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化新的管理体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1997年9月12日,被誉为甘肃省“希望工程”的兰化公司化肥厂大化肥装置实现气化炉投产一次成功。10月22日和28日相继生产出合格的合成氨和尿素。这标志着历时2年10个月、总投资33.5亿元的历史上最大一次改造扩建工程项目顺利完成。这项工程是兰化实行集中型管理体制后新上的重大项目,也是检验新的管理体制运行的重要契机。公司提出,在大化肥装置的扩建改造过程中要坚持“安全比速度更重要,质量比成本更重要”的理念,使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要坚持新老装置“管理职能归口,业务分工负责”的新格局。由此,装置投资的第二年,就实现生产合成氨28万吨和尿素35万吨的业绩,使化肥厂能够继续为我国化肥工业的发展和甘肃地方经济的振兴和农业生产做出新的贡献。
这就是兰化人所说的化肥厂的新时代。
兰化化肥厂是国家“一五”时期重点建设项目,是聚集了全国300多个厂矿企业提供的各种支援而建成的,它作为20世纪50年代的标志性工程提前竣工,为国人长了志气,书写了新中国无数个第一,更为祖国的农业和国防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历史上著名的“浓硝”国防情,就是从这里传播开,进而用“浓硝”精神凝聚了困难中的兰州石化人。但当时的化肥厂设备装置条件实在是太差了,煤气发生炉铁锈斑斑,苏联援建的设备过于陈旧。此时,大化肥装置的适时投建,给困难中的兰化人带了希望,给祖国的农业带来了希望,兰化人的建设激情又一次被点燃了,人们在建设现场忘我地工作着。
见证了化肥厂这一历史时刻的有许多的干部员工,而杨子海是一位典型的基层工人代表。他正好来厂10个年头。1997年底,他被调入化肥厂动力车间C锅炉装置。虽然大化肥投产出料了,但C锅炉正处于筹建阶段。面对崭新的环境,崭新的装置,崭新的工艺,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但这个大的改变毕竟是自己的梦想啊!杨子海耳边又响起了师傅的叮咛。杨子海投入到新一轮新知识的学习中去,他积极参加培训,注重每一个知识点的积累,当老师提问“水冷壁”而大家不知所云时,杨子海详细地回答了这一问题,老师和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培训结束,他的成绩第一。在外地实习时,杨子海虚心向外面的师傅学习,只要是岗位涉及的知识他都请教。他做笔记记录锅炉开车停车的步骤及注意事项、锅炉点火方法、燃烧调节方式等基本的技术,也注意理论知识学习,所以很快就熟悉了锅炉操作技能。
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初步具备了,接下来,重要的是实际操作。杨子海常常利用业余时间,来到施工现场,对着图纸研究设备结构原理和性能用途。为了搞清楚锅炉结构及流程,杨子海每天在30多米高的锅炉装置上上下穿梭好几趟。敬业和勤奋,使他对锅炉装置每一台设备的结构、每一条管线的用途、每一个阀门的位置都了解得一清二楚。杨子海被同伴们公认为“活流程”。
在设备竣工验收阶段,杨子海承担查找设备缺陷的重任,他先后查出大小设备缺陷100多处,并及时作了整改,保证了锅炉提前半个月成功开车。他参与DCS控制画面的设计监督工作期间,建议将原来的20多幅小流程画面整合为8幅主要操作画面,大大地提高了操作效果和质量,为锅炉一次性开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解决锅炉经常自动灭火的问题,他钻研实践,并整理撰写了论文《防止锅炉灭火,保证C锅炉长周期运行》,被全国化工与石油协会评为优秀奖,他所在的课题小组也被评为“质量管理优秀小组”。
杨子海的工作成果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杨子海的行为,是新时期兰州石化人继承老一辈创业者优秀品质的写照。
杨子海所在的化肥厂,其现代化步伐也在加速推进。2004年9月15日,化肥厂老装置最后3个合成氨后续加工车间——浓硝酸、稀硝酸、硝酸铵车间,在运行了40年后,因适应不了市场的需要而全面停产。至此,化肥厂所有老装置全部退出生产,其占地转为兰州石化公司年70万吨乙烯用地。当时,在兰州地区的各家新闻媒体都作了这样的报道:
始建于1958年,高63米、直径12.4米、总量1000多吨的尿素塔,随着爆破声响轰然倒地。两天以后,另一座高耸傲岸、当年曾以雄姿伟貌(东西长41米、南北宽18米、高63.5米、1860多吨重)的形象而雄踞于兰化公司厂区的硝酸铵造粒塔,在走过47年光辉历程之后,也被爆破拆除。
尿素塔的记忆留在了兰化人的心中。
对待工作,杨子海有这样的认识:“因为这是我的岗位,这是我的工作,我没有什么别的选择。”杨子海为人质朴,说话也很朴实,他的话语代表了兰州石化所有普通职工的心声!正是这些普通的职工在普通的岗位上踏实敬业地工作着,才使得兰州石化这艘航船安全、平稳地远航于浩瀚的大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