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筚路蓝缕创新发展

筚路蓝缕创新发展

时间:2023-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筚路蓝缕创新发展——我与《甘肃社会科学》三年偶感赵国军30年前,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确立后,《甘肃社会科学》随着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的建立而创刊,经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30多个春、夏、秋、冬的轮回,进入2009年,她走到了自己的而立之年,迎来了自己30岁的生日。《甘肃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先后参与其中的编辑有几十位同志,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已经离开。
筚路蓝缕创新发展_学林华章:《甘肃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纪念文集(1979-2009)

筚路蓝缕创新发展

——我与《甘肃社会科学》三年偶感

赵国军

30年前,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确立后,《甘肃社会科学》(创刊时为《社会科学》)随着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的建立而创刊,经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30多个春、夏、秋、冬的轮回,进入2009年,她走到了自己的而立之年,迎来了自己30岁的生日。

30年,对于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自身来说,仅仅完成了自身的一个茁壮成长的过程,但是对于呵护其成长的编辑人员来说,已经换了一茬又一茬,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已经成长为知名学者、有的离开而从事其他工作……30年的时光流逝,30年间筚路蓝缕,30年间《甘肃社会科学》已经出版了180多本杂志,排放在书架上,也算长长的一排,显得既少也多。翻开过去铅字印刷且简陋而显得轻薄的每一本杂志,看着现在大开本而显得厚重的每一期杂志。一路走来30年,耗费了几任主编、副主编和几十位编辑的心血,也就编出了这180多本杂志,显得也少;但是在这180本杂志上经过编辑审稿、加工,刊发的这些论文,是要经过编辑们一句一字的阅读、思考,还要校对其文字的差错之处,而在这些文章刊出的后面,是先后参与其中的编辑们在阅读了大量的来稿,从中优中选优的挑选稿件而刊发,当然还有大量的与杂志正常出版密切相关的编务工作等等,从这方面来看,显得也多。

《甘肃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先后参与其中的编辑有几十位同志,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已经离开。就是现在为杂志正常出版工作的主编、副主编和各位编辑同仁中,我算是参与《甘肃社会科学》编辑工作最短的一位。过去参与其中的各位编辑,我大多都不相识。就目前的同仁来说,他们每一位都是我工作中学习的榜样,像朱智文社长(现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杂志社社长、总编),他既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编者,既是一位领导也是一位容易相处、相谈的同事;董汉河先生是前任主编,也是《甘肃社会科学》的创刊人之一,可以说这30年来他是看着这份刊物长大的,他不仅学术成就很高,而且在办刊方面也很有卓识;现任主编胡政平先生,他的十多年的修志经验与勤奋的工作精神,使他在办好社会科学类期刊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远见;编辑部吴行骥先生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在校对方面的敬业、认真的态度,让我敬佩;现任副主编王旭东先生在办刊以及对学术热点的把握等方面,有着睿智的思考;还有罗哲博士、胡雯君老师、康亚钟老师、伏竹君老师、杨文德老师(将法学栏目经营得越来越有学术影响力)等同事,他们在工作中都有许许多多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

我参加工作十年来,先后换了几次工作单位,从2006年初到《甘肃社会科学》编辑部工作(实际参与编辑工作可能到2006年中旬以后了),算算时间,到2009年中,也恰好是三年多一点时间,正是我与《甘肃社会科学》的三年与《甘肃社会科学》的30年,对我而言,有此一段人生经历,实乃自己的荣幸。

在《甘肃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之际,对于我来说,与她相伴也仅有3年有余,主编吩咐要写一篇纪念文章,我不知从何下笔,对刊物的了解,对我来说,是最少的,自然对刊物发展做出的劳动,我更没有其他同事那么多……所以,仅将自己这三年的几点体会略记如下:

一、注重稿件质量和编辑校对质量

记得2005年底2006年初之际,我调入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并被分派到《甘肃社会科学》编辑部工作。之前我虽然做过报纸记者、编辑和专业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但是对于综合类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不是太了解,那时我自己心想,应该差别不会太大,可以适应吧!就是这样进入了这个小集体,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刚到编辑部的那天,编辑部的同事得到《甘肃社会科学》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的消息,非常高兴。

随后,董汉河主编分配给我的任务是阅读《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和第6期,熟悉刊物的基本情况并同时找出差错之处。对于这样的安排出乎我的预料,当时我想阅读熟悉刊物的情况没有严格的标准,但是找出差错这可是需要“硬功夫”的。我对自己能否完成这个任务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我在那年大家都过年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认真地阅读了两本杂志,从中也查找到了一些编校的疏漏之处,后来得知新进入编辑部的同志,都要“过这一关”的。将这个任务完成后,在一次编辑部内部例会上,我向各位同事汇报了我查到的疑问之处(有的地方是我自己的不懂之处)。后来我才知道,编辑部对于编校质量有一个严格的要求,编辑、校对差错查找出来后是要追究责任的,并且平时不定期的会请别人来阅读查找。

