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石化人 传承企业优良传统
——年产300万吨重催装置工地激荡奉献情怀
2002年12月2日,一个重达92吨的“铁家伙”被大吊车缓缓吊起,33分钟后,被稳稳地放置在高达82米的钢塔上,兰州石化公司年产300万吨重油催化裂化工程主体宣告建成。这是300万吨重油催化裂化工程沉降器封顶时的一个场面。当巨大的沉降器封头平稳坐落在高高的钢塔顶部时,建设工地上响起巨大的欢呼声。
投资13.6亿元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兰州石化年产300万吨重油催化裂化工程,是建设千万吨级炼油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投产后,兰州石化公司的原油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000万吨以上。这标志着兰州石化跻身全国四大千万吨级炼油厂的梦想变成现实。
对于兰州石化人而言,这一刻,来得太珍贵了。
2002年,闻知年产300万吨重油催化裂化工程即将开工的消息后,卢朝鹏再也坐不住了,作为业务骨干的他主动请缨参加装置开工。这时,卢朝鹏的妻子刚刚生完孩子,还坐月子呢。他的请求让领导犯难了:现场是需要业务骨干,但给他的妻子怎么张这个嘴啊?
卢朝鹏的妻子陈海燕毫不犹豫地劝说丈夫不用为她担心,同时主动给厂领导打电话为卢朝鹏求情。妻子动情地对卢朝鹏说:“我知道这套装置从筹建到建成投产,你最少也得忙乎一年多,这期间的家务活,照管老人、孩子,还有智障的哥哥,我都能操持得了,家里的事你不用操心,只管放心把工作做好。”卢朝鹏听着就流出了眼泪。
陈海燕是兰州石化维修公司备件管理岗位管理员,她管理着兰州石化炼油业务的8万多套特种设备、电器仪表。由于各种原因,备件并不总是按规定时间到货,这就要求岗位人员随时待命。常常是一个电话,陈海燕就要往单位跑,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加班加点对于她也是常事。一到年底,她的工作量尤其大,一天要出700多张出库单,办理50多个网上合同,往往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没有时间休息。
卢朝鹏小两口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上班忙、工作累、压力大。
在催化二联合车间装置开工的日子里,卢朝鹏责任重大,他不但要带领大家干活,还要随时解决技术难题,加班加点成了家常饭,他常常加班到凌晨1点多才回家,此刻大多人已熟睡。经常是操持完家务的陈海燕刚刚把自己疲惫的身子放在床上,昏昏欲睡,突然,有钥匙转动的声音把她惊醒,她知道,那是丈夫回来了。她条件反射似的一骨碌爬起来,揉揉惺忪的睡眼,给丈夫煮了一碗面条,递上去,她趴在饭桌旁,直到丈夫吃完,她才去安心睡觉。
年产300万吨重催装置已经长周期、高效能地运行了6年时间,一些影响安全生产的瓶颈问题也开始暴露了。卢朝鹏又和他班里成员进行技术攻关活动。对于年40万吨气体分馏装置开工以来丙烯收率不理想的问题,攻关组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找出了症结,提出了解决方案,终于使丙烯丙烷含量达到80%以上。改造后,丙烯收率由以前的30.40%提高到30.90%,丙烯单位产量提高了0.50%,以每吨丙烯单价7876元,每小时进料50吨计算,每年可多创造价值1575.2万元。
年产40万吨气体分馏装置共有28台空冷水箱,每个水箱都有一套独立的小浮球水位控制系统。这个系统经常出现故障,导致耗能不断上升。发现这个问题后,卢朝鹏和他的班组QC小组又一次开展技术攻关活动。查找问题:浮球浮力不够,反应不灵敏,连杆弯曲拟似病变。拆装研究,对症排查,问题解决了。经测算,又节约资金69.04万元。
300万吨/年重油催化装置
卢朝鹏的名声随着他的贡献越来越大了。他已经是兰州石化公司能够数得上的人物了,所以,难免有人见了他就奉承几句:“你好了不起啊”,“你真厉害!”听到这样的话,他脑子非常清醒:“不是我,是我们,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了不起!”多温暖人心的话啊!正是他,把一班队伍凝聚在了一起。
其实,卢朝鹏说得很正确。一个人如果脱离了集体,那将会一事无成。只有在团队里,在大家团结的环境中,才能彰显个体的力量。
他把工友当做亲人,工友也不拿他当外人。他常常说,他那些所谓的成绩中,凝聚了他们班组所有员工的心血。
带好班组,要通过创新出一种机制来引领职工前进。这是卢朝鹏成功的又一条经验。在创建“学习型班组”的过程中,卢朝鹏注意在创新上下工夫。他围绕知识创新、岗位创新、管理创新来思考创新培训方式,以日常岗位练兵为载体,采用岗位思考和团队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对业务知识强化训练,使人人成为“技术型”员工。他还有一个绝招,就是导师制,通过“导师带徒”来优化班组人员组合。2004年,兰州石化组织职工技能大赛,卢朝鹏抢了一个头彩,他的班组员工包揽了前3名。2008年,中石油集团公司组织全国催化裂化装置技能大赛,卢朝鹏的班组取得了第3名的好成绩。
2008年,中国石油催化裂化装置操作工职业技能大赛如期举行,这项赛事是中国石油系统本行业含金量最高的竞赛。大赛吸引了该工种的全国所有精英,兰州石化的卢朝鹏也得以参赛。当经过了系列程序作业后的选手们焦急地等待成绩的时候,大屏幕上突然出现了卢朝鹏的名字,再往下一看:总成绩第二,金牌!人群中立即有掌声响起,有人上前祝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术能手”金灿灿的奖牌挂在了卢朝鹏的脖子上。
这个成绩实现了两个突破:
其一,实现了兰州石化公司催化裂化工种在这项大赛中金牌榜上“零”的突破;
其二,刷新了兰州石化1999年以来省部级技能大赛的最好成绩。
工友们说,卢朝鹏是咱们兰州石化公司5万职工的骄傲。
