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业态带来的挑战

新业态带来的挑战

时间:2023-10-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在金融领域,小企业和企业主信用历史的大数据分析能够降低违约的风险,从而鼓励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毕竟大数据的最大优势来自于将不同类型和来源的数据聚合到一起,但是即使消费者同意,企业和组织也可能不乐意与外部企业共享个人信息。“互联网+”战略的向前推进也给互联网时代如何进行有效的版权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015年,国家出台了推动“互联网+”建设的意见[1],意见中指出:要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坚持改革创新和市场需求导向,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发展潜力和活力;着力做优存量,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着力做大增量,培育新兴业态,打造新的增长点;着力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夯实网络发展基础,营造安全网络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意见着重提出了几个产业发展焦点,包括:

·“互联网+”创业创新;

·“互联网+”协同制造;

·“互联网+”现代农业;

·“互联网+”智慧能源;

·“互联网+”普惠金融;

·“互联网+”益民服务;

·“互联网+”高效物流;

·“互联网+”电子商务;

·“互联网+”便捷交通;

·“互联网+”绿色生态;

·“互联网+”人工智能。

可以看出,国家的“互联网+”战略基本覆盖了全部的产业领域,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一网打尽。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推进,无论是互联网本身,还是“触网”的产业,将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IT企业开始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向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产业领域渗透,如手机、电视、汽车制造、零售业、金融业等。产业融合引发了新业态的不断涌现,这种新业态的飞速发展往往会导致传统的经济、管理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的失效,以往的公共政策也往往面临着监管不力的风险,由此引发的争议和冲突必将会时时发生,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挑战进行更早的认知。

(1)权衡隐私保护和数据共享

数字化时代的经济价值创造潜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数据共享,这也导致了某些严重的因素关注。例如,在卫生保健领域,将来自不同使用者对医院的评价结合在一起,能够提升诊疗效果和病人满意的透明度,从而提升医院与医生的绩效,同时电子医疗记录的共享能够让不同医院的医生更好地了解病人的病史,提升公共卫生管理的效率。而在金融领域,小企业和企业主信用历史的大数据分析能够降低违约的风险,从而鼓励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尽管国内消费者乐意用在线隐私交换便利。但是,这并非意味着用户不担心欺诈或者信息泄露的风险。许多个人用户的确担忧他们的个人信息未经同意就被使用或者泄露,特别是这些信息涉及到自身的健康或财产。当在线信息与消费者的物理地址联系到一起之后,这些担忧变得更加严重,比如房地产开发商的在线网络社区服务。综合性的制度框架缺失,难以消除消费者的顾虑或规范企业的行为,不信任将会限制中国最大化利用大数据和开发数据的使用能力。

早在2012年末,中国政府就颁布了初步的网上隐私法规,但是对违反规定者的强有力的惩罚措施与强制执行仍需要额外的举措,然而政府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制定企业在隐私保护方面的最低标准,还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引导不同主体之间的数据共享行为。毕竟大数据的最大优势来自于将不同类型和来源的数据聚合到一起,但是即使消费者同意,企业和组织也可能不乐意与外部企业共享个人信息。因为这可能涉及到法律和声誉风险,与第三方共享数据在法律上可能被视为泄露顾客信息。涉及企业能够共享的信息类型、允许使用的方式、需要客户同意的类型等方面的法规集合能够消除大数据应用上的限制。通过将自身的数据集向公众公开或者为某些类型的信息制定数据格式标准,政府能够创造出巨大的动力来推动数据共享。例如,地图供应商能够利用政府已经收集的交通信息降低成本;电商平台能够使用政府注册信息来方便地确认公司客户的身份;将来自不同医院的大量临床结果集合到一起,能够为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决定最好的成本-收益权衡提供更好的指引。

(2)传统监管架构和法规框架与创新业态的矛盾

在大部分环境中,现有法律框架可以简单地扩展到对基于互联网的产品、服务和市场的管理中。例如,二手车市场在互联网发展前就已经被管制,管理众筹可以借鉴银行的管理法规,移动医疗设备可能需要食物与药品管理局的许可。在一些情况下,不需要为基于网络的创新创造出全新的法规,这类创新能够适于既定产业的现存法规。但是随着业态发展以及商业生态系统的繁荣,法规应用环境变革的步伐被加快了,政府的一个主要挑战将是如何在未来发展不确定性增加的前提下,让法规能够继续适应不断演化的产业的发展。政策制定者需要放开眼界,多方面了解不断变化的格局,关注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应用的趋势和方向,多与产业参与者进行对话和讨论,保证与最新创新的实时接触。法律框架也需要更加频繁地修正,留下空白的新市场。同时,法规(或者至少是对现有法律的新解释)与监管需要考虑对创新的保护,需要从历史中总结教训或者摸着石头过河,因为不是所有的创新都会带来改善,有时也会产生曲折与波动。

