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胀接的结构形式与胀管器
1.胀接的结构形式(图8-19)
(1)光孔胀接一般用于工作压力小于60N/cm2,温度低于300℃,胀接长度小于50mm的场合。
(2)翻边胀接。
①扳边。管端扳边成喇叭口,用以提高接头的胀接强度,管端扳边的拉脱力增加1.5倍。一般扳边角度取12°~15°。扳边时,喇叭口的根部最好伸入管孔内部1~2mm。如果喇叭口根部在管孔外,就起不到加强连接的作用。
②翻边。管端翻边(拔头),是使管端已扳边的管口翻打成图8-19(c)所示的半圆形。这种形式多用于火管锅炉的烟管,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管端被高温烟气烧坏,并减少烟气流动阻力及增加接头强度。
图8-19 胀接接头
(3)开槽胀接。
开槽胀接用于胀接长度大于25mm,温度小于300℃,压力小于390N/cm2的容器设备上。由于工作压力较高,管子的轴向拉力较大,故采取加大胀接长度并开槽的方法,使管子金属在胀接时能镶嵌到槽中去,以提高接头的抗拉脱力。
(4)胀焊并用。
当温度和压力较高,且换热管与管板连接接头在操作中受到反复热变形、热冲击和腐蚀的作用时,换热管与管板连接处容易受到破坏,单靠胀接方法是不能满足要求的。为保证连接接头处不泄漏,减少间隙腐蚀和减弱管子因振动而引起的破坏,常采用胀焊并用的连接方法,提高接头的密封性能。
根据胀接接头工作压力和温度的高低,胀焊并用有以下两种。
①光孔胀接加端面焊。一般用在工作压力低于700N/cm2,温度低于350℃或介质极易渗透的场合,此时胀接强度虽能达到要求,但密封性能达不到要求,因此,接头端面还要增加密封焊,以达到其密封性能。
②开槽胀接加端面焊。当温度进一步提高后,如果仍旧采用光孔加端面焊,由于温度升到400℃以上,会引起金属蠕变,使胀管所造成的径向压力松弛,导致胀接接头失效。所以,用开槽的方法,在胀接时让金属镶嵌到槽中,此时虽然高温蠕变能使胀接失效,但由于开槽的结果,镶嵌在槽中的凸缘有足够的抗拉脱力,再加上端面焊,则密封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如采用先胀后焊,最大的缺点是胀管时作润滑剂用的油往往会流入管与管板的间隙内,胀管后即使用酒精、丙酮等也难以把它们彻底清除。这些残存油类物质,在焊接的高温下会产生气体,造成焊缝气孔而影响质量。先胀后焊,还会使已贴胀的管壁松弛。采用先焊后胀则可消除上述的气孔,提高连接质量。实践证明,对低碳钢和一般不锈钢,只要胀管过程控制得当,是不会产生焊缝开裂的。因此,采用先焊后胀比较好。
2.胀管器
胀管器的种类很多,有螺旋式、前进式、后退式,还有自动停止式胀管器和自动胀管器等,由于它们的结构不同,因此,使用方法与特点也就不同,最常用的是前进式胀管器。
前进式胀管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只能胀管不带扳边的;另一种既能胀管同时还能进行扳边。它们由一个胀壳、一根胀杆、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胀珠所组成。在前进式扳边胀管器中,还多一个扳边滚子。如图8-20所示。
图8-20 前进式胀管器
胀管器零件的几何形状正确与否,以及加工精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胀接接头的质量,因此必须掌握主要零件的结构和特点,便于正确选用合适的胀管器,以保证胀接接头质量。
(1)胀珠。
胀珠呈锥形,胀珠粗细的选用,一般以胀珠的大头直径为准,而d1=0.32Dn(管子内径)。如果选用较粗的胀珠,它与管子内壁的接触面积虽然增大,管子的变形比较均匀,但对于一定直径的管子来说,胀杆直径必然要变细,因此强度不够,很容易折断。
胀接的工作长度应为L1=L+Δ,即为管板厚度L和管子伸出管板的长度再加上伸入管板3~5mm长的总和。
胀珠的硬度应为55~58HRC。胀珠锥度K1一般取1∶50,Dn小于φ12mm时,取1∶60。
(2)胀杆。
选用胀杆的粗细,是以胀杆小头直径d=0.3Dn为准,其锥度K等于2倍胀珠的锥度K1,即K=2K1,其长度为:
式中:c为管子与管单侧孔间隙,mm;a为系数,按表8-8选取。
胀杆的硬度一般为58~60HRC。
表8-8 系数a值
(3)胀壳。
胀壳结构由胀管器的类型所决定,它是用于把胀珠安放在胀壳槽内,胀壳槽与胀壳轴线倾斜成一个左旋α角,α角的大小直接影响胀接时胀杆的进给速度。Dn<12mm时,α=-1°;12mm<Dn<40mm时,α=1°30';Dn>40mm时,α=2°。
当胀壳直径较大或结构许可时,可以增加胀壳槽数,使管子胀时更为均匀,但会给制造带来困难及增加成本。
胀壳槽长度为胀珠总长加上0.1~0.15mm的间隙。
小头宽度b1=d1-(0.2~0.3)
大头宽度b2=d2-(0.2~0.3)
胀壳内径d4=d3(胀杆大头直径)
胀壳外径d5=d+2d1(胀杆小头直径)
(4)前进式胀管器的工作原理。
前进式胀管器的胀杆和胀珠都是圆锥形的,只是其锥度不同,胀杆锥度K为2倍胀珠锥度K1,这样配合起来的外侧面正好为圆柱形。胀杆向前推进(进给)一个距离,则胀珠外侧直径由Dn增加到Dn'。胀杆进给越多,则胀珠外侧直径增加越大。胀管时,将胀管器塞入管内,始胀时留有适当的装置距离,然后推进胀杆,使胀杆、胀珠、管子内壁都相互贴紧后,用扳手或胀管机带动胀杆,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则胀珠作反向转动,在管子内壁进行碾压,迫使管壁金属延展,管径增大。
胀杆有自动进给功能,胀管器旋转时,除向管内前进外,胀珠的外侧不断增大,直到胀接终止。胀接结束时,胀壳与管端之间还得留有2~3mm的间隙,以避免发生摩擦。胀管器退出时,只要将胀杆作逆时针旋转,胀杆就会自动退出。胀杆的自动进给是通过胀壳槽与胀壳中心线倾斜一个左旋角α而实现的,因此,它使槽中的胀珠与配合的胀杆也相交成一α角。由于胀珠被限制在胀壳斜槽内,所以不能向后移动,反而推动胀杆前移来实现胀壳自动进给,达到胀紧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