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设计任务书的分析

设计任务书的分析

时间:2024-10-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针对模拟试题,从该设计任务书所提供的用地条件图可知:南面和东面各有一条城市道路,而北面和西面则由小溪与已建城市公园分隔,因此,该建筑的出入口只可能位于交通顺畅的南面或西面道路上。具体针对模拟试题,由于周边东北两侧为小溪与城市公园,仅西侧有一幢科研办公建筑,均对本设计影响较小,不必做过多的考虑。

(四)设计任务书的分析

以上通读设计任务书以及对核心设计要点进行提炼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分析设计的内外条件做好准备,而设计的内外条件分析又是直接决定设计方案形成的重要过程。针对模拟试题,具体要分析的设计条件是:

1.外部条件分析

(1)人流分析

主要人流来自哪个方向?这是做任何一项建筑设计首先要分析的内容。其分析的依据已经在表2-1中列举出来。具体针对模拟试题,从该设计任务书所提供的用地条件图可知:南面和东面各有一条城市道路,而北面和西面则由小溪与已建城市公园分隔,因此,该建筑的出入口只可能位于交通顺畅的南面或西面道路上。接下来,就要通过确定主要人流来向判断主要出入口位于哪条道路上。如果两条道路的人流对等,那么,单体设计的主要出入口就要同时兼顾两个方向的对等人流;如果两条道路的人流不对等,那么,就可以分别安排主要入口与次要入口。仔细阅读设计任务书,项目概况中的一句话提示了人流不均等分布的重要信息,“该项目地处该市文化一条街东端。用地南侧为城市次干道,与规划中的城市美术馆遥望,西侧为城市支路,与某科研单位相邻……”,这就意味着南侧道路更为重要,并且人流量较大,将主要入口设置于南侧道路上,不仅呼应了主要人流来向,而且也有利于在路径上将城市文化设施有机地联系起来。

在分析过程中,可绘制外部人流分析图,以直观的形式辅助思维,如图2-2所示,将主要入口设于南侧道路,辅助次要入口设置于西侧道路,这一分析的结论将直接影响总平面图的设计和单体的设计。

img6

图2-2 人流分析

(2)周边建筑影响分析

在城市中,新建筑一旦建成,便会对此后再建的建筑产生或大或小的制约,特别是在用地较为紧张的老城区或是历史性建筑保护地段,邻近建筑对新建筑的设计具有更大的限定性。这些限定和影响包括建筑形态、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体量、建筑尺度、建筑轮廓、建筑出入口位置、轴线关系等等。新建筑的设计应该在以上诸多方面处理好与现存建筑的关系,以形成该地段整体的秩序感。

具体针对模拟试题,由于周边东北两侧为小溪与城市公园,仅西侧有一幢科研办公建筑,均对本设计影响较小,不必做过多的考虑。另外,若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用地南侧为拟建城市美术馆,可见该展览馆处于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环境之中,尽管这个信息对设计的直接影响较小,但考生应该在构思建筑的造型时有所考虑。

(3)周边环境影响分析

从模拟试题的用地条件图可以看出,周边环境对此次设计的影响更大。此次任务书提示的周边环境包括西、南两侧的十字交叉道路,东、北两侧的小溪,小溪隔岸的城市公园,保留的石碑石刻等。综合来看,以上这些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与对景观设计的影响两个方面,考生可以将环境影响以图示的形式简单地表示出来,有利于整理思路,如图2-3。

img7

图2-3 周边环境影响分析

首先,用地西、南两侧的十字交叉道路与东、北两侧的优美风景似乎要求在四个方向上都安排形态开放的重要功能区,对十字交叉口而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街道景观并吸纳人流;对东、北两侧的风景而言,有利于游客在欣赏展览的同时观赏风景,也有利于此幢建筑与室外环境互相借景。但是,对这幢建筑而言,研究创作部分是较为封闭且需要相对独立的功能区,这就决定了在该幢建筑的一个方向必然会有较为封闭的部分,这明显与以上的分析相互矛盾,此时,就需要再次结合环境条件进行比较。就环境而言,这块用地最大的特征不是位于道路交叉口,而是濒临小溪,并与在城市中难得一见的拥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城市公园紧邻。通常,临水建筑形体往往以水平横向展开为主,多采用开敞布局,使空间通透,与水景相互交融。建筑体块的高度趋势,应从城市方向逐渐向水域降低,体现亲水特色,避免将水面与城市隔断。任务书中提到,该设计要“为游客完整地欣赏现存石碑石刻创造良好的条件”。石碑石刻散落于场地北侧,因此基本不可能在北侧布置形态封闭的功能团。基于以上原因,同样也不宜将具有独立使用功能和独立适用人群的研究创作功能单元布置于场地西侧北端,因为这样容易造成研究创作人流与参观人流的交叉。以上理性分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细致提炼设计任务书核心要求的基础上判断该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并提出解决方案。根据以上分析,换一种思路,将研究创作部分布置于场地西侧南端,虽然导致道路交叉口的街景较为封闭,但这样的布局却有利于区分参观人流与工作研究人员人流。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当考生举棋不定的时候,往往就是遇到了该考试的考点,这时,就需要考生保持沉着冷静,不必慌张,因为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考点已经代表取得了小小的成就,如果考试结束还未发现考点,反而代表并没有对考试进行全局的掌控。此时,只需在反复阅读任务书的情况下区分主次矛盾,进而做出新的判断即可。

