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公共管理设施设计

公共管理设施设计

时间:2023-10-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共信息设施是城市环境设施的一个分支,伴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张,城市公共信息设施已经成了城市基础设施当中形式设计最为灵活、重要程度最为明显的内容之一。标识导向设计是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很多的环境规划设计中,通常是将规划师、建筑师与公共设施设计师的设计思想综合在一起来进行公共空间环境的标识设计。其表现形式较多,主要是二维空间的平面设计与立体造型设计。

第五章 公共设施的设计应用

一、公共信息设施设计

公共信息设施是城市环境设施的一个分支,伴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张,城市公共信息设施已经成了城市基础设施当中形式设计最为灵活、重要程度最为明显的内容之一。它的设计不仅仅关系到信息设施本身具体形式的设计,而且是城市设计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环境设施不仅仅作为单体机能的环境设施出现,作为复合机能互相联系的环境设施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并可为今后投入系列性的信息系统环境设施的开发,对提高环境的质量具有一定意义。

广义的城市公共信息设施范围除了环境艺术设计当中所涉及的信息设施之外,还包括通信类设施如电视信号发射台、电缆通信设备以及标志性建筑、雕塑、纪念台等地标类设施。狭义公共信息设施主要是指城市当中以传递信息和提供通讯服务为主要目的的设施,比如电话亭、指标、路标、告示牌、旗帜、广告牌等带有文字和图片说明的标识。这些信息设施的具体功能、风格、形式、色彩、配置等,应依据所在场所空间环境的性质和要求来进行综合设计。

(一)环境标识导向设计

标识导向设计是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很多的环境规划设计中,通常是将规划师、建筑师与公共设施设计师的设计思想综合在一起来进行公共空间环境的标识设计。标识导向在整个城市环境的布局中,通常位于街道、路口、广场、建筑内外及公共场所的出入口等处,起到给人们正确地指引方向和引导行为等作用。因此,重要的信息必须以图像式的“视觉语言”的方式直接地表达出来,例如,采用标识、海报和告示牌等方式,用电子的、有色彩的、不断运动的和变化的载体来实现。由于它们都是一些被认为非常重要的信息,所以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把它们设计得既有影响力又有冲击力,同时看起来还应该简单明了。

1.标识的含义

如果缺少环境标识,可以想象城市将会变得如何混乱。标识是一种通过设计的视觉形式以精炼的形象代表或指称某一事物。具有显著符号、图形的特征,它主要功能是简捷、迅速、准确地为人们提供各种环境信息,识别空间环境,是城市空间中传达信息的重要工具,是环境的最主要设施之一。它不仅要求与环境相协调,还可增加城市的繁荣气氛。其表现形式较多,主要是二维空间的平面设计与立体造型设计。作为传达信息的媒介,标识设计主要目的有:首先,为人们提供容易理解的城市环境构造,提供秩序化的信息;第二,通过形、色、配置的实体促使提高单纯明快的行动能力;第三,构筑地域性的标志以提高环境的整体质量,而且具有创造性构思的效果。

标识作为环境设施自古就有之,它是构筑集体生活、建设城市开始时便存在的。任何城市中均具有多种类型的标识设施(指示性、象征性、公共性标识等等)。如我国古代商业标牌、商号的标志;西方各国商店看板中的雕刻绘画文字看板,构成了街道的景观。环境标识设施按照自然的风景或者具有特征的建筑物、街道的景色而设置。

现今,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环顾现在城市的环境,这类环境标识设施出现无秩序地泛滥,使城市环境的质量日益下降,使人们的视觉受到伤害。劣质的信息系统破坏着环境设施并影响了环境的质量,妨碍了有效的信息传达。为此,在环境设计规划中传达信息内容的这一机能的设施与环境的协调,具有现实的重要性。

2.标识的分类

标识被定义为人类社会具有识别和传达信息功能的象征性视觉符号,犹如一个庞大的家族,包括领域标识、机构标识、会议标识、商标、环境标识、交通标识等。下面主要详细介绍其中对城市环境起揭示与限定、引导作用的部分标识。

(1)领域标识

领域标识是城市及其所属各级区域的行政和社会徽记。城徽是城市象征的形象表达,是城市交往的符号信物。它是标识系统中的重要部分,但和商业标识、环境标识以及团体会议标识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对较高层次的领域起着限定和强调的作用。城徽揭示了城市的主要特征。如古希腊时期,代表自己城市的印玺、旗帜和徽记,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和流通即已出现。11世纪后,许多欧洲城市开始确立了沿用至今的徽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许多大、中城市曾经酝酿过自己的城徽、城花。随着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其区徽图案已经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和世界舞台(图5-1、图5-2)。

图5-1

图5-2

领域标识设计除通常标志设计所要求的简明性、易识、易记以外,还要建立一种生动的特有意象。它以艺术的形象或图案表示抽象的意义,并应用象征性、含义性和美术性手段使这种意义提升,实现设计者与使用者以及观赏者之间感情的相互沟通。

(2)环境标识

环境中的标识是一种大众传播的符号,是用形态和色彩将具有某种意义的内容表达出来的造型活动,一般由文字、标记、符号等要素构成。它以认同为基本标准,对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质量和效率,担负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标识系统由信码、造型和设置构成。

环境标识信码,指具有约定俗成的符号信息。必须具备易记易识、通俗明了的特点。运用方式有图形、文字、色彩等方面。不同的图形可以传达不同的含义,比如圆形意指警告、不准某种行为的实施;三角形意指规定、限定某种行为的实施;方形或矩形意指信息,说明引导、指示告示的简要内容。符号是一种特定的图形,作为具体的说明。比如箭头(图5-3)意指行进方向,可以表述上、下、左、右以及侧斜上、侧斜下、侧斜左、侧斜右等八个方向,常用于楼梯、电梯、房门、通道和建筑入口等处;三角符号或圈号(图5-4)加斜线意指警告和禁止,比如不准吸烟,禁止通行等;方框(图5-5)意指告示、公布信息或指明上述符号以外的事故。符号可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与外形结合。

图5-3

图5-4

图5-5

标识牌的造型是根据传递的主次信息、位置、观感以及环境的限定而制定一系列标准的,尤其是特殊地域中的标识系统。标识牌的造型处理不好,不但不能确切反映其特质和内容,而且在环境中易于造成环境意象的混乱。标识牌高度一般应设定在人站立时平视视线范围以内,从而提供视觉的舒适感和最佳能见度。标识的固定方式有独立式、悬挂式、悬臂式和嵌入式等,它们各有特点,具体根据环境特点和经济成本而选择。

环境标识则以自身照明为宜。标识的材料运用较为广泛,常用的有塑料、玻璃、木材、陶瓷、不锈钢以及其他金属、化学材料等。制作方法以印制、镂刻、喷漏、电脑喷绘为主。

环境标识的发展趋势显示出标识形式的信号化和艺术效果的广告化。一方面,信号化的标识设计要着重考虑其应具备的强烈的刺激性、识别性和记忆性;另一方面,广告化的标识设计在视觉上要具有冲击力和赏心悦目的艺术性。现代标识大量运用新的设计方法、新型材料和与其相适应的制作工艺,以及现代化的声、光、电等手段,以求保持视觉及公共环境的高度秩序和建筑空间与公共场所的高品质视觉效果(图5-6)。

图5-6

(3)交通标识

在交通量成倍地增大,在同一个城市环境中如各种交通工具、速度、运输手段、运行系列等不同的情况下,尚需研究和处理人与交通工具的管理、控制方式的多样化的问题。例如,在道路险要地段由于缺少必要标识牌而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问题。

交通标识设置影响着人们行动的路线,故其应置于各种场地出入口、道路交叉口、分支点及需要说明的场所,与所在位置无论尺寸、形状、色彩均应尽可能相协调,并与所在位置的重要性相一致。一般标识牌有支柱型与地面型两种。重要标识可利用光、声等综合手段,强化其标识的指示作用。城市交通标识包括各种车的行驶方向的标志、经过地点的标志、停车场标志、街巷功能标志、禁止交通标志和慢速行驶标志等(图5-7、图5-8)。

图5-7

图5-8

(4)公共设施标识

公共设施标识即城市一般设施的引导性标识和商业标识以及具有一定文化特征的观光标识。设计独特性强调了标识应简单明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解释性。尽可能采用国际、国内通用的符号传达信息,使不同国籍、不同语言的人均可识别。

需要以国际化的图形,即图形语言这种形式来沟通不同国籍人们的思想,冲破语言的障碍,使人们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共同的认识,自由地行动。为此首先于1947年8月,在国际日内瓦会议上通过了国际交通标识的制定和普及提案。因为这个提案的交通标识属单纯明快的设计,易于世界各地人们理解,所以在欧洲大陆各国广泛使用,并在全世界普及。接着各种国际活动也陆续提出了各类国际通用的标识。在一些特殊的场所,常要求将信息传达给不同国家的人们。尽管有许多约定俗成的符号得到世界的认可,但并不存在“世界性”的符号标准。例如国际流通标志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国际红十字会标识、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等国际活动场所使用了这类国际化的绘画语言(图5-9)。

图5-9

1963年春,在荷兰成立了国际图形设计团体协会向世界各地招募国际性标识。首次招募的主题包括信息和确认、方向指示、规制和警告三大类24种,1967年在国际图形设计团体会议上发表。但是在实际使用中由于文化、语言、思维方式等不同,各国和各国际团体对同一意义的标志在设计上仍有不同的图形表示,而构成略有区别的标识。

3.标识的表现

以上各种标识,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有以下具体的表现方法:

(1)文字表现

文字是最规范的记号体系之一,标识较多地利用文字,能够确切地传达信息。但是在信息较多的情况下,文字难以获得瞬间的视觉认识,因此一般会采用文字和图形搭配。字体的规范、清晰、内容的准确等,对于处于运动状态的人们的识别尤为重要。实践证明,粗壮的黑体字等在一定的尺寸和距离范围内都易于使人在高速运动中识别且信息传达快速。底色与文字的对比越强烈,传达速度越快。饱和度、明度高的字体被照射时,反光和透光性强(图5-10)。

图5-10

(2)符号表现

符号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传达较容易理解的语言意义的重要元素,起了瞬间理解的标志的作用。例如,以符号表现方向,以男、女图形表示不同性别的厕所等(图5-11)。符号具有较清晰的传达信息作用,即使不认识字的人也能较好理解。特别在国际交流的情况下,各个不同语种的人们聚集一起,绘图记号这类标志性传达信息形式,起了极大作用。但是有时也难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因此绘图记号首先应采用国际社会中已经普遍通用的记号。对于新构筑的绘图文字应采用共同性和易理解的记号。

图5-11

(3)图示表达

使用地图形式的引导牌就是这类形式。引导人们认识城市的构造,或者确认建筑方位,或者为了了解具体设施的特征而加以表示,一般图照片、平面图、地图构成引导牌,通常为适合其引导的目的,以简略化加以表现。(图5-12、5-13)。

图5-12

图5-13

(4)立体物表达

在公共场所以立体物作为表现标志环境设施,更有利于体现环境设施本身的标志机能,有利于人们的视觉认知效果,按照其视认性,作为标志而被利用。例如为了限制车辆的速度以警察的人形或汽车形表示其目的;在垃圾箱前人们只要仅仅观察其形态特点,便可知道它的功能(图5-14)。

图5-14

(5)色彩表达

色彩具有确实的表达意义,作为社会性共同规律的色彩,完全能够加以充分利用。众所周知,交通信号灯红、黄、绿三色具有特定的意义。而且色彩本身也具有其特征,色彩与人的心理反应具有一致性,如红色表示热情、危险;蓝色表示平静、理智;黄色表示光明、希望。在应用上,红色更多地表示了交通、警示方面的信息;绿色表示邮政、通畅方面的信息;黄色用于表示商业或旅游方面的信息。而且作为不同类型的标志牌,应有不同风格的色彩。因此,对色彩的特性,设计时应极为重视。

另一方面,在利用色彩作为传递方式的情况下,以色彩的差别而加以区别化,可获得整体的辅助效果。例如,世界各地的地铁的色彩按照线路区别而分别采用不同色彩;在美国使用不同色彩表示停车地区的差别,如白色表示残疾人用车的停车场,绿色表示一股停车场,红色表示禁止停车,黄色表示允许停车时行李货物的存积场所等(这些情况下,经常与文字并用)。

使用色彩要求注意以下方面:一.大众对色彩的类别和记忆能力有限,一般仅限于3~5种色的判别能力。为此,色彩不可过多使用,否则导致信息过量难以准确传递。二.按照内容设置色彩具有一定的色调。根据整体使用情况色调与内容相统一,产生有效的作用,色调也要注意统一中求得变化。三.特定意义所使用的色彩,如红色表示禁止和注意、消防、道路信号等所限定的标志色彩。除了以上法律规定的使用色彩外,也应重视视觉机能的色彩使用。文字、图形及引导地图等也应使用引起直观效果较佳的色彩。

(二)广告牌的设计

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现代广告充斥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广告传播媒体通过明示的介质(广告牌、柱等)传达信息,如路牌广告、张贴广告、立体广告等。这些设施一般被设置在城市中心或热闹的街道等场所,与街道、建筑共同组成现代都市景观。

1.广告牌的设计要点

(1)要求造型、横竖取向、长度、面幅、构造方式与所在的建筑立面的造型、性质及结构特点保持一致。

(2)广告牌集中设置,将多种广告内容按照统一规格和照度进行统一式集中处理和管理,以增强空间的秩序感和视觉美感,避免视觉污染。

(3)要注重夜间整个广告的视觉整体效果。

(4)广告牌的设计和设置要符合道路和规划方面的管制规定,注重安全性,避免事故发生。

(5)在一些风景观光、古迹保护地区、社会行政等特定区域,要注意其与环境特征、性质的协调。

2.广告牌的形式

通常广告有如下几种广告信息媒体形式:壁面广告、立体广告、张贴广告、设施广告等。

(1)壁面广告

在墙面或支撑面上绘制的大型广告画称为壁面广告。这种广告形式画面醒目,传递信息效果显著,可呈现出美化环境的艺术展示效果(图5-15)。

图5-15

(2)立体广告

现代商业营销活动的发展带动了广告的增多和表现形式的变化,以前二维平面形式的广告在商业产品的展示方面效果不佳,因而出现了三维的立体造型和广告形式,它不仅可满足传递广告信息的作用,而且还具有美化环境的装饰作用(图5-16)。

图5-16

(3)张贴广告

纸制印刷的张贴广告,可根据展示的面积,准确快捷地制作,传递信息快捷,易于更换(图5-17)。

图5-17

(4)设施广告

设施广告是结合候车亭、标识牌、报亭、邮筒、天桥等设施的界面进行展示的广告形式,这种广告形式不仅保证了设施的功能性,还具有环境的装饰性。它通过结合多种设施设置在人流量大的位置,可以起到很好的广告宣传效应。新材料新技术在商业广告方面的应用,如发光材料、光电纤维、超大液晶显示屏幕、巨型霓虹灯等,使广告的展示形式丰富多样。广告竞争的空间越来越大,广告的展示甚至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图5-18)。

