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动上弦机械机芯是什么意思

自动上弦机械机芯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3-10-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自动上弦是目前最主流的选择倒不一定是因为这个。而且以其独特的中心摆陀告知人们,他是制作自动上弦第一人)。同时,也分散了人们对自动上弦的原始需要。佩雷特发明自动上弦,已经过去80年了。两年后,他取得了自动上弦设计的专利。持续的研发使自动机芯成为当今最成功、最持久的“复杂”功能。自动上弦可以说是最不起眼的复杂功能。这个齿轮把摆陀的高速运动减速为高扭矩的上紧发条的动作。

机械手表讲究个复杂劲儿,其复杂功能包括世界时间、测速计时、月相显示,等等。然而最具有划时代意义且最不起眼的复杂功能,其实是自动上弦。

20世纪70年代,钟表工业受到石英的冲击。大批量生产的石英机芯,以其低廉的价格、纤薄的尺寸和不用上弦等优势,对传统的机械钟表,尤其是手表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就方便性和精准性而言,石英机芯几乎可以超过机械机芯的表现。石英机芯的寿命从几年到几十年不等,但是在使用期间,至少在一个电池的更换周期内,的确不用为表走不走而担心。

即便是这样,汹涌的电子浪潮也没能把机械手表可信赖的自动上弦打垮。你知道吗,自动上弦比手动上弦的出现要早约半个世纪呢。但是自动上弦是目前最主流的选择倒不一定是因为这个。

事实上,自动手表制造商的数量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减少了。当时甚至出现某些预言:石英机芯将把自动上弦的机械手表尘封起来。人们可以有任何理由相信这一预言。但是事实就是这样,时尚总是在变,石英的绝对主义没有持续太长时间。慢慢的、稳定的、机械的自动手表(通常在表盘写着Automatic)夺回了阵地,因为一个好理念是不那么容易被扼杀的。越来越强的环境意识也开始起作用。电池生产出来就意味着要被处理掉,这增加了环境的压力。然而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对机械手表的热忱其实反映的是人们仍然对高复杂手表的设计和制造持崇高的敬意。而且,在自动石英和人动电能里的微型机械和电子系统,进一步显示出,传统的上弦转子(Winding Rotor)离下课还远着呢。精工表的Spring Drive系统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个系统利用传统的摆陀作为动力来源,而利用石英振荡的频率作为机芯速率的基准。

1.自动上弦表早于手动上弦表

写下自动上弦的第一个篇章的人是亚伯拉罕·路易·佩雷特(Abraham Louis Perrelet,现在用Perrelet伯特莱命名的手表品牌依然存在。而且以其独特的中心摆陀告知人们,他是制作自动上弦第一人)。这位自学成才的制表师孜孜不倦地探索当时常遭非议的怀表的一个弱点,即上弦的方式。当需要上弦时,那个小钥匙死活就是找不着了。不用钥匙的表,在当时是非常热门的。佩雷特把他的才智变成了非常原创的解决方案——一个自己能上弦的表的机芯。经过无数次试验,最终在1770年推出了非常前卫的表。那里面有旋转的重块,当你带着表行走时,那重块会跳上跳下。能量就这样传递给发条。他还推出了一个机芯,里面有一个几乎是在静静摇摆的摆陀(专业上叫自动锤)。有了这些,基本的自动上弦表就被发明出来了。这个年代,比手动上弦(确切地说是表冠上弦)的发明要早很多年。

第一只自动怀表

这是一只最早的自动上弦表,伯特莱(A.-L. Perrelet)1770年的自动怀表。

自动上弦概念的由来

这是当年亚伯拉罕·路易·佩雷特发明的自动上弦怀表,现在的自动上弦概念来自这个厚重的转陀。

银壳摆陀自动表

名为“Non plus ultra”(译作“极端不再”),佩戴者步行时,中置银陀来回摆动给表上弦。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是一分为二的。那年月,绅士们揣着或者在腰间挂着表却“站如松,坐如钟”,由于这些自动表缺乏足够的运动自由度,自动上弦的优势其实并没有发挥出来。自动上弦表只是成功了一半。到了1850年左右,表冠上弦表彻底淘汰了钥匙上弦表。同时,也分散了人们对自动上弦的原始需要。每日的上弦动作成了男人、女人无法放弃的仪式。佩雷特发明自动上弦,已经过去80年了。

2.从口袋到手腕

当汉堡的波克教授(Dr Bock)于1917年宣称,“现代的把有链的表戴在人体最活跃的部位的习惯,将有望很快消失”。他怎么知道,他的断言刚好证明相反的结论。第一个把自动表戴在腕上的人是雷昂·勒骅(Leon Leroy)。他是巴黎钟表望族的后代。1922年,他推出了一种优雅的圆机芯的橄榄型手表。机芯里装置着旋转摆陀。能量通过棘轮传递给发条。但是这种设计未能实现批量生产。

