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的使用单位应当安排锅炉的定期检验工作,并且在锅炉下次检验日期前一个月向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申请,并做好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一、外部检验
外部检验是在运行状态下对设备进行的检验,包括对锅炉运行状况的检查和对设备功能进行的试验。外检可以发现许多在停运状态发现不了的缺陷,如安全装置是否失灵,管道或结合部的渗漏,燃烧设备是否正常等等,因而对于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锅炉外部检验可能影响锅炉正常运行,检验前应当事先同使用单位协商检验时间,在锅炉运行状态正常和使用单位的运行操作配合下进行,并且不应当危及锅炉安全运行。
(一)外部检验内容
(1)审查上次检验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2)核查锅炉使用登记及其作业人员资格。
(3)抽查锅炉安全管理制度及其执行见证资料。
(4)抽查锅炉本体及附属设备运转情况。
(5)抽查锅安全附件及连锁与保护。
(6)抽查水(介质)处理情况。
(7)抽查锅炉操作空间安全状况。
(8)审查锅炉事故应急专项预案。
(二)外部检验的重点
(1)锅炉房内各项制度是否齐全,司炉工人、水质化验人员是否持证上岗;
(2)锅炉周围的安全通道是否畅通,锅炉房内可见受压元件、管道、阀门有无变形、泄漏;
(3)安全附件是否灵敏、可靠、水位表、水表柱、安全阀、压力表等与锅炉连接通道有无堵塞;
(4)高低水位报警装置和低水位连锁保护装置运行是否灵敏、可靠;
(5)超压报警和超压连锁保护装置动作是否灵敏、可靠;
(6)点火程序和熄火保护装置是否灵敏、可靠;
(7)锅炉附属设备运转是否正常;
(8)锅炉水处理设备是否正常运转,水质化验指标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二、内部检验
(一)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检验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对检验质量的好坏和检验结论的正确与否有着重要影响。检验前的准备工作大致可分为停炉、安全措施、及锅炉有关技术资料等三方面的准备。
l.检验前停炉的准备
(1)结合生产检修计划安排停炉日期。除了发生特殊损坏需要立即停炉检验外,一般每两年一次的定期内部检验要在锅炉下次检验日期前结合生产和维修计划安排进行,并提前1个月向当地的法定检验机构报检。
(2)检验前的停炉。一般检验前的停炉属于正常停炉,对于轮换使用的锅炉可以采取正常的停炉方法,让其缓慢自然冷却;但对于一些急需使用,不能长期停用的锅炉,或者须紧急停炉检验的锅炉,要采取正确的冷却方法,并应有足够的冷却时间以免锅炉部件因温度突然降低产生较大应力而损坏。冷却可采用注入冷水更换锅水以及炉膛内通风(打开引风机或炉门)等方法。当锅水温度降至70℃以下,方可放水。
(3)打开人孔、手孔、检查孔和灰门、炉门、烟道门各种门孔,一是可使空气对流,二是便于检验人员进行全面检查。进入炉内检验时,炉内温度应冷却至35℃以下。
(4)彻底清除受压元件的烟灰和水垢,露出金属表面,水垢样品留检验人员检查。
(5)拆除妨碍检查的汽水挡板,分离装置及给水排污装置等锅筒内件。
2.锅炉有关技术资料的准备
为了便于检验人员了解锅炉使用情况和管理中的问题,应将锅炉出厂技术资料、安装、维修、改造资料、锅炉使用登记证、锅炉运行记录、水质化验记录、上年度锅炉检验报告书等准备好,供检验人员查阅。
3.锅炉检验时的安全要求
检验人员需要进入锅炉内部检验时,应当具备以下检验条件。
(1)进入锅筒(锅壳)内部工作之前,必须用能指示出隔断位置的强度足够的金属堵板(电站锅炉可用阀门)将连接其他运行锅炉的蒸汽、热水、给水、排污等管道可靠地隔开;用油或者气体作燃料的锅炉,必须可靠地隔断油、气的来源;
(2)进入锅筒(锅壳)内部工作之前,必须将锅筒(锅壳)上的人孔和集箱上的手孔打开,使空气对流一段时间,工作时锅炉外面应有人监护;
(3)进入烟道及燃烧室工作前,必须进行通风,并且与总烟道或者其他运行锅炉的烟道可靠隔断;
(4)在锅筒(锅壳)和潮湿的炉膛、烟道内工作而使用电灯照明时,照明电压不超过24V;在比较干燥的烟道内,有妥善的安全措施,可以采用不高于36V的照明电压;禁止使用明火照明。
(二)内部检验内容
(1)审查上次检验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2)抽查受压元件及其内部装置。
(3)抽查燃烧室、燃烧设备、吹灰器、烟道等附属设备。
(4)抽查主要承载、支吊、固定件。
(5)抽查膨胀情况。
(6)抽查密封、绝热情况。
(三)内部检验的重点
(1)上次检验有缺陷的部位。
(2)锅炉受压元件的内、外表面,特别在开孔、焊缝、板边等处应检查有无裂纹、裂口和腐蚀。
(3)管壁有无磨损和腐蚀,特别是处于烟气流速较高及吹灰器吹扫区域的管壁。
(4)锅炉的拉撑以及与被拉元件的结合处有无裂纹、断裂和腐蚀。
(5)胀口是否严密,管端的受胀部分有无环形裂纹和苛性脆化。
(6)受压元件有无凹陷、弯曲、鼓包和过热。
(7)锅筒(锅壳)和砖衬接触处有无腐蚀。