图5-18

(三)公共电话亭的设计

公共电话亭在城市的规划系统中按照人们的信息需求进行分布,满足人们的活动需要。在现代化的都市里,电话亭是人们进行双向通讯信息联络不可缺少的必要设施。公共电话亭的设计也应能反映各个国家和城市的地域特点。

1.公共电话亭的形式

(1)隔音式:四周都是封闭的界面布置,空间围合感很强,具有良好的气候适应性和隔音效果(图5-19)。

(2)半封闭/半开放式:不完全封闭,但从整体形式上看空间围合感较强,具有一定防护性和隔音性(图5-20)。

(3)开放式:依附于墙、支座等界面或支撑物上,空间围合感不强,隔音效果差,防护性差,但是外形轻巧,使用便捷(图5-21)。

当然,在何处使用何种形式,可根据设施所处的环境和人们使用的频率来进行分类和安排。

图5-19

图5-20

图5-21

2.公共电话亭设计的注意事项

(1)出于使用便利的考虑,电话亭的设置一定要以不妨碍行人行走为前提。与此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给使用者提供适宜的通话环境。

(2)在道路上放置电话亭后,应确保有1.5m以上的行走空间,还要注意不要将电话亭放置在行人行走路线变化较多的区域。

(3)还要采取相应措施,使通话者免受周围噪音、雨雪天气等的影响。因此,最好使用封闭式的电话亭。但是,这种电话亭占道较多,会妨碍行人行走。建议将电话亭放置在空地上或是花池旁。还有,考虑到雨雪天气街道地面积水、积雪的影响,电话亭最好放置在比地面高出数厘米的基座上。

(4)如果采用开放式的电话亭,使用者在过往行人的注目之下容易显得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可将电话亭面向树木设置,使用者可以背对着树干,从而减轻不安的感觉。

(5)电话亭的设置还应充分考虑周边地形、环境的特点。在坡路上,有基座的电话亭给人以稳当的感觉。电话亭基座的设置还要考虑到和路面的结合问题,如果路面采用小块石材铺装,基座的铺装也可考虑使用同一方法,以达到环境的整体和谐效果。

(6)设计应考虑设施本身具有抵抗风吹、雨淋、日晒的能力,采用铝、钢等金属框架、有机玻璃等材料为主(图5-22、图5-23)。

图5-22

图5-23

二、公共交通设施设计

公共交通设施设计包括候车亭、拦阻设施、地面出入口、领域出入口、人行天桥、自行车停放设施、自动售票机或打卡机等与交通安全、便利等方面有关的设计。它的设置不仅使人得到足够的安全感,而且对整个城市的环境规划和街道布置等起到促进和完善的作用。

(一)候车亭的设计

候车亭的设计是城市文明、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作为交通系统的节点设施,是方便城市人口出入乘车时候车、换车的场所,也是缓解客流、提供便利的快捷中转站,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快捷和方便。由于乘客的流动性大,在候车厅停留时间不长,改善候车环境,强调人性化的设计,创造方便、简洁、快捷的环境非常重要。因此候车亭的主要功能就是为候车的人们提供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方便临时休息的公共场所,同时材质上要考虑防雨耐腐蚀,所以通常采用不锈钢、铝材、有机玻璃等耐用、易清洁的材料,造型上还应保持较为开放的空间构成(图5-24、图5-25)。

图5-24

图5-25

根据实际场地的空间条件,空间尺度基本满足的情况下都应设置候车亭或廊,并结合站台、站牌、遮篷、隔板、照明、垃圾桶、休息椅、电话、时钟、广告、信息告示等配套设施,体现多功能的特点。当然对于路面过窄、车辆停留时间短、乘客数量少的停车点,可以设置简单的站牌标识。一般城市中的候车亭的长度不大于1.5~2倍的标准车长,宽度不小于1.2m。新型的设计创作应尽量引入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如太阳能供电方式,或环保型材料的再利用等,目前公共候车环境在座椅设施、交互式信息系统方面还存在许多的不足。

1.候车亭的设计要求

(1)具有易识别性。候车亭在造型、材质及色彩的运用上都要有易识别性,这样才能使乘车者方便地找到候车地点,节约时间又美化环境。尽量靠近树木,树木可以起到突出位置和局部遮阳挡雨的作用;凹进的站台是路面景观中较为引人入目的设施,一般可以利用地面铺装予以强调,站牌规格应统一,且设置醒目。

(2)与所在环境相一致。候车亭一定要与环境相协调,不管是外形还是色彩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至于太唐突让人感觉不自在。一些国外城市的做法是采用玻璃顶和侧板,减少防护栏和支柱等构件,这样可以减少街道景观的障目之物和繁杂感,也可以利用其通透性,在廊内向外观望。

(3)要能反映城市和地域的特色。各个城市的候车亭不要照抄照搬,没有特色,应结合当地的文化和风俗进行设计。比如苏州的候车亭(图5-26),就是为了适应园林气氛,把候车亭都建成仿古的亭子样,既有候车亭的特点,又有古代园林建筑的特征,使整个城市赋有园林的气息。

(4)增加人性化的辅助设施。候车厅是供乘客等候公共汽车的地方,因此要划分和预留其应用的空间范围,有条件的增设一些供乘客休息、使用的便利辅助设施,如公共座椅、线路标识等。候车厅的座椅一般有座椅与靠椅之分,座椅即可以完全坐下的椅子,靠椅是可以站立倚靠的,方便人们短时间的休息。这类椅子体量较小,适宜空间较小,一般在人流较多的候车厅使用,可以用折叠、旋转的方式来进行造型设计,便于收起,减小占地空间。线路标识是候车环境不可缺少的功能,每个候车亭除有自己的站和过往公交车在本站停靠的车次标牌外,还要有车次上行与下行的站名、目的地和发车始末时间,标识文字等信息应清楚明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有很多新型技术也可以应用在候车亭设计中,比如电子信息站牌、自动报站系统、多媒体信息查询机等,给候车的人们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图5-27)。

图5-26

图5-27

2.候车亭的造型设计分类

(1)半封闭式

公共候车亭一般位于街道两侧方便人乘车的地方,因此半封闭式的候车亭是最常见的候车亭形式,其主要特点是造型醒目、功能多样、空间利用充分。主要表现形式是:面向前面的道路和公交车驶来方向不设阻隔,通常在背墙应用顶棚,结合一侧或两侧的面采用隔断形式与外界分离,用玻璃分隔可透看景色或有效利用侧面配以广告海报、交通标识信息、资讯等。半封闭式候车厅主要组成部分有遮阳篷、背板(广告牌)、隔板和挡板、支柱、标示牌、公共候车空间、座椅、夜间照明及个别的增添功能,如半封闭的电话亭、配套的垃圾桶等,其设计可以结合地段条件灵活掌握,其造型可以和设计意图紧密结合,恰当地利用材质和色彩,表现不同特点的候车亭(图5-28)。

在设计时要注意候车厅最基本的防晒、遮风、避雨的功能的完善,公共汽车的尾气流通给予乘客和车辆的空间安全,以及地面清洁、排水、防滑和防绊等问题。

(2)顶棚式

只有顶棚和支撑设置,顶棚下部为通透的开放空间,方便乘客查看来往车辆,可单独设置标识牌等,或结合支撑结构设置座椅。顶棚式候车亭可以依托现有环境设施作为背景,把候车亭做成环境的装饰品,也可以位于空间环境中,左右通透,便于观察周围的车辆,功能也可随所在场所的需求可添可减。造型多变,方便灵活,装饰性强(图5-29)。

图5-28

图5-29

(二)拦阻设施的设计

拦阻设施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在交通室外环境空间中,它是具有强制区分人和车辆作用的设施,使人们增强安全意识,具有保护作用;它在室内的公共空间环境中,根据空间中存在使用功能不同的需要,有必要进行有效地限定、划分空间、设置拦阻;它在室外景观环境中,用作划分不同功能空间而进行围合拦阻。

拦组设施设计包括阻车装置、护栏、扶手等。拦阻设施设计根据所采用的结构手法和造型的不同分为墙栏、护柱/栏、凹陷沟渠、地面铺装等。

1.墙栏

墙栏是强制性拦阻的设施,它通过体量较大的有形介质分隔内外空间领域,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注重色彩、造型、高度、材料等与被限定环境性质特点相一致。根据高度的设置和通透程度不同,可分为:

(1)实墙拦阻设施

实墙拦阻设施能有效地防止入侵和减少噪音、隔绝视线,私密性强,用于比较封闭的环境空间中。有时会以遮挡声音的防音壁的形式存在,常设于与学校或居住区临近的道路两侧,高度通常不超过5m(图5-30)。

(2)漏墙造型设计

漏墙造型设计是在实墙的基础上做局部镂空处理,镂空部分的造型要考虑与环境的协调。它也可以有效地防止他人干扰和减少噪音,遮挡视线的私密性强,用于比较封闭且与外界有一定联系的环境空间(图5-31)。

图5-30

图5-31

(3)段墙

段墙是具有限制的半阻拦性设施,起到划分空间和引导方向的作用(图5-32)。

(4)栅栏

栅栏是全镂空围墙,能使内外空间有视觉上空间层次的延伸。不遮挡视线,但仍然具有很强的防护作用(图5-33)。

图5-32

图5-33

(5)栏杆

栏杆可以看做是高度低于60cm的栅栏,它不影响人们的视线,只是对人们的行走目的有领域限制的作用。要特别注意的是,栅栏或栏杆的间隙和高度设置要考虑安全性。如果不需要阻拦外观视线,则以通透的栅栏为宜,但应注意栅栏立杆的间隙和高度得当,不致给儿童穿越时带来意外。墙栏的顶端处于临近行人的最佳视野内,需要注意这一部位的细节处理,不要搞成尖刺或端头朝外等威胁性造型(图5-34)。

图5-34

2.护柱/栏

护柱/栏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移动的,高度和拦阻强度不如墙栏,属于半拦阻限制性设施,具有一定的空间划分和导向性作用。在满足功能的情况下,采用整个环境一致的造型及色彩的美观性护柱/栏设计,简化了视觉空间,丰富了景观环境。在步行街入口、商业街入口、广场入口、居住所等场所,护柱/栏起到防止车辆侵入或限制行人穿过的作用(图5-35)。

图5-35

护柱/栏的高度一般设置在40~100cm,间隔为60cm,考虑到残疾人的出入方便,间隔可为90~120cm,护柱前后应有150cm左右的轮椅活动空间。一般采用混凝土、金属、塑料或石材等材料制成,能够抵御外力的冲击。设置方式分为固定式护柱、插入式护柱、可动式护柱。护柱/栏的色彩、材质、造型、高度、间距、布阵形式应根据所在环境场所的要求而灵活设计。

3.地面铺装

地面铺装是指用各种材料对地面进行铺砌装饰,是人们为了便于交通和活动而铺设的地面形态,它的范围包括园路、广场、活动场地、建筑地坪等。它可使地面表层稳定并富有变化,起到划分空间、装饰和美化景观环境,甚至涉及导向标识和控制排水等功能(图5-36、图5-37)。

图5-36

图5-37

地面铺装的分类有很多种,常见的是按使用材料进行的分类:

(1)整体路面

整体路面是指用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进行统铺的地面。它成本低、施工简单,并且具有平整、耐压、耐磨等优点。适用于通行车辆或人流集中的道路,常用于车道、人行道、停车场的地面铺装,缺点是较单调。

(2)块材铺地

块材铺地包括各种天然块材、各种预制混凝土块材和砖块材铺地,主要用于建筑物入口、广场、人行道、大型游廊式购物中心的地面铺装。天然块材铺装路面常用的石料首推花岗岩,其次有玄武石、石英岩等,一般价格较高,但坚固耐用;预制混凝土块材铺装路面具有防滑、施工简单、材料价格低廉、图案色彩丰富等优点,因此在铺地中被广泛使用;砖块材是由黏土或陶土经过烧制而成的,在铺装地面时,可通过砌筑方法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效果。

(3)碎料铺地

碎料铺地是指用卵石、碎石等材料拼砌的地面。它主要用于庭院和各种游憩、散步的小路,具有经济、美观、富有装饰性的特点。

(4)综合铺地

综合铺地是指综合使用以上各类材料铺筑的地面,特点是图案纹样丰富,颇具特色。地面铺装的能起到分隔空间和组织空间的作用,道路的规划使游人能够按照设计者的意愿、路线和角度来观赏景物。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地面铺装设计来增加游览的情趣,增强流线的方向感和空间的指引性。在地面铺装设计时要注意材料的质感、色彩与环境的协调,砌块的大小、拼缝的设计与场地的尺度的密切联系。

(三)交通出入口的设计

出入口是指不同的空间领域与其他通道的连接处,出入口的设计包括地面出入口、领域出入口等,起连接城市道路与其他通道的作用,如地铁出入口、地下通道口、隧道口等。在功能结构上有划分空间、限定流线、明确行走方向等作用,在造型上结合与环境协调的设计手法表现出一定的空间秩序感和景观美感。

出入口设计在形式上大致分为大门、地下出入口。

1.大门

大门是限定空间和连接内外空间的通行口,作为环境设施在城市中内容最为丰富,形象也多种多样,是进入空间的序列,也是进入空间时外部的唯一视觉焦点。作为环境设施,大门分为院门和标志性大门。院门是指进入公园等的小品建筑,常和绿篱、墙体、建筑相结合,比较强调内外领域的分隔,强制性地限制人车的出入。标志性大门则是分布在公共空间中,位于空间的序列或中央,只是界定空间的标志,并无实际门的作用,不影响人车的通行,是人们心理上形成的门的概念,起到地缘和地域地标的作用。它们的主要构成要素是门柱、门额。

在院门设计中,应该合理地安排门的宽度和高度,门的高度和跨度尺度控制应根据空间性质决定;门额的加设与否要根据道路宽度、人车流量、空间尺度与性质、建筑特征、临近街道空间性质及景观视觉等因素综合考虑;门柱的排列方式、色彩、材料、安设位置和结构的选择应和周围的环境、主体建筑保持协调;注重院门外正反两面的造型处理;注重结合附属设施的安置和功能作用。院门作为入口是内部领域空间序列的开始,作为出口则是内部空间的终结,也是街道环境的起点,院门及两侧的景观起到内外空间衔接的作用(图5-38、图5-39)。

