砖砌体中,其整体性较好,抗震能力强,但砂浆是脆性易开裂材料,在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而导致墙体开裂或因砂浆铺贴不饱满时会影响防潮效果(图3.35(b))。
③细石混凝土防潮层:在防潮层位置铺设60 mm厚C20细石混凝土,内配3φ6或3φ8的纵向钢筋和φ4@250的横向钢筋以提高其抗裂能力。由于混凝土密实性和抗裂性较好,所以它适合于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墙体中(图3.35(c))。
(3)垂直防潮层的做法 在需设垂直防潮层的墙面(靠回填土一侧)先用1∶2水泥砂浆抹面15~20 mm厚,再刷冷底子油一道,刷热沥青两道;也可以直接采用掺有3%~5%防水剂的砂浆抹面15~20 mm厚的做法。
3)散水和明沟
(1)散水 在景墙四周将地面做成向外倾斜的坡面,使勒脚附近地面水迅速排走,以防止地面水浸入基础,这一坡面称为散水或护坡。散水的做法通常是在素土夯实上铺三合土、混凝土等材料,厚度60~70 mm。散水的宽度不应小于600 mm,坡度为3%~5%。散水与墙体交接处应设分隔缝,分隔缝用弹性材料或密封防水胶料进行嵌缝处理,防止墙体下沉时将散水拉裂(图3.36)。
图3.35 水平防潮层的做法
(a)油毡防潮层;(b)防水砂浆防潮层;(c)细石混凝土防潮层
图3.36 散水
(2)明沟 明沟是靠近勒脚下部设置的排水沟。砌筑材料一般用现浇混凝土,外抹水泥砂浆。沟宽约200 mm,沟底应有1.0%左右的纵坡,使雨水排向窨井(图3.37)。在园林环境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散水、明沟、散水与明沟结合等作有组织排水;也可结合周围广场或道路的硬质铺地进行有组织排水。
图3.37 明沟
(a)混凝土砌筑;(b)黏土砖砌筑
4)踢脚线
踢脚线,也称踢脚板,是室内地面的下部与室内楼地面交接处的构造。其作用是保护墙面,防止因外界碰撞而损坏墙体和因清洁地面时弄脏墙身。
踢脚线的材料一般与地面相同,故可看作是地面的一部分,即地面在墙面上的延伸部分。踢脚线通常凸出墙面,也可与墙面平齐或凹进墙面,其高度一般为120~150 mm(图3.38)。
图3.38 踢脚线
5)门垛和墙跺
在墙体上开设门洞一般应设门垛,特别是在墙体转折处或丁字墙处,用以保证墙身稳定和门框安装。门垛宽度同墙厚,门垛长度一般为120 mm或240 mm(图3.39)。
当景墙长度较长时,为了加强墙体的刚度,墙体中间常设置墙垛,墙垛的间距为2 400~3 600 mm,平面尺寸分为370 mm×370 mm,490mm×370mm,490 mm×490mm等几种(图3.40)。
图3.39 门垛
图3.40 墙垛
6)压顶和顶饰
(1)压顶 为了加强墙的整体性,一般在墙体的顶部设置压顶的构造形式。压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或加设钢筋网带的方式(图3.41)。
图3.41 压顶构造
(2)顶饰 顶饰是指景墙的顶部装饰构造做法。顶饰构造处理的基本要求有两个:
①形成一定的造型形态,以满足景观设计的要求;
②形成良好的防水构造,以防止水分进入墙体,达到保护墙体的目的。
现代景墙中的顶饰,常采用抹灰进行处理,即以1∶4~1∶2.5的水泥砂浆抹底层与中层,然后用1∶2的水泥砂浆抹面层,或者以装饰砂浆和石子砂浆抹出各种装饰线脚。如图3.42所示为抹灰类的顶饰构造做法。
图3.42 抹灰顶饰构造
对于有柱墩的顶饰,其装饰线脚一般随墙体贯通,或独立存在而自成系统(图3.43)。
图3.43 顶饰线脚构造
