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现代农业发展实证分析

甘肃现代农业发展实证分析

时间:2023-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截止2006年底,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2780个,龙头企业1516户,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3户,省重点龙头企业146户。制定发布了112个无公害农产品地方标准和8个畜产品加工技术规程。共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00万亩,有50%通过了省级认定,有155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认证。
甘肃现代农业发展实证分析_2008甘肃发展报告

五、甘肃现代农业发展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以来,中央和省上采取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省各地加大农业投入,加快科技进步,积极推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积极成效。2000年—2006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193.36亿元增加到333.35亿元,年均增长5.97%;粮食总产量由713.48万吨增加到808.05万吨,年均增长2.10%;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28.70元,提高到2134元,年均增长6.92%。

(一)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强,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全省各级各部门积极筹措资金,狠抓以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六小工程”为主要标志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6年甘肃已有98.96%的行政村通电,92.78%的行政村通电话,48.37%的行政村通自来水,84.61%的行政村通公路,96.15%的行政村通汽车,26.28%的行政村通有线电视。同时启动实施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应急工程,开工建设了环县、靖远、会宁等极度干旱地区的人饮解困工程,兴建、续建了一批大型水利配套工程;大力推广梯田建设新技术,兴建了一批水窖、蓄水池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工程,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生态建设成果。2006年全省农村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575.36万亩,保证灌溉面积1351.4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000.27万亩,机电排灌面积655.24万亩。全省农村累计建成水窖2971698眼,水平梯田2584.5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865.32万亩,1999年—2006年全省共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2423.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003.3万亩,荒山造林1330万亩,封山育林90万亩,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

(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结构调整逐步优化升级

各地在积极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坚持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06年,全省位居全国前列的一批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得到进一步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玉米制种、苜蓿草和酿酒原料等区域性优势产业的播种面积达到2346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43%,其中,马铃薯869.98万亩,杂交玉米制种150万亩,啤酒大麦139.78万亩,中药材216.24万亩,苜蓿草保留面积778万亩。同时食用菌、油橄榄、小杂粮、瓜籽、黄花菜、花卉、食用百合、蜂蜜、山羊绒等地方性特色产品稳步增长,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三)加大科研推广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全省重点组织开展了优质小麦、玉米、中药材、油料、小杂粮等作物的新品种培育。加快了畜牧改良步伐,2006年新建冻配改良点138个,冻配改良猪牛羊173万头只。集成示范推广了粮饲兼用玉米综合开发利用、马铃薯地膜覆盖垄沟栽培、双低油菜标准化栽培和畜禽规模化养殖等综合配套技术。安排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资金1000万元,在12个县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520万亩,肥料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加快了旱作节水技术集成配套,全省全膜覆盖双垄集流沟播技术推广面积达10万亩,提高了易旱山区粮食生产水平。示范推广了地膜覆盖、少免耕和雨水叠加利用等技术,推进了节水农业发展。

(四)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我省始终坚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来抓,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取得显著成效,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截止2006年底,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2780个,龙头企业1516户,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3户,省重点龙头企业146户。种子、棉花、蔬菜、牧草、乳品、啤酒原料等优势产业加工体系已基本形成。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179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38.5%。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户均增收1920元。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233个,带动农户121万户。

与此同时,我省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新建了一批农产品专业和综合批发市场,大力发展“万村千乡”市场网点,积极推行网上交易,强化市场监管,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完善了农产品营销流通网络。加强与铁路交通部门协作,开通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增发马铃薯、啤酒大麦、洋葱等运销专列,促进了全省大宗农产品的运销。2006年全省农产品外销量大幅增加,其中外贸出口达到1.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

(五)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无公害水平

我省积极出台了甘肃省农牧业标准化五年发展规划,规范了农业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制定发布了112个无公害农产品地方标准和8个畜产品加工技术规程。各地制定无公害地方标准149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大宗优势和主要特色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平凉市、天水市、武威市凉州区和条山农工商(集团)公司等4个农业示范区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共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00万亩,有50%通过了省级认定,有155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认证。开展了农产品市场准入试点,在兰州、张掖等市的部分大型批发市场、超市设立了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专销区、专销柜。

(六)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农民增收途径不断扩展

各级劳务部门坚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工作来抓,围绕劳务经济发展,加强协作,密切配合,重点抓好劳动力培训和劳务输转,劳务经济实现快速发展。2006年,全省共投入劳务培训经费9900万元,以“阳光工程”和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重点,累计培训劳动力140多万人次。同时,强化工作措施,拓宽输出渠道,狠抓组织输转,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2006年全省共输转农村劳动力535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19亿元,输转人数和劳务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