图5-38

图5-39

标志性大门是区域的坐标,是所在场所性质的体现,以其独特的功能和形象,在环境中被人们所熟知。中国古代的牌坊就是一种标志性的大门,它具有划分街道空间、强调秩序和歌功颂德的作用。标志性大门根据所处的位置和所在区域的历史、社会、文化的意义,奠定其在整个环境中所起到的作用,标志性大门主要设置在商业街、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区甚至城市入口等处,起到划分、限定空间,突出区域特点,体现场所性质,具有空间地域或城市地标的作用。对于标志性大门的设计应该综合考虑其民族特征、地理关系,在体量、造型、色彩、材料等方面反映区域的特点,与多功能设施结合,如借助建筑,加计时、天气、交通等信息传播系统,对所有区域环境起到活性化的作用(图5-40、图5-41)。

图5-40

图5-41

2.地下出入口

地下出入口指地铁入口、地下街道入口、过街地下入口、隧道入口等。一般设于地面交叉路口附近,为了便于行人通过或到达换乘站,地下出入口应分段设几处。主要构成要素有围栏、顶盖、支柱等。设计要点:过街地下通道一般采用浅埋式,在设计时应考虑与埋设(或暗挖)的地铁站相互衔接,应结合场所空间需求设置多个洞口;地下出入口的洞口或地面建筑应避免进出人流对过往行人的干扰,以及设施对城市交叉路口景观的影响,尽量设置与建筑红线以内或与地面建筑结合起来;为减少入口设施对城市空间的封堵,在城市节点和广场中的地下入口宜露天设置,其围栏高度以低些为好,外围配植树木等边饰;为避免地下入口排水的困难,需设置顶盖,也宜选择透明玻璃和钢结构形式;地下出入口造型处理不仅与地面环境景观有关,而且是地下空间序列的开始,因此也应联系到地下环境氛围;地下出入口的围栏、顶盖、支柱等构件的色彩可以加强地面街道景观的谐调和领域空间的秩序感;阶梯材料如能和地面上的铺装材料一致,则取得与地面空间联结一体的效果;附属设施功能的完善,如出入口设有休息座椅、自行车停放架等(图5-42、图5-43)。

图5-42

图5-43

与城市干道衔接的隧道入口,主要有两种形式:立体交叉桥与地面道路间形成的入口;山岭隧道的洞口。前者需在桥梁造型、结构及道路铺装方面减少可能造成的压抑和沉闷之感。后者侧重于洞口的结构和造型处理,当然也要将放水护土的要素考虑在内(图5-44)。

图5-44

(四)自行车停放设施的设计

自行车是目前我国使用数量最多、最普通的交通工具,大量的自行车在城市空间的摆放问题成了影响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问题。自行车的存放一般置于道路边、公共环境或住宅小区等的集中存放处,有的还附有遮篷设施,也有的是简易的露天地面停放架或停放器,而有些仅为临时停放点。如何进行空间有序排列和停车空间的充分利用是自行车停放设施设计的关键。根据我国自行车使用数量多的情况,合理解决它的停放,达到美观整齐又节省停放空间,讲究满载和空载时段的视觉效果,是自行车停放设施设计要注意的两点。欧洲不少地区与国家对自行车停车设施的设计就相当重视,他们常聘请设计师做大量的调查与试验工作,设计许多形式多样并与环境融合的自行车停放设施。

1.自行车停放设施设计的形式

(1)固定式停车柱,即将固定的柱式自行车停放设施支撑架埋入地下,以加强其牢固性。这类停放设施一方面可以停放自行车,另一方面由于固定在地面还可作为止路设施使用。

(2)活动式系列停车架,即整体可移动的自行车停放设施。重复连体成系列,略显笨重,但便于移动。这类自行车停放设施在举办大型活动时,可以随时搬运组装形成暂时性的自行车停放场。

(3)简易单元体的停车设施,多为一些小商店为方便顾客停车而临时摆设在商店门口的装置。其优点是可以随时搬进店内存放,轻便灵巧。

(4)依附于扶栏等其他公共设施上的连体停车架。其优点是占地面积小,而且简洁的设计能与环境更好地融合。

自行车停放首先要考虑到占地面积问题,设计时除了平放外,还采用阶层式停放、半立式存放等形式。不同停放结构形式:平行式存放时与道路呈90°,一般每60cm间距停放一辆自行车;斜放式存放时与道路呈30°~45°,一辆车占地约0.8m2;单侧段差式存放,前轮离地约0.5m,以前高后低的车架形式使车体的占地面积缩小,一辆车占地面积约0.78m2;双侧平置存放,两侧前轮对叉式存放较省面积,一辆车占地面积约0.99m2;双侧段差式存放,形成上高下低的形式,更有效地节约占地面积,一辆车占地面积仅为0.69m2;放射状式存放,只要确保停车周围有适当的流动空间,存放的车辆便会在空间中形成整齐美观的圆形或扇形,给人亲切感。

停放设施的构成形式也可多样化,如用预制混凝土制成鱼钩似的斜槽,自行车前轮可插入凹槽内既安装简单又无直立柱子影响视线;围绕树木的铁护栏,自行车斜放直放均可;还有各种造型的铁质支撑架,给空间带来有序与节奏。停放设施虽貌不惊人,然而改善它的设计却能营造文明的环境,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

2.自行车停放设施的适用环境

(1)适于小区类型。这种类型包括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集中存放的车库型,具有长期存放的功能,室内外均可,在室外多为有棚式,具有遮阳、防寒、保暖的功能,这种存放方式一定要有很好的利用空间,便于存取;另一种就是轻便小巧式的,色彩鲜明,形式感强,对景观有点睛之笔的作用(图5-45、图5-46)。

图5-45

图5-46

(2)适用于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型。这种形式多为白天上学或工作时的短期存放,多为集中式和有棚式,设计上要考虑空间的利用(图5-47、图5-48)。

图5-47

图5-48

(3)适用于一二级马路型。这种形式多为排列式,主要是临时用,存放功能主要是起到规范美化的作用,使自行车的停放有规矩、整齐划一,可以是简单的有棚式或无棚式(图5-49)。

图5-49

(4)适用于商业网点、商场、步行街。这种多为无棚式(图5-50)。

(5)适用于大型的超市、市场、汽车停车场等环境。这里场地大,存放车多,设计时考虑因素要多些,岛式、横排式等多种多样,还要有标示牌、照明设施和其他配套设施等。

图5-50

自行车停放设施的外观效果主要取决于设施的总体形态、比例及材质的选用、色彩的运用等。自行车停放的车数应整齐划一,不影响景观,最好以每十台一组,使停车场井然有序,以便减少街道景观的混乱。

三、公共照明设施设计

现代城市离不开公共照明设施系统,城市的功能逐渐复杂,人们的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夜间活动也较为频繁,城市夜景照明效果的提高成为人们新的视觉要求。路灯、广场景观灯、园林灯、建筑立面照明、水景照明、发光广告、霓虹灯、商业橱窗、街道信号灯,甚至流动的汽车灯等各种灯光和灯具结合起来,形成丰富的城市夜景和独特的城市文化。

光照本身具有透射、反射、折射、散射等特性,同时具有方向感,在特定的空间能呈现多种多样的照明效果,如强与弱,明与暗,凝重与轻柔,苍白与多层次等,这些不同表现力的照明赋予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

室外环境的照明不仅需要考虑不同环境对照明方式的要求,还要考虑灯具的审美效果,即灯具本身的造型。灯柱的布局常具有空间的界定、限制、引导作用,与环境空间整体的视觉效果,即夜间发光部位的形态与照明设施共同构成一个光环境。欧洲有些小都市的街灯,光色柔和迷人,营造一种富有诗意的浪漫氛围。

城市照明可分为隐蔽照明和表露照明。隐蔽照明是把光源隐蔽起来,利用反光映照出物体的轮廓,如建筑物的外表造型变化、艺术小品光照下的特殊效果等。表露照明主要以灯具的欣赏性为主,以不同的单体或群体组合,形成艺术化的灯具雕塑美化城市的上空,晚间又能显示独特的光照效果。这种照明设施在设计时应注意:一是掌握空间的形态特征,从不同角度映射,创造出最诱人的效果;其次,光源布置应主次分明,有明暗的层次变化;另外,应考虑多种灯具组合的映射效果,同时还要考虑投光器的位置造成的不同光影效果,以使行人在远处能看清空间形态,近处能看清环境细部。

(一)街道照明设施设计

街道照明由实用性逐渐向艺术与实用并重发展。街道照明要考虑光的亮度与色彩、光照的角度、灯具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等,即使在白天,灯具造型也会成为城市上空不可缺少的美的要素之一。街灯一般从上向下照射,以照亮路面,使得地面环境在夜间仍然显得明亮,行人夜晚行走也很安全。其基本要求是对路面的均匀照射,不要引起黑暗死角,为取得这种效果,光源间必须有适当和准确的联系,尤其在拐弯地段更要注意照明的基本要求。

1.街道照明设计原则

(1)整体设计应符合街道性质,如商业街道、滨海步行路、休憩性街道等不同街道,采用不同设计。

(2)结合具体的街道形式,营造不同的照明效果,如重点街道的照明设施应能起到强调城市特征的作用。

(3)注重利用照明设施的设置,形成街道视觉的景观。

2.街道照明的形式

街道照明的形式主要是路灯。路灯是由光源、灯具、灯柱、基座、埋设基础等组成。根据照明需要的亮度和色度来决定光源的形式,如白炽灯、卤钨灯、荧光灯、高压钠灯和金属卤化物灯等。灯具对光源发出的光,通过透射、反射、折射、散射等进行合理分配和高效率利用。灯柱对灯具起到支撑作用,灯柱的高度、间距和灯具的布光角度决定照明的范围,具体设计可参考物理光学等方面的知识。基座和埋设基础的作用是固定灯柱的设置,并将地下铺设的电线导入灯柱中。路灯分为:

(1)柱杆式照明。这类照明与路面的关系较密切,高度为1~4m,一般用于人行道的照明为3.6m左右。造型有筒灯、展开面灯、球体灯和罩灯,有些还可以控制照明方向。特点:损光性小,经济实用且使用灵活,可根据道路类型、道路宽度的变化进行配置,如单侧、双侧对称、双侧交叉等不同方式的配置,形成独特的照明环境。灯的造型要考虑人在中、近距离的不同观赏特点,注重细节的设计处理,力求独特与美观(图5-51、图5-52)。

图5-51

图5-52

(2)悬臂式照明。悬臂式照明灯具的高度一般为4~12m,通常光源较强,间隔距离为10~50m。同时应考虑路灯的间距、灯源的配制方式与环境要求一致。利用对光线投射角度的控制来调整场景中光的实际运用。设计原则:应根据路面照明要求采用单侧、双侧对称、多侧等排列方式,提高光的使用效率;应根据城市道路的性质特点,如一些环城道路或城市主干道上,要保持路灯高度、造型、布置形式的一致,有一定的连续性,给人整体的城市印象;由于人们的视觉观赏关系.对于此类路灯的设计,不必太注意细节处理,更应注重整体的造型设计(图5-53、图5-54)。

图5-53

图5-54

(二)广场照明设施设计

广场是城市的象征,展现了城市的风貌。现代城市的广场形式越来越多,其文化内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照明作为广场不可忽视的环境要素,不应以单一的方式运用,而应以各种照明形式互相配合,根据环境特质、空间结构、地形地貌、植物的尺度、质感等要素,以多样化的局部照明形成整体性的照明效果,更好地烘托广场的气氛,塑造广场特有的个性。如上海人民广场的灯光设计,采用白色、金黄色为主照射广场主体建筑——市政大厦,并结合过渡色相衔接泛光照明,用草坪灯光和东西侧水帘幕灯光烘托上海博物馆,给人凝重和朦胧的美感。8万m2绿地广场中的庭园式灯饰和绿色泛光照明相结合,与中心广场、喷泉广场中的灯光一起,形成五光十色、流光溢彩的立体灯光群的光环境,使人民广场成为上海市中心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图5-55、图5-56)。

图5-55

图5-56

1.广场照明设计原则

(1)运用一般照明效果明确广场形状轮廓,满足人们的基本活动。

(2)运用特殊照明突出广场主体内容,注重灯具本身艺术造型和表达意义。

(3)注重广场范围内的不同照明方式和灯具的搭配效果,丰富广场空间层次。

(4)对场地性质、动态的人员、车辆活动、静态的地面的铺装与绿化的把握。

(5)对建筑和所有被照物体的研究,以及与周围景物的协调关系。

2.广场照明的形式

(1)高杆柱照明

高杆柱式照明适合放置在广场、露天体育场、大型展览场等有较大面积的区域,光源的显色性能良好。设计的造型一定要醒目并有装饰效果,放置在广场的主要位置,综合表现为景观灯柱设计。景观灯柱的照明多以投光照明方式为主,照明设备有投光灯、泛光灯、探照灯等。大型的中心标志性的景观照明灯柱的高度在20~40m,一般高杆景观灯柱高度在6~10m,它在景观环境中具有很强的轴点和地标作用,它的造型特征不仅要考虑夜间照明效果,还要注意它在白天呈现的景观作用(图5-57)。

(2)中杆柱照明

中杆柱式照明主要是完成广场周围的环境照明效果,多采用扩散型的泛光照明方式,较为完善地表现广场的轮廓,以白炽灯的温暖色光为宜,给人温馨亲切的灯光照明效果。主要是景观装饰灯形式(图5-58)。

图5-57

图5-58

(3)低杆及脚灯式照明

低杆式及脚灯式多被设置在绿化区域、道路侧旁、路面下、台阶处,一般高度控制在90cm以下,光源低,扩散少,照度要求不高,将广场的细部轮廓和结构应用柔和的光照表现出来,营造柔和、安定的环境,使植物树丛产生明暗相同的光照效果,别具一番情趣(图5-59)。

(4)环境小品的装饰性照明

主要起衬托景物、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作用。如在广场中的雕塑、喷泉、纪念碑等环境设施周围给予恰当的投光照明,尤其以隐蔽式照明为主,以光照映照出物体轮廓,有力地表现其文化特质。以不同的单体形式或群体组合,营造夜间独特的灯光景观,这些灯具在白天以艺术小品形式出现在城市的环境中(图5-60)。

图5-59

图5-60

(三)商业街照明设施设计

现代都市中的商业街主要是满足市民购物、休闲、娱乐、交往等活动的场所,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公共空间环境之一。基本构成由车行道、步行道组成,其照明要求除满足部分机动车外,更应重点考虑非机动车和行人夜晚出行的便利性。

商业街的照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得到创新。夜景照明一定程度上成为城市空间环境中各种信息的有力载体,使得现代都市街道照明景观极其丰富多彩。