(a)立面图;(b)立面图;(c)平面图;(d)平面图
3.4 门窗洞口
景墙上开设门洞可方便穿行,开设窗洞有框景、漏景之效,本身更可形成虚实相间的光影效果。
3.4.1 过梁
过梁是设置在门窗洞口上方用来支撑门窗洞口上部砌体的荷载,并把这些荷载传给门窗洞口两侧墙体的水平承重构件。由于砌体相互错缝咬接,同时过梁上的墙体在砂浆硬结后具有拱的作用,所以过梁上墙体的重量并不完全由过梁承担,其中部分重量直接传给洞口两侧的墙体,过梁承担的重量为图3.44中粗线内呈三角形的砌体荷载。
图3.44 过梁原理
过梁的种类有:砖砌平拱过梁、砖砌弧拱过梁、钢筋砖过梁、钢筋混凝土过梁等。过梁的跨度不应超过下列规定:砖砌平拱过梁为1.2 m、砖砌弧拱过梁为2 m、钢筋砖过梁为2 m。对有较大振动荷载或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的景墙,应采用钢筋混凝土过梁。目前,常用的是钢筋混凝土过梁。
1)砖砌平拱过梁
砖砌平拱过梁系砖石建筑中的传统做法,它是利用砖抗压强度较高的特点,由拱体传递上部荷载,其构造如图3.45(a)所示。它由普通砖侧砌而成,要求砖强度等级不低于MU10,砖应为单数并对称于中心向两边倾斜,平拱高度不小于240 mm;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5,灰缝呈楔形,上宽(不大于15 mm)下窄(不小于5 mm);平拱的底面中心要较两端提高跨度的1/100(称起拱),起拱的目的是拱受力下沉后使底面平齐。
砖砌平拱过梁的两端下部应伸入墙内20~30 mm,不得用于有较大振动荷载、集中荷载或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建筑物。
2)砖砌弧拱过梁
砖砌弧拱过梁是将砖侧砌而成。灰缝上宽下窄,砖向两边倾斜成拱,弧拱跨度不宜大于2 m,有集中荷载或半砖墙不宜使用,如图3.45(b)所示。
3)钢筋砖过梁
钢筋砖过梁是在砖缝里配置钢筋,形成可以承受荷载的加筋砖砌体(图3.46)。钢筋砖过梁底面砂浆层的钢筋,其直径不应小于5 mm,间距不宜大于120 mm;钢筋伸入支座砌体内的长度不宜小于240 mm,砂浆层的厚度不宜小于30 mm,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5。
图3.45 砖砌平拱、弧拱过梁
(a)平拱(平碰);(b)弧拱
图3.46 钢筋砖过梁
(a)立面图;(b)剖面图;(c)立体图
4)钢筋混凝土过梁
钢筋混凝土过梁宽度一般与墙厚相同,在墙内的支承长度不小于250 mm,梁高及钢筋配置由结构计算确定。为了施工方便,梁高应与砖的皮数相适应,以方便墙体连续砌筑,常见梁高为60,120,180,240 mm。梁的截面常做成矩形或L形,如图3.47(a)所示。它适用于各种洞口宽度及荷载较大和各种振动荷载作用情况,可预制、可现浇,施工方便,使用最普遍。其中,L形过梁主要用于外墙,如图3.47(b)所示,挑出部分又称为遮阳板。由于钢筋混凝土比砖砌体的热导率大,热工性能差,故钢筋混凝土构件比相同面积砖砌体部分的热损失要多,表面温度也就相对低一些,出现“冷桥”现象;在寒冷地区因保温要求,为了减少热损失,外墙上过梁布置常采用如图3.47(c)所示形式。
图3.47 钢筋混凝土过梁
3.4.2 门窗洞口装饰
门窗洞口装饰指在景墙上开设的门、窗洞口及其他洞口的装饰构造做法。
景墙上的门洞口,一般有设置门扇和无门无扇两种。洞口的外形有圆形、椭圆形和矩形等多种形式。门洞口,一般均设置门套。门套常用抹灰和砖石材料贴面等装饰构造方式,也可在洞口上方加设楣牌,书写相应的文字。
