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勤耕的园丁育人的沃土

勤耕的园丁育人的沃土

时间:2023-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勤耕的园丁育人的沃土——《甘肃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随想熊进光一在河西走廊的西端,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的,是被公认为“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宝库的敦煌古城。它就是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甘肃社会科学》。正是因为有了全体办刊人员的辛苦劳动,《甘肃社会科学》才取得了今天这样令人瞩目的成就。二我与《甘肃社会科学》有着不解的情缘。
勤耕的园丁育人的沃土_学林华章:《甘肃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纪念文集(1979-2009)

勤耕的园丁育人的沃土

——《甘肃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随想

熊进光

在河西走廊的西端,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的,是被公认为“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宝库的敦煌古城。它历经沧桑,不仅承载着佛学的深邃和睿智,也见证了古丝绸之路所曾拥有过的繁荣岁月。与敦煌古城媲美的,是一座与丝绸之路同时兴起的历史古城——兰州。作为甘肃省省会所在地的兰州,它素有“洵三秦之巨镇,实八郡之上游”之美誉,是黄河上游的一颗璀璨明珠。徜徉在兰州的古街上,我们聆听到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班超,到印度取经的玄奘,入藏和亲的文成公主,汉武帝时代的名将霍去病,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和民族英雄林则徐等历史人物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这座省会城市拥有的辉煌历史:商贾云集的大市场、金戈铁马的古战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场所。

如今,扎根于祖国西部的这座省会城市的一份学术刊物,也走过了30年的岁月。它就是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甘肃社会科学》。经过30年的辛勤耕耘,它从一个初啼的婴儿,已然成长为在国内具有很高声誉的学术期刊。俗话说:三十而立。《甘肃社会科学》经过30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被评为甘肃省社科类一级期刊、甘肃省品牌期刊。在这一系列荣誉的背后,凝聚着是该刊所有编辑人员的智慧和心血。作为一份扎根于西部的社科类综合性期刊,尽管它处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交通不便、信息滞后,但它却犹如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又宛如镌刻于敦煌石壁上神色各异的鲜活神像,既聚集着西部人的豪爽之气,又孕育着西部人的智慧和灵光。在我看来,已是而立之年的《甘肃社会科学》,经过数十载的磨砺,已经退去了儿时的稚气,已然成长为胸襟宽广、志向高远的西部汉子——我想,这又何曾不是《甘肃社会科学》办刊人的真实描写!他们是勤耕的园丁。正是因为有了全体办刊人员的辛苦劳动,《甘肃社会科学》才取得了今天这样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与《甘肃社会科学》有着不解的情缘。

早在西南政法大学(原西南政法学院)读硕士期间(1994—1997),因为硕士学位论文写作的需要,有一段时间我埋头在学校图书馆内查阅资料。记得有一次(具体时间已记不清,大概是1996年的夏天),我偶然翻阅到了几本《甘肃社会科学》杂志,乍一看,似乎并不起眼:朴素的封面设计、发黄的纸张,再加上它是综合类学术期刊,因而开始只是心不在焉的浏览了一下它的目录。但后来看到有一篇厦门大学柳经纬老师的论文(《保护消费者权益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首要任务》,1994年第1期),柳老师当时已是国内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因慕名我就读起了这篇论文。当时正值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刚刚制定和实施(1993年10月31日通过,1994年1月1日起施行),如何理解该法的立法意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如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如何看待“王海打假现象”等问题,成为学界和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柳老师的论文深刻、全面地阐述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适用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应尽职责,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正是因为柳老师的这篇论文,我开始认识了《甘肃社会科学》这份刊物。此后,我会不时地翻阅这份刊物,关注它刊登的法学论文,也拜读过许多如今已是一代法学名家的老师如李开国教授、杨树明教授、孟勤国教授,以及杨三正、徐泉、程春华、吴清旺等许多后来成为我的博士师兄或同学的论文。通过它,我不断汲取着知识的营养,扩大了知识的视野,同时,我自己的学术兴趣和潜能也逐渐地被激发出来。自西南政法大学硕士毕业后,我又回到了原工作单位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原法律系),凭借自己对学术的浓厚兴趣和在西南政法大学三年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知识积累,在短短的几年内发表了十余篇学术论文,并于2001年9月顺利地评上了副教授,担任了硕士生导师。

