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炼被树为全国勤俭办企业的五面红旗之一
1962年,兰炼炼制的原油由玉门改为大庆供应,运费一下子高出了一倍,仅此一项,生产成本就高出上年5000万元,兰炼由年年盈余变为计划亏损2600万元的企业。怎么办?
这时,有人主张请求国家降低原油价格。消息传到徐今强耳朵里,他说:“不管怎么样,亏损就是咱1万多职工对国家没有贡献”,“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唯一的出路就是精打细算,搞增产节约,通过挖潜来提高效益”。在那些日子里,徐今强睡觉很少,他经常召开党委会议、工程技术人员会议、总会计师会议和老工人座谈会。通过组织反复调查,反复比较,制定出充分利用资源、增加品种、降低消耗、紧缩开支等一系列措施,提出“保证不亏损,力争有盈余”等口号。徐今强找来了总会计师梁天德:“天德啊,我最近看到朋友翻译的一个外文资料,很有启发,国外有一家大公司,其子公司遍布全世界,但老板能够在第二天就把前一天全公司的成本核算出来。我们厂的单位也很多,你能不能像人家一样想出个办法来?”“能!书记提倡的事情,我们就要进行积极实践。”梁天德坚定地说。带着对职业的敏感,带着在兰州大学会计专业学得的知识基础,梁天德深入基层调研、全面了解摸底。其实,梁天德是不爱怎么搞玄乎的人,尽管他是一位文学爱好者,确切地说,他是一位诗人,但他不同意有人说企业的重大抉择,犹如文学作品的灵感瞬间闪现,他认为,要来自踏实的调查研究,要集中群众的智慧。几天过后,梁天德提出“先算后干”,并推行“日核算、旬检查、月分析”制度,这不仅使兰炼的经济核算形成了制度,还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由此徐今强掌握了一套“日核算”的办法,他每天坚持要求有关部门提供几组数字,就可以核算出厂里当天的盈亏情况,这一制度一直实施到1963年。兰炼当年决算不但没有亏损,还向国家上缴利润475万元。这年,兰炼因此被评为全国勤俭办企业五面红旗之一,贾庆礼副厂长作为兰炼代表到北京领奖,受到了周恩来、薄一波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贾庆礼把奖杯和喜悦带回兰炼,徐今强立即召开党委会议。贾庆礼讲,委员们听,分享喜悦的神色撒满在脸上,每个人都喜气洋洋,好不兴奋!
这时,徐今强讲话了。在成绩面前,徐今强很冷静。他说,我们做得还不够,差距还很多,务必要在荣誉面前头脑清醒!他代表党委提出新要求,党委一班人务必做到:
一分荣誉,十分责任;
一点成绩,百倍信心;
一个缺点,万分重视。
1963年12月末,徐今强奉调主持新发现不久的大庆油田工作。他把在兰炼工作时的管理方法带到了大庆,奠定了后来著名的“大庆精神”的基础。及至现在,这种精神仍然作为中国工业战线的精神文化财富被发扬光大。
大庆精神凝聚着徐今强培植、浇灌的心血和汗水。
大庆精神吸收了兰炼人探索和实践的经验和成果!
山石并不高耸,只是把脚下的波涛轻轻地聚拢起来,满城便会回荡起深沉的涛声。
徐今强离开兰炼时,在他本人的要求下,没有举行欢送会,也没有宴会。但他的人品、作风和能力却长久地留存在兰炼干部群众的记忆中。
临别的前一天,他和往常一样,主持全厂干部会议,检查布置工作,表扬先进人物,讲规章制度,提注意事项。
1976年,62岁的徐今强因肝癌在北京去世。
逝世前,他很平静。他不愿意大家太难受了。他说,太难受,对身体不好,大家还要好好地活着为我们国家的石化事业做贡献呢!
得知徐今强逝世的消息,兰炼许多人哭了。兰炼人说:“徐厂长的病是为咱兰炼的建设而落下的!”