景墙中的窗饰,也称什景窗,主要起装饰作用。窗的外形有矩形、圆弧形、扇面、月洞、双环、三环、套方、梅花、玉壶、玉盏、方胜、银锭、石榴、寿桃、五角、六角和八角等,如图3.48所示。
窗饰按其功能性,分为镶嵌窗、漏窗和夹樘窗3种形式。
(1)镶嵌窗 镶嵌窗是镶在墙身一面的假窗,可设置装饰件和直接起装饰作用,不具有通风、透光和透视等功能,故又称盲窗(图3.49)。
(2)漏窗 漏窗具有框景的功能,并使景墙两侧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对于窗框景平面较大的漏窗,在窗面中可设置相应的透漏饰件,最简易的漏窗是用瓦片叠置成鱼鳞、叠锭、连钱或用条砖叠置。根据制作漏窗的材料不同,可以把漏窗分成砖瓦搭砌漏窗、砖细漏窗、堆塑漏窗、钢网水泥砂浆筑粉漏窗、细石硷浇捣漏窗、烧制漏窗等(图3.48)。
(3)夹樘窗 夹樘窗是指在墙的两侧各设置相应的一樘仔屉,在仔屉上镶嵌玻璃或糊纱,其上题字绘画,中间设置照明灯,故又称灯窗;或在玻璃片中间注水养殖观赏鱼或观赏植物,故又称养殖窗(图3.50)。
图3.48 窗洞口形式
图3.49 盲窗构造
图3.50 夹樘窗构造
(a)灯窗;(b)养殖窗
3.5 饰面
3.5.1 饰面的作用
墙体饰面是指墙体工程完成以后,为满足使用功能、耐久及美观等要求,而在墙面进行的装设和修饰层,即墙面装修层。饰面的主要作用有两个:
(1)保护作用 使墙体不直接受到风、雨、雪的侵蚀,提高墙身防潮、防风化能力,增强墙体的坚固性、耐久性。
(2)装饰作用 通过各种饰面材料及颜色、图案、质感等的组合搭配增加景墙立面的艺术效果。
3.5.2 饰面的分类
按照材料和施工方法的不同,常见的墙体饰面可分为抹灰类、贴面类、涂料类、铺钉类等(表3.2)。
表3.2 墙面装修分类
3.5.3 饰面的构造
1)抹灰类
抹灰是我国传统的墙面做法,它是由水泥、石灰膏等胶结材料加入砂或石粉,再与水拌和成砂浆抹到墙面上的一种工艺。抹灰分为一般抹灰和装饰抹灰。一般抹灰有水泥砂浆、石灰砂浆、混合砂浆等;装饰抹灰有水刷石、干粘石、斩假石、水泥拉毛等。为保证抹灰层与基层连接牢固,表面平整均匀,避免裂缝和脱落,在抹灰前应将基层表面的灰尘、污垢、油渍等清除干净,并洒水湿润。同时抹灰层不能太厚,并应分层完成。普通抹灰一般由底层和面层组成,装修标准较高的房间,当采用中级或高级抹灰时,还要在面层与底层之间加一层或多层中间层(图3.51)。
墙面抹灰层的平均总厚度,施工规范中规定不得大于以下数值:
外墙:普通墙面20 mm,勒脚及突出墙面部分25 mm;
内墙:普通抹灰18 mm,中级抹灰20 mm,高级抹灰25 mm;
石墙:墙面抹灰35 mm。
(1)底层抹灰 简称底灰,它的作用是使面层与基层粘牢和初步找平,厚度一般为5~15 mm。底灰的选用与基层材料有关,对黏土砖墙、混凝土墙的底灰一般用水泥砂浆、水泥石灰混合砂浆或聚合物水泥砂浆。轻质混凝土砌块墙的底灰多用混合砂浆或聚合物水泥砂浆。板条墙的底灰常用麻刀石灰砂浆或纸筋石灰砂浆。另外,对湿度较大的房间或有防水、防潮要求的墙体,底灰宜选用水泥砂浆。
图3.51 墙面抹灰分层构造
图3.52 水刷石构造
(2)中层抹灰 其作用是进一步找平,减少由于底层砂浆开裂导致的面层裂缝,同时也是底层和面层的黏结层,其厚度一般为5~10 mm。中层抹灰的材料可以与底灰相同,也可根据装饰要求选用其他材料。
(3)面层抹灰 也称罩面,主要起装饰作用,要求表面平整、色彩均匀、无裂纹等。根据面层采用的材料不同,除一般装修外,还有水刷石、干粘石、水磨石、斩假石、拉毛灰、彩色抹灰等做法(图3.52、图3.53)。
图3.53 斩假石