(3)就业压力缓解,但劳动技能变更带来新的劳动力问题

如今创业已成为不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并且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在改变业态的同时,也改变着从业者的结构。不断发展的自动化处理技术导致一些组装和服务工作岗位的消失,同时由于其他企业的吸纳能力以及员工自身的技能不足,会造成一部分原岗位工人的失业问题。互联网时代给劳动者创造了一些新的机会,比如进入互联网服务行业或者开辟新的互联网市场,外卖、物流、网店等新行业的兴起。另一方面,企业的转型,带来员工整体知识结构的变迁,知识型员工,特别是那些拥有编程、大数据分析和用户体验设计等特殊技能的人大量出现在现代化的企业里,而且大部分的个体将比以往更频繁地换工作。短期来看,这种错位对与时代需求脱节的工人而言最为困难,其中大部分人缺乏数字化经济所需的技能。政府能够通过与产业合作来推进培训项目,有效地帮助工人持续更新他们的知识储备与技能,从而减轻这种错位。

此外,政府也能通过改变学校课程来培养公民具备更强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应对越来越多的挑战,从而真正地创造出从学校到自主职业学习的完整渠道。新的数字化教育工具还能够提供低成本的学习机会,通过互联网模式,使用移动电话、平板电脑或者电子书等工具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内容和学习辅助,而这些新的数字工具和大数据的结合也能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教师培训和学习效果。

(4)产权保护和鼓励创新

为了推动创新的繁荣,现有企业和新创企业必须能够从他们所创造的东西中获得收益。合适的知识产权保护就变得非常关键,既要鼓励创新,保证创新者能够从中获益,同时又要实现创新的正外部性,因而不能采取过严的限制,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权衡是政府面临的一大挑战。“互联网+”战略的向前推进也给互联网时代如何进行有效的版权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家版权局于慈珂司长表示,通过国家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的努力,近几年,互联网企业不断加大在版权内容采购与自制内容方面的投入,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版权生态,使网络版权产业的产值不断增长。当然,目前网络侵权盗版的案件仍然层出不穷。例如百度贴吧被众多作家联名告上了法庭,多个音乐软件被音乐公司起诉侵权等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处理互联网的免费理念与保护著作人权利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如何通过更好、更有效的手段合理保护数字内容,仍然是在今后很多年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5)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和标准建立

宽带和3G网络已经完全覆盖了中国的大城市,但是在小城市和乡村地区的互联网接入仍然不足。2013年中国的家庭宽带渗透率仅仅为39%,这一数字远远地落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为70%,德国为61%。在过去几年的高速增长后,目前中国的宽带家庭普及率超过了60%。在部分城市地区达到了近80%,未来将进一步拓展偏远地区的用户。扩建网络是带来更多在线人数和促进产业采用的关键,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特别需要充足的宽带资源。互联网需要超出物理技术设施的基础,包括在需要互联网的领域确定清晰的标准,如物联网和电子医疗记录的基本格式。即使有些领域政府不能直接建立标准,也可以通过提供补助、在特别方向上直接实施政府采购,或者提供一些专项发展计划来驱动创新。例如,在2013年10月,国家科技部将20个城市作为智慧城市的试点,这种举措可能会帮助一些相关企业在此过程中发展壮大,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数字化给商业运营带来的转变是需要企业重新思考方方面面的变化,从公司文化到战略、运营、组织和伙伴关系等,以下是企业所需要格外注意的一些问题。

(1)更加了解消费者,构建消费者的信任

维系数字化消费者最关键的部分,可能是以能获取长期信任的方式处理个人数据。最大化数据的价值潜力和保护隐私之间的权衡是每个企业所必需考虑的问题。在遵守法规的最低限之外,公司必须主动引导顾客了解他们个人选择的结果,并让他们在交易过程中注意和使用安全手段。通过征求顾客的统一和严守必要的界限,公司能够长期获得顾客的信任。竞争对手需要同心协力来构建公众的信任,一些中国互联网企业已经通过签署行业自律协议的方式来构建信任关系。

