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历史,由于幅员辽阔,各处气候、人文、地质等条件不同,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尤其民居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如南方干阑式建筑、西北窑洞建筑、游牧民族毡包建筑、北方四合院建筑等。中国建筑更是影响了整个东亚的建筑体系,包括韩国、朝鲜、越南、蒙古和日本等。
2.4.1 故 宫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迁都北京时(1406年,永乐四年)在元大都宫殿的基础上仿南京皇宫所建,营造共用时14年,动用工匠23万、民夫上百万,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图2-14)。
故宫建筑群体现了汉式宫殿建筑独特性、丰富性、整体性及象征性的特点。建筑群沿南北中轴线展开,均衡布局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增加了皇家宫殿的威严。一般建筑立木为表,故宫天安门前立雕饰石柱为华表,指示整座紫禁城的建筑方向,并与主体建筑风格协调,成为一种装饰。平面布局以大殿(太和殿)为主体,取左右对称方式排列诸殿堂、楼阁、台榭、廊庑、亭轩和门阙等建筑。建筑群通过一些内在关系进行变化和排列,殿宇墙柱、门窗等均是有秩序的重复布局,以产生具有节奏感的韵律。
色彩上,故宫主要建筑均采用黄色琉璃瓦屋顶,柱子和门窗用朱红色,檐下阴影部分建筑采用青绿色并略带金色,台基采用沉稳肃穆的白色,在阳光照射下,各个殿宇显得富丽堂皇。
图2-13 姬路城局部
图2-14 故宫城
图2-15 太和殿 丁一平摄
图2-16 故宫中轴线示意图
中国古代建筑外观最显著特征是屋顶,故宫中就有10种以上不同形式的屋顶。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屋顶就截然不同:太和殿是重檐庑殿顶;中和殿为四角攒尖顶;保和殿则是重檐歇山顶,封建等级观念影响了不同屋顶形式的运用。故宫四座角楼,其屋顶结构更为复杂、奇巧,各部分比例协调,檐角秀丽,造型玲珑别致,从而成为北京故宫的象征。
故宫建筑装饰也是巨大的艺术财富,屋角被设计成各种翘角飞檐,加以雕刻彩绘,屋脊上用各种华丽神兽进行装饰。太和殿屋顶正脊两端有两个琉璃吻兽含住大脊,稳重有力。这些神兽造型优美,既是功能构件,也是装饰部件。
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建筑布置上一砖一瓦都在表现着皇权至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
故宫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位于整座皇宫中轴线上,其中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图2-15)。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图2-16)。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六宫、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游玩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为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故宫展示了汉族建筑文化之精华,其特点也体现在多个方面:
其一,总体布局体现“择中立宫”思想。故宫占据着城市最重要地段,且规模庞大,共占地72万平方米,现存9000多间房屋,当之无愧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
其二,布局相当严整。故宫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建筑整体比例也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和谐,采用层层封闭的空间规划,分割出深远的空间。整体尺度象征“九五之尊”,外朝空间是内廷的四倍,比例为9 : 5。
其三,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外朝为阳,内廷为阴,四象的“四灵之地”分别为东西十二宫,“十二星宿”有乾清宫(天)、坤宁宫(地)等。
另外,故宫的斗栱也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独一无二的组成部分,显示着东方建筑特有的风格气质。紫禁城中皇家宫殿上的斗栱精致繁复,贴金绘彩,在中华古建筑遗产中自成一道引人瞩目的风景(图2-17至图2-19)。
图2-17(上) 太和殿藻井
图2-18(下) 太和殿溜金斗栱
图2-19 故宫内的金狮
故宫通过空间、形体、比例、节奏、色彩、装饰等多种因素的协调统一,形成了其特有的建筑艺术空间,当之无愧为中国古代建筑杰作和典范,展示了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也显示了古代匠师们的精湛技艺。
2.4.2 布达拉宫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屹立着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布达拉宫,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641年,公元1645年在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总领下,由摄政王第悉·桑杰嘉措主持,五世达赖喇嘛总管第巴·索朗绕登主持重建,199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时还是世界杰出土木石建筑和世界三大宫堡之一。
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是白宫和红宫。白宫因外墙白色而得名,是达赖喇嘛的冬宫,高七层,位于第四层中央的东有寂圆满大殿是布达拉宫白宫内最大的殿堂,面积约720平方米,是达赖喇嘛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动场所,第五、六两层是摄政办公和生活用房等,最高处第七层有两座达赖喇嘛冬季的起居宫,因为这里终日阳光普照,又称东、西日光殿。