在室内抹灰中,对人群活动频繁、易受碰撞的墙面,或有防水、防潮要求的墙身,常做墙裙对墙身进行保护。墙裙高度一般为1.5 m,有时也可以做到1.8 m以上,常见的做法有水泥砂浆抹灰、水磨石、贴瓷砖、油漆、铺钉胶合板等。同时,对室内墙面、柱面及门窗洞口的阳角,宜用1∶2水泥砂浆做护角,高度不小于2 m,每侧宽度不应小于50 mm(图3.54)。
此外,在室外抹灰中,由于抹灰面积大,为防止面层裂纹和便于操作,或立面处理的需要,常对抹灰面层做线脚分隔处理。面层施工前,先做不同形式的木引条,待面层抹完后取出木引条,即形成线脚(图3.55)。
图3.54 阳角
图3.55 引条线脚
2)贴面类
贴面类是指利用各种天然石材或人造板、块,通过绑、挂或直接粘贴于基层表面的饰面做法。这类装修具有耐久性好、施工方便、装饰性强、质量高、易于清洗等优点。常用的贴面材料有陶瓷面砖、马赛克以及水磨石和天然的花岗石、大理石板等。其中,质地细腻、耐候性差的材料常用于室内装修,如釉面砖、大理石板等;而质感粗放、耐候性较好的材料,如室外墙面砖、马赛克、花岗石板,多用作室外装修。
贴面类饰面构造按工艺不同分成两类:直接镶贴类和采用一定构造连接方式的饰面镶贴类。直接镶贴饰面构造比较简单,大体上由底层砂浆、粘结层砂浆和块状贴面材料面层组成。采用一定构造连接方式的镶贴类构造则与直接镶贴类构造有显著的差异。
(1)陶瓷墙面砖贴面 作为外墙面装修,其构造多采用10~15 mm厚1∶3水泥砂浆打底,5 mm厚1∶1水泥砂浆粘结层,然后粘贴各类陶瓷材料。如果粘结层掺入10%以下的107胶时,其粘结层可减为2~3 mm厚,在外墙面砖之间粘贴时留出约13 mm缝隙,以增加材料的透气性。作为内墙面装修时,瓷砖贴面构造多采用10~15mm厚1∶3水泥砂浆或1∶3∶6水泥、石灰膏砂浆打底,8~10 mm厚1∶0.3∶3水泥、石灰膏砂浆粘结层,外贴瓷砖(图3.56)。
图3.56 面砖饰面构造
(2)天然石板贴面 安装方法有粘贴法、绑扎法、干挂法3种。
小规格的板材(一般指边长不超过400 mm,厚度在10 mm左右的薄板)通常用粘贴的方法安装,这与前述的面砖铺贴的方法基本相同。
大规格饰面板是指块面大的板材(边长500~2 000 mm)或是厚度大的块材(40 mm以上)。因其板块重量大,为避免直接粘贴后可能引起坍落,常采用以下构造方法:
①绑扎法(图3.57):先在墙身或柱内预埋中距500 mm左右、双向φ8“Ω”形钢筋,在其上绑扎φ6~φ10的双向钢筋网,再用16号镀锌铁丝或铜丝穿过事先在石板上钻好的孔眼,将石板绑扎在钢筋网上。固定石板用的横向钢筋间距应与石板的高度一致,当石板就位、校正、绑扎牢固后,在石板与墙或柱面的缝隙中,用1∶2.5水泥砂浆分层灌缝,每次灌入高度不应超过200 mm。石板与墙柱间的缝宽一般为30 mm。
图3.57 绑扎法
图3.58 干挂法
②干挂法(图3.58):在需要铺贴饰面石材的部位预留木砖、金属型材或者直接在饰面石材上用电钻钻孔,打入膨胀螺栓固定,或用金属型材卡紧固定,最后进行勾缝和压缝处理。人造石板装修的构造做法与天然石板相同,但不必在板上钻孔,而是利用板背面预留的钢筋挂钩,用铜丝或镀锌铁丝将其绑扎在水平钢筋上,就位后再用砂浆填缝。
3)涂料类
在已做好的墙面基层上,经局部或满刮腻子处理使墙面平整,然后涂刷选定的材料即成为涂刷类饰面。
建筑物的内外墙面采用涂刷材料作饰面,是各种饰面做法中最为简便的一种方式。这种饰面做法省工省料、工期短、工效高、自重轻、颜色丰富、便于维修更新,而且造价相对比较低,因此,在国内外涂料类饰面作为一种传统的饰面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