在分析完周边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后,再分析周边环境对景观设计的影响就显得水到渠成了。针对本模拟试题而言,对设计影响较大的周边环境包括道路、小溪以及场地内外保留的石碑石刻。通常,水体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资源,毗邻河湖等水体的城市空间往往会充分利用水面,在用地组织、绿化、道路的布局中,将水体景观组织到城市中并围绕水面进行总体艺术布局。一般而言,布置生活岸线、人行步道、亲水平台等是常用的人性化设计手法。当然,本模拟试题的场地虽然临水,但对景观部分的考点并非集中在滨水景观,这是需要考生注意的,但这并不代表可以不考虑水景的影响。

综合分析,该用地的室外场地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任务书提到的室外展场,“需要合理组织步行道路、休憩设施、庭院植被,提供与碑刻相适应的优美环境”;其二是入口广场,“需要满足人流集散与停车要求,合理组织车流及人流并安排适当绿化”。经过上述分析,这两块功能、特征不同的室外场地的方位已经可以轻松地确定下来,入口广场位于用地南端,室外广场位于用地北端。但仅仅分析到这些还远远不够,任务书提到,室外展场还要为“游客完整地欣赏其他现存石碑石刻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就提示出室外展场还需要在这个方向上联系起室内展区与室外石雕石刻,这也是进行庭院、建筑附属部分(如廊)及室外步道布局和设计的重要信息。

一般而言,凡是涉及场地保留物的考题都需要着重分析保留物可能产生的影响。场地保留物包括保留古树、保留文物或保留小品等,本试题属于第二种类型。其景观设计的重点就是创造与保留物气氛相融合的景观环境,并使这些保留物的景观价值得以充分地展现。通常可布局路径通道或视线通道,使其直接展现于游人面前,或通过曲径通幽的设计含蓄地表达其景观价值,这都需要根据保留物的性质来确定,如它们主要展现形态美还是内涵美,需要远观还是近赏,需要在行进中观看还是需要静静地驻足品味等。对于本次设计中保留的石碑而言,无疑需要安排直接的路径到达它,并提供使游客细细琢磨的安静场地。

另外,周边环境还会影响到植物的配置,这部分内容可以在建筑构思成熟后综合考虑。

(4)用地分析

“场地基本平坦”表明该试题在这个方面的规定非常宽松,这也就提醒考生,尽量不要进行土方改造,在现有条件下进行设计即可。

当然,并不排除进行场地改造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可能性,但考试时间仅有3~4小时,其中的利弊就需要谨慎地权衡。

作为外部条件的还有许多上面没有涉及的因素,如日照分析、主导风向分析、相邻污染源分析等。具体到展览类建筑,以上因素对建筑及景观的影响都不是很大。若遇到其他建筑类型,则需要考生参照以上方法自行判断。

2.内部条件分析

内部条件分析是将设计任务书对设计对象的若干规定进行系统分析的一种方法,主要是针对功能进行的。对于园林专业考生而言,这里所说的“内”不仅仅是建筑以内,而是用地以内,因为他们需要同时进行室内外的设计。如果说前述外部条件分析是从用地以外向用地以内制约设计走向的话,那么,内部条件分析就是分析内部设计要素的相互影响进而可以由里向外制约设计走向,两者共同决定了室内外空间组织的原则、形式与方法。

从分析流程的纵向上看,内部条件分析主要是进行功能关系的分析与功能分区的分析。从横向上看,与外部条件分析相似,园林专业考生在这一阶段往往要进行三部分的工作,建筑内部条件分析、景观内部条件分析以及建筑及景观内部条件分析的互相校核。

(1)功能关系分析

在进行功能关系分析之前,需要将各种用房归纳为若干类型。这部分内容有些设计任务书已经进行归纳,比如本模拟试题的任务书已经将用房分为门厅部分、展览部分、研究创作部分与辅助服务部分,若是任务书没有进行这样的分类,则需要考生自行划分。其次,需要确定各部分房间的内外属性,哪些是对外开放的,具有公共性;哪些是只供内部人员使用,具有私密性;哪些既对内又对外,属于公共性与私密性两者兼顾。还要确定各部分功能之间的关系,决定哪些房间需要联系,哪些房间需要隔离。