红宫位于布达拉宫中央位置,外墙为红色,宫殿采用了曼陀罗布局,围绕着历代达赖灵塔殿建造了许多经堂和佛殿,从而与白宫连为一体。红宫最主要的建筑是五座规模不等、殿形制相同的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和十三世),其中最大的五世达赖灵塔殿(藏林静吉)高三层,有16根大方柱支撑,中央安放五世达赖灵塔,两侧分别是十世和十二世达赖灵塔。
宫殿整体设计和筑造结合了当地环境条件,采用石木结构,墙基宽而坚固,其中外墙最厚处达到5米,直接埋入山体岩层,花岗岩砌筑的墙身高达数十米,每隔一段距离就灌注铁汁以加固,提高宫殿抗震能力。屋内用柱、斗拱、雀替、梁、椽木等元素组成撑架,各大厅和屋子的顶部都设有天窗,便于整个宫殿的采光和通风。
现存布达拉宫的设计、布局、材料、工艺和装饰等均保存自7世纪始建以来的原貌,其建筑艺术的成就举世瞩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依山就势而建。建筑师没有沿用传统的中轴对称思维,宫墙随山体高低变化、错落有致,依靠自然而并非全部人工产物,从山下利用几道与山体等高线平行的“之”字形踏跺将人引到宫门,两侧城墙也顺山势而起,使整个宫殿与山体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二是注重艺术辩证法,大量运用艺术对比手段。布达拉宫白宫外墙的白色,与附近山顶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遥相呼应,又与红宫外墙的深红色形成了鲜明对比。整个建筑主要色彩虽只有红白二色,但与遥不可及的湛蓝天空以及脚下浑然一体的黄绿山色,形成了鲜明且艳丽的色彩对比。
宫殿的屋顶和窗檐采用木质结构,飞檐外挑、屋角翘起、铜瓦鎏金,用鎏金经幢、宝瓶、摩蝎鱼和金翅乌做脊饰。闪亮的屋顶采用歇山式和攒尖式,具有汉代建筑风格。屋檐下的墙面装饰有鎏金铜饰,形象都是佛教法器式八宝,有浓重的藏传佛教色彩。柱身和房梁上布满了鲜艳的彩画和华丽的雕饰,内部廊道交错,空间曲折莫测(图2-20至图2-22)。
布达拉宫众多建筑虽属历代不同时期建造,但各宫殿的修建都十分巧妙地利用了山形地势,因此布局上十分协调,同时又使整座宫殿非常雄伟壮观。该建筑不仅凝结了藏族人民的智慧,也是汉藏文化融合交流的见证,其巍峨雄姿和藏传佛教神圣的地位成为了藏民族的象征,建筑艺术成就非凡。
图2-20 布达拉宫金顶
图2-21(左) 布达拉宫
图2-22(右) 内殿参观入口
2.4.3 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约12公里处,始建于东汉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被称作“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
白马寺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幽静。初建时的白马寺,据《魏书》记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微,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由此可见,白马寺寺院布局采用了“悉依天竺”旧式,应是以佛塔为中心的方形庭院布局。后来屡遭战乱,寺内古建筑所剩无几。现在看到的白马寺,为明嘉靖时基础框架,坐北朝南,布局规整,风格古朴,整体为一长方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有100多间殿堂,是典型的汉地佛寺纵轴式布局。从山门进入,沿一条南北向中轴线,由南向北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共有五重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阁(清凉台)(图2-23),周围用廊屋或楼阁、偏殿围绕,互相对称排列。寺院的生活区域包括居室、厨房、饭堂、库房、接待室等,均集中在中轴线东侧,而接待四方来客的客房设在中轴线西侧。
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寺庙大门之外,广场南有近年新建的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宋代石雕马,大小和真马相当,生动逼真。白马寺山门为明代重建,为一并排三座拱门,代表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槃门。
这种布局符合中国古人阴阳宇宙观及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中国佛寺的方形、沿南北中轴线分布且对称稳重的布局,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白马寺的建筑布局,基本奠定了我国汉族地区两千年来佛寺布局形态(图2-24、图2-25)。
迄今为止,白马寺无论是建筑布局,还是佛事活动,都彰显中国第一古刹的地位,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见证者。自白马寺后,佛教寺院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重要类型,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建筑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图2-23 白马寺清凉台毗卢阁 丁一平摄
图2-24 白马寺齐云塔 丁一平摄
2.4.4 客家土楼
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中国,民居丰富多彩,四合院、围龙屋、石库门、蒙古包、窑洞、吊脚楼等。早已为世人所知晓。如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的客家土楼,因其独特性2008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其中永定县客家土楼特色鲜明,数千余座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土楼各式各样,既科学实用,又内涵丰富,其规模之大,造型之美,历史之悠久,令人赞叹。