卢朝鹏却谦虚地说:“是我沾了兰州石化的光,是兰州石化给了我这个舞台,我才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
看到丈夫手捧着大红花接受领导祝贺的电视画面时,陈海燕甜甜而满足地笑了,她笑得很舒心。透过这样的笑脸,我感动于兰州石化人对好作风、好传统的独特理解和不懈的追求。
2003年7月1日,兰州石化人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82周年生日献上了一份厚礼,年300万吨重催装置投产一次成功!这套装置从喷油到生产出合格产品仅用了8个小时的时间,在国内催化裂化装置开工史上是少见的。它经历了与“非典”抗衡,与险情较量的艰难过程。在300万吨重催的开工过程中,兰州石化人忘我奉献的事迹还有很多很多,建设大军中有人为了开工一再推迟婚期;有人来不及回味初做人父的兴奋,只匆匆看一眼孩子,重新又扑到开工现场;也有人结婚第三天就进厂上班;还有顾不得身体不适,坚持、坚持再坚持的人……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摧不毁、压不垮,不计个人得失、忘我奉献的群体,满载希望的石化“巨轮”才能得以顺利起航。
重催工程,建造容器多达41具,安装仪表设备4100台,架设工艺管线133.8千米,电力电缆413千米,安装设备523台套,整体钢材用量9100多吨,工程量、施工难度、工艺复杂程度和开工难度等多个方面都创造了历年来工程建设之最。装置从建设到开工,参与单位和兰州石化各有关单位通力配合,昼夜兼程,攻克了一道道难关,战胜一个个困难。300万吨重催使用的备用风机和串联式四机组是目前国内同类型机组中最大的机组,安装、调试如此大吨位、高难度的机组,“洋专家”无法提供技术指导,兰州石化人自己组织技术攻关,“攻不克仪表调试难关,是我们的耻辱!”工人们冲了上去,技术人员冲了上去,正是兰州石化人所体现的中国石油工人为国争光的这种势不可挡的气概,实现了重大项目的提前竣工。年300万吨重催装置投产一次成功,使兰州石化炼油催化裂化加工能力提高1.25倍,为减少商品重油、提高轻油收率,提供了可靠保证。
——年产500万吨常减压装置建设融入了石化人的情爱
2003年8月11日,总投资6.6亿元的500万吨常减压装置同样实现了投产一次性成功,这是国内比较大的润滑油型常减压蒸馏装置,采用一级的工艺、高效的内件和先进的DCS,它的建成投产,使兰州石化的原油加工能力由原来的年750万吨猛增到年1050万吨,标志着兰州石化千万吨级炼油基地的胜利建成。
在兰州石化建设公司第一分公司,有个叫张荣才的小伙子,工友们也称他“张铁人”。他是一名铆工,是建设公司第一分公司“王旭东”班的班长。他所在的班组连续八年荣获“模范班组”,他获得“中央企业学习型班组”班长的称号。小伙子拼搏奋进,“铁人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他先后参与完成了公司500万吨/年常减压、300万吨/年重催、120万吨/年延迟焦化、30万吨/年聚丙烯、3万吨/年甲乙酮等重点工程施工建设。
记得第一次见到张荣才的时候,正值寒冬腊月,兰州很冷,最低气温达到零下16摄氏度,冷风嗖嗖,即便穿着羽绒服也不能抵御寒冷的侵袭。此时,张荣才带领着他的团队,正在室外不停地忙活,为了方便干活,他仅穿了一件单薄的秋季工作服。此刻,他的脸冻得紫青,人倒是很精神。“嫁汉不嫁建筑郎,一年四季到处忙,春夏秋冬不回屋,回家一包脏衣裳……”这是建筑施工单位流传颇广的一个段子。在讲这个段子的时候,张荣才眼中并没有流露退却的意味。
在很多施工作业中,铆工大多采用跪姿,膝盖触地,身体前倾,用落地的膝盖和双手支撑身体的重量。只有这个动作才能帮助铆工精准地完成任务,但长期如此会给膝盖带来难以承受的损伤。在500万吨/年常减压项目施工时,张荣才带领他的团队参与了该工程的系统设备安装工作。当时,正好是冬天最冷的时候,地上、框架上都是冰,张荣才和他的同事们就咬着牙跪在冰上一点一点地施工,最终圆满地完成了安装任务。在工地,他每天早出晚归,回到家筋疲力尽,常年施工在外,远离亲人思乡心切,这种辛苦,不是所有人都能吃得消的。当初与张荣才一同分配来的20个人,如今只剩下5人还在执著地坚守岗位。“我们这个行当很辛苦,干活很累,大多又是室外露天作业,炎热寒冷风霜雨雪常年陪伴着我们。但既然选择了,就要走下去。干久了你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个很有荣誉感又有美好记忆的职业。走在厂区,随处都是我们干过活的装置,我们可以给身边的人指着说,看,500万吨常减压装置有我们的活,300万吨重催项目也是我们干的……挺有意思的。”说这话时,张荣才一脸的自豪。
印在张荣才脑海深处的还有,兰炼建设初期,建设公司的职工们在条件非常简陋的情况中,创造了半自动化焊接、油罐整体吊装、半自动切割转台以及真空试漏法等先进经验,提前完成了16套装置的建设安装任务,为国家节约了投资,加快了建厂进度,使兰炼提前1年零3个月竣工,正是建设公司的建设者们用血肉之躯托起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炼油厂。这些光荣与骄傲是张荣才克服困难的动力。
5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
兰州石化公司2万吨顺酐装置上马,核心设备顺酐硫化床反应器的制造任务落在张荣才和他的团队身上。这台反应器属于国内同类型装置中最大、最重的一台设备,直径4.9米,高13米多,总重200多吨,工艺相当复杂,张荣才以前从没干过,有很多技术难题摆在那里。虽然困难很多,但接到任务后,张荣才还是一如既往地精心部署,组织技术攻关小组,展开工作。整个反应器有1800多根束管,他们要按照图纸一根一根穿进去,绝对不能穿错位置。张荣才白天在现场干活,晚上回来就同技术人员一道商量办法,攻克难题。就这样,他和他的团队在3个月时间里完成了所有管束的安装工作。
