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巴黎埃菲尔铁塔

巴黎埃菲尔铁塔

时间:2023-10-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圣家族大教堂是西班牙建筑大师安东尼·高迪的又一代表作,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市区中心,是巴塞罗那的标志建筑,始建于1882年,至今为止已经建设了126年。尽管是一座仍在修建中的未完建筑物,但依旧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圣家族大教堂成为了巴塞罗那的象征,它是西班牙建筑中最绚丽的华彩之一。

5.1 新建筑的探索

20世纪初期,现代建筑曾经被称为新建筑(New Architecture),由于社会生产急剧发展和科学技术飞速进步,建筑摆脱了技术和形式的限制,特别是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广泛应用,促使建筑形式探索新材料与新结构的结合,其中德、法、英、美等国的建筑最具代表性。

5.1.1 格拉斯哥艺术学校

格拉斯哥艺术学校(Glasgow School of Art)创立于1845年,位于苏格兰格拉斯哥市中心,学校主楼由英国著名建筑师麦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设计,该校的建筑学专业在国际上声誉卓越,也是英国仅有的最古老的几所独立艺术学院之一。

格拉斯哥艺术学校由美术学校、设计学校和建筑学校三个部分组成。在格拉斯哥艺术学校设计中,随处可见抽象的几何形体,立体感强,从建筑外观到室内再到家具设计,整体统一、简洁。建筑的抽象几何形体也预示了现代设计运动的到来,这与新艺术运动和工艺美术运动中反对使用直线,提倡使用曲线的观点截然不同。

纵横线条的应用是麦金托什区别于新艺术运动的最大特点。这种简单纵横直线的应用在格拉斯哥艺术学校得到了完美体现,无论是建筑外立面还是室内装饰及家具设计都大量采用了这种纵横直线。格拉斯哥艺术学校西立面与东立面最大区别在于西立面更趋向于麦金托什成熟的风格,尤其是两层高大窗户的应用,使得两层高的图书馆显得更为时尚,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折射到室内,使内部空间沐浴在明媚的阳光里(图5-1、图5-2)。

图5-1  格拉斯哥艺术学校东立面 作者摄

另外,麦金托什通过格拉斯哥艺术学校的建筑理念提倡使用新材料,主张采用玻璃和铁架来减少建筑物中的可见结构,把形体美和功能性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还考虑周围环境对设计的影响。在这一时期,功能主义者所追求的功能和简洁还未开始流行,麦金托什却在格拉斯哥艺术学校提前实现了这种功能主义的追求(图5-3)。

格拉斯哥艺术学校实现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际、形式与功能的巧妙融合,它不仅是麦金托什成熟设计的体现,也是功能性、精神性、文化性的高度统一,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为后代建筑师所崇拜。

5.1.2 米拉公寓

西班牙巴塞罗那市坐落着一座现代化风格的楼房——米拉公寓(Casa Milà),它以怪异的造型而闻名于世,是西班牙建筑设计师安东尼·高迪(Antoni Gaudí)为实业家佩德罗·米拉(Pedro Mira)所设计建造,1984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它形状怪异、造型奇特的特点吸引了世人的眼球(图5-4)。

米拉公寓位于街道转角,地面以上共六层(含屋顶层),建筑墙面凹凸不平,屋檐和屋脊有高有低,呈曲线形,屋顶高低错落,到处可见蜿蜒起伏的曲线,整座大楼宛如波涛汹涌的海面,富于动感。波浪形的外观由白色石材砌出的外墙、扭曲回绕的铁条及铁板构成的阳台栏杆和宽大的窗户所组成。

公寓屋顶上还有一些奇形怪状的烟囱和通风管道,有的像披上全副盔甲的士兵,有的像神话中的怪兽,有的像教堂的大钟。米拉公寓平面布置也不同一般,墙线曲折弯扭,房间平面的形状也几乎全是“离方遁圆”,没有一处是方正的矩形。公寓的每一户都能双面采光,光线由采光中庭和外面街道进来,房间的形状也几乎全是曲线形设计,天花板、窗户、走廊都很少有正方的矩形。

图5-2(左) 格拉斯哥艺术学校西立面 作者摄

图5-3(右) 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入口

图5-4 米拉公寓 丁一平摄

米拉公寓里外都显得有些怪异,甚至有些荒诞不经,但高迪却认为,这是他建造的最好的房子,因为那是“用自然主义手法在建筑上体现浪漫主义和反传统精神最有说服力的作品”。

公寓设计的特点是建筑物的重量完全由柱子来承受,没有主墙,不论是内墙或外墙都没有承受建筑本身的重量,所以内部的住宅可以随意隔间和改建,也不用担心建筑物会塌下来,从而可以设计出更宽大的窗户来保证每个公寓的采光。顶楼阳台有30个奇特的烟囱,2个通风口和6个楼梯口,用来调节温度(图5-5、图5-6)。