(8)受压元件或锅炉构架有无因砖墙或隔火墙损坏而发生过热。
(9)受压元件水侧有无水垢、水渣。
(10)进水管和排污管与锅筒(锅壳)的接口处有无腐蚀、裂纹,排污阀和排污管道连接部分是否牢靠。
(四)检验结论
检验结束后,检验员应根据现场了解到的情况和检验记录,尽快进行整理,写出检验报告书。检验报告书应根据锅炉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检验结论。最后将检验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和检验结论用《锅炉检验意见书》发给使用锅炉单位,以便迅速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锅炉内部检验结论与外部检验结论相同,分别为:符合要求、基本符合要求和不符合要求。
(1)符合要求,未发现影响锅炉安全运行的问题或者对问题进行整改合格。
(2)基本符合要求,发现存在影响锅炉安全运行的问题,需要采取降低参数运行、缩短检验周期或者对主要问题加强监控等措施。
(3)不符合要求,发现存在影响锅炉安全运行的问题。
三、水压试验
水压试验是锅炉定期检验的一个方面,也是主要检验的手段之一,但它不是锅炉检验的唯一手段,不能代替别的检验方法,更不能用水压试验的方法确定锅炉的工作压力。
(一)水压试验的目的
水压试验的目的,是鉴别锅炉受压元部件的严密性和耐压强度。
严密性:主要是检查锅炉受压元件的接缝、法兰接头及管子胀口等是否严密,有无渗漏。
耐压强度:检查锅炉受压元件会不会因强度不足,而在水压试验压力作用下发生残余变形。
水压试验一般是在对锅炉进行内部检验合格后进行的,必要时还应在对受压元部件进行强计算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盲目地试验。有一些单位,由于对水压试验的目的不明确,用水压试验的方法来确定锅炉的工作压力,错误地认为只要锅炉进行了水压试验,就可以按试验压力打折扣来确定锅炉最高工作压力;有的按需要的工作压力加倍打水压,认为不漏水就安全,这都是十分错误的。另外,盲目地提高水压试验压力也是不允许的,这是因为压力过高,受压元件局部或整体的应力可能会超过材料的弹性极限而发生塑性变形,致使锅炉受压元件遭到损伤,或者扩大了内在缺隐,甚至造成破坏。
(二)水压试验压力
水压试验压力应符合表9-1的规定。
表9-1 水压试验压力
水压试验时,薄膜应力不应当超过元件材料在试验温度下屈服点的90%。
当实际使用的最高压力低于锅炉额定工作压力时,可提照锅炉使用单位提供的最高工作压力确定试验压力;但是当锅炉使用单位需要提高锅炉使用压力(但不应当超过额定工作压力)时,应当按照提高后的工作压力重新确定试验压力进行水(耐)压试验。
(三)水压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1)水压试验是在对锅炉进行内部检验合格后进行,其准备工作及要求包括:①资料审查,包括锅炉出厂技术资料、安装、修理、改造资料,锅炉使用登记证,运行、维修记录,上年度定期检验报告;②核查水压试验实施单位编制的水压试验方案,方案一般应包括编制依据、水压试验目的、水压试验压力、水压试验范围、水压试验主要施工机械及工器具。
(2)新装、移装、改装的锅炉,必须在本体安装完毕;受压元件重大修理的锅炉必须在修理完毕,并在筑炉之前,方可进行水压试验。
(3)对在用锅炉应做好下述准备:
①清除受压部件表面的烟灰和污物,对于需要重点进行检查的部位还应拆除炉墙和保温层,以利于观察;②对不参加水压试验的连通部件(如锅炉范围以外的管路、安全阀等)应采取可靠的隔断措施;③锅炉应装两只在校验合格期内的压力表,其量程应为试验压力的1.5~3倍,精度应不低于1.6级;④水压试验时,周围的环境温度不应低于5℃,否则应采取有效的防冻措施;⑤水压试验的用水温度不低于大气的露点温度,一般选取20~70℃;对合金钢材的受压部件,水温应高于所用钢种的脆性转变温度或按照锅炉制造厂规定的数据控制;⑥水压试验场地应当有可靠地安全防护设施;⑦水压试验时,锅炉使用单位的管理人员应到场。
(四)水压试验的程序
(1)首先应开启锅筒顶部的排空阀,给锅炉进满水并停顿一段时间,以便排出锅内空气。确认锅炉进满水后关闭排空阀,缓慢升压至工作压力,升压速率应不超过每分钟0.5MPa。
(2)升压至工作压力后应暂停升压,检查是否有泄漏或异常现象。
(3)继续升压至试验压力,升压速率应不超过每分钟0.2Mpa,并注意防止超压。
(4)在试验压力下至少保持20分钟,保压期间降压应满足:①对于不能进行内部检验的锅炉,在保压期间不允许有压力下降现象;②对于其他锅炉,在保压期间的压力下降值Δp一般应满足的要求,见表9-2。
表9-2 锅炉整体水压试验时试验压力允许压降
(5)缓慢降压至工作压力;
(6)在工作压力下,检查所有参加水压试验的承压部件表面、焊缝、胀口等处是否有渗漏、变形,以及管道、阀门、仪表等连接部位是否有渗漏。
(7)缓慢泄压。
(8)检查所有参加水压试验的承压部件是否有残余变形。
(五) 水压试验合格标准
锅炉进行水压试验,符合下列情况时为合格:
(1)在受压元件金属壁和焊缝上没有水珠和水雾。
(2)当降到工作压力后胀口处不滴水珠。
(3)铸铁锅炉锅片的密封处在降到额定出水压力后不滴水珠。
(4)水压试验后,没有发现残余变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