涂料按其成膜物的不同可分无机涂料和有机涂料两大类。无机涂料包括石灰浆、大白浆、水泥浆及各种无机高分子涂料等,如JHSO-1型、JHN84-1型和F832型等。有机涂料依其稀释剂的不同,分溶剂型涂料、水溶性涂料和乳胶涂料等,如812建筑涂料、106内墙涂料及PA-1型乳胶涂料等。
涂料类饰面的涂层构造,一般可以分为3层,即底层、中间层、面层。
(1)底层 俗称刷底漆,其主要目的是增加涂层与基层之间的黏附力,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清理基层表面的灰尘,使一部分悬浮的灰尘颗粒固定于基层。另外,底层漆还兼具基层封闭剂(封底)的作用,用以防止木脂、水泥砂浆抹灰层中的可溶性盐等物质渗出表面,造成对涂料饰面的破坏。
(2)中间层 中间层是整个涂层构造中的成型层。其目的是通过适当的工艺,形成具有一定厚度、匀实饱满的涂层。通过这一涂层,达到保护基层和形成所需的装饰效果。中间层的质量好,不仅可以保证涂层的耐久性、耐水性和强度,在某些情况下对基层尚可起到补强的作用。
(3)面层 面层的作用是体现涂层的色彩和光感。从色彩的角度考虑,为了保证色彩均匀,并满足耐久性、耐磨性等方面的要求,面层最低限度应涂刷两遍。从光泽度的角度考虑,一般地说溶剂型涂料的光泽度普遍比水溶性涂料、无机涂料的光泽度要高一些。但从漆膜反光的角度分析,却不尽然。因为反光光泽度的大小不仅与所用溶剂的类型有关,还与填料的颗粒大小、基本成膜物质的种类有关。当采用适当的涂料生产工艺、施工工艺时,水溶性涂料和无机涂料的光泽度赶上或超过溶剂型涂料的光泽度是可能的。
4)铺钉类
铺钉类饰面是指利用天然板条或各种人造薄板借助于钉、胶粘等固定方式对墙面进行的饰面做法。选用不同材质的面板和恰当的构造方式,可以使墙面具有质感细腻、美观大方、或给人以亲切感等不同的装饰效果,同时,还可以改善室内声学等环境效果,满足不同的功能要求。铺钉类装修构造做法与骨架隔墙的做法类似,是由骨架和面板两部分组成,施工时先在墙面上立骨架(墙筋),然后在骨架上铺钉装饰面板(图3.59)。
图3.59 木质面板装饰构造
骨架有木骨架和金属骨架,木骨架截面一般为50 mm×50 mm,金属骨架多为槽形冷轧薄钢板。木骨架一般借助于墙中的预埋防腐木砖固定在墙上,木砖尺寸为60 mm×60 mm× 60 mm,中距500 mm,骨架间距还应与墙板尺寸相配合。金属骨架多用膨胀螺栓固定在墙上。为防止骨架和面板受潮,在固定骨架前,宜先在墙面上抹10 mm厚混合砂浆,然后刷二遍防潮防腐剂(热沥青),或铺一毡两油防潮层。
常见的装饰面板有硬木条(板)、竹条、胶合板、纤维板、石膏板、钙塑板及各种吸声墙板等。面板在木骨架上用圆钉或木螺丝固定,在金属骨架上一般用自攻螺丝固定面板。
课程实训
项目名称 景墙构造设计
实训目的
(1)了解景墙的作用与形式;
(2)掌握砌体结构景墙各组成部分的构造方法。
实训任务
拍摄实景景墙照片,绘制景墙平立剖面图和各细部(包括基础、防潮层、墙体、勒脚、门窗过梁、压顶、饰面等)的构造详图。
操作要求
(1)在各公园、广场、居住区等,寻找一片已经建设完毕或正在施工的实景景墙,要求该景墙至少有一个门或窗洞口,景墙饰面材料至少有两种。对该景墙拍照并测量各部分尺寸与材料。
(2)绘制景墙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需剖切到门窗洞口)。
(3)跟随教师的课程进度,课下相应完成景墙各组成部分的构造详图。
(4)对以上全部图纸进行整理,排版在1张A2图幅上并打印。
图纸内容
(1)总图部分
◆景墙顶平面图(1个)
◆景墙立面图(3个:正立面图、背立面图、侧立面图)
◆景墙剖面图(1~3个)
要求:景墙正面可与背面形式一样;平面图标注完整的尺寸和剖断符号,立面图标注各部分材料名称、完整的尺寸和标高,剖面图标注完整的尺寸和标高等。
