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灰口铸铁的焊接性
灰口铸铁在化学成分上的特点是含碳量高和硫、磷杂质高,增大了焊接接头对冷却速度变化的敏感性。在快速冷却的条件下,结晶时间很短,石墨化过程不充分,致使熔合区,甚至焊缝上的碳常以化合物状态存在,形成白口及淬硬组织。此外,灰口铸铁在力学性能上的特点是强度低,塑性极低,加上焊接过程冷却速度快、焊件受热不均而形成较大的焊接应力,使灰口铸铁焊接时对冷裂纹和热裂纹的敏感性很大。故灰口铸铁焊接时的主要问题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焊接接头易出现白口及淬硬组织;另一方面是焊接接头易出现裂纹。
1.焊接接头易出现白口及淬硬组织
灰口铸铁电弧焊时,接头的冷却速度远远大于铸件在砂型中的冷却速度。在快速冷却下,石墨化难以进行,会产生大量的渗碳体,形成白口组织。在焊接接头不同部位,产生白口组织的概率不同。
同质材料焊接铸铁,焊缝成分与灰口铸铁成分相同。由于焊接时冷却速度快,焊缝主要为共晶渗碳体、二次渗碳体和珠光体组成,即焊缝基本上为白口组织。即使增大焊接线能量,白口组织也很难消除。若采用异质材料,如用低碳钢焊条焊接,第一层焊缝中母材成分熔合的比例大,相当于高碳钢成分,在快速冷却的焊接条件下,焊缝易形成脆硬的高碳马氏体组织。
熔合区很窄,温度处于液相线和固相线之间,为1150~1250℃。焊接时,部分铸铁晶粒已熔化,部分铸铁晶粒通过石墨中碳的扩散作用,转变成被碳饱和的奥氏体。由于一般电弧焊过程中,该区冷却速度很快,虽然此区的温度较高,但低于焊缝区,同时又与热影响区相邻,热传导给热影响区的速度很快,加快了冷却速度。因此,该区比焊缝更易形成白口组织和淬硬组织。
奥氏体区处于固相线与共析温度区间上限之间,加热温度范围为820~1150℃,此区无液体出现,加热时组织为奥氏体加石墨。由于奥氏体中含碳量较高,冷却较快时,会产生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硬度比母材高。
重结晶区很窄,加热温度范围为780~820℃。加热时部分组织转变成奥氏体组织,冷却过程中,奥氏体转变成珠光体,快速冷却时会出现马氏体。
2.焊接裂纹
灰口铸铁焊接出现的裂纹主要有冷裂纹和热裂纹两类。
(1)冷裂纹。
当焊缝金属为铸铁型(同质)时,焊接灰口铸铁容易出现冷裂纹。冷裂纹可发生在焊缝上或热影响区上,多在400℃以下温度产生,并多以横向分布。当温度高于400℃时,铸铁具有一定的塑性,同时焊缝承受的拉应力降低,产生冷裂纹的倾向较小。冷裂纹的产生与铸铁的性能和组织有关。灰口铸铁力学性能差,存在片状石墨,不仅削弱了基体组织的连续性,而且片状石墨的尖端极易成为裂纹源。焊接时,因接头的局部不均匀加热和冷却,焊缝在冷却过程中产生很大的拉应力,温度越低,产生的拉应力越大,在拉应力的作用下,石墨片的尖端呈严重的应力集中,当应力超过焊缝金属的强度时,使微裂纹发展成宏观裂纹,并可能扩展到整个焊缝横截面。
焊缝石墨化程度也影响冷裂纹的产生。焊缝石墨化不充分,存在白口层时,由于白口铸铁的收缩率比灰铸铁大,更容易产生裂纹。如果焊缝石墨化过程进行得较充分时,由于石墨化过程伴随有体积膨胀,可以松弛部分焊接应力,有利于焊缝抗裂性。
焊补处的刚度、焊缝体积和焊缝长度对焊缝裂纹的敏感性有明显的影响。刚度大、焊缝体积大、焊缝长都将使焊接应力增大,促使裂纹的产生。
采用异质焊缝金属(如采用低碳钢或某些合金钢焊条)时,由于母材与焊缝金属性能的差别较大以及焊接工艺的影响,熔合区和热影响区产生较多的渗碳体和马氏体,裂纹主要出现在熔合区和热影响区交接处,沿熔合区开裂,多为纵向分布,也有横向或斜向分布的。
(2)热裂纹。
当焊缝为铸铁型时,若焊缝基体为灰口铁,一般对热裂纹不敏感。但采用低碳钢焊条或镍基铸铁焊条时,焊缝易出现结晶裂纹,常见的热裂纹有火口裂纹、焊缝横向裂纹及沿熔合线焊缝内侧的纵向裂纹。采用镍基焊条焊接含碳及硫、磷杂质较高的铸铁时,硫、磷易与镍形成低熔点共晶体,增加了焊缝对热裂纹的敏感性。若采用氧化铁型焊条焊接灰铸铁,由于熔合比增大,母材中的碳、硫和磷大量溶入焊缝金属,形成大量铁的低熔点共晶体,同样易产生热裂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