氨氮渗漏实验是反应器试压前的重要环节,这个实验主要用来测试焊接的严密性,关系到整套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在进行氨氮渗漏实验时,操作人员先要把棉纸铺在要测试的地方,然后用酒精喷洒,如果棉纸遇酒精后变色发红就证明此处有渗漏。这是一项细致活,要求极为严格。张荣才带着5名班组员工在现场干了3天3夜。这期间,施工人员都是两班倒,而他却是“连轴转”。累了,张荣才就在休息室的凳子上打个盹;醒了,继续去现场盯着。等反应器试压工作结束时,已经是大年初一凌晨的3点多钟,他们的新年日历就这样在现场匆匆翻过了。
在丙烯酸装置建设中,张荣才制作了“挂钩式吊篮”,解决了装置管架立柱高、挂度大、高空作业多等多项难题。
张荣才和班组成员在兰州石化100万立方米原油储罐的施工中,大胆提出采用干式组装法和自动焊的办法,把1年的工期缩短到了47天。
在5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施工中,他通过改造钻头,开发出管头角焊缝快速切削刀,解决了装置建设遇到的难题,获得国家授予的实用型专利权。
在装置建设的日日夜夜里,兰州石化油品储运厂员工也以“建设千万吨级炼厂配套储运能力”为目标,全力以赴打响了配套工程建设的攻坚战。新卸油栈桥建设如火如荼,一座座原料罐、成品油罐、中间产品罐拔地而起……
——年产70万吨乙烯改扩建现场再现石化人奋斗激情
2003年11月,一条振奋人心的特大喜讯从北京传出,兰州石化大乙烯项目通过国务院批准立项,兰州石化的干部员工激动不已,人们又一次燃起了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激情。盼望建设一套大规模的乙烯装置,是兰州石化几代人的梦想啊!在一片欢呼声中,我听到了历史的回响。
乙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其生产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作为中国第一套乙烯装置的诞生地,此刻,兰州石化人的自豪和兴奋之情是完全让人理解的。这套最初诞生的装置其乙烯生产能力仅为5000吨,在近半个世纪的日子里,对装置进行了4次扩能改造,逐步达到年产3.6万吨、8万吨、16万吨、24万吨。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同行业乙烯规模的不断扩大,致使兰州石化公司的长远发展受到了挑战。直到2003年,在国家和中石油股份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兰州石化公司下大决心开始实施24万吨乙烯改造工程,虽然增强了公司的整体实力,但依然没有摆脱运行总量低、装置规模小的窘境,与国内同类企业相比,技术装备方面的差距越拉越大。
由此,兰州石化的大乙烯改扩建项目已经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甘肃省2600万人民群众共同的希望。
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蒋洁敏做出重要指示:“要以优质高效建设大乙烯为契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构建和谐矿区,造福甘肃人民。”
时任甘肃省委书记陆浩、省长徐守盛指出,大乙烯工程是实现甘肃“工业强省”战略、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项目,一定要科学组织,建成精品工程。
主管部门领导和地方领导的指示,给兰州石化人以极大的鼓舞。
2005年4月,兰州石化隆重地召开了“向工程管理极限挑战”的动员会。兰州石化庄重地提出“方向比效率更重要、计划比实施更重要、安全比进度更重要、质量比成本更重要”的项目管理理念,详细地确定了安全、质量、进度、投资等控制目标。
兰州石化7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投资近70亿元,是中国石油上市以来第一套工厂性项目和甘肃省历史上投资最大的项目,包括乙烯、高压聚乙烯等6套主装置、14项辅助设施、12项公用工程、4项厂外工程,总体工艺技术达到国内一流。特别是三套聚烯烃装置为世界级规模,是国内目前单套生产能力最大的生产装置。
对此,兰州石化成立了大乙烯指挥部,由一名公司副总经理担任总指挥,采用了PC承包、EPC承包、切块包干、预算加签证等多种模式,实行了“三级滚动计划”和总指挥督办单制度,把指挥部设在了施工现场,物采、造价、法律、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人员驻在现场集中办公,进行“一站式”服务,保证了工程高效、顺畅的推进。
工程建设面临的最严峻考验就是安全考验。施工高峰期,万人参战,高空作业多,动火作业多。外管网和火炬气管廊长达80多公里,穿越多个主要生产厂,与正在运行的生产装置深度交叉,给施工带来极大风险。兰州石化严把安全教育关,进入现场的人员不论施工期限多长,都要接受安全教育和考试,合格者才能办入厂证。同时,兰州石化组织了两级安全监察队,对现场施工进行全天候监控,只要发现“三违”现象,轻则罚款,重则取消工作资格。
兰州石化人走向充满生机的未来
大乙烯不仅给兰州石化带来了希望,还锻炼了职工队伍,收获了可贵的精神财富。在大乙烯开工建设的日子里,有太多的石化人真正地做到了爱厂如家,他们把希望燃烧为激情,在激情中释放着连自己也难以置信的能量。
在大乙烯建设如火如荼的日子里,摆在兰州石化人面前的还有从未接触的新技术难题。这里集结着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光新高压聚乙烯装置的压力就达3000多公斤,连锁控制点多达3000多个,所以,这套装置从开始建设的第一天起就格外引人关注。这样一个有着当今世界最前沿技术的装置,其开车难度之大,远远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如果你想很快掌握这套从德国Basell公司引进的高压管式反应器技术的话,就必须掌握大型压缩机、聚合管式反应器、挤压机、过氧化物泵等相关工艺,这给当时已经46岁的柴永珍带来的压力无疑是十分巨大的。怎么办?找理由退缩吧,这显然不是自己的个性。学习新知识吧,这难度也太大了嘛!