2003年9月,我又考入西南政法大学,攻读民商法专业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民法学家李开国教授。重回母校,我更加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经常在学校图书馆内查阅资料,也发表过不少学术论文。记得是2004年的秋天,有一次我正赶往学生食堂吃饭,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甘肃社会科学》杂志的编辑,想通过我与李开国老师联系,希望与李老师约稿,我当时很爽快地答应了。随后,通过多次的电话联系,我了解到他叫杨文德,是刚刚不久进入杂志社做编辑的,主要负责法学栏目的编辑工作。通过与杨老师的接触,使我对《甘肃社会科学》这份扎根于祖国西部的刊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了解了它的历史、办刊的宗旨,特别是编辑人员所付出辛勤劳动和心血,也对它有了更多的关爱。2005年11月,中国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年会在南昌召开,此次年会的承办单位是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杨文德编辑作为《甘肃社会科学》杂志社的代表也来南昌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期间有了亲近的接触。我给他聊起了南昌的风土人情,让他知道了江西老俵的来历和井冈山的革命故事,一起领略了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红谷滩秋水广场的美景,欣赏了八大山人的山水画等。杨编辑则向我讲起了敦煌和丝绸之路以及西北的戈壁,聊起了“黄河第一桥”——中山铁桥、“陇右第一名山”——兴隆山,以及兰州的古街和牛肉拉面、羊肉泡馍……这更激发了我对西部风情的无限神往。同时,我们也聊起了法学热点问题和理论前沿问题,通过交谈,不仅加深了彼此的友谊,更为重要的是,使我对《甘肃社会科学》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作为一份社科类综合性期刊,《甘肃社会科学》设置的栏目较为丰富,如经济、历史、法学、社会、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管理以及极具特色的敦煌研究等栏目。作为该刊的一个老读者,或许是自己的专业缘故吧,我最熟悉的还是它的法学栏目。法学栏目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1979年创刊至1994年的初创、起步阶段:没有固定的法学栏目,刊登的法学论文数量少,每期至多刊登一两篇论文,有时甚至连一篇都没有;二是1995—2005年的稳步发展、学术影响力明显提升阶段:从每期刊登法学论文到设置固定的法学栏目,刊登论文的数量增加,论文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明显提高;三是2006年后进一步凝练栏目特色、做强期刊品牌的阶段:法学栏目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吸引了一批国内法学名家与中青年学者进行主题研讨或投稿,进一步扩大了刊物的社会影响力。如今的法学栏目具有以下特色:其一,关注社会热点、引领学术潮流。例如,针对全球金融危机问题、循环经济立法与生态保护问题、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等,通过专题征稿、专家组稿、学者投稿等形式,组织学者对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展开学术研究。如江平教授:《金融危机与法制建设》(2009年第1期),刘俊海教授:《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资本市场法治——以上市公司监管立法为中心》(2008年第5期),吕忠梅教授:《保障饮水安全的法律思考》(2007年第6期)、《水污染纠纷处理主管问题研究》(2009年第3期),文正邦教授:《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机制论纲——从理论基础到制度创新探索》(2007年第4期),夏吟兰教授:《对离婚率上升的社会成本分析》(2008年第1期),等等。其二,注重论文质量、提高刊物的学术生命力。为了保障论文质量,该栏目坚持匿名评审制度,自觉拒绝关系稿、人情稿。正是因为坚持了严格的质量标准,才使一大批青年学者能够通过这个学术平台脱颖而出。其三,搭建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培育学术新人。在稿件的取舍上,既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也十分注重注重培育和发掘学术新人,因此,一大批博士、博士生和青年教师成为它的忠实读者和作者,通过它搭建的平台提升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并逐渐成长为法学研究的新生力量。

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学术刊物的最大贡献即在于为学术创新搭建平台。创刊30年来,《甘肃社会科学》一直以繁荣学术、推动学术创新为己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术的原创性和前瞻性,注重学术传承、学术积累、品牌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学术精品和学术规范,已经形成了鲜明、突出的办刊特色。我相信,在全体办刊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它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拥有更加美好、辉煌的明天!

作者简介:熊进光,生于1965年,男,江西宜丰人,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