1922年,约翰·哈伍德(John Harwood)让自动表显示了优势。两年后,他取得了自动上弦设计的专利。在自动上弦表批量生产以前,还有很多设计出现。到1931年,所有的梦想都结束了,技术的瓶颈和经济危机将自动表长期地放逐。

自动表在20世纪30年代的进步,可以充斥一个博物馆。由于当时的时尚潮流,上弦机构不得不装在方表壳内。这是个异型机芯流行的岁月。这个时期的表极具收藏性。哈伍德1931年的汽车族表(Autorist就是一例),有众多款式,但是没有哪个更像如今的自动表那么成功。那个年代唯一流传到今天的,是劳力士1932年的恒动(Perpetual)。这个先进的机芯,以其360˚旋转实现单向上弦。这个设计一扫当时对自动上弦的偏见。1942年,当时的机芯厂飞勒萨(Felsa)用双动摆陀(Bidynator)机芯弥补了单向上弦的不足。双向上弦的自动机芯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最后,1948年,Eterna用微型的滚珠轴承装置解决了摆陀的支撑问题。

自此,自动上弦不再有技术障碍。20世纪50年代,能量显示机构又强化了人们对自动上弦的信心。

卧在主夹板内的袖珍摆陀于1954年被发明,它使自动上弦机芯厚度变薄,仅2.3毫米。更薄的机芯在1978年推出。中央摆陀,一个技术上的杰作,让机芯厚度减到2.08毫米。持续的研发使自动机芯成为当今最成功、最持久的“复杂”功能。这个复杂功能被赋予更多的职能,它必须方便、免能源,而且其效率应足以让坐办公室的人戴上,也能让其获得足够的能量。

第一只自动上弦手表

这是第一个自动上弦的戴在手腕上的表(雷昂·勒骅制造)。不过这种设计未实现批量生产。

3.自动上弦的技术要点

自动上弦可以说是最不起眼的复杂功能。如果说自动上弦的优点仅仅是方便的话,那可能对这一天才的发明有失公允。当然,它确实通过手腕的动作获得能量储备从而省却了佩戴者日常上弦的烦琐。表内的重块,通常是360˚摆动的摆陀,由于重力的缘故落向最低点。手腕的动作产生的能量通过轮系传递给发条盒。按照自动机芯的结构,这里包含了两个组件。

换向齿轮(Reverser),只有在双向上弦机构里才有。一个世纪以来,许多不同的旨在获得双向上弦的系统被开发出来。不过,所有的上弦系统,都有一个减速齿轮。这个齿轮把摆陀的高速运动减速为高扭矩的上紧发条的动作。

为了防止发条上得过紧而崩弦,发条的外端并不是固定在发条盒内壁的。而是固定在副发条上。当弦上满,继续上弦将使副发条在发条盒内滑动。

到底双向上弦更有效还是单向的有效,这是一个几世纪都在学习并讨论的话题。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自动上弦机构需要一定量的动作来实现其设计上应该实现的可靠性和效率。除了环保和方便,自动上弦机构还具有一个优势:它们能更好地记录时间,因为它们经常性地上弦而获得了恒定的扭矩。这恒定的扭矩反过来给摆轮一个健康的动能和划一的摆幅及速率(Rate)。

双摆陀表

伯特莱的经典造型——双摆陀表,双摆陀分别位于机芯正、反面。背面为中央大摆陀,正面为珍珠陀。二者的共同存在,一为提高手表上弦效率;二为提高手表正面的观赏性。

爱彼自动机芯

最流行的当然是这种摆陀的自动机芯。爱彼表的3120机芯为了获得良好的上弦效率而使用了比重很大的K金摆陀,上面雕刻着两个家族的徽章。

4.手动还是自动

手动上弦的机芯由于省略了摆陀部分,故而可以做得比较纤薄优雅,常常用于正装表。另外,由于节省了空间,制表师可以增加诸多复杂功能,而不至于让机芯显得过于臃肿。

但是,对于运动表,尤其是具有潜水功能的运动表来说,自动上弦,“那是必须的!”因为防水表的密封性要求表冠或者其他操作部分尽量不要松动。劳力士是大家喜爱的品牌。它“看家”的运动系列和长期以来炙手可热的迪通拿都是自动上弦的,且都具有强大的防水能力。

关于摆陀与转子的规范用语:摆陀,专业上叫自动锤。但很多译文和媒体都称为摆陀,约定俗成,一样很好。转子,特指电动机或发电机中用电磁转换完成电能、机械能相互转换的转动部件。故对于现今的多数旋转自动锤的表或者人动电能以及Spring Drive类型的表来说,摆陀或转子都是贴切的。考虑到自动锤的初期未必都是旋转的,又考虑到很多媒体都在使用摆陀,本书继续使用摆陀一词。

5.袖珍摆陀使自动机芯的厚度大大降低

萧邦表限量版1860手表的机芯就是L.U.C.系列专业1.96机芯。该机芯上刻有日内瓦优质印记,其标志为K金的微型摆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