紧张而短暂的思想斗争后,性格坚毅的柴永珍对自己说:“要么就不干,要干就要干得最好。”从这一刻起,柴永珍就下定了决心。
在大乙烯建设和开工投产的一系列过程中,许多人的付出让人感动。
柴永珍身患高血压病,她常常忽视医生的叮嘱,还和正常人一样,家庭事业都需兼顾。她的丈夫常年在外,而超负荷的工作量又使柴永珍不得不常常加班加点,越是临近乙烯开车的日子,柴永珍越是回家晚,每次到家都已夜深人静了。看到母亲这么辛苦,懂事的孩子对妈妈说:“妈妈我去接你!”“妈妈我去送你……”孩子的话每每触动柴永珍的心,让她怀有疏于照顾孩子的愧疚,却又增添了技术攻关、克服困难的信心。面对全新的先进装置,对于从未操作过DCS的柴永珍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大量的联锁装置,不仅需要精湛的工艺操作技术,而且要求懂得DCS、电仪等相关知识。柴永珍一头扎进装置,每天起早贪黑地熟悉装置流程、工艺设备,请教专业人员,查阅相关资料,听外国专家讲课,琢磨进口设备性能和使用方法,不断积累操作经验。最大限度地理解工艺原理,苦练操作技能,即便是深夜也如此。石化人的梦在胸中,城市虽酣然睡去,而他们的梦却仍然在青灯黄卷之间酝酿。
在大乙烯工地现场的对讲机中,人们时常能听到柴永珍的声音,“郑师傅,XV15015现在是在开的位置,阀现在是关的位置……”装置上下时时都有她忙碌的身影,现场周围处处都洒下了她辛苦的汗水。有位师傅关切地对她说:“逻辑学了没有?”这是一句隐晦的提醒,柴永珍豁然省悟,要学习逻辑了!因为泵在什么条件下启动都离不开逻辑。
柴永珍还要学习控制。其实最困难的就是氧化物顺序控制,如果把这个学会搞懂,就能建立聚合。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一遍的操作都是不一样的,她耐心地、反反复复作顺序控制,有时候,她见缝插针,在交叉作业中与仪表的师傅作仿真信号模拟。柴永珍说:“以前完全没有接触过这些技术,学习起来压力特别大。”忙碌了一天,晚上回到家中,她仍然坚持一遍又一遍地对仿真软件进行测试,寻找着存在问题的原因。这项工作,最初有几个人同时来做,但坚持到最后的只有她一个人。她的这种执著和耐力,深深地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令身边的许多男同志都钦佩不已。
兰州石化公司领导以近乎命令的口吻说:“高压聚乙烯装置必须由我们中国人自己开。”这一句话,一直以来都是柴永珍向前探索的不竭动力。
乙烯装置要开车了,柴永珍激动而又担心,这么重要的事情,由她这样的一个女工来完成,可不能失败啊,这是领导对自己的信任!指挥一声令下,只见柴永珍非常熟练地进行着过氧化物单元、高循单元的顺控、热水单元的逻辑联锁以及装置的紧急停车程序联锁调试等各种复杂程序的操作。她镇定自若的神态使本来就很美丽的脸庞,挂着汗湿绯起一层薄薄的红晕,她在开启兰州石化人的大乙烯梦想!她精确地配合着外方专家调试高压装置的核心设备脉冲控制器,熟练地运用着自己所掌握的方法。
作为主操,她成功地操作了高压聚乙烯装置的首次开车,实现了高压聚乙烯装置由中国人自己一次开车成功的愿望!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一件大事啊!能够亲手试制新装置第一批产品而使之诞生,这成为柴永珍人生经历中最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事情。
兰州石化领导面带微笑地握着柴永珍的手说:“谢谢你!非常好。”
外方专家也对柴永珍伸出了大拇指。
2009年4月,兰州石化根据柴永珍特殊的贡献,破格聘任她为高压聚乙烯装置运行工程师。她又先后通过考试、论文答辩,取得了技师资格,成为乙烯厂年龄最大的女技师,这一年她50岁。她饱含深情地说:“我的化工没有白干,高压装置没有白干,虽然就要退休了,可我心中充满了工作带来的幸福。”幸福的女人把幸福写在脸上。柴永珍的身边,还有一批像她这样为企业奉献的石化女性。在兰州石化的职工队伍中,女性两有一万两千余名。她们同样把光辉融进石化事业的星空中,她们把汗水洒在石化事业的建设上。
她们的人生在奉献中更有价值!
