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重点培养合理的训练思路,积累丰富设计的语汇

重点培养合理的训练思路,积累丰富设计的语汇

时间:2023-10-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没有定式,但可以基本认为“因地制宜”在园林建筑设计中是最主要的设计思路。场地设计不是园林建筑设计考查的重点,但显然,一个完全不考虑场地设计的方案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都是失败的。对于已经在“因地制宜”层面上训练已小有成就的考生,还应该注意“提纲挈领”的设计思维的训练。

(四)重点培养合理的训练思路,积累丰富设计的语汇

如前文所述,设计的条件是千变万化的,创作的手法也是变化无穷的,这就造成设计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丰富性。这既是应试设计的魅力所在,也是设计的难点所在。而在从条件到结果的转换过程中起到重要衔接作用的就是设计思路(或称设计方法)。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才不至于迷失在设计结果的迷宫之中。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设计思路呢?虽然没有定式,但可以基本认为“因地制宜”在园林建筑设计中是最主要的设计思路。那么,怎样才能算是因地制宜呢?不妨从如下两个方面综合考虑。

内因:包括建筑功能、建筑面积、建筑层数、建筑高度等。

外因:包括场地条件、道路、地形、指北针方向等。

一个好的“因地制宜”的设计思路,必然是建立在对设计的内、外因素综合考虑的基础上的,同时也是有较为明确的顺序的,一般遵循由粗到细的原则。颠倒顺序,只抓住细节不放的设计失败率是极高的。方案一开始,就要先解读设计的场地条件和建筑要求,并从如下若干方面按序进行考虑:

首先是建筑和场地的图底关系。一般情况下,建筑不可能占满场地,会形成若干或大或小的室外空间。此时,建筑作为“图”,室外空间作为“底”,两者的图底关系如何处理?通过阅读任务书中的设计范围和各种强制退让条件,如红线、绿线、紫线、蓝线等就能准确地了解场地建设面积,阅读等高线等信息就可以知道实际受地形限制的可建设建筑的场地面积是多少和可能的几处位置。通过和建筑面积的比较,就可以决定在设计构图上到底是采取节约用地、紧凑布局的形式,还是采取占满场地、分散布局的形式。另外,通过解读场地外道路条件同时结合建筑的功能要求,就可以知道要设几个出入口和出入口的位置;计算场地可建设面积同时辅以场地其他条件例如必须保留的古树名木或古迹等,就可以知道是否有余地和需要设置内庭院和庭院的位置;通过判断建筑规模就可以知道建筑主要入口前退让的位置和面积。对这些矛盾的判断和解决有助于设计者形成相对正确的图底关系。

接下来是场地设计。场地设计不是园林建筑设计考查的重点,但显然,一个完全不考虑场地设计的方案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都是失败的。在园林建筑设计考试中,场地的设计一般侧重考查建筑和场地的关系是否融洽以及对于各种室外人、车流的组织是否合理等。这样,设计者势必要考虑诸如等高线的疏密和方向、各个场地的大小、道路数量和转弯半径是否足够等问题。

再次是功能布局。功能是否合理是判断一个建筑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尤其要注意,不能够将不同的流线交叉或是将不应该毗邻的功能放在一起,阅卷中时常发现主要的使用人流和服务人流严重交叉或者厕所直接对着餐厅等低级错误,这只能说明很多考生的设计基本功不够扎实。同时要注意的是,功能布局不等于“仅按照功能布局”,最终决定建筑内部空间布局的还有很多外因,如朝向、视轴、保留物或构图需要等。在园林建筑设计考试中常见的案例就是场地外有某一处特别的风景或者场地内有必须保留的树木,这时安排功能就必须先从外因入手,再依序进行调整。

最后是细节设计。包括对建筑物理、构造、结构、细部造型等的设计。这些应排在上述之后但又必须考虑,具体的要求可以参见后面的章节。

应试者若按照上述思路有序地进行训练和设计,就能渐有提高。同时也要指出,这种顺序并不是机械的和不可变的,下一步的思考会对上一步的思考产生影响,有时会出现调整,这是可以的也是必需的,一条路走到底的设计在现实中从来都不存在。对于已经在“因地制宜”层面上训练已小有成就的考生,还应该注意“提纲挈领”的设计思维的训练。有很多考生,场地分析到位,建筑功能合理,庭院设置得当,可就是最终的设计结果一看就像拼凑的产物,这就在于缺少了“提纲挈领”的设计能力,即虽然设计的每个部分都到位,但是没有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纲领性的思路。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一是要多多阅读他人的设计成果并加以总结,二是要特别注意建筑设计时的抽象构图能力的积累和训练。很多的优秀设计都是有着“闪光的灵魂”的,这也是一个设计者终生学习中必经的一步。

在上述方面做得较好的考生,则要不断丰富自己的设计语汇,同一个构图,同样的场地,同一功能,如果交给赖特、密斯和柯布西耶,会出现三种截然不同的设计结果。每个设计师都要有自己独特的设计语汇和熟悉的材料,通过阅读设计书籍丰富自己的资料库,也是考试重要的准备之一。概括而言,只抓细节的设计固然不对,只有简单构图、没有细部的设计更说明设计师缺少应有的素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