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白口铸铁的焊接
白口铸铁分为普通白口铸铁和合金白口铸铁。具有良好的耐磨性且价格便宜等优点。工业上多采用冷硬铸铁。它在化学成分上,碳硅当量较低,制造工艺上采取激冷措施,使铸件表层形成硬而耐磨的白口铸铁,而内部多为具有一定强度及韧性的球墨铸铁,如轧辊等。白口铸铁常常在制造及使用过程中由于局部缺陷造成整体报废,因此,对白口铸铁补焊是非常必要的。
1.白口铸铁补焊特点
①极易产生裂纹及剥离。白口铸铁主要以连续渗碳体为基体,其伸长率为零,冲击韧度(10mm×10mm无缺口冲击试样)仅为2~3J/cm2,线收缩率为1.6%~2.3%,约接近灰铸铁的2倍。而电弧焊接工艺本身的特点是热源温度高而集中,焊接过程中填充金属迅速熔化与结晶冷却,整个焊接接头受热不均造成极大的温度梯度,而产生很大的焊接内应力,特别对厚大的白口铸铁件,焊缝、熔合区的冷却速度很快,易形成大量的网状渗碳体,塑性变形能力低,加之拘束度很大,极易形成裂纹。对异质焊缝,裂纹易产生在熔合区上。在常规的条件下,焊补白口铸铁时裂纹是难以避免的。焊接接头出现裂纹,不仅破坏致密性,承载能力下降,而且情况严重时在焊接过程中或焊后使用不久使整个焊缝剥离。这是白口铸铁焊补失败的最主要表现。
②补焊白口铸铁时对耐磨性的要求较高,要求工作层焊缝硬度及其耐磨性不低于母材白口铸铁件。因此,补焊区域的工作层要求具有与母材相接近的硬度及耐磨性,如果焊补处耐磨性较差,会造成过早的磨损。
③由于白口铸铁价格较低,因此,只有厚大件的修复才有经济意义,对于厚大的白口铸铁件(如轧辊),若采用电弧热焊或气焊,劳动条件差,且由于高温加热会使母材性能改变,如果加热速度控制不当还容易产生热裂纹,一般多采用冷焊。白口铸铁硬脆,焊接性能差,要求所用的焊条与白口铸铁有良好的溶合性,线膨胀系数及耐磨性与白口铸铁相匹配。在满足耐磨的前提下,应有较高的塑性变形能力。特别要有利于解决熔合区网状渗碳体的出现。另外,焊条电弧焊时,焊后锤击是减小焊接应力的有效措施。但是,锤击应在焊缝温度较高时进行,否则会引起裂纹,导致焊补失败。由此可见,采用已有的铸铁焊条、不锈钢焊条及堆焊焊条都不能全面满足白口铸铁焊补的要求。
2.白口铸铁焊接工艺
适用于焊补白口铸铁的有两种焊条,BT-1和BT-2。
BT-1的焊缝组织是奥氏体+球状石墨,该焊条与白口铸铁熔合良好,焊缝线膨胀系数与白口铸铁相近,可减小收缩应力。焊缝塑性好,焊接时可以充分地锤击以消除内应力,用于熔敷焊缝底层。
BT-2的焊条与铸铁熔合良好,冲击韧度和撕裂功较高,硬度HRC45~52,用于焊补白口铸铁工作层。
白口铸铁焊补,熔合区仍然是焊接接头最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当出现网状渗碳体,抗裂性更低。通过向BT-1、BT-2焊条中加入适量的变质剂,经过冶金变质处理,使熔合区的网状渗碳体团球化,大大强化了熔合区。白口铸铁焊补工艺如下。
①焊接前对缺陷处进行清理,一般周边与底边成100°角,采用BT-1焊条焊补底层,用BT-2焊条补焊工作层。
②焊前将缺陷划分为40mm×40mm的若干个孤立块,整个焊补过程分别先采用BT-1,后用BT-2焊条分块跳跃堆焊,各孤立块之间以及孤立块与周边白口铸铁之间一直保留7~9mm间隙,每块焊到要求尺寸后,再将孤立块之间的间隙焊满,最后,整个焊缝与周边母材保持一定的间隙。
③焊补底部时,为了保证焊缝与母材充分熔合,使焊缝与母材形成曲折熔合面,焊接电流要相应地大些,通常为正常焊接电流的1.5倍。对于厚大工件的焊补、大电流焊补时,熔化量较大,焊缝的收缩量也大,焊后必须用锤击的方式消除应力,锤击力为传统的铸铁冷焊工艺的10~15倍。当焊缝金属冷却到250℃左右时,重锤击6~10次,随着堆焊高度的增加,锤击的次数和锤击力应相应地减小。
④焊缝与周边母材的最后焊合是焊补成功的关键。以前的整个焊补过程中,应注意确保焊缝与周边的间隙,以减少焊接过程中热应力作用于周边母材,导致裂纹产生,最后用大电流分段并分散焊满边缘间隙。周边焊补中,电弧始终要指向焊缝一侧,用熔池的过热金属熔化白口铸铁母材,尽量减少边缘熔化量和热影响区的过热。其次是周边间隙焊补后,锤击要准确地打在焊缝一侧,切忌锤击在熔合区外的白口铸铁一侧,以防锤裂母材。整个焊补面一般应高于周围母材表面1~2mm,然后用手动砂轮磨平,再经机械加工后使用。以上工艺已成功应用于白口铸铁轧辊缺陷的焊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