70万吨/年大乙烯生产场景
大乙烯装置开工建设伊始,孙建民作为第一批生产骨干,被抽调到维达公司大乙烯维修分公司开始前期准备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60多岁的外籍专家乔治先生。由于乔治先生主要负责高压聚乙烯的压缩机安装工作,而压缩机的检维修任务将来主要由孙建民所在班组承担。孙建民就多了个心眼,向乔治学习相关技术,他在学习、工作中显得格外用心。他整天寸步不离地跟在乔治先生身后,留心记住乔治先生的每一个操作步骤,遇到不懂的问题或者对眼前工作存有疑虑的地方,他就不断请教并用心揣摩,然后再进行实践操作,遇到问题再思考、再琢磨。
2006年11月,离大乙烯装置正式开车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此时,高压聚乙烯装置一、二次压缩机也进入了安装试车阶段。一、二次压缩机是装置的核心设备,是实现整套装置平稳生产的关键环节,这一机组全部采用进口设备,出口压力高达3600公斤,设备体积庞大、结构复杂紧凑,许多零部件装配精度的误差率小到0.01毫米之内,技术要求非常高。
为了配合外籍专家精确快速地安装好每个部件,寒冬腊月里,孙建民带领班组成员顶着严寒忙碌于安装现场,晚上,他在家认真查阅图纸资料,研究安装工艺,精心核对数据。他每天都与外国专家一起测量安装,在短短几天时间里,他总结出了快速找正的方法,提高了二次机安装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了压缩机的气缸找正、填料安装、柱塞找正、高压管线法兰找正等工作,得到了外籍专家的赞扬。在不断的接触和了解中,孙建民与乔治先生的关系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从陌生到熟悉、从师徒到朋友、再从朋友变成搭档。用孙建民的话来说,叫亦师亦友。乔治先生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勤快、能干、不怕吃苦又聪明好学的中国朋友。班组成员戏称,孙建民不需要翻译,外国专家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他就心领神会。
在和乔治的合作过程中,外籍专家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工作质量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都深深地影响着孙建民。大乙烯装置试车时期,正是隆冬季节,室外平均气温大多在零下10度以下,在装置现场,乔治擦拭压缩机零部件时,每次都是双膝跪在冰凉的金属上,认真仔细地将抹布送进设备深处擦拭,因为设备上下的空间距离只有一尺。这可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啊!在中国,许多这个年纪的老人正在温馨的家里享受天伦之乐呢。乔治先生在现场的这些举动让孙建民非常感动,也深受教育。他说:“我从老外的身上,明白了什么是敬业。”
在近两个月的奋战中,孙建民带领班组成员团结协作、攻坚克难,提前一个月出色地完成了两台关键设备的安装任务,保证了大乙烯高压装置提前顺利开车。
2007年年底,乙烯炉停车检修,装置上的操作人员提出,炉管温度分布梯度不均匀,需调整火嘴喷射角度,要求将5台炉子上的7200多个喷嘴全部进行角度调整,并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相当短的时间,如此大的工作量,而人员又特别紧张。怎么来完成?孙建民听到这个消息,带领班组员工主动请缨,全力支援兄弟班组。由于对乙烯装置了解不多,他先是找来技术资料,了解火嘴的工作原理,掌握其中的技术难点。以绝对保证喷射出的物料,能在管壁上扇形均匀分布,从而保障了火嘴加热时炉管受热均匀。掌握这一技术后,他又进到炉膛内,对某一处喷射角度相对理想的火嘴进行反复研究,找出了其中的诀窍。随后,他将各小组的领工人员集中起来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演示、讲解,直到大家都能掌握这一技术。经过和兄弟班组四天三夜的加班加点、苦干加巧干,终于完成了5台炉子的火嘴调整。开车后,炉管受热状况良好,受到了装置操作人员的好评。
2006年12月21日,对于兰州石化人来说,这是一个绝对算得上喜庆吉祥的日子。这天,万众瞩目的大乙烯终于迎来了改扩建工程年20万吨高压聚乙烯装置正式开车!工程技术人员全神贯注。现场操作人员屏声敛气。他们在各自的责任区就位,等待着指挥员发号:
20时58分聚合单元开始反应;
21时04分挤压造粒单元开车;
全部流程顺利打通……
高压聚乙烯装置成功地实现了一次性开车。
现场顿时一片热烈的掌声,一片欢乐的海洋。
高压聚乙烯装置的投料成功,标志着兰州石化70万吨/年乙烯改扩建工程所属各装置全部投入生产运行,为大乙烯工程建成投产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时候,有一个人,她默默地回到自己的办公室,静静地端起水杯,眼眶却有泪花涌出,她文静秀美的脸蛋显得更加妩媚,像喜雨过后盛开的白玉兰挂着露珠,愈加光华迷人,这平添了一层紧张后的松弛、慰藉和短暂闪现的恬憩。是啊,怎能没有眼泪?为了今天的成功,她一路奔波,勇往直前。为了这一刻,她准备了多久,她付出的多辛苦啊!她有很多的记忆需要留住,有许多的汗水需要凝存,还有许多的泪水需要珍藏。珍藏的泪水中也含有今天。
她叫孙烈华,乙烯厂副总工程师。很年轻,也很美丽。她的性格柔弱中裹藏坚毅刚强,平凡中凸显才智风华。她女性文静的气质内凝聚着远大的抱负。从9月10日乙烯装置引入天然气进行烘炉点火一次成功,到兰州石化乙烯改扩建工程六套主装置以及辅助装置和公用工程等总计13个分项目的相继投产,孙烈华自始至终参与其中,伴随她的是高度紧张、劳累而不自知的过程。
孙烈华每一次的成功都有着太厚重的辛劳和付出,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有着深沉积淀的记忆。
20世纪70年代,兰化就引进建设了聚乙烯装置,但装置开车和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技术难题,兰化科技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改造。改造后,聚乙烯品种扩大到注塑料、薄塑料、花料和电缆料4大系列产品,6次被评为省优和部优产品,使兰化成为国内第一家向社会提供大量优质聚乙烯产品的企业,这些也成为石化厂的骄傲。
说来也是缘分使然,1993年,孙烈华拿着江苏化工学院有机化工专业的文凭,正好来到了兰化公司石化厂裂解车间,当了一名操作工,不久做了技术员。2000年3月,她调入石化厂烯烃车间。2001年3月,她又被调入公司工程部。8年时间,工作变动了3次。
参加工作16年,孙烈华与乙烯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缘。
在乙烯工程指挥部设计管理部,孙烈华主要负责工程总体设计、协调工作。既要面对寰球设计院、大庆设计院等省内外7家设计单位,还要与乙烯、高压聚乙烯等9个项目组、32个工程子项进行设计协调。她要克服人员少、工作量大的困难,虽然任务重、困难多,但孙烈华要求工作标准不能降低。她着手建立设计管理部相关管理制度、规则条例,补充工程项目基础资料,还组织并协调完成了《大乙烯工程总体设计统一规定》。孙烈华投入的精力之巨大是无法想象的!
