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省武威市双城镇调查

甘肃省武威市双城镇调查

时间:2023-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省武威市双城镇调查穆纪光“甘肃省武威市双城镇调查”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成果为学术资料性专著,主编穆纪光、王致中,副主编是安文华、魏丽英、史云虎,1998年9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约24万字。鉴于此,选取双城镇作为调查对象,全面反映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历史与现状,具有普遍和典型意义。参加该镇调研的人员,全部是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
甘肃省武威市双城镇调查_学苑英华: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项目精选

甘肃省武威市双城镇调查

穆纪光

“甘肃省武威市双城镇调查”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成果为学术资料性专著,主编穆纪光、王致中,副主编是安文华、魏丽英、史云虎,1998年9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约24万字。

一、该书反映了武威市双城镇历史与现状的全貌

选乡(镇)对其经济社会作全面调查,当时在全国只有该双城镇(西部)和无锡市的花庄镇(东部)两个点。西部所以选双城镇,是由于它的特殊的区位和发展趋势所决定。双城镇隶属的武威市是甘肃省河西走廊的绿洲城市,有悠久的历史和绿洲农业的特点,是丝绸之路重镇,商贸发达,社会相对开放,史称“银武威”。双城镇位于武威市城区以北25公里处,经济社会发展兼有武威市区发展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它北邻腾格里沙漠,地处武威、永昌、民勤三县(市)交界地带。境内公路交通便利,武民(武威至民勤)、武昌(武威至永昌)、双洪(双城至洪祥)、双四(双城至四坝)四条公路纵横贯通全镇。双城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属井水灌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环境良好,交通便利。1986年被省建委确定为重点建设集镇之一,1995年被建设部批准并首批公布确定为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集镇之一。也是武威地区和武威市率先奔小康的试点乡镇,是武威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双城工业小区”。

鉴于此,选取双城镇作为调查对象,全面反映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历史与现状,具有普遍和典型意义。

二、该书的调研与写作遵循的方针,同中国百县市调查遵循的“真实、准确、全面、深刻”是一致的

由于是对一个镇的调研,所以比起一个县的调查,更细致、具体和微观,反映的情况更生动。

参加该镇调研的人员,全部是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为了保证调查的质量,我们坚持政治原则性同科学性的统一,即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同时,坚持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具体说,就在从实地调查和调查专著定稿的全过程,认真贯彻“真实、准确、全面、深刻”的方针,做到:力求克服“先入为主”的偏见,杜绝弄虚作假,全面调查及问卷调查,从镇到村、户、人,都由社科院科研人员亲自操作;力求在调查的角度、方法,对现状、历史的描述,以及数据指标的处理等,都达到反映客观实际的程度;力求资料丰富、系统,既反映成绩、经验,也反映失误和教训;力求对资料有一定筛选,着重反映当时干部群众关心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以及民生问题。

三、该书主要内容简介

该书在调研时所使用的调研大纲同中国百县市调研大纲基本一致,成书后列十二章和附录。即:历史沿革、人口及资源环境;主要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新时期双城农业经济(上、下);乡镇企业的崛起;商业;交通运输及邮电业;财政、金融与物价现状;社会治安;教、科、文事业的历史与现状;社会结构及社会保障;党政机构及群众组织基本状况;双城镇36户农户入户调查。该书调查内容反映的时限是1949—1994年。由于镇级统计资料不甚完备,上下限有较大跳跃。

1.概况

双城于1986年建镇,下辖原双城及南安属地,16个村委会,159个村民小组。1994年全镇共有34533人。属大陆性干旱气候,雨少,日温差大,粮、果品质优良。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洋芋、黄豆、油菜、胡麻、蚕豆、扁豆、谷子等。果蔬品种齐全。林木资源以人工林为主,以农田防护林为主体分布。畜牧业以家庭饲养业为主,其动物资源主要以家饲动物为主。电能充沛,刘家峡330万kv、220万kv输电线路途径该镇,生产生活用电均有保证。双城镇是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经济区,有地下水灌溉的优势。但自然灾害也较多,主要有干热风、冻害、大风沙尘等。