1.照明特点

(1)商业街的人流密度大,需要有明度、照度较高的灯光照明。

(2)商业街由于具有很浓的商业氛围,照明形式则应更加多样化。

(3)商业街照明设施的布置高低错落、动静结合,且融声光电为一体。

(4)商业街照明灯具要求装饰性更强。

2.照明形式

(1)固定式、悬挂式照明。固定式灯具采用一定的形状、一定的距离,悬挂式灯具多用于建筑的四角,显示建筑的轮廓和增加建筑的装饰性,以构成整体的空间氛围(图5-61、图5-62)。

(2)投光照明。应用于建筑表面的有一定角度的照明,以呈现建筑表面凹凸立面的变化,并给建筑群体一定的色彩,形成统一的色调,有效凸显夜间建筑的美感,渲染商业环境的氛围。投光需要安放灯罩或格栅,以避免眩光,一般放置在比较隐蔽的位置(图5-63)。

图5-61

图5-62

(3)霓虹灯和挂灯式的装饰性照明。各种霓虹灯沿建筑轮廓边缘或商店招牌、广告牌、广告牌边缘进行设置,可突出建筑形体,也可以各种造型凸显商业信息、营造热烈、活泼的夜环境,光照会使商店内外的各种物品闪烁出一层光亮的效果,显得生机勃勃(图5-64)。

图5-63

图5-64

3.设计要求

(1)应做好整条街照明的总体规则,首先突出照明重点和层次。一般商业街道两侧的灯饰可分三层,高层布置大型灯饰广告,用大型霓虹灯、灯箱和泛光灯照明形成主夜景;中层用各具特色的标牌灯光、灯箱广告或霓虹灯形成中层夜景;底层用小型灯饰和醒目的橱窗照明形成光的“基座”。再用变色、变光、动静结合的方法,把路面上的路灯融为一体,创造一个有机的照明整体,让人耳目一新。

(2)布灯的方向最好是垂直于行人视线,以保证足够的光线。

(3)针对街道入口的构筑物,如牌坊或街道小品及绿化等需要进行单独的照明设计,以塑造节点照明氛围。

(4)对于不同性质的商业街,应针对其具体特点,进行照明环境设计。如以动为主的商业、娱乐性步行街,以静为主的休憩性的滨水步行道等,都应有不同的照明特色。同时,商业街的照明环境,应充分考虑行人的要素,注意结合人体尺度。

4.设计原则

(1)照明环境从整体到细节均应注重结合具体街道状况及两侧的建筑特点,形成各种不同风格的街道灯光环境。

(2)商业街照明环境的意义除满足人们的基本使用需要外,还在于激发街道上更多的活动形式,促进形成浓厚的街道生活环境。

(3)塑造一个欢快的、有趣的夜景景观,以吸引更多人群。

(四)区域小环境照明设施设计

城市环境中,有很多作为建筑附属空间的小环境,它们是区域整体环境的一部分,以建筑物和其他空间为背景,与建筑物等在功能、形象、涵义上相呼应,在造型、色彩上相协调,它们依附于整体环境,然而又有自己相对的独立特性。如某建筑的大门出入口及周边环境的处理,或社区内的道路、公共休息走廊等公共设施的区域均成为了特定的空间,这就需要有特定的环境设施与之搭配:在这些空间中,应坚持整体性的原则,更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并与周围环境中其他设施进行整合设计,从而达到各要素间的协调与平衡。

区域小环境照明是指这些依附于建筑或其他主要空间中的照明设施,它们本身有一定的功能,能满足人们的照明需要,但它们更是区域文化特征的组成部分。这些照明灯具的设计既要参考环境设计师们成功的设计,又需通过独特的造型、质地、肌理、色彩等向人们传递一定的区域特色、文化内涵、特定风俗,表达某种空间意义,人们不仅可以使用它们,还能从视觉的审美角度欣赏它们,使照明灯具自身独立的组织结构成为特定环境的符号象征,引人遐想,并起到衬托环境、美化环境、渲染气氛的作用。

区域小环境照明原则与广场类相似,照明方式亦多以中杆式、低杆式及脚灯式、装饰性照明为主,灯具体量不应过大,要求各类灯具应结合景观整体的特征,强调灯具造型的艺术效果。区域小环境照明设施以园灯和地灯形式多见(图5-65、图5-66)。

图5-65

图5-66

(五)园林休闲环境照明设施设计

现代城市中的自然景观越来越少,城市居民越来越厌倦城市的喧哗与拥挤,越来越多的人想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享受大自然的日光、空气与鲜花。人们注重在城市的人工景观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在有限的空间中让人领略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清新愉悦的美感。园林休闲的照明设施与其他设施一起,如绿地、花坛、喷泉、壁雕、服务设施等,共同组成尺度适宜的小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息、娱乐的场所,不仅为人们提供照明,同时还满足人们精神的需要(图5-67、图5-68)。

图5-67

图5-68

其设计要点是:

1.根据不同功能配合不同的照明方式,重点景观重点规划、偏僻角落的照明也要予以重视,以体现整体的照明气氛,如绿地的照明应采用汞灯、荧光灯等泛光照明,保持夜间绿地的翠绿与清新。

2.一般庭院的面积范围较小,有安宁、幽静的特点,其照明方式应与之相匹配,常以安全为主的视线照明,一般自上方投射为宜,为避免眩光往往采取间接照明方式的汞灯照明器,或小功率高显色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高压汞灯和白炽灯等。

3.当沿街道或庭院小路配置照明时,应有诱导性的排列,如采用同侧布置灯位,庭院灯的高度可按其道路宽度的0.6(单侧布置灯位时)至1.2倍(双侧对称布置灯位时)选取,但不宜高于3.5m。庭院草坪灯的间距宜为3.5~5倍草坪灯的安装高度。

4.科学合理地组织光源,如表现树木时,采用低置灯光和远处灯光的结合。重点景区可以利用灯具配合泛光照明,并考虑灯具的照明特征,以及灯具对整个小环境空间形态上的影响。

5.灯的照度、亮度,光的方向都要根据生态空间进行布局,以免过多的照明形成“光污染”,影响绿色植物的生长,灯杆的高度应和树木的高度结合考虑,使灯光更富有表现力。

6.园林装饰照明是由灯光的亮度和冷暖对比而形成艺术效果。照明器要与建筑、雕塑、树木等相和谐,使庭院显得幽静舒适。

四、公共卫生设施设计

公共卫生设施,主要是提高环境的卫生水平,满足室外活动的人们对卫生条件的需求,满足对整体环境视觉上美的需求,以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如垃圾箱、烟灰缸、饮水器、洗手器、公共厕所等,这类设施不应单一地设置,必须与城市的给排水设备及其他设备构成一个系统。所以,规划统一,设计合理,方便使用,完善管理,使用者与管理者间积极配合,才能使这类设施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公共垃圾箱设计

垃圾的收集方式体现了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文明程度,垃圾箱的设计更是城市公共环境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1.普通垃圾箱的分类

20世纪70年代,用陶瓷材料制作的仿熊猫、狮子等动物造型的垃圾箱曾风靡一时。时过境迁,动物造型的垃圾箱已逐渐被淘汰弃用,取而代之的是用现代新材料、新工艺制造生产的塑料、不锈钢等使用方便、造型美观、经久耐用的各类垃圾箱,这亦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现代设计参与提升社会文明的必要性。

普通垃圾箱一般高为60~80cm,宽为50~60cm。放置于广场、居民小区中的体量较大,高90~100cm。垃圾箱的形态多种多样,从设置的方式来说,可分为固定式、活动式、依托式三大类。

(1)固定式

固定式垃圾箱的优点是不易被挪走,不易被破坏,便于保管。一般独立设置于人流量较少的街角或广场边。上部为垃圾箱的本体,下部为支撑部分,与地面连接。此类垃圾箱一般不变换其位置,需注意的是垃圾箱的投放口应尽量扩大,支架结构须坚固,材料应经久耐用(图5-69)。

(2)活动式

活动式垃圾箱的优点是可移动,方便维修与更换,机动性强,适用于各种公共场所,有时与其他环境设施配合,设置于人流变化和空间变化较大的场所。这类垃圾箱基本上以直立型为主。圆筒直立型的设置方向、设置地点具有较大的自由度;方柱直立型的具有方向性,适合于柱、壁面及通道的转角处。活动式垃圾箱由于底部易被污染、易破损,设计时应考虑方便套放、换取塑料袋,便于快速回收垃圾与清洗垃圾箱。居民区的活动式垃圾箱应设计得较大些,便于大批垃圾的收集及转运(图5-70)。

(3)依托式

依托式垃圾箱一般较为轻巧,固定于墙上或柱上,适宜人流较多、空间狭小的场所,同时,清除垃圾的方式应尽量简化(图5-71)。

图5-69

图5-70

图5-71

2.垃圾箱的设计要求

(1)容易投放垃圾

让人们在公共环境中方便使用,这是对垃圾箱设计的要求之一。垃圾箱的开口形式,无论是上开口还是侧开口,都要注意使人们能在距离垃圾箱30~50cm处便能轻易地将垃圾投放其内。设计时须注意垃圾箱放置的不同场所,如在人来人往的旅游场所,人们急于赶路,垃圾箱的投放口就应相应地开大,让来往匆忙的人能“放”进垃圾,也能“扔”进垃圾。我们常看到垃圾箱周围扔有很多垃圾的现象,其原因除了人为因素外,也有设计不当的因素。为了方便投放垃圾,垃圾箱投放口的开口方向一般有朝上、侧向和斜向。垃圾箱有脚踏掀盖、推板等形式。脚踏掀盖式的垃圾箱适合家庭使用,而在公共场所,因使用次数多而容易被损坏;推板式的垃圾箱则由于使用者在丢垃圾时担心伤及手部,从而导致投放的垃圾夹在推板与投放口间,没有丢进箱内。由此可见,垃圾箱投放口的设计要注意其实用性。

(2)容易清除垃圾

清洁工人每天会对垃圾箱进行多次清理,因此,垃圾箱的设计要方便清洁工人清除垃圾。垃圾箱内要避免死角,如使用塑料袋,就需方便套放和方便换取,以便提高清洁工人的工作效率。当前使用较多的是外筒套内筒的垃圾箱,内筒采用一次性塑料袋,垃圾丢进袋中,只要搬起外筒,取出塑料袋就可清理垃圾。也有一些场所,因需经常性清理垃圾,所以垃圾桶不设盖,甚至将塑料袋直接挂在一专用固定圈上,方便随时换取,又方便投放垃圾,只是欠美观。

(3)防雨防晒

垃圾箱放置在公共环境、露天场所的居多,需防止食物等垃圾被日晒雨淋后变质发臭,流出污水,招引苍蝇蚊虫,影响环境。根据垃圾箱投放口设计朝上、侧向、斜向的不同类型来看,侧向开口的垃圾箱防雨防晒效果较好,因为它的开口在两侧,雨水直接落入或飘入垃圾箱内的情况相对于其他类型少;另外,当太阳直射时,它像伞状一样的顶部可以遮挡阳光,顶部距箱内垃圾有一定距离,且两侧的投放口利于空气对流,使垃圾箱内的垃圾不至于因温度过高而霉变发臭(图5-72、图5-73)。

图5-72

图5-73

(4)使用场所的考虑

一般情况下,不同地段应有与场所相适应的垃圾箱,应按一定时间内垃圾倒放的多少和清除垃圾的次数来设计其类型和确定安放的数量及位置。尤其是在交通节点、人流量较大的地方或自动售货机附近,由于这些空间的垃圾多为飘游性的,如空罐、果皮、纸袋、塑料杯等废弃物,加之清洁工人经常性地打扫,因此,此处的垃圾箱以数量多、容量适当小、能移动为主。设计时可以小巧些,开口朝上,开口尽量大,方便过往行人顺手投入垃圾,同时注意设计的简洁,富有时代感。室内的公共场所,如候机厅、候车室、大型商场等,一般多采用侧向开口的垃圾箱,开口部较大,此类垃圾箱同样方便垃圾的投放与回收处理。对于居民点的垃圾处理,由于生活垃圾多,居民一般在家中将垃圾用袋装后投入街区专设的大型垃圾箱内,故这一类垃圾箱开口要更大,方便成袋垃圾的投入,同时要方便垃圾车的清运(图5-74、图5-75)。

图5-74

图5-75

(5)造型与环境的协调

公共垃圾箱的造型包括形态、色彩、材质等,与整体环境是必须考虑的。从垃圾箱的主要功能而言,不是景观装饰品,而是人们生活的附属品。一般不刻意强调它的形态、色彩,而是力求简洁大方,与环境协调,同时还要注意所选材料的耐用性。

总之,垃圾箱的设计应按照实地场所的人流量、居住密度、一定时间内垃圾量的多少、清除垃圾的次数等具体情况而定。

3.分类垃圾箱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在垃圾定点回收上做出各种努力,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如倡导3R(reduce、reuse、recycle),即减少垃圾数量、提倡回收物的使用,倡导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所以垃圾箱的功能越来越体现人们环保的文明意识。

我国现将城市垃圾分为三类:有机垃圾、无机垃圾、有毒垃圾,或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并通过垃圾箱的不同色彩或一定标识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这是我国当代城市环境建设对环境设施提出的新要求。

(1)垃圾的分类

①可回收垃圾:如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废织物等。其中,废纸包括:报纸、各种包装纸、办公用纸、广告纸张、大小不同的纸盒等;废塑料包括:各种塑料袋、塑料瓶、塑料包装、泡沫塑料、一次性塑料餐盒餐具、硬塑料等;废金属包括:易拉罐、铁皮罐头盒等。

②不可回收垃圾: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如果皮、菜皮、剩菜剩饭等。

③有害垃圾:如废电池、废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废油漆、过期药品等。

(2)垃圾的回收方法

日本的家庭一般按“可燃”和“不可燃”将垃圾分装入袋,定时定点放于家门外,让环卫工人收走,并设有一种黄色的垃圾箱专收废弃的普通电池、纽扣电池和其他电池。

国内各地都有不同的地方规定,如广州市按照《广州市垃圾分类收集服务细则规定》,居民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三类,其中要求居民独立包装“废电池、过期药物、化妆品”等有害垃圾,并定时定点由环卫工人处理。

(3)分类垃圾箱的设计

①分类垃圾箱的色彩

分类垃圾箱一般以绿色代表可回收垃圾,黄色代表不可回收垃圾,红色代表有毒垃圾。虽然现在还没有色彩使用上的统一规定,但以各地的使用习惯以及人们对环保生态的理解而采用的色彩分类,这种对垃圾箱的色彩分类可谓是约定俗成的。如奥地利维也纳机场以绿、蓝、红三色作分类垃圾箱的标色,同样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Innsbruck)则以白、蓝、红、绿代表不同的分类垃圾箱,同时在垃圾箱的正面张贴两只巨大的眼睛,提醒人们将垃圾正确投放进相应的垃圾箱内。意大利罗马的某地则以蓝、白两色作为分类垃圾箱的色彩,并张贴有以不同图形表示分类回收、再生垃圾。