企业可以在教育顾客、了解创新性的新产品或者共享个人数据方面共同努力。其中一些收益是非常直接的,顾客也不需要过多的被说服,如获取次级汽车贷款的能力。一些利益则是理论化而间接上的,比如共享医疗记录等。因为现有的数据采集仍然有限,公司可能需要从产业层面出发编制资料。它们也需要提前披露一些关键信息,以防顾客因为不明白或者担心风险而不愿意分享个人数据。

同时由于具备大数据的分析能力,越接近市场的企业就越能掌握消费者更全面的信息,以电子商务为例,一个电子商务的平台就可以拥有消费者的网络浏览、搜索与选择、金融帐户和购买等一系列的信息。这些信息是以形成一个可视化的消费者类型,能够非常全面地了解消费者,这与基于消费者调研结果基础上获得的消费者知识截然不同。通过这些数据,企业可以完善现有业务,同时衍生更多创新的业务类型,进而形成新业态。这也是现在所有的企业都非常重视平台建设,但同时又拼命争夺市场占有率的原因之一。

(2)迎接竞争的新浪潮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说打车软件对传统出租车行业的调度服务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大家很容易理解,而且两者更多地是质量上的差别导致的前者的竞争优势,无疑出租行业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但是可能很少人会想到打车软件会对车载调频广播电台的业务产生影响,特别是影响了广播电台的广告投放,就像电台广播行业的搅局者一样?这种不可预见的运营上的冲击,仔细想起来也并不奇怪:车内广播的听众以出租车司机居多,而这些司机现在都忙着在打车软件上抢活,然后再通过聊天软件消磨时间,听广播的人数肯定会下降。随着收听率的下降,电台赖以赢利的广告业务就受到了冲击,当然这些潜在的广告投放也有了更新的选择,比如嵌入打车软件中等。

在互联网掀起的巨大竞争浪潮中,没有企业可以逃避竞争,而竞争者的来源和类型也会更加难以预测,只有足够机警和更具柔性的企业才能生存。互联网让很多原本没有交集的企业突然之间变成了竞争对手,这种意想不到的竞争往往让在位企业不知所措。除了像上面提到的例子,“共享经济”的发展,即客户可以从汽车的所有者转变为车里共享,或者从住旅店变成住在主人多余的房间里。这些新的发展类型都有破坏现有产业比如出租、旅游等的潜力。当产业间的障碍开始消融,竞争将从意想不到的角落飞速出现。例如,在金融服务业,一批来自技术端的新竞争者开始挑战传统的金融机构,阿里巴巴集团通过与基金公司合作,通过高于银行活期利率数十倍的利率,吸收了大量支付宝用户的闲余资金,并对传统的银行存款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与长期根植于产业的领导企业相比,在某些情形下,来自技术端的公司可能擅长通过数据挖掘获取新视角和优势。通过并购或者与进攻者建立伙伴关系,传统企业能够前行一大步。

互联网给了创业企业以低成本实现快速规模化的能力,摆脱了遗留系统和一切照旧观念的束缚。以往需要几年建立起来的销售网络,可以在一夜间就被构建。结果是竞争更加激烈,新的赢家更可能涉足于多个产业。规模更大的现有企业,包括在某些方面受到保护的国有企业,都将调整自身以应对创新性新进入者所带来的挑战和无形中的风险。企业所有者和CEO们将承担有其所做决策的深远影响,这些决策决定了企业做生意的方式。预先投资可能会在短期恶化成本结构,但是赢家将在未来几年持续获利。增加的竞争意味着企业需要提供给顾客他们所需的具有特色的差异化产品。如果不这么做,企业将被迫进行纯粹的价格竞争,而消费者将获取其中大部分的竞争收益。

(3)转变运营方式,注重市场关联

互联网迫使所有产业的企业重新思考他们的运营方式,放弃过去做生意的旧方式,并变得更加机警。首先,企业需要构建一个远大的愿景和清晰的战略来处理数字化变革。偶然的尝试或者不协调的数字化主动性在今天的快速消费品市场几乎没有市场。公司不仅要关注面向客户端,还需要将互联网技术与后台功能以及物流结合起来,从而提升运行效率和节约成本。公司需要彻底想清楚它们想通过互联网技术引进达到什么目的,以及涉及领导力、人才、理念、文化、流程与组织架构等方面的全屏战略设计。这意味着企业的主要信息主管将要在新时代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承担更大的责任。