当然,上述问题其实在分析外部条件影响时也会简略涉及,但是,仅是粗略的划分,并没有形成抽象但清晰的图解表示,这无疑会影响到具体进行设计时思维的深度与逻辑性。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考生首先关心的还不应是各房间的大小、形状,而是它们的配置关系,需要形成一个功能关系图解,也就是泡泡图。但这种图解表述仅仅表明各房间之间功能关系的表象,并不能作为设计的基础。因为,上述图解功能分析图只完成了两件事:一是把概念转化成图示,有利于应试者用视觉语言进行思维活动;二是初步表明了房间之间的关系网络,但这种关系网络还缺乏理性的功能秩序。为了从中整理出作为下一步方案建构的框架,需要考生进一步调整功能秩序,并将泡泡图变为框图再按房间大小画出大小不同的图框,以粗细线表示它们之间联系的方向和强度。实际上这种分析过程是将人们的行为因素纳入其中,按人的行为活动规律整理出功能秩序,从而奠定了一个较为理性的功能分析框图。

同样,还要对室外景观的功能进行分类。与建筑的要求不同,任务书一般不会明确规定出需要设计的景观设施名称,这就需要依靠考生平时的积累与总结自行判断。依据功能,主要景观设施通常可以被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道路设施:园路、园桥等。

②集散设施:广场、码头、停车场等。

③休憩设施:亭、台、廊、榭、座椅等。

④造景设施:水体、喷泉、假山等。

⑤围护、分隔设施:围墙、栏杆、景墙等。

一般而言,景观设施的功能关系并不像建筑的功能设施一样有非常严格的逻辑性,对它们的思考主要是在与建筑功能相关联的基础上增加空间与美学方面的分析,并且,这些设施相互之间以及与建筑之间的联系不仅包括路径上的联系,还包括视线上的联系,后一点对于园林建筑及景观的设计尤为重要。道路设施与集散设施主要用来联系和集散人流,因此与建筑各个出入口的关系较大;休憩设施需要与室外展览部分密切结合;造景设施与建筑的门厅、休息厅等需要有路径或视线上的联系;围护与分隔设施除去限定用地边界外,还往往具有框景的功能,因此与场地保留物及新造景观可以结合考虑。结合已经绘制的建筑功能关系图解,所绘图示见图2 4。

当建筑功能单元与景观功能单元之间的关系都用图解表达清晰后,若时间允许,还可以对它们进行相互校核。

(2)功能分区分析

功能分区分析是在功能关系分析之后进行的分析步骤,主要目的是将上述的功能单元进行竖向功能分区与水平功能分区,为构思具体的平面做好准备。因此,在图例的使用上,可以将上图的“泡泡”转换为矩形块,因为大多数建筑的大多数房间都是矩形的,矩形的图示对于将要进行的方案构思而言比泡泡图表达的信息更为直接与清晰。

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展览馆“限高8m,以局部两层为宜”,那么,就要进行竖向功能分区。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筑设计中,竖向功能分区具有优先权,也就是说,只有配置好竖向的功能分区,才能进行各层的水平功能分区。当然,两者是互动的,是在相互调整关系的过程中逐渐把功能分层布局敲定下来的。

竖向功能分区一般应遵守三个原则:其一,功能合理;其二,结构合理;其三,功能可以结合空间形式的变化。

img8

图2-4 功能关系分析

具体针对模拟试题,首先可以先选择一下优先布置在一层的功能房间。门厅部分毫无疑问要布置在一层;为方便人流集散,研究部分的报告厅也最好布置在一层;为方便使用,辅助部分也最好布置在一层。那么,可能布置在二层的就是展厅的一部分或是研究创作部分的研究室。从功能分区的角度看,如果将研究创作部分的研究室与接待室都布置在二层,会导致接待功能的使用不便,如果仅仅将研究室布置在二层,似乎也是一种可能性。但若再考虑结构方面,就会发现,由于展厅与报告厅都是大空间,要求室内尽量不出现柱子,所以30m2的研究室无法布局在它们上方。并且,这样的布局也不利于形成空间上的变化。

再考察展厅部分,从面积上看,展厅部分共达150m2,可划分为三个单元,二层布置一个单元,这样可以与一层的展厅叠加在一起,再设法在内部解决空间流通问题,垂直交通便捷,还可以自成一区。经比较这种方案更为合理。

完成竖向功能分区后,就可以进行水平功能分区了。对于园林建筑而言,规模有限,因此水平功能分区着重是解决首层的问题。其实,在进行功能关系分析以及竖向功能分区时已经将一层的问题一并考虑了,那么,在这一阶段就可以在泡泡图的基础上直接绘制矩形块组成的功能分区图(如图2-5),为进行平面构思做好准备。

img9

图2-5 功能分区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