②分类垃圾箱的标识

国外对垃圾的分类推行得早,多年的推行已使公众养成了对垃圾进行分类的习惯,故垃圾箱的设计多配合不同的色彩与图形标识。如德国的垃圾箱常以玻璃瓶、塑料瓶、纸盒纸袋和塑料泡沫袋等4类不同的图形并采用不同的色彩,表示对不同垃圾的分类。法国巴黎,在回收玻璃瓶的垃圾箱上,印有玻璃瓶的图形并配以文字,鲜明地标识垃圾回收的对象。香港的公共垃圾箱则采用三种不同的色彩,并配以相应的图形和标题,如废纸回收箱,铝罐、胶樽回收箱等。为方便使用者使用和减少成本,有些部门还提出对垃圾进行干、湿的分类。有些地方单纯用文字形式来标识不同的分类垃圾箱,并赋予文字色彩,但由于文字有一定的局限,容易造成识别的混乱,图形与文字的结合将有助于人们清楚辨识。

(二)公共饮水器设计

饮水器在欧美国家的公共环境中经常可以见到,但在我国只是少数城市中刚刚兴起的环境设施。饮水器,顾名思义就是供人们饮用的自来水装置。国外一些城市的水质高非常卫生,所以供直接饮用的历史较长,街头、广场、公园内的饮水器,就是在人们室外活动过程中感到口渴时饮水的设施。随着我国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内不少地方开始考虑为方便游人而设置饮水器。它主要设置在城市广场、休息场所、道路出入口等人流较大的区域。饮水器的设置需要加强给排水工程的辅助建设与市政规划、管理的力度,需要通过媒体宣传全面提升人们的文明意识,确保供水的卫生安全。根据需求量和无障碍设计原则,饮水器分为独立式和集中式(多个水龙头)(图5-76、图5-77)。

图5-76

图5-77

饮水器的结构主要分为水龙头、开关、水盆、支座、给排水管。其中水龙头、水盆多采用定型产品,给排水管安置在支座内部,支座成为饮水器设计造型的重点。

1.饮水器的设计要求

(1)饮水器一般设置于人流集中、流动量大的城市空间,如步行街、城市中心广场等。

(2)饮水器的材料一般选用混凝土、石材、陶瓷、不锈钢及其他金属材料(图5-78)。

(3)饮水器的设计有几何形体的组合,也有以象征性的形象出现,造型单纯,有趣,在实现功能的同时,增添环境的乐趣与美感(图5-79)。

(4)饮水器的设计要考虑使用对象及其年龄层次,要考虑方便残疾人、老人等使用。出水口的高度不应统一,高度可按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调整:一是改变出水口的高度;二是出水口的高度统一,改变出水口下方的踏步级数。通常出水口距地面高度为1 000~1 100mm,较低的距地面600~700mm,每级踏步的高度以100~200mm为宜。

(5)饮水器与洗手装置可考虑同时设计,满足人们在公共环境中清洁卫生的需要。

(6)注重与地面接触的铺装处理,要求具有渗水性能。

图5-78

图5-79

2.纯水循环的过程

公共饮水机不仅适用于广场、步行街、旅游景点、公园等室外公共场所,也可设在市场、银行、医院等人流密集的室内,方便人们饮用纯净水。纯水循环的过程:导水—出水—饮水—接水—下水—净水—回收再用。

(1)导水:人们用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控制饮水机,使其按人的需要出水或闭水。出热水或冷水、温水。其中包括感应式、脚踏式、手动式、IC卡智能式等。

(2)出水:饮用水出口,即水龙头或喷水装置。

(3)饮水:使饮水机各部分具体尺寸与功能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

(4)接水:承接水流,不使水浸湿衣物。

(5)下水:使废水按规定的管道导出。

(6)净水:除去水中的菌类和病毒、有害无机物质、杂质等,进行过滤包括紫外线杀毒纳滤、反渗透、臭氧除菌等。

(7)回收再用:把经过滤而纯净的水由水厂又循环流向各饮水机。

将饮水装置与公共艺术有机结合,成为该地区居民文化和生活场景的组成部分,同时成为宝贵的人文资源,承载和显现当地居民的精神情感、价值观念,它既是饮水装置更是当地人文历史的重要见证。

运用自然质朴的材料如竹子、石基、铜勺等提供水源,以祖先传统的使用方式提供饮用水,使人们在远离自然和乡村的现代城市中同样有机会感知绿色生态带来的恩赐和抚慰。饮用甘甜山泉水的同时,倾听清脆的水流声,观看永不停息的水流动,体味自然的韵味,一种对自然的亲近之感便会油然而生。

(三)公共卫生间设计

公共卫生间是体现城市文明程度、体现对人的关爱的重要设施之一,适当增加公共卫生间的数量与不断提高公共卫生间卫生设备的质量,加强管理是现代城市发展的迫切要求。

1.公共卫生间的分类

公共卫生间作为居民与行人不可缺少的卫生设施,有固定型和临时型两类(图5-80、图5-81)。临时型还分为临时固定与移动两种形式。公共卫生间常设于城市广场、步行街、商业街、车站、码头、公园、住宅区等场所,其间距根据人流量的多少和密集程度加以设置,一般街道公共卫生间设置的间距为700~1 000m;商业街公共卫生间设置的间距为300~500m;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场所公共卫生间设置的间距应控制在300m以内;居民区公共卫生间设置的间距为300~500m。

图5-80

图5-81

2.公共卫生间的设计原则

公共卫生间设计应以适用、卫生、经济、方便为原则,其大便便位尺寸一般为长1~1.2m,宽0.85~1.2m,小便便位站立式尺寸(含小便池)为深0.7m,宽0.65m,间距0.8m;卫生间单排便位外开门走道宽应为1.3m,双排便位外开门走道宽应以1.5m为宜;便位间的隔板高度自地面起不低于0.9m。公共卫生间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固定的建筑式;一类为活动的临时式。无论哪类,公共卫生间的设计都需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与环境的协调

公共卫生间的外观要尽量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切忌由于公共卫生间的建立而破坏原有的景观特色。如英国伦敦的公共卫生间,与街区的整体风格融为一体,即标识清晰,易于识别,又显得平易近人。如日本的公共卫生间,其外观显露出朴实的东方建筑风貌,与周围的马路、建筑、树林互为融合,有些公共卫生间入口摆放雕塑等装饰,营造亲切友善的气氛(图5-82)。

公共卫生间的出入口要有明显的标志,国家一类公共卫生间与旅游景点的公共卫生间更需加上英文标识。

(2)注重造型的简洁

临时性举办大型活动的广场等场所使用活动式公共卫生间,便于随时运输与拆装。这类公共卫生间的设计需注重造型简洁,视觉明确,易于辨认。由于这类公共卫生间一般只供单人使用,要求安全卫生,内饰牢固,同时还要易于清洁、冲洗。设计时可考虑与其他公共设施的连体组合,便于环境的有效利用(图5-83)。

图5-82

图5-83

(3)注重环保的设计

公共卫生间的环保设计是每一个国家在环境系统设计方面应遵循的原则之一。一般而言,用水、除臭、排污处理是公共卫生间应解决的三大难题。英国在新世纪产品设计中,运用现代科技设计了一种免冲水的公共小便斗,并在公共环境中付诸使用,取得很好的节水环保作用。建筑式的公共卫生间其通风、采光面积与地面面积之比不应小于1∶8。当外墙侧窗采光面积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增设天窗。公共卫生间应尽量采用高效、节水型的智能卫生设备,例如洗手时通过自动控制完成水的开关;如厕位冲水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自动冲水,自动关闭,不仅节水,而且更易消除异味。

(4)注重安全的设计

公共卫生间的安全设计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从老弱病残者的活动安全考虑,地面不能铺设抛光砖之类的光滑材料;注意扶手的位置;注意内饰不能有尖锐的转角出现;同时增设残疾人的专门厕位(图5-84)。二是防范犯罪活动,如打劫、偷盗等。通过加强照明、安排管理者的位置等措施减少罪犯在其间作案的可能性。

(5)注重公共卫生间配套设施的设计

公共卫生间配套设施的齐全与耐用性同样重要。一般公共卫生间都设有收费处、供纸、烟灰缸、垃圾箱、洗手盆、净手设备及烘手器等,满足人们个人卫生的需要。尤其是活动式公共卫生间,这类设备更应注重其使用的方便性与耐用性。加强管理,加强公共卫生间的清洁卫生,才更能体现人性化的关怀与人性化的设计(图5-85)。

图5-84

图5-85

五、公共休息设施设计

休息不仅是体能的休息,还包括人的思想交流、情绪放松、休闲观赏等综合的精神休息。城市环境中公共休息服务设施的范围很广泛,目的是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人们户外活动与工作的质量。将艺术审美、愉悦人心、大众教育等观念融入环境中,使休息服务设施更多地体现社会对公众的关爱、公众与公众间的交往以及公众间利益与情感的相互尊重,这便是多元化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公共休息座椅设计

公共椅凳供人在各种公共环境中休息、读书、思考、观看、与人交流等,使人在得到舒适与放松的同时感受生活的情趣与关爱,是场所功能性及环境质量的具体表现。公共坐具有椅和凳两大类:坐凳在室外环境中一般设于场地的边缘,供人们坐、靠、聊天及休息,形式简单灵活实用,可结合路灯、花坛、雕塑的台基设置,也可沿建筑、树木边界设置(图5-86)。

座椅一般设计有靠背,有些还有扶手,供人们坐和休息,它的造型、色彩、质感、结构的设计能表现出环境内的特定气氛(图5-87)。

图5-86

图5-87

椅以坐和休闲为主要目的,早期在欧洲的各类庭园、街道中应用广泛,造型或精致古典,或简洁单纯,在环境中起到很好的点缀作用。休息椅凳的设置方式应考虑人在室外环境中休息时的心理习惯和活动规律,一般背靠花坛、树丛或矮墙,面朝开阔地带为宜。供人长时间休想的椅凳应注意设置的私密性,以单座型椅凳或较短连坐椅为主,也可几张椅凳与桌子组合,供人短暂休息的椅凳,则应考虑设施的利用率;根据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常会出现七人座椅仅坐三人或两人座椅仅坐一人的情况,所以长度约为2m的三人座长椅被证明其适用性是较高的,或者在较长的椅凳上适当进行划分,也能起到提高其利用率的效果。

1.公共休息坐椅的设计要求

(1)设计尺寸应依据人体工程学,单人座椅尺寸一般座面宽40~45cm,座面高38~40cm,深40~43cm,扶手20~23cm;附设靠背的座椅,靠背长35~40cm;供长时间休息的座椅,靠背的倾斜度应较大。测量数据,要考虑人体生理特点的因素(如脊柱弯曲程度、坐骨体面压力等)。

(2)坐椅的主要组成结构有支撑腿、坐面、靠背、扶手,构成形式和尺度要根据功能来设计。

(3)室外休息坐椅要考虑防腐蚀、易清理、耐久性佳、不易损坏材料的应用,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视觉效果,多采用石材、木材、混凝土、铸铁、塑料、合成材料、铝、不锈钢等材料(图5-88)。

(4)与环境密切结合,具体环境应采用不同的坐具设计。如在候车站,既要保证足够数量的坐具供人使用又要考虑坐具的利用率,为消除旅途与候车带来的烦躁与不适,应该设置有靠背的椅子;在人流量大,交通频繁的交通要道,可根据场所特点设置条状、占面积少的靠杆,以方便背行李和旅途劳累者或老弱病残人士短暂地靠着休息,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图5-89)。

(5)要综合考虑造型美观,以及与环境形成的视觉效果。我们所说的公共休息坐椅,大致有放置式、支架式、嵌入式、依附式四种支撑方式,在形式上通常主要分为:凳、椅。

图5-88

图5-89

2.公共休息坐椅的形式

(1)凳。“凳”一般设置在室外公共环境场所的边缘,可根据实际空间灵活设置和设计,结合花坛、树木、矮墙、路灯、雕塑等进行组合设计。

(2)椅。“椅”一般具有靠背、扶手,它的功能以休息和正坐为主,它的综合设计要根据所处环境的特征来决定,一般背靠空间介质而面朝开阔空间,给人以足够的安全感。

公园、车站、广场等地方需有足够的座椅供人休息。根据不同环境的特点和不同对象的行为来布局不同形式的座椅,也可以利用环境中的自然物与人工物,如路障、木墩等转借为座椅的替代形式。对于人流量大或不宜让人长时间逗留的地方,可利用其特殊的造型,使人难以久坐。座椅使用时可相背而坐,不会互相干扰,是基本的长椅的布局形式,能较好地利用座椅,但不适合一群人的使用要求,站着的人也会妨碍通道,当使用者一字排开时,两端的人可自由地转身面对面交谈,角度的变化适合双向面谈,而不至于膝盖互碰,适合多人间的互动,站着的人也不会影响临近的通道。多角度的变化适合各种不同社交活动的需要,同时变化的椅凳布局丰富了空间的形态,但只适合于单独使用者,不适于群体间的互动。当人太多时,两边的人就需倾斜着身子,膝盖会因互碰而造成不舒服。椅凳与其他环境设施一起组合成复合的形态,形式灵活多变适宜多种人群的需求,再提供垃圾桶、烟灰缸等配套的环境设施,更有利于人的活动,又丰富了空间。

长的休息椅与其他公共设施组成的休息长廊可以用往日的船锚、救生圈、螺旋桨等作为装饰符号点缀环境,叙述着往日的故事,让人们在休息中思念怀旧,满足情感的需求。

(二)公共休息亭、廊/棚架设计

公共休息亭、廊/棚架是根据其形式特点被单独划分出来的空间,一般具有供人休息、交往、观赏、遮阳避雨等使用功能,在现代的环境景观设计中,它不仅仅具有让人们在此休息或聚集的作用,而且在整个环境构成中具有划分、连接、美化等景观要素的作用。

1.亭、廊/棚架的形式

亭、廊/棚架的形式很丰富,它与建筑形式相比较为灵巧,所以这类设施在现代环境空间中也被广泛沿用下来,并不断发掘出新的形式和作用。

公共休息亭、廊/棚架大致有传统型和现代型两种。传统型的亭子,多建于山顶或园林中,是景观构成的点缀和装饰,也是人们远眺和休息的场所。传统的廊/棚架多是亭的延伸部分,在空间中的布局方式很灵活,有很强的导向性,具有连接各空间之间的景观纽带作用,造型有直线型、曲线型等(图5-90)。现代的亭、廊/棚架形式和风格非常丰富,多采用简洁的构架形式,利用如不锈钢、铝合金、塑料、玻璃等现代耐用材料来表现,成为现代环境景观中功能性很强的艺术装饰元素(图5-91)。

此类设施多与休息坐椅组合设计,通常放置在靠近散步道、广场的边缘、居住区环境,或单独限定成为聚集空间等,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户外活动场所。