乙烯装置开工建设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致使一部分设计图交付滞后,个别项目还出现了施工不得不停下来等图纸的现象。孙烈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整个指挥部也很着急,安排孙烈华到外地去催图纸。这样一去就是几个月,她天天泡在外省的设计院,与设计单位交流沟通,协调帮助解决问题,为设计方加快进度而出主意想办法。孙烈华不辞劳苦的敬业精神打动了设计院的同志,他们也主动加班加点,使工作更加顺利起来。随着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和设计图纸交付速度的逐步加快,孙烈华就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及时协调设计图纸的把关和解决设计变更上来。她每天参加由PC承包单位召开的工程协调会,本着对工程建设高度负责的态度,孙烈华提出了许多建议,把一些问题消化在图纸设计之前,她的这些做法受到大家的好评。在对外管、火炬、库房、铁路、地下管网等设施方案论证前,她多次徒步实地查看、测量,并常常与相关单位进行方案论证,做到了“一平衡、二统一、三协调、四确定”。
在初步设计审查会和总体部署会的10多天时间,孙烈华每天早早就出门,直到午夜才回家。
在火炬项目的设计审查过程中,孙烈华经常忙碌到凌晨,几天下来,人瘦了整整一圈,任务完成了,她却累倒了。
人在医院里,孙烈华的心仍然在岗位上,她惦记着初步设计审查中需要修改的设计方面的问题。
在西北宾馆进行设计审查时,由于过度疲劳,她又一次累倒了,躺在宾馆房间里,却仍然坚持看资料。
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孙烈华的身体渐渐地支撑不下去了,同事们把她送到医院,输完液体她又出现在工作现场。其实,来乙烯工程指挥部以前,孙烈华一直从事其他技术工作,对于从未接触过设计工作的她来说,这又是一次不小的挑战。在大乙烯,工程涉及面广,协调工作量大,需要学习并掌握的东西实在是很多,但孙烈华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这是她加快成长的催化剂。
孙烈华说:“投身大乙烯工程建设,不仅成就了我的人生,而且锻炼和丰富了我多方面的能力。以前,像什么是有限责任、什么是无限责任,还有像工艺包、取费率什么的听都没有听说过,但在指挥部,我学到了新知识。”孙烈华把在乙烯指挥部工作的经历,当做人生的一大财富。
乙烯装置裂解原料石脑油中硫含量较低,一度引起裂解气中一氧化碳含量上升,最终导致甲烷化“飞温”事故。事故发生后,孙烈华深入装置跟踪摸排,通过大量的比较分析,她采取了在原料中注入硫化剂即“二甲基二硫”,以保证设计要求的硫含量,从而减少了甲烷化“飞温”而造成的停车事故。
一连解决了这么多生产遇到的技术难题,孙烈华顿时蜚声全厂,她被誉为“解难专家”。
常言说得好,有付出总会有收获。生产实践中,孙烈华的每一点付出,领导和工友们都看在眼里,学习在行动上。她也从烯烃事业部技术质量科科长,升任到烯烃事业部副总工程师,再到乙烯厂副总工程师。孙烈华知道,职务的擢升是组织对自己更高的要求,是员工对自己更大的期待,她必须用不断的努力,用在不同的岗位上对事业、对人生认真负责的态度来交出满意的答卷。
2007年11月,孙烈华被任命为烯烃事业部副总工程师,面对这一重要的角色,孙烈华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了。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只要生产上出现问题,她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做到对生产的全面把握。
作为副总,她也不断地探求创新管理方法。孙烈华引进“短平快”改造法,以此作为提高创效能力、优化生产工艺、提升经济指标的重要手段,提高了装置的技术水平。针对提高乙烯装置双烯收率的攻关工作,孙烈华不断地出谋划策,从原料品质的改善到工艺的优化调整,从技术指导到操作经验,全力攻关,不断优化,为乙烯装置改善裂解深度和提高双烯收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经过孙烈华和她的同事们不断努力,企业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2009年共生产乙烯45.26万吨,累计双烯收率比改造前增长了47.02%,累计能耗降低到668.09千克标油/小时。全年节能量完成年计划的304%,增效4256万元;节水完成年计划的269%,增效537万元。
2008年年底,中石油集团公司在成立“乙烯能量优化重大项目专项组”时,孙烈华被聘为项目组副组长,负责节能项目的技术审核部分。
2009年,时值举国上下欢度60周年国庆佳节的时刻,孙烈华却迎来了一段非常忙碌的日子,国庆七天长假,她一天也未能休息,每天都与壳牌公司的外籍专家们一起研究如何实现能量优化。由于以往在乙烯装置涉及节能技术的研究较为薄弱,这就需要她全面了解乙烯装置运行情况,寻找节能的突破口,构建数学模型进行推理论证和可行性研究。能量优化项目自启动以来,孙烈华多次辗转于北京与兰州之间,与多家设计公司进行技术谈判,对每项条款进行反复审核比较,做到严格把关。每天的工作结束后,往往是半夜时分,严重的睡眠不足,使孙烈华时常感到头痛、颈椎痛。
在诸多装置的改造中,在技术攻关的项目中,都是孙烈华带领优化攻关小组成员,经过刻苦攻坚,才使乙烯装置的能耗、双烯收率、装置损失率等指标均进入中国石油前列。
按照常规,建成这样的装置,一般需要30个月左右的时间,而兰州石化公司仅用了19个月就建成了,并且创造了6套主装置全部一次开车成功的记录,并被中国石油股份公司管理层称为乙烯工程建设的成功范例。工程建设者们像20世纪50年代的先辈一样用自己的辛勤汗水谱写了工程建设史上的激越华章。