高迪在建筑艺术探索中勇于开辟新道路,他以浪漫主义的想象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维空间建筑中。他在米拉公寓设计中,将伊斯兰建筑风格与哥特式建筑结构相结合,采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探索其独特的可塑性建筑楷模。米拉公寓不仅在于它造型上的独创性和独特的美感,也是实用意义上的成功范例,是20世纪最杰出的建筑之一。

图5-5 米拉公寓屋顶  丁一平摄

图5-6 米拉公寓外立面

5.1.3 圣家族大教堂

圣家族大教堂是西班牙建筑大师安东尼·高迪的又一代表作,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市区中心,是巴塞罗那的标志建筑,始建于1882年,至今为止已经建设了126年。尽管是一座仍在修建中的未完建筑物,但依旧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圣家族大教堂是一座宏伟的天主教教堂,整体设计以大自然的洞穴、山脉、花草动物为灵感,整个建筑没有采用直线条,看上去栩栩如生,充满象征主义风格。教堂长110米,高170米,有三个立面,东面代表基督诞生,西面代表基督受难与死亡(图5-7)。而象征上帝荣耀的南立面,是其中最大的一个立面。每一面均有四座高塔,共12座,献给十二使徒,高迪通过这种设计旨在追求一种具有震撼力的垂直感。

教堂有四座雄伟的钟楼,两个巨大的圆形拱顶,塔顶形状错综复杂,并用各色花砖来加以装饰(图5-8),每个塔尖上都有一个围着球形花冠的十字架。教堂地基面采用哥特式古罗马教堂的长方形交叉通道,五个正厅由交叉通道相连接,并通向另外三间正厅、半圆室和回廊(图5-9)。

为了突出教堂在城市中的标志性地位,高迪建议在教堂四周保留相应空地,形成四星状广场,以获得最好的视觉艺术效果,又尽量少占城市用地,高迪通过隐喻和装饰把教堂的纪念性推到了顶峰(图5-10)。

高迪吸纳了哥特式和维多利亚式建筑风格、伊斯兰风格、基督教宗教故事、现代主义和自然主义等元素,塑造了多元又极具特色的建筑体系。圣家族大教堂成为了巴塞罗那的象征,它是西班牙建筑中最绚丽的华彩之一。

图5-7 圣家族大教堂西立面

图5-8 圣家族大教堂圣诞门面 丁一平摄

5.1.4 赫尔辛基火车站

芬兰赫尔辛基火车站建于1906—1916年,是著名建筑师艾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代表作之一,是20世纪初车站建筑的珍品,也是北欧早期现代派范畴的重要建筑实例。

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风格独特、气势恢弘,深受新浪漫主义影响。火车站大厅的北侧是站台大门,门上方是简约的方形格子窗,南侧为火车站正门,正门上方是巨大的拱形格子窗,和北侧的窗子形成了鲜明对照,它们互相衬托,颇有韵味。建筑的特别之处是不对称的塔楼和多变的拱形屋顶,屋顶是从古希腊神庙山墙中汲取的一种表现手法。建筑细部省去了古典装饰构件,直白而精炼的风格与外部砖石结构相辅相成。车站入口处用花岗岩砌成直墙,屋顶用铜塑成曲面,一直一曲,两边对称,形成正门入口的拱形(图5-11)。这设计融合了理性与创意,又很符合波罗的海的浪漫之风。火车站的大门也是对功能性建筑的又一尝试,使火车站入口在光照条件下变得更加庄严,而从远处看来,又像是整座建筑的卫士。火车站高耸入云的形象,成为后来类似建筑的参照物,也暗示了这种“望远镜”式建筑的发展方向。

图5-9  圣家族大教堂内部 丁一平摄

图5-10 赫尔辛基火车站入口

图5-11 赫尔辛基火车站

1902年芬兰国家建筑师协会呼吁建设一个富于政治地位象征的车站建筑,这便是后来的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它是芬兰从沙俄时代阴影下脱身后独立形象的代言,糅杂了强烈政治因素,因此也成为芬兰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轮廓清晰,体形明快,细部简练,既表现了砖石建筑的特征,又反映了现代建筑发展的趋势,是浪漫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虽有古典之厚重格调,但又高低错落、方圆相映,不失生动活泼感,有纪念性而不呆板,被视为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