图5-90

图5-91

2.设计要求

亭、廊/棚架的美往往建立在自然美与技术美的结合上,现代科技的进步为设计各种形态、不同尺度和体量、不同色彩的亭、廊/棚架提供了最大的可能。

(1)首先应根据环境空间的性质来确定设施的形态、尺度、体量等,同时注重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追求亭、廊/棚架美观的同时应注意结构的安全性,提高材料的耐久性,如木制亭、廊/棚架,应选用经防腐处理的红杉木等耐久性强的木材。材料的选择不仅要考虑环保,还应与所处的环境相适应与相协调。

(2)考虑设施对环境的空间限定,空间的分隔与邻近空间在视觉上的连接、引导等影响作用。

(3)运用石、木、水、路等空间要素来布置和装饰,注意时间发展和材料变化对空间状态的影响。

(4)发挥设施的多功能性原则,考虑环境,并与环境相融合。

现代的亭、廊/棚架在形式、构造、选材、装修各方面日益完美,以精良的设计丰富着我们的环境,人们利用各种形体,在各部位运用不同的比例、尺度,不同的质地、色彩使亭、廊/棚架的个性更加突出。除了亭的本身外,还应在其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揭示环境特色、传递环境信息、过渡空间等方面发挥作用。如在儿童游戏场中选择造型亲切、色彩鲜艳的小亭;在别墅、草堂则选择自然的竹、木制茅亭;在住宅社区则与攀缘植物等结合形成花棚,强调与环境的融合,营造静谧、安宁的氛围。当亭、廊/棚架遮风避雨的使用功能转化为休闲、游憩的功能时,其艺术的美、环境的美就更需予以重视,因为人们将它们作为载体,以特有的形式表达一种心绪与意愿,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六、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人们丰富多样的生活需求,公共场所内的各类服务设施的种类也日益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公共游乐设施、公共健身设施、便利性的服务设施等。由于它本身的种类和服务性质不同而多样,所以在针对公共服务设施设计的时候,要具体根据它的使用要求和环境要求等条件而深入设计。

(一)公共游乐设施设计

公共游乐设施是儿童及成年人可以共同参与使用的娱乐和游艺性系列设施,游乐设施主要是满足人们游玩、休闲的需求,使人的心智和体能同时得到锻炼,丰富人们的生活活动内容。通常此类设施被放置在公园、游乐场或居住区环境中。

1.公共游乐设施的分类

公共游乐设施分为观览设施和娱乐设施。观览设施是为游客在观光过程中以提供便利的运载工具为辅助游乐设施,如缆车、单轨列车等(图5-92);娱乐设施是为人们提供娱乐设施、玩具和器械,可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和活动参与形式,如旋转木马、大型游览车、碰碰车、滑水小艇、大型浪式滑梯等(图5-93)。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游乐设施的形式不断变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我们这里主要提到的是小型的游乐设施。公共游乐设施设计的重点是要具有安全性、趣味性和易参与性,根据人们的心理活动和生理特点,对设施的造型、尺度、色彩、质感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设计。

图5-92

图5-93

公共游乐设施演变和发展的结果在儿童游戏的设施上的体现是非常明显的,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简单器械所产生的娱乐效果,而是将游乐设施与相应的场所环境性质结合起来,如科技馆、生物馆、植物园等将开发智力、开阔眼界的知识结合起来,使游乐设施的综合功能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变得更加有意义。

针对于儿童使用的简单游乐设施在现今整个设施种类比重上占多数,以沙坑、涉水池、滑梯、秋千、攀登架、跷跷板组合器械等为主,要兼顾儿童户外游戏的年龄聚集性、季节性、时间性和自我中心性等特点,使儿童可以从游戏中获得经验,学习、掌握和操作实际的活动方法,可根据实际场地需要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创作。在材料选择上,多采用玻璃钢、PVC、充气橡胶等,考虑人体活动中避免碰伤(图5-94)。

2.设计要点

(1)安全性,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造型、材料、结构等方面均应考虑此性能。

(2)合理性,针对不同使用年龄层次的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创造游乐设施,从尺度、色彩、形象、材质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3)美观性,本身造型、色彩质感等方面应结合整体环境特点来设计。

沙坑是适合幼儿和儿童参与的活动,可提高孩童的创造意识,是以一种接触自然元素为方式的游乐场所。通常标准沙坑深40~45cm,周围设置防沙土流失的高10~15cm的路缘(图5-95)。

图5-94

图5-95

(二)便利性服务设施设计

在公共环境中便利性服务设施的设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在强调其功能特点的同时要表现出一定的亲和力,主要体现为服务亭、售票亭、售货亭/机、报亭、问讯处、快餐点、治安亭、花亭、自动取款机等设施,占地面积一般只有几平方米,最大不过十平方米,向人们提供多种便利和专门服务。它们的存在体现出社会文明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了便利性,根据其使用目的和具体要求来确定它的体量大小,形体设计一般表现出地域特色或简洁现代感,保持色彩与环境协调统一。

1.售货服务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单一的城市格局逐步向网式的、多中心的城市群发展,商业经济、大众消费及相应的商业文化、大众文化日益兴盛,公共场所的各类服务设施也随之日益健全。街头巷尾的售货亭,广场上出售纪念品和票证的小卖部等设施的应运而生,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生活的需求,快捷而全面地为市民服务,同时也活跃了城市的空间。

作为城市环境的一个点,对售货亭、书报亭、问讯处、小卖店等设施设立的位置、面积、体量的确定,必须进行认真考虑,对其用途、目的、道路状况与人流、消费群体的特征等应进行仔细调查,以确定安置的位置。售货服务亭的空间可大可小,一般面积为2~3m2,也可将面积适当增大。售货服务亭具有体量较小、分布面广、造型灵巧、色彩鲜明、服务内容丰富特点等。

售货服务亭是“室外的房间”,设计时应体现城市多元化空间的识别性,强化区域特色,成为环境空间的“点缀”。在自身细部形象的设计中,除了完善服务功能外,更要提高其美学价值,并注意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可以采用通透的结构使局部空间显示可视性与丰富性。还可根据环境的特点,如在广场或公园,将售货服务亭与休息椅凳、遮阳伞、垃圾桶等组合一起配置,显示整体环境特色,营造休闲活动的小区域。

信息社会,人们关注新闻时事、体育娱乐等各类信息。书报亭也成了城市中不可缺少的设施形式。书报亭的形式有方盒形、圆筒形、仿古形等,围合空间造型较为通透,一般情况下面积控制在2~3m2,通常材料采用塑料、金属、玻璃等。其造型和色彩的设计上应结合本身功能性,强调其在环境中的装饰作用,多采用通透的结构使内外空间显示出可视性,运用多个展示界面来表明服务类型。

售货服务亭分为固定式和流动式两种类型。

(1)固定式多与小型建筑特征、形式、大小类似,体量小、分布广,便于识别(图5-96)。

(2)流动式多以机动性很强的小型售货车的形式出现,有手推车、带篷汽车、摩托车或拖斗车形式,有一定的贮存空间,主要以鲜艳的色彩、别致的造型来装饰车身,展示销售商品服务的类型(图5-97)。

图5-96

图5-97

2.自动售货机

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方便。现代自动售货机最早出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美,当时在美国的地铁中,人们可以用1美分在自动售货机上买到一块口香糖。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并且交易方便,节省了大量人力,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永不下班的营业员。

美国人发明的自动售货机因为一次海外市场的拓展而走向全球。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采用微型计算机控制的各种新型自动售货机和利用信用卡代替钱币并与计算机连接的更大规模的无人售货系统,如无人自选商场、车站的自动售票和检票系统、银行的现金自动支付机等。普通售货机的种类、结构和功能也已经趋向完备,很多国家的街头和车站出现了销售食品、饮料、香烟、邮票、车票、日用品的自动售货机。

世界上使用自动售货机最多的国家是日本,他们把自动售货机称为“微型小店”。“微型小店”出售的商品,包括报纸、大米、电池、邮票、车票、录像带、安全套、电池、饮料以及各种酒类。自动售货机除路旁以外,已进入学校、工厂、医院、游戏厅、麻将馆、影剧院等公共场所。

我国的自动售货机出现在1999年,最初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和青岛,后来开始向其他大城市蔓延。一般设立在机场、地铁、商场、公园等客流较大的场所,大大方便了有需求的顾客。

现在,自动售货机产业正在走向信息化,并进一步实现合理化。例如实行联机方式,通过电话线路将自动售货机内的库存信息及时地传送各营业点的电脑中,从而确保了商品的发送、补充以及商品选定的顺利进行。

自动售货机以小巧的外形、机动灵活、便利的销售形式为特点,完善了城市公共活动场所中的销售服务设施,它是为了满足行人简便的需要而设立的无人零售设备。不仅在室内场所,在街道和人流密集的室外场所都可常见。最常见的投币式自动售货机主要以销售香烟、饮料、冰淇淋、食品、报刊、常用药品等为主,一般为箱状造型,本身有照明装置(图5-98)。

自动售货机主要组成部分为内部自动机械、贮存空间、展示空间、标识界面(使用说明、销售内容和定价)、按键(选择种类和数量)、投币VI、显示屏、出货口等。此类设施应尽量集中放置在人行道旁、公共场所边缘、靠近建筑物界面等位置,其前应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设施上部应设有篷盖,注重出货口造型的设计或使其口背对风向,以保证商品的卫生(图5-99)。

图5-98

图5-99

七、公共管理设施设计

公共管理设施因功能的不同形成很多种类,并根据不同的功能作用设置在不同城市的布局中,同时它也是支撑整个城市系统正常运作的重要保障,塑造城市整体形象。公共管理设施包括灭火设备、路面盖具、排气口、无障碍的配套设施、变电站、电器控制装置、防盗装置、监控装置等。人们对于这些设施的功能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在设计的处理手法上仍较老套,有待继续进行改进。

(一)无障碍设施设计

无障碍设施问题的最初提出是在20世纪初。由于人道主义的呼唤,当时建筑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方法——无障碍设计。它的出现旨在运用现代技术改造环境,为广大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的空间,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概括地说,残疾人,老年人及其他行动不便者等弱势群体在公共设施的使用时能安全、方便自主完成。确切地说,无障碍设施设计是指设施的使用时无障碍物、无危险物,任何人都应该作为人受到尊重,能够健康地从事行为活动而进行的设施设计。从人权的角度来说,人生来是平等的,在任何地方、任何环境使用任何公共设施都应该是同等的,不能因为人的损伤、残疾或老年或儿童的年龄因素成为使用的障碍。无障碍设施设计的目的也就是使设施设计成为一种无障碍设计。一个好的设施设计,应该是健康人、老年人、残疾人使用率都很高的设施。

1.公共设施无障碍设计的主要内容

(1)公共服务、休闲设施的无障碍设计

①服务台的无障碍设计

公共环境中的售票、问询、出纳、寄存、商业服务等柜台既要能与使轮椅活动者正面接触,又使其尺度适合,一般柜台桌面高度控制在73~78cm。公用电话台板下部应留出适当的空间,并可将号码盘的垂直面略微上倾,便于使用者使用。柜台靠人体的外侧端部,可处理成半圆或带点圆的形状,以起到保护人体的功效(图5-100)。

②轿厢的无障碍设计

电梯轿厢应有足够的空间使之至少能容纳一部轮椅及另一位乘客。无障碍轿厢内按钮应比普通按钮约低40cm,若有条件,最好能安装盲文符号控制开关,并在电梯轿厢内装置播报所到层数的音响器。轿厢内可安装镜面玻璃,使残疾人和能力丧失者不用转身即可看清身后电梯层数的指示灯(图5-101)。

图5-100

图5-101

③卫生设施的无障碍设计

厕所是残疾人和能力丧失者事故性死亡的多发区域,事故率往往高于其他地方。在公共厕所内设置残疾人和能力丧失者专用厕位时,应以设置在终端为好,这样可减少专用厕位被正常人占用的可能性。专用厕位应考虑陪同者的协助、轮椅的回转空间和各种方便的抓握设施等,如两边墙上的扶手、顶棚悬吊下的抓握器,还有专门的淋浴坐凳、盆浴提升器、手推脚踏冲水开关等。地面铺设的材料要求用防滑材料。

卫生设施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残疾人及老年人的如厕问题。公共厕所应设有残疾人厕位,厕位内应留有1.5m×1.5m轮椅回转面积;当厕位间隔的门向外开时,间隔内的轮椅面积应不小于1.2m×1.8m;厕所门口应铺设残疾人通道或坡道(图5-102)。

④休闲设施的无障碍设计

长期以来,设计师是按照正常健全人的标准和生理条件设计公共设施的,这种公共设施与室外环境对残疾人和能力丧失者构成了生理上的障碍和精神上的障碍。因此,公共设施设计师必须考虑到残疾人和能力丧失者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在设计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设备时,其尺度问题就值得重视,如衣柜不宜过高,以方便取放;沙发、坐椅及卧床宜宽大,尺度可略高,以利起坐。还应予注意的是,沙发不宜过软,坐椅不宜过硬,床沿四周宜包覆软体材料以免碰伤人体,若有条件能使用调节床则更为理想,少用或不用钢塑公共设施。休闲设施大多为固定设施,如坐椅等,但应灵活设计,如在便于进退场和疏散的平坦地面留出空地用作轮椅观众席,可灵活升降使用的悬挂式餐桌尤其适用于使用轮椅者(图5-103)。

无障碍建筑物的窗户应低而大,以不遮住轮椅者视线为佳,还应特别注意隔音、防止噪声,避免强光照射,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同时,室外环境也不容忽视,大多数老年人患有关节炎、支气管炎等,且视力逐渐衰退,因此,要求公共环境温暖、舒适和有较高的照明度及良好的通风,其次房门拉手、电灯开关等安排的高度也应低些,尤其是开关位置。

图5-102

图5-103

⑤娱乐休闲设施的无障碍设计

能力未健全的儿童是无障碍设计应考虑的重要部分。据欧洲共同体国家统计,每年在室外致死儿童多达2万人,另有3万儿童终身致残,造成事故的原因是被室外的公共设施、电器、玩具等绊倒或碰撞。

目前,无障碍公共设施不断问世和完善,如手动式厨具系统、升降式浴槽、升降式洗脸盆和马桶等,仅轮椅的控制方式就有电动、手动、指动、气动、肩动、跨动等数十种之多,这一切给残疾人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美国奥兰多世界中心的残疾人和能力丧失旅客使用一种特殊的行动指示器,这种特殊的行动指示器既可达到自我服务的目的,也是残疾人与服务中心随时取得联络的通信装置。方便伤、残、老、弱者使用的各种执手、投掷器、开关等辅助器械在其力度、尺度形状、触感等方面的研究正在广泛而深入地进行之中(图5-104、图5-105)。

