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其他有害因素的防护

其他有害因素的防护

时间:2023-10-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⑤做好个人防护。⑦加强医疗预防工作。对高温作业工人应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体格检查,凡有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重病恢复期及体弱者,均不宜从事高温作业。如有循环衰竭倾向,需立即给予对症治疗。对于重症中暑,必须采取紧急措施,予以抢救。工作之余,还可采用食疗、茶疗加以缓解。茶疗可用罗汉果、胖大海、金银花加开水浸泡,代茶饮用,可凉血润燥。

10.3.1 预防粉尘伤害的措施

1)技术措施

①工艺改革:以低粉尘、无粉尘物料代替高粉尘物料,以不产尘设备、少产尘设备代替高产尘设备是减少或消除污染的根本措施。

②密闭尘源:使用密闭的优良生产设备或者将敞口设备改成密闭设备,是防止和减少粉尘外逸,造成作业场所空气污染的重要措施。

③通风排尘:受生产条件限制,设备无法密闭或密闭后仍有粉尘外逸时,要采取通风的方法,将产尘点的含尘气体直接抽走,确保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2)组织管理措施

①加强防尘工作领导:各级领导应把防尘工作作为生产中的大事来抓,确保有一定的资金投入,用于防尘设施的改善。

②加强防尘工作的宣传教育:宣传粉尘知识、粉尘危害知识、防尘设备使用常识、个人防护用品知识的宣传培训使作业者对粉尘危害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③加强维护管理:投入使用的各种除尘设备要加强检查、维护,确保设备的良好、高效运行。

3)个人防护措施

受生产条件限制,在粉尘无法控制或高浓度粉尘条件下作业,必须合理、正确使用防尘口罩、防尘服等个人防护用品。

4)卫生保健措施

定期对作业人员进行体检,对从事特殊作业的人员应发放保健津贴,有作业禁忌证的人员,不得从事接尘作业。

10.3.2 预防噪声危害的措施

噪声危害的发生和程度主要决定于噪声强度、接触噪声时间、噪声的频率及频谱特性、接触者的敏感性等因素。因而要预防其危害需从以上几方面着手,主要措施如下:

(1)改造声源、降低噪声

通过技术革新,把发声物体改造为不发声或发声小的物体是根本措施。

(2)对噪声传播途径采取措施降低噪声强度

具体又可分为:把高噪声机器与低噪声机器分开布置;采用消声器或用消声、吸声、隔声材料阻隔声源。

(3)加强个人防护

最常用的方法是配戴耳塞、耳罩、防声帽。

(4)定期健康监护体检

定期进行健康监护体检,筛选出对噪声敏感者或早期听力损伤者,并采取相应措施。

就业前体检或定期体检中发现明显的听觉器官疾病、心血管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者不得参加接触强烈噪声的工作。

10.3.3 防止振动危害的措施

为减轻振动对人的危害,要采取各种减少振动的措施。

(1)对于局部振动的减振措施

①改革工艺法和设备:用焊接和高分子粘接工艺代替铆接工艺、用液压机代替锻压机、用电弧气刨代替风铲等可以大大减少振动的发生源。

②改革工作制度:专人专机;保持作业场所温度在16℃以上,合理使用减振个人用品。

③建立合理的劳动制度,限制作业人员日接振时间。

(2)对全身振动的减振措施

①在有可能产生较大振动设备的周围设置隔离地沟,衬以橡胶、软木等减振材料,以确保振动不能外传。

②对振动源采取减振措施,如用弹簧等减振阻尼器,减少振动的传递距离。

③汽车等运输工具的座椅加泡沫垫等,减弱运行中由于各种原因传来的振动。

另外,利用尼龙机件代替金属机件,可减低机器的振动;及时检修机器,可以防止因零件松动引起的振动,消除机器运行中的空气流和涡流等均可收到一定的减振效果。

10.3.4 防暑降温指施及中暑急救

1)防暑降温的措施

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必须采用综合性措施。主要措施包括:

①合理设计和改革工艺过程,尽量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和遥控操作以减少工人接触高温热辐射的机会,以及避免机体因过劳而加速中暑的发生。

②利用水或导热系数小的材料进行隔热。

③加强通风。在自然通风不能满足降温需要或生产上要求车间内保持一定的温湿度时,可采用机械通风。

④供给含盐饮料和补充营养。

⑤做好个人防护。高温作业工人的工作服,应以耐热、导热系数小而透气性能好的织物制成,宜宽大又不妨碍操作。

⑥制订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布置合理的工休地点。

⑦加强医疗预防工作。对高温作业工人应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体格检查,凡有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重病恢复期及体弱者,均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2)中暑症状及其急救

(1)中暑症状

中暑是在高温、高湿或强辐射气象条件下发生的,以体温调节障碍为主的急性疾病。按发病机理,中暑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热射病、热痉挛、日射病和热衰竭。通常的中暑一般为以上四种类型的综合征。

