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西班牙伊斯兰建筑
在8世纪初,信奉伊斯兰教的摩尔人占领伊比利亚半岛[1],建立倭马亚王朝,并从西亚带来当时先进的建筑类型、技术和手法,在10世纪后,伊斯兰国家被分裂,并被西班牙天主教徒逐个消灭。但伊斯兰的建筑,技艺高超,工艺水平和建筑结构水平远高于当时西班牙天主教地区,伊斯兰建筑不仅没有因为伊斯兰国家的分裂而消失,反而在西班牙国家很受欢迎,对西班牙建筑有很重要的影响。
伊斯兰建筑文化艺术包含了自伊斯兰教建教开始到现在的各种与伊斯兰教有关的建筑样式。这些建筑的类型包含有清真寺、伊斯兰教的墓穴、宫殿和要塞。除了这些纪念性以及用于教会活动性质的建筑外,还包括有大量民间世俗建筑,例如公共浴场、景观喷泉和一些室内建筑等。
3.3.1 科尔多瓦清真寺
科尔多瓦清真寺又名科尔多瓦圣母升天主教堂。罗马在1238年收复失地运动后,将清真寺改为天主教主教座堂,它是科尔多瓦最重要的地标建筑,与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同为安达卢西亚建筑的代表(图3-26、图3-27)。
科尔多瓦清真寺在793年建成之后经过了多次改建。经过扩建和改建之后,科尔多瓦清真寺的北面大殿为主要建筑,东西长126米,南北宽112米,殿内装饰华丽,按南北轴线方向排列了间距不到3米的18排古典式柱子,高3米。柱子上承载两层用红砖和白云石交替砌成的马蹄形卷,具有明显的北非和埃及风格。圣龛前是国王礼拜处,上面重叠分布是以复合卷形式构成的数层花瓣形卷,装饰性很强,显示了当时工匠的卓越技巧。
清真寺院子的三个方向都有门廊,院内有一个塔,与喷泉一样具有古典风格。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解决了拱门直接支撑天花板这一技术难题,使用了两个阿拉伯式样的附加拱门,吸取了古罗马建筑早期的优点。马掌式的拱门上有大理石或砖楔形拱石,天花板上平贴着木制板。
图3-26 科尔多瓦清真寺内部 Timor Espallargas(巴西)
图3-27 科尔多瓦清真寺局部
3.3.2 阿尔罕布拉宫
位于西班牙格兰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是伊斯兰世界中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所宫殿。它建造在一个地势险要的小山上,周围丛林盘绕,并有一圈3500米长的红石围墙,沿墙耸立着高低错落的方塔,围墙南边的大门叫公正门,宫殿位于围墙北边(图3-28)。
阿尔罕布拉宫以两个互相垂直的长方形院子为中心,南北向是著名的石榴院,主要用来进行朝觐仪式,整体感受比较肃穆。东西向的是狮子院,是后宫妃嫔的住处,装饰比较奢华。石榴园两侧是平滑整洁的墙,南北两端各有7间较窄的券廊,北端券廊后方是边长约18米的正方形正殿,厚重的正殿和纤细的券廊形成了鲜明对比。券廊内和正殿内的墙面上覆盖着典型的伊斯兰式图案,以蓝色为底色,间杂着金色、黄色和红色(图3-29)。
狮子院内有一圈柱廊,由124根柱子不规则排列组成,柱头上架着华丽的马蹄形券。精美纤细的柱子使狮子院显得很娇媚,柱廊在阳光照射下形成而强烈动态感的光影变化。院子北边是妃嫔卧室,卧室后面有一个小花园,花园内有从山上引下来的泉水,泉水流经各个卧室,可以使房间在夏日降温消暑,泉水从各个卧室水渠流出来后汇集在一起又流进院子内的圆形水池,池子周围雕刻着12只雄狮,狮子院正是因此而得名。水池四面的水渠分别象征着《古兰经》中应许给虔诚信徒们的水河、乳河、酒河和蜜河,是天堂里的“生命之源”。这种在院子中设十字形水渠,再汇集到院子中央水池的设计手法在穆斯林的花园中很常见(图3-30)。
图3-28 阿尔罕布拉宫
阿尔罕布拉宫是木框架建筑,用灰土夯筑而成,柱子是用大理石建造,架在柱子上的券是木结构,在券上面镶着石膏雕刻装饰,色彩鲜艳,凡是在石膏块拼接的地方都用深蓝色涂抹来遮盖缝隙,并在上面涂一层蛋清用来防水。
建造阿尔罕布拉宫的时候,统治西班牙的伊斯兰国家已经岌岌可危。因为伊斯兰王国的日渐没落,阿尔罕布拉宫内笼罩着哀伤和无可奈何的气氛,阿尔罕布拉宫中的艺术风格也受到了这种氛围的感染,显得奢华糜烂,纵然华丽炫目却依然能够感受到它的忧愁和哀伤。
伊斯兰建筑样式是在罗马、埃及、拜占庭等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建筑总是离不开重复、辐射、节律和有韵律的花纹装饰,圆顶也是伊斯兰建筑一个非常大的特色并在当时伊斯兰建筑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种屋顶建造方式一直沿用了几个世纪。到19世纪,伊斯兰圆顶被融合到西方的建筑中,所以,西班牙的伊斯兰教建筑对欧洲各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建筑形式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图3-29 阿尔罕布拉宫石榴院
图3-30 阿尔罕布拉宫狮子院
【注释】
[1]又称比利牛斯半岛,位于欧洲西南角,是欧洲第二大半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