图5-104

图5-105

(2)交通设施设备的无障碍设计

①道路的无障碍设施设计

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残疾人和能力丧失者希望能与健康人共走一个入口或在同一入口设置专用入口,而比较忌讳走旁门和后门。如设计家贝聿铭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正门入口将台阶、坡道、雕塑作了绝妙的结合,使残疾人和能力丧失者也能方便进入,美国国会大厦为避免损害正立面高大台阶的整体效果,特别在侧入口处加设长坡道。林肯纪念堂则在台阶基一侧专设通行道,在进入口处可乘电梯到上层大厅(图5-106、图5-107)。

图5-106

图5-107

道路的无障碍通行是连接各地的动脉,其周围的无障碍设施要尽可能齐全,否则对残疾人的室外行为将有极大的影响。道路的无障碍设施设计要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A.人行道的宽度应设计合理,供小型手摇轮椅通行的路面宽约为0.65m;由于电线杆、标牌、广告牌等的干扰,影响轮椅的正常通行,因此为了确保有足够通行的宽度,人行道净宽应为2m左右,尽可能让两台轮椅通行。

B.为减少人行道与机动车车道的段差,方便轮椅的通行,常在十字路口、街道路口等构筑不同形式的缘石坡道,缘石坡道的表面应稍保持粗糙,寒冷地区还应考虑防滑措施。

C.人行道通行的纵断面坡度应小于20°,如果大于这一坡度则要控制纵断面的长度,以减少人行走的劳累,同时还应增加地面的防滑措施。

D.在人行道中部应铺设盲道,利用地面微微凸起的部分,引导盲人行走。

E.在人行道的坡道处或红绿灯交通信号下应设置盲人专用按钮和音响指示设施。

F.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台阶踏步的高度不得大于0.15m,宽度不小于0.3m,每个梯道的台阶级数不应超过18级,梯道之间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5m的平台,其两侧应安装扶手,扶手要坚固并能承受一定重量,同时要易于抓握。

G.建筑出入口,如美术馆、大厦宾馆、银行等入口处在同一立面上应设置供残疾人专用的坡道,坡道宽度约为1.35m,出入口应留有长约1.5m、宽约1.5m的空间供轮椅回转,门开启后应留有不小于1.2m的轮椅通行净距,门开启的净宽度不小于0.8m,不可使用旋转门、弹簧门等不利于残疾人使用的设施。

H.现在很多城市设有残疾人街道,还有专用箱式升降电梯方便残疾人的轮椅出入。

②楼梯、走道设施设计

每级楼梯高度控制在10~15cm,梯段高度180cm以下较为适宜,楼梯踏步数三级以上需设两侧扶手,宽度大于300cm时,需加设中间扶手。此外,踏步的凹槽常会刮掉手杖的防滑橡皮头而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和危险,无踢板、无防滑条的楼梯也不利于持杖者的安全。

走道宽度视建筑物内的人流情况而定,一般内部公共走道宽为135cm、180cm、210cm不等。国外无障碍走道地面铺设特殊肌理的材料,可为盲人、弱视者导向。楼梯、电梯和柱角端等处设护角条,另可辅以识别性较强的诱导材料,提醒和警告视力和体力欠佳者引起他们的注意。西方发达国家的基本做法是,对人行道的交叉转折处、车行道坡度、道路的小处设施、绿化、排水口、标牌、灯柱等都做出妥善处理,免除无端的凸出产生障碍,以提供最大限度的安全服务。日本的每条街道和地铁出入口都有盲人专用的路线,由30cm×30cm方形地砖构成,地面的线状和点状标识用以指示盲人前进方向或转弯、注意等。在美国跨越城市干道的人行天桥上,同时设置楼梯和电梯,过往行人都能择其所需方便上下;上层天桥又分别与众多商业办公设施甚至与街心花园的地上层面互相连接,从而形成复合式的无障碍通行体系(图5-108、图5-109)。

图5-108

图5-109

(3)停车场的无障碍设施设计

残疾人和能力丧失者在进入公共建筑物或住宅前,需将所乘三轮车换成轮椅,这就要求在公共建筑物或住宅入口处设置一定数量的专用停车场所,且尽量靠近建筑入口,同外通道相连并辅以遮雨设施(图5-110)。

(4)运输工具无障碍设施设计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波音飞机公司就已着手探讨客机本身的无障碍技术,如考虑残疾人和能力丧失者的使用,确定最小通行宽度,为残疾人和能力丧失者设置专座,改进卫生间门的开启方向(式)或设置特殊的机上轮椅等。许多客机、渡轮都开始按无障碍技术的新要求设计、改装和生产。各类码头、火车站、航空港、地铁站等的内外通行以及其他与运输工具的衔接口也都必须消除全部障碍。美国许多公共汽车经特殊设计或改装后供方便疾者和能力丧失者使用,该类车辆在车门处均有简易升降台方便残疾人上下车,车内设置轮椅专席及各种特殊的安全固定装置,并设置了特殊的站台标牌和方便残疾人和能力丧失者使用的停靠空间等(图5-111)。

图5-110

图5-111

(二)消防栓及灭火器设计

消防栓是室外环境中的主要灭火装置,色彩多以红色为主,很醒目,材料多用铸铁制造,一般以80~100m为间距设置,它的主要形式有:

1.立于地面式(高约75cm)(图5-112)。

2.埋入地下或依附它体(墙体)等(图5-113)。

灭火器是较为常见的小型的灭火器材,它在公共场所空间中是不可缺少的设备,通常与标识结合明确功能和位置,容易被人们识别和拿取。当然,灭火器的具体造型设计与我们采取的不同科学灭火原理有关。

图5-112

图5-113

(三)路面盖具设计

现代城市不断发展,地下空间的利用成为摆脱到处是电线、管道等交叉裸露的杂乱局面的必要手段。那么对于地下管道所必要的路面盖具的整体形象设计,在形成城市形象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1.一般路面管道盖具

一般路面管道盖具基本形状为圆形、方形和格栅形,是水、电、煤气等管道检修口的面盖,使用材料多为铸铁,但现在的盖具设计会结合环境场景配以合适的纹样图案来美化地面。传统的地井盖图案多以几何图案为主,再配以地域名称、管道用途等文字。随着制造技术和工艺的提高,地井盖的图案式样及色彩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更为具象化的图案开始广泛出现,视觉传达效果更为出色。例如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城市标志、历史符号等等,极大丰富了井盖图案的文化内涵(图5-114、图5-115)。

图5-114

图5-115

2.树篦

树木根部的树篦装置也是盖具的一种,树篦的主要功能是对场地地面的平整处理,减少水土流失,对树木根部起到保护作用。树篦大小根据树木的高度、胸径、根系来决定,它的造型设计要兼顾功能和美观两方面,有良好的渗水功能并便于拆装。树篦一般使用石板、铁板等坚实耐用的材料,色彩和造型要与环境协调,拼接方式有180°的两拼、90°的四拼、多拼或铺装的等(图5-116、图5-117)。

图5-116

图5-117

(四)排气口设计

排气口是因城市建筑的发展而出现的功能性较强的设施,是大型的建筑、地下建筑、地铁等排气设置,它的主要功能是排出建筑内部的废气。现在的设计任务就是在完成它的基本功能的同时,改变以往的粗糙笨重感,注重它的造型与环境的融合(图5-118)。设计要求是:

1.形态色调与环境、建筑相协调。

2.从其造型、色彩方面入手使其作为环境景观的一部分,并削弱本身的粗陋,表现一定的艺术特色。

图5-118

八、其他公共设施设计

(一)水景小品设计

水景设计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元素之一,是景观设计的重点。水景可分为静态水景和动态水景两大类。

环境设计中自然式景观的水景,如湖泊等,其表现以静态的水景为主,以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渺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静态水景的存在,可以使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摇曳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婀娜多姿的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等。自然式景观也表现水的动态美,如溪流、溪涧、涌泉瀑布等。

环境设计中动态的水一般是指人工景观中的喷泉、瀑布、活水公园等。当然,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和人工状态下的水体,其侧面、底面造型是有区别的。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如自然界的湖泊、池塘、溪流等,其边坡、底面均是天然形成;人工状态下的水体,如喷水池、游泳池等,其侧面、底面均是人工构筑物。

1.水景小品的类型

在环境设计中水景通常以人工化设计为主。人们可以根据空间的不同,采取多种手法进行引水造景(如跌水、溪流、瀑布、涉水池等)。在景观设计中,场地中有自然水体的景观时更要充分利用。依据自然水体的特性及流势与人工造景进行综合设计,使自然水景与人工水景融为一体。

根据水景的表现形式,可以把水景分为以下几大类。

(1)泉:泉是指运用现代设备与技术,经过人为加工形成的一秘水景。它依据水压变化的原理,如果采用不同的手法进行组合,就会形成多种变化的水泉。

①壁泉:由墙壁、石壁和玻璃板上喷出,顺流而下形成水帘或多股水流(图5-119)。

②涌泉:水由下向上涌融,呈水柱状,可独立设置也可组成图案(图5-120)。

③间歇泉:是模拟自然界地质现象的泉水形式,根据需要设置喷射的时间及喷射的时间段。

图5-119

图5-120

④旱地泉:将管道和喷头下沉到地面以下,喷水时水流落到广场硬质铺地上,泉水喷射时沿地面排出,平常可作为休闲场地(图5-121)。

⑤跳泉:射流可以准确落在受水口中。在计算机控制下,生成可变化长度和跳跃时间的水流(图5-122)。

图5-121

图5-122

⑥喷泉:喷泉有以下几种形式(图5-123、图5-124)。

A.雾化喷泉:由多组微孔喷管组成,水流通过微孔喷出,呈雾状,表现形式多为柱形和球形。

B.跳球喷泉:射流呈光滑的水球,水球的大小和间歇时间受电脑控制。

C.盆状喷泉:喷水盆外观呈盆状,下有支柱,可分多级,出水系统简单,多为独立设置。

D.雕塑喷泉:射流从雕塑的某个部位中流出,形象有趣。

E.组合喷泉:具有一定规模,喷水形式多样,有层次,有气势,喷射高度高。

F.音乐喷泉:是由电脑控制声、光及喷孔,通过组合产生不同形状、不同色彩、配合音乐变化而变化的水景。

图5-123

图5-124

⑦喷泉的设计要点:

A.要考虑喷泉的效果,如果是多种类喷泉的集中表现,则应注意喷水形式、水量、水流、水柱高低的区别,在相互比较映衬中发挥各种喷泉的作用和情趣,发挥主水景的作用。

B.对靠近步道的喷泉,应控制水量和高度,以免在风吹时,引起水分散,或喷水溅到步行人的身上,不能片面认为水量大即效果好。

C.喷嘴和水下照明灯,要尽量安装在接水池内,上设水箅以免被戏水儿童误踩,注意保持水面景观的洁净性。

(2)流水:流水是现代城市建设中最常用的水景形式,根据其流量及流向方式可以分为管流和河流(图5-125、图5-126)。

①管流:水从管状物中流出,其构思来源于自然乡野。

②河流:在景观建设中模拟自然河流的形态,开凿人工河道,援引自然水源或加注人工水源,使其具有自然河流的特点。

③池塘湖泊:主要是指成片汇聚的水域。

④渊潭:空间小而深度大的水面。

⑤溪涧:也是一种流水形式,通过人工引水或利用天然泉水、溪流之水沿着人工挖凿的沟槽流动。

⑥瀑布:水从人造崖壁、建筑顶面或陡坡直泻而下从而形成瀑布。表现形式有散落、片落、线落、布落、坠落、向心陷落、滑落、级落等。瀑布水量、流速、水切的角度、落差、组合的方式和构成、落坡的材质等的综合作用,使瀑布产生各种微妙的变化,从而传达给人不同的感受。

尽管人们对城市的噪音深感不快,但对瀑布的形式和变化,其落水的声音令人有多样的感受,即使声音从远处传来,也使人联想到水的亲近和愉快。

图5-125

图5-126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广场设计及水景建设的发展,人们对瀑布的设置也越来越重视,从狭窄的街道一隅到城市落水广场,从主体构成到平面表现,从人工水池到自然水道,瀑布在各级城市水景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人们生活空间进行多样的渗透。与喷泉设计一样,进行瀑布设计也须注意以下问题。

瀑布的设计要点:

A.先要考量和确定瀑布的形式和效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瀑布的落水厚度,如沿墙面滑落的瀑布水厚3~5cm,大型瀑布水厚20cm以上,通常瀑布取中。

B.为保证水流的平稳滑落,须对落水开口处做水型处理。

C.为强调透明水花的下落过程,在平滑壁面上作连续横向纹理(厚1~3cm)处理。

D.对壁面石板应采用密封勾缝,以免墙面出现漏水渗白现象。

E.将瀑布和喷泉相结合,最简单的做法是水盘,可以形成层层跌落的水景。除了设计要点外,要注意控制瀑布的规模、高度,并把握设置地点。瀑布的规模尺度是其基地空间在城市领域中级差的标志,在层级较低的领域(如校园)和较安宁的环境(如居住小区)中,要讲求瀑布的小巧、精致和趣味性。应慎重对待瀑布的选型和规模,片面追求瀑布的气势磅礴和规模宏大易造成基地空间尺度的浪费。瀑布的设计要点和落差也是设计师要考虑的要点。在开放空间有限的中庭或居住区的中心地带不宜设置较大规模瀑布,尤其落差较大的瀑布。这不单可能扰民,还因其落水的抛物线和风吹作用都需要设置更大的瀑潭,占用较大面积。

F.叠水:水流分层或呈台阶状流出。

G.倒影池:光和水的互相作用是水景的精华所在,倒影池就是利用光影在水面形成的倒影,以扩大视觉空间,丰富景物的空间层次,增加景观的美感。倒影池极具装饰性,可做得十分精致,无论水池大小都能产生特殊的借景效果。花草、树木、小品、岩石前都可设置倒影池。

(3)水池

水池是水景中的平面构成要素,其形态主要分为点式、线式和面式(图5-127、图5-128)。

点式指最小规模的水池和水面,如露盘、饮用和洗手的池子、小型喷泉和瀑布的阶池面等。它在市内、庭园、广场、街道中以空间的层台和地面的点景等形式出现。尽管它的面积有限,但它在人工环境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往往使人感到自然环境的存在,联想到浩瀚的水世界。

图5-127

图5-128

线式指比较细长的水池,也称水道或水渠。它在空间中具有很强的分化作用或绵长蜿蜒之感。在线式水池中通常采用流水,以加强其线形的动势并将各种水面(水池、喷泉和瀑布)联结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线形水池或水道可以围绕面式水池构筑,也可以置于广场、阶梯、庭院之中,处理成直线型、曲线型、折线型和曲水型等。