当年,徐今强在北京任燃化部石油局副局长,后来,他兼任石油部部长助理。组织调他到兰炼时,他义无反顾,不仅自己如此,还给组织写申请,把在北京工作的爱人唐亚芳也调到了条件艰苦的兰炼,两个人一起投身到兰炼的初建之中。在兰炼人心目中,徐今强很正直、很正义,口碑好。他平时喜欢在厂里到处转,初来乍到,看到兰炼搞基建,16套装置全面动工,铺开了那么大的摊子,到处都在搞建设,工程进度又很缓慢,徐今强着急了,他赶紧召开干部会议研究部署。他说:“同志们,毛主席讲过,要集中精力攻打重要力量,然后再各个击破。”于是,兰炼干部会议决定,要集中优势先搞常减压、电脱盐等装置,再搞其他建设。这为兰炼提前1年零3个月投产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兰炼生产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徐今强冒着被打成右倾的极大风险,去找兰州市委书记理论:“你到底要油还是要钢?”经过辩论,双方都做了点妥协:既要油也要钢,两个都不可少。他这一冒险,不仅使得兰炼生产排除了干扰,加速了步伐,完成了任务,兰炼人为祖国炼出了“争气油”,而且最后还赚了一个机械厂。后来,生产石油需要炉子等配件,苏联停止供应,全中国还只有兰炼的机械厂能产生,机械厂研制生产的滑阀为“三航两剂一重”做出了重要贡献。徐今强爱惜干部、保护干部、会使用干部。反右时,他在党委会上保护了兰炼很多干部,这些干部后来都很优秀,为了国家石油事业做出了贡献。徐今强离开兰炼的前几年,石油部命令兰炼研制生产航油,他组织了龙显烈等精英,下定决心啃骨头,号召全厂为航油开绿灯。航油生产出来了,兰炼取得了荣誉,这些荣誉虽是兰炼成长的起步,但徐今强功不可没。
以后,贾庆礼接过了徐今强的担子,任兰州炼油厂厂长。
当时,有人对石油部的这一人事安排很不服气,不服气的理由是,贾庆礼文化程度不高。闻此信息后,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在兰炼全体干部大会上站起来掷地有声地说,在兰炼的干部中,有谁像贾庆礼一样能把每一个职工的名字给叫出来?这时,大家不出声,服了。
贾庆礼走上兰炼的主要领导岗位后,传承并弘扬了老领导的许多好作风,在兰炼人的心中,关于他的记忆仍然悠长而久远。
1966年3月,兰炼385号油罐由于保温不合格,致使变压器油变质。时任厂长贾庆礼火速来到现场,召集所有干部开会,他自己带头做检查。之后,他把变质的油品分别装到许多小瓶子里,在瓶子上贴着“莫忘教训,牢记对革命负责”的标签,发给各个车间主任。随之,做出规定,凡出事故的车间职工以后交接班时,要先交接这次事故的样瓶。他主动提出,把出事故的这一天定为“厂耻日”。
如果说兰炼的厂风是徐今强那一届班子打下了基础的话,那么贾庆礼这一届班子强化、深化和巩固管理工作,则是形成了兰炼的厂风。
贾庆礼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总爱琢磨点文化。他说,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个“是是非非”。第一个“是”和第一个“非”都是动词,解释为:敢于肯定对的,敢于否定错的。领导者,既要敢于“是”“是”,还要敢于“非”“非”。他的“是是非非”论就像绕口令,绕翻了一批干部,听迷了一批群众。
经过革命战火的洗礼,贾庆礼有着非常朴实的作风。后来他升任化工部副部长时,办公室卫生都是由自己打扫,他每天早早就上班,打扫完卫生,自己提着热水瓶去化工部大院排队打开水。
有一次,石家庄炼油厂邀请贾庆礼做报告,贾庆礼于百忙之中赶到石家庄,那时的招待所没有单人间,怕打扰了同房间人的休息,他就蹲在招待所过道走廊的灯光下,起草第二天的报告内容。招待所所长半夜上厕所,看见灯光下有人影,就轻手轻脚走过去,一看:“贾部长!怎么会是您?”招待所所长当时就吓得够呛。
贾庆礼在兰炼时,常常披着一件露出棉花的破棉袄,穿着老布鞋,肩膀一高一低,晚上一个人在兰炼的各个装置、各个岗位不停地转、不停地看,不到凌晨1点不回家,精力真旺盛!生活困难成那样,他依然很乐观,吃的是洋芋,还要带领大家在周末的晚上跳舞呢。什么时候见着他,他都很快乐,不仅自己快乐,还能够感染别人。他戴着白手套,在设备上摸来摸去,查卫生、查细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工人们就这样硬是被贾庆礼给“逼”出来了,形成了自觉干活、严格管理的好习惯。因为长期这样不停地转,所以,第二天开生产调度会时,他向中层干部问情况,不容许说假话,如果有干部说不清楚所在单位的情况,嘴里胡乱乌拉的话,他就叫这位干部从座位上起来,站到一边,听他说。干部回去一了解,贾厂长说的全正确!尽管贾庆礼很少训斥他的下属,但干部见他都很害怕。如果不是贾庆礼抓得这么紧,也就没有后来兰炼的好作风。
1992年江泽民为兰州炼油化工总厂题词
实践出真知。贾庆礼平时在现场和岗位上看得多了,想法自然也就多了。在兰炼的管理上,他提出要形成以生产调度为中心,集中控制、不能分散的管理理念,这对当时如何管理好企业提供了范本,指导了实践。贾庆礼在兰炼带出了一支好的干部和职工队伍。
在兰炼最初的管理实践中,徐今强带着职工学走路,贾庆礼则领着职工走好路。
“高、严、细、实”的厂风由此形成。
兰炼人探索出的这种生产上精打细算、开发新产品上攻坚克难、企业管理上抓“三基”、刻样板式的模式,是石化企业科学管理的开端,为我国企业管理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