实施数字化变革可能需要对现有流程进行端对端的彻底检查,使得其能够支持特殊的和改进的用户体验,这意味着线上与线下渠道的配合。在一个紧密配合的团队中,一些成员代表关键的经营活动,一些人负责实现,而IT专家负责构建实现快速到达和有效结果的技术。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增长,企业需要在多渠道经营中取得平衡。互联网创造的价格透明性增加了竞争压力,让线上和线下渠道的价格冲突变得越来越普遍,在线上和线下商店中同样出售的一件商品,很容易找到5%~30%的价格差价。这种情况往往会让线下经销商和顾客产生困扰。2016年3月,中国3G/4G用户数已达7.59亿户,客户在线下商店购买东西时用智能手机比价的现象变得更加普遍。如果顾客在线上看到商品有库存,但是在线下商店不能获取同样的商品、价格和体验,就会产生不满的情绪。公司可以通过分开线上和线下的库存来避免直接对比,监控线上价格并处罚违反指导价的经销商,调整线下和线上驱动的关键绩效指标,避免线上销售团队和线下经销商的冲突等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4)获取合适的人才、注重员工培养

获取合适的劳动力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互联网技术,它们将面临人才短缺,特别是那些使用大数据和高级分析的特殊人才。拥有相关产业知识和一流技术能力的员工将有巨大的需求,选那些有技能的候选人比有产业经验的人可能对于企业而言更有意义。例如,在金融业,来自技术端的新近企业需要那些懂得如何评估风险的员工,而现有的金融机构需要雇佣高技术人才,不仅仅是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这样的人才,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样需要增加更多的知识型员工,以便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消费者。

除了从外部雇佣紧缺人才外,企业也需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原有核心员工的知识和互联网技能。企业可能需要通过对现有员工的培训、产业合作、与教育机构合作,或者通过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合作设计外部培训项目等方式来实现。后者还可以通过共担劳动力开发费用的方式降低企业负担。对现有员工的再培训而不是替换他们,能够免除招聘和培养新员工的麻烦,更不用说裁员带来的严重社会成本。

企业可以通过雇佣来获取特殊高技术人才,而大企业可能会通过并购小科技企业来加速数字化转型。下一步是考虑如何将数字化行为融入现有的运营活动。数字化人才有着不同的工作方式,一些公司通过设置“围栏”避免干扰。例如,沃尔玛在2011年建立了名为“@WalmartLabs”的Idea孵化器,作为它在硅谷的电子商务部门的一部分,并远离现有的公司总部和运营部门。这一组织的创新(如统一的企业在线商务平台)帮助沃尔玛在2013年增加了30%的线上销售收入,超过了亚马逊的增速。这一方法并不能适用于每个大企业,然而这可能是公司向数字技术的无缝内部整合的一步。

(5)构建和运营生态系统

新业态意味着传统的商业模式不再适合公司的现状,企业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像存在于一个生态系统中,竞争、策略已经不止作用于自身熟悉的市场,而是出现牵一发动全身(系统)的动态演进状态。传统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往往建立在从企业生产后端到服务的市场前端这样的线性结构,不能很好地帮助企业理解在商业生态系统中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拥抱新业态的企业必须利用有效工具认识、构建和运营新的生态系统。例如,网上零售减少了对零售物理空间的需求,增加了对拥有先进技术性能的现代仓储的需求。然而,新生态系统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为所有的参与者定义清晰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和激励措施,让这一系统对于产品/服务的供应商和客户都有足够的吸引力。例如,远程医学帮助病人以较低的价格获得高质量的医疗资源,但是一方面,可能大多数病人不能承受购买相应高昂设备的成本,而在另一家落地提供医疗服务的一线医院,可能缺乏提供远程医疗的动力,因为他们已运营多年的实地医疗服务已经满负荷运营。俗语说的“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形象刻画了生态系统建设初期问题,目前很多企业所开展的各种补贴等占领市场份额,以获取在相关市场的竞争优势的举动,比如打车软件等,就是企业在生态系统中实际采取的行动。

一般而言,构建成功的生态系统(特别是开放系统)往往需要协同种种互补产品的生产商来共同为消费者服务,进而实现产品或服务的最大价值,而这些互补品的提供需要来自不同领域公司的共同努力。例如,成功的线上市场都需要提供便捷的物流、市场营销或者支付服务来支持网上交易。智能手机生态系统也需要提供更多的附加产品应对挑战,如谷歌和苹果都支持开发者社区来增加各自软件平台上的应用数量和质量。此外,为了完全开发生态系统的价值,竞争者需要联合起来构建一致的标准和开发广阔的市场。例如,AT&T,Cisco,GE,IBM和Intel在2014年3月构建了产业互联网联盟,并建立物联网的通用标准,使得物联网价值链条上的所有企业在通用标准下可以协同发展,减少开发转移成本。

注释

[1]参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文,201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