面式指规模较大、在空间中起到相当控制作用的水池。水池可以单一的池体出现,也可是多个水池的组合,若干水池可以在同一个平面展开,也可由竖向叠加而成。其平面造型是多样的,这取决于所在的开发空间性质、形态、观光路线、功用(观赏、吸水等)、内容(喷泉瀑布形态、放置的雕塑、养殖的鱼类、种植的植物设置的亭、榭台和点步石、水桥等园林小品)。总的来说,规则的设计造型要比不规则的几何形或自然形容易取得效果。为了衬托出水的欢快清澈以及瀑布和喷泉的造型,池底面通常选择较艳丽的色彩或装饰图案,池的外沿处理成容纳外延的水沟。

水池以其组成内容分为池水、底面和驳岸三部分。其附属设施有步石(汀步)、水边梯蹬、池岛、池桥、池内装饰、绿景、喷泉、瀑布等。水池设计的基本要素为材料、色彩、平面造型、其他水景组合以及池底与竖向关系等。

(4)水道

在水景设计中,狭长的水池或有装点作用的沟渠就是水道。其形式主要以线形为主;自然的溪泉也包括其中(图5-129、图5-130)。

图5-129

图5-130

水道的注意要点:

①因为水深在30cm以下,必须考虑儿童进入的可能,需要防范。

②对池底要考虑防滑、防扎,并加强对池底清扫整理。

③对池底和护壁均做防水层,以免渗漏。

在城市环境中,喷泉和瀑布及水池是密不可分的,有的时候是它们同台演出竞相表现,有的时候则突出重点而隐蔽其他内容,这完全依照设计者的意图,而设计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考虑以下几项设计原则:

①尺度。水景的尺度包括三个方面:环境空间与水景的尺度关系,水景要素间的关系,人与水景的尺度关系。

②光影。水的造型、水的隐蔽、水的运动、水的空间组织要被观赏者充分地领略并为之振奋,是设计者追求的目标。

③材料。在水景设计中,硬质材料虽不只意味着质感,但质感确实与材料有着天然的联系,并为人所感知。质感可以分为天然的和人工的,触觉的和视觉的,同时有的因人们的视距而显示出多层次的不同感受。

2.水景小品的设计原则

(1)观赏性原则

水具有柔美之灵性,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水景小品的设计主要是为了给空间增添要素。水的形体变化会跟随其外部环境的形态特征而变化。不管是静态还是动态的水景设计都应该具有其独特的观赏性。

(2)适应性原则

水景必须根据空间地形、地貌进行设计,脱离了固有的地貌特征而进行的水景设计是不可取的。在水景设计中必须遵循“利用自然形态、维护自然原始形态”这一原则。如果特意为设计水景而不惜破坏自然生态,就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3)动静相结合原则

空间环境里的水景设计要具有生气。空间环境水景设计的各个组成要素必须围绕空间的特性来进行组织。水景设计要充分考虑动态水景与静态水景相互呼应、彼此映衬,如溪涧与湖泊组合、瀑布与渊潭组合等。动静结合的水景设计,其本身就适合了水的变化特性。

(4)与科技发展相结合原则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种艺术设计形式都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科技的发展与变化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在水体小品设计中,声、光、电及高科技设施的综合运用会越来越广阔。如音乐喷泉和组合喷泉的成功设计就是很好的证明。所以,在进行水景小品设计时,要多考虑与科技手段的结合。

(二)城市雕塑设计

雕塑艺术是伴随着人类前进的步伐向前延伸的,城市雕塑又是雕塑艺术的延伸。随着城市公共艺术事业的发展,城市雕塑已成为约定俗成的概念。它是相对于室内雕塑而言的一个新词汇,故也称为室外雕塑。为了创造城市景观,也可称之为景观雕塑、城市环境雕塑等。有人把城市雕塑称为“城市精灵”,是有一定道理的。无论是纪念碑雕塑或建筑群的雕塑,还是广场、公园、小区绿地以及街道间、建筑物前的城市雕塑,都已成为现代城市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座城市文化水平的象征。

1.城市雕塑的类型

按照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圆雕和浮雕;按照雕塑的艺术表现手法,可分为写实雕塑和抽象雕塑;按照雕塑的性质,主要分为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功能性雕塑等。

(1)纪念性雕塑

纪念性雕塑是指以雕塑的形式来纪念某个人或某个历史事件,这类雕塑往往设置于纪念性建筑或者事件的发生地点,通过雕塑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义。如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入口的革命烈士人像群雕(图5-131);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图5-132)也是一件优秀的纪念性雕塑,她是美国人民追求民主与自由的象征。

图5-131

图5-132

(2)主题性雕塑

主题性雕塑并不一定都是为纪念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而建,但它们都鲜明地表现了某个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并通过特定的形式来反映历史和时代的潮流、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主题性雕塑多以形象的语言、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揭示某个特定的主题,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图5-133)。

(3)装饰性雕塑

装饰性雕塑是相对于写实性雕塑的表现手法而言的,装饰性雕塑可以表现具象的题材,也可以表现抽象的形式,表现的题材和内容十分广泛(图5-134)。装饰性雕塑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是装饰性雕塑在构图和尺寸上比较容易适应环境的设计要求。第二是重视材料的多样性,制作工艺的技巧性。第三是装饰雕塑具有宜人的尺度,具有亲和力和趣味性。装饰性雕塑对丰富城市景观、满足市民的审美要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图5-133

图5-134

(4)标志性雕塑

许多大型建筑群配置了点明建筑功能的城市雕塑作品,如军事博物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门前的陆海空军战士雕像和工农兵雕像。这些作品发挥了说明性的功能,树起了形象的标志,含蓄生动,寓意深远,形象优美,鲜明易懂,雅俗共赏,成了城市景观中的重要部分。

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标志雕塑“撒尿的男孩”(图5-135),实在是小得不起眼的雕塑,如果没有导游的指引,一个外来人要找到它真的很困难,但是,它的名气却很大,如果没有看到它就好像没有到过布鲁塞尔一样。原因是这个雕塑背后有个关于这个小孩子撒尿救了全城人的故事。因而“撒尿的男孩”雕塑成了布鲁塞尔的标志。

(5)展览陈设性的雕塑

这是城市雕塑的独特类型。这种在室外布置雕塑的方法与一般城市雕塑所要求的原则不同。它是把各类雕塑作品如同展览陈设那样布置起来,让公众集中观赏多种多样的优秀雕塑作品。也有的全部为一位作者的作品,围绕一个专题,经严格的总体设计构成的。如德国、韩国及北京的城市雕塑公园,既满足了城市人民的欣赏需求,也给城市带来了活力。雕塑公园的布置要考虑人流参观路线和光照、背景、视角等因素。此类作品的出现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图5-136)。

图5-135

图5-136

(6)实用功能性雕塑

20世纪中叶以来,出现了一些雕塑性的建筑。如好似片片白帆的悉尼歌剧院(图5-137)、宛如开放的莲花的印度巴赫伊莲花教堂、放大一万倍铁分子模型的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原子球餐厅……直到欧美街头常见的设计成花车的小卖部和书亭,都可以说成是这类雕塑建筑的延伸和发展。再如,吉林市江边的城市雕塑中有一些可供游客休息的雕塑,如树根状的椅子,椅子上坐着个可爱大猩猩,既贴近自然又增强了雕塑的实用性。

(7)以雕塑为主的大型艺术综合体

在人类文明史上,古代艺术家已多次很有经验地运用包括建筑、园林、雕塑、绘画等多种形式,创造出诸如雅典卫城、圣彼得大教堂、凡尔赛宫、中国古代园林等经典的艺术综合体,使这些人文环境空间传达出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艺术魅力。然而,确切含义上的以雕塑为主的大型艺术综合体的新的类型品种应是在“二战”以后建造的。如20世纪50年代初的柏林苏军烈士陵园、60年代的斯大林格勒(现伏尔加格勒)战役大型纪念综合体等等(图5-138)。

图5-137

图5-138

这些作品总体布局严谨周密,场面宏大,调动了雕塑、建筑、园林、音乐、绘画、文物陈列、电影幻灯、火炬灯光、水景灯光等多种艺术手段,围绕共同主题,各自发挥独特的形象语言,组成层层展开的序列空间,从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强化渲染,全方位地交织影响着观众的各种感官。多层次全过程的由感性到理性,充分展开的广度与不断开掘的深度,将人们深深导入特定的意境和心绪之中,随之而升华为对事件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与此同时,人们又经历了一次审美的完整过程。以雕塑为主体的大型艺术综合体的功能性质主要是纪念性的教化效应。

雕塑公园的布置要考虑人流、参观路线和光照、背景、视角等因素。此类作品的出现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

2.城市雕塑制作材料

材料是雕塑造型的物质载体,由于城市雕塑设置于城市开放性公共环境中,要保持其长久的艺术魅力,就必须使用坚固耐久的材料。早期的城市雕塑使用的材料主要以石材和铜材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材料有了很大的发展,雕塑风格的多元化,除使用传统的石材和铜材等材料外,不锈钢、铝材、钛合金、混凝土、玻璃纤维、玻璃、合成材料等也被运用到雕塑制造中。同时雕塑的加工手段在继承了传统雕刻、铸造等工艺的基础上,又增添了锻造、模压、焊接、铆接、电喷、喷涂等新的工艺技术。因此,城市雕塑制造材料范围的扩大、制作工艺与技术的提高,都极大地丰富了城市雕塑的语言和艺术表现力。

现代城市雕塑造型语言的多样性、丰富性促进了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融合,而雕塑材料的多样性使雕塑与周围建筑物和构筑物有了更多的和谐(图5-139)。

图5-139

3.城市雕塑的创作原则

无论是历史悠久的城市还是新兴的城市,城市雕塑都是作为建筑物与城市环境的衍生物而出现的。城市的发展规划、城市的历史风貌、城市的地理环境特征等因素都成为雕塑家创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城市雕塑的创作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这是城市空间环境构成中最为主要的设计原则。具体说就是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确定设置雕塑之前,从整体空间环境出发来考虑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环境的空间形态、空间的比例尺度、空间的属性、环境周围建筑物的风格等因素,以确定雕塑的形体大小、风格、表现手法、制作材料等。

(2)关联性原则

客观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空间构成的关联性原则是客观辩证法的普遍联系法则的具体运用;空间环境中的任何物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3)时空性原则

雕塑除了具备其他艺术的基本特征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时空性,无论是具象雕塑还是抽象雕塑,它们都是在三维的立体空间中塑造形态;雕塑向人们展示的是全方位的立体造型,人们可以在任何一个角度观赏它,所以空间对雕塑家和观赏者是非常重要的。雕塑艺术同时又是时间的艺术,当人们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为方式的变化、季节的转换,从不同的空间角度,在不同的时间去观赏雕塑时,都会获得不同的美的享受。

(4)主次性原则

空间构成的物体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空间环境中的物体必须是按主次关系进行组合的,比如以建筑为背景的城市雕塑。在城市空间中,为突出主要物体,就要求雕塑既能和整体环境相协调,又能充分展示其相对独立性,形成中心感,从而体现出整体构成的最佳视觉效果。

(5)对比性原则

这个原则主要是在空间环境设计中为了避免特征重复而设立的,雕塑作品与空间构成中的任何物体都要有一定的差异性,避免呆板、机械性的重复。在统一的前提下,突出个性化特征;通过大小对比、高低对比、材质对比及色调的冷暖对比等艺术表现手法,使雕塑作品符合整体统一的设计原则。

4.景观雕塑的设计要点

景观雕塑的设计既要考虑与环境空间、地域特色、建筑风格等的关系,更要从自身形体的设计考虑,在设计前一定要做好必要的调查研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确定雕塑的性质。根据建筑、环境的性质确定景观雕塑的性质、内容和基调。不同性质的建筑环境应配置不同性质的景观雕塑,如烈士陵园这样庄严肃穆的环境中,就不可配上商业性、广告性的雕塑;而喧闹欢腾的游乐场环境中,也不适宜放置纪念性的景观雕塑,而应以衬托环境氛围的小品为主。

(2)确定雕塑的位置和朝向。根据建筑环境的布局构图确定景观雕塑的位置和朝向。建筑环境的布局不同,雕塑的位置也因之不同。中轴对称式格局的建筑,雕塑放置于中轴线或轴线两侧的对称位置。不对称的自由式格局的建筑环境,雕塑小品则可采用自由式的位置,主要根据该建筑区域的平面图、人流线路的流向等需要来确定。总之,景观雕塑应放在画龙点睛的地方,对建筑构图发挥加强、均衡和丰富作用。景观雕塑的朝向关系其艺术感染力的发挥,它也是由建筑环境的布局来确定的雕塑的主视面应面向主要人流,安置在适于观赏到的角度,以达到最佳魅力的景观效果。

(3)确定雕塑的尺度和体量。根据建筑环境的空间规模,来确定景观雕塑的尺度和体量。一个开敞宽广的空间中,雕塑作品自然应有较大的尺度和体量。反之,处于封闭狭隘空间中,景观雕塑尺度相应小些。建筑环境空间与雕塑尺度关系存在一定的视觉局限。但有些特定的环境也可设计出超常规尺度的雕塑,以达到威严、崇高的目的。

(4)确定雕塑的材料、色泽和质感。根据建筑环境特点确定景观雕塑的材料、色泽和质感。为保证雕塑在其环境中的突出、醒目,应使之与背景拉开距离,构成对比,至少要有明显的差别。如雕塑放在深色背景中,常采用浅色材料;浅色背景则采用深色材料,灰色背景中采用艳色等。

(5)确定雕塑的造型语言。根据建筑环境的艺术风格来确定景观雕塑的造型语言、点线面的表现形式。一般情况下,雕塑小品造型语言与建筑的风格应协调一致。但有些情况下,特别是现代景观雕塑常采用不同时代的风格夹杂一起的现象,故意造成纷乱,以强烈的反差形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6)确定雕塑的照明设计。景观雕塑一般都在室外,为了突出主题,夜晚都有灯光照明加以衬托。进行照明设计时要注意最好采用前侧光,前侧光的方向一般大于50°,小于60°最为适宜;要避免强俯光和强仰光(即正上光和正下光),特别注意避免同时使用;避免顺光,这也是一种正光,它会使雕塑损失立体感;避免正侧光,黑夜中易造成形体的变形,导致“阴阳脸”的不良视觉效果。

(7)确定景观雕塑的基座。基座与景观雕塑一样重要,因为它是雕塑与环境连接的重要环节,基座既与地面环境发生联系,又与景观雕塑本身发生联系。一个好的基座设计可增添景观的表现效果,差的基座设计可以使景观雕塑与地面环境、与周围环境产生不协调因素。常用的基座类型有:碑式、座式、台式与平式。也有雕塑直接与地面接触的,只是与地面质感产生对比,目的是为了烘托与强化雕塑的景观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