2.经济发展情况

该镇经济发展经历了1949—1952年社会经济的初步恢复,1953—1957年经济迅速发展,1958—1960年社会经济曲折发展,1961—1972年经济严重挫折与恢复,1973—1977年社会经济缓慢发展,1978—1982年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新的气象,1983—1984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及此后快速发展几个不同的阶段。

双城镇因地制宜地确定了农业发展方针,调整粮食和多种经营的关系,调整农业和农村工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关系,改变了单一化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促使农村经济出现迅速发展的局面。表现为以经营农业为主的农民家庭经济的确定;以经营非农业为主的乡镇企业的兴起;农村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些都促使了双城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种发展势头,推进到1997年,使该镇出现了新的面貌。1997年,全镇农村社会生产总产值达3.3亿元,比1994年增长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44元,比1994年净增1021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771.26万公斤,比1994年增长19.4%。乡镇企业也得到发展,总产值达到2.66亿元,比1994年增长2.8倍,占社会总产值的80.6%。

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发展。1994年至1997年先后扩建了10所中小学,新增中学一所。中小学生入学率、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997年分别达到99.8%、78%、100%,比1994年提高5%、8%、1.2%。通过举办物资贸易大会、戏剧演出、文艺会演、农民运动会、春节社火等文体活动,丰富和活跃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卫生、计划生育工作也得到发展。社会治安也有所好转。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94年到1997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923元增加到1944元,每年平均增加255.25元。肉、禽、蛋、奶的消费成倍增长。冰箱、彩电、音响、录像机、摩托车、电话等新一代家用商品拥有量迅速增加。住房总面积达到858828平方米;农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753万元,人均1404元,比1994年增长43.5%。以小康标准17项指标衡量,全镇人均占有粮食总量、衣着消费支出、服务费支出比重、安全水平普及率、用房比重、电视机普及率、已通汽车的行政村、万人刑事案件发生率、蛋白质摄入量、已通电话的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预期寿命、享受五保人口比重、恩格尔系数等各项指标,已达到或接近达到小康水平。

该书在进行问卷调查时,分别对抽样的36户农户实行入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家庭的人员结构、家庭产业、家庭支出、日常生活状况、文化生活状况、开支、婚俗葬俗及其支出、亲友往来和生产生活费用,以及对当前社会及政策评价等类情况。全部调查采取课题组成员入户口问笔录的形式进行。被调查的农户名单严格按随机抽样的程序确定。因此,36户的情况基本反映了1994年代双城镇农民在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倾向及情绪。问卷采取开放式的口问口答笔录方式,生动活泼,反映出不同农户的特殊性与个性,极富可读性,极有现实和历史的参考价值。问卷的可信度较高。农户在叙述收入时有缩小的情况,谈支出时有夸大的情况,这是可以理解的;农户对基层党政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基本情况是给予赞许的。也对某些干部的不正之风、以权谋私等情况,表现出敢怒又敢言,说明在当地群众的政治权利是受到保护的;36户农户在当时的不满情绪几乎统一地集中在对粮食平、议差价,以及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价格的上涨上。这种情绪,有的是由政策上的失误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造成的。有的是由农民对市场经济规律在心理上还缺乏准备引起的。他们对市场的预期,都同市场运转或反常运转的情况,存有很大距离;几乎36户农户对当时的大形势都有积极评价,觉得改革开放好,人自由,想干啥就干啥,只要不违法。但同时都觉得生活压力大了,心理上常处在某种焦虑状况,对未来不好预测。可见,在农村,同城市一样,自由是有代价的,它同竞争、压力、焦虑甚至不知所向是连体的。这36户农户问卷所放映的整体倾向,是1994年代中国农村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如实写照。

四、该书的成书过程

该课题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历史所、社会所、图书馆等所室从事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图书情报研究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综合课题组,从1991年11月开始,曾先后三次赴双城镇全面调查和农户入户调查完成的。

该课题在调查和撰写过程中得到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武威地委、武威市委、双城镇党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