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 差动放大电路实验
1)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差动放大电路的性能。
(2)学习分析差动放大电路性能的测量方法。
2)实验原理
差动放大电路可看成由两个电路参数完全对称的单管放大电路组成。它具有对差模信号起放大作用、对共模信号起抑制作用的功能。为使电路的工作性能更好,差动放大电路同样需要合适的静态工作点。
图4.1.4为差动放大电路的原理图。图中开关B扳向左边,构成长尾式差放电路;开关B扳向右边,构成恒流源差放,引入恒流源可进一步降低共模电压放大倍数,提高共模抑制比,加强了电路抑制零点漂移的能力。图中开关A、C向上扳、开关D向下扳差放电路输入大小相同、极性相同的共模信号uic=ui1=ui2;开关A、D向下扳,差放电路输入大小相同、极性相反的差模信号uid=ui1=-ui2。
图4.1.4 差动放大电路原理图
(1)长尾式差放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可由下面表达式估算:集电极电流:IC≈IE≈E/2Re;基极电流:IB=IC/β;集—射电压:UCE≈VCC+UBE-RcIC。
(2)动态分析:差模电压放大倍数:Aud=Uod/Uid;共模电压放大倍数:Auc=UoC/Uci;共模抑制比:KCMR=Aud/Auc。
差动放大电路输入和输出端联接方式可以不同,双端输入、输出和单端输入、输出的电路性能指标分析情况如表4.1.15所示。
表4.1.15 数据记录表15
3)实验器材
(1)三极管:2N2221A3个;
(2)电阻:8个;
(3)可调电阻:10kΩ1个;
(4)开关:5个;
(5)直流电压源1台;
(6)测试仪器仪表:信号发生器、示波器各1台,电压表5只,电流表2只。
4)实验内容及步骤
(1)创建如图4.1.4所示的电路,电路中表A1、A2、V1、V2用于测量静态工作点,将各表属性中的Value/Mode设置为DC;表V5、V3、V4用于测量电路的交流输入、输出信号,将各表属性中的Value/Mode设置为AC,然后将电路图命名、存盘。
(2)测量各级的静态工作点
电路参数如图4.1.4所示,开关A、D向上扳,开关C向下扳,使Ui2=Ui1=0;开关B向左边扳,构成长尾式差放电路静态工作状态。用表A1、A2、V1测量VT1管的静态工作点,并将测量值填入表4.1.16中。
表4.1.16 数据记录表16
(3)测量双端输入双端输出的差模和共模电压放大倍数
开关B向左边扳,构成长尾式差放电路。开关A、D向下扳,差放电路输入差模信号。输入的正弦交流电信号为Us=10mV、频率f=1kHz、初相位0。在打开和闭合开关S的情况下,分别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用表V5测量输入信号Ui1,用表V4、V3测量两端输出电压Uo1和Uo2,并将测量值和计算值一并填入表4.1.17。
表4.1.17 数据记录表17
将开关S闭合,开关A、C向上扳,开关D向下扳,差放电路输入共模信号,将输入信号调整为Us=1V、频率f=1kHz的正弦交流电信号,用表V5测量输入信号Uic=|Ui1|=|Ui2|=___________V。再用表V4、V3分别测量两端输出电压Uo1=________________V,Uo2=______________
V,则双端输出电压为Uo=|Uo1|-|Uo2|=________V,放大电路的共模电压放大倍数Auc=___________,共模抑制比KCMR=____________。
(4)单端输入单端输出的差放电路的测量
开关A向上扳,开关C向下扳,使Ui2=0;开关D向下扳,Ui1=Uid并接入Us=10mV、频率1kHz的输入信号,构成单端输入差放电路,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用表V5、V4测量输入、输出端电压。开关A、C向上扳,开关D向下扳,差放电路输入共模信号,调整输入信号的幅值为1V,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再用表V5、V4测量输入、输出电压。将测量值和计算值填入表4.1.18中。
表4.1.18 数据记录表18
(5)测量恒流源差放电路
将开关B扳向右边,构成恒流源差放电路,重复上述(4)过程,将测量结果填入表4.1.19中。
表4.1.19 数据记录表19
5)实验报告要求
(1)分析电路工作原理。
(2)整理各项理论和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画出相关的曲线图。
(3)将实验数据与理论值比较,分析误差原因,提出改进意见。
(4)回答思考题。
6)思考题
(1)在步骤(2)中打开和闭合开关S,即带负载和不带负载对电路静态工作点有无影响?
(2)定性比较表4.1.18和表4.1.19的数据可得到什么结论?
(3)若要定量比较表4.1.18和表4.1.19的数据,应将长尾式差放与恒流源差放电路的静态工作点调整为一致,应如何调整(可利用图中表V2测量VT3管的集—射电压UCE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