——年产6000吨超稳分子筛凝聚了石化人的智慧和汗水
2003年4月8日,这是国内催化剂制备行业绝对需要浓墨重彩书写的一天,这一天,国内规模最大、生产工艺和制备水平最高的6000吨/年超稳分子筛装置在兰州石化一次性开工投产成功。这套装置从破土动工到投料、生产出合格产品,仅用了320天,创造了从建成投产到拿出产品最少天数的记录,成为中石油股份公司化工板块当年投产最早建成的项目。投建速度之快、试车时间之短、产品指标之高、损失材料之少都创下了国内同类装置的最高水平。兰州石化职工用汗水和智慧诠释了“速度”的概念。有人算了一笔账,如果装置晚开工一天,就会白白“消耗”35万元,这使得兰州石化人对“时间就是效益”体验得更直接、更透彻。全体会战员工鏖战进口滤机、苦战干燥系统、攻克闪蒸难关,场面感人,事迹可泣。
石油炼制过程中,要有能够加速其反应的催化物,这就是石油裂化催化剂。没有它,石油就不能深度加工,航空汽油也就生产不出来。前文述说的闵恩泽们研究的小球硅铝催化剂,就是在我国第一套催化剂装置兰州石化公司催化剂厂生产出来的。中国炼油技术先行者——龙显烈指导实施的全白土型分子筛催化剂生产装置,也是在这里问世的,它是我国目前唯一的高活性抗金属催化剂生产装置,在同行业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兰州石化公司催化剂厂已经成为我国生产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石油催化裂化催化剂生产基地。
催化剂捏在手中是面粉一样的粉末,但在显微镜下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颗粒上有许多小孔,这孔大孔小都会影响催化剂的质量。催化剂厂微球联合车间五班班长陈以辉练就了一手绝活,对于催化剂,只要他用手一摸就能感觉出来,孔大,催化剂的凝固性不好,在生产中容易结焦;孔小,催化剂的选择性又不好,会降低油品收率。因此,必须保证催化剂的孔径达标,才能确保催化剂质量。陈以辉熟悉9个岗位的工作,他技术全面,操作技术高,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全凭感觉就能判断出产品的质量,他所带的班组创出了连续40个班次催化剂质量100%的优良记录。
那时,陈以辉刚刚由副班长提为班长不久,发生了一次事故。陈以辉所在的班组下夜班,大家都回家休息了,陈以辉刚回到家,值班人员的电话就追来了:“投料桶堵了。”陈以辉一听这话,脑子“嗡”的一下,赶忙二话不说赶去厂里。因为他太清楚了,这个故障如果不及时排除,就会造成整个装置的连锁停工,这样的影响将是巨大的。按规定这个故障的责任完全在下一个班次,而陈以辉压根就无暇计较这些。他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把自己所在班组的人都召集进厂,此时,下料筒内的物料已经堵得严严实实,任凭你在外面怎么敲、怎么捣都是无济于事的,看来必须得有人进到筒内铲除筒壁上的积料才能奏效。但投料筒的位置高,攀爬有危险,让谁爬上去陈以辉都不放心,于是他就自己爬上去。投料筒内的空间本来就很有限,陈以辉又是那么大块头的个子,他挤进去连个转身的余地都没有,刚一动手铲料,瞬间筒内粉尘飞扬,呼吸艰难。只见陈以辉在料筒内挥汗如雨,苦干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把那些顽固的物料彻底清掉。当陈以辉疲惫不堪地爬出料筒时,大家看到,他除了一双眨动的黑眼球外,全身上下都沾满了白灰,活脱脱一个大雪人。大家的心里酸酸的,不知道怎样来慰劳他。
6000吨/年超稳分子筛装置建设进入冬季时,兰州迎来了严寒,室外大雪纷飞,溶液配置岗位的过滤水线、磷铵线、硫胺线全被冻凝。尤其是硫胺线,承担着向其他车间输送原料的重任,如果不畅通,后果不可想象。陈以辉带领五班所有员工投身到防冻防凝的攻坚战中。管线高的有七八米,低的也在3米左右,在上面作业,既冷又危险。即使已经下班了,陈以辉也主动留下来帮助下一个班组处理管线,他常常干到凌晨3点钟,保证管线全部疏通之后,陈以辉才拖着疲惫的身子下班回家。
微球联合车间一套装置危险元素比较多。它的物料有硫酸、盐酸、高碱、低碱、液态氢、瓦斯、成品催化剂等,安全生产的责任非常大。催化剂的生产,就是把泥巴一样的胶体催化剂通过高压泵打成雾状,在釜中干燥成型。高压泵由于压力大,工作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受到伤害。对这些关键设备,陈以辉班组都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避免出现安全事故。陈以辉带领大家勤巡检、勤记录、细检查,对关键区域和关键设备加强特护,及时发现隐患及时排除,确保了安全生产。
2003年9月12日,在震天的锣鼓声中,数万名兰州石化人云集一起,隆重举行四项重点工程建成投产暨千万吨炼油基地建成庆功大会。中石油领导、甘肃省领导、兰州市领导个个兴高采烈、盛装出席。时任甘肃省副省长杨志明激动地说:“兰州石化是甘肃最大的企业,是甘肃经济的支柱,四项重点工程建成投产暨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建成,必将带动全省的工业增长,促进甘肃工业优化升级,对实现甘肃省‘工业强省’战略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从这些在普通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一线工人身上,我们不难看出,焕发青春的兰州石化人紧紧地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在继续为国家奉献能源的征程中,在追求自己美好生活的奋斗中,在铸造兰州石化更加辉煌的历史中,他们气贯长虹、群星闪耀!