5.1.5 透平机工厂

1909年,贝伦斯(Peter Behrens)设计了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透平机制造车间与机械车间,这是工业界与建筑界结合的成果,也是现代建筑史上一个重要事件(图5-12)。

透平机[1]工厂主要车间位于街道转角处,主跨采用大型门式钢架,钢架顶部呈多边形,侧柱自上而下逐渐收缩,到地面上形成铰接点。在沿街立面上,钢柱与铰接点坦然暴露,柱间为大面积玻璃窗,划分成简单的方格,外观体现了工厂车间的性格。在街道转角处的车间端头,贝伦斯作了特别处理,厂房角部加上砖石砌筑的角墩,墙体稍向后仰,并有“链墩式”凹槽,显示敦厚稳固的形象,上部是弓形山墙,中间是大玻璃窗,这些处理给车间建筑加上了古典的纪念性风格。

厂房在功能上可以分成主体车间和附属建筑两部分,由于机器制造过程要有充足的光线,所以建筑设计要满足采光要求。建筑内部如实地表现了这种需求,在主墩之间的大玻璃窗,保证了车间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车间屋顶由三铰拱[2]构成,免去了内部的柱子,为开敞的大空间创造了条件。侧立面山墙的轮廓与它多边形大跨度钢屋架相一致。

贝伦斯在设计时摒弃了僵化的几何学,将厂房沿街立面的轻钢框架在其终端由若干后倾的转角收头,表面经过粉饰处理后使人更直观地感受到其承受荷载的特点。这种用重体量转角来包装轻型梁柱结构的反构筑公式,几乎成了贝伦斯为AEG设计工厂的普遍特征,即使在框架结构并无功能需求的情况下,这种转角的强调依然明显,体现了面向大众的工业造型风格(图5-13)。

贝伦斯创作的这座建筑可以说为探索新建筑起了示范作用,成为当时德国最有影响的建筑物,被誉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其造型简洁,摒弃了任何附加装饰,把新思想灌注到设计实践当中,大胆地抛弃传统式样,采用新材料与新形式,使厂房建筑面貌大为一新,具有了现代建筑新结构的特点,强有力地表达了德国工业革命的力量。

5.1.6 巴黎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铁塔建于1889年,位于法国巴黎战神广场,是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时巴黎举办国际博览会时的主体建筑之一,设计师是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Alexandre Gustave Eiffel)。如果说巴黎圣母院是中世纪巴黎的象征,而埃菲尔铁塔则是现代巴黎的标志(图5-14)。

铁塔设计新颖独特,是世界建筑史的技术杰作。铁塔总高300米,为钢铁结构,采用交错式结构,由四条与地面成75度角的、粗大的、带有混凝土水泥台基的铁柱支撑着高耸入云的塔身。整个塔身自下而上逐渐收缩,形成优美的曲线,同时也是经过精确计算能有效抵抗水平风力的合理形状。

这一庞然大物显示了资本主义初期工业生产的强大威力,埃菲尔铁塔在设计、分解、生产零件、组装到修整过程中,有一套科学、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显示出法国人异想天开式的浪漫情趣、艺术品位、创新魄力和幽默感。

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远渡大西洋、在纽约落户的自由女神像一样,埃菲尔铁塔在不和谐中求和谐,不可能中觅可能。它对新艺术运动的意义不能牵强附会地理解为只是从塔尖到塔基那条大曲线,或者塔身上面一些铁铸件图案花边。铁塔恰如新艺术派一样,代表着当时欧洲正处于由古典主义传统向现代主义过渡与转换的特定时期。

1889年以前,人类所建造的最高建筑物是中世纪时期高161米的德国乌姆教堂的塔,而埃菲尔铁塔把人工构筑物的高度一举推进到300多米,这是近代建筑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它表明了19世纪后期结构科学、材料科学和施工技术的长足进步。

巴黎埃菲尔铁塔成为了法国的符号。铁塔成功建造说明了新结构试验的成功,也促使建筑不得不探求新形势的现实——在19世纪的建筑领域里,工程师对新技术与新形势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新建筑思潮的促进者。

图5-12 AEG汽轮机厂

图5-13(左) AEG汽轮机厂剖面图

5-14(右) 巴黎埃菲尔铁塔 丁一平摄

【注释】

[1]即涡轮机(Turbine)。

[2]三铰拱是拱结构的一种,是静定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