在我逐渐参与到正常的编辑部工作后,知道了对于稿件质量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在编辑初审、复审通过后,在定稿会上讨论时,要求每位编辑对自己推荐的稿件,要说明推荐理由和此篇稿件的创新之处等。

以上所举仅是我刚进入编辑部工作时所见之一二,后来董汉河先生卸任主编,成立杂志社,朱智文先生任社长、总编,胡政平先生任《甘肃社会科学》主编。他们都在时时强调稿件的质量、刊物的质量,而一丝都未有松懈,以至于在编辑部内部谁组织到了好稿、谁编辑的文章被《新华文摘》和其他刊物转载等,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甘肃社会科学》稿件质量的事情,大家都会高兴。

总之,三年多来,我所在编辑部见到和听到的,同事们之间讨论最多的就是怎么样提高刊物的质量和加强编辑校对质量。可以说,忧患意识和办好杂志谋求发展的意识长存。正是这样一种追求,是《甘肃社会科学》先后入选了目前公认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的行列,并且被评为甘肃省品牌期刊等。

二、编辑素养与期刊发展

对于一本成形的学术期刊来说,它犹如一件商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供消费者使用,而学术期刊则承担着承载学术成果的公开发表、供读者阅读和了解学术信息等方面的作用。但是学术期刊在成形过程中,编辑是期刊的组织加工者,所以学术期刊的编辑特别是责任编辑在期刊出版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惯常认识中,一提起编辑,大家经常用“编辑是为人做嫁衣”“甘为人梯”来评价、赞颂编辑的工作性质和其职业特点所决定其必须具有的奉献精神,这一方面是对编辑工作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说明这是编辑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养。

当然编辑的素养还包括其他方面,诸如编辑还应该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公平意识等方面的素养。对于学术期刊,特别是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编辑来说更为如此,因为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编辑遇到的稿件涉及方方面面,有国际国内政治、民族宗教、社会历史问题等多方面内容的稿件,有些社会历史问题作为学术问题,当然是“学术研究无禁区”,但是在研究成果的发表方面应该是“宣传有纪律”,虽然学术期刊在这方面表现得不是非常明显,但是这就为作为与社会联系比较紧密,抑或说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往往要刊发一些时下比较热点的学术问题和对热点社会问题研究的成果。这就给学术期刊的编辑提出了一个如何把握和如何掌握一个“度”的问题,等等。凡此问题,都涉及编辑素养和能力的问题。对于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仅此而已还不够,特别是对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来说,更不够,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编辑除了要具备基本的期刊编辑和学术期刊编辑的素养,在某种程度上要成长为学者型的编辑。

另外,社会新闻、经济、社会、文化、娱乐等社会生活类期刊的编辑,为了期刊的发展和扩大影响,要关注和策划、采写专题或者深度报道的稿件,提高读者的关注度。而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编辑,也面临着期刊发展和提高、扩大期刊影响力的问题,现在公认的核心期刊遴选、国家百种重点期刊评选等,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期刊质量认可的一个体现方面,也是作者投稿的一个选择取向。而这一切的节点,则是编辑的取舍,为了期刊发展、编辑同仁严格要求,共同努力编辑、组约优秀稿件,开设特色栏目,久而久之就会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和扩大期刊的发展空间。

今年是《甘肃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30年来,《甘肃社会科学》培养了自己的编辑,过去的主编和编辑,有的是某一学科或者说某一学科某一研究方向方面的专家,这样的编辑,他们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比较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明白哪些学者在从事哪个方面的研究,这样就可以比较明确地组织稿件和向学者约稿等编辑工作。现在的总编、主编和其他编辑们,大多数都有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可以说也算是学者型编辑,有的编辑在对于期刊编辑业务方面的研究在国内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在栏目设计和培养栏目方面,30年来,先后培养了哲学、文学等栏目,开设的“王符研究”“敦煌研究”“西路军研究”等特色栏目,近些年在保持原有学科栏目继续发展的同时,社会学栏目、经济学栏目、法学栏目也逐渐成为支撑刊物的主要的和稳定的优势栏目,特别是开设的学术访谈,主要是对某一个学科的著名、知名学者的访谈,谈他们的成长经历、学术思想、治学之道等等,这个栏目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认可,可以说影响很大,对于提高《甘肃社会科学》的知名度和关注度作出了贡献,有利于刊物的进一步发展。凡此情形不胜枚举。