这些秉承兰州石化优秀品质而不断奉献的好员工,他们和20世纪50年代的建设者一脉相承,今天,为了兰州石化的“生命工程”,他们在夜以继日地付出自己所能够付出的一切,使兰州石化再现当年的火热场面:
2001年,在国家投资27.69亿元建设“四项重点工程”启动仪式的现场;
2003年,“四项重点工程”全部完成,原油加工能力达到年1050万吨;
2006年,他们实现了汽油在线管道调和系统建成投用,提高了调和速度和效益;采用小鹤管技术密封装车的160产品油装车栈桥改造完成;铁路运输管理即时监控的大屏幕技术投用;年产7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全面建成投产,用时19个月,创国内同类项目建设最快速度。
2007年,又完成一具10万立方米原油储罐和两具1.5万立方米石油罐投用;原159卸油台改建为大鹤管装车技术的原油装车栈桥,满足了乌鲁木齐—兰州原油管道投运的需要……
这些激动人心的建设场面,都见证了兰州石化人重铸辉煌的决心!
2001年至2007年,企业总投资300亿元,原油加工能力达1056.85万吨/年。
2010年,兰州石化主营业务收入达657亿元/年。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兰州石化人公司终于摆脱亏损的泥泞,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现在的兰州石化是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排名由原来的倒着数,变成了现在的顺着数。
回眸“一五”以来,一直到“十一五”,兰州石化人用坚实的脚板一步一步地走了过来。
事业千秋,岁月留魂!
《人民日报》发表了《兰州石化再造核心竞争力》的文章,文章称“四项重点工程”使兰州石化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千万吨级炼化企业,并配发了编者按。
兰州石化的炼油化工生产装置大多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的,相当一部分装置生产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深度加工不够、产品差别化率低。作为一个以炼油和化工生产为主导业务、并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创造新的技术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发展问题上,兰州石化领导班子头脑是清醒的,意志是坚定的,他们不是盲目地上项目、铺摊子,而是紧紧围绕公司的定位和主导产品的发展目标,按照“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成本”的市场经济理念,严把立项关和投资关,对效益不明显、抗风险能力弱、投资回报率低的项目坚决拿下;对市场前景看好,符合产品结构调整方向的项目抓紧科研论证和组织实施。积极推进“四大重点工程”建设,就是他们紧紧抓住企业发展历史机遇的生动反映。
四大工程的建设,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和汗水。除了兰州石化人的执著奉献外,还有中油二建、一建、六建、七建,吉林化建,中石化五建和省属有关建设单位以及外国专家,从领导、组织管理者到一线工人,数以万计的建设者云集在兰州石化的建设工地,他们吹响了兰州石化大基地建设的号角。
在四大重点工程建设开工投产的关键时刻,兰州石化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经常深入建设现场了解情况,研究解决问题;开工指挥部的各个单位、各路人马投入现场,每天紧张地工作,不分白天黑夜,向既定的目标挺进。安全环保部门查隐患、反违章、促整改,做到了哪里有施工、哪里就有安全监督;物采和供应部门四处奔波,货比三家,保障所需物资及时到位;工程管理、技术设备、生产计划等部门紧密协作,盯在现场协调解决问题,安排生产方案,指挥装置开工;党群和后勤部门努力营造宣传舆论氛围,想方设法搞好服务工作,解除参战人员的后顾之忧。在工程建设和开工投产的日日夜夜里,许多人节假日是在建设和开工投产的现场忙碌中度过的,我们看到的是一大批无私奉献的员工群体。在兰州石化四大重点工程建设和开工的日日夜夜里,发生了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勇于奉献的平凡而高尚的人物。
四大重点工程的建设和开工投产,是兰州石化企业重组以来,实现扭亏脱困和改革发展两大目标的实际行动,使兰州石化人在困难面前再次看到企业美好的前景。四大重点工程建设和开工投产再一次证明:用不断发展的目标凝聚人心、团结队伍,是企业走向成功、走向希望的重要保障。
一次次地投产成功,一步步地走进新的希望。伴随着兰州石化公司四大重点工程的建成,为炼油化工业务的整体优化创造了条件,使兰州石化有条件进行炼油装置的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重油深加工能力,提高轻质油收率,增加化工产品产量,创造更多的价值,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技术经济水平。兰州石化人自豪地迈向更高的目标。
兰州石化犹如一艘开足马力的“航母”在全速前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