中暑根据病征的程度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①先兆中暑:在高温作业场所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全身疲乏、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升高。如能及时离开高温环境,经休息短时间内症状可消失。

②轻症中暑:除先兆中暑症状外,尚有下列症状:体温在38℃以上,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现象;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弱而快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出现。脱离高温环境,轻症中暑可在4~5小时内恢复。

③重症中暑:表现为除上述症状外,出现突然昏倒或痉挛,或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在40℃以上。

(2)中暑的急救措施

对于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应首先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擦去汗液,给予适量的清凉含盐饮料,并可选服人丹、十滴水、避瘟丹等药物,一般患者可逐渐恢复。如有循环衰竭倾向,需立即给予对症治疗。

对于重症中暑,必须采取紧急措施,予以抢救。对高温昏迷者,治疗以迅速降温为主,对循环衰竭或患热痉挛者,以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和防治休克为主。

10.3.5 冻伤的预防

1)做好采暖和保暖工作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工作场所设置必要的采暖设备,冬季室内作业车间温度最好不低于15℃。露天作业,应在工作地点附近设立取暖室,以供工人轮流休息和取暖之用。

2)注意个人防护

在低温环境中工作,应穿导热性小、吸湿性强的防寒服装、鞋靴、手套、帽子等。在潮湿环境下劳动时,应穿橡胶长靴或橡胶围裙等防湿用品。工作前后涂擦防护油膏也有一定保护作用。必须使低温作业工人在就业时掌握防寒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卫生保健措施

·加强耐寒锻炼,能够提高机体对低温的适应能力,是防止低温危害的有效方法之一。故经常冷水浴或冷水擦身,较短时间的寒冷刺激结合体育锻炼,均可提高对寒冷的适应。

·低温作业工人应增加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以提供较多的能量和提高对寒冷的耐受性。

·建立合理的劳动制度,尽量避免在低温环境中一次停留时间过长或在没有特殊防护的情况下,在低温环境中睡眠。

·对于低温作业人员应定期体检,年老、体弱及有心血管、肝、肾等疾病患者,应避免从事低温作业。

10.3.6 作业场所除湿与加湿

1)除湿措施

在一些企业中,有一些车间含湿量较大,当冬季室内温度降低时,车间就会产生结露现象,整个车间雾气腾腾,极大地影响了生产及工艺操作。

针对这种情况,可采用空调除湿或除湿机除湿的办法。一般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都会安装空调系统,调节厂区车间温度及湿度;也可采用采暖通风的方式,提高室内温度,降低空气的相对湿度,从而达到防暑降湿的目的;往室内放置一些干石灰和木炭也可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子,降低空气湿度。

2)加湿措施

安装空调系统和加湿机,调节厂区车间湿度;作业环境要求不是很严格的车间,也可用湿拖把拖地,或在室内洒些清水,将湿毛巾搭在暖气片上,起到一定的加湿作用;要降低湿热的憋闷不爽感,有条件的可用温水淋浴、喝凉茶或在通风处休息。

工作之余,还可采用食疗、茶疗加以缓解。食疗可用麦冬粥(麦冬30 g煎汤取汁,用粳米100 g煮半熟加入麦冬汁及冰糖适量,同煮为粥),或百合杏仁粥(鲜百合50 g、杏仁10 g、粳米50 g共煮稀粥)每天早晚服食,可收到滋阴润肺除燥的效果。茶疗可用罗汉果、胖大海、金银花加开水浸泡,代茶饮用,可凉血润燥。

10.3.7 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目前世界各国大多制订了防护规程,对放射性物质的生产、使用、操作、保存、运输、废物处置以及工作人员的职业性健康保护等进行监督。

一般来说,辐射防护遵循三个原则:a.远离辐射源;b.尽可能缩短接触辐射源的时间;c.在辐射源周围增加屏蔽。从这三项原则中,我们总结出一些可行的方法:

①控制辐射源的质与量:控制辐射源的质与量,这是根治辐射损害的方法。在不影响应用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辐射源的强度、能量和毒性。

②减少照射时间:外照射的总剂量与总照射时间成正比,因此必须尽量减少受照射时间。可采取减少不必要停留时间、轮换作业、提高操作技术等措施,减少个体受照射时间。

③加强屏蔽防护:在开放型放射源与人员之间设置防护屏,吸收或减弱射线的能量。

④距离防护:点状放射源的剂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操作中应尽可能远离放射源,切忌直接用手持放射源。

⑤围封隔离:对于开放型放射源及其作业场所必须采取“封锁隔离”的方法,把开放源控制在有限空间,防止向环境中扩散。

⑥除污保洁:操作开放型放射源,使用开放型放射性元素时,要随时清除工作环境介质的污染,监测污染水平,控制其向周围环境的大量扩散。

⑦个人防护:要合理使用配备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工作鞋帽、服装等;遵守个人防护规则,在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中,禁止一切可能使放射性元素侵入人体的行为,如禁止饮水、吸烟、进食、化妆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