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有害杂质的控制
杂质对焊缝金属的性能和金属焊接性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影响较大的有害元素主要有S、P、N、H、O等。
①硫(S)。是由生铁及燃料带入钢中的杂质。S在钢中几乎不能溶解,能与铁形成化合物,在钢中以FeS形式存在,FeS与Fe形成熔点较低的共晶体(熔点为985℃)。当钢在1200℃左右进行热加工时,分布于晶界的低熔点的共晶体将因熔化而导致开裂,这种现象称为热脆性。
为了消除S的有害作用,必须增加钢中的Mn含量。Mn与S可优先形成高熔点的MnS(熔点为1620℃),而且MnS呈粒状分布于晶粒内,比钢材的热加工温度高,从而避免了热脆性的发生。另外,S还有改善钢材切削加工性能的有利作用。在易切削钢中,特意提高钢中的S含量至0.15%~0.3%,同时加入0.6%~1.55%Mn,从而在钢中形成大量的MnS夹杂。轧钢时,MnS沿轧钢方向伸长,在切割时MnS夹杂起断屑作用,大大提高了钢的切削性能。
②磷(P)。是由生铁中带入钢中的。P比其他元素具有更强的固溶强化能力,室温时,P在α-Fe中的溶解度大约小于0.1%。在一般情况下,钢中的P能全部溶于铁素体中,使钢的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则显著降低,尤其是在低温时更为严重,这种现象称为冷脆性。
P在结晶过程中有严重的偏析倾向,从而在局部发生冷脆,并使钢材在热轧后出现带状组织。而且P在γ-Fe及α-Fe中的扩散速度很小,很难用热处理方法消除P的偏析。P也具有断屑性,在易切削钢中,把P含量提高到0.08%~0.15%,使铁素体适当脆化,可以提高钢的切削加工性。
③氮(N)。是由炉气进入钢中的。N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较大,而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很小,且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减小。在590℃时溶解度为0.1%,室温时则降至0.001%以下。当钢材由高温较快冷却时,过剩的N由于来不及析出,便过饱和地溶解在铁素体中。随后在200~250℃加热(或者钢材在室温下静置,随着时间的延长),将会发生氮化物Fe4N的析出,使钢的强度、硬度上升,而塑性、韧性大大降低,这种现象称为蓝脆(时效脆性)。
在钢液中加入Al、Ti进行脱N处理,使N固定在AlN及TiN中,可以消除钢的时效倾向。钢中含N,还易于形成气泡和疏松。
④氢(H)。炼钢炉料和浇注系统带有水分或由于空气潮湿,都会使钢中的H含量增加。H是钢中的有害元素,钢中含H将使钢材变脆,称为氢脆。H还会使钢中出现白点等缺陷,这种现象在合金钢中尤为严重。
焊接时,H主要来源于焊接材料中的水分、电弧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母材坡口表面的铁锈和油污等。
⑤氧(O)。在钢中部分融入铁素体,另一部分以金属氧化物夹杂形式存在于钢中。O以金属氧化物形式存在于非金属夹杂物中时,对钢的性能有不良的影响。O含量增加,会使钢的强度、塑性降低。氧化物夹杂对钢的力学性能(尤其是疲劳强度)有严重的影响,钢中的FeO与其他夹杂物形成低熔点的复合化合物聚集在晶界上时,会造成钢的热脆性。
焊缝金属和钢中所含的O几乎全部以氧化物(FeO、SiO2、MnO、Al2O3等)和硅酸盐夹杂物的形式存在。焊缝含O量一般是指总含O量,它既包括溶解的O,也包括非金属夹杂物中的O。焊接低碳钢及低合金钢时,尽管母材和焊丝的含O量很低,但是,由于金属与气相和熔渣作用的结果,焊缝金属的含O量总是增加的。
N、H、O元素对焊缝金属的主要影响是导致脆化、产生气孔和裂纹,降低了焊缝金属的塑性和韧性。常用焊材熔敷金属中N、H、O的含量列于表1-2中。
对于有害杂质(O、N、H、S、P)的控制,主要从工艺措施(限制来源)和冶金措施(转化为不溶状态或转移至熔渣中)两方面入手。对于N和H的控制,需消除焊接材料附着的油、锈、氧化膜及水分,烘干焊接材料(焊条、焊剂)并应加强保护,防止空气侵入焊接区域。对于O的控制,可在药皮、药芯或焊剂中添加脱O铁合金,限制气氛的氧化性(即减少CO2或O2),还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实现Mn-Si联合脱O。
S、P杂质是在焊缝中极易造成偏析的元素,可形成低熔点共晶,促使焊缝中形成热裂纹或脆化。焊缝金属中S、P含量的控制,主要从限制焊接材料中的S、P杂质含量入手,一般应分别控制在0.03%以下。
表1-2 常用焊材熔敷金属中N、H、O的含量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