三、质量保障与生存发展

学术期刊,特别是综合类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是我国报刊体系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学术性强,读者面窄,发行量不大,所以其赖以生存的办刊经费不像社会新闻、生活等类期刊那样,有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等经费来源——甚至还可以盈利,而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办刊经费一类是由办刊单位全额拨款保障;一类是由办刊单位差额拨款,缺额由期刊编辑部自己筹资解决;还有一类就是办刊单位不拨款,由期刊编辑部自己筹资解决;还有一类是,办刊单位概不拨款,而是将期刊作为当下创收的一个途径,等等情形。

而目前的学术期刊,主要由科研院所、大学等研究机构和单位主办和创办,而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是大学学报的社科版和各省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社会科学类期刊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其所属各所,以及其他研究机构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的专业性学术期刊。这些单位主办的刊物占综合性和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绝大多数,目前相对来看,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其所属各所主办的刊物基本上都是单位拨款支持办刊,并且这些期刊在社会科学界绝大多数被公认为权威期刊。另外各大学主办的大学学报类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大部分办刊经费基本也由学校拨付,也有一些大学学报的社科类期刊也向部分作者的收取版面费来弥补办刊经费的不足。而各地社会科学院和社科联等单位办的社科类学术期刊,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办刊经费的不足,而向作者收取版面费来弥补办刊经费。

一些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情形,不论是弥补办刊经费的不足还是为了创收,但是总体来看,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从过去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到现在已经基本公开收取。这样的情形相对来说,对于目前公认的核心期刊的稿件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影响,收费势必会是一些作者特别是一些潜在的优秀作者和稿件的流失。《甘肃社会科学》目前也正处于这样一种情况,办刊经费的不足,向一部分作者收取版面费弥补办刊经费的不足,同时还要保证刊物稿件的质量,组织专题稿件和向著名、知名学者约稿,并向这部分重点作者支付稿费、约稿费等,以提升杂志的总体质量。我常想在目前这样一种情况下,作为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的一份综合类学术期刊,在面临办刊经费不足,需要向部分作者收取一定版面费的情况下,而又要保证办刊质量,向重点作者支付稿费,在这种两难的生存境遇中,对于期刊的发展和进一步提升质量,将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困境。况且目前综合类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虽然处于“垄断性”资源的位置,但是期刊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公认的核心期刊之间的竞争已经出现,而且趋于激烈。而《甘肃社会科学》要在这样一种期刊的生存环境下,求得自己的稳步发展,就需要创新发展——既能解决质量问题,也能走出办刊经费的困境。

四、筚路蓝缕、创新发展

《甘肃社会科学》从创刊时的以《社会科学》为刊名,到后来更名为《甘肃社会科学》,30年来,《甘肃社会科学》经过几代编辑辛勤努力、执著追求,一路走来,在学术界赢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不论是最初的《社会科学》还是更名的《甘肃社会科学》,阅读过去的一期期、一篇篇论文,会感觉到这份学术期刊在办刊思路方面一直坚持立足甘肃、面向全国乃至世界,刊发文章的作者分布在全国各地乃至国外。

在作者队伍的培养方面,30年来,在《甘肃社会科学》发表首篇学术文章的作者,有的已经成为著名学者,有的已经成为博导、教授等,有的因在《甘肃社会科学》发表了学术论文,而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乃至博士后出站,等等。我曾经在一次学术会议是碰到一位学者,他已经年届退休,但得知我在《甘肃社会科学》编辑部工作时,他说他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是在《甘肃社会科学》发表的。我在《甘肃社会科学》编辑部工作的这三年多来以来,也遇到过初次在《甘肃社会科学》发表了学术论文的作者,都有感激之意。

任何一本综合类学术期刊,每一期刊发的文章相对来说,文章质量都会有些许差别,任何一位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人,不论是成名者,还是刚刚走向为学之路者,他们的研究成果之一——学术论文,都要通过学术期刊发表,而在选择投稿时,都会理所当然的选择级别高、影响大的学术期刊。但30年来,当我们回忆或者说纪念创刊30周年之际,翻开180多本杂志时,一个个著名和知名的学者的名字会映入眼帘。

…………

总结、回忆过去,纪念或者说庆祝创刊30周年,我们会发现,30年来,《甘肃社会科学》在陇上金城走过,筚路蓝缕,但硕果累累,并形成了自己的办刊风格,有着自己凭依立刊的名牌栏目和特色栏目,将服务地域特色和兼顾全国联系起来……虽然面对各方面的困境和困难,但一路走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而赢得了自己在社会科学研究期刊界和学术界得以认可的一席之地。但是,自身发展中仍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创新发展,现在的各位以及未来加入这个团队的每一位,凡是参与到这个团队“作战”的编辑,在目前或者未来综合类学术期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要保持特色,并且有所创新发展,都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作者简介:赵国军,生于1976年,男,陕西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甘肃社会科学》编辑部编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