(2)详图部分
◆基础 采用大放脚形式,注明防潮层位置与做法。
◆墙体 采用正等轴侧图。
◆过梁 选择一种过梁类型,绘制过梁正视图、断面图。
◆压顶
◆勒脚、散水与明沟
要求:墙体砌筑材料为烧结普通砖;标注各部分尺寸、材料名称及做法等。
(3)构造设计说明:对于图纸中无法标注的构造情况或需统一要求的内容,详细说明其要求。
(4)纸张尺寸:A2,图中线条宽度、材料等,一律按照建筑制图标准表示。
(5)各图比例:景墙顶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比例一致,采用1∶20~1∶50;各详图视具体情况而定,采用1∶2~1∶10。
(6)标注图名及比例。
(7)表达方式:墨线。
本章小结
(1)基础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建筑物的最下部,埋入地下、直接作用于土层上。它承受建筑物上部结构传下来的全部荷载,并把这些荷载连同本身的重量一起传到地基上。地基,与基础密切相关,是基础下面支承建筑物总荷载的土层。建筑物总荷载是通过基础传给地基的。但二者又有显著区别。
(2)墙体是建筑物的重要承重结构,同时也是建筑物的主要维护结构。墙体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墙身的加固措施包括设置防潮层、做勒脚、散水、踢脚线等。
(3)砖墙可以砌成实心墙、空斗墙、漏花墙等多种形式,最传统的是实心墙。用烧结普通砖砌筑的实心景墙厚度有120,180,240,370 mm等几种。
(4)砌块墙是指利用在预制厂生产的块材所砌筑的墙体。其最大优点是可以采用素混凝土或能充分利用工业废料和地方材料,且制作方便、施工简单,不需大型的起重运输设备,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既容易组织生产,又能减少对耕地的破坏和节约能源,因此在墙体改革中,应大力发展砌块墙体。
(5)墙身上若设置门窗洞口,则需要在洞口上方设置过梁。常用过梁的种类有砖砌平拱过梁、砖砌弧拱过梁、钢筋砖过梁、钢筋混凝土过梁等。
(6)墙体饰面是指墙体工程完成以后,为满足使用功能、耐久及美观等要求,而在墙面进行的装设和修饰层。墙体饰面不仅可以保护墙体不直接受到风、雨、雪的侵蚀,还可以增加景墙立面的艺术效果。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地基?什么是基础?二者有何区别?
2.什么是天然地基?什么是人工地基?
3.什么是基础埋深?影响基础埋深的因素有哪些?
4.常见的基础类型有哪些?
5.什么是刚性基础?什么是柔性基础?
6.墙体的作用有哪些?
7.实心砖墙的组砌方式有哪些?砌筑原则是什么?
8.砌块墙的构造要点有哪些?
9.隔墙有哪些类型?各类隔墙的构造要点是什么?
10.什么是勒脚?勒脚的处理方式有哪些?
11.如何确定墙身防潮层的位置?其做法有哪些?何时需要设置垂直防潮层?
12.什么是散水?什么是明沟?什么是踢脚线?踢脚线的做法有哪些?
13.为什么要设置压顶?压顶的做法有哪些?
14.过梁的作用是什么?园林建筑中经常使用哪几种过梁?每种过梁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15.园林建筑的窗饰按功能分为哪几种?
16.墙面装饰的作用是什么?
17.墙面装饰按材料和施工方式分哪几类?各种墙面装修的特点和构造做法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