土楼其实就是一种“集合式”建筑,规模大是它最主要的特点,堪称民居之最。以圆形土楼为例,多数直径超过50米,内有上百间住房,同时可容纳两三百人,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生活习俗(图2-26、图2-27)。
图2-25(左) 中国传统寺庙建筑布局
图2-26(右) 圆形土楼 作者摄
图2-27 承启楼四环土楼王
从文化角度来看,土楼这种建筑形式与客家人生存处境息息相关。因为客家人居住地大多是偏僻山区,建筑材料有限,加之豺狼虎豹和土匪袭扰,客家人出于族群安全防御,营造出一种既御外凝内,又能节省材料的独特建筑形式——土楼。另外,土楼的细部构造如窗台、门廊、檐角等也丰富精巧,融合了历代客家人的审美需求。
早期土楼是方形,有宫殿式和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但鉴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缺点,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既无开头又无结尾的圆形土楼,它一般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和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基本在10平方米左右,并使用共同的楼梯。土楼内水井、粮仓、畜圈等各个设施一应俱全,加上厚重的墙壁,既能保障生命安全,又可以起到御敌作用(图2-28)。
从建筑技术水平来看,客家土楼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精湛的建造技术和因地制宜的施工方法。
首先是良好的坚固性,特别是圆形土楼,坚固性最好。圆筒结构均匀地承载各类重压,同时采用底部厚,往上渐薄并略微内倾的设计形式,使其具有向心状态,起到很好的抗震作用,土墙内又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即使受力过大而产生裂缝,整体结构也并无危险。
其次是经济实惠可推广。客家土楼普遍建在山区,采用当地黄土和杉木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用黏沙土混合夯筑,墙中布满竹板式木条作墙盘,起到相互拉力的作用,施工方便,造价便宜。另外,土楼的施工技术非常简单,无须依靠任何机器,且建楼安排在农闲少雨的冬季,可号召族人全体参与,降低费用。
还有就是其实用性高。土楼墙体较厚,冬暖夏凉,且能在室外内外湿度差异大的情况下,利用厚土释放和吸收水分的特性保持适宜人体的湿度。另外,土楼内部四通八达,且区域分明,族人既可以互通有无,又有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
福建西部的客家土楼,不管是其规模还是艺术水平,亦或就地取材、聚族而居等生存理念,都体现了客家人为求生存而迸发出的高超智慧,实乃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
图2-28 广东河源方形古堡式客家围屋
2.4.5 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建于公元1056年,于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最高最古老的木构楼阁式塔,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图2-29)。
应县木塔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也是我国木构建筑的奇迹,在艺术价值和技术成就上可用五个之最来描述。
最古老:应县木塔的塔龄距今900多年历史,不仅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塔,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质建筑。
最高:应县木塔高约67米,相当于20层楼房,不仅是全国最高的木塔,也是全世界最高的纯木质建筑。除此之外,木塔整体非常匀称,木塔高度是底层直径的2.2倍,看上去高峻但不失凝重感,塔身设计为五层,每层之下藏有一个暗层,实际上达到了九层结构。
最多:应县木塔的不同斗拱种类达到54种,被誉为“斗拱的博物馆”。
最巧:应县木塔的结构巧夺天工。木塔整体是纯木结构,共用木料1万立方米,塔身达到7400吨,但绝妙的是,这样一栋雄伟的建筑,却没有用一根铁钉,全靠榫和卯咬合而成,令人叹为观止。
最坚固:应县木塔900多年来,经历了十几次大地震仍屹立不倒,这与塔的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县木塔采用双层套筒结构,增加了它的稳定性,且将木头的柔韧性发挥出来,保证了木塔绝对稳固。
应县木塔将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完美结合在一起,塔内每层都有塑像,头层释迦佛像高大肃穆,顶部穹窿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之感。二层由于八面来光,一主佛、两位菩萨和两位胁从排列,姿态生动,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层塑释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利用塔心无暗层的高大空间布置塑像,以增强佛像的庄严。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构造完美,设计巧妙,是一座结合民族特色且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无论建筑技术、内部装饰和造像技艺,都是出类拔萃的,即使到现在也非常具有研究价值,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
图2-29 应县木塔 丁一平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