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同接口的板厚处理
我们先提出“接缝"和“接口"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免得使用起来混淆不清。“接缝”是指一块板料(或由几块板料拼接而成的一块大板料)弯曲后,边与边对接而成的那条缝,接缝往往是展开料的相对边缘,如把一矩形板滚圆,成为圆管,那么原矩形的相对边必相对合,对合处就是接缝。见图3-55和图3-56,把方管的接缝选在了A处。“接口"是指构件上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相交构成的接合处,换句话说,接口就是构成构件的不同部分的交接处,例如90°两节圆管弯头,两个支管的接合处就叫接口。
图3-60表示的是等径圆管90°弯头,图3-60(b)是接口处没有进行板厚处理的情形,很明显,不但弯头的角度不对,而且在接口的中部还有缝隙(俗称缺肉),这样既影响质量又浪费工时,而图3-60(c)是经过板厚处理的接口处的情形,两个圆管在接口处完全吻合,再经过咬合或焊接后即成为成品,见图3-60(a)。
图3-60 等径圆管90°弯头
可见,接口处的板厚处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实际生产中,接口处的板厚处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不铲坡口;另一类是铲坡口。
(1)不铲坡口。
①上面谈到的图3-60中的(c)就采用了不铲坡口的板厚处理方式,为了清楚起见,将它再画在图3-61中。先看弯头内侧,圆管外皮在A处接触;而弯头外侧,圆管里皮在B处接触;中间O点附近,可以看成是圆管中径接触。在其他部位,由A到B逐渐地由外皮接触过渡到里皮接触;由板的厚度t而形成的自然坡口,A处坡口在里,B处坡口在外,O处里外均有坡口。在做圆管的展开图时,圆管的展开高度理论上应当处处以上述的接触部位为准,但这是很难办到的,我们只能做某种程度的近似。断面图上的等分点1~8,其中1、2、8三点画在外皮上,因为它们离A点较近;同样,4、5、6三点要画在里皮上,至于3、7两点画在里皮上还是画在外皮上,是可以随便的,由等分点1~8向上引垂线,夹在线段AB和下口之间的素线长就是圆管的展开高度。本例的展开图是用平行线法展开的,根据前面的讨论展开图的长度应等于中径的展开长度。所以,图3-61所示构件的放样图画法如下:在立面图上画出弯头内侧的外皮、弯头外侧的里皮以及两个口的端线与AB的连线;在断面图中画出左边的外皮半圆和右边的里皮半圆,然后再等分,取点1~8就可以了。
图3-61 放样图画法
②再看一个T形三通构件,讨论一下它的接口处不铲坡口的板厚处理情形。见图3-62(关于画结合线和作展开图的问题,这里不做讨论,而认定如图即可)。由侧面图可以看出,支管的里皮和主管的外皮相接触,因此,支管的放样图与展开图中的各处高度应以里皮为准而画出,主管孔的展开图应以外皮为准画出。只有这样,才能使接口处严密而无缝隙。因此,放样时无须画出与展开无关的支管的外皮与主管的内皮。
图3-62 T形三通构件接口处不铲坡口的板厚处理
由上述两例可归纳出一条接口处不铲坡口的板厚处理规则:在不铲坡口的情况下,要以两管件接触部位的有关尺寸作为放样图和作展开图的尺寸标准。但是,且不可过分拘泥,前面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因为有时两管件接触部位的情况十分复杂,不可能完全无误地把它们作为放样和作展开图的尺寸标准,而是尽可能地近似。
(2)铲坡口。
铲坡口的用途,对于厚钢板,不仅便于焊接,借以提高强度,而且也是取得吻合接口的重要途径。
根据板厚和具体施工要求的不同,坡口可以分成X形和V形两大类,见图3-63。图3-63中的X形坡口画出了(a)和(b)两种图形,为了说明问题,只讨论X形坡口(b)图的样子,即接触的只有板厚中心层;图3-63还画出了V形坡口的两种形式,为简化,也只讨论V形坡口(d)图的式样,这时,板的表皮相接触。对于管件,铲V形坡口后,如果接触的是里皮,那么,这时的坡口势必铲去的是外皮,这样的坡口叫外V形坡口;如果铲去里皮而使外皮接触,这样的坡口叫里V形坡口。图3-63所示的式样,是相连接的两部分都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形,假如相连接的两部分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成任意角度,那么上面所叙述的概念同样有效。
图3-63 相连接的两部分都在同一直线上
接口处铲坡口的板厚处理方法比较复杂,为了使问题得以简化,只讨论圆管(圆锥)铲X形坡口和方管(棱锥)铲V形坡口的简单情形。
①见图3-64,这是90°圆管弯头,铲成X形坡口后,显然是板厚中心层接触,因此,在放样图中画出板厚中心层(图中的双点画线)即可,展开图的高度也按板厚中心层处理。
②见图3-65,这是一个任意角度的方管弯头,板厚处理是单面外铲V形坡口,可以发现是接口处里皮接触,因此,放样和作展开图时,只要画出里皮的尺寸即可。
如果有一个T形三通,支管为方管,主管为圆管,在接口处,方管单面外铲V形坡口,圆管铲X形坡口,为简化,可使方管里皮与圆管中心层接触,这样处理后,放样和展开时,方管就可以里皮尺寸为准画出放样图和展开图,圆管就可以中心层尺寸为准画出放样图和展开图。
图3-64 90°圆管弯头
图3-65 任意角度的方管弯头
由上所述,就可得到关于板厚处理的一个有用的规则:接口处在铲坡口的情况下,放样和作展开图的尺寸要以接触部位的尺寸为准。
板厚处理问题的一般原则如下。
①管件或挡板的展开长度。凡断面为曲线形时,一律以板厚中心层展开长度为准,凡断面为折线形时,一律以板的里皮伸直长度为准。
②侧面倾斜的构件高度。在画放样图或展开图时,一般以板厚中心层的高度为准。
③相交构件的放样图高度和展开高度,不论铲口与否,一般都以接触部位的尺寸为准,假如是里皮接触,则以里皮尺寸为准,中心层接触则以中心层尺寸为准。
④在不铲坡口的板厚处理情况下,某些构件的接口部分往往产生这样的情形:有的地方里皮接触,有的地方中心层接触,有的地方外皮接触。这时,在放样图上(包括断面图上)要把相应的接触部位画出来,展开图上各处的高度也相应地各取接触部位的尺寸。
对于原则④,还有如下的补充说明:在本书中,为使这类问题简化,在断面图上略去了不同部位接触的差别,而把它们绘成了单线条,也就是说,如果接口处接触的部位不都是中心层(或不都是外皮,或不都是里皮),那么,应该在放样图的断面图上把不同的接触部位一一表示出来。例如在图3-61中,接口处的接触部位处处不同(里皮、外皮、中心层都有),断面图上也有近似的表示,但为了简化作图,在以后各章中,类似的断面图将不再画成图3-61的样子,而只画出中径(或里皮或外皮)。
以上所谈的板厚处理的原则,是本书的指导理论之一,本书中的多数插图绘成了单线条,没有画出板厚。顺便在此说明一下,凡以后没有画出板料厚度的图,都被认为是经过板厚处理而画出来的,一般